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安全权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消费者安全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要求经营者保障其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消费者安全权是消费者的首要权利,也是消费者保护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本文对美国、日本与香港等三地的安全权立法予以简要介绍,以期能为我国消费者安全权保护的进步提供有益的支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消费者安全权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消费者安全权研究管理论文 篇1:

论消费者的安全权保护

作者简介:潘睿(1989-),女,汉族,四川省乐山市人,法学学士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学专业,研究方向:消费者权益保护。

摘要:近年来,由于当今社会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引发许多侵害消费者安全权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现行法律的不健全,执法部门分工不明,执法不严以及消费者协会职能限制等问题,导致消费者安全权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当从立法、执法层面寻求解决办法,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应该提高自我意识,保护自己的安全权。

关键词:消费者;安全权保护;立法;执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安全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越发的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在这个追求和谐发展的社会,国民的安全自然是应当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消费者安全权是消费者最重要的权利,是行使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和前提。

一、消费者以及消费者安全权的概念

在法律意义上,消费者是与经营者相对的,不以盈利为目的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在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多为生活消费,主要包括物质消费,如衣食住行的消费和精神消费,如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包括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无论是商品还是服务的消费,只要其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和接受的服务是有偿获得,就属于消费者。

消费者安全权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依照合同约定或依据法律规定要求经营者保障其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安全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人身安全权和财产安全权。人身安全权又包括: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权,即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不受危害的权利,如因食品卫生引起的食物中毒,导致消费者死亡;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权,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不受损害的权利,如因家电爆炸引起的伤残。消费者安全权涉及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利益,是消费者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消费者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权利。一旦安全权得不到保障,那么消费者的其他权利则更是无从谈起。

二、消费者安全权受侵犯的现状及原因

近几年来,消费者安全权屡屡受到损害。每天报纸,新闻曝光的消费品引发的事故为人们敲响了警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经营者的不法行为

企业经营就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商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来赢得竞争,为了减低成本,获得价格优势不惜以次充好、用假冒伪劣产品来获取更大利润,甚至采用欺诈的方法来损害消费者安全权,以实现自身利益。现实社会中,假奶粉、地沟油等各种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在我国消费者自我权利保护意识不强,发现自己上当大多都自认倒霉,即使有个别消费者去找商家要求损害赔偿,商家也会以多种理由推托,真正因为权益受损而走上法庭的很少。这使得商家欺骗消费者只须承担较小风险并能获得超额利润。

(二)我国立法不健全

在我国,消费者安全权已被《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立下来,这足以看出我国对消费者安全权的重视,但是我国针对安全权的立法过于宽泛,法律法规很少对特定商品的安全权保护做出相关规定,不同商品安全标准的确定成为一个难题,出现安全事故时很难明确依照的法律法规,这不利于更好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因此,应当制定和完善针对特定商品的消费者安全权保护法律法规。

(三)执法部门执法不力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在政府的领导下执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在制定权益保护措施时,不同部门从自己部门利益、角度出发采取措施,未从根本上去解决消费者问题,使得权益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二是在处理权益申诉时,各部门在某些方面分不清主次,分工也不够明确,使得处理进程拖沓延误,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更大的损害;三是某些执法人员与非法经营者相互勾结也使得消费者安全权维护道路步履维艰。由此看来,我国目前的消费者保护行政执法体系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消费者协会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消协在消费者安全权保护这条带路上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消费者协会只能采取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在某些领域为消费者提供法律援助、对侵权行为进行曝光等方式予以协助解决.由于消协无行政职权,也无诉讼主体资格,它既不能采取行政处罚措施,又不能直接起诉商家。这使得消协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我国消费者安全权保护的建议

我们作为社会成员之一,人人都是消费者。如何保护好消费者的安全权是我们国家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所以,消费者安全权保护在当今社会显得极其紧迫和重要。以下是笔者对于保护消费者安全权的一些建议。

