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办高校学风建设论文

2022-04-27

摘要:分析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论证了我国民办高校实施内涵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民办高校如何实现内涵发展,民办高校内涵发展的主要抓手等,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民办高校学风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民办高校学风建设论文 篇1:

美国私立高校发展经验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启示

【摘要】本文主要借鉴美国私立大学成功办学经验,从外部管理与内部自治方面分析美国私立大学成功发展经验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启示,以期促进我国民办高校未来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私立高校;经验;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校得到了飞速发展,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有民办高校698所,本科生招生数为88.32万人,本科生在校生数达311.82万人,这体现了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内、外部管理机制与政策的不健全,严重威胁着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以具有悠远历史和先进经验的美国私立大学为借鉴,希望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一、美国私立高校的现状

美国有许多私立大学,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长期稳定的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2000年美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064所,其中公立高校为1707所,私立高校2357所。到2004年底,全美共有高校6412所,仅私立高校就有4365所,占高校总量的68.1%。由此可见,美国私立大学的数量占全美大学总量的一半以上,并且能够代表美国高水平教育质量的主流大学也几乎都是私立学校,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是世界知名的私立大学,其中哈佛大学拥有近四百年的发展史,并在整个美国的教育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私立高校作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各个州都享有同公立高校平等的法律地位。

二、美国私立高校的发展经验

美国许多著名的私立高校都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哈佛大学的前身哈佛学院成立于1636年,是美国最早的私立大学,与哈佛齐名的耶鲁大学成立于1701年,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私立大学之一,这些学校具有较长建校史和较大影响力的原因,首先得益于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完善的法律保障,其次是学校内部制度与管理的完善。

(一)充足的资金来源

资金是否充足是决定私立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美国政府虽然没有针对私立高校的直接拨款政策,但私立高校可以凭借自身优势,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获得联邦政府提供的科研与发展经费,而私立高校的学生也可以享受来自政府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美国私立高校的资金来源并不完全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和学生交纳的费用,其资金来源还包括校友捐赠、企业赞助、学校房产租赁等,其中校友的捐赠与企业的赞助占学校每年运行经费总量的一半以上。

(二)完善的法律保障

美国具有较为完善的私立高等教育法律体系,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对私立高校发展问题做了具体规定。1819年,身为私立高校的达特茅斯学院状告新罕布什尔州政府企图将其收归为州立大学并获得成功,从此确立了私立高校的法律地位。美国1965年出台的《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政府对私立高校的责任并制定相关政策,同时指出私立高校应履行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义务。《高等教育法》的出台,不仅确立了私立高校的法律地位,同时为私立高校参与公平竞争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合理的董事会制度

董事会制度是美国私立大学的治校特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明确的法律地位,是美国私立高校得以健康长远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董事会是独立的法人组织,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吸引资金和加强与外部联系等关系学校发展的相关事宜。董事会的成员可以是商人、律师等社会人士,也可以是教职工、学生等校内人士,每一位董事会成员都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这一制度不仅有利于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同时有效的保障了充足的资金来源。

(四)较高的办学层次

在美国众多私立高校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为研究型综合类大学,它们凭借严谨的治学和良好的师资水平,在国民心中享有极高的地位。这些私立高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政界要员都毕业于私立高校。美国私立高校具有较高的办学层次,主要原因在于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许多私立高校要求教师的学位在博士以上,同时教师队伍建设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半数以上,以上条件不仅使美国私立高校教师数量充足,也在教学质量上有了根本保障。

三、美国私立高校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民办高校的兴起不仅满足了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也缓解了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压力。针对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发展遇到诸多问题的现实,借鉴美国私立高校发展相关经验,以促进我国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一)外部管理方面

1.完善财政政策

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是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但鉴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期的现实,完全依靠政府财政资助民办高校发展在短期内尚难实现。因此,借鉴美国促进私立高校发展经验,将对私立高校的资助建立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我国政府可以制定专门的高等教育资助政策并设立专项基金,政策中要明确规定国家资助项目和对被资助高校的要求,每年通过考核评选出办学行为规范和教育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给予专门扶持。

2.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积极促进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不仅有利于缓解公办高校办学压力,同时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同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立法相比,我国针对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尚待完善,这是影响我国民办高校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对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与问题,政府应制定并完善相关立法,从法律上保证民办高校的合法地位,使民办高校在建校、管理、筹融资以及退出机制上都有法可依。政府应站在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角度,认真审视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支持并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

