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尽管高等院校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我国高等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依旧遇到了诸多难题。为此,本文在对高等院校小学专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同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最终提出高等教育小学专业发展策略,以期待为高等院校师范专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论文 篇1:

对地方高师院校特色专业优质化的探讨

摘要要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实现科学地可持续发展,地方高师院校特色专业优质化的探讨,应将小学教育、农村教育和社区教育作为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以提升与重点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竞争力,为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尤其是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Discussion on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Quality in Local Normal Colleges

NING Bo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12)

Key wordslocal normal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quality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将“集中发挥学校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作为工作重点。“集中优势、核心竞争、质量立校、特色办学”的共识成为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这种办学特色必须是本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标志性和典型性特征,是本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结合的能动实现,能够反映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学术水平和发展特色。其中地方高师院校生存壮大的理性选择就是针对地方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文化进步提供特色化服务,在与地方的合作和共建中取得双赢的局面。

1 地方高师院校发展的窘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问题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重大难题,政府在政策和资源上向地方院校倾斜,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然而,当前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教育发展中面临着极其尴尬的处境。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发展定位。地方高师院校必须在精品师范和地方性综合大学的发展道路之间做出选择。同时,师范教育的开放性和社会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及与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历史差距使得地方高师院校在生源、师资和就业等问题上经受着严峻考验。而盲目增设非师专业,扩大招生必将为学校带来更加难堪的处境,将面临着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和课程设置的落后,导致就业困境以及学校竞争力的进一步下降。这种状况在一些地方高师院校中已经凸显出来,使其发展处于举步维艰。

地方高校作为教学研究型的地方院校,由于其特定的办学层次和类型,以及其发展的历史积淀,其发展总是徘徊于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教育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之间。进则无力与部属名牌高校抗衡,进行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退则难以与高职高专竞争,进行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进退维谷的生存境况,使地方高校的发展普遍面临两大压力:一是学术地位的纵向比较,不能跻身于高水平大学之列;二是服务地方的横向关联,难以超越职业教育而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地方高校该如何把握自身的办学方略,实现科学地可持续发展,是其在未来专业发展和服务竞争中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2 地方高师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应对重点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双重竞争,必须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寻找符合本校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解决办学层次、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办学特色和服务群体等诸多问题。基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地方高师院校必须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学院自身专业特色相结合,将服务地方经济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

推进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客观诉求。从教育发展的实际来看,通过规模化的教育投入和国家的优惠招生政策,地方院校的硬件均衡化程度不断得到提升。以此为契机,通过特色学校建设,走内涵强校式的发展之路,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已经成为地方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新课题。特色院校是地方高师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独特品质的积淀,特色就是其发展的优势竞争力,就是发展的动力,就是其精神的精华。而这种特色应具有鲜明的特点,即“人无我有”这种不可替代的、不容争辩的地位和特质,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独特性,决定了地方高师院校只能集中精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学科和专业,培养出特色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

地方高师院校在发挥学科优势的同事,还应该承担起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和科技服务支持的重任,学科设置过程中应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了解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着“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路,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撑,为地方经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同时还可以结合地区的特点和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着重培养教育基本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广、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维、立体的办学支持体系。逐步提高培养层次,开展研究生学历教育,尤其是大力培养教育学硕士和教育硕士。

地方高师由于长期从事地方基础教育教师工作,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师范生基本技能方面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有着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珍视、突出这种特色和优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应该“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地方高师院校经过多年师范教育的发展,初中、高中教育中的教学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但人员编制呈现饱和的趋势,且在与部属、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的竞争中不占优势,所以地方高等师范教育应该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将小学教育、农村教育和社区教育作为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提升竞争力,为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尤其是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地方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地方整体教育水平提高的基础和起点,同时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许多有待提高的诸多问题。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地方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中心,在新形势下理应承担起相应的历史责任,发挥传统优势,拓展新的办学功能,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促进教育改革,推动地方高师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以满足小学教育事业发展对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地方高师教育应该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努力办好普通师范本科教育,加快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根据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和自身在服务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长期形成的特殊有利地位,争取获得政府教育部门的支持,实行定向招生培养和志愿服务相结合,保证办学思想、专业与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顾及教学途径、教学方法等方面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教师培养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问题,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服务,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突显自身的办学优势。

