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管理体制改变论文

2022-04-17

摘要: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城乡市场分割,而城乡市场的分割又导致城乡商贸流通的分割。城乡市场分割主要表现为城乡商品市场的分割、劳动力市场分割和金融市场分割,城乡市场分割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制度因素而引起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业管理体制改变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业管理体制改变论文 篇1:

清代安徽农业推广影响因素探析

摘 要: 为改变清代农业落后面貌,清政府实施了农业改良和推广,但在农业改良和推广中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战乱、灾荒、人才缺乏和体制弊端等,上述因素的存在导致清代安徽农业推广成效不佳。

关键词: 清代 安徽 农业推广 影响因素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历代就倡导以农为本,甚至不惜牺牲商业保护农业的发展,即普遍推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安徽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历代在农业发展方面均有过探索和尝试,试图进一步推动安徽农业的发展。尤其是清代,政府对农业的发展较为重视,试图通过农业改良和推广来改变安徽农业生产经济落后的现状,诸如颁布兴农法令、设置专门的农业管理机构等。[1]但是由于历史上主观的和客观的种种因素影响,安徽的农业发展依然滞后,不如人意。本文从战乱、灾荒、人才、小农意识、机制等方面集中探讨影响清代安徽农业推广的因素,以期有裨于学界的研究。

1.战乱频繁

清朝末年,由于封建制度的落后,社会生产力发展受到进一步的制约,再加上政治腐败,人民生活极度贫困。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均已完成了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实力猛增,扩张速度也不断加快,庚子之战(公元1900年)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中国捞到了许多好处,野心进一步膨胀,西方列强把他们侵略的魔爪进一步伸向中国内地,不断制造混乱和事端,以期获取更多的好处和利益。西方列强的政治压迫、经济掠夺、文化侵略更激起了广大农民的激愤和反抗,各地反洋教、杀洋人、砸洋学事件并没有因义和团的失败而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大大小小的战争不断发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任何安全保障,面临着极大的危险。同时,各级官吏的贪污腐败、横征暴敛,地主豪强的敲诈勒索、巧取豪夺,引起农民的暴力反抗。在痛失家园和亲人的困境下,农民或铤而走险、落草为寇、打家劫舍,或与秘密会党结合在一起,形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帮会组织,社会更加混乱和动荡不安。与此同时,大大小小的军阀势力为争夺地盘扩充势力相互攻伐、抢钱抢粮、骚扰百姓。这种兵荒匪乱、民不聊生的艰难状况,使清末社会更加动荡,人心惶惶。多年的战乱使国家财政出现赤字,百姓流离失所,此时的清政府实行的农业改良和推广对广大农民来说吸引力急剧下降,农业改良和技术推广的脚步受到阻碍和制约。

2.灾荒严重

中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就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以近代为例,中国就先后发生如黄河决口、咸丰年间的蝗灾、光绪初年华北大旱、1915年珠江大洪水等严重灾害。而清代安徽自然灾害更是频发不断。在自然灾害中,安徽主要受到水灾和蝗灾的影响为甚。

(1)水灾频发。水灾给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可估量。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644—1911年,安徽省遭受不同程度的水灾174次,居清代安徽自然灾害前列,给农业生产、社会生活与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水系流域看,清代安徽水灾次数最多的是中南部的长江流域,其次是淮河流域一带。水灾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摧残和损毁。主要表现为:农作物的毁坏,田地、房舍和水利基础设施的破坏,劳动力的伤亡损失,等等。水灾不仅淹死了人畜,而且带来了瘟疫和饥饿,直接降低了劳动力素质,导致人口的急剧减少,农村损失了大量的劳动力,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水灾除造成农村人口的损失外,农村地区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也下降。每当大的灾害发生时,农村中大量的青壮年人口就向外迁移,留下的大多数是老弱病残,不利于农事的开展。

(2)蝗灾奇重。据《皖志述略·阜南志》载,淮河沿岸,水旱蝗灾长期为害,阜南、颍上、凤台等县都是灾情频发之地。蝗灾的出现有时广袤达数百里,持续数年不绝,势单力薄的小农只能仰天嚎哭,无可奈何。

水灾和蝗灾的频繁爆发,使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衣食,这为农业改良和推广带来了严重的阻力和障碍。