(二)内部自治方面

1.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在职责分配上,为避免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的决策失误,要确保董事长与校长各司其职。其中,董事长和董事会主要负责学校整体规划和重大事件决策,而校长主要负责学校运行中的教学与管理事宜。在资金来源与财务管理上,一方面要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与分配资金。同时,为避免以权谋私现象的产生,应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状况的内部监督机制,以保障学校的健康有序发展。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支撑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民办高校管理者应端正办学目的与治学理念,从学校未来发展的长期目标出发,正视教学质量在民办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性。纵观美国私立高校发展历程,教学质量一直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我国民办高校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转变思想、加强学风建设工作、努力扩大教学投入,在遵循教育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品牌,做到以大品牌吸引人,以高质量教育人。

参考文献

[1]姚宇华.从西方国家私立高校的发展探讨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策略——以美、日 私立高校发展为例[J].科教导刊,2013,(1):14转29

[2]唐志文.国外私立高校融资经验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启示[J].长沙大学学 报,2012,26(3):135-136

作者简介

邢星,女,1989年2月生,汉族,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公共政策研究,邮编:150028

作者:邢星

我国民办高校学风建设论文 篇2:

加快内涵建设 努力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

摘 要:分析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论证了我国民办高校实施内涵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民办高校如何实现内涵发展,民办高校内涵发展的主要抓手等,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内涵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学校开始了大扩招,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短短的几年时间,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2300万人,列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21%,大步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高等教育资源空前紧张,民办高等教育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民办高校不断增加,校均规模不断扩大,从1998年到2005年,民办普通高校已经从25所增加到252所,在校生从2.2万人增加到212.63万人,学校数增加10倍多,在校生数增加近百倍,民办高校在校生已占普通高校在校生的15%以上。办学层次也有突破,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民办本科院校已有25所,并且部分民办高校的升本申请正在受理中。在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许多民办高校的校均规模也随之扩大,1998年到2005年,全国民办普通高校的校均在校生从967人增加到4170人。校均规模的增加,促进了民办高校的专业和学科的发展,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加快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许多民办高校抓住机遇,加快建设,逐步建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在高等教育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赢得了社会的欢迎和评价。正如著名高等教育家潘懋元教授所言,已有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条件较佳、资金雄厚、质量良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优秀民办高校开始冒尖,受到当地社会和考生的好评。

我们在充分肯定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主流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一是规模扩张过快,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有的民办高校借高等教育资源紧张之势,不顾办学条件,一味追求规模。许多学校办学时间不长,而在校生已超万人。2000年以前,全国没有万人民办大学,但是短短几年已经出现了一批规模超万人的民办高校,有的甚至达到数万人的在校生规模。如此规模的巨型大学,对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二是经费紧张,经费投入跟不上规模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许多大规模的民办高校不是依靠社会巨大投资建设,而是主要依赖于学费的积累。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学校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生均师资、仪器设备、实习场地、教室、宿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许多学校为了接纳新生,缓解校园紧张局面,不得不新辟校园。过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资影响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根据上海教科院原院长胡瑞文教授的研究,许多民办高校实际生均经费不足千元,投入不足,质量难以保证,与公办高校形成强烈反差。同时,多校区管理则分散了办学者的精力,学校教学质量徘徊不前。校园人满为患,事故苗头频发。三是功利思想抬头,淡忘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一些民办高校教学质量靠边,经济效益优先,为了归还借、贷款,规模必须持续增加,但是就目前有的民办高校的办学信誉和质量,却难以招收到足量的学生。为了争夺生源,不惜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做假广告、做不负责任的承诺等等,甚至违背国家相关规定违章招生。而当这些承诺难以兑现时,往往引发社会事端,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2006年先后发生多起因学籍、学历、文凭和收费等引起的事件,从这方面敲响了警钟。四是疏于管理,学校内部关系不顺。眼睛朝外,一切向钱看。内部管理混乱。一旦出现问题,局势难以控制。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上述问题的存在和发展,将直接损害民办高校的形象,恶化发展的环境,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因此,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积极扶持和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依法落实有关扶持政策,规范办学行为和内部管理,促进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对民办高校的发展应充满信心,同时也应根据相关政策,解决好民办高校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引导民办高校走内涵发展之路,促进民办高校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与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一样,高校的内涵发展是相对于高校的外延发展而言的。其外延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在校学生数迅速增加,围绕规模扩张以校园和校舍面积扩大、校区的分设等等显性要素的增加等,学校资源的配置主要是满足规模扩大的需要。高等学校的内涵发展则是高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抓手,围绕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服从质量提高而采取的一系列建设措施。如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师资队伍的人数增加和水平提高、教学基本条件设施(设备、设施、图书质量)的建设和完善、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的培育等等。高校内涵建设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围绕质量提升的一系列措施构成了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当然,内涵发展也有待于教职工的努力,学校必须在国家现有的政策范围以内,积极、主动地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或奖惩措施,调动校内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提高工作的效益和质量,使各方面工作产生明显的发展性、进步性的变化,提高办学的效率和效益,从而使高校实现内涵发展的目标。

