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与学科建设论文

2022-04-15

摘要: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高校科研工作者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不断加强基础研究,积极争取重大项目,服务国家和行业建设发展,为推动全国各领域科技创新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高校科研工作有着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因此,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势在必行。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科研与学科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科研与学科建设论文 篇1:

高校会计学专业科研与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摘 要:近年来,会计学专业已成为高校的一个热门专业,但是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却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短缺、科研实力不强的问题,同时会计学专业也面临着专业操作性强、学术氛围不浓的制约。科研与学科建设是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因此,从人才引进、科研培育与平台搭建等方面,提出促进会计学科研能力提升与学科建设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科研与学科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各界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很多高校也都设置了会计学专业。会计学专业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前景,也引起了众多学生对会计学专业的青睐,会计学专业近几年一直是高校一个热门专业。然而近几年来,高校在会计学专业与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却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便是财会专业科研实力偏弱,师资力量不足,学科建设质量与档次的提升受到制约。如何打造会计学专业的品牌特色,不断提升与优化会计学的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学专业科研与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普遍薄弱,教学与科研难以统筹兼顾

据调查了解,大部分高校的会计类专业院系都存在着生师比过高的问题,师资力量普遍存在着不足的问题,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量。一些具有硕士学位授予点的高校,会计专业硕士生导师数量不足,随着一些高校近年来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MPAcc)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工作量也逐步随之加大。在人的时间与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会计学专业教师很难挤出充足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专业教师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的提升。

(二)博士与教授比例偏低,科研实力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社会对会计学大类专业博士与硕士毕业生有着广泛需求,财会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门路较广,他们在选择职业时往往更倾向于薪酬比较高的证券、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些金融机构相比,高校在薪酬待遇方面对他们并不具有吸引力。近几年高校在招聘会计类专业的博士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有的高校甚至连续几年引进不来一名会计学专业的博士,一边是会计学专业学生招生的火爆,一边则是师资队伍的充实遭遇瓶颈,许多高校在会计专业与学科建设中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局面。

目前,高校职称评聘所依据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就是科研成果。由于长期面临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会计学专业教师在科研成果方面普遍存在着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专任教师职称的评定。会计类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与教授职称的人数占比较低,学术梯队的建立面临着脱节断档的局面,科研实力的提升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发展后劲不足。

(三)学科偏重微观领域,科研课题申报立项优势不明显

会计学专业大类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会计核算、投资融资与内部控制等中观与微观层面的内容,教师在确定科研选题时往往能够很好地“接地气”。然而国家级课题与省部级课题的评审立项一般都比较重视研究内容的宏观视野和战略高度,会计学大类所申报的课题要从中微观领域提升到宏观战略层面的高度,在客观上受到研究对象与领域的制约,研究内容“立地”易与“顶天”难的特点使会计专业大类在申请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时很难引起评审专家的重视,立项的成功率普遍偏低。

(四)研究生注重实务知识的学习,学术研究氛围不够浓厚

会计学专业的实务操作性比较强,而且目前在硕士研究生的方面,国家也在不断扩大面向实务操作领域的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从学生的方面来讲,为了毕业后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研究生在读期间往往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了报考CPA证书等方面,通过提升自身的专业操作技能,以便在找工作时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对学术研究则重视得不够,进行学术研究的氛围不够浓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质量的提升,研究生的就业导向对学科建设推进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办学档次的提升在学术积淀方面缺乏扎实的基础。

(五)高水平学术期刊较少,高水平学术成果难以产生

目前会计学专业领域高水平的学术期刊数量较少,期刊的档次比较高的有《会计研究》《中国会计评论》和《审计研究》等期刊,且每期刊登的文章数量有限,会计学专业大类的学术论文在向这些专业高水平期刊投稿时,就像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一样,会计学专业方面要想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比其他专业的难度要大。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在其他专业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会计学专业的教师也不具备明显的优势。

