我国高校师德建设论文

2022-04-21

摘要:高校师德主要可以划分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的职业形象等方面,这也是高校教师素质的关键组成。良好的师德是教好书、育好人的重要前提。学校及教师应主动探析高校师德建设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进行对策性的思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高校师德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高校师德建设论文 篇1:

社会转型期下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并且社会生活也呈现出巨大的经济增长和道德滑坡的落差,部分高校教师的师德受到了影响。而高校师德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息息相关,所以想要提高我国的高校教育质量就必然需要对于高校师德建设加以研究,以便于给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所以本文的研究首先将对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以及其相关特征进行思考,紧接着将探究当前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出现的困境以及其成因,最后在上文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希望能够在提高高校师德的情况下,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师德 师德建设 社会转型期

高校是培养各类人才、发展科技和推动国家、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而教师则是高校完成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主要力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师德建设。师德建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的形成,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各项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亦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關键。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师德建设问题的研究有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及特征

1.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在目前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到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是“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这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标准之一,也同样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指标。因为教师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所以这种特性也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的存在不仅仅是必然,也同样是需要高于其他的道德标准的。所以总体上来看,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其根本内涵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而存在的一种衡量教师的标准要求,其能够对于教师产生调节促进、教育激励以及社会辐射的功能,也能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道德状况。

1.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分析

和其他校园教师不同,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内容如下:第一,自律性,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相对较为宽松,所以如何合理化的规划其课程对于其自律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二,示范性,高校中的学生都是已经成年且即将要迈入社会的人员,所以其行为和准则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示范,从而起到较好的表率作用和较高的教育价值。第三,广泛性,高校教师每天接触的人群较多,所以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学生,可能还会波及学生家长、社会等多个方面,所以往往在出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不规范的事件后,一般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2 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困境与成因思考

2.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困境

目前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行为上存在有一定的困境,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是角色的冲突,实际上高校教师在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冲击下产生了部分价值观念的偏移,在公众的视野下普遍认为教师丧失了过往的“园丁精神”。尤其是在涉及到利益角色以及教育伦理的情况下,高校教师表现出一定的迷茫的情况。第二是职业倦怠,这种倦怠感反而是过重的道德压力带来的,实际上而言,教师对于从业人员来说仅仅只是一门职业,但是其在背负了过重的经济压力的情况下给予他过高的道德压力,自然会让其产生一定的职业倦怠的情况,并且高校教师也会十分困顿。

2.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困境

首先,随着高等校园的地位不断提升,大部分人群都赋予了高校教师过高的角色期待,将其认定为“知识化身”或是“道德化身”,实际上教师的这种形象上的过分神圣化的情况也是造成其心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如果教师出现有为了利益而背叛师德的情况,就会被认定为不道德,但是教师自身也是需要糊口的。

其次,高校教师的形象呈现出模式化情况,目前公众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就应当和“孔孟”相当,这种模板化的倾向让教师背负了过高的负担。且高校教师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也背负了过高的舆论压力,如果出现部分违反师德的行为,就有可能会被社会舆论所“迫害”。

2.3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困境的成因思考

实际上这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困境是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市场化导致的,首先,目前高等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多,大学不再仅仅只是精英人群的必备,成为了大部分人群的必经之途,所以在这种形势之下,教师没有和学生形成较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因此导致了教师师德受到质疑。其次,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倾向,使得教育资源收到市场的制约,办学主体也成呈现出多元化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之下,部分教师由于注重个人的眼前利益,导致其选择外出兼职,所以将学校的工作视为强制性任务,因此其完成工作的动力不高,所以也会造成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下滑的情况发生。

3 未来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相关建议

3.1 严谨治学态度

高校教师的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无法分割的,现在社会下教师的职业道德不高就是由于其不够严谨的治学态度所影响,所以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不仅仅要提升其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还应当掌握其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提升其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高教的教学质量离不开高校教师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的教师能够吸收最新的教学成果,从而将其运用到教学的基本方法中,而这种精神也应当被高校所倡导,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当前高校的深化改革和发展,进而更好地保障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3.2 强化教师要求

