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原则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宪法与行政法在法律保留方面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进而发现宪法与行政法之间是相互牵制,相辅相成的关系。然后详细剖析法律保留的基本概念及原则,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法律保留的性质。【关键词】宪法;法律保留;差异在宪法和行政法的角度所提出的法律保留是一种对人民负责、维护人民权益的法律制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宪法原则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宪法原则研究论文 篇1:

宪法与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研究

摘  要: 法律保留原则不仅是宪法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行政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二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存在一定的区别。在宪法与行政法的法律 保留原则中,都重点突出了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具体分工,旨在进一步明确二者的职权范围,确保立法机关的立法权限,如此才能有效地保护公民的合法 权益不受行政机关的侵犯。本文将对宪法以及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进行对比分析,希望可以为我国立法体制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 宪法;行政法;法律保留原则

引言

在法律适用和法律实施过程中,宪法和行政法具有重要的地位,对 于整个法律体系构建都具有重要价值。在宪法和行政法实施的过程中, 法律保留原则是一项重要的原则,其核心在于划清法律适用的边界,对 于法律规定和未规定事项的适用、理解都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法律保留 原则作为一项基础性原则,对于调整法律关系,提升宪法和行政法的适 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作为相关理论研究者和司法实践人 员,在开展宪法和行政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法律保留原則的真正 内涵和实践意义,探索科学的法律适用路径,提升宪法和行政法发展的 综合水平,适应当前法治建设需求,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法律研究成果 和实践策略。

1 法律保留原则的含义及其具体分类

该原则最早是由德国学者奥托 ·迈耶提出,后逐渐发展成为德国宪政 体制的基本理念。该原则提出的初衷在于保护个人自由与财产不受行政机 关的侵犯,也就是德国一直奉行的无法律便无行政原则。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我国的法律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公民的权 利意识也日益增强。但是法律基础仍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导致在法律保留 原则基础上的违背法律的现象时有发生。法律保留原则,其主要意义在于 对公民合法权利与义务的保护。台湾行政学者陈新民在其所著《行政法总 论》中指出,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意义与行政法意义中,均属于法律保留 原则范畴,但二者的实质意义又有着明显性的差别。宪法意义的法律保留 原则,指的是在国家范围管理内的部分事项,除却行政机构外,其他机构 无权进行管理制约。而该原则在行政法意义中,则是指所有的行政行为都 要经过法律的授权才能得以进行。

2 宪法与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的区别

2.1  不同法律规范中的区别体现

宪法与行政法中都通过直接的方式来体现法律保留原则的内容。例 如宪法里面的第八条和第九条都明显地体现了法律保留原则的内容:行政 主体在开展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得到法律授权,如果没有授权就不能继续活 动。但是,在行政法中会在每个部门里面体现出和法律相关的内容,如行 政处罚法中就有和行政许可行为相关的内容。行政机关需要以法律内容作 为依据。对比两者之后能够发现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比宪法中的法律 保留原则更加直接。

2.2  基本权利保障原则

法律保留原则设置的价值目标就是基本权利的保障,源于行政权力日 益扩张并开始对公民基本权利产生威胁,因此法律保留原则在深层次上体 现的是公民的利益,反映了对人的价值的关怀和尊重,该原则要求国家权 力将公民基本权利纳入法律保护之内,同时要求国家机关对公民基本权利 给予充分的尊重,不能随意侵害。因此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 要寻找对应的法律依据。在对关乎公民切身利益的基本权利进行限制时, 一定要做到慎之又慎。

2.3  理论基础的差异

宪法与行政法中法律保留原则最突出的区别在于其理论基础的差异。 制定宪法的最终目的在于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因此,法律保留原则在 宪法意义中主要涉及到民主原则、分权原则以及基本人权三方面内容。而 行政法的制定主要服务于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对他们的行为、活动进行 有效约束,并为行政工作的开展给予法律支持。因此,法律保留原则在行 政法意义的理论基础在于法治主义。所以说,该原则在宪法意义与行政法 意义中其理论基础是不尽相同的,而这也是二者最根本的差别。

