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27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多数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无论是规模、质量,还是效益,都在不断提高,这些地方本科院校为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局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也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高等教育正逐渐从绝对的卖方市场开始走向相对的买方市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方高师院校艺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方高师院校艺术教育论文 篇1:

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改革策略

摘要:本文就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探讨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以便更好地顺应时代改革潮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艺术教育;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form Strategy of Music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G Rui

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教育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重要生力军,是联系高等音乐教育和未来全面人才的纽带和桥梁,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未来人才的全面素质的形成。多年来,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为国家有计划地培养了大批基础音乐教育人才,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面对“要求培养全面发展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当今社会,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体系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不适应当代和未来教育发展的缺陷。本文就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探讨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以便更好地顺应时代改革潮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目前,面对高度信息化时代需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当今社会,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全面素质培养。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主要是专业知识的积累,近年来虽有一些改观,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和重视专业知识的教授,轻视全面素质培养的缺陷。具体表现在:第一,与传统的培养目标相适应,音乐教育还普遍实施比较专一化的教学计划、专业量较多而知识面狭窄,必修课较多、选修课较少,课程结构专业性特点过于突出,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视野狭窄,缺乏跨学科知识和全面的文化修养知识,致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人文素质较差。音乐专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极少便是最现实的例证。第二,传统的音乐教学,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小课,轻理论大课,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轻专业技能知识的均衡性和通用性。教师通过教学对学生影响的仅仅是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没有把教师的个人品质、人格力量在内的综合因素和作用贯穿于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脱离的状况,导致学生对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学习没有能够很好地内化为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格。

2、重知识传授,轻综合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把注意力集中在传统的“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上,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模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学双方的角色固定不变,教师是当然的知识传授者,学生是当然的知识接收者;教师按教材、大纲主动传授已有的知识,学生按规定被动接收知识,共同达到既定的知识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在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面前显然会暴露出僵化、落后的一面。一方面,一些一成不变的内容和方法显得过于陈旧,过死,过时;另一方面,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以及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

3、重理论讲授,轻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教师角色的体验,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传统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没有把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起来贯穿在学习过程中,而且在时间安排上将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截然分开,学生在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很少主动意识到自己的未来角色及其与现在学习的关系,只是到最后一年的教学法课程学习和毕业实习时才开始体验教师这个角色,才开始对自己是否已经具备教师素质和能力有所认识。

4、重传统,轻当代与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还是几乎把内容和注意力放在传统和过去,音乐教学的重点是对于中西方几千年音乐文化的阐释与演绎,却忽视了当代音乐及整个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向,使得教学内容和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脱节。

二、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我们须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树立大教育观念,以能力为基础,以人为本,加强通识教育,以适应当代和未来教育的发展。

1、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树立大教育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教学在传统专业观念支配下,将视野囿于自身的领域和范畴,较少与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领域发生联系,不注意从整个社会的宏观背景中去分析音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就教学谈教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音乐艺术不断突破传统表现领域、形式和意义,向电子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拓展,出现许多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应用空间和前景。因此面向未来社会的教育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教育的思维模式,树立大教育教学理念。自觉从社会发展的广阔视野中去认识和把握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科技成果,社会文化思潮变化和发展变化,及其与音乐艺术、音乐教育发展的密切关系、促进作用和意义,同时深化音乐教育功能观念,使其超越一般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成为民族交往和世界交往的重要手段,高师音乐教育教学只有具备现代化大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培养出素质全面、具有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

2、以能力为先,改革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应以人为本,结合实际,紧紧围绕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适应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人才为基本目标,进行以能力为先,以通识教育为特征的改革。

(1)能力的培养可分四个方面:1)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基础音乐教育中,不仅仅教授知识和技能,而更主要的是深化强化和内化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和体验的能力,使素质教育真正体现在实处。2)打破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学习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课程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索,教师更多地是以指导者和协调者的身份出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课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从而加强师范能力的培养。3)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把教育原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境教学,使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面临作为一个未来基础教育教师所应接受的种种挑战。通过学习,真正在思想上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年牢固树立起作为一个现代合格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具备应有的教学能力。4)改革仅有一次毕业实习的教学计划。在学习期间,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和见习的机会。可以安排一周时间见习。有计划的让学生深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实地调研,组织学生观摩有深度的音乐教改探索课、实践课和竞赛课,取人之长,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并且要增加教育实习时间,将原有的五周扩大为六周,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机会。杜绝超前实习(安排在四年级二学期),这样一利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学生完成专业教育的全部课程;二利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增强教学适应能力和从教能力,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因素,遵循人类知识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所提出的音乐目标要求,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原则,改革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优化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全面素质,加强通识教育。

