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开始迈入社会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关于人们的身心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道德风气建设,也从相应的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改善。然而我国现有的法律教育模式,大部分都是以法律的相关知识为主和原理为主要讲点,从而导致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下降,对法学的教育也不能够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学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法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1:

建筑类院校法学教育研究

摘 要:建筑类院校法学教育是建筑教育与法学教育的交叉,其目前存在思想观念认识略有偏差、国内外法学教育的碰撞、课程体系设置不甚科学合理、教学方法略显单一等不足,可以通过对建筑类院校法学教育内涵重新进行界定、转变教育观念、强化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网络教育模式、不断优化课程结构等途径予以完善,使之趋向科学合理。

关键词:建筑;法学教育;完善

建筑类院校法学教育是建筑教育与法学教育的交叉,和形式意义上的建筑法规教育与法学教育有一定的区别,它是在我国法学教育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兴培养模式,这也表明法律职业教育日趋明显。目前,我国建筑类院校法学教育已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也形成了自身的教育特色,但现阶段它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一、现阶段建筑类院校法学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观念认识略有偏差

首先,有人认为法律职业就是司法职业,所以建筑类院校的法律职业教育也就成了培养建筑诉讼领域的司法人员的教育,并且与此相关的实践活动也被简单的认为是诉讼实践训练。事实上法律职业并非仅指司法职业,它还包括立法、行政执法、企业法务等工作人员的培养,所以法律职业教育的内涵要更深、更广;其次,有人认为建筑类院校法学教育应该培养建筑方面的法律专家,当然建筑类院校法学教育在其课程安排中有侧重于建筑课程的部分,但是正如多数人认为,法律人应当是具有多种素质的法律人才。法律人不仅是法律领域里的专材,而且是解决社会诸多问题的杂家。法律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但是法律专业的职业分布广泛,这决定了法学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法学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规范的语言表达、一定的实际操作技术、快速融入社会交往的能力,这就要求法学本科专业的设置应当注意拓展其它学科知识,加强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以使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1]。

(二)国内外法学教育的碰撞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国外进行了全方位的吸收、融合和摩擦。因此,中国建筑类院校的法学教育同样面临着这种局面,为了更好的与国外建筑类院校法学教育接轨,中国建筑类院校的法学教育需要审时度势,贯穿东西,严谨作出改革。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甚科学合理

我国多数建筑类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式。但是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投资主体中国家参与的方式也发生变化,大力推行“业主负责制”。在此种投资模式中,各个投资主体追逐自身投资效益,因各种矛盾冲突接踵而来,为了解决此种纠纷,国家也从法律的角度予以规制。近期,国务院及各部委出台多部法规规章,基本上形成了我国建筑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一名建筑类院校的法学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我国现行的建筑法律法规,因此开设专业的建筑法规课程势在必行,并且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建筑业走向法制化的今天,在保证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开设专门的建筑法规课程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略显单一

我国建筑类院校在法学教育方法上也存在教学方法陈旧问题。首先,教学方法刻板传统。目前仍以讲授式授课方式为主,讨论式授课与案例式授课未能普遍开展,模拟法庭的训练次数有限。在课堂上通常是教师讲课,学生记笔记,考试时背笔记,此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是社会发展必然。随着社会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法科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其具有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谈判能力、诉讼能力、调研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等。这是一种素质教育的体现,通过素质教育,教给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法律职业的要求。

(五)课程设计略显零乱,教材杂乱无章

据了解,近些年来,部分建筑院校的法学院对课程进行调整,如压缩法理学、法史学(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和外国法制史等课程的统称)等基础理论课程的门数、学时,大量的开设经济、民商、行政等实用性课程,甚至国家颁布一部法律法规,就开设一门相应课程,这是应时的法学教育模式。另外,许多院校实行学分制改革,许多学生盲目选课,由于法学课程具有相互逻辑关系,因此学生出现听课听不懂现象。这种现象源于学生未能扎实掌握法律基本理论,未领悟法律精神实质导致。因此培养合格的法学人才,必须首先让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以后,再逐渐精通各行各业的法律知识。