民办高校实施内涵发展战略,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所迫,也是民办高校增强实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规模大幅扩张以后必然需要一个调整时期,以保证规模和内涵协调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来看,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扩招以后,也需要有一个内涵发展的过程,以消化扩招带来的质量压力,提升办学质量,巩固规模发展的成果。对于扩招带来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曾深有感触地说,扩招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压力是很明显的。因为招生数量快速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高校生均师资、仪器设备、实习场地、教室、宿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地方,扩招后高等教育的经费并没有增加,一些高校靠收学费来维持生存。目前,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高校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因此,根据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蔡克勇也认为,一般说来,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应不高于或略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但由于有些地方盲目扩招,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实际已经超过了8%,有的地方更是高得离谱。这是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高校告别“扩招时代”,《人民日报》 2006.05.19 第11版)。在各方的呼吁和政府的倡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正在发生改变,即从规模的扩张向内涵的发展转变。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尽快实施从规模到质量的重大转变。

从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来看,内涵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政府政策的基调。规模扩张过快带来的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年初教育部下发了1号文件,提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数以千万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呼吁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温家宝总理多次发表谈话,提出高等教育应注重质量问题。温家宝说,高等教育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稳步发展,合理确定办学规模,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要以学生为本,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要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推进校风、学风和制度建设,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和校园和谐(《人民日报》(2006.11.28第02版)。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已经成为践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宗旨的核心体现。高校作为一个人才培养基地,必须要在办学方针、理念和实践上不折不扣地落实这一战略决策,民办高校也不例外。当前社会关注民办高校的焦点已经开始从“规模关注”向“质量关注”转变,高度关注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民办高校以“万人大学”为标志的粗放型发展阶段已告一段落,“内涵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民办高校增强核心竞争力、应对发展新形势的新动向。

从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长远发展来看,内涵建设不仅非常迫切,而且意义重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高教资源的逐步丰富,高教市场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演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供求也从有限供给向质量选择转变,办学质量是人们选择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民办高校内涵建设,是提升办学水平、树立办学信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几年来我国民办高校也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规模扩张特征明显,有的学校的办学规模已经大大超出了办学条件所允许的容量。但是,总体来看,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办学质量还不高,办学认可度还比较低,从目前的办学实力来看,还难以参与以质量为主要内容的高教市场的竞争。从考生的意愿来看,选择民办高校还不是乐意的和最佳的选择。而民办高校要进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首先就必须在办学质量上能够与同类公办高校相媲美。国外许多国家私立高校之所以能够在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首先就因为他们有着过硬的质量,培养的人才比较许多公立高校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而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而相比之下我国民办高校质量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高学费、低质量的学校难以在高教市场的竞争中取胜,规模发展也难以为继,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内涵发展战略是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民办高校应该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实现转型,调整策略,实施内涵发展战略,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提升质量就是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实施内涵发展,就是实施自身办学实力的发展。

高校工作千头万绪,民办高校实施内涵发展的战略,涉及许多工作内容。就当前民办高校的实际和成功经验来看,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切入。