二、对策与措施

(一)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通过优化教师结构增强发展后劲

针对会计学专业高层次人才短缺的实际情况,高校下一步在人才引进方面对这些紧急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在引进待遇方面给予倾斜性的优惠政策,在安家费、科研启动费和安排配偶工作及子女入学方面与其他非紧缺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区别对待,以增强对会计类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高校还应在继续进修与深造方面积极为会计类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外出攻读博士、出国进修等方式,帮助教师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提升学历。另外,还可根据会计专业教师各自不同的专长,对专业教师分设科研岗与教学岗两个类别,让一部分具有一定科研实力、擅长学术研究的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悉心从事科研工作,以促进高水平、高质量学术成果的产生。通过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为人才的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逐步提高专任教师中博士与教授的比例,进一步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增强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发展后劲。

(二)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培育力度,为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产生奠定基础

为切实解决会计学专业在科研与学科建设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现状,高校对于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和科研选题,应注重重点进行培育:一方面,高校可设立若干科研项目通过立项的方式进行资助,鼓励教师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与范围,自愿组成科研团队申报科研项目,学校通过专家评审后确定予以立项资助的科研项目,以增强科研团队的团结协作精神,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科研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还将择优推选一部分优秀的院级科研项目申报省级与国家级项目,并聘请校外专家对课题的选题、论证报告等进行持续的跟踪辅导,通过专家的指导提升会计类专业科研课题申报的学术价值与质量档次。通过资助与培育,助推高水平、高质量与标志性科研成果的产生。

(三)对研究生正确进行引导,在培养方面兼顾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

针对研究生在读期间重实务操作技能的学习、轻学术研究的突出问题,高校应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从事科研工作既能培养他们严谨治学的工作精神,还能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写作功底。同时,高校教师还应该通过吸引研究生从事科研项目、参与研究生卓越人才计划项目建设以及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等方式,对学生正确进行引导,加大对在读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在提高研究生对学术研究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爱好,逐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四)加大学术交流力度,为科研与学科建设搭建平台

鉴于会计学专业高水平学术期刊较少的现状,为尽快促进教师多出科研成果,高校可进一步加强与科研实力较强高校在科研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聘请知名期刊的专家学者、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到校做学术讲座,另一方面还可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外出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做访问学者等方式,在科研与学科建设等方面吸收与借鉴同行的先进经验,以不断提升会计学专业的科研实力,同时为高质量、高档次科研成果的产生创造有利的条件,搭建良好的平台。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有增无减。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一些高校扩大了会计学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然而在扩招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存在着师资短缺、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以及科研实力偏弱的问题。会计学专业实操性强的特点需要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会计学专业科研与学科建设的推进受到了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未来市场竞争的加剧,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将成为会计学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选择,而科研与学科建设则是会计学专业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支撑。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要高校教师进行长期的学术积累,学科建设的推进也需要高校认真进行顶层设计,在会计学专业招生与就业持续火热的当下,高校以及会计专业的教师应清醒地认识目前财会专业科研与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未雨绸缪,认真做出长远规划,这样才能使会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刘国运.关于会计专业教师科研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3).

[2] 叶陈云,王迪,张琪.我国理工类高等院校会计学科建设与发展分析[J].国际商务会计,2013,(6).

[3] 刘寿先.行业特色高校会计类专业科研能力提升对策[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暨第七届会计学

院院长论坛论文集,2014.

[4] 董普,马陆亭,吴露.行业特色大学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发展对策——以12所大学会计专业数据对比分析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

2014,(12).

[5] 徐虹,林钟高.行业特色高校会计本科专业教育目标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责任编辑 李晓群]

作者:魏涛

高校科研与学科建设论文 篇2: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高校科研工作者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不断加强基础研究,积极争取重大项目,服务国家和行业建设发展,为推动全国各领域科技创新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高校科研工作有着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因此,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势在必行。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普遍呈现出重申报、轻管理的特点;没有实现合理分工;没有建立协同管理系统。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对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提升科研管理人员对项目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进一步明确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职能范围;构建高效的协同管理系统;推进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项目管理能力。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管理对策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高校科研工作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工作。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范畴,既包括在项目初期对科研项目进行可行性考核和申报等工作,也包括在科研项目完成申报并且投入实际工作时对各方面的环节和工作流程进行科学管理的工作。高校科研工作是一项学术性较强的科学研究工作,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则是与高校的学术性研究和实践相辅相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1]。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高校科研项目实践过程中的科学合理性,也影响着高校科研项目是否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因此,文章针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和难点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旨在促进高校科研工作整体提升,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整体的科技发展水平和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现况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一项完全以学术研究为重点的工作内容。在进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涉及高校的发展问题以及高校资源不足的问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现况,正是处在一种与高校本身的资源水平、制度水平进行融合的过程当中。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制度和发展方向,也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前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由于高校所面临的客观的财政、人力、资源等问题,导致高校科研管项目管理工作发挥的具体作用较小,发展速度较为缓慢[2]。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已将培养新时代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工作明确地提上了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日程。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集科研工作和教育工作于一体的重要工作,在高校系统中要发挥更加强大的引导作用,从而促进教育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和难点