(一)扩大惩罚性赔偿

惩罚性赔偿,也就是当消费者安全权受到损害时可以要求商家对损失进行数倍以上的赔偿,这是对不法经营者的警示。当经营者为此付出严重后果,其就不得不考虑欺诈顾客的风险成本,当欺诈成本远远大于正常经营的成本时,经营者自然也就不敢轻易的以身试法。

(二)立法上

从立法角度而言,我国虽然以及建立了数量众多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制度。如《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但涉及范围不够细致、全面,法律很少对特定商品造成安全权的损害做出相关规定。随着世界各国知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先进国家的法律很值得我们借鉴。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管理的方式,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以调整不断变幻的社会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外国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制定针对特定商品的消费者安全权保护法律法规尤其重要。

(三)强化行政保护力度

我们应该建立并完善消费者安全权保护的行政执法体系,明确最高管理机构作为消费者保护的领导机构,并下设统一的职能部门,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在此的基础上互相配合,加强沟通与协作,避免互相推诿责任。充分发挥行政部门的执法管理职能。

(四)充分发挥消协作用

近年来,消费者协会作为解决纠纷的主要机构,那么更应该充分发挥其效能,进一步赋予消协完善的职能。只有独立行使请求权以寻求司法和行政救济,消协才能有力监督公权力的行使,同时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权,真正体现其权威性、公正性、独立性,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尽全责。

同时,我们也应该增加普法宣传,定期向消费者讲述不同的消费安全知识,增强消费者的辨别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保护自己的权利。总之,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我们会在消费者安全权保护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好。(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廖善康.刍议消费者安全权的法律保障[J].中国商贸,2009,(21):1-2.DOI:10.3969/j.issn.1005-5800.2009.21.001.

[2]杨慧.论消费者安全权的范围及保障[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3):122-124.DOI:10.3969/j.issn.2095-1140.2010.03.032.

[3]王利明.消費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J].政治与法律,2002,(2):3-12.DOI:10.3969/j.issn.1005-9512.2002.02.002.

[4]黄常勇.消费者权益保障的法经济学分析[J].中国商贸,2011,(8):255-256.DOI:10.3969/j.issn.1005-5800.2011.08.161.

[5]乔黎.消费者安全权保护研究[D].苏州大学,2009.DOI:10.7666/d.y1637959.

作者:潘睿

消费者安全权研究管理论文 篇2:

消费者安全权立法概要及借鉴

摘要:消费者安全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要求经营者保障其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消费者安全权是消费者的首要权利,也是消费者保护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本文对美国、日本与香港等三地的安全权立法予以简要介绍,以期能为我国消费者安全权保护的进步提供有益的支持。

关键词:消费者;立法;安全权;保护

1962年3月1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向国会提交的“关中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总统特别国情咨文”,首次概括了消费者具有四项权利,其中第一项就是消费者有权获得商品的安全保障即安全权。1969年,继肯尼迪总统之后,美国总统尼克松又提出消费者在其财产或者人身遭到损害时,具有就其受损的安全利益要求获得适当的补偿的权利,即消费者享有索赔的权利,因此而丰富消费者权利内容的同时,也丰富了安全权的内容。

一、美国的安全权立法

美国的诸多法律性文件都有消费者安全权内容的规定, 早在1906年,美国国会颁布了《联邦食品和药品法》并于1938年对其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化妆品的内容。该法规定了与人体健康利害攸关的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的质量标准,并规定了设立食品和药品管理局(隶属于健康教育福利部),专门负责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的管理工作,只有经其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商品,才能进入市场。该法尤其规定食品应当具备安全、洁净、卫生标准,药品安全有效,以及化妆品无毒无害、有明显作用。该法特别禁止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使用名不符实的产品说明,反对掺假使假欺骗消费者。1962年,国会通过了《药品修正法》(DnrgA功endmentAct),规定新药进入市场的条件。