1)减少必修课,搞好音乐学科内各专业科目的综合,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综合把握能力。如乐理与视唱练耳内容整合;曲式作品分析、和声、歌曲作法整合;音乐欣赏、中外音乐史、中外民族民间音乐整合;音乐综合技能技巧训练与开展综合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等。

2)增加选修课,开设新领域、新方向的跨学科的边沿科目,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如增设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文献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生理学、音响物理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马列名著选读、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中外文学赏析、社会科学理论、人类学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科目。

3)减少理论课,加强实践与操作课,如加强合唱实践与教学、指挥实践与教学、电脑音乐制作、多媒体辅助技能课教学、管弦乐配器等课程。

3、改革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单一方法,进行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教学,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现,敢于创新的能力。

(1)改革传统的个别课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大班集体课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观摩,完成“角色”转换。即学生角色变成教师“角色”。观察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把自已置身于“教师”的位置去思考:我是否发现了同样的问题或另外的问题,是否同意教师的判断和解决方法、途径?是否赞成教师授课的方式?由于音乐专业教学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主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此时学生以观摩的身份出现,就能够“旁观者清”,通过观摩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将学生的观摩活动主动纳入每节课的教学计划中,提出教学要求,与学生共同讨论,进行学术交流和指导。通过这种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也培养了教学能力。

(2)在开放式教学中也可采取变课堂灌课堂教为课外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即将教材或参考书的内容交给学生在课外学习消化,让学生亲自感受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的体验,然后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与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切磋,共同对比关于学术上的各种观点,(包括学生自己的、教师提出的学术上已有的以及常识性的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和指导,学生就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和建议与教师共同分享,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讨各种思考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拓宽视野,加深思想力度,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与开放性思维,在教学中,课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和享有知识、方法的发展课程。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不仅加深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得以发展和巩固,并最终发展成为用于将来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知识学活学新,培养了学生的具有开拓型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呼唤着教育领域的改革,同时对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要求。无论从观念到措施、从内容到方法都需要我们去认真地思考加以探讨和研究。面对当前的大好形势,我们要顺应改革发展的潮流,紧紧围绕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为准绳,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建设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体系。

作者:杨瑞

地方高师院校艺术教育论文 篇2: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多数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无论是规模、质量,还是效益,都在不断提高,这些地方本科院校为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局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也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高等教育正逐渐从绝对的卖方市场开始走向相对的买方市场。近年来,虽然各个学校对音乐专业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依然存在理论脱节实践、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教育与经济严重脱节、办学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因此,构建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当务之急,也是其改革的核心之一。本文试图从“双元制”角度出发,对构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提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 “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概述

(一)“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双元制 (Dual-System) 培养模式产生于德国,是德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一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这是一个紧密结合了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其培养模式是:青少年一方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及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又需要在职业学校学习专业理论课程和通识教育。[1]

(二)“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内容

“双元制”中的双元指的是职业培训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职业学校,它主要是传授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及通识教育;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其主要职能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德国职业教育就是“双元制”首先被涉及的领域,随后扩展到高等教育领域。与德国职业学校相比,双元制培训模式时间比较短,但凭借其在德国的诸多优势也有较快的发展[2]。其培养模式如图1。

二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借鉴“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地方本科院校的立校之本和生命源泉是地方经济社会发