(一)重申报、轻管理

当今时代背景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之一是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普遍呈现重申报、轻管理的特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发展离不开高校本身的自然条件等基础内容。产生这种重申报、轻管理的工作模式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高校科研工作在其进行的过程当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政资源。而高校作为事业型机构,主要是以实现社会范围内的全面教育工作为主的,除财政拨款以外,经济来源渠道较少,无法通过自身的盈利满足科研工作所需的巨大资金需求[3]。而申报科研项目一般情况下能够得到国家的财政支持,获批的重大项目还会促进高校平台申报、教学评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发展,因此,高校方面普遍形成了重申报、轻管理的管理工作模式。

另一方面,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会对传统的科研工作流程造成影响,涉及多方面因素和人员利益,各高校也是谨慎推进、探索前行。因此,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目前也很难完全出现重大的、触及根本利益的实质性改革。要实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更多地倚仗国家力量来进行。

(二)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没有实现合理分工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之二,体现在高校科研项目中的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没有实现合理分工[4]。具体来说,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所任用的人员,主要以分管科研机构的领导为主。而这些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不仅肩负着对高校科研项目进行管理的重任,还担负着一些重要的行政任務。他们既要实现高校系统在社会架构当中更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各种研究、思考、实践的工作来提升高校的教育水平,也要对科研项目的课题研究等工作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是说,科研管理工作的领导者所负担的社会职责,既包含学生教育方面的内容,也包含科研工作管理的内容。这两方面内容从其范畴来看,都体现出工作任务多、工作难度大的特点。同时,承担这两项工作的科研管理工作领导,一般由于自身精力和时间的限制,没有办法做到合理兼顾。这种杂糅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模式,导致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无法得到高质量的发展。

(三)工作缺乏协同管理系统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没有建立起协同管理系统,这也是当前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之一。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理论形式以及人员配备还不足,需要对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使其更加符合我国需求和时代需求的深层次改革;另一方面是由于协同管理的理念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当中存在的时间不长,要想构建全面的、科学的协同管理系统,还需要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逐渐发展和改革,在管理人员和管理条件逐步升级的基础上,最终构建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协同管理系统。

三、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提升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对于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知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为了全面地提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水平,需要采取一些能够促进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发展的具体措施。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提高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5]。人的行为和习惯,从基本的源头上来说是源自个人意识。社会范围内的集体意识是社会架构当中的具体的发展形式,因此,为了全面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水平,首先需要做的是提升相关人员对项目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提升他们对自身工作的社会职能的深刻认知。在此基础上,才能在后续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发展过程中,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更好地发挥工作人员的个体作用,并通过个人作用的积累,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促进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水平的整体性发展。具体来说,需要高校进一步明确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职能范围,使科研项目管理人员能够专心一致地投入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当中;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他们的日常工作过程当中,通过对国家政策的解读和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来提升他们的意识形态水平,从而构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发展的意识理念基础。

(二)进一步明确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职能范围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全面地提升我国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水平,明确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职能范畴,高校需要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合理地区分开来,这也是基础工作和基本要求[6]。明确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职能范围后,能够使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全身心地投入管理过程中,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整体范围内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发展。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是能够对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产生极大影响的一项工作内容,对于这样的关键性工作内容,要尽可能地保证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使项目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地加强项目管理工作相关人员的专业性,使项目管理工作能够与科学研究工作、高校教育工作区分开来。从实际情况来说,项目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存在一定的交集,能够使管理工作人员对科研工作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了解,使他们的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科研工作的具体发展形势。但是,这种深层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实践,对当前的高校科研系统来说还为时尚早。