地方高师院校还应该将办学和服务的视角投向社区。社区是居民生活、交往和经常活动的区域,也可以成为学生实践和服务社会的平台。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社区工作和实践,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和特色,培养整个社区的人文素质,甚至直接将学术成果直接转化成社区的产值。地方高师院校可以充用利用社区资源辅助教学,并为社区的规划、发展和社区教育工作提供人力资源,建立一种合作关系。

同时,社区文化和科技资源经过高师院校开发和利用而成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支持力量,有利于高师范院校教学、科研、实践等多项工作的开展,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社区工作能够拓展学生自我锻炼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自觉地创新与重构,扩充课程概念,突破教科书的限制。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人文化和生活化。同时,学生通过走进社区,提前走进社会,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等,提高自身素养和就业能力。在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中,提高资源开发意识与开发能力。高师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与社区合作开展研究,科学、合理地利用社区中各类文化、体育、教育、卫生、娱乐场所,充分利用社区运行的经济实体,达到资源共享。合理有效地发掘和运用社区教育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需要正视并以积极的态度去研究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地方高师院校的特色办学之路尚存在诸多认识与实践上的误区,需要引起注意。首先,特色之路其实质是一种对办学行为、办学模式的优化,这种优化的过程可能发端于学校的某一传统、特色改革,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需要师生完成对此特色文化的认同、实践、放大、增值,因此这是一个历史的、能动的、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把握特色的实质,进行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避免认识上的功利化和片面性,操作过程中应该克服形式、片面、浮躁的思想。其次,地方高师院校特色办学之路的探索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忌盲目和趋同。

地方高师院校只有从自身传统和特色出发,集中整合核心和优势专业,立足行业发展,与地方政府、部门、社区联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树立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教育水平提升服务的办学理念,才能摆脱自身困境,实现地方与高校发展的双赢。

牡丹江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编号RY200915

参考文献

[1]邹树梁.实施特色发展战略,转变地方高校发展方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

[2]杨德山.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路径探析[J].中国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

[3]王旭东.论地方院校服务社会只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4]张力.认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新指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作者:宁波

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论文 篇2:

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尽管高等院校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我国高等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依旧遇到了诸多难题。为此,本文在对高等院校小学专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同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最终提出高等教育小学专业发展策略,以期待为高等院校师范专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教育改革;高等院校;小学教育;策略

1引言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得到了高速发展。这种高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形势下,造成的,如原来的中师升格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形势好,导致部分高师院校设立小学教育专业。此外,由于院校合并,导致部分小学教育专业升格为本科。这些院校承担了,大量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但是,我国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依旧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与挑战。

2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2.1专业发展前景好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在升格为大学后,专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这不仅仅是社会需求造成的,而且和高校本身发展密不可分。我国高校作为人才的汇集地,汇聚了不同特长人才,形成了高校所独有的智力资源、雄厚的师资力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这些促使小学教育专业有了良好发展的沃土,开阔了专业发展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这些良好条件,使得我國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2教育教学资源丰厚

对比中师等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的教育教学资源丰厚。高等院校拥有强大的硬件条件,高校图书馆拥有上百万的图书期刊资料,拥有各种各样辅助学习的资源,比如校園广播、高校网络资源,这些都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更高的学习平台。

2.3获取资源能力强

“错位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大学发展中,一条最有利的发展途径。支持新办专业尤其成为高等院校促进发展的有效举措。小学教育专业作为高等院校错位发展,所设立的新专业,容易获得高校高层的支持,获取资源相对其他专业强。

3专业发展现存问题探究

尽管小学教育专业在高等院校得到了充分发展,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旧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困扰着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

3.1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根据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实,目前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已经成为普遍问题。由于教师队伍能力不能跟上,高等院校发展步骤,导致小学教育专业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小学教育专业的长远发展急需有高素质的教育专家、教师队伍引领与提升专业层次。

3.2文化氛围缺失

小学教育专业属于师范专业,但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后,师范原有文化氛围冲淡。师范的人文色彩淡化,师范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个性”被综合性大学的“共性”冲淡。师范原有的课堂和课外活动、琴棋书画、艺体专长、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优秀的文化氛围逐渐消亡,文化氛围缺失,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