3 我国宪法和行政法中关于法律保留原则的内容

3.1  我国行政法中针对基本权利法律保留的规定

根据法律保留原则,一切行政行为都需要具备法律依据,行政保留所 涉及到的本质性问题就是何种行为应纳入法律规定范围内,行政机关何种 情况下拥有自由裁量的权利。我国现行的行政法律部门的法律规范中均能 够体现出法律保留原则。如《行政处罚法》第九条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 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第十条规定,人身自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应当是法律绝对保留的事项。再如,我国《立法法》第八条规定了法律保 留的事项,即代议机关专属立法权的内容,包括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 权利的剥夺、前置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和征 用、民事基本制度、诉讼和仲裁制度等。第九条规定,上述几项中,犯罪 和刑罚、公民政治权利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前置措施与处罚均是法律绝 对保留的范围。

3.2   《宪法》中关于基本权利的法律保留的规定

虽然我国《宪法》中并没有明确的对“法律保留”作出表述,但其很 多条文都体现了法律保留的精神, 对于基本权利的保障也多是通过“依照法 律”“由法律规定”“以法律规定”“依照法律规定”等表述来实现的。具 体内容如下:其一,在第三十条中,通过“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 外”这项表述反映了公民所拥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即只有法律才能剥 夺公民的政治权利,这是法律保留原则的隐晦体现。其二,第十条规定国家 征收和征用土地必须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其三,第十三条规定国家要依照法 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其四,第四十条规定公民的通信秘密和通信自由 受到法律的保护,公安或是检察机关在对公民的通信进行检查是必须严格依 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其五,《宪法》中还规定了公民承担的基本义务,如第 五十五条和第十六条规定公民具有服兵役和纳税的义务。

4 区别法律保留原则对我国法律秩序的意义

4.1  宪法中法律保留原则的意义

在我国,国务院属于行政权的最高国家机关,国务院在行使权力的时 候一定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所有超出范围的权力都属于越权行为。 另外,人大常委会委员在实行自己权力的时候也要经过授权。在我国,人大 常委会既是行使权力的机关,也是立法机关。权力机关在行使权力的时候一 定要保留对法律的限制,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限制我国的常委会。

4.2  行政法中法律保留原则的意义

在行政法中也要重视法律保留。法律保留不仅包括法律内容,还包括 其他一些规定,法律保留能够有效地对一些行政内容进行补充,特别是对 行政行为和行政种类的补充。在行为上法律保留还重点强调结果和过程进 行时的合法性。现在我国的法律保留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扩大,刑 侦法应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这些都对我国法制秩序的构建非常有帮助。

5 结束语

总之,法律保留原则可以有效约束公共行政,且该原则同时也是行政 机关依法行政原则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法律保留原则的设置与 实施,不仅可以有效保障公民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同时还可防止一些行 政机构滥用职权的问题,保护公民权益的能够得以充分行使,从而确保我国行政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得以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珏芙蓉.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 2017(09):395-397.

[2]支禹润.解析宪法与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研究[J].法制博览,2017 (35):223.

作者:华丽

宪法原则研究论文 篇2:

宪法与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宪法与行政法在法律保留方面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进而发现宪法与行政法之间是相互牵制,相辅相成的关系。然后详细剖析法律保留的基本概念及原则,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法律保留的性质。

【关键词】宪法;法律保留;差异

在宪法和行政法的角度所提出的法律保留是一种对人民负责、维护人民权益的法律制度。所谓法律保留就是指某些与执法者或被执法者有关的事项必须由法律授权,否则其合法性将受到质疑。法律保留的目的在于通过给予立法机关一定的立法权限,防止行政机关做出侵犯公民自由、对公民财产及其他造成损失的行为,从而达到保障公民基本权益不受侵害。本文分别从两大角度说明法律保留的必要性及保留原则。

一、宪法和行政法在法律保留上的异同

法律保留在整体立法领域中的作用一般为:捍卫民主主权、保证宪法体制、明确划分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管理范围、对立法机构进行权力制约、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等等。宪法与行政法在本质与目的上是相同的,但在法律规定及理论基础上截然不同。下文重在阐述宪法与行政法在理论基础上的不同点,并对法律保留原则的不同作出分析。