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阶段,不仅要提高学生知识水平,还应当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所以高校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强化其个人要求,将基本的师德要求作为其工作的基本准则。高校教师应当时时刻刻提升自律和自我反应的能力,也就是需要在教学工作之后加强对于自我的批判和分析,尤其是在面对利益方面的选择之上,更应当强化其方法能力,进而更好地培养其道德标准,使得他们的道德水平迅速发展。另外,对于高校来讲,还应当适当提升高校教师的薪酬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其个人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更好地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3.3 依法廉洁从教

想要提高教师的师德,就必须要从依法和廉洁两个角度入手。首先,依法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实际上,高校教师在享有国家法律规范的权利之下,还应当积极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做服务,所以应当在这种要求之下不断地提高其教学水平,提高思想觉悟。其次,廉洁也是教师的基本标准之一,教师需要将“育人”作为第一工作标准,在“育”学生的同时,还需要通過该种标准来“育”自己,再给学生做好榜样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判断是非和辨别美丑的能力,进而更好地推动其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师德的提升。

3.4 健全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具有评判功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和教育功能。一系列研究表明,在师德评价问题上,“缺乏一套科学规范、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从而多种元素对于教师的个人师德进行评判,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其对于教师道德的定性,也能够更好地衡量教师的行为。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对于教师进行评价,教学认真的教师在学生中自然有其口碑,所以学生的部分评价也是可以允以采纳和借鉴的,因此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评判教师的师德标准,也能够提高教师的道德标准。

4 总结

师德问题是教育学当中的热门话题,师德建设和教师的教育水平同样关键,其在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会对于学生以及其周边人的道德标准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其工作成效自然也是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且高校教师的师德和一般教师不同,其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全面,但是即将步入社会的成人,所以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上的把握应当更加严格,也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完善社会道德的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志礼,韩晶晶.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内涵意蕴、现实困境及破解之道[J].现代教育管理,2020(09):67-73.

[2] 张媛媛,李大伟.新时代高校师德培训体系建构与实践——以北京建筑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20(09):44-46.

[3] 敬再平,张继华.规范约束抑或价值引领:高校师德建设范式的审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7):54-56.

[4] 王春.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教师师德培育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9):56-58.

湖北省恩施州卫生学校 (湖北省恩施州 445000)

作者:徐慧

我国高校师德建设论文 篇2:

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摘 要:高校师德主要可以划分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的职业形象等方面,这也是高校教师素质的关键组成。良好的师德是教好书、育好人的重要前提。学校及教师应主动探析高校师德建设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进行对策性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解决路径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8.009

古语有云:“教之道,德为先。”当前针对我国各大高校来讲,是否能夠培养出高素质、高品德人才,关键不仅在于教师是否具备高素质与专业水平,而且教师是否具备优良的师德显得尤为关键。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在师德建设工作方面依旧存在着不容小觑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敬业精神渐渐淡薄

部分教师还未将自己从事的教育职业当做成传播知识、树立崇高理想、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一项伟大事业,这部分人常常消极怠慢、不思进取,经常抱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错误思想。一些教师还缺乏深入研究与创新当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更有甚者还产生了消极怠慢本职工作的态度与情绪。一些教师在实施科学实验过程中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直接忽视基础实验的研究工作,学术不严谨,理论根基不稳。一些教师对课本理论知识轻视,不刻苦钻研理论知识,不创新教学手段,普遍教授课本已有知识,备课常常采用网上资源下载。尤其是随着我国高校近几年不断扩招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课时也随之不断增加,一些教师已经承担了超过本有范围的教学职责,大多数为了完成教学而形式上应对,完全轻视了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同时还有一些教师通过凭借着自身专业优势,专门发展副业,把自己大部分精力花费在副业发展中,而忽视了教学的重要地位。