3.3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体现在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教育专业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专业非常重要的特色课程,由于只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活动,导致这类课程变成了原理课,更为不好的是部分高等院校在这类课程设置上出现内容重叠的现象。而学科专业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由于部分高等院校对这类课程的压缩,导致学生理论学习浅,不能积淀深厚的理论基础。

4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策略

4.1提升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是是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提升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素质。高等院校要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努力晋升职称,加大力度进行人才培养。此外,还要适当引入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推动高等院校小学专业发展。

4.2营造师范文化氛围

要大力营造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独有的师范文化氛围,高校可以通过各种隐性的和显性的手段,展开文化氛围营造的工作。比如可以在相关区域张贴教育名言、警句,并在显要位置布置师范作品展台,彰显小学教育专业特色。此外,要强化小学教育专业特定的专业活动,比如教学基本功比赛、儿童剧编创等。

4.3重构课程设置

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要重新设置,要适当降低学科专业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比例,要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课程的结构中,要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强调,人文教育相关课程设置。特别是要整合内容重叠的课程,对这两类知识合理配置。不能只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活动,也不能忽视理论课程设置。要深化理论课程,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加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设置。

5结论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为此本文对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目前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前景好、教育教学资源丰厚、获取资源能力强。但专业发展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比如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文化氛围缺失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为此,本文提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策略,希望通过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师范文化氛围以及构课程设置,来提高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边春丽.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4(6)06:47-48.

[2]陈珂.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377-378.

[3]韩增进,王铭.关于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招生对策问题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2):39-42.

[4]赵文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2):47-48+51.

[5]胡良华.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8)227-228.

作者简介:

孙艳荣(1963.08—),女,营口市盖州市暖泉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语数教育。

作者:孙艳荣

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论文 篇3:

小学教师职前德育培养

[摘 要]师范教育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以培养小学职前教师为主。小学教师职前德育培养及师德建设关系到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容忽视。提高小学教师职前师德培养,需從三个方面着手:优化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以实践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师范院校加强与小学合作。

[关键词]师范教育 师德 德育 培养

每每看到网上报道某地区某校某教师侵犯小学生,某教师惩罚学生方式不妥致学生受到伤害, 某地区学校学生食物中毒或学生自杀的新闻事件……作为一名培养小学教师的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我的心在滴血。虽然我痛恨网上报道的这些负面的新闻事件,但这毕竟是令人痛心的事实。

因为工作的需要,我有幸到国内一所重点高等师范院校进修。在进修期间,进修学校的一名学生不小心把我的脚烫伤了,可是,在我治疗期间这名学生居然对我不闻不问……更令我吃惊、伤心的是,这个烫伤了我的脚的学生对我说的那一番话:“我们这一代就是这么自私,我精神上也有很大的压力,我顾不了你的感受,这是100块钱,这个够你后期治疗的了,你也不用担心有什么后遗症……”要知道,这名学生可是国内重点、一流师范大学培养的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啊!

“师范教育好比工业之中的重工业,机器中的工作母机,它是国家教育建设的根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师范教育作为实现普及教育和培养建设人才的工作母机,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这名国内重点师范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所说的、所做的不得不引起本人对教师教育的思考,尤其是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对小学教师的培养,以及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道德培养与建设。因为小学是儿童养成习惯、打好基础的阶段,小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本人认为对于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德育的培养与建设,师范院校起着基础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由于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迅速发展,高等院校创办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大专学历、本科学历乃至研究生学历的小学师资,对不断提高小学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优化小学的教师队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每所高校都把德育看得很重,还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德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本人认为之所以会出现部分职前教师品德低下的现象,是因为我们的德育有些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理解范围,有些甚至是“假、大、空、远”,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或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容易形成各种不良习惯,最终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导致他们在为人处世时会表现出不尽如人意的一面,这又导致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质疑和不满。我们的德育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空喊口号,应该是在“爱自己”的基础上,从“小事”“简单的事”来体现的,是处处可见、时时渗透的,它需要榜样人物的引导,需要每个人以道德为准则,以法律为约束,以身作则来要求自己。本人根据亲身经历及工作的经验,试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方面谈谈自己关于小学教师职前师德培养的建议或想法。

一、优化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等院校的生存之本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校首先应该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教学水平,并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的教师队伍。高校的教师,尤其是师范院校的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未来的教师。

二、以实践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现在有的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做得特别好,如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但有些院校还有待改进。这里本人提出一些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想法。