3.人才短缺

在农业推广中,主要依靠清政府的一些官员来推动。许多官员均是贪污腐败、昏庸无能的碌碌之辈,对于农业技术改良和推广或是一知半解,或是一无所知。部分官员则虚心学习西方的农业技术知识并加以运用,然而,中西方的差异和各方面的因素则使其手足无措,无法应对。此外,作为农业推广的主要动力和受益者——广大农民文化素质过低,无法实践和运用是农业推广难以取得较大成效的重要原因。清末推行新政废除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废除是进步的,但新式学堂的设立在客观上剥夺了农村大部分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乡村教育破败落后的状况,使广大农民失去学习新的科学知识的渠道,农民科学素质提高受阻。如此,农业改良和推广的步伐势必受阻。科技兴农必须依赖具有近代农学知识的人才,而清代农学人才的极度缺乏则无法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虽然,清代部分官员如张之洞等也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农学人才的培养,[2]但这相对清代农学人才奇缺的现实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效用甚微。

4.小农意识深厚

就农民自身而论,长期以来农业经营意识保守、停滞,这也是清代安徽农业改良和推广难以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受封建生产关系的制约,农民在接受新鲜事物方面有着一定的滞后性和排斥性。在该项措施尚没有任何成绩或效果之前,农民一般情况下难以接受。他们对未知的一些事情有着一种恐惧感,这与中国农民长期遭受战乱、贫困和压迫的历史现实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在农业推广实施中,部分农民采取观望的态度,大部分农民则皆淡漠视之。他们更加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技术,一时难以使他们改变习惯的做法,于是对于清政府实施的农业改良和推广采取了一定的抵制态度。同时,官方在农业改良和推广中的一些相对粗暴的做法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热情和积极性,实施农业改良和推广阻力更加增大。

5.农业管理体制落后

任何改革都要有坚实的制度和完善的体制做后盾保障,否则,改革很难进行或进行得不彻底。就中国历史而言,古代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落后的小农经济的国家,虽然农业是国家的主要命脉,是国库的重要财政来源,但是,在农业管理体制上却无任何措施。就官僚机构设置而言,清代只有礼、户、吏、兵、刑、工六部,而农业事宜由户部派官员兼任打理。这种现象对于清代农业发展来说较为不利。进行农业改良和推广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能当作权宜之计。任何不利于农业改良和推广的措施或疏忽都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要想把农业改良和推广继续下去,改变体制是关键所在。针对这种状况,郑观应、张之洞等清末思想家和实业家主张效仿西方,建立专门的近代农业管理机构,推动各项农业政策的贯彻执行。如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泰西农政皆设农部总揽大纲”,中国应从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上“参访西法”,“专派户部侍郎一员综理农事”。[3]虽然清政府在机构设置上作了完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成效并不显著。这是因为农业改良和推广对于提高农业产量改善人们生活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改良和推广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等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不是单纯技术层面的改良和推广就能解决安徽农业生产落后面貌的,归根结底,这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落后导致的,因此,要想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只有变革封建社会制度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

总体来说,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古国,在多年的发展中有着自己的一整套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任何先进的改良和推广对这个已经形成固定模式的圈子来说都是很难接受的,安徽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清代实行的农业改良和推广更是阻力重重。虽然清代安徽的农业改良和推广受到了各方面的阻碍,但是毕竟取得了一些成效,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在清代以后,各级政府也都不断对农业进行技术革新,希望通过改革改变安徽乃至全国农业落后的面貌,中国农业近代化的进程在缓慢中前进着。

参考文献:

[1]王春芳.清末民国时期安徽的农业改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30-133.

[2]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221.

[3]郑观应.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735-738.

基金项目:本文是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近代安徽农业推广问题研究”(2007sk269)阶段性成果。

作者:董 明 郭从杰

农业管理体制改变论文 篇2:

我国城乡市场分割的制度分析

摘 要: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城乡市场分割,而城乡市场的分割又导致城乡商贸流通的分割。城乡市场分割主要表现为城乡商品市场的分割、劳动力市场分割和金融市场分割,城乡市场分割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制度因素而引起的。因此中国城乡市场一体化的形成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包括从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正式制度创新;通过城乡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方面,推进非正式制度创新以及通过加快加快城乡流通现代化建设步伐、在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完善市场法规等方面加快制度环境的优化等。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市场分割;制度创新