(一)宪法和行政法在法律保留上的差异

宪法与行政法按法律种类的划分来说均属于公法。并且,宪法与行政法均为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即宪政制度。根据详细的理论概念,行政法与宪法的法律保留原则大体可以概括为:行政法法律保留原则即行政行为受到法律的约束与管理;宪法的法律保留原则即某些事项只能由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制约,其他部门无权干涉。下文主要对宪法和行政法的理论基础进行叙述。

1.宪法法律保留

宪法法律保留的作用在于限制政府过多委任立法的权力,以及防止政府机关部门立法怠慢的行为,捍卫议会的民主主权与分权的宪政体制,将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权限范围进行划分,以保障公民基本权益。其理论基础有三点:

(1)议会民主原则,是指民主国家的根本原则是人民主權,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民主权的核心。在人民主权的情况下,国家成为人民实现公平公正、安全有序等目的的一种手段,而统治者的权利则来自于人民授权。由于地域、人数等方面的问题,人民不能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因此人民可以选举自身的代表组成议会行使立法权力。与此不同的是行政机关。行政机关职能执行根据人民指定的相关法律,而不可以自行制定法律,篡改民意。

(2)分权原则,是防止政府滥用权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宪政制度的核心。分权就是将政府权力适度的分散,从而达到禁止权利高度集中的目的。在保证人民权利的同时,政府也可以实现权利的必要制约,建立一个宪法至上的政府。分权制的实行对防止政府权力过大化是非常重要的。

(3)基本人权,是指作为个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基本人权宏观上可理解为人们应当拥有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权利。其根本目的是要使每个人无论是人格、精神还是道德、能力都可以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保障人们基本权利不被政府所剥削的主要方法就是要求国家依法对权力进行配置,在保证行政权力可以依法行使的同时还要对政府权利进行制约和规范,尽力完善当下法律制度,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人民权益不受到非法的侵害。

2.行政法法律保留

行政法法律保留主要是指,一切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有法律根据,否则将受到国家及政府的质疑。其根本目的是利用法律对行政部门进行约束和管理,保证人民民主权利不受到破坏。因此,行政法法律保留的理论基础可概括为法治主义。法治主义即利用法律的统治。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手段,而不是指公民运用国家、政府来实现的目标、内容。法治主义的原则就是在行政领域,通过控制政权的运作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因此,法制主机的核心内容就是依法行政,即政府不得逾越法律的范围来行使权利。

(二)宪法和行政法在法律保留上的联系

首先,宪法与行政法在法律保留上的本质是一样的。大部分专家认为,宪法和行政法在法律保留的原则上都强调立法与行政的分工合作,划分明确的权力范围及服务对象。对于不可更改的、对人民权益有直接影响的事项,必须由议会立法,不得授权于行政机关;而对于某些没有作出硬性规定且合情合理、不影响公民权益的事项,则可以授权。其次,二者目的相同。宪法与行政法的法律保留都是通过树立立法权限,防止行政机关侵犯公民人身、法律自由及财产等等,以达到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的目的。

二、法律保留原则

法律保留原则作为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与核心要素,其诞生和发展均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体现着人民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上文提到,行政法律保留主要指法治。而法治则要求人民与人民之间、人民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要在法律的调整范围内。特别是国家权力,更是要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由法律进行严格制约。这样国家的行为才是可以被人民所预测和制约的,才能从根本上为公民带来安全感和民主权利。

法律保留原则从硬性规定上来说,要求行政部门的行为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出,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不得作出。但也并非没有例外。比如说某些行政行为在不过分违背法律原则的基础上也是可以作出的。法律保留原则的范围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合理规划调整的原则。法律保留原则的调整范围可从宏观角度分为三类:干预行政、给付行政、内部行政。干预行政即对公民自身权益进行侵害的行政行为必须得到法律的支持和认可;给付行政是指行政部门对公民进行物质或其他方面的帮助时需要得到法律授权;内部行政则是对行政部门内部进行管理、监督的行为。总而言之,法律保留原则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对公民的权益保障也不断增强,是国家发展的必然产物。

三、结语

公民的民主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为了保证公民基本权利不受威胁,有效监督和制约行政部门的权利,应当尽快确立正确的法律保留制度,对政府权力进行约束。无论是何种法律,其制定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人民的生活与发展,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就失去了法律本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亚琴.行政程序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J].法律适用,2005(04).