如在开学之初的两周军事训练后用2-3天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请来小学校长、名师、专家学者,介绍小学教育教学现状、经验、教改与发展及对未来师资要求,使学生产生专业向往,并树立以优秀教师为榜样,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责任感,为养成良好师德奠定基础。

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至第四学期,通识课与基础课课时较多,这一时期主要学习理论课与专业基础课。有些理论课理论性比较强,要适当地与实践结合,如聘请小学校长、名师做讲座,或聘请小学校长、名师到大学任教,还可以组织学生教学技能大赛、参观名校教学展示活动、地区教学名师的学科教学竞赛等,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理论的重要性,感受到基础课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自己将来的职业,为将来成为教师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及职业道德基础。

第五至第六学期主要以见习为主,第七学期以实习为主,专业课和基础课相对较少,课程主要开设教学论、课堂管理等,为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做准备。在见习或实习时大学要与小学共同进行。这期间要有专业的带队教师和优秀的小学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学校生活,参加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教研工作,参与学校及班级的其他活动。在见习和实习期间,专业的带队教师和小学指导教师要以身作则,让学生们看到榜样的作用,看到在真实的学校及常态课下,我们的教师如何关爱学生,而学生是如何可爱,如何地对知识充满渴求,他们是多么地需要教师的指导与点拨,由此培养了师范生对自己专业的爱、对教师职业的爱、对学生的爱,这也就对他们的职业道德产生了影响。因此,大学的带队教师和小学的指导教师要用行动使我们的师范生感受到教师的职责与荣誉,从而养成良好的师德。所以在见习和实习时,一定要挑选富有责任心、爱心和职业道德的教师来担当带队教师。

三、师范院校加强与小学合作

众所周知,小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一方面小学教学需要来自大学的学术支持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小学是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与大学共同培养和指导师范生专业成长的职责。因此,师范院校应加强与小学合作,建立自己的学校基地,加强彼此的了解和互动,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在这一方面有的师范院校做得比较成功,如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但对于一些地方院校来说,与小学合作仍存在各种困难,还有待于改进。本人认为在建立学校基地时要选择一些条件艰苦的小学,当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去这些条件艰苦的小学见习、实习的时候,以现实的案例教育那些即将为人师表的学生,使他们的心灵有所震撼,从而培养他们的师德。同时,师范院校的教师也可以在这些小学参与教师研讨活动,组织实习生讨论,或根据实际需要在小学的课堂中执教或支教,一方面为这些学校的小学教师带去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改善了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也把这些小学教育教学的各种问题反馈到大学,加强大学对这些小学真实教育问题的研究和反思,改进教学策略。此外, 呼吁国家和相关部门关注这些条件艰苦的小学,呼吁我们的大学生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艰苦地区的孩子到这些学校去支教。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磨炼大学教师的意志,提高大学教师的师德。同时,这些学校优秀的小学教师也可以在大学选修课程,更新知识和观念,参与大学教师的科研课题,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并反思教学,使自己处于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甚至可以将优秀的小学教师聘为大学的兼职教师,将生动的教学实践经验带入大学课堂。这能够让小学教师看到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他们的职业感也会更强,从而也间接地培养了他们的师德。在校的大学生可以感受到优秀教师的风采,同时也可感受到只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学生,努力工作,最终就会得到认同并有所收获,获得精神上的快乐,从而也就培养了学生的职前德育,为形成良好的师德打下基础。

总之,德育是处处渗透的,不是一两门课、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不是一个榜样、两个榜样就能起到作用的,它需要教师的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在其位,谋其政”,让我们每个教师都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为我们的社会、为我们的孩子做点有意义的事吧!

[ 参 考 文 献 ]

[1] 胡艳.建国以来师范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教育学报,2005(5).

[2] 王雪光.高师院校应建立小学教师定向培养基地[J].现代教育科学,2009(9).

[3] 韩法宝.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鲁东大学硕士论文,2012.

[4] 袁美荣.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制定和实施[J].大学教育,2012(1).

[5] 林立,等.小学师资素质结构的调查研究与中师生的培养对策[J].上海教育研究,1993(1).

[6] 吕立杰.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规划与实施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2012(4).

[责任编辑:覃侣冰]

作者:于海杰

上一篇:音乐律动教学公共艺术论文下一篇:历史影视资源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