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打破城乡市场分割,实现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从而走向城乡市场一体化。要解决我国城乡市场分割,实现城乡市场一体化,必须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制度环境三个方面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

一、我国城乡市场分割的状态描述

我国城乡之间的市场分割主要表现在:城乡商品市场分割、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城乡金融市场分割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分割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城乡商品市场分割的现状

表1为我国近20年来城乡商品市场的分割状况,从表中数据可以得知:(1)农村的商品市场数目要多于城市商品市场的数目,但是城市商品市场数目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农村。1997—2005年,城市商品市场数目以年均4.46%的增幅上升。虽然在2004年由于市场整合力度加大下降了近6个百分点,在2005年又以1.97%的速度回升,到2008年达到5.99%的速度。而农村市场数目却以年均175%的速度下降,尤其是在2004年下降速度达到了14.6%,虽然在2005年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带动下,下降速度遏制为5.5%,但近些年农村商品市场萎缩,农村商品市场数目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城市商品市场交易总额高于农村商品市交易额,从1989年的市场交易额仅为农村市场交易额的一半到2003年的多出近四千亿元,充分反映了城市市场的规模、质量都要远优于农村市场。(3)农村商品市场交易额的增长率明显低于城市交易额的增长率,城市商品市场年平均交易额增长率为2615%,而农村市场年平均交易额增长率仅为1783%,反映了城市市场的发展速度快于农村市场,这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相适应。

总之,在市场交易总量指标方面,城市商品市场发展显著优于农村市场,并且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在城市商品市场的全面进入更加大了城乡二元市场分割的力度。虽然这只能初步概括出城乡二元商品市场发展的现状,但是这种初步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商品市场二元格局非常明显,城市商品在市场总量方面远优于农村商品市场。

(二)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状

在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上主要存在行业分割、职业分割等多个层面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

1.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行业分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大多数的行业引进了市场竞争的机制,但是对一些行业,如金融业、邮电业、水利运输业、电力制造业、银行等行业依然施行禁止或严格限制进入的垄断政策。由于竞争性行业和垄断行业的劳动用工政策、工资福利制度不同,行业之间收入水平差距逐渐被拉大。近年来,行业分割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的关注,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农村劳动者,进入哪一个行业工作,这已经不再仅仅取决于农村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而是更多受到他们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人际关系网络的限制。

表2显示,农村移民更可能在一些低端行业就业,而城镇居民更可能在一些垄断性的行业就业,即使在相同的教育水平上,农村移民和城镇居民在行业分布上的差异依然存在。因此,可以认为,农村移民在劳动力市场中并没有和城镇居民拥有相同的就业机会,即城乡劳动力市场存在着行业分割。

2.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分割。户籍制度的城乡分割加剧了城乡职业分割程度。研究和数据显示,农村移民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后,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村移民即使在相同的个人生产率和相同的个人特征的情况下,倾向于从事职业地位比较低的商业服务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等职业,而较难获得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等职业。

表3数据表明,城镇居民在单位或部门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分布百分比要高于农村移民。而农村移民在商业服务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上的分布的百分比要高于城镇居民。而且在一些职业的获得上,存在着对农村移民的歧视和排斥。

(三)城乡金融市场分割的现状

1.城乡金融体系不对接。与城市金融一样,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主体包括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两部分,正规金融组织主要是指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非正规金融组织主要以金融服务社、基金会、私人钱庄和各种协会等民间金融机构形式存在。表面上看,农村金融体系比较完善,但是和城市相比很不完善,而且城乡金融体系不对接。第一,作为政策性金融组织的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并不面向一般的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服务农村经济的政策性功能缺陷明显。第二,从历次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来看,“重城市、轻农村”趋势明显,不仅工、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并在农村的经营机构和部分县支行,而且作为农村金融商品供给主体的中国农业银行,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其基层机构收缩和撤并的力度表现出明显的城市化倾向。据调查,全国农业银行系统设有农业银行营业机构的乡镇仅占乡镇总数的一半,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面对的仍然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农村信用社。第三,农村合作金融流于形式。农村信用社不但经营机制绩效较差,而且农村信用社经营不善,社员参与信用合作的收益不能实现。加之农村信用社改革滞后,农村缺乏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作金融组织。第四,非正规性金融发展受限。非正规金融组织和其他民间金融虽然具备金融深化的一些重要特征,但我国总体上采取限制政策,由于其不具备法律地位、管理不够规范,最终被强制性地淘汰出局。总之,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