[2]夏伟亮.论我国行政法法律保留原则的不足及完善[J].消费导刊,2009(03).

作者:薛超

宪法原则研究论文 篇3:

依宪治国原则下公民财产权正当性体系的重构

[摘 要] 财产权的正当性包含两个维度:财产权作为权利的正当性和财产权受法律限制的正当性。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沉淀和凝炼,依宪治国对我国宪法原则及其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公民财产权的正当性抽象上也是如此,现代社会财产权正当性探讨的维度应该是财产权法律限制的正当性。因此宪法在依宪治国的背景下要实现对财产权的有效保护,就必然对宪法财产权制度的正当性体系进行重构,并以体现宪法的最低道德性和宪法的伦理性为体系前提。依宪治国原则下的财产权正当性的凝炼既要坚守宪法的基本精神,也要关注财产权在依宪背景下的合法性与正当性的互动和融合,体现财产权的规律性和目的性。

[关键词] 以宪治国; 财产权; 正当性; 宪法

公法意义上财产权的正当性探讨有两个维度,财产权作为权利的正当性和国家对公民财产权进行限制的正当性,这被称之为财产权义务的正当性。财产权经过了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典理论,经历了由格劳秀斯、普芬道夫到洛克等自然法学者的论证,并经康德、黑格尔、休谟的诘问与拓展,财产权的正当性获得证成。现代社会财产权的正当性问题研究以财产权主体自主领域的确认和公权力在财产权上的界限为讨论焦点。正当性是一个先于财产权的命题,在神权时代或者专制主义的时代,正当性探索就已经存在。财产权在政治“除魅”以后的自由主义时期得以立论,伴随财产权的诞生,财产权和正当性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依“反作用力”的方式推进正当性体系的发展,财产权和正当性成了相依为命的“两兄弟”。在依宪治国的背景下,合法性有了和正当性趋同的含义和内容,除却意境的差异,下位法的合宪本身成为正当性的价值诉求,这似乎让正当性和合法性的对抗意义变得淡漠。公民财产权被看作政治制度的起点,依宪治国将财产权正当性的边缘要素纳入到体系构建的范畴,并在价值同构中实现进一步的协同和成长。

一、依宪治国原则引起对财产权正当性边缘情形的思考

(一)依宪治国语境下财产权正当性的一般性认知

正当性(legitimacy),表现为政治哲学、社会哲学和法哲学等多学科的一个概念。法学视角下正当性指人们是否承认法律或司法裁判的有效性,或政府统治的有效性。正当性最初是权力正当性问题,经过中世纪的孕育,并在人文主义兴起以后,法律的“神格化”被法律的“人格化”所取代,法律正当性的探讨具有了权利个体意识,并成为了首要的考量要素,因此,“正当化是指社会主体通过一定的社会规范将符合人类正当要求的利益关系内化为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简言之,正当化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规范化”。[1 ]1

从西方宪法发展的历程来看,都有宪法保障财产权的传统,都以建立有限政府为前提,以人权为根本。宪法保护财产权的精神源于英国1825年的《自由大宪章》,通过限制国王的征税权奠定了宪法保护私有财产权的传统。美国宪法的第5修正案和第14修正案设立了“征收条款”和“正当程序”条款。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规定: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1849年,《法兰克福宪法》草案则规定:所有权不可侵犯。征收唯有因公众福利且依法律,以及给予公平补偿之后,方得为之。1919年魏玛宪法第153条规定:所有权受保障,其内容及其限度,由法律规定之。“无论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法德式或者英美式)来表达对财产(权)的宪法态度,无论是价值条款(近代的神圣不可侵犯到现代的不可侵犯)加征用补偿条款,还是正当法律程序条款加征用补偿条款,其着力点都在于为国家权力如何对待公民财产权建立边界和设定规范,其原则就是通过对合法公共侵害的公正补偿,或者通过正当法律程序保障,实现对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2 ]