(二)缺乏育人意识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仅仅教授学生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却常常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的教育,还未将育人工作放在核心位置;一些教师单单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表现出的缺点漠不关心。现阶段,我国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教学改革,正处于新旧教育体制变换、利益格局调整的背景之下,往往会使得一些社会阅历较浅的学生出现各种问题与困难,尤其急需教师的疏导、解惑、答疑。然而正是因为一些教师缺乏跟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更不亲身花费时间与精力研究和分析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所以这类教师常常根本不清楚学生出现的各种疑惑、困惑、问题,更谈不上帮助学生去应对这些问题了。

(三)学术道德失范

近些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发展十分繁荣,出现了一大批知名专家,不同学科的高级职称的专家人数还在持续拓展。发表论文、科研项目、著作等数量正在飞速攀升,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能够真正对论文、著作发挥作用的却很少,形成这种“学术界繁荣假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是由于“腐败、假成份”过多地渗透到了学术研究界当中。为了能够快速发表科研成果,一些教师甚至利用行贿手段,完成自己的目的。还有一些编写教材的专家,大多数不开展实际调研,仅仅在已有资料上变换相应结构框架,修饰修饰文字表述,这样就完成了编写教材的目的。一些教师为了能够在职称评比中占得有利优势,利用各种手段实施论文创作,甚至花钱聘请“枪手”为其编写论文,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数据造假、数据抄袭等虚假行为。

二、进一步加强与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与师德建设目标相符合的考核体系

构建与师德建设目标相符合的考核体系,本文则认为,师德目标考核体系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即基本人格目标,教师的职业规范目标,教育创新目标。其中,针对第一个目标来讲,人格是一个人塑造职业道德的基础,首先教师是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其次还应该具有高水平的人格涵养与职业道德素质。针对第二个目标来讲,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教师职业道德应该远远高于普通职業的道德规范,带头发挥模范作用。针对第三个目标来讲,教师应该努力更新跟时代发展步伐相符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育人发展观。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将教师日常行为言谈归入师德建设范畴当中,制定出周密、严谨地师德建设考核制度,重点要确保考核体制内容具体、标准要科学、操作要易于执行等。

(二)制定正确的师德导向机制

对于高校师德规范标准的内容主要有:坚持将为学生服务作为核心,努力遵守爱岗敬业地基本原则,满足于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潜心育人、廉洁从教的基本要求,借助着高校教育管理与高校师德建设,逐步形成一种优良的师德新风尚,让全体在职教师都能够严格遵守师德规范。教师应该定期更新自身知识的同时,切实地发挥出“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起到给学生探究科学真相、做人表率的模范作用。从这一方面考虑,强化高校师德建设,应该努力完善师德规范标准,基于弘扬师德精髓的层面上,遵照我国颁布的《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础上,彻底摆脱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思想,树立起教书育人的意识,完成教师教学地位的转换。

(三)构建起学术界造假惩罚机制

应该充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学术造假治理方面的手段与经验。例如,一经发现学术造假的教师,规定在多少年之内不能参加任何学术研究,对于行为严重者甚至要终身踢出学术研究界,制定黑名单制度体系。再如美国治理学术造假行为过程中,高校内专门设置了一个专门监督管理师德建设与科学道德的机构,此机构主要是监督与惩戒“学术造假者”,此机构一经成立在学术界就享有一定的权威性,全方位地遏制住了不良造假之风。所以我国可以充分借鉴美国成功经验,设置功能类似的机构,对于被发现的学术造假者一律公布于众,积极对举报者给予相应地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严格处罚学术造假者,如撤销应有职务、职称等。

三、结语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促进教育改革的最重要保障措施之一,其中也强调要加强师德建设。广大的高校教师只有胸怀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党和人民的事业长远发展出发,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才能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参考文献:

[1] 敬枫蓉.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 龙宝新.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人本观[J].高校教育管理,2010(5).