二、建筑类院校法学教育改革的意义

鉴于建筑类院校法学教育的不足,对建筑类院校法学教育进行改革显得尤为必要,意义重大。这种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合格的适应司法改革需要的人才,为立法、司法、法律服务等部门的人才培养提供严格的法学教育,培养应用型法律职业类人才具有重大意义;这种教学改革适应对于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建筑业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建筑院校的法学教学改革对建筑业全面纳入法治的发展轨道,面向全社会和建筑业培养大批既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又具有本行业专业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充分发挥建筑类院校法学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三、建筑类院校法学教育具体改革内容

(一)对建筑类院校法学教育内涵进行界定

法学教育是历史上较早的学科门类之一,法律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因此法学教育的重心是超越法律之上的系统的概念和原理,经常采用的教学法是注释教学法。而从法学本质属性看,法学教育各个学科的支持,借助不同学科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内容来丰富法学的内涵,从而培养法律人的批判思维和独立人格,使法律人尊重历史,服从已制定的法律,同时对法律精神变化不断深入研究,从而形成现实的法律观念。但目前高等法学教育并不是以学术教育为主要使命,如何平衡高等法学教育中的学术性与职业性,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说研究生阶段的法学教育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而本科阶段尤其是建筑类院校的本科法学教育培养的应该是从事法律实务的复合型人才。而若以后者为主要目标,则大学本科法学教育应立足于职业教育,首先,社会对研究型人才的需求是少数的,而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多数,大量建筑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将直接进入职业市场,成为职业人员,而非继续深造。“帕累托最优”规则20:80要求,教育的20%资源用于发展基础教育,80%的资源用于发展应用型教育,其显示社会需要应用型人才,法学教育应尽快把握这个市场。其次法律职业具有很强技术性,其职业技术在经过长期实践、锻炼后才能掌握,法学本科毕业后走向职场的毕业生相较于其他学科毕业生,必须更加注重职业技术的培养。所以建筑类院校本科法学教育的价值选择或培养目标应该以培养精英型职业教育为基本定位。

(二)建筑类院校的法学教育面临着与国外建筑院校法学教育的冲突选择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逐步由国内本位向兼顾国际发展。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通讯和交通技术的迅速发展,地球村正逐步形成,建筑类院校的法学教育应该在和国外建筑类院校法学教育相互吸收、相互摩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因此,中国建筑类院校的法学教育须应社会全球化的需求,加强与具有各种法律文化传统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外,借鉴先进的建筑类院校法学教育模式,促进中国建筑院校的法学教育能在发扬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其体系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其次,强化职业教育。中国社会发展迅速,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中国专业法律人才较少,与国外优秀法律人才竞争激烈。当然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已意识到这点,但仍需强化,如加强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等。另外,应加强有关经济学教育,并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建筑类院校的法学教育也应适合此种发展形势,加强经济法、行政法课程建设,并可采用外国的相关原版教材,与此同时,加大双语教学比重,不断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这也是强化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最后,建立和完善网络教育模式,促进法学教育多元化。网络教育是新兴的教育模式,建筑类院校法学教育应采取此种教学模式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因为它可以使不同国家或者具有不同文化传统法律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促进建筑院校法学教育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网络教育模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案例分析、法学研究、法学评论、精品课程、学术动态等大量的法律信息,还可以对社会公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这是建筑类院校的法学精英教育的必然要求。另外由于建筑类院校的法学人才培养与普通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相比有其特色之处,因此更需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以达到建筑类院校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最优化的同时实现效果最佳控制[2]。

(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我国现行的建筑法律法规

在14门法学核心课程之外,开设专门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是建筑类院校法学专业教育的特点,这样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精法律、懂建筑的专门人才。建筑法律法规是一个复杂的法律体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操作实践性。每部建筑法律法规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科学的教学内容编制具有必要性。一般来说,建筑法律法规可划分为3个体系:城乡建设法规,这一体系包括《城市规划法》以及《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内容;工程建设与建筑业法规,包括《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条例》《建筑企业资质管理的规定》《中外合作设计工程项目暂行规定》《工程监督管理办法》《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等;房地产法规,这一体系包括《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规。所以建筑院校可以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讲授合适的课程内容,使建筑院校的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建筑行业发挥较强自身优势,这也是职业精英教育的目的[3]。