(二)依宪治国背景下正当性与合法性契合及其财产权意义

“在西方话语中,正当性与合法性有时在大致相同的意义上使用。而在中国的语境下,正当性与合法性具有不同的内涵,语义分殊较大,不宜替换使用。” [3 ]2 “正当性,则是人的行为本身的性质,它是指人的行为符合人类最基本道德的属性。这就是说,当每一个人在主张自己的权利时,只要以行为表明自己不具有损他性,就足以证明其行为得到他人的赞同,具有正当性。” [1 ]3正当性表达出的是一种利益配置上的中立性,既有捍卫主体权利的意识,也有尊重他人权利的内涵要素。近代自然法思想认为财产权是一项“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洛克将生命、自由和财产看作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他认为:“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管理之下的重大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主权者’的权力绝不容许扩张到公众福利的需要之外,而是必须保障每个人的财产”。[4 ]

合法性和正当性并不是一个完全排斥的命题,下位法对上位法的遵守既是正当性的体现,也是合法性的体现。依宪治国的提出就是要求所有的法律都要以宪法为最高的原则,因此依宪治国的维护本身就体现出了对法的正当性维护,合法性和正当性有了统一协调的基础,合法性和依宪治国原则发生了质素上的耦合。从财产权保护角度讲,依宪治国原则要求下制定财产保护方面的法律不得违背宪法制度和宪法精神,这本身就是合法性的要求,当然也是正当性应有之意。在依宪治国背景下合法性和正当性实现杂糅,财产权的正当性体系包含了宪法财产权保障制度本身的道德和伦理的评价与反思,也包含了宪法对下位法不得违宪的“耳提面命”,同时,在合法性和正当性的讨论上,也要包含对下位法违宪的制度救济和救济路径的构建,宪法这种禀赋既是对宪法自身正当性的考核,也是对合法性的维护,两者有效地耦合于依宪治国原则。

(三)依宪治国和财产权正当性体现均质的“目的正义”

依宪治国首先是一个合法性命题,以宪治国首先要求宪法在自身制度上的完善,要构建符合宪法客观精神和客观价值的宪法规范体系,充分体现出对人权和制度规律性的遵守,规范公权力的行使。同时依宪治国要求作为宪法下位法的部门法在制度创立上要给予宪法权威充分的尊重,违宪即为无效,违宪即不得行使。虽然合法性和正当性在中国语境中是不能等同的两个概念,但是正当性并不仅仅是自然法的命题,合法性也不会仅仅是实证主义才有的抽象,合宪性被解读为合法性,而下位法的合宪本身也是一种正当性,至少是实证主义视野里的“正当性”,这样依宪治国本身就含有正当性的意蕴。为了避免合法即正当的诟病,宪法应该坚持“最低道德标准”原则,坚持宪法制度的伦理和道德审视,增强立宪的科学性和对人权的重视。

就公民财产权而言,宪法要维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就要规范公权力在财产权中的界限,这对公民财产权制度的宪法构建提出了要求,需要对以根本法的宪法为起点的财产权制度正当性体系进行重构,财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就要以宪法制度的构建为基础,为下位法立法设立规则和原则。同时,依宪治国的提出,也同样对宪法的原则和宪法对相关制度的构建提出了要求,要求宪法对下位法和国家权力设立规范原则,这是对宪法本身的要求,在公民财产权保护上要体现这种精神。居于此,依宪治国原则和正当性体系在财产权制度上具有了关联探讨的意义和必要。

