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研究方式论文

2022-04-18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迫使思想政治课确立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通过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整合思政课教学资源,建立多元化复合型考评机制;通过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突出实践教学,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任教师队伍,实现“教化”向“内化”转变,最终促成学生知行统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宪法学研究方式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宪法学研究方式论文 篇1:

利用导学案实施“先学后教,学教练合一”模式的研究

摘要:面对传统课堂的一言堂、低效率,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是很多政治教师追求的目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把学习主体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与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可以利用导学案实施“先学后教,学教练合一”的教学模式,把整堂课基本结构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先学”环节、“后教”环节、“训练反馈”环节。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还有一个“目标定向环节”。“后教”环节又可分两步,即“合作讨论”及“重点点拨”,归纳起来就是 “目标定向——学生先学——后教环节——训练反馈”四步。

关键词:先学后教;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一、论文缘起

传统思想品德课堂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教师布置给学生的预习无法完成,课堂互动就无法实现,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提高。周而复始,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很多学生放松了对思想品德的学习,也使思想品德课在初中各学科中成为了“鸡肋”。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运用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差,表现为不能独立完成识记、理解、运用等教学要求内容,缺乏交流合作的学习意识,上课缺乏兴趣,自习课进入不了角色,课后作业潦草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抄袭较为普遍。

基于以上背景和认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把学习主体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全面提高我校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和整体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鉴于此,我认为可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利用导学案实施“先学后教,教学练合一”的模式。

二、概念界定

1.导学案教学

它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领导为主导,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按字面理解,它体现在三个字上:导、学、案。“导”就是要把该记住的知识直接指出来,对难以理解的给学生指示方法,这就是指导。“学”就是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而设计的指导学案,是我们在制定导学案的时候,给学生设置的一些“梯子”,本来“坡度”非常大,我们把“坡度”变小,大的问题化成小的问题来做。“案”就是一种方案,就是学生学习的时候的一个方案。

2.“先学后教”

它是一种课堂教学结构,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所谓“先学”,是指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学生自学的相关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所谓“后教”,是指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兵教兵”是主要形式,即先学会的学生教未学会的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促进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而教师的“教”主要是引导、更正、点拨,一般在10分钟左右。

三、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认为: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是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表现欲高、思维活跃。“提纲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依据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2.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自主建构与知识结构相对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把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

3.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提纲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在自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发现学习理论

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里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四、模式实践

从“先学后教、学教练合一”这一教学模式来看,每节课的基本结构一般有三个主要环节:“先学”环节、“后教”环节、“训练反馈”环节。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还有一个“目标定向环节”。“后教”环节又可分两步,即“合作讨论”及“重点点拨”。归纳起来就是“目标定向——学生先学——后教环节——训练反馈”四步。

1.目标定向环节(2分钟左右)

该环节包括二项内容:一是板书课题,二是揭示目标。

(1)板书课题,包括导入和板书课题两部分内容

结合初中思品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思品学科的学科特色,用视频、材料、漫画、动画、活动、问题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思品学科的兴趣。同时教师同步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也可以用投影出示)。

(2)揭示目标

过程:

①教师出示目标,可用投影、板书、口述等方式完成;

②学生感知目标,用个人领读或学生齐读的方式进行强化感知,加深印象;

③教师解读目标,对学习目标进行简单说明,强调学习目标中的重难点以及达成目标需要注意的细节。

2.“先学”环节(10-15分钟)

出示自学指导以后,进入第一个主要环节“先学”。学生先学可依据学习内容和课堂具体情况设计成“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两种形式。

(1)出示自学指导

教师的有效指导要体现“五个明确”(明确“自学时间、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要达到的标准、教师检测的方法及要求”)。

例如,在思品八年级《两代人的对话》新课前教师可以有这样一段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结合学习目标和导学案,自学课本P23-27页内容,用铅笔在课本上标记重点,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六分钟后,请同学回答导学案题目”这一段自学指导,话虽然不多,却体现了“五个明确”:自学时间是“六分钟”,自学内容是“课本P23-27内容”,自学方法是“标记重点”,达到的标准是“完成《自主学习》内容”,教师检测的方法及要求是“请同学回答学习内容”,这个自学指导要求明确,操作性很强,学生的自学就相当于是在作考前准备,因而就会紧张、高效。