1958年联邦议会制定的《食品添加剂修正法》规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以保证食品的安全为前提。1962年制定的《药品修正法案》规定了新药进入市场的条件,即任何新药进入市场以前都必须向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提出报告,责令药品制造商就一切新药向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提出报告,并标明药品的全称,接受事前检验药品的安全和功效。1967年制定的《肉类食品卫生法》规定了肉食品的检疫制度。1973年颁布的《化妆品真实法》要求化妆品的生产商必须标明化妆品的配料和主要成分。此外,有关消费品安全、卫生管理方面的法律还有《全国交通和汽车安全法》、《儿童玩具安全法》、《联邦危险品法》、《电冰箱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毒品包装法》、《天然气、管道煤气安全法》及《消费品安全法》等等。

1965年,国会制定了《正确包装和标志法》,l966年,制定了《国家交通与车辆安全法》,授权交通部制定新旧汽车和轮胎的安全标准;同年,还制定了《良好包装及标签法》主要目的在于管制消费者产品的包装与标示,并规定产品包装与标签的统一标准。l967年,国会制定了《肉类食品卫生法》,规定肉食品的检疫制度。l967年,修订了《易燃性纤维品法》,授权执行机关对床、账、室内用品及其他各种易燃性纤维品所含易燃成分的比例进行规定并贯彻执行;1968年,国会通过了《天然瓦斯管线安全法》,《健康安全辐射控制法》以及《家禽卫生法》,1969年,又制定了《煤矿卫生及安全法》,1970年,颁布《职业治疗法的健康及安全法》。

1972年,美国颁行《消费者安全法)》,依据该法,美国设立了“消费品安全委员会”,该委员会专门负责具有潜在危险的消费品的生产及销售的管理,并协助消费者对消费品的安全性进行鉴定,进而制定统一的消费品安全标准。1974年,对该法进行了修正,其宗旨在于制定消费者产品的统一安全标准。该法规定:凡是货品未达到安全标准者,不得进口,也不得在市场上贩卖,否则将受到处罚,以保护消费者免于因缺陷产品所造成的死亡、伤害与疾病。至于各种产品安全标准,由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依实际情形制定,并可随时调整。

所以,美国奉行法律至上,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名目繁多的立法上亦可看出,美国更奉行消费者至上。

二、日本的安全权立法

1963年,日本政府在文件《关于保护消费者的咨询答复》中,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利,其中就有要求商品和服务应当具备一般所希望的质量和内容,而且在安全和卫生等方面不使消费者受到损害的内容。1968年,日本制定《保护消费者基本法》,规定了防止商品和劳务给公民的生命、身体、财产造成危害的相应措施,从而使“消费者安全权”成为受法律保护不得被其他任何人随意剥夺的法定权利。

在消费者生命、健康与安全保护方面,日本政府颁布实施三部法律,被称为“安全三法”,即1973年制定的《消费生活用品安全法》、《关于规制化学物质审核及制造等的法律》和《关于含有有害物质的家庭用品规制的法律》。《消费生活用品安全法》规定,由国家法令指定的特定产品如果符合安全标准,须附“S”徽章,不合格的不允许销售;国家指定的特定产品以外的产品,由民间的“制品安全协会”予以检查,合格的则附“SG”徽章,其制造商需与保险公司签订产品责任保险合同,当消费者因该产品受到人身伤害时,可以得到迅速、切实的赔偿。在产品的缺陷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构成危险或者多数消费者担忧这种危险时,还可以通过颁布防止危害命令、紧急命令,采取停止销售产品或者回收、修理产品等应急措施。除了上述“安全三法”之外,日本在保护消费者安全方面还有以下法律:1947年的《食品卫生法》,1948年的《农药管理法》,1950年《毒物和剧毒药物管理法》,1951年的《高压煤气管理法》与《关于汽车安全的道路运输车辆法》,1952年的《煤气事业法》,1960年的《药事法》,1961年的《电气用品管理法》,1967年的《关于确保液化煤气安全和贸易合理化的法律》等等。

三、香港的安全权立法

香港在管制产品安全方面的法例主要有《消费品安全条例》、《玩具及儿童产品安全条例》——专门就玩具及儿童产品的安全标准及保障儿童安全而订立的法例,《气体安全条例》和《电力条例》——分别就气体、电气产品安全作出规定以保护消费者。

