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30

摘要: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与其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综合的使用,系统地分析了湖北省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用《湖北省统计年鉴》中1994-2015年中的相关数据为例,得到了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最后通过VAR理论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结论,同时也提出相关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化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化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发展论文 篇1: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支持研究

【摘要】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发展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看,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的重点在于加大对农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加大对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大对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的投入。

【关键词】 财政支出 经济发展方式 政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着年均8%的增长率,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0.6%。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状况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依靠要素的高投入(包括矿产资源、人力资源)驱动,而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偏低;资源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威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和国家审时度势,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这就要求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得到有效转变。鉴于宏观经济政策在引导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政府职能转换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二、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对我国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需要微观主体调整要素配置方式,并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也需要宏观政策给予协调配合。其中,财政政策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促进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至关重要。

财政支出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现有研究表明,增加政府支出能够扩大社会总需求,提高现有资本存量和生产能力利用,提高利润率,进而拉动经济增长。而财政支出结构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结构和质量。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的组合以及各类支出在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构成”。简单来说,财政支出结构是各类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社会资源的配置角度来说,财政支出结构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不仅如此,一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表明了该国政府正在履行的重点职能以及变化趋势。

三、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朝着市场经济体制方向调整和优化,合理化和有效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仍然没有跳出传统计划经济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框架,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财政支出偏向工业导致三次产业结构的失衡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工业本位思想在很多地方十分严重,很多省、市都提出“工业立省(市)”的口号,财政支出偏向重化工业,削弱了对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支持。许多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和经济增长,一再减少对农业投入,使全国财政农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历史最高点13.43%逐年下降至目前的8.07%。这一方面导致三次产业结构的失衡,特别是服务业比重依然偏低;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威胁。

2、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制约人力资本提升

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幅度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推动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快速发展。但是,投入不足、投入水平较低仍然是制约我国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2007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3.32%,这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5.1%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也达不到我国政府早在1993年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在20世纪末实现4%的目标。而且,教育投入结构也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经费保障水平不高,对非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保障薄弱,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在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群体间严重不均衡,各级学校的负债问题严重。

二是医疗卫生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在总体医疗费用中的公共投入仅17.8%,低于发展中国家27%的平均水平,而居民个人的支出却占总费用的55.8%,高于世界43%的平均水平。政府投入偏少,使我国医疗防疫控制系统极不完善,医疗设施严重不足,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生存危机。

3、研发投入偏低制约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政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0.8%左右,按照工业化发展阶段对研发投入的要求,发达国家同期政府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均在1%以上。可见,我国科学研究的财政投入水平是比较低的。而研发投入直接反映一国的科技发展和创新潜力,对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发投入偏低成为我国利用提高科技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制约瓶颈。

四、优化财政支出的政策建议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而且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在一定规模的约束下,急需对财政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

1、加大对农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只有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等各种手段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增强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消费能力,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财政支出中,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的投入占据了相当的份额。为了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实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政府应加大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力度,通过立法保证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的逐年增加,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此外,还要采取措施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例如对产业园区的重点建设项目、公共服务平台等,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补贴;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服务项目的推介会和交易会,给予参展展位费用补贴等。

2、加大对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科学教育事业属于准公共产品,它以广泛的外部效应影响着国家技术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国家财政支出必须向科技发展倾斜,才能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增长。在科学研究方面,基础性研究关系到国家安全与长远发展的科学研究,由于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或存在较大的风险和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国家财政应在财力上完全予以支持。当前,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通过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口径提高公共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完善教育财政管理,应建立明确的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统一的分级管理和财政负担制度,在各级政府教育事权财权难以对称的条件下,建立规范的政府间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尤其应加大省级财政对教育投入的责任和力度。应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强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财政预算和教育财政预算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强化对政府教育财政的有效监督,关键是包括公共教育收支在内的财政预算收支应公开化、透明化。