(2)学生自主学习

依据自学的目标和自学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书上找出本框的基本的观点(或知识点)。

(3)检测自学效果

教师采用个别检查和学生相互检查等形式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检查。

(4)尝试训练检测

在规定的时间内试着完成于课堂作业(或者是学案)相关的基础训练题(选择题)和比较简单的问答题。

(5)小组合作评价

完成训练题或检测题后教师指导学生交换批改。

(6)师生解惑释疑

学生在达成自学目标的过程中对不理解的问题和训练中的错题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解答。

3.“后教”环节(14分钟左右)

检测是进入后教的前提或桥梁。“后教”并不全是教师讲,而是教师指导之下的“兵教兵”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合作学习。

(1)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需要合作,“好钢用在刀刃上”,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好契机,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和呈现的方式。我们在很多课堂上和公开课上都能看到合作学习,不管什么学科,不管有没有意义。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对教材的加工主要表现为对教材现有知识的“改造”。这种改造也就是把教材中的结论性知识改造成了具有“可学习”特征的材料,这种“可学习”特征的材料如果能引发学生好奇、贴近学生经验、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那么学生学习的意识就能被唤醒,合作的需求就会被激发,合作行为的产生也就有了可能。

比如《思想品德》九年级《宪法是我们的根本大法》这一课中,要让学生明白宪法与我们息息相关,光靠教师说教,是不能很好地让学生明白宪法就在我们身边的。在教学中设计了《我当法官》这个环节,让六个组分别就三个问题查找宪法的有关依据。

①学校要求在校学生说普通话是否有宪法依据?

②父母无钱供给小孩上学,乡、政人民政府是否有权状告父母?

③不少地方政府出台“安置分房以户为单位”使许多家庭误认为离婚后可以多分房。这个做法是否有超越宪法?

(2)优等生、学困生团结合作,促进共同进步

如果把“木桶原理”应用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小组活动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在活动中表现最差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只图自己省力,让个别优生频频发言,形成“一鸟入林,百鸟压声”的场面,而要调动大部分学生发言的热情,更不能忽视少数的“游离人”——学困生。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困生主要存在着三大问题:纪律性差、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差、合作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不强。针对学困生的纪律问题,我提出了组长监督制,要求组长在活动中观察和调控学困生的活动情况,课后及时汇报,给活动中表现好的个人加分也对扰乱活动的学生必要的惩罚;针对学困生的基础知识较差的现象,我反复告诫自己,合作学习时,既要“合”更要“作”,“合”不能做表面文章,要让学困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小组活动中,我要求组长把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交给他们,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在难度较大的问题上,我建议组员多倾听他们的看法;在个性化的活动中,我鼓励他们发挥特长,给他们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学困生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和被尊重的快乐,从而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乐于合作、热爱集体。

(3)合作学习必须坚持实现教学的“主要”目标

合作学习的主要思想,在于使学生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合作、分享、共同负责,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达到。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首选“讨论”。以思想品德九年级《坚持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时“我国人口压力的表现”这个题目组织学生讨论学习为例。因论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我国的人口压力,除了教材讲的几个基本方面外,还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当前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出现大量剩余劳力、大批下岗劳动者、大量大中专生甚至农村初中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等,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人口过多造成的。如果人口问题处理不好,还会对社会政治稳定和安定团结形成巨大的压力。所以我在课前先布置讨论题,并介绍一些资料,学生也可以搜集一些报刊,了解我市、我县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关新闻报道、事例,利用周日调查本地本村组农村劳力剩余的情况及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等。讨论由学生主持,教师读完有关报告后,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各类意见进行归纳,让持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学生充分发言。教师应以一个普通成员的身份参加,不作定论性发言,也不寻求统一的结论,从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去领会、掌握,利用资料,分析资料,思考问题,发现结论的方向。

互助合作的目的是“探究反思、释疑明理”,在学生探究反思的基础之上,肯定还会存在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有教师参与角色的问题,师生间存在分歧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师生围绕共同的“问题”展开进一步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教师巧疑妙问,点拨诱导,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释疑明理。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提问的技巧,不断提高提问质量。