(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建筑类院校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建立教师特殊的人事机制。法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社会科学,必须将书本的法律知识与法律实践结合。因此,法学教师自身需要具备实践经验,在课堂讲授中能够将这些经验与学生分享。因此加强法学教师的实践经验的来源之一就是对法学专业老师的人事机制作以下改革,建立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学教师之间职业互换的渠道使富有实践经验的法官、检察官或律师可以到法学院系中在一定时间内担任专职教师或者兼职教师。同时,法学教师在掌握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后,在法官、检察官的工作岗位挂职锻炼或兼职锻炼,或者建立稳定的校外兼职律师制度,具有一定规模的院系建立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当然建筑院校法学专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凸现自己的专业特色。

其次,讲授式教学法与案例式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专家讲座制度。讲授式教学法是我国法学教育一直沿用的教学方法,它是根据法学理论、原理参考有关教科书,并围绕教科书相关章节内容进行系统性的讲解,这种教学法主要是课堂讲授。案例式教学法是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解。案例式教学的基本方式是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法与讲授式教学法相比较,优势明显:一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二是使学生毕业时能尽快适应实际法律部门的环境;三是有利于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诊所式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法学院普遍兴起的一种法律实践性课程,其特点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际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中应该具备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观念。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在资金运作上欠缺,再加上外部环境的限制,所以在现阶段可以考虑模拟法庭的教学方式,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我校模拟法庭的现有条件来发展我校的法学教育。所以,我们可以将3种教学方法的优点结合起来,使三者充分融合。并在我院模拟法庭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尽情体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学会如何打官司,如何分析案情,如何写各种诉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使之趋向科学合理

首先,课程结构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设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在保持传统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增加建筑领域中的课程,凸显建筑类院校的特色;其次,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相关的理论课程,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具有深厚法律理论功底,以期能与法律职业、法律技术密切结合;再次,课程结构改革从学生需求出发,减少必修课科目,扩大选修课的范围,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的选择各类选修课;最后,法学专业学生需要增加其他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知识,使交叉学科及建筑特色化课程数量不断扩大。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改革,以期能为社会培养出适应国际化、网络化的专业法律人才,使其成为中国法治进程的中坚力量,同时为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屈广清,陈小云.论航海院校的法学教育改革.航海教育研究,2009,(9).

〔2〕李轩.法学教育改革刍议.中国司法,2008,(5).

〔3〕罗世荣.在高等建筑院校开设建筑法规课程的设想.高等建筑教育,2007,(12).

(责任编辑 徐阳)

作者:高丽虹

法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2:

法律教育改革从创新法学教育研究开始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开始迈入社会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关于人们的身心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道德风气建设,也从相应的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改善。然而我国现有的法律教育模式,大部分都是以法律的相关知识为主和原理为主要讲点,从而导致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下降,对法学的教育也不能够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法学教育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创新,以下本文则是就这方面给出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法律教育;法学教育;创新与研究

法学教育要充分的平衡好法学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需要引进优质的法学教育实践资源,实现各个法学方面的交流,并不断改进或者是打破落后的制度壁垒。对于推动法律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我们需要有效地处理法律教育之间知识和实践的关系,使我国的法学体系得到一定的改观。

一、当今法律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法律人才的培养过多,超出了市场的需求。正如商品一样,企业的生产量往往是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而进行调整,若是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那么商品往往就会堆积,不能够销售。另一方面则是商品的质量不符合市场的标准,高质量的商品都是受市场欢迎的。因此,法律人才也是一样的道理,教育质量不高,这在人才市场上是不会得到录用的;其次,则是法律人才没有充分的实践能力,也就是实践能力不够。在以往,我国法律体系方面注重的都是一系列的法律知识,然而现在,则是知识和实践的相结合。既需要渊博的法律知识,还需要足够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通过上面的因素,导致了现如今法律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二、当今法律教育的定位方向