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强劲需求。地方高校与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在科研合作、提供知识服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同时,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地方高校提供了教学实践基地,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同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发挥各自优势,构成了规模化,集科研、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系统化体系,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其综合化的优势。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音乐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传统高校音乐专业主要以培养音乐方面专业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较高的演唱功底和高水准的演唱技能,能够满足将来从事的教学或研究工作需要。这类毕业生大多从事非常专业的音乐类表演或进入高校和研究中心等工作。但是,众所周知,现实生活对非常专业的音乐类人才需要毕竟是有限的,加之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导致越来越多的音乐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因此,现有的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成为当前高等院校教育事业急需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全国的高校音乐专业人数来说,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在校人数占到绝大多数,他们占有少数国家资源,毕业后大多数充实到音乐行业的一线和二线,因此,地方高校承担着地方音乐人才培养的重任,学生毕业后所具备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关系到将来能否立足于社会,能否为社会创造应有的价值,也关系到地方高校的兴衰存亡。因此,地方高校音乐专业需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能够立足于音乐行业,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三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就业范围主要集中在教育行业,大多数毕业生从事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课程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3]。因此,借鉴德国“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音乐专业现有制度,建立校校、校企合作制度

地方院校音乐专业制度建设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从现有的制度着手,改革制度,建立相应的校校、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制度。完善学生实习的相关制度,学校应颁布一系列文件,重点强调实践教学在教学质量工作中的重要性,不仅要重视“请进来”,而且要强调“走出去”的重要性。着眼于社会文化市场的需求,从实际需要出发,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同时,为教师学生的求学深造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4]修订学生实习手册,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等管理办法和强调本科论文的实践性,学生毕业论文尽量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教学基地取样,改变之前偏重理论,忽视实际教学。[5]

(二) 开展校校合作或者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为了促进校校、校企合作,可以实施以下的具体保障措施。学校安排学生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内容的实习,第一阶段进入合作单位进行参观以此获得对将来工作的感性认识,为理论学习打下基础,随后进入大学学习相关理论课程,大学四年将会安排两个完整的学期专门进入合作单位进行实习,由合作单位组织实施,使学生尽早熟悉将来的工作环境,毕业后能尽快上岗工作。第一个实习时期是第三学期,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初步未来职业需要的实践技能。第二个实习时期将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进行,要求学生在合作单位参与到整个教学或生产的过程中,并将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解决实践的真实课题。学生毕业后可以与实习单位签约。同时,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政策,即合作单位为每位学生安排一名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学生在实习单位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回到学校继续进行学习,学校可以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或者聘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开展校校、校企合作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学生只有到社会实践了解情况,积累实训教学技能,调整智能结构,才能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自己。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可以缩短教育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不仅对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也提高了实习单位职工的素质,丰富了校园文化,产生了 1+1>2 的效果。

(三)构建独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因此,应加大声乐、器乐、合唱指挥、即兴伴奏、自弹自唱、舞蹈编创等主干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关键。这些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也是非常实用的专业技能,作为音乐教师能够利用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站稳讲台,搞好课堂教学是一项必备的技能。仅仅依靠校内与校外实习与见习是不够的,还要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实践教学的机会。如每月举办一次专业汇报;音乐采风、班级音乐会;毕业班学生举办个人或集体毕业音乐会;每年举办一次新年音乐会;同时还应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条件参加合唱队、民乐队、管乐队、舞蹈队的排练、演出等,每个学生至少要参加一个团队。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完善培养方案、教学条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 健全教师考核制度,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能通过艺术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达到新的高度。地方高校在加强实践教学具体环节的同时,可以通过实行学分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且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每一次实践活动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指派专业教师进行现场指导,指导教师不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方面的启发和指导,而且还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扩展。实践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践效果进行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和总结,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实现教育培养目标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冯增俊,陈时见,项贤明.当代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8):432.

[2]伏庆元.论艺术实践活动与高师音乐教学的关系[J].艺术教育,2008(11):53.

[3][4]战丽萍.应用型本科音乐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2):124-125.

[5]何万国.对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8(7):54-56.