香港消费品的安全管制,依据《消费品安全条例》进行。该条例旨在规定某些消费品的制造商、进口商及供应商须负责确保他们所供应的消费品是安全的,条例规定,任何人均不得供应、制造任何消费品,或将任何消费品输入香港,除非该消费品符合“消费品的一般安全规定”,或“适用于消费品的认可标准(如有此认可标准)”,否则,即属犯罪。至于“消费品的一般安全规定”,是指消费品须合乎合理的安全程度。而确定该消费品是否合乎该安全程度,条例规定须考虑下列情况:(a)介绍、推广或推销该消费品采用的形式,及作介绍、推广或推销的该消费品的用途;(b)就该消费品所采用的任何标记,及就该消费品的有效、使用或耗用所给予的指示或警告;(c)由标准检定机构或类似机构就该消费品所属的消费品类别,或就与该类别的消费品有关事宜所公布的合理安全标准;(d)当考虑到作出改善的成本、可能性及程度,是否有合理的方法使得消费品更为安全。凡是有认可标准适用于某消费品,而该消费品又符合该认可标准,那么该消费品即须视为符合一般安全规定。

四、加我国消费者安全权保护的思考与对策

可以看出,上述几个国家立法实现了对消费者安全权从点到线到面的无缝保护,其周密、其严谨、其详细、其入微,令我们五体投地佩服和叹为观止的同时,更令我们汗颜。第一、相比之下,我们没有消费者安全权的专门保护法。第二、我们没有专门领域的消费者安全法。①第三、我们《消法》中的安全权条款太过原则性,如何才能算“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应该有相应的条款予以明确说明,法律无操作性,便是僵化的法律。第四、消费者安全权标准应予细化。第五、我们消费者安全权的立法模式至少应该在对象上扩大面积,如美国有《儿童玩具安全法》、《电冰箱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毒品包装法》、《天然气、管道煤气安全法》等等。第六、我国消费者安全权保护应该在特定物品或特定服务的立法体系及规模上大幅度开发。

(一)立法

我们应该制订《消费者安全保护法》,以该法为统帅,制订相应的特定商品和特定服务的法律法规。如《汽车安全法》、《儿童玩具安全法》、《天然气安全法》等。

(二)安全标准

就特定的消费客体或对象,我们应该合理的确定符合其属性、效用、功能的安全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术语似乎与“安全权”三字关系不大,起不到相应的警示作用。最好以数字予以说明。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测量高血压,80—120为正常;低压90,高压140为警示数值;低压过110、高压过160属危险。

(三)行政监管

行政监管是执行消费安全制度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制度。以猪肉为例,我们七部法律与八个部门须经十八道质检,可是,2011年3.15晚会曝光的瘦肉精猪肉为什么可以经过层层检查大关,顺利的进入市场,可笑的是,在曝光之后,某涉案地的某领导质问记者:“为什么你们要曝光瘦肉精?你们私下里告诉我们不就行了吗?现在把我们累死了!那个××品牌也没人买了!”。还有双汇、还有的欧典地板、还有三鹿奶粉……他们在行业领域能称雄数年,在逃避监管上也依然是行家里手,到底有什么决窍能让它们数十年如一日躲过我们的共和国的重重检验大关。广东某著名律师事务所朱永平律师表示“我们的监管往往就是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而且这只猫还经常打瞌睡。比如说在生猪流通渠道,所谓的抽检往往是流于形式,交钱放行。”②一句话道出个中隐秘,原来是“小偷和警察”在合伙做案,警察为小偷望风、警察的枪口对准的不是小偷,那只能是老百姓。

所以,各级行政机关在管别人之前,先管好自己!