面对法学教育的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法学体系首先需要做出法律教育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还是需要主打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尽管现在的法学教育已经逐渐大众化,只要是每一个学习政法的学生都可以了解法学体系,受到法学的教育。但是,精英化的法学教育模式却是不能避免的。大众教育中,依旧还需要精英教育的内容,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精英人才。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相关的法律职业和工作就决定了精英化教育的培养和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所以,今后的法律教育需要明确定位的方向和目标。

三、法律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方面

(一)注重法律教育的实践经验

不管是法学教育方面,还是其他的专业学科,足够强的实践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如今的各级市场,如人才市场、经济市场等,都需要有足够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够被一个企业,或是一个部门所录用。法学教育,是一个知识庞大而又杂乱的学科,同学们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基本原则的工程中,需要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来融合这些理论知识和基本原则。从而,能够实现知识原则更好的理吸收和理解。不仅如此,法学系还可以跟相应的法律实物部门等法律机構之间进行法学教育和内容制定上的交流和沟通。使法学教育的知识和内容以及相关的实践性活动更适合学习和了解的同学们,从而培养出符合法学教育的精英人才[1]。

(二)对法律教育的方式进行创新

目前的法律教育都是根据老师的教导和口授,学生们只是在下面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讲解,听讲老师对法学知识的分析。一旦遇到难的问题,就等着老师讲解而不主动思考。这种现象,导致了学生们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下降。因此,这种教育法学的方式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法律人才。为了解决这一种现象,我国法学体系需要充分的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从不同于传统的只是由老师进行讲解和教育的法律教育上进行改变。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思考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培养,只要学生们具备了这些能力,他们就能够充分发去自主学习,遇到问题也可以自己独立思考。能够相对地了解法学这一门知识庞大而又杂乱的学科,为自己节省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2]。

(三)坚持中国实际和德育为先的原则

在我国的法治建设方面,我们要充分的相信我国的法治制度,走我国特有地法治之路。在二十世纪,我国的法治那时候是不健全的,没有严谨的法律制度体系。相应的,我国的法治方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我国开始从国外借鉴他们的法治理念,并运用到我国的社会中。但是,不同的国家和国情,都有着适合自己国家的法律体系。所以,对于中国来说,要不断创新和变革我国的法律制度体系,坚持符合我国国情的法治之路。同时,还需要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为理论基础,建立中国自己的法学制度。

(四)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德风培养和建设

法学的教育和来源,大部分都是来自老师的教导和指导。雄厚的师资资源能够给学生提供极大的帮助。与此同时,加强老师的德风建设,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们的学习并提高科研方面的水平。弘扬了教师职业精神的美德,从某一方面而言,对学校学生的学习、对社会的发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关于法律教育的研究,现如今,虽然法律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法律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学教育,增加学生门的实践能力,培养法律式精英人才。从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中进行转变、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关注新时代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2]吕中伟.实践性法律教学与法学教育改革研究.《中国市场》,2017(09).

作者:赵酒波

法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3:

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通过SWOT分析,对法学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一系列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与岗位需求真正结合起来,增强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法学;创新创业教育

当今社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日渐明显,有限的就业岗位与大量毕业生形成了相对的矛盾体。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要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并要求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毕业生自主创业来自我解决就业的问题,从而推动更多的高等院校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及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渐成蓬勃发展之势。高职法学院校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适应岗位的需求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1]。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

加强创新创业,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创业理论,阐释了经济增长的真正根源——创新创业,自此,创新创业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地传播,成为各国竞相采纳的国策战略。要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不仅仅依赖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升,也需要培养各个层面的创新创业人才。

