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英语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基础在于教育。作为一门世界各国进行沟通的主要语言,我国的英语教育发展值得深思。基于此,对我国当前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传统文化英语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文化英语教育论文 篇1:

高校英语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摘要: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不知从何时开始在生活中充斥着外来文化热,外来节日的气氛有的甚至超过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氛,同时高校英语的教育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视外国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表达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变成了“哑巴”,不仅不会说,而是说不出来,在每年的高校四六级考试中都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段中译英的翻译,答案五花八门,水平也参差不齐。其实在英语的学习中,更应该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的同时,也应该让中国人了解传统文化的表达,这样可以促进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传扬中国文化。

关键词:高校英语;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文化传播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国在世界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正在蓬勃的发展,对全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被世界所熟悉和敬仰。当前高校英语的学习则作为我国经济、教育、文化对外发展的基础与桥梁。然而,如今中国高校英语教育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现象导致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失,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二者有机联合在一起,成为了高校英语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英语中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目前的状况,不可否认高校英语教育对于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起着不磨灭的作用,确实使得高校学生更加了解国外的文化,然而,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接收国外的文化吗?当然不是,这也是在高校中确实存在的问题,单向的文化传播使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学习中被忽视,甚至在有些课堂中根本没有出现过,这就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一种误导—国外的文化更加优秀。针对这种现象,十分有必要的加强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用英語说得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更多的文化交流。

作为高校文化的传播者,不只是文学教师才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去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英语老师也同样应该在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是学生摒弃崇洋媚外的思想,将传统文化的教学加入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世界文明对接。

二、高校英语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

1、提高教师文化底蕴。教师的文化底蕴对于文化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对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应该做到谙熟于心,理解中英文语言背后意义的差异,不要让学生片面理解,例如:乌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唐代以前,乌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有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常识传说,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无论是凶是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是儒家以自然界的的动物形象来教化人们“孝”和“礼”的一贯说法,因此乌鸦的“孝鸟”形象是几千年来一脉相的。然而在西方人的眼里,我们可以从影视作品中看出来,乌鸦是一种不祥的象征,因此在中西方文化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教师不可单一讲授西方文化的特点,而是双向解释便于学生自行判断与理解。

2、增加文化传播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涵盖了很多种类,诗词歌赋、建筑、饮食、礼义忠孝廉耻、节日等等,连餐桌礼仪、敬酒礼仪都囊括其中,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阻止情景模式,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在情境中学习礼仪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五千年以来灿烂的文化精髓,《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哪一个不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可以学习、汲取知识文化、思想教育的书?哪一个不能指导我们形成自己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并将将中西方文化以自己独特的观点结合,才能加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融合,将中华传统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传播。

3、变换文化传播方式。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主体,然而为了使学生更多的了解课堂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视频影视作品教学、网络平台教学来丰富文化传播方式。首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讲授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再来鼓励学生课下多了解学习,在影视作品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书本中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4、拓展文化传播群体。学生无疑是文化传播的前沿群体,然而文化的传播单单靠学生是远远不够的,组织学生课外参加兴趣社团,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趣,进行学术讲座,组织观看传统文化节目,组织活动对传统文化进行讲授给他人的活动,更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总结

无论是何种需求,我们都不应忘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与伟大。学习英语是作为工具来进行更深层的经济、文化交流,万万不能做到以西方文化为荣,一传统文化为耻的态度,也不可做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过时、守旧的态度,改变高校英语的教学模式,融入多种文化,刺激不同文化的碰撞,提高我国对外交流的效率。对于每一位学生、每一位中国人来说,促进中西文化交流都是一种责任与义务,树立大国文化自信要从基础做起,从教育抓起,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屹立不倒,发出光芒,确保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参考文献

[1]张超杰,温雪仪.从历史角度谈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渗透式教育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7(39):182-183.

[2]李玉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02):18-20.

[3]肖龙福,肖笛,李岚,宋伊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01):39-47.

[4]卢绍迎.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239.

[5]刘晶晶.当英语教学遭遇中国传统文化——论英语教学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4):95.

作者:狄文雪

传统文化英语教育论文 篇2:

论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基础在于教育。作为一门世界各国进行沟通的主要语言,我国的英语教育发展值得深思。基于此,对我国当前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英语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融合路径

从1840年后的洋务运动,到1919年“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再到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英语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英语人才。究其背后的原因是:西方国家在包括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医疗、社会保障等在内的综合国力上远远超过了中国,中国为了民族、国家的存亡就要向西方国家学习,而英语就以一门工具学科的角色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工业、农业、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合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奋力拼搏,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道路自信心空前强大,我们需要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英语作为世界各国进行沟通的主要语言无疑是最便捷的工具,这就引发人们对英语教育的思索: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应如何定位。

一、当前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技能,轻文化。现行英语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能力,方式是分块练习,缺乏整体性思维,不利于学生英语表达体系的建立。即使经过反复练习建立了英语表达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知识教育的缺失,学生会表现出无话可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用来表达文化的一种形式,而对文化的不了解,即使会运用语言,也自然无话可说。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2.教材存在缺陷。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传承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语言要有相应的语境,而英语语境的设计多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所以要想学好英语就得了解西方文化、风俗习惯、逻辑思维、表达方式等。而按此长期进行英语教育,必然弱化学生的中国人惯用思维方式,在风俗习惯上也更加西化,如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同时,学生进入职场或社会后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交际障碍,不适应本国环境。

3.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因为学生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必然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与横向传播。同时,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而软实力是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缺失也将影响国家形象的树立。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分析

传统文化是人类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精神,是创造力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传统文化的价值已得到当今社会的公认[1]。

1.文明传承,国家永续。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经历了几多朝代更迭,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至社会主义社会。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是中国的根本,是中国生命力之所在。

2.维护社会稳定。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文化的概念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家代表着团结、互助及凝聚力,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家庭、家族的力量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3.提升全民素质,指明行为准则。《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以此为准,则全民素质将得到极大提高。世界500强企业招聘时,如果应聘者在信仰一栏空白不填或填“无”的,将无条件被淘汰。因为一个人没有信仰就没有什么可以约束他的,那将是很可怕的。“礼、义、廉、耻”就是中国人几千年传下来的朴素价值观,丢掉它就会走向违法、无信、贪污、无耻。所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升全民素质。

4.指明工作态度。儒家经典《论语》里仁篇有言,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人应该少说多做。这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一致的,告诉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工作,这也是战胜浮躁风气的不二法门。