二、依宪治国话语下正当性规则的梳理及其反思

(一)财产权正当性立意与宪法的道德性

依宪治国原则要求宪法在财产权上的制度设计首先是正当的,但是正当的并不就意味着宪法的财产权制度设计具有了正当性,“正当”和“正当性”本身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法哲学问题。正当的获取需要以正当性为前提。要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来审视在正当后财产权制度是否符合财产权所应该体现的对人权的尊重,对财产权规律的符合,对制度本身规律的遵守,这则是归于财产权正当性所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正当性体系的构建才是依宪治国原则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依宪治国目标的实现,首先在宪法制度自身的反思上,要求满足宪法的最低道德原则,要以人权保护为首要的制度使命,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将人权作为实现任何的政治意义的工具,“工具理性”时代留给我们的思索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同时,宪法的道德除了立宪时对应有规律的遵守,还要在具体制度上予以体现,从实体和程序上对制度精神的维护。当然我们所讨论的宪法财产制度的原则并不是先于制度的自然法精神,也不是所谓的“绝对理性”,而是制度本身所应该蕴含的规律,这种规律不是先验的,也不是主观的抽象,而是客观的历史和现实的遵守和尊重。

(二)合法性在依宪治国语境下的正当性意蕴

合法性和正当性问题的讨论具有不同的语境,“在中文的语境中,一般认为法不具有抽象的权利、正义的含义,合法性只能被理解为合法律性”。[5 ]在西方法学的视野中,抽象的自然法原则也被认为是法律,因此,合法性的表述,本身包含伦理的、道德的考量,合法性和正当性似乎具有了统一的内涵和意境。但是“在西方话语中,正当性与合法性有时在大致相同的意义上使用。而在中国的语境下,正当性与合法性具有不同的内涵,语义分殊较大,不宜替换使用”。[3 ]4这与中国认为法律即为“国家制定的法律”的传统观念有莫大的关系。着眼中国的语境,合法性与正当性具有了以下几个节点:一是合法且正当,二是合法但不正当,三是正当且不合法,四是不合法也不正当。正当性必然是一个高于合法性的问题,其本身包含着道德的、伦理的评价,但是合法性和正当性并不是一个完全决裂的两个命题。正当性通过某种合法性予以体现,合法性也表达出对正当性的维护,从公民财产权的角度来看,合法性,特别是合宪性的评价本身就蕴含正当性的问题,在依宪治国的背景下,合宪本身就是一种正当性的体现,在正当性的要求中,宪法对公民财产权尊重的角度来讲,要求下位法对宪法规范及其原则、精神的遵守本身就是一种正当性。

对待正当性和合法性的认识,虽然合法并不意味着具有正当性,但是合法性总时不时地承载着正当性的使命。正当性问题至少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宪法本身要体现对公民私有财产权应有的保护,既要符合宪法最低道德性标准,也要体现财产权本身所蕴含的规律。其次,正当性还要体现出对下位法合法性的要求,当下位法违宪时,在没有违宪审查前提下,需要有当事人的权利救济机制,这也是宪法正当性的要求。在现代社会,正当性主要通过合法性来体现,但这不应当使正当性自身丧失立足,合法性和正当性实现了价值和工具性的统一,以正当性促进合法性,以合法性维护正当性。

(三)法的实效性引起对依宪语境下的正当性问题的反思

法的有效性,即对规范义务人的约束力,根据德国法哲学家罗伯特·阿列克斯(Robert Alexy)的理论,有效性有三种理解维度:社会学的、伦理学的、法律教义学的。[6 ]宪法在救济上的突破也是一种正当性体现,当法律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宪法赋予被侵权主体以事后的救济,这本就是正当性的体现,事后救济也同样是维护宪法功能的重要途径,要依宪治国,要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就要维护宪法的有效性,否则依宪治国就是一句口号,当然依宪治国的目的也不可能实现。

在中国很多对公民私有财产权造成侵犯的行为,都是基于部门法的规定,部门法的这些规定很多是违背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的,很多情况下甚至是地方政府的某一个文件或者某一项活动。这明显与宪法“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宪法规范相违背。依宪治国对宪法的有效性要求,是“治”的命题,当前宪法性的法的价值和原则被宪法规范确立以后,具备了“依宪”的依据,但是只有将这些制度和原则彻底的融入到保护公民财产权的实践中,发挥法律规范的有效性,有效地保护了公民的财产权,依宪治国才称之为“实现”,唯有如此,合法性才能得到维护,正当性体系方能得以构建。