20世纪80年代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探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引导高等院校把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截至到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先进的教育理念已经比较完善,在成熟的国别模式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创新创业在推动和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甚至发展成潜在的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在国内,自从清华大学于1998年举办了首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始,我国高校普遍开始重视创业教育,目前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创业创新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领域,呈现出比较强劲的发展态势,创新创业活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亮点。由于国情和社会差异,法学创新创业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定位也大相径庭。WTO的本质目标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所以,法学教育的定位也要服从国民经济和全球贸易的需要,越来越多地从实际需求的角度来推动。在社会经济中,法学教育应该以提供专业法律知识咨询、法学专业的科研、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服务内容为自身的准确定位[2]。

二、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SWOT分析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面临工作岗位的选择问题,这就要求法学教育要着眼于就业现实,必须把教育课程和实践与经济发展需求相关联,把毕业生培养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多层次、多地缘、多文化、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新型专业、跨专业、交叉专业知识的拓展,这是新形势下法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考虑的新问题。目前我国依然面临着人均教育资源缺乏的现实,法学院在过去以基础教育为主,但是在应用教育方面、尤其是职业训练上尚未赶上欧美等国家的重视程度。若我国法学教育以“帕累托最优”的“二八法则”来衡量,最多将20%的教育资源应于发展应用型教育,而将80%的资源用于基础教育发展。

如此分配资源的后果表现在:

首先,从人才的培养来看,法律知识结构不完整,综合素质低,在认识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上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

其次,从法学教育的整体上看,培养出来的法学毕业生之所以和社会需求脱节,根本原因就是法学教育脱离了法律职业的根本要求,和法学教育的宗旨和法律职业的发展要求相背离。这严重阻碍了当前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法治建设步伐,是我国当前法学教育的主要缺陷之一。

因此,本文通过对学院法律事务专业2010级、2011级、2012级学生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抽取了500份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SWOT分析方法,探讨高职法律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要构建法学专业的国家、企业、学校、教师、学生五位一体模式[3]。

(一)优势分析(S)

第一,以政府的主导力量为推动力。各级政府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方面的思想指导、政策引导、管理趋向等有着主导性的作用。在转变创业教育理念上,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党和政府为高校指明了清晰的方向,也为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开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也是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前提,帮助毕业生在创业教育的平台上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第二,高等院校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发源地,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毕业生拥有较清晰的创业意识,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具备有执行力的创业能力,使得毕业生“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会创业”,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在自主创业的基础上带动他人就业。

第三,企业实践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益补充。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也是特定的课程模式,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在理论联系实际中继续学习。

第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助推器在社会。我国目前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推广以高校内部的教学系统为主,社会其他力量和资源尚未形成对创业教育的重视,要加强此方面的宣传和推广,在社会上取得广泛的影响和支持,营造学生个性创业良好发展的氛围。

第五,家庭也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阵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本运作发展的日益完善,在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成分、多元化利益分配等条件下,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认可度也在逐渐升高。

(二)劣势分析(W)

1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和亲身创业的实际经验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模式,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会给教学质量带来直接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创新创业方面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并无真正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实践,在任教过程中缺乏和企业的实际联系,也缺少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无法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欠缺颇多[4]。

2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性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务实性,在实际教学课程中如何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创业创新实践操作能力和对法学理论如何应用在创新创业中就凸显出重要性了,但是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设施缺乏、课程安排、教师本身实践经验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欠缺较多。而且,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需要资源投入,建设配套的实训室、模拟实验室,购买模拟软件,高薪聘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教师等。

3教育考核制度不健全,导致实践教学尴尬处境

高等院校的评价体系内并没有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其中部分职业院校的创新教育课程采用了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依靠教师命题进行笔试的方式,考核点分布及难易程度等主观性较强,缺乏科学发展性,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生在创新实践中的实际能力,创新创业实践课成为理论学习的点缀,不但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带来负面影响。

(三)机会分析(O)

我国发布的“十二五”及“2030长远规划”的规划中,未来多年的发展方向就是以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作为国内西北地区唯一的司法警察类高职院校,要认清发展形势,主动与时代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推动学院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准确定位,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上以创新型司法人才作为主要任务[5]。