医疗卫生供给水平的提高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GDP的增长相适应,其适度的标准是既保证人们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又不致过度消费有限的资源。当前,要加大对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应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较大幅度提高财政补贴标准。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将城镇非从业居民纳入覆盖范围,建立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居民三方资金分担机制。

3、加大对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

政府资金支持是企业创新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直接投资,可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支撑和资金储备,引导产业自主创新方向、刺激企业自主创新经费增长。财政对自主创新的支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财政科技投入,政府的科技投入对于基础研究、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安全重大项目及地区发展项目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解决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基础科研和公益科技为主的投入问题;二是财政补贴,财政补贴不仅表明政府对推进科技自主创新的决心和扶持力度,而且也向企业传达了一种“政府偏好”,发挥其杠杆作用,带动企业科技自主创新投入。政府应根据科技发展战略,选择重点创新领域予以投资,对符合政策规定的企业研发项目提供较大强度的财政补贴。

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来看,进行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需要政府在方方面面给予鼓励和支持。未来我国要实现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谐,促进资源的永续使用,改变传统的“资源重消耗、环境重污染、产出效益低”的粗放增长模式,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不断地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在当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优先发展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如建立通畅的交通运输体系,安全可靠的水利设施体系,有力的能源供应体系和有效的污染处理系统,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此外,为了发展循环经济依托的静脉产业,还应该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环保投资机制,将一定的财力用于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另外,各级政府还应该建立起专门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资金,用来支持循环经济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研发、使用和推广等。

【参考文献】

[1] 林跃勤: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金融,2008(7).

[2] 韩晓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探析[J].财政研究,2008(10).

[3] 王莉: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探析[J].现代财经,2007(8).

[4] 马燕君、李俊霖: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

[5] 华国庆、龚婷婷、史山山:促进科技自主创新的财税法研究[J].科技与法律,2009(1).

[6] 赵霞: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财政政策支持[N].中国经济时报,2007-04-23.

(责任编辑:胡冬梅)

作者:马 颖

优化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发展论文 篇2:

湖北省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摘要: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与其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综合的使用,系统地分析了湖北省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用《湖北省统计年鉴》中1994-2015年中的相关数据为例,得到了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最后通过VAR理论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结论,同时也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财政支出;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

一、引言

地方财政是各级地方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保障了地方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有必要从财政支出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湖北省省的财政支出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在现行财力的约束下,整合财政资源对促进湖北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Ram(1989)通过研究美国在1949-1985年间的政府资本存量和经济增长率的关系,得出这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Easterly Rebelo(1993)则是利用1970-1988年间的28个国家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得出同样的结论。马拴友(2000)研究认为我国的政府支出或是劳务带有生产的性质,从这一思路出发,利用生产函数验证表明提高公共支出水平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曹艳春(2006)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实证分析了我国公共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影响情况,发现前者对后者具有积极的正影响。张世祥(2011)以C-D函数为基础,发现贵州省的财政支出规模是其经济快速发展的Granger原因。

三、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一)数据处理

利用下列公式对相关数据进行估算:

(四)脉冲响应

从上图中不难发现财政支出的调整会传导到经济增长的影响,而且是同方向的冲击影响。由于政府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增加和持续,使得不同程度的外部冲击作用会给湖北省经济增长带来同向的不同程度影响。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研究湖北省1994-2015年间的相关数据得到的统计数据表明,湖北省财政支出水平在总量规模上表现为不断增加的趋势,在相对规模上则表现为相对稳定。通过VAR模型分析得出财政规模的提高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湖北省政府可以通过合理利用财政支出这一宏观调控手段来调节或是刺激经济,为其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政府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来规范财政支出水平,合理优化其支出规模。尽管湖北省公共支出规模从整体上看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地方公共支出水平应该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需要,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充分使用其作为一个宏观调节经济的工具,使得财政支出的调节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要明确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与市场的各自的分工,政府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摒弃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大包大揽的做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成员公共需要来确定政府公共支出的规模,从而避免政府行为的“越位”等政府失灵现象,以此来保证财政支出政策的连贯性和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所以,地方政府不能越过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随意增加或减少其公共支出规模,而只能是通过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来决定,从而为社会经济良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玮.地方财政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9-129.