三、依宪治国原则下财产权正当性体系的抽象

宪法中公民财产权的正当性,既要接受一般意义上的正当性概念及其理论的宏观指导,又要关照财产权作为一项宪法制度的特殊本质属性,从而使得我们能够在这一问题上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见解。结合上述对一般意义上的正当性概念及其理论的梳理与总结,基于对财产权理论演进和历史发展过程的认知以及对宪法本质属性的理解,财产权的正当性体系需要在以下几个维度上来予以把握:

(一)财产权正当性体系的前提:正当性与正当认知

正当也被学者看作是哲学的一个命题,很多的情况下,似乎正当性就是正当的书面化用语,正当仿佛就是正当性的简称,但是我们看到已经有研究将正当和正当性做出区分,认为正当和正当性都是哲学的命题,两者的表达具有不同的含义。[7 ]就教义学的角度来看,法学视野里的正当和正当性并不能成为可以相互替代的词汇。正当是一个表示有和无的问题,正当性则是一套包含伦理、道德价值的理论评价体系,不仅是对现实存在情况的评价,也蕴含法律所应该包含的规律和价值。虽然现代社会已经证成,财产权是可以接受宪法和法律的限制的,但是并不能据此就判断,财产权接受限制具有了正当性。宪法对公民财产权进行限制的正当性却要重新思考,该限制是否遵从了财产权的规律,人权是否具有了应有的关怀,程序的正义是否得到保障,以及伴随追问的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限制需要哪些制度的完善和构建是正当性所包含的要素。正当本身也包含价值的选择,正当性的成长是正当获取权威得到遵守的过程,并依据正当性体现的价值体系而彰显正当的存在,并据此实现制度的构建。

就公民财产权而言,财产权的正当以及国家对公民财产权可以限制的正当都得到历史的证成,但是,依宪治国原则要突出宪法本身正当性体系的提升,以高于现实立法的要求给予宪法以伦理的、道德的审视,在宪法原则和宪法制度要素上体现出对公民财产权保护的意蕴,构建宪法更为完善的制度和原则。基于宪法公民财产权正当性的考虑,宪法不仅仅要体现出对公民财产权保护的倡导,还要在公民财产权作为公民基本权利层面充分的考虑人权保障意识、权利救济途径、以及对下位法违宪的救济等。

(二)依宪治国下的正当性体系的发展性:以新财产权为例

“宪法公民财产权制度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体系,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法律理念和体系得到更新,基于公民财产权而阐发的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征。” [11 ]“政府的给付利益是个人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是必须的财产。” [8 ]政府给付利益的出现改变了法律的传统体系,催生了新的财产权法律体系诞生,政府给付利益并藉此形成公民财产权的行为对于给付利益的持有者来讲,是权利还是特权,在新财产权证成的角度来讲,新财产的存在证成及其发生问题上,需要厘清权利和特权的问题,如果是权利,在权利被给付、被剥夺的情况下,需要有实体标准和程序标准的判断,但是对于“特权”而言,则会表现出与权利不同的判断标准和方式。

就新财产权而言,公权力也不是恣意妄为的,公民财产权的政治权利的意义更明显一些,因此在正当性的获取上,要体现出的是如何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些权利来源于国家的赋予,却不能随意地剥夺和改变,在给予上也不能体现出因为财产等因素所导致的差距。依宪治国的原则要求宪法制度在原则的构件上极可能的囊括现实社会所呈现的权利形态,在探讨了征收和财产权的社会义务以后,依宪治国要求宪法要以开放的体系和眼光接纳现有宪法制度所没有保护的权利形态,例如新财产权和准征收问题。唯有这样才能构建完善、全面的财产权保护的体系,当然,也唯有这样,依宪治国原则在公民财产权保护制度上才会得到实现。

(三)依宪治国要求正当性标准体应该是类型化下的标准提炼

基于公民财产权角度的正当性论述,很难有一个普适性的评价体系。公民财产权的征收问题,公民财产权的社会义务和新财产权的宪法限制都不能有一套一劳永逸的评价体系,正当性体系要表现出类型化的特点,这当然也是依宪治国原则能够得到实现的前提。三种情形下的公民财产权的正当性考量,都必须有“公共利益”的前提,都应该遵守必要的实体要素和程序规则,但是也要关注不同情形下制度要素及其理念上的差异。