当前以宁夏经济建设为根本的“1234”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计划,从“工学结合”切入,以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就业为方向,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所谓的“1234”,“1”指的是一个贯穿,把教学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2”指的是学校和企业两个教育培养主体,学校和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共同培养学生,商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3”指的是三方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由学校、政府和企业分别从各自立场来判定;“4”指的是四个方面的合作,学校与司法行政一线行业进行办学、育人、就业、发展的四个方面。

这些具体表现在学院和行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双师结构的教育教学队伍,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按需开发教学资源、合作推进就业等一系列的工作中。

实施方式:“订单式、实训式”的创新性司法行政人才培养模式与“翻转课堂”的岗位需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 “订单式”是指根据招录试点的工作要求,对司法行政人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在入职前针对特定岗位的需求,修订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订单式培养。宁夏司法警官学院在实行的招录试点的司法行政储备人才人才培养工作中,对司法行政岗位需求的人才进行了订单式培养,对其政治素养、职业技能、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等方面教育工作获得了行业、同类院校、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的满意评价。

(四)威胁分析(T)

1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岗位需求能力的培养不能整合进行

目前,在一部分高职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孵化,法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作为学生管理的辅助职能[6]。

2部分法律类高职学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认识不足,尚处于起步阶段

司法警官类院校的毕业生实习与就业选择虽然集中在司法行政系统,但是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部分学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在校期间的相关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学院和法学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少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法律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实施途径和手段法学教育的实践性、政治性、社会性等自身特点,使其均以培养法官、律师等职业人才为主,而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要想从事相关工作,必须通过司法资格统一考试。法律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从事司法行政工作的人才,高职类法律院校也将成为职业法律教育的主力军。所以,在法学职业教育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的教授以外,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对培养更多高素质司法行政岗位需求的人才有重要意义。

(一)增强质量意识,探索法学人才创新创业培养的新模式

用创新创业的视角,探索提升法学人才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和实践两种途径实现,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方式。以课堂为主渠道,以社会实践为重要途径,有效利用学院现代化的教学法庭,通过创业计划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职业技能大赛、模拟创业大赛、勤工助学、顶岗实习等方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二)深化创新创业视野下教学改革,丰富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完善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法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我院法律事务、经济法律事务、刑事侦查等专业的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掌握开展创新活动和基本技能实践技能,以增加就业机会。因此,法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根据我们学院高职法学专业的特点,结合宁夏区域经济特点和司法行政行业工作特点,把身边的一些鲜活的案例充实到教学过程中,构建适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体系,促进我院法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7]。

(三)科学的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影响到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直接因素之一。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钥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翻转课堂,课上与课下学生与教师的全程互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技能大赛和“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开拓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慕课等形式,加强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新媒体加强与法学专业的学生的有效互动、动态模拟实验教学、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多角度锻炼学生的创意思维、写作能力、语言表达、实际操作等等职业素养,从而构建学生自主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创新创业创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探索了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往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仅仅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岗位能力与综合素养无法考核。而创新创业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不仅在考核方法上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而且质量评价体系也将随之改革,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五)加强创新创业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法律类专业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虽然现在很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开设了很多创业类课程,但是担任授课的老师多数从校门出,再进到校门里,没有创业的亲身经历和社会实践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实践性很强的创新教育模式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学院应加强“双师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广大行业、企业加强双向合作,聘请一些具有一线经验的行业专家进入学院开办讲座、进行专题教学,充实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为我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战能力增添力量。通过校内培养和校外聘请行业专家的有机结合,切实有效地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综上所述,开展司法警官高职院校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学生需要去主动获得知识、灵活运用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高校教育责无旁贷,也需要政府政策的持续有力推动,需要企业能够支持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也需要社会经济体系和家庭成员对其良好的宣传、引导和鼓励。

参考文献:

[1]高志宏,刘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杨敏.创新与创业指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侯文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季跃东.创新创业思维拓展与技能训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5]章金萍.市场营销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6]郑旭煦,朱孟楠.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实验教学改革[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7]罗子棋.中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衔接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责任编辑:朱岚)2015年11月第34卷第1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Nov.2015Vol.34 No.11

作者:陈红 眭睦

上一篇:牧区水利建设论文下一篇:科普教育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