一是问题要问在要害处。要害处即是教学的“切入点、重点和难点以及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联点”。教学抓住这些地方发问,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如在思想品德七年级《激发兴趣陶冶情趣》一课的导课中,教师先不讲兴趣有多么重要,而是用大屏幕出示材料后提问:

2001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有五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五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他的四把锁在抽屉里。

教师抛出问题: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经过学生的一番热烈讨论之后教师总结,揭示答案是兴趣。因为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孜孜以求、刻苦钻研,进而取得成功,因而拥有财富、获得荣誉、赢得幸福。这样以疑启思,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悬念,由此开动脑筋,将同学们领进了探究的大门。

二是问要问得“多角度”,难易适中且具有思维度。

思维度是提问成败的关键。如果提出的问题学生都回答不出,或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那么,这样的提问就会失去应有的作用。

如在思想品德八年级《友好交往礼为先——礼貌显魅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用大屏幕显示资料。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是全国著名的大作家。

那是他临终前,突然他感到非常难受,秘书就说:“我去叫大夫。”不料,就在秘书正欲开门的时候,却听到老人极其艰难的说了一句:“不是‘叫’,是‘ ’。”说完,老人就昏迷过去,而且再也没有醒来……这句话就是他的遗言。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夏衍。

大夫和护士赶来了,当他们听到这一切……

看过材料后教师提出一联串的问题:你知道老人在临终前说了个什么字吗?(学生:一个“请”字。)你从夏衍身上学到了什么?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夏衍老人极其艰难又极自然地说出的“请”字,仅仅表现为礼貌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总结:老人的遗言厚重无比,甚至超过了他生前写过的文章,这句扎根于老人心灵的话,是他倾其一生的人格写照,他告诉我们:礼貌更是一种修养。这样以问题的层层递进,升华了主题:由“礼貌”这一“已知区”引导“修养”这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反,如果在出示材料后换一种问法:夏衍老人的做法是礼貌的吗?这是一个封闭式提问,学生只需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完了,不会引起学生往深思考,这样的问题不让人动脑子,没有思维度,不会引导学生思考“礼貌”与“修养”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学生的认知只是停留在原地,没有发展。

总之,课堂提问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让师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学习进步,让课堂教学成为“疑问——反问——追问——释问”的思维乐园!

4.“训练反馈”环节(15分钟左右)

“当堂训练反馈”是指运用所学知识,当堂完成作业,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的内容可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背记重要知识点,二是完成书面作业题。训练的形式是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教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指导,学生之间也不允许进行讨论。这对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作业的“堂堂清”“日日清”,都是极为有利的。

教师在进行“当堂训练反馈”应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要保证训练时间不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在做题的实践中,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其次,要注意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所以教师务必要精心设计习题,要针对检测当中发现的问题,针对有价值、高质量的题,不要粗制滥造的题。

以上四个环节构成了完整的思品教学过程,在整体自学、合作探究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协助、促进、调控,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运用导学案实施先学后教,学教练合一”的教学模式显现了思品课堂教学规律和特点。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张剑.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成果集锦[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3.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4.刘次林.以学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种思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作者:高雯婷

宪法学研究方式论文 篇2:

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迫使思想政治课确立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通过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整合思政课教学资源,建立多元化复合型考评机制;通过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突出实践教学,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任教师队伍,实现“教化”向“内化”转变,最终促成学生知行统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体现了党对现阶段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作为学生德育的主渠道担负着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思想品德,塑造健康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三观”的重要职责,其目标是系统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特定社会和时代以及人类自身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观点和行为品格。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居于统领性地位,因为只有在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引领下,才能培养出具有信念坚定、社会责任心强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国内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引发了多元社会价值观的碰撞和交流。一方面,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道德素质下降,变得功利、自私、浮躁、褊狭。另一方面,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却仍然停留在唯应试教育上,沿用着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方法,致使学生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有些学生甚至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生硬、枯燥划等号,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如何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实践探索中确立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实现“教化”向“内化”转变,最终促成学生知行统一,已成为思政课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为此,笔者总结自身多年思政课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意见。