就公民财产权的征收和社会义务而言,正当性体现在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就实体法而言,正当性应该保证征收是在遵循了财产权尊重的前提下进行的,不仅要体现出对人权的尊重,给予公正的价值补偿,而且要体现出仅仅基于公共利益的角度才会有征收的存在,征收不能沦为“理性工具”,要体现出对征收财产的价值分配体系的规律性。同时,在程序上,要有先置的程序价值,只有在征收财产权各方主体权益依法得到程序保证的情况下征收方得行使。

从新财产权的施予规则上来看,“更多的情况下被看做政府的一种赏赐”。[9 ]基于这种理论的判断,政府利益给付和私人部门的给付具有了相同的性质。而现实状态下的政府给予利益多是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角度给予,从制度设计的目的来看更多的是为了突出对人权情况的尊重而设立的,因此,新财产界定中应该包含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因素。“在现代宪法中,财产权宪法地位发生变迁,财产权的宪法保障结构也随之转变。” [10 ]依宪治国要求宪法有开拓的眼光和容纳新制度的胸怀和魄力,要不断地吸纳新的现象并对其保护,并以正当性体系来构建保障公民财产权的新形态。不仅要有程序上的保障,也要有实体上的制度保障,如公共利益、理性原则和最低人权标准等要素。构建基于新的权利形态下的新的保护制度是依宪治国所不能缺少的内涵,也为宪法之实效所应有之意。

(四)人权永远是一个优位的价值考量

“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宪法的目的和终极追求。” [3 ]5宪法视角下的财产权更多的承载的不是财产权所体现的财富意义,更多体现的是对人自由的尊重,公民财产权作为人权不仅得到了历史的证成,而且在现代社会也能内在地得到理解。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宪法的逻辑起点和终极追求,在宪法学上的概念表达就是“人权”。[3 ]8基本人权的保障,是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法治基础,也是社会共同体的基本义务。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只有在基本人权能够得到全面而有效保障的时候,才有可能。

人权的完善保障体现在对人权各个方面的完善保护上,这当然也体现在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财产权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这是检验宪法正当性的首要标准。就财产权的正当性而言,在除却了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时代,财产权上附加征收和社会义务等多种形式的限制,并且这种限制也获得立宪实践的认可和立宪理论的支持。但是,公民财产权在接受宪法限制的时候,要首先关注公民财产权的人权品格,并将财产权的保护放到一个优位的保护层面,在限制上不能获得正当性的情形下,应该以保护公民财产权不受限制为第一要务,这当然也是依宪治国的应有之义。

四、结 语

依宪治国原则下的财产权正当性体系的构建,不是要讨论财产权是否能作为人权存在的问题,因为这已经由历史所证成。财产权正当性的核心问题是根据依宪治国原则能够有效地确立公民财产权的自治领域和国家公权力在公民财产权上的界限,并以一系列普适又有别的评价标准来予以评价和印证,如对“公共利益”前提的遵守,对财产权目的和规律的重视,对财产权“比例原则”的重视,财产权上的程序正义等,此谓之财产权的正当性体系。

参考文献:

[1]周世中.论法的正当性[J] .学术论坛,2001(4).

[2]肖金明,冯威.公民财产权的制度化路径——一个人权和宪政的视角[J].法学论坛,2003(2).

[3]刘茂林,王从峰.论宪法的正当性[J].法学评论,2010(5).

[4][英]洛克.政府论(下)[M].刘晓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1.

[5]刘杨.法律正当性观念的转变—以近代西方两大法学派为中心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8.

[6]张文显.当代西方法学思潮[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93-406.

[7]胡波.法的正当性语义考辩[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4).

[8]Charles A·Reich. The new Property[J].The Yale Law Journal, 1964(5):739.

[9]Thompson v. leason[J].17 F.2d 901,1961(6).

[10]秦奥蕾.论财产权的宪法地位与保障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5(6).

[11]罗亚海.宪法视角下的公民财产权及其中国现代问题[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56.

[责任编辑:丁浩芮]

作者:罗亚海

上一篇:中职校园文化论文下一篇:家具拆卸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