(三)构建高效的协同管理系统,加强项目管理能力

构建高效的协同管理系统,能够全面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能力。构建协同管理系统,主要是指通过对高校科研项目的归类和整合,实现同一管理人員或同一部分管理人员对类似的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实现这种协同管理系统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是能够节省管理过程当中的人力资源消耗,使高校科研系统内部的为数不多的高质量管理人才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管理作用;另一方面,构建高效率的协同管理系统,还能够在科研项目研究和发展的过程中,打通不同项目之间的技术隔阂,使科学研究工作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种协同管理系统能够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和融合,从而发挥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对科研工作的巨大促进作用。目前,部分高校陆续成立大科研系统的科学发展研究院,整合校内涉及科学研究、管理的部门,这也是构建协同高效管理系统的有效探索[7]。

(四)推进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

要让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还可以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校园。在当前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获得了一定的基础技术条件支持。因此,高校可以建立学校教、科研、管理等多个方面工作的全面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有以下几点:完成科研项目立项,对科研项目的成果,包括论文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和财务部门的对接,完成无纸化科研经费管理。另外,科研数据报表也应能自动生成,要查询各种科研数据和统计数据,会变得更加方便[8]。

四、结语

高校的科研项目,一方面能够通过高校的学术性研究和实践来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科研过程,更多地结合高校本职的教育工作,实现更广范围内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实践工作。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发展,与高校整体的系统架构建设和国家对科研工作的要求是分不开的。高校基础的教育和科研系统是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平台,高校科研项目作为在高校平台的基础上产生的科研工作,其本身的发展也受到高校管理建设的多方面影响。科研项目管理本身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耦合系统,贯穿于科学研究全过程,相信随着高校管理制度、方法、手段的逐渐完善和不断的探索实践,能更有效地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力,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技术创新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苑媛,童庆.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09):39-40.

[2] 杨亚军. 科研项目管理的审计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中国高新区,2019(03):256+261.

[3] 谢秋媚.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风险防控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2019.

[4] 李苏中,方美顺,叶波. 对我校科学基金项目执行情况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1997,10(03):147-148+135.

[5] 王飞. 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问题研究[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0(01):109-112.

[6] 徐国平,张园,张昕媛. 高校科研项目外拨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交通财会,2019(11):22-26.

[7] 卢劲梅,林国容,陈玉水. 浅谈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福建农业科技,2018(05):62-64.

[8] 区煦桐. 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J]. 财经界(学术版),2019(15):61.

(荐稿人:俞泓,扬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徐加佳

高校科研与学科建设论文 篇3:

新时代民办高校科研能力提升探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现状,指出民办高校在政策扶持与经费资助、科研定位与目的、教师科研意识与积极性等方面存在不足,进而阐述了民办高校提升科研能力的意义,最后从政府和民办高校两个层面提出了民办高校科研能力提升策略:政府应健全扶持民办高校科研发展的相关政策;民办高校应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完善科研激励政策、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搭建科研合作平台等稳步推进科研工作。

[关键词]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科研能力

[作者簡介]汤冬冬(1983- ),女,山东莒县人,青岛黄海学院,副教授,硕士;徐兴林(1978- ),男,山东梁山人,青岛黄海学院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硕士;王红霞(1976- ),女,山东菏泽人,青岛黄海学院,副教授,硕士。(山东  青岛  26642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岛海洋旅游文化与艺术跨界融合平台构建和创新应用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QDSKL1801230,项目负责人:张宗元)和青岛黄海学院2019年度重点项目“新时代山东民办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9RW06,项目负责人:徐兴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山东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新时代中国平衡与充分发展研究基地的资助。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截至2018年12月,全国民办高校共有749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在校生已达649.6万人。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民办高校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民办高校只有提升内涵,凝练办学特色,形成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民办高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全面提高科研工作水平是必然选择。民办高校的科研能力是学校文化软实力的一种体现,增强科研能力有利于学校提升师资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水平、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对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现状