一、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

通过制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激励全体教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德育工作。通过对学生开展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良好学风、政治思想品德、意志品格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并通过挖掘不同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所蕴涵的丰富伦理道德、科学精神、人文思想等内容,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间使学生敬畏并遵守社会公德、规章秩序、宪法法律等。这样,就有利于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与学校党政人员、各科专任教师的互为补充,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还可聘请校外有关政府部门、高等院校、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等相关人员担任兼职思政理论课教师,通过参与教学实践指导或是开设专题讲座,进一步充实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和结构。

二、整合思政课教学资源,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以学校党委为领导、思政课教研室为核心、整合教务、学工、团委在内的相关部门力量的组织管理系统,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各自为政”的问题,从领导体制机制上形成齐抓共管的德育格局。同时,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机构的组织建设,突出其教学主体地位。可由校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教研室负责人,成立“大思政”教研部,由专兼教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心理健康与公共安全教育、社会实践等任务,教研室负责教学任务中课程方案及标准的制订、选配教师、编写或选订教材、排课、考核等具体工作,教务处全程督导教育教学质量。

三、增强学生考核科学性,建立多元化复合型考评机制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遵循思政理论课既重考知识,更重考能力的理念,实施中应侧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突出思维方式的考核,围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设置考试目标;二是突出实践运用能力的考核,围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置考试目标;三是突出日常道德修养的考核,围绕提高学生精神境界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设置考核目标。具体操作应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理论学习成绩与实践成绩相结合、师生评价与社会考核相结合,以实现考试的实效性与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机统一。

为杜绝少数学生最后几周通宵加班靠“死记硬背”过关,忽视平时学习的日积月累和良好道德规范的日常养成,应加大日常考核、实践考核的权重。同时,参与学生考评的主体除了任课教师外,还应向两头拓展,即相应减少任课老师在考评中的权重,适当增加同学互评和社会评价的权重。课程成绩考核权重可设置为3:3:4。第一个3即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30%。内容包括单元测试、学习态度、作业情况、课堂表现、出勤等。为体现学习理论“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根据大纲要求,平时考核适当增加综合应用内容,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个3即实践考核占总成绩的30%。与其他课程配合,将学生日常遵守行为规范、参加市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竞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成绩以及完成诸如调查报告、课堂教案制作、参观感想写作、文明礼仪志愿者活动等实践作业的情况量化计入思政理论课考核成绩。对于那些在校内违反校纪校规并被处以记过以上处分的学生,实践课成绩被视为零分,但本着惩前毖后、教化育人的目的,允许犯错的学生通过在课余时间参与公益爱心活动、义工活动等进行品德补偿式自我教育,以重新获取实践学分。第三个4即理论考核包括期中、期末考试总计占成绩的40%。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只有教学方式和方法真正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用学生易懂爱听的语言,整合生动鲜活的案例,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启发学生思考,才能让学生真心喜欢上政治课,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息息相关,对促进自身全面成才具有推动作用。

(一)教学手段现代化,拉近师生关系

加大教学硬件设施投入,实现每班都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每几名学生就配置一台电话,课堂上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皆宜的PPT课件,使整个教学过程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增强教学的情感性和吸引力,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将基本概念、核心观点、主要方法、重大事件牢牢“入耳”“入脑”和“入心”。针对目前学生家庭大多配有电脑的现状,思想政治课老师还可延伸校外“第二课堂”,通过组建班级或年级QQ群、MSN群等,围绕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目的设计、制作各种学习栏目,展示教学资源,供学生随时自主安排和选择学习内容,同时通过即时聊天、电子邮件、语音聊天等形式,师生间进行信息交流,打造一个针对性、个性化、开放式的网络学习空间。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在校时间主要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度过的。因此,抓住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就能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经常性、稳定性和长效性。要上好思政理论课,教师应抛弃以往手拿教学大纲从头到尾满堂灌的单一陈旧模式,在课外做足功课,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理论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与案例式教学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1.理论讲授。要求讲授围绕核心观点、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做到重点突出,讲解精辟,让学生很快抓住篇章要领,掌握理论精髓。2.讨论教学。选择学生普遍关注的时事、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分析,以学生述评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如就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这一热点问题,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由各组派出学生代表做题为“阳光体育助我们腾飞”的演讲。通过对活动目的和意义、面临的困难、解决办法以及对自身影响等诸多方面的层层剖析和观点陈述,既培养学生关注思考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又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陈述问题的能力。3.案例教学。结合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以及教学要求等,精心选择案例,将理论观点融入到生动可感的典型案例中,通过先亮出观点再举例说明或是先举例说明再阐述论点来印证和说明理论观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真正掌握知识点,并通过案例引申鼓励学生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突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