作者:赵志学

地方高师院校艺术教育论文 篇3:

地方高师院校视唱练耳课程改革初探

【内容摘要】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学性质决定了其音乐专业有别于音乐院校的音乐专业。作为主干课程的视唱练耳的内容设置和教学目标也就不同,文章结合咸宁学院视唱练耳的教学现状,分析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课程内容设置时应注意的原则,以求适应新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要求,并逐步建立起自身的特点。

【关 键 词】课程改革 视唱练耳 高师音乐教育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推动着高师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音乐专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1]。众所周知,课程是教学的载体,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内容的设置将影响并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水平[2]。通过对用人单位大量调查发现,用人单位需要的音乐人须具备较为全面的音乐才能。而目前高师院校的课程体系呈现出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因应社会的需要。

同时长期以来,地方高师院校学视唱练耳课程将培养目标定位和教材选用皆与普通专业院校一致,导致高师院校特别是地方高师院校学生学起来费劲,且师范技能不足,专业知识面狭窄,改革和调整高师院校视唱练耳课程内容体系尤为重要。对此,许多学者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如课程模块的设计[3],课程内容的本土化[4-6]等,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然而,有关视唱练耳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原则还未见探讨,鉴于此,笔者结合咸宁学院视唱练耳教学的现状,从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原则的视角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地方高师院校视唱练耳课程设置现状

1、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主线,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以咸宁学院为例,大一新生入校时专业水平相比重点院校和专业院校的学生而言较差,素质参差不齐,且人数多。而教师在授课时并未考虑到学生基础差、程度浅的情况。采用均衡式教学,同时更多的教学时间侧重在练耳这一部分的模块上,忽略了视唱模块,选择的曲目多是西方素材,民族的内容太少。所以导致课程学习结业后,学生的听辨力虽有提高,但视谱即唱的能力仍然很弱,西方音乐了解较多,但民族音乐掌握不够。这一现象说明视唱与练耳抑或是西方音乐与民族音乐都是课程的主要内容,无论弱化了哪一部分,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目标不明确,也就意味着将直接影响到其他理论和技能课程的下一步学习。

2.教材参差不齐。视唱练耳教材出版多、版本杂、更新快,有为高校音乐专业编写的视唱练耳教材,有适用于音乐专业院校的视唱练耳教材等等,各种版本良莠不齐[7]。视唱练耳课程虽然已有多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但真正理想的、适合于咸宁学院的教材不多。以咸宁学院为例,视唱练耳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每学期72学时,采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调性视唱》教材,教授内容主要是视唱,练耳基本上以教师自编教案进行教学。这类教材知识点多、内容深,学生们理解力浅,难以吃透,老师也教得很吃力。所以,应该针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的特点,自编一套针对性的、能反映专业特点的教材,可能比权威、经典教材更实用。

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人才培养的要求。从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相对音乐型人才来说,必须要求学生掌握较为全面地、带有普及性的音乐知识和专业技能。视唱练耳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音乐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相互渗透贯穿于其中,因此,学好视唱练耳,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意义非常明显。可见,透过视唱练耳的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和音乐感受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够积累音乐的感性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程度,从而更好的为音乐实践服务。所以,调整视唱练耳课程内容,加快视唱练耳课程改革步伐,势在必行。这也与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培养“一专多能”教师的宗旨是相符的。

2、视唱练耳课程自身发展的要求。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适应人才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课程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爆炸及知识技术的推陈出新,各学科越来越强调课程的人性化、生活化和整合化[7]。视唱练耳课程也是如此。传统的内容设置过多地注重学生听、说、读、记的基础性训练,并且把它本身固有的综合性特点扭曲成条块状,割裂内容之间的联系,到现在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对具体作品的把握上,视唱练耳既体现了和声、曲式、器乐、声乐、合唱乃至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紧密联系,实现了由单向度到双向度、相互渗透型关系的转变,达到了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拓深了理论思维的广度,同时教学素材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特别注重了学生的情意教育和审美教育[8];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不断完善,数字化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运用于视唱练耳教学中,使视唱练耳课程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学生可以在熟练演唱中外优秀作品片断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运用各种手段重新演绎,运用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音色演奏视唱曲。丰富视唱的感情材料,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多元化音乐发展。

3、学生差异性要求。从培养目标来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从事高、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而专业院校则是培养未来从事专业演唱、演奏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课程内容设置更具针对性,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应该着重体现课程的师范性和综合性,加强知识的广度和联系,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的音乐综合素质、增进艺术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表现能力。而对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讲,则应侧重专业性和表演性,通过一系列的技能训练,着力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内心听觉能力,用听觉分析音乐语言各要素的能力,系统地训练学生准确迅速的视谱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趣味并积累丰富的音乐语言,并使之运用到教学和表演实践中去[9]。