[2]吴强,陈志楣.公共支出管理[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05-109.

[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45-146.

[4]贾俊雪,郭庆旺.市场权力、财政支出结构与最优财政货币政策[J]经济研究,2010: 72 -80.

[5]谢子远.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取向[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150一153.

[6]财政部办公厅.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与支出效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沈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4:1一3.

作者:肖周

优化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发展论文 篇3:

政府财政支持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摘 要:以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研究对象,分析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的模式、公平性、效率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指出我国政府财政支出存在的经济导向型财政支出以及财政支出领域结构不合理和财政支出存在主体性差异等问题,提出通过地方政府评价体系改革建立经济和民生协调型财政支出导向、通过行政事务压缩和民生服务导向优化财政支出领域结构、通过建立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优化财政支出主体结构。

关键词: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结构;经济增长;作用分析;对策研究

引言

财政支出,又称为公共财政支出或预算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为有效履行其政治、社会管理、国防等各项职能,由财政部门根据国家各职能的需求统一编制预算,将以税收收入为主要构成来源的国家财政收入资金集中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的过程。国家统计局2012年发布的统计年鉴显示,从绝对数量上看,我国的财政支出由1978年的1 122.09亿元上升为2015年的151 785亿元,增幅约15倍;从相对数量上看,自1993年起,我国的财政支出总量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特别的,2014年的财政支出在2013年的基础上提高了8.3个百分点。我国财政支出的高速增长有效支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从财政支出结构的角度分析,我国财政支出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行业性差异以及主体性差异等问题。因此,深入分析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于财政支出更好地服务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财政支出的内涵

财政支出,又称为公共财政支出或预算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为有效履行其政治、社会管理、国防等各项职能,由财政部门根据国家各职能的需求统一编制预算,将以税收收入为主要构成来源的国家财政收入资金集中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的过程。因此,财政支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是国家职能得以顺利履行的重要保障之一。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在财政支出的总量中,各项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比重和比例,是相对量指标与绝对量指标的辩证统一。一般而言,财政支出机构的分类方式可以从经济性质、最终用途、国家职能、国家预算收支科目和财政支出产生经济效益的时间等方面进行分类,如从经济性质的角度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与社会生产相关的农业生产支出、企业技术改造支出等生产性支出和与其相关性不高的科技文化教育事业支出、社会保障事业支出等非生产性支出。其中,从国家职能的角度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分类是较常用的分类方式。从中央财政的角度分析,可以将财政支出划分为一般性公共支出、外交事务支出、国防支出、公共安全支出以及国家的其他支出等。

二、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具体而言,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财政支持影响经济发展的模式、公平性、效率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1.财政支出结构影响经济的发展模式。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粗放型经济发展为主,只注重生产要素的投入,却忽视其合理利用。由于经济发展的惯性作用,单纯依靠市场自我调节的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需要较长的周期以及较强的不确定性,而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果的方式,能够引导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合理配置,使得优质生产要素向集约型经济体聚集,从而有效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使整个国家的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轨道。

2.财政支出结构影响经济发展的公平。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提高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促进公平),是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目标。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社会公平,决定着国家的基本制度架构。由于受到国情和国家发展阶段的影响,我国的社会分配制度还存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的不成熟性,也使得分配问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从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视角,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调整方式为弥补我国目前分配制度方面存在的不成熟性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也在很大程度上为社会公平的实现提供保障。