在消费领域,我国政府内部有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技术监督机关、卫生监督机关、环境保护机关、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机关、各行业主管部门等都是消费者安全权保护的行政管理机关。那么,分段监管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以食品安全为例,具体可如下分工: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协调、指导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卫生部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农业部门主要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进行监管,但制定有关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公布食用农产品安全有关信息则依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③

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真正的落实行政问责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消费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健全消费安全全程监管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消费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消费安全监管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评价、考核。此外,为了确保责任对口、政令畅通,地方政府还要依法确定本级卫生、农业、质检、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

国家鼓励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基层群众组织开展消费者安全权益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的活动,规定新闻媒体有对侵犯或可能侵犯消费者食品安全权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的责任。

(四)解决机制

《消法》第39条规定了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途径可以选择和解、调解、申诉、仲裁、诉讼。

在诉讼环节,笔者以为,有三种诉讼制度特别适合消费领域发生的诉讼,一是小额诉讼,二是集团诉讼,三是公益诉讼。

《消法》第35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应当采取措施方便消费者提起诉讼。因此应借鉴国外的做法,专门设立小额消费纠纷法庭,依据《民事诉讼法》关于简易程序和特别程序的有关规定,采取对消费者更有利、更简便、更快捷的方式解决消费纠纷,如实行独任审判、一审终审、短期审结等等,以减轻消费者的诉讼之累。④

同时,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3条、第54条和第55条的规定,在消费纠纷数额小、诉讼标的又是共同的或属同一种类,无论参与诉讼的消费者人数确定还是不确定,都按共同诉讼的规定来处理。消费者可以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法院也可以发出公告,说明案件情况和诉讼请求,通知不确定的其他消费者到法院来登记,参与共同诉讼法院就该案作出的判决和裁定,对未参加登记的消费者来说,只要是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提起诉讼,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属同一种类,就直接适用该判决和裁定。

注释:

①焦艳玲著:《消费者安全权急待保护——《市场报》,2004年2月24日。

②辛闻:《“瘦肉精”事件食品安全丑闻再现 监管为何层层失守》,载浙江法治在线网,http://www.zjfzol.com.cn/,2011-6-30访问。

③金福海著:《消费者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70页

④张严方:《消费者保护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通讯地址: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 100024)

作者:安玉超

消费者安全权研究管理论文 篇3:

浅论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摘要] 网络交易,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交易方式,不同于传统交易,在给社会带来极大经济效益同时,也大大地增加了消费者权益受损害的可能,出现了对消费者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等权益的侵害。因此,要对症下药,加强对网络消费者权利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康良性发展的交易空间。

[关键词] 网络交易 消费者权益 保护

网络交易,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网络买卖商品和接受服务,也是通常所谓的狭义的电子商务。随着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以IT产业为基柱的新经济时代,网络以其跨地域、超時空的优势,逐渐成为商务活动的乐土,网络交易俨然已经成为21世纪主要交易方式之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08年1月17日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2007年一年网民增加了73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53.3%。2007年12月,中国网民网络购物比例是22.1%,购物人数规模达到4640万,参加过网上购物的网民个人半年网上购物累计金额平均是466元。

一、我国网络交易现状

对于网络卖家而言,网络店铺的设立程序简单,无需支付高昂的店面费用,并且可以节省人力资源的耗费,相对于传统的交易模式而言有很大的优势。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网上购物打破了空间限制,而且商品的信息量及市场透明度也显著增大,使消费者整体也从中受益。但是,随着网络交易的蓬勃发展,网络交易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由于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在我国起步较晚,与网络消费配套的支付系统、信用体系以及物流体系等还够完善和普及,网络经营者利用网络虚拟性和高科技性、经营者的信息和经济优势地位,采取欺诈的伎俩肆意侵犯网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已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是针对传统交易方式下可能出现的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制定的,对于新兴的网络交易而言,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在立法精神方面仍然适用,但在具体实施细则方面却面临着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消费者安全权的侵害行为

安全权是消费者享有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安全权具体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隐私安全二个方面。与传统商务相比,在网络交易中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的变化,侵害消费者安全权的形式主要体现在财产安全和隐私安全两个方面:

(1)对消费者个人财产安全的侵害。网络交易中,消费者要通过网上支付方式完成交易,这就要求消费者必须拥有网络电子账户,从而将个人财产的安全权交给了网络,这同样也给网络黑客提供了侵入系统窃取消费者账户的可能性。另外,与传统商场购物相比较,网络交易中的物流配送一般由专门的商业组织来完成,这一方面增加了商品运输的中间环节也带来更多的货物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在发生纠纷之后更带来责任承担的复杂化,导致物流组织经常和商品提供者相互推诿扯皮。

(2)对消费者隐私安全的侵害。隐私保护是近一两年互联网的争论焦点之一,问题的核心就是所谓的Cookies的使用。引入Cookies的初衷是为了网站可以通过记录客户的个人资料、访问偏好等信息,实现一些高级功能,例如电子商务身份验证的实施。可是有的网站和机构滥用Cookies,未经访问者的许可,搜集他人的个人资料,达到构建用户数据库、发送广告等营利目的,和黑客问题相比,隐私保护问题离广大网民的距离更近一些。

2.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该条一般被称之为消费者的知情权条款。在实际生活中,侵犯消费者知悉权的情况相当普遍,通常表现为,对消费者的合理提问不予以回答,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夸大的宣传,故意隐瞒商品和服务的瑕疵、危险性、副作用,应当在商品或其包装上披露的信息未作披露等等。而在网络交易中,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的现象则更为普遍。由于消费者与商家都是在虚拟化的网络环境中进行交易,通过网络远距离订货、电子银行结算、配送公司送货上门来完成交易,甚至许多数字化商品(如电影、录像、录音制品等)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一些不法经营者正是利用网络购物这一特点,以虚假不实的广告,诱使消费者购买质次价高的商品,或者收到货款后拖延发货,甚至进行诈骗。而消费者只能通过描述、图片等广告或宣传订立合同,既没有直接感官认识,更没有机会验货,这种在信息资源的占有上的劣势,使得消费者很容易受到误导甚至受到欺诈。

3.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侵害

与经营者相比,消费者在交易中常常处于弱者地位,以致交易的公平性难以实现。对于网络交易而言,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实现出现了新的变化。

(1)格式合同。消费者在电子商务中经常遇到的电子合同是格式合同,主要包括点击合同和拆封授权合同。格式合同保证了电子交易的速度和效率,因此对于网上消费有着特别的意义,但是由于格式条款由商家预先拟订,订立合同时未与消费者进行协商,消费者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加上网上交易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消费者的权益如何保护的问题便随之而产生,还待法律予以调整和规范。

(2)售后问题。消费者能否退换货涉及其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平衡问题。一方面,让消费者享有一定期限内的商品退换货保证,既是经营者的一种销售手段,也是消费者应有的一项权利。然而在网络交易环境下,由于网络购买的特殊性,消费者不能在交易前通过亲身感受、触摸商品来鉴定商品的质量,其质量保障便主要依赖于消费者收货时验证和网上经营者的退换货保证。但是在实际交易中,退换货不利于消费者的情形屡见不鲜,首先是寻找网上经营者困难很大,网上经营者经常会有意无意地隐瞒自己的真实地址;其次是网上经营者很容易否认自己的责任,因为网络交易中还涉及物流配送环节;再次是退换货的费用由谁来承担。除此之外,与网络交易中消费者售后的权利相关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因为网上的商品信息不够充分,致使消费者在收到货物后发现与所宣传的不完全符合等等,都迫切需要研究解决。

4.对消费者求偿权的侵害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1条规定:“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在传统消费模式中,消费者的人身或财产受到损害,消费者可以直接找到经营者请求赔偿,这是消费者权利受到损害后的一种物质救济。但是在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后,要获得赔偿却困难重重。