2019年,课题组围绕“民办高校科研工作”这一主题广泛查阅文献,并对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22所民办高校和其中的300位教师进行了问卷与访谈。经研究分析发现,近年来民办高校科研工作有了较大提升,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1.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效。调研发现,大部分民办高校已经意识到科研工作对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性,基本成立了专门的科研处(部),不断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教师开展科学研究。通过访谈了解到,科研管理者和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在民办高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理性的认识,认为扎实推进科研工作对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和培育特色举足轻重。教师普遍认识到,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对提升民办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大有裨益;近九成的教师认为,开展科研工作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意识与创新成果实现教学转化,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能力。大部分科研工作管理者认为,科研工作对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先导作用,可以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其综合排名。调研数据显示,民办高校各级立项科研项目数量在持续增加,纵向课题立项水平和层次都有一定的提升,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也有了一定突破,科研项目论文数量和质量均有不小的进步。例如,部分民办高校被CSSCI、北大核心、SCI、SSCI等期刊收录论文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科研成果服务学校自身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2.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第一,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政策扶持和经费资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在项目立项、经费资助以及科研成果评奖等方面难以获得政策的有效扶持,受限项申报的影响,民办高校申报的项目数量一般少于同类的公办高校,成功立项的概率也相对较低。对于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民办高校尚能勉强申报,但省级以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则鲜有申报成功的。受各种申报条件限制,民办高校的科研成果申报上级科研成果奖也是困难重重,偶尔获奖也多为三等奖或新秀奖。此外,民办高校立项课题获得公共财政经费资助的很少,多为自筹经费项目。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基本来源于学生缴纳的学费与住宿费,来源比较单一,能够投入科研的专项经费更是杯水车薪。以某民办高校为例,近三年有经费资助的项目尚不足立项项目总数的10%,绝大部分课题是上级部门予以立项,但科研经费自筹。民办高校每年需要投入配套经费数十万元,才能确保这些科研课题的正常开展。政府应加大对民办高校政策扶持和经费资助的力度,有效提升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水平,促进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民办高校科研定位与目的存在偏差。与研究型大学相比,民办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属于市场化办学的结果,其科研工作一般起步于职业教育,主要研究类型为应用研究。发挥办学体制机制优势,坚持传承职教办学经验与高素质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是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应然选择。然而,部分民办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来自于公办高校,从而造成学校的科研工作与公办院校模式雷同,缺乏灵活创新,难以形成自身的科研特色与优势。在科研工作实践中,部分民办高校难以整合兄弟院校、合作企业、科研院所等外部力量,其科研工作定位与目的不够科学合理,没有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办学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与优势,不能做到产学研用相结合,其科研成果也难以反哺教学,不能顺利落地转化,最终导致科研成果的预期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难以实现。

第三,民办高校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有待提升。目前,部分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仍处于弱势地位,部分管理者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忽视了科研工作对学校和部门发展的重要作用,以致阻碍了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民办高校存在教师结构不合理、缺乏科研领军人物、许多一线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现象,导致用科研反哺学科、专业建设,反哺课程建设,反哺个人综合业务能力提升的氛围还不够浓厚。调研发现,民办高校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以上,青年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间较短,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其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超过七成的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仅仅是为了应付年度考核和晋升职称;还有近两成的青年教师认为,民办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而不认同科研工作对兴校育人具有重要作用。与公办高校相比,在同类型课题或相似研究方向的项目申报中,民办高校不具备对等的竞争力,成功立项的概率很小,这也是导致民办高校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调研还发现,由于科研工作需要长期积累,在短期内难以立竿见影,以致部分民办高校出现“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较为普遍,从而反映出抓科研促学校发展的战略思维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第四,研究团队建设滞后,自主创新乏力。近年来,民办高校加强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数量也在逐年增多。但是,民办高校教师的大量时间被教学工作占用,一般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科研工作,且与公办高校教师相比,民办高校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处于劣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申报项目的积极性。民办高校的科研力量比较分散,科研团队建设相对滞后,且部分民办高校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科研主攻方向,在自主创新方面缺乏特色,其科研成果的层次与水平偏低,难以获得重大项目,从而导致民办高校申请和授权的专利数量较少,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奖励更是微乎其微。