1.加快办学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发展。转变观念是转变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的先导和关键。民办高校要融入社会,进入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核心,就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实施内涵发展,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加深对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发展的理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路子。国内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表明,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有其特定的阶段性和时效性,不断追求人才培养的质量却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的立身之本,生命之源。在日益加剧的高等教育竞争中,惟有办学质量是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民办高校要牢牢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端正办学思想,以育人为宗旨,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集中到人才培养上来,努力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创出品牌。

2.正确处理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关系,合理控制在校生规模。规模的扩大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众所周知,民办高等学校是一个自负盈亏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办学经费几乎全部依靠学费和私人投资。因此,通过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是相当多民办高校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规模不是说越大越好。有研究成果显示,5000名- 6000名学生规模的大学足以有条件成为质量最好的大学,甚至在校生超过15000人在经济上会得不偿失,质量上难以保证。国外经验表明,私立高校的平均规模都小于公立院校,即使像私立哈佛、斯坦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与加州大学等公立大学相比,规模仍是有限的。我国私立南开大学的创办者张伯苓先生曾坚信:“高等教育重质不重量。”学校创立之始,即限定学生人数,既不肯多收学费,广招学生,以增收入,又不肯多设大班,节省开支,任凭办学多艰难,决不悖于教育情理,不把教育商品化。也正是这样,才使它富有盛名。规模的过度扩张会不可避免地给提高办学质量带来困难,助长民办高校的功利性倾向,从而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能力。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民办(私立)高校的发展经验,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和控制办学规模,确保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投入人才培养工作。

3.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公益性体现举办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举办民办高校需要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投资办学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融资的根本特征。按照经济学者的观点,资本是具有意志的,资本的本质决定了资本的输出是以利润的回报为终极目标。但是自古以来教育都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崇高事业,公益性是教育的固有特性,投入教育的资金完全用资本的概念是难以涵盖的。民办高等教育是公益性和资本趋利性的统一体。过分夸大趋利性,可能误导办学行为,阻碍办学质量的提高,弱化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削弱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能力。从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我们既不能用完全意义上的社会资本的概念来定性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放松对社会资本投资高等教育的趋利性的限制,任其高“回报”、高“营利”,同时也不能过分地将公益性视作福利性,抹煞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的区别而拒绝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在既强调民办学校的公益性的同时又允许举办者取得合理回报,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投资领域提供了法理可能,但是从国际和国内私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凡办得好、可持续发展的私立(民办)高校,都是那些公益性强、坚持非营利原则的学校,国外知名的私立大学无一例外。日本的私立大学在整个高教体系中占很大比重,但是,日本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也正是因为如此,日本的私立高等教育才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包括得到政府巨大的财政支持。而我国部分办得较好的民办高校,也是一贯坚持公益性的原则。有学者甚至指出,公益性是民办大学成为优质高教资源的必备条件,这是很有见地的。可以说,处理好公益性和趋利性两者的关系,是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

4.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升教育质量,把内涵发展的措施落到实处。民办高校的内涵建设,其核心是提升教育质量,这是一件扎扎实实的实际工作,必须有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来实现。最近,国家有关部门相继下达了关于民办高校发展的相关文件。落实这些文件,有利于民办高校内涵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民办高校的内涵发展必须作好五方面的建设:一是根据民办高校的办学实际,正确定位培养目标,确定适应学校和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相应的培养模式,并以此指导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二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加快调整专业结构,设计好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深化教学改革,细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指导,并注意把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特色融入其中;三是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加强教学督查力度,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四是加大对专职教师、尤其是有学术造诣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的引进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民办高校专任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必须着眼于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建设一支胜任教学、乐于奉献、敢挑重担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要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及有经验的外聘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年轻教师加强培养,重点加大教学方面的指导,把提升教育质量的理念转变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五是加大办学投入,特别是要增加教学方面的投入,集中财力加快办学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为提高质量、实施内涵发展提供物质保障。通过落实系统全面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措施,进一步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实施民办高校内涵发展的战略。

5.加强管理,规范办学,提高管理效益,是实施内涵发展的关键。从当前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理观念陈旧、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队伍老化、管理措施不到位、管理效益低下的问题,严重地制约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许多民办高校领导的重视。我国一批办学质量较高、办学信誉较好的民办高校的成功经验表明,管理是民办高校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民办高校的管理,首先是要理顺关系,建立健全董事会、评议会和监事会制度,健全内部管理体制,明确各方职责。其次,要建立和完善以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为主导、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的决策体系,根据民办高校的实际,构建高效精干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三是要加快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规范管理,走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的管理路子,克服家族制、作坊制的管理方式及其弊端,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四是要注意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的改革和创新。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完全搬用公办高校或外国私立大学的管理,都不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因而难以收到较高的管理效益和效果。最后,在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凝聚学校的人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调动广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只有最广泛地集中全校上下的智慧和能力,才能收到最大限度的管理效果。