(1)难以找到侵权方。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买卖双方素未谋面,卖家是个长什么样的人,其真实姓名是否和网络上注册的一致,都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甚至很多网上交易的店铺并没有进行注册登记,这导致经营者在实施侵权行为后,消费者和监管部门难以找到现实中的经营者,导致消费者求偿权难以实现。即使找到了赔偿者,由于网购的跨地区甚至跨国的特性,管辖法院以及法律的适用也都将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2)侵权证据难以掌握。由于网络的技术性特征,网络信息都表现为数据。而数据信息的无形性使得网络案件的证据与特定的主体之间的关联难以确定;其次由于数据信息的脆弱性,经营者在发现侵权行为被追查时,往往利用信息技术毁灭侵权证据,使消费者和监管部门难以掌握,数据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受到质疑。

(3)侵权责任难以认定。由于网络交易涉及多个环节,不仅是交易双方,还包括交易平台服务提供商,还涉及物流商等多个环节。消费者的权益受损害,往往不是一个环节造成的,但是各个环节之间相互推诿,就使得侵权责任更加难以认定,消费者获得赔偿权也就更加难以实现。

二、关于制定和发展我国网络消费者权利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

我国现行消费者权利保护法律制度是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基础和核心构成的,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在制定时,网络交易这种新型的交易模式尚未出现或者仅仅粗具雏形,因此这些法律法规的初衷主要是以传统交易形式为其调整对象,并没有将网络交易的特性考虑在内。交易模式的变革推动交易规则的演进,这几乎是交易发展史上的永恒规律。面对网络交易这个交易史上的又一次飞跃,对现有法律制度的修订和重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针对目前我国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对我国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构建应当遵循以下一些基本思路:

1.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完善立法,以加强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互联网及电子商务起步较晚,法律制度体系尚不完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要想确立我国网络消费者权利保护法律制度,既要借鉴国际经验,也要结合我国自身国情。修改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增加有关消费诉讼、消费信用等的规定,针对网络交易的特殊性确立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方法,做出专章规定,并对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

2.加强网上交易的行政管理

加大对网上经营者主体资格的审查力度,明确网络消费法律关系的主体范围以及各种主体的权利义务,尤其是准确界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概念及其权利义务。由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联合介入,实现分区管理,从而防止网络经营者跨区登记,逃避监管。行业协会、认证系统、金融系统和工商管理部门等通力合作,在网络社会中尽快建立个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经营者信用保障机制以及网络支付安全系统三大安全保障体系,让消费者知悉真情权的保护建立在完善的信用体系基础上。

3.建立网络交易消费者纠纷非诉解决机制和纠纷司法救济规则

当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争议时,解决争议的传统方式通常包括:与经营者协商;请求消费者协会解决;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提请仲裁以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于网络消费具有全球性、电子化、网络化、虚拟性的特征,对传统争议解决方式造成冲击。

(1)当事人双方很可能距离遥远,管辖权确定、证据的提供和认定、判决执行都存在着难题。为保护消费者利益,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有利于消费者的管辖规则。如加拿大魁北克省偏向消费者的管辖权立法以及美国的以“最小联系”原则扩张法院管辖权等。对这个问题,我国应当借鉴吸收这些先进经验,取消费者住所地专属管辖原则,不再死守传统交易中的“原告就被告”原则。

(2)由于多数网络交易涉及金额较小,消费者往往认为通过诉讼来解决纠纷有点得不偿失。为了保护这部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当建立在线争议解决机制, 在线争端解决机制包括在线协商、在线调解、在线仲裁和在线诉讼四种方式。和传统争端解决机制相比,在线争端解决机制具有成本低、花费时间少的优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交易中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政策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树立消费者信心以及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平衡的关系不可或缺,可以有效地限制欺诈和不公平的商业行为。所以,我们应当加强网络消费者权利保护的研究,促进我国网络消费者权利保护立法,改善我国网络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者对网络消费的信任,提高网络消费水平,加快网络消费市场发展,使我国尽早跨入网络消费时代,实现网络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焦斌龙:浅析电子商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J].中国流通经济,2003,(2)

[2]劉阿冰:我国网络消费者权利保护问题研究[J].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论文库

[3]刘惠荣等:电子商务法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王利明:电子商务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5]高富平:在线交易消费者保护法律研究报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作者:张 静

上一篇:初中作文指导课教育改革论文下一篇:创新教学视域下小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