第五,合作平台与科研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广泛搭建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科研项目合作平台,是提升民办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支撑。调研发现,大部分民办高校在服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府职能部门的过程中,还没有打造出成熟的合作平台,难以形成合力并实现新的突破。部分民办高校在科研管理机构、科研管理制度、考评制度、激励机制等保障体系方面还存在不足,以致科研管理不够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民办高校提升科研能力的意义

民办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科研能力是当务之急。民办高校提升科研能力,不仅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利于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同时还可以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进而在总体上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1.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可助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瞬息万变,学生单纯地拥有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完全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可以全面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进而协助教务部门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革新课程体系,创新教材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以促使其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不断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频率日益增多,民办高校教师要对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有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绝大部分民办高校已把科研发展列入学校战略性规划,不断推进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助推学校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民办高校教师可以吸纳学生共同参与科学研究,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还可以进一步坚定学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决心与信心,提升其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可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也对民办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科研工作对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教师的科研过程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理论水平、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民办高校教师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只有通过科研紧跟学科、专业发展前沿,掌握国内外学科、专业最新发展动态,才能在授课时做到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民办高校教师深入开展科研工作,不仅有利于聚焦主攻方向,获得高层次课题项目研发合作平台的支持,也可以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因此,民办高校应出台相关制度,积极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3.民办高校科研有助于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民办高校以地方性应用型高校为主,扎根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其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民办高校教师要及时关注地方行业产业发展动态,通过科技咨询、科技研发、科技下乡、横向课题研究等形式立体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效促进科研、教学、产业三者协同发展,持续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拓展,使民办高校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同时,民办高校要深入推进校本科学研究,开发更多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横向课题,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而全面助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三、民办高校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以科研工作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民办高校加强科研工作是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战略抉择。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民办高校应不断提升科研能力,把科研工作作为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中之重。

1.政府应健全扶持民辦高校科研发展的相关政策。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多领域成绩斐然,特别是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探索制定更加有利于民办高校科研发展的扶持政策,出台有关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民办高校科研发展提供良好的激励环境,并适当设立民办高等教育专项课题、加大科研资助力度,为提升民办高校科研能力提供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2.民办高校要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稳步推进科研工作。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民办高校的科研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民办高校科学研究的定位要以应用研究为主,并兼顾必要的应用基础研究。民办高校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健全科研组织管理机构,制定科研管理制度,并组建科研团队聚焦于工程应用和技术创新研究,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与资源优化整合。民办高校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共同体”,探索“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聚焦重点主攻方向,以应用技术性科研课题为主,譬如重点关注生产工艺技术改进、扩产及节能改造、产品质检、员工技能培训等方面。同时,民办高校要坚持以课题为引领,促进教科研的协同开展,并注重从实践中提炼课题,努力提升其理论高度,进而形成具有指导和推广价值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科研反哺学科、专业发展方面,民办高校要重点支持新工科及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建设,打造优势学科,适时申报专业硕士点,努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而激发各方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不断挖掘科研潜力。民办高校要努力形成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工作模式,为全面建成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民办高校要完善科研激励政策。出台支持科研发展的政策,不断加大科研激励力度,是民办高校提升科研能力的必要举措。民办高校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引进一批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和有发展潜质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培养一批有潜力的科研骨干和各有侧重的科研新秀,筑牢科研工作的人才基础。同时,民办高校要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对学校科研发展的大力支持,如划拨科研专项资金、逐年加大科研经费等,以确保广大教师的科研诉求得到满足。民办高校应结合工作实际,科学制定科研机构设置与管理制度、科研资助与考核奖励办法、科研项目管理条例等来规范科研工作,并通过考核与激励政策激发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有效解决教师在科研设施、场地资源、人员配置等方面的困难,从而营造和谐宽松的学术环境与氛围。民办高校还要通过人才、技术、资本等核心要素,切实保障科研管理体制落实到位,并不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4.民办高校要明确主攻方向,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民办高校要依据“集中资源、突出重点、精准发力”的科研工作原则,坚持成果导向,围绕重点学科、专业发展和专业硕士培育点建设需要,综合考虑传统优势学科、新兴学科、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等发展潜力,抓住制约现代产业技术发展的关键难题,遴选或凝练若干个重点科研主攻方向,构建国家、省(部)、市(厅)、校四级科研项目体系。针对学科、专业发展趋势与科研立项数量不相适应问题,民办高校要适度增设校级科研立项,不断提高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的立项率,并吸纳优秀学生加入科研团队,充实科研团队的新生力量,为科研工作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区域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民办高校科研创新的着力点与发力点。民办高校要主动开展“校—地”合作,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制约自身科研创新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并提升效益,也可以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通过科研活动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民办高校还要依据科研重点发展方向与实际需要,打破常规模式、常规待遇,不拘一格地引进知名科研领军人才,牵头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