提高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实践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只局限于上好一堂课,保证学生拿到一个理想的分数,还应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和参与实践等,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更好理解和融会教材中提出的理论观点与思考问题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巩固、系统和拓宽,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增强自身综合素质。课堂、校园和社会是学生践行日常道德行为的三个不同场所,三者具有教育承接和互为影响的内部联系。课堂是基础,校园是重要实践场所,而社会则是检验和培育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大舞台。只有当走出校门的学生思维方式、言行举止、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要求并能在日常生活和突发事件中展示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才表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成功的。由此可见,学生离不开这个三个相关场所的教育和影响。如果三个场所所给予或渗透的教育是一致的,则学生会加速成长,反之则会抵消教育正面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三结合”原则,即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校内实践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制订一揽子教学任务计划,诸如要求每位专任教师组织开展多个实践项目活动、联系一个爱国基地或专业基地、指导一个学生社团、举办一次道德修养或人文素质专题讲座、完成一篇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等,促使教师以学生社团、爱国教育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姐妹友谊校等为载体拓展实践课程外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青年志愿者”、“学雷锋树新风”、“文明出行”、“绿色家园”等社会实践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延伸理论教学,使教育不再封闭于教室和书本。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到主动的参与、探究和思考,在实践“大课堂”中接受道德教育,从而提升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五、多管齐下,建立高素质专任教师队伍

新课改能否取得成绩和实效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队伍。高素质体现在一要责任心强。如果专业教师缺乏起码的自信和责任感,那么,在教学中就不会投入极高的热情并付出辛勤的汗水,在自身业务上也不会深入钻研,讲课也必然空泛杂乱,更毋庸谈讲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了。二要业务精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体系与旧版相比,内容更综合、更系统,一些重点和表述都有所变化,尤其是科目考试题型中主观分析题分量加重这一趋势,都对教师知识更新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同时持续关注并研究专业理论发展、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及学生思潮动向等方面的变化,在学习思考中不断提高运用理论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要勇于创新。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以“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教学上不断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方法,在师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启示中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开阔视野,丰富体验,巩固知识。学校应严格思想政治课任课教师的准入资格,真正将那些责任心强、业务精通、勇于创新的高素质教师纳入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队伍,并通过制订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措施,鼓励教师通过在职进修、参与专业培训、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担当起推进教学改革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王德军.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EB/OL].2011-05-19.http://58.133.250.41/show.aspx?id=2518&cid=8.

[2]何淼.浅议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J].中学课程资源,2008(7).

[3]刘书林.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师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7-03-29.

[4]“大思政”教育观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建设探索[EB/OL].2011-05-13.http://www.jngcxy.com:9876/News_View.asp?NewsID=69.

责任编辑 蓝光喜

作者:方敏

宪法学研究方式论文 篇3:

试论学生管理中的行政管理职能

摘要:行政管理作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主流的一种学生管理的工作方式,是指学生管理部门为了实现国家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依靠管理机构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决定与规章制度等措施,按照特定的行政机构的层级管理学生工作者和学生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以行政组织为依托,以国家的政策法规为依据,以学校的培养目标为目的,有其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

关键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行政管理;组织结构

一、学生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学校教育管理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者相辅相成。学生管理顾名思义管理在校学生,由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生以住校为主,因此学生管理涉及所有与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学生培养目标的方方面面,诸如: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环境、学习成效、学习纪律等。学生管理的实施通常有两个重要层次:学生管理机构提供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具体管理实施。学生管理是围绕保障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目标得以实现,保障学校根据国家政策和学院的办学特色制定的关于学生的各种规章制度得以贯彻,协助教学过程得以正常开展、以期达到教学目的,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在校生活提供身心健康、完成学业的环境和保障支持,维护学生的学习权益,协调学生内部和师生之间的矛盾等内容开展工作,最终保障学校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学生管理内涵中有普适化的内容和特性化的过程,需要学生管理组织机构通过行政管理模式提供规章制度组织、规定和规范学生管理功能,促进和限定学生管理者工作、规范和限定学生在校的行为;由于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根据教育目标,充分利用具有特殊性有针对地实施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思想、学习、心理和生活辅导,这个过程与普通意义下的行政管理相区别。