2.农村金融供给非农趋向性。农村金融供给表现出强烈的城市和工商业趋向性特征。这种特征表现为:一是农村储蓄资金向城市转移。农村市场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渠道流向城市。农民是弱势群体,理应获得比其贷款更优惠的利率,但由于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央行允许其贷款利率在国家法定利率基础上可以浮动,为此农民贷款要多付一倍的利息,使得农民贷款利息负担加重。国有商业银行是农村资金流向城市的另一条渠道。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县及县以下机构大幅裁减,保留下来的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通过资金上存,发生外流。农村资金大量外流,资金需求缺口不断使资金本身就短缺的农村经济发展雪上加霜。二是表现为信贷资金趋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从全社会信贷资金产业投向看,信贷资金主要投放于工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由于商业性金融机构收缩农村网点、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弱化、农村金融机构设置不合理、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难以消化等因素造成农村金融业务严重萎缩,信贷投放不足,农村正常贷款需要难以满足,城乡金融市场分割严重。

二、我国城乡市场分割的深度分析

(一)城乡市场分割的正式制度分析

正式制度是指一些成文的法律、法规、合同等,从正式制度来看,造成我国城乡市场分割的因素有:

1.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城乡正式制度存在差异主要与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关。为了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启动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我国实行了政府集中配置资源的计划经济制度。在该制度内部,财政金融制度、外贸外汇制度、微观经济主体经营管理制度、城乡公共品供给制度等最终都落实在以户籍制度为主的城乡差别上。这些制度具有明显的资源倾斜配置实质,在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中,城市获得了绝对优势比重的正式制度供给,农村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形成了城乡二元正式制度结构。

2.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在正式制度城市偏向的制度供给机制作用下,我国不仅形成了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且形成了明显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二元制度结构导致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二元市场结构,形成了城乡二元市场结构局面,即一方面是业态先进、设施良好、体系完整、交易繁荣、管理严格的城市市场体系,另一方面是业态落后、设施缺乏、体系残缺、交易萧条、缺乏管理的农村市场体系,城乡市场严重分割,制约了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在这种制度结构下,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市场设施建设比较滞缓,市场体系残缺不全,缺乏联系农村居民需求与供给的纽带,影响了农民的消费行为,从而导致了城乡市场分割。

3.工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差别。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差别是城乡市场分割的基础,这种差别导致了城乡市场的分割。第一,工业品价格在市场上形成,而主要农产品价格不完全在市场上形成,国家的一些政策因素和制度要素对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影响还是较大。第二,农产品的价格低于价值,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价格中实际上没有充分计算甚至是没有计算农民的活劳动价值。第三,农产品生产由于在较长的劳动期间中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可能出现自然灾害的风险难以在市场规避,市场不能提供锁定农产品价格风险的机制。这样即使扭转了剪刀差,仍然无法改变在市场交易中农产品的弱势地位,农民常常是市场风险的最后承担者。由工农业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分割产生的价格体系导致不等价交换,最终形成城乡市场的分割。

(二)城乡市场分割的非正式制度分析

从非正式制度来看,造成我国城乡市场分割的因素有: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非正式制度的演变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由于我国的城市和乡村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大小不同和吸纳外来文化的能力也不同,导致城乡非正式制度演进呈现二元化状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限制了经商人数的增长,抑制了农民经商的积极性,使得农村人的思想意识与城市人的思想意识差异,从而形成了城乡二元思想意识。农村长期的自给自足意识形成了严重的小农思想意识。受小农思想意识的影响,农村人求稳怕变,追求安稳,在生产中首先考虑满足自己的需要,市场意识、商品意识淡薄,制约了农村市场规模的扩大。

2.城乡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在城市中由于信息系统的高度发达,城市人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途径获得比较完善的市场信息,不仅信息畅通,而且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信息是基本对称的。而农民由于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低,加上信息系统不完善以及农民的保守和求稳心理影响了农民对市场经济等新事物的心理接受程度,造成了农民对商品信息了解的障碍,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生产的市场化进程。