3.财政支出结构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需要履行部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这是因为,由于经济外部性因素的存在,仅仅通过市场化的方式难以提供企业开展公共物品建设的足够激励,因此难以实现部分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为此,需要国家从财政支出中承担该项职能。例如,电动汽车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是充电桩的建设是促进电动汽车加快发展的前提,由于充电桩的公共物品属性,单纯依靠企业开展建设无疑杯水车薪,也严重制约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因此,需要国家作为主体进行相關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基础设施实施,从而保证经济发展的效率。

4.财政支出结构影响经济体的创新能力。随着知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作用的日益显著,持续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区域和国家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激励各创新主体自主进行创新、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成果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调整财政支出的角度,可以通过在社会经济发展支出增加创新基金提取和建设比例的方式激励创新行为,加强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支持力度,从而实现各主体持续的创新动力。

三、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我国的政府财政支出以经济导向型支出为主,特别是地方政府更加倾向于将财政资金应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建设领域,并期望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引致的乘数效应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因此,在财政收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被挤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GDP为导向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机制,这种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理念,尽管可能在短时间达到预期效果,但从长期看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财政支出领域结构不合理。我国财政收入总量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3,然而,在财政支出领域,我国大量的财政支出用于行政事业性支出,据统计,我国行政事业性支出约占财政支出总额的20%以上,远超美国1%的水平。受行政事业性支出的挤压,能够用于教育、卫生、医疗等领域的支出不足。据统计,美国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约占财政支出总额的30%左右,而这一数据在我国仅约为10%。

3.财政支出存在主体性差异。以应用于科技创新领域的财政支出为例,据统计,我国各地区财政支出面向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财政支出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科研结构的财政支持力度最强,而对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最弱,以北京为例,在2008—2012年间,北京用于企业的财政支出约为高校的1/5,约为科研机构的1/10。事实上,企业是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财政支出结构的主体性差异将严重制约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四、优化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1.通过地方政府评价体系改革建立经济和民生协调型财政支出导向。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GDP为导向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机制,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推进政府评价机制改革,应在以经济指标作为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积极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指标纳入这一考核体系中,适当放大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指标的权重,从而建立经济和民生协调型财政支出导向,引导各级政府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财政资金支出。

2.通过行政事务压缩和民生服务导向优化财政支出领域结构。我国政府管理的模式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导致存在大量的政府约为管理现象,极大提高了行政管理的人力资本和管理费用。因此,应进一步理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促进政府简政放权,降低行政事业性事务的数量,将应该由市场决定的事项交与市场。在行政事业性支出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根据我国教育发展、城乡医疗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等客观实际,大力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比重。

3.通过建立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优化财政支出主体结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特别是我国的民营企业承担了国民生产总值的80%,企业是从知识创新向技术创新的转化主体,也是创新成果的价值实现载体,应进一步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结构,一方面,大力提高财政支出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政府财政贴息、发起设立各产业的政府引导基金、国家支持的重大科技项目企业参与或者企业牵头机制等强化财政支出对企业的支持力度。

五、结论和展望

本文以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指出我国政府财政支出存在的经济导向型财政支出以及财政支出领域结构不合理和财政支出存在主体性差异等问题,提出通过地方政府评价体系改革建立经济和民生协调型财政支出导向、通过行政事务压缩和民生服务导向优化财政支出领域结构、通过建立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优化财政支出主体结构。后续研究过程中,我国分地区和分行业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问题将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保安,欧文汉,卜祥来,等.加强财政支出预算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J].财政研究,2000,(5):73-78.

[2] 李春林,屈驳韵.地区财政支出結构优化模型——以河北省为例[J].统计与决策,2006,(4):99-101.

[3] 张志超,丁宏.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思考[J].经济学动态,2009,(4):31-37.

[4] 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7):4-12.

[5] 付文林,沈坤荣.均等化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J].经济研究,2012,(5):45-57.

[6] 杨友才.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7-83.

[7] 夏祥谦.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9,(11):57-59.

[8] 颜青.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水平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1):106-108.[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丁阳

上一篇: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应对论文下一篇: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电子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