二、行政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行政管理是一种常见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也是一种常见的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方式。“行政”一词在《左传》中就已经出现,所谓“行其政事”“行其政令”,因此行政有执掌政务、推行政令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认为“行政”有两个内涵:行使国家权力和实现机关、企业、团体等内部的管理工作,有两个层面:“政治”和“管理”。从政治层面,有些研究者认为行政的目在于执行国家意志执,是国家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国家活动的主要内容;从管理层面,西蒙(HerbertA Simon)认为:“行政就是通力合作达到共同目标的集体行动”。是一个实现目标的运作过程。行政管理是管理行政的一种特定的管理模式,它对管理对象有支配和控制职能。现代教育基本上都有国家立法保障,蕴含了国家意志,推行国家的教育政策、教育意图和实现教育目标,即执掌国家教育政务和推行教育政令的功能,同时现代教育大多数是通过国家的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种不同层次的学校这种科层结构来实现其教育目标,这种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行政科层式结构,一种典型的行政管理模式。各类学校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自身的办学定位,又制定了自己的办学目标.为了实现学校的目标和行政职能,学校管理也多采用行政管理模式,其学生管理也不例外,它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办学目的,依靠学校的权威性,采用文件、制度、行政命令、指示、决定与规章制度等措施,按照组织层级对学生工作者和学生实施管理的一种工作方式。其特征有:

1.行政管理是一种以行政组织为依托的管理方式。教育行政组织及学校中的行政组织是教育管理的主体,行政管理依托这些行政组织。行政组织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体系.泛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为了实现管理的目标,行政组织就要规定整个管理部门的全部工作,在部门内部或者结构内部按照分工原则划分权利等级,通过职务和权利联系,每一个职务都有明确规定的权利和职责,利用权力的等级或者归属性形成一个指挥体系或层级体系,称之为科层组织结构,居于下层的职务服从直属上级的领导、执行相关决策的职责,上层的职务有管理下层职务、做出工作规划的职责。这是一种最理想最有效率的组织模式。其中的工作人员因为担当不同的职务而具有不同的权利和职责。我国高等院校随着办学规模和办学特色,学生管理的实施主体即学生管理机构就是一种科层式行政组织,只是层次和各级权力划分各具特色而已。

2.行政管理具有分工和专业化特征。按照行政管理至上而下金字塔式的组织方式,职务的分工非个人取向,是由职务所对应的权力和职责决定。从理论上讲,做事不讲情面,不受个人感情色彩影响,公事公办;至上而下的权力等级体系,使每一个职务低的人受到职务高的人的严密控制,以保证上级指示被严格执行,即所谓的令行禁止;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了工作行为和管理运作;职业导向保障主要依据能力、成就、资历等来提拔、晋升工作人员,以鼓励职工对组织保持忠诚。不同职务分工不同,不同职务工作的目标性明确、专业化强。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学业资助人员、心理疏导员就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完成了学生管理中不同功能。

3.行政管理的目的是执行国家意志。学校办学必须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开展,因此教育行政管理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为管理依据。从本质上讲,党的方针政策、政府的行政法规、法令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依法管理是学生管理的依据、体现教育方针是学生管理的结果。只有严格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才能建立正常的学生管理关系,调节管理中的各种行政组织内部矛盾、师生矛盾、学生矛盾;只有严格遵循国家法律规定,才能保障教育管理活动正常化、有序化,保障学生在校学习的正常化和有序化,保障学习、生活的合法化和安全性,使学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提高管理成效。