(三)城乡市场分割的制度环境分析

制度环境是制度的实施机制,只有具备完善的制度环境,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才能发挥作用。我国城乡市场环境是有差异的,市场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了城乡市场的分割。城乡市场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商品生产在满足城乡居民需要方面的差异。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市场的购买力低于城市,工商企业多年来一直把商品生产、开发和销售的注意力集中于城市,提供的产品往往是以城市居民需求为目标,忽略了生产研制适合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特点的产品。现有的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产品结构,基本上偏重于城市市场的消费需求,农民常常买不到价廉物美的实用商品,使得农村本来有限的购买力也难以实现。

2.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普遍不能满足现代生活水平的要求,这些都直接影响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地区的消费与市场交易活动。过去农民的消费以基本生存消费为主,但在步入现代商品性消费阶段之后,对于交通基础设施的要求会愈来愈高,交通基础设施对消费市场的制约作用日渐突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中西部农村道路等问题仍未能解决,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农民对农用车和家用电器等商品的购买欲望。

3.城乡市场治理的差异。由于农民的消费水平比较低,文化水平不高,对商品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不如城市居民,加上农村市场分散,监管不力等因素的影响,假冒伪劣商品以及一些损害消费者的现象更容易发生在农村地区。由于很多农民在这些受害的事件中无法得到解决,大部分农民消费者在受到损害后都采取忍耐的态度。

三、我国城乡市场一体化制度创新

从经济发展与制度关系角度看,实现制度创新,优化制度结构是实现城乡市场一体化的关键。

(一)城乡市场一体化正式制度的创新

1.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允许农户依法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鼓励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办法,兴办股份合作农业企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进一步深化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权利,承认农民拥有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一是要从法律上赋予农户农用土地承包权,给农民以稳定的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其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二是要给农民私有和集体所有的房产颁发房地产证,允许上市交易和抵押。给农民以创业权;三是要积极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把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量化为其成员的股份,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和增值。

2.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包括:(1)改革农村信用社体制。采取股份制的办法,广泛吸纳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大户等参股,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鼓励农村信用社以低于商业银行的利率给农民发放贷款。(2)优化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将农业发展银行改建成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保障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3)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要切实改变农业保险缺失的局面,对风险较大的农业项目进行保险,以保护投资者和生产者的利益。

3.改革农业管理体制。通过农业管理体制改革,让农业部门成为贸工农一体化的管理机构。通过配套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外贸体制的改革,建立集中、高效、协调的农业管理体制;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和信息服务的职能,为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和生产者提供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城乡市场一体化非正式制度创新

1.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非正式制度不能通过强制方式进行改造,需要在生活方式改变中逐步改变。因此,逐步取消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还农民以“国民待遇”,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公共产品享受上的差别,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是促成农村制度变迁的重要途径。

2.促进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增强农民团结协作意识。增强农民创业的信心、培育创业意识、增强个人成就感。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改变传统封闭的自给自足意识,培育、强化农民的风险意识。引导文化产品消费,形成健康向上的观念。大力推进农村基层自治,培养民主观念和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等,加快农村非正式制度变迁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

(三)城乡市场一体化制度环境的优化

1.加快农村流通业态的现代化步伐。推动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连锁企业要从城市延伸到县域重点镇,初步确定连锁经营在城乡商业和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以现有市场为基础,通过改扩建完善现有市场功能,提高市场档次和规模,分期分批建设交易方式先进、功能齐全,信息灵敏和安全卫生的骨干批发市场。加强农产品检疫检测设施建设,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配置检疫检测设备,对进入市场的农副产品进行农药残留、残毒和违禁药物监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

2.推进农村教育体制改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素质和职业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统筹教育的各类教学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以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为重点,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在普及乡村初级教育的基础上,办好职业技术学校,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

3.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随着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越来越强,政府职能应该从直接干预市场微观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退出,转而把重点放在制定法规和产业政策方面,尽快清除阻碍城乡市场一体化的各项制度障碍,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洪涛.新世纪我国农村商品流通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02).

[2]李启登.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刚性的原因分析及其软化消解[J].经济研究导刊,2009,(06).

[3]陈伟.对我国城乡市场一体化的辩证思考[J].探求,1995,(05).

[4]黄家声.城乡市场相互融合的新趋势[J].北方经济,1998,(12).