5.民办高校要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健全保障体系。民办高校要突出二级单位(含教学单位、行政单位)的主体地位,采取与公办高校错位发展的策略,打造校内、校外科研合作平台,积极构建适应自身发展战略要求、体现应用技术创新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保障体系。民办高校要搭建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二级单位研发中心、系室双重功能的三级校内平台。同时,还要建设全面开放的对外科研平台,搭建校外科研合作平台,以促进科研发展要素的汇聚。民办高校应立足自身办学特色,结合地域特色、行业布局、产业结构、人文风貌等,跨学科跨地域地创建科研合作平台,如青岛黄海学院打造的青岛海洋旅游文化与艺术跨界融合平台已取得初步成果,既催生了新学科、新专业的蓬勃发展,又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影视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了智力支撑。民办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校校、校企、校所(科研院所)、国际合作对推进学校科研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大人力和资金投入,切实加强学校对外合作管理平台建设,并设置对外合作促进办公室,专职负责对外联系沟通工作。民办高校要强化二级单位主动对接行业产业的意识,充分利用学科领军人物、专业带头人的社会影响力,吸纳并高效利用社会资源,引进相关学科和专业领域的高端人才实现智力融合,不断增强科研发展实力,从而形成学校推动、二级单位主动、业界联动的生态发展格局。民办高校要紧密结合自身学科和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科研应用技术服务,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改造、产品生产、企(事)业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而从中寻找研究课题,积极争取服务地方的横向合作项目,并在此基础上申报各类政府纵向课题,力争在某些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进一步夯实申报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的必要基础,不断提升民办高校的科研能力。

民办高校要落实科研发展规划,健全科研创新机制,构建逐层支撑的科技研发创新保障体系,成立若干个协同创新中心,着力打造民办高校科研创新品牌,营造良好的科研发展生态环境。民办高校要坚持“研以致用”理念,不断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设立专门的成果转化机构,统筹管理教师科研成果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工作。民办高校要制定科研成果转化保障政策,构建政策咨询、法律服务与成果孵化的支撑体系,并注重科研成果服务、反哺教育教学,为教学改革、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创新发展等提供智力支撑,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民办高校还要完善专利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制定学校“专利管理”“成果转化”等一系列保障政策,重点引导和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高价值成果,从而全面提升民办高校的科研能力。

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全面提升科研能力是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建设水平,也有利于增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而在总体上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民办高校提升科研能力,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激励和资金扶持,也需要学校从科学的顶层设计、完善科研激励政策、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健全保障體系等方面积极推进实施策略。尽管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由于科研领军人才相对匮乏、科研资金不足等诸多原因,民办高校提升科研能力、深化内涵式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启慧.201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35万所  在校学生5378.21万人[EB/OL]. (2019-02-26)[2019-08-07].http://www.sohu.com/a/297824266_362042.

[2]陈钦.民办高校科研能力提升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5(8).

[3]熊坚.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路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42):81-84.

[4]徐兴林,赵梅莲.学分制下应用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优化[J].教育与职业,2018(1):49-53.

[5]徐兴林,李友仕.基于学分制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配套管理制度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4):79-83.

[6]张志杰,李广平.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9(11):64-67.

[7]李璐,顾艳.民办高校科研水平提升策略研究——以民办高校三江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2018(11):43-44.

[8]张作岭,崔明石.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9(7):52-55.

[9]佛朝晖,李金国,杨洪元.协同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9(7):72-77.

[10]费翔,储久良.独立学院科研工作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55-57+67.

[11]迟萍萍.激励理论视域下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研究[J].职业技术,2016(11):8-11.

作者:汤冬冬 徐兴林 王红霞

上一篇:媒体背景下人才管理论文下一篇:英语语言的历史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