[责任编辑 沈 勇]

作者:徐绪卿

我国民办高校学风建设论文 篇3:

学生工作视阈下民办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路径探析

摘要:近年来,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数量不断提高,但民办高校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制约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文结合学风的构成要素阐述了民办高校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外部环境、学校内部管理、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对影响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学生工作视阈下提出了民办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风建设;学生工作

学风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学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仅和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而且和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密不可分。截至2016年,山东省共有高校144所,其中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39所,占高校总数的27.1%。民办高校已然发展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民办高校在学风方面存在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制约了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而且一定程度上对整个高等教育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当前,高校的生源越来越少,各高校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对于生源即财源的民办高校来说,必须要加强内涵建设,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以学风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大力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一、当前民办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学风是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态度及外在行为的表现[2]。从学风的组成要素看,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方面。对照各构成要素,笔者分别分析了民办高校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因为原先树立的顺利通过高考的目标已经实现,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没有及时对大学四年及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认真的思考规划,确立新的目标,导致思想松懈,甚至产生了考上大学就能放松的错误思想。缺少了目标的指引,出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消极状态。

(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有的学生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阶段之于人的重要意义,满足于拿到毕业证、学位证,抱着“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想法,平时不用功,考试临时“抱佛脚”、靠“突击”。个别学生缺乏科学精神,为了通过考试、毕业论文考核,无视学术道德,不惜违反学校管理制度,做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违规违纪行为。

(三)学习纪律不够严明

民办高校内有些班级尤其是专科班级和其他非统招学生班级,学生缺乏纪律意识,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利用上课时间玩游戏、发微博、刷朋友圈的不在少数。

(四)学习方法不够得当

大学的学习方式和中学阶段有很大的不同。中学阶段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以老师为主导,每天的学习任务、学习进度均由老师安排,学生只需按照老师的计划学习即可。进入大学后,教师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如何学习需要自己去规划。另一方面,大学教师的教学信息量更大、教学进度更快。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了被动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自主性较差、自控力不足,进入大学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后没有了检查、督促,他们在短期内不能适应,跟不上课程进度,逐渐对所学课程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五)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有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以热门与否、毕业时是否好就业作为选择标准,忽视了自己的兴趣,结果真正开始学习以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没兴趣。还有的学生因服从调剂被分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没有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仅学得很累,学习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六)学习效果有待提高

民办高校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学生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因为起点低,导致民办高校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的成效和国办高校相比不够显著。如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考研率较低,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意识不强,发表论文、发明专利很少,高水平学科竞赛获奖成果不多。

二、影响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分析

影响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从外部环境、学校内部管理、学生自身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原因

1.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前,社会上重实惠、讲实用的功利性思维和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潮正逐步滲透到大学生思想当中,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幅下降,学习动机取向偏向实用主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学科专业的系统化学习上,而是放在娱乐交往、商业实践当中。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学校正面教育效果的持续性不长,很容易被不良风气所消解。

2.民办高校优良学风的文化积淀不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民办高校陆续建立。由于办学时间短,最长不过二十几年,缺少优良学风的文化积淀[3]。另外,民办高校的学生层次比较复杂,除了本专科学生以外,有的民办高校还招收计划外的成人教育学生。这部分学生高考分数低、知识基础薄弱、学习的主动性差,给整个学校的学风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原因

1.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尚不完善。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学风建设需要全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如学生工作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教学管理部门要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的吸引力;后勤、图书馆等服务部门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等。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有的民办高校在学风建设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有的部门仅局限于完成自己职责范围的工作,牵涉到职能交叉的工作时缺少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学风建设的联动不够、合力不强,影响了建设的效果。