作者:游励

我国高校师德建设论文 篇3:

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应循之路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目前师德建设出现部分教师行为失范、师德滑坡现象,师德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热点问题文章分析了师德滑坡、失范现实原因,提出了师德建设法制化是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应循之路。进一步健全各种配套规章帝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增强操作性,才能为实现师德建设的真正法制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法制化

[作者简介]龙雪津,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22

一、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当前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億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师德建设之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前,各高校普遍重视师德建设,采取了一些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体而言,我们教师的师德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多年来,广大教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品行良好。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师德建设上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部分教师价值观异化,缺乏敬业精神

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错综复杂的态势,部分教师把教师工作仅仅当成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未把它看作是承担“传道、授业”重任的事业。有的教师缺乏敬业精神,无心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授课敷衍塞责;有的教师唯经济利益是瞻,不安心教学工作;有的教师随意缺课或让人代课,经常迟到、早退;有的教师对科研急功近利,甚至学术道德、学术良知丧失,等等。

(二)部分教师修为不足,垂范不力

教师为人师表是中华民族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然而,有的教师对学生语言粗俗;有的仪表不整,举止不文明;有的接受学生的物质利益后泄露考试内容,或送“感情分”、“礼品分”等,缺乏师表意识。

(三)部分教师的内心处境堪忧,身心健康问题日渐凸显

许多教师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加大,工作时间常常不是以8小时来计算的,除了正常的上班外,各种检查、考评、验收等也使教师疲于应付。但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却“不尽人意”,与机关单位、经商的同龄人相比,待遇差别很大。面对这种反差,部分教师忽视了教育的社会人文价值,忽视了为人师表的真谛,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的观点,正在腐蚀着这些教师的心灵,使他们失去了对环境的适应和自控能力。此外,评职、评优、提拔、晋级等激烈竞争和常常出现的不公平性,更使教师的内心常感压抑、焦燥或苦闷,削弱了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心理时常处于不平衡状态。

二、产生师德滑坡问题原因分析及师德建设法制化的必要性

(一)师德原动力不足,外在压力不够

长期以来,我们在师德建设方面主要是试图通过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化育、自我教育等方式,使优良的师德内化于广大教师思想意识之中。但是,当前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许多教师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改变,教师“为人师表”的内在道德原动力已经不足,片面地寄希望于通过政治思想教育达到引导教师自觉自愿地做到“为人师表”已经不太现实。市场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一些教师形成了错误的“金钱观”,唯利是图,淡漠了“教书育人”的职责,敬业精神丧失,多元化信息和西方错误思潮也改变了一些教师的人生观,言行表里不一,师德失范;此外,由于对师德建设的认识片面,不少高校把教学、科研作为中心工作,师德建设成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再加上整个社会对个人成功标准“唯金钱是论”的价值观念作怪,依靠单一的道德教化方法已经不再奏效。当前,教师主动做到“为人师表”的内在动力不足,而促使教师被动做到“为人师表”的外在压力也不够,要实现师德建设的目标,我们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引导教师按照“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去履行其职责的外部力量。这种力量只能是法制的力量。

(二)对师德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道德、舆论对师德的评价进入了一种模糊状态

受市场经济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做一个合格教师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教师只要教好书就行了,在培养教师上往往只重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培养,而不重视思想道德的教育;在教师的任用上往往只考虑学历、职称、科研成果,而忽视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准;在对教师的考核上,往往只考核教学、科研成果,而不注重思想道德的考察。受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对于教师极力追求经济利益抱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对部分教师各种不正当的经济行为采取了放任或认可的态度,这使得道德、舆论对教师师德原有的约束、评价、制裁功能发生异化。

(三)教师不是神

说到师德,我们会想起许多富含文化隐喻的诗意语言,如春蚕、蜡烛、孺子牛等等。但实际上,教师是人不是神,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是由千千万万普通人去从事的职业,从理性上说,我们要求从事教师职业的每一个成员的实际道德水平都能成为社会的表率是不现实的,要求用理想化的社会道德期望作为每一名教师的日常生活行为尺度,是有失公允的。“期待越高,师德在现实世界中越不堪一击”,我们合理的要求应该是,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做到依照法定的行为准则从事教师职业。因为法律是国家的意志,是最低的道德要求,是每一个主体都应该做到的。