责任编辑:晓 立

作者:任保平 刚翠翠

农业管理体制改变论文 篇3: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思路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内蒙古自治区需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完善农业机械管理制度,改变农业机械需求结构,保证农业机械供给处于平衡状态,利用农业机械化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实现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背景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综合机械使用效率已超过50%,当地在农业科技水平和知识水平、管理服务水平及工作管理方面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农业机械化显著提升了当地粮食产能及农业发展,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转型[1]。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仍然存在农业耕作设备陈旧等问题,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机械化设备总动力144.2万kW。主要农机具为拖拉机(4.3万台)、配套农机具(8.6万台)、深松机(595台)、联合整地机(2 103台)、免耕播种机(1万台)、精量播种机(1.6万台)、水稻插秧机(1 319台)、排灌机械(1 567台)、机动植保机械(1.5万台)、谷物收割机(1 376台)。另外,新注册拖拉机1227台,新考拖拉机驾驶证564人。

内蒙古自治区农资市场存在低端农机产能过剩的问题,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根据发展需要引进中高端农机器具,导致中高端农机器具供给迟缓,影响了当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另外,农业机械化工作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供给不足的弊病,无法按照要求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农作物包括大豆、马铃薯、小麦、玉米等。当地农作物品种丰富,农业发展具备大规模、集约化的特征,传统的机械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农业发展的需求,急需先进的农业机械支撑农业发展。但在当地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存在所使用的农机动力较差等问题,购入高端农业机械十分必要。

2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存在问题

2.1缺乏资金支持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发展具备大规模、集约化的特征,但是当地仍然使用小型农具进行农业生产,虽然农具数量众多,但无法满足规模化农业发展的需求,在农业种植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已无法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因此,政府必须根据工作需求,拨付充足资金购置中高端农机,解决农户农机购置的资金压力。

2.2缺乏农机管理人才

农业发展需要配备专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管理人员,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缺少资金支持,无法聘请优质人才到地方服务,无法为农民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无法快速掌握农机设备使用方法,难以合理应用机械设备,导致农业资源得不到合理应用。

2.3农业机械结构设置不科学

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资源丰富,当地农业机械装备占比已超过50%,农业机械装备数量多,但结构设置并不科学。例如,运输类农机装备较多,但田间管理、耕作收获等设备稀缺,马铃薯、大豆等种植机械不足,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大部分农具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个体农户在耕作时主要使用小型农机,导致农机资源应用率较低[2]。

3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思路

3.1加大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

大部分农民无力负担高端农机购置资金,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资金及政策扶持,根据工作需要购置农业机械设备。考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作物主产区的发展情况,将增量部分向该部分倾斜,由政府制定扶持政策,提高扶持政策的导向性与政策性,完善金融保障体系,大型農业机械与高端农业机械装备的金融租赁、抵押贷款、信誉担保在金融体系保障下,可降低资金压力,规避资金风险。另外,根据地方发展形势,开展金融惠农工作,将金融资源投放在农业生产领域,构建新型农业合作方式,解决农业经营者融资困难的问题。

3.2构建现代化农机管理团队

目前,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性较强,一些农业工作者无法快速掌握农机的使用方法,因此,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机管理团队,根据工作要求,建立农机管理制度并搭建配套服务体系,提高农机管理水平。政府相关部门还应整合资源,组织相关工作人员编制农机作业计划,多种渠道宣传农作物机械化、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技术等内容,提高广大农民应用农机技术的积极性。

相关部门需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完善各类人才培养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助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另外,根据当地农机管理要求,选择可熟练运用农业机械并具备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完善资源配置结构,积极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当地农业人员的技能水平[3]。

3.3完成农业机械结构性改革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应用的农业机械大部分属于运输机械,现代化的种植机械设备还比较少。为提高当地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必须改变当下的农业机械应用结构,购置中高端机械,增加用于田间管理的农机设备,提高田间管理效率;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改变传统农业机械生产方式,避免使用排放量大、污染环境且耗油高的机械设备,积极购置环保的农业机械设备,降低农业污染面积,发展绿色农业。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必须完善农业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化农机管理及使用制度,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提升种植人员素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推进机械化供给改革工作,推动当地现代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延军.内蒙古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问题与供给侧改革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23):49-51.

[2]马爱民,徐素萍,李芳,等.内蒙古凉城县利用农业机械化振兴新农村建设[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8(2):34-37.

[3]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召开[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7(6):8-9.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农牧业机械化管理中心白春梅)

上一篇: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