三、行政管理在学生管理中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行政管理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广泛采用,是现代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事务实施保障的管理模式,它提高了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保障了教育质量。在学生管理中行政管理通过学生管理机构组织和管理工作人员,通过职务的职责推行各种政令、文件、规章制度的实施,从而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学生完成学业提供各种物质和制度支持,保障了国家教育方针的执行,保证了学校办学目标、各种管理意愿通过行政管理运作和落实,行政管理模式的特点在学生管理中有充分的体现,因此这是一种高效的学生管理模式,它提高管理效率,有着明显的优势:①使学生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行政管理要求围绕管理目标建立各种条例、规章制度及上级部门的指示等,因此学生管理中有各种管理条例:如学生违纪条例、学生奖助学金实施条例等等,有利于管理工作规范化、秩序化、程式化,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稳定运作,在处理问题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照章行事。②使各部门各人员职责权分明。行政管理依赖于边界清楚明晰的组织机构,依赖于职责权在组织机构中的明确分配。学生管理机构中各级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工作中职责权分明,既有利于工作关系的调整,又利于工作本身的顺利进行。③使学生管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行政管理方式往往采用行政手段实施管理,具有控制性。学生管理机构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能,具有权威性,其各种管理条例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意志和学校的强制性管理要求,是在宪法范围内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必须遵循的纪律或者行为规范,是学生可以完成学业的保障,必须令行禁止。④是提供管理效率。由于行政管理典型样式是科层组织,马克·汉森认为:“科层化的结构和管理被设计用来解决常规化的问题——用一种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法,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投人来处理新产生的问题和争端。”如果一个学生问题都被当作孤立的问题来处理的话(如助学金申请、考试作弊等),那么处理方式随时间、学生、解决者的不同将千差万别,解决问题所需的计划、协调、控制等工作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通过管理制度或者条例规定的运作程序,使工作程序化、规范化,使学生管理中的普适型问题有效地被处理,极大地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任何管理模式都不可能是绝对完美的,行政管理在学生管理中同样存在局限性:①行政管理照章办事、强调集中和统一,不可避免缺少灵活性。学生管理对象为学生,特性典型、个性化需求强烈,如果完全按规程办事,严格行政管理会失去学生管理的特质性,使育人这种意识形态的活动趋于机械化、教条化,脱离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本色。②行政管理机构的层级组织方式导致层级结构越多、机构越多,关系越复杂,内耗就越多,无法保证工作效率。由于人性中的某种弱点,职务高的人为了晋升等各种目的,会人为在机构中会给同级别的同事制造许多制约性工作,增加事务处理的复杂度。“人多了,办同样的事花费的时间反而比过去多了。”学生管理机构中如果人事关系复杂,学生管理将面临风险。要实现令行禁止就必须避免朝令夕改,上下一致,不能各说各话、各行其是,因此学生管理机构必须控制管理层次、精简管理部门,保障工作效率的同时尽可能避免管理官僚化、表面化,在基层能够降低行政作风,保障学生工作者特性化教育的氛围。③行政管理的责权利三位一体容易导致行政职位的职权膨胀,职责则被漠视。必须要有相应的监督、制衡机制,才能保证学校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被公平公正地执行、学生的权益得到应有的保障,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一切为了学生”的学生管理职责被切实执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特性化学生辅导工作才不会流于形式、流于表面。④行政管理的职能是通过职位上的管理者来体现的,多少会带有个人色彩,如果以个人意见取代学生管理的法律基础或者各种理性的规章制度、非理性扩大或者缩小学生管理职能,都将严重违背教育客观规律,违背学生成长规律,违反教育原则,监督式或者放羊式,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打折,管理水平低下,甚至失控。

教育层次、教育结构、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有多样化的管理方式,行政管理虽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但在组织管理学生管理工作者、实施学校的管理目标和管理原则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性.考虑到学生管理的特殊化,行政管理与灵活的辅导员管理相结合的行政模式可以一方面提高学生工作日常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在有针对性的学生辅导工作中可以为辅导员提供更大的工作空间和工作灵活度,以满足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制度化的管理模式适应教育规律。

参考文献:

[1]安树彬.中国传统科层制的弊端[J].华夏文化,2004,(4).

[2]王连巧.高校科层制管理模式弊端解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3]警惕“非典型性”组织扁平化[DB/OL].http://hrvalue.jobkoo.com/6/new-ideas-02.html.

[4]宋光周.行政管理学[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张晓云

上一篇:幼儿教师专业化论文下一篇:事业单位绩效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