4.我国目前的师德规范、制度远未完善,还不足以做到让教师按照预定的规范目标进行教书、育人的工作

我国已颁布《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大多数省、市、区也制定了本地区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些规范性文件已经初步构成了师德建设的法制体系,为师德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基本保障,在规范师德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些规定,总体上看,存在概括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从教育部到各省市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表述为:依法从教、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等,大多是口号式、概念性的内容,过于空泛和理想化,实践中往往无法操作,特别是对违背师德行为的处罚更是难以操作,结果是没有起到提高师德的作用。我们还需要增强师德建设法制化的操作性。

三、师德建设法制化的可行性分析

思想教育工作是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通过行之有效的师德规范制度来调整好教师的行为,则是师德建设抓在实处、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

这是我们师德建设的重要核心。

(一)师德建设法制化的法律依据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已经有许多关于师德建设方面的规定,如《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法》规定,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法》还规定了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规定了教师违反教师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教师应“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業”,并规定高校教师应“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规定“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实际,由学校进行考核并将此结果作为聘任或解聘、晋升、奖励或处分的依据”。

《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的这些规定为我国师德建设供了法律依据,标志着我国师德建设法制化已经没有立法障碍。

(二)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依法治校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师德建设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纳入依法治校的范畴。师德建设法制化有利于实现师德评价从无序到有序、从随意到标准的法制化转变,从而促进教师正确对待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利义务,正视学生的个体存在和权利存在,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从而使教师正确认识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能认识到良好的师德是法律赋予教师的基本要求,懂得自己职业的法律特征,自觉履行教师的职责。

(三)法律所规定的师德规范可以内化为教师内心的道德规范

法的指引作用和评价作用可以将法律确认、保护的道德标准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自发的行为准则,并自觉遵守,有利于师德的重建。而法的强制作用是规范人们行为,实现公平、公正的重要保证。

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对人的行为有导向、引路的作用,它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高效率的优势,是建立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手段。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评价标准所起的作用,其作用对象是他人的行为,法律规范的法的评价不同于道德评价、政治评价等一般社会评价,它是用法的规范性、统一性、普遍性、强制性和综合性的标准来评判人们的行为,是国家对社会道德的一种最低要求。通过法律规范对师德的确认、保护,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评价和对违反规范的处罚,可以形成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持续性指引,养成教师职业行为习惯,并最终养成良好师德。

四、完善师德规范,真正实现师德建设法制化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规范

通过制定具体的法律规则,在法律的框架下提出师德的要求,对教师的行为基本是对公民层次上的要求,没有特殊的高的理想主义的东西,表述上偏重于外显的、具体的行为规则,可操作性强。例如,可具体规定:“教师应记住学生姓名;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热爱学生,真诚相待;富于幽默感,办事公道;认真备课,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讲课时力求思路清晰、明了,突出教学重点;教室内应有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应衣着整洁;上课前应在门口迎候学生;制止他们喧哗嘻闹……”等等。

(二)高校应建立师德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核,开展教师师德质量评估工作

要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和教师的考核体系,把师德质量评估的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评聘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实行教师择优上岗制度。进一步完善评选表彰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集体的工作制度;对师德表现优异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出国进修和学术梯队选拔等方面优先考虑;对师德表现突出者给予特殊津贴。大力宣传和推广师德先进典型,严格规范师德行为,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

(三)严格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关

教师职业有有别于其他职业的一些人格特征,如爱心、热情、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这些单纯从学历上是看不出来的,应进行专门的测评。教师任职前应经过多方面的测评,严格教师道德品质的审查,在选拔教师的标准中应强调人格的优秀。

[责任编辑:周志华]

作者:龙雪津

上一篇:化工企业成本控制论文下一篇:作家小说语言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