2.教风对学风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任课教师一般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分布态势,且以年轻教师居多。他们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短,教育教学经验不足,缺少实际工作的历练,教育教学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授课内容照搬课本、单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来自国办高校的兼职教师在上课时按照教授国办高校大学生的教学方式来教民办高校的学生,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了解,不能因材施教,课堂互动少,课后无辅导,导致许多知识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课思路,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还需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承担了太多的事务性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时间和精力不够。有的辅导员过分注重结果,不在乎实现结果的过程和方式。比如在开展学风建设活动的过程中,用强制、命令的方式要求学生必须按时上课,没有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向学生阐明学习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由此一来,表面上看虽然到课率提高了,但学生“人在心不在”,学习的效率不高、效果也不好。总之,民办高校辅导员对学生重管轻教,未能从根本上激发出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

4.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对学风建设的支撑不够。民办高校缺少国家财政生均拨款,经费筹措渠道少,和国办高校相比对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较少,学生课内实验、课外实践的硬件条件有待提高[4]。实验室开放制度不成熟、不完善,开放性实验室、开放性实验项目少,不能满足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技能训练的需要。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网络教学资源少,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利用移动互联平台自主开展学习。

(三)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对读书、受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民办高校的学费相对较高,就业的压力更大,且就业的起薪低,“读书贵、就业难”,受教育的高成本和严峻就业形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有的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社会兼职上,学习的本职反而成了副业。另外,受招生批次影响,民办高校的录取分数较公办高校有一定差距,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知识基础也不牢固。生源的整体质量不高,以致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三、民办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路径

如上所述,影响民办高校学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民办高校内部的影响因素也很多。本文着重从学生工作的角度,就民办高校加强学风建设问题提出若干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思想引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依托线上线下工作载体,运用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抵制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影響,确立学习目标,拥有远大志向。民办高校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辅导员在对待学生时要变“强制命令”为“循循善诱”,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或通过QQ、微信等渠道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学生学习上的关心和生活上的关爱,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发挥朋辈之间的影响带动作用,开展学生党员、学习标兵“一帮一”的学困帮扶活动,组织优秀学生成长经历分享会,发挥优良学风班、优良学风寝室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各级学生组织自主开展各种学风建设活动,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进行多方联动,增强学风建设合力

实施部门聚合联动。学生工作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主动联合教学和其他服务部门,共同开展学风建设活动。邀请专业课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对理论研究、学术科技类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指导。将了解到的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等信息和任课教师共享,以便任课教师对特殊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增强服务意识,把学生在学习环境方面的需求反映给后勤服务部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家校沟通联系机制,每学期向家长邮寄学生成绩单。对于患病学生、心理问题学生、严重违纪学生,学生工作部门要及时和其家长取得联系,探究学生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获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以便共同教育、管理学生。

(三)完善奖惩制度,助推良好习惯养成

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将学习成绩作为奖助学金评定、推优入党时的重要衡量标准。开展学习标兵评选,召开学风建设总结表彰大会,向在学科竞赛、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学生发放奖励,并利用线上线下多种媒体对学风建设方面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宣传报道,以此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形成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实施学生个人量化考核制度,检查学生到课情况,对发现的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计入学生个人量化成绩。严格执行学生管理相关制度,对触犯违纪处分条例的学生绝不纵容,按规定给予相应处分。

(四)重视心理疏导,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围绕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结合学生的年级和专业开展生涯规划辅导,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普及学习心理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心理素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和适应环境、抵抗挫折的能力。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和辅导,尤其要挖掘学生学习困难的深层次原因,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建议,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充分发挥学习潜能。

(五)活跃第二课堂,发挥活动育人作用

实施第二课堂学分制改革,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学科竞赛、课外阅读等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需达到相应标准才能毕业,从而将学生引导到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考证考级等各项活动中来,进一步扩大活动覆盖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明确校园文化活动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各学院举办活动的自主性,鼓励各学院结合专业开展学术报告、知识技能大赛等活动,逐步形成不同层次、较为完善的活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对学生社团尤其是学习型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在政策、经费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和水平,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林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下的高校学风建设的可行性探析[J].时代教育,2012,(6):95.

[2]任波.论高校“三风”建设[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3,(12):10.

[3]常利国.从学生工作视角看民办高校学风建设[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2):85.

[4]朱诵贵.基于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视阈下民办高校学风建设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274.

作者:臧琰琰

上一篇:体育教育下的三生教育论文下一篇:情景创设初中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