从生源来看,部属高校和专业院校学生大多都是从小进行专门音乐学习(特别是从事器乐演奏专业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功底,整体音乐素质较高。而地方类高校生源中除了少部分学生直接从中等艺术学校考入外,大多数学生都是到了初、高中才开始接触、学习音乐,还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乡镇或边远山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受到过良好的音乐基础教育,没有或者很少具备一定的基础乐理知识。因此,在课程内容改革时应体现地域性和层次性。

三、课程改革的原则

1、时代性原则。课程改革的时代性首先体现在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上,这也正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9]。人的发展不仅包括道德水准、知识才能、身体素质、审美价值、劳动态度等“旧”领域,还应该进一步涵盖人的情感、思想及心理等“新”领域。其次课程改革的时代性还体现在对现代学习方式的关注上,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最后课程改革的时代性也体现在对课程资源的关注上。课程资源的选择必须具备时代性,视唱练耳中的曲目选材既要有古典的也要有现代的,古典素材要能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地域风格,现代曲目要紧扣时代发展的步伐,也要反映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的多元融合。

2、多样性原则。在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的今天,如果用一元化的音乐价值观来审视多元音乐文化,不但无法理解世界音乐文化,就连获得“本土的观点”——正确的本民族音乐文化审美也十分困难。因此,内容设置上,西方的和民族的,古典的和现代的,流行的和原生态的皆应采纳,当然,在采纳的同时注意时代特点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性,合理安排所占比例。这样既有利于普及音乐史知识,深刻地解读音乐作品,又能结合地域特点促进视唱练耳课程的发展。同时,还须因应中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发展的新趋势,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使其在毕业就能投入到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去。

3、层次性原则。针对专业和生源的差异性,视唱练耳课程设置也应注意层次性,首先要尊重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从整体上提出不同专业学生视唱练耳的水平要求,统一培养规格,确保教学质量,同时也为规范教学管理提供便利的条件;其次,从不同专业学生入学水平的实际出发,合理分级,难易适中。

4、师范性原则。师范院校的目标就是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资,内容设置时,需融入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思想,凸显师范技能的培养。比如,《视唱练耳》课程应加大多声部音乐视唱,增加体态律动、即兴创作与教学实践的内容,增加学时数,使学生的“师范性”能力得到提升。

5、地域性原则。所谓地域性,就是将地方文化植根到课程内容中,以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容来训练学生,能使他们对本民族音乐中的音程、调式、节奏、节拍、旋律法则、和声及音乐审美倾向性等方面,获得更加敏锐的音乐感知力,并为今后本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持别是通过“本土化”视唱的训练,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本地区音乐的特殊风格,足以使他们牢固地掌握并从事本地区音乐的演唱与演奏技能,同时也能涉猎更广泛的领域,如:将来选修其他民族乐器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传承了地方文明,承载着音乐的原生态,使之更具强大的生命力。

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学性质决定了其音乐专业有别于音乐院校的音乐专业。作为主干课程的视唱练耳,它的内容设置也应与地方高师院校的特点相符,通过对地方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设置现状,简要分析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课程内容设置时应注意的原则,冀望于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视唱练耳课程内容设置上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蔚.对新《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指导纲要》的解读[J].艺术教育,2009,(10):36-37.

[2]颜锐.关于视唱练耳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J].乐府新声,2007,(2):188-190.

[3]张志海.《视唱练耳》的课程模块结构与能力评价体系探新[J].铜陵学院学报,2008,(5):116-117.

[4]杨菁.地方民间音乐传承新路探索—临川戏曲音乐引入视唱练耳课堂教学[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4):380-383.

[5]张东东.民族音乐在音乐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对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J].音乐创作, 2009,(6):173-174.

[6]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音乐学,2004,(1):101-115.

[7]杨丽霞.20世纪高师视唱练耳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艺术探索,2008,22(3):60-64.

[8]黄鹰.丰富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内涵[J].中国音乐教育,2000,(8):23-24.

[9]邓双喜.高师课程体系创新的理论依据及其策略[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24(1):114-117.

作者:李 阳

上一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论文下一篇:食品加工企业电子商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