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师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2022-09-11

1 江西高师院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现状

1.1 专业发展速度较快

江西省现有普通本科高师院校共四所, 至2008年, 四所院校共设本科专业86个, 专业布点200个, 其中理学专业19个, 布点50个, 文学专业17个, 布点49个, 法学专业3个, 布点11个, 工学专业15个, 布点23个, 史学专业2个, 布点5个, 教育学专业9个, 布点21个, 管理学专业15个, 布点31个, 经济学专业3个, 布点6个。与2002年相比, 四所院校专业数增加了47个, 布点数增加了122个, 四所院校专业数增长分别达到91%、176%、245%、200% (参见表1、表2) 。

1.2 非师范专业增长比例大

非师范专业是江西高师院校专业增长的主要方向。从表3可以看出, 非师范专业增长数占新增专业总数的比例高达76%。高师院校大力发展新的非师范专业, 有利于保证高师院校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拓展办学空间, 增强办学能力。但是, 需要重视夯实非师范专业的学科基础, 以保证非师范专业的办学质量。

1.3 专业设置雷同

江西省高师院校专业设置同构化特征较为明显。2008年江西高师院校本科专业中, 有19个专业在四所院校中均有布点, 有12个专业在四所院校中有三个布点。这些布点多的专业除教育学科专业外, 绝大多数在全省的布点也同样很多。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总数为21个, 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全省普通本科院校布点14个, 汉语言文学专业全省布点12个, 英语专业全省布点14个,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全省布点15个, 均达到很高的比例[1]。

1.4 新专业建设水平不高

在高师院校新专业发展迅速的同时, 很多新专业在师资、教学资源、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还有的专业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 一是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 二是新专业数量增加过快, 在投入总量有限的情况下, 办学条件难以保证, 三是有的学校主观上仅仅注重数量的增长, 专业申报成功后忽视了进一步加强对新专业的内涵建设工作。

1.5 新增专业口径过窄现象突出

专业口径过窄不利于培养创新性复合人才, 因此, 拓宽专业口径成为很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但是, 从目前新增专业设置情况来看, 这一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譬如, 音乐学与音乐表演、电子信息工程与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均区别不大, 两个专业在同一学校同时设置, 既造成资源浪费, 又不利于高层次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6 专业调整有增无减现象值得深思

专业调整应是动态的过程。但是, 与当前新专业不断进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一些就业长期不好、生源严重缺乏的专业, 则鲜有退出。这一现象至少反映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片面追求专业数量, 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益的辨证关系认识不到位;二是对退出成本估计过高;三是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市场意识不强, 关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和质量规格调查不够, 认识不深。

2 专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定社会的教育结构既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又当作理性的逻辑规定的结果[2]。因此,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既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又要符合高等教育结构自身的发展规律。

2.1 专业结构调整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

首先, 专业结构的调整要反映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 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行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反之, 就会出现职位空缺与失业共存的结构性失衡。

其次, 科技革命与科技进步也对专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革命与科技进步促进了知识的分化与综合, 推动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横断学科的产生。

2.2 专业结构调整的逻辑基础

从专业结构自身的发展逻辑看, 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演化变迁的结果。专业结构的调整要建立在本校、本地区专业发展的历史基础之上, 专业结构的演化不仅仅看专业个体是否符合社会需要, 是否具备相应条件, 还要看专业发展是否符合自身演变的轨迹, 专业群体之间是否互相支持。

从专业发展的支撑条件看, 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学科基础, 学科发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专业的发展既要有历史基础又要有现实条件, 这个现实条件包括师资、教学设施、课程资源等。专业结构调整必须在现有条件的许可下进行, 否则, 就不能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3 江西高师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

3.1 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依托, 积极发展新兴专业

专业发展必须有相应的学科支撑, 新专业也不例外。高师院校的原有学科特别是优势学科是新兴专业成长的源头, 如材料科学、新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社会学等专业就是分别依托物理学、汉语言文学、数学、地理科学、哲学等基础学科建设起来的。

3.2 以基础教育对教师教育的新需要为着眼点, 积极发展新专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师院校应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设置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一些新专业。如为了与基础教育强化中小学生科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这一趋势相适应, 增设与科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专业;为了与基础教育增加综合课程相适应, 高师院校增设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等专业。

3.3 重视专业发展的非均衡性, 保证高校间专业设置的差异性

高校发展历史、现有软硬件条件、学校发展战略的差异对高校专业设置也有内在的限定作用, 因此, 不同高校应该根据各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 结合自身办学条件设置专业, 避免专业重复设置, 集中人力、物力, 加强重点专业、品牌专业建设, 建设出具有竞争优势、适应本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

3.4 进行总量控制, 从量的发展向质的提高转变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江西省高师院校专业数量已经基本满足学校发展需要, 高师院校应把重点从专业数量的增长转向专业办学质量的提高上, 集中精力, 加大投入, 加强品牌专业、新专业建设。与此同时, 继续对专业结构作适度调整, 淘汰就业长期不好、生源严重缺乏的专业, 增加适应社会需要、有学科基础的新专业,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3.5 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 拓宽专业口径

为了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必须对新老专业进行改造, 一是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目标既要适应社会需要, 又要反映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二是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该体系首先要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 其次要体现学校和地区特色。在新专业设置方面, 尽量以较宽的口径设置专业。

3.6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专业结构调整的宏观管理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认真做好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同时定期公布有关信息, 使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方向明确;加强新设专业检查评估, 对办学条件达不到基本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差的专业给予公布, 甚至坚决取消招生资格;实行总量控制, 根据学校的科类性质、现有专业总数、办学条件等分别确定各校的专业总量, 从而在宏观上对各级各类高校的专业数量有一个引导和调节。

摘要:本文在对江西省高师院校本科专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在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专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即专业结构调整的社会历史文化与逻辑基础, 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如改造传统专业, 并在不断强化师范教育的同时, 拓展非师范专业, 拓宽专业口径, 强化专业设置的差异性等, 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师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

参考文献

[1] 江西教育网.本科专业建设[Z].http://www.jxgj.com/files/ptgjfile/zyjs_index.asp.

[2]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259~260.

上一篇:利用模块化思想指导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下一篇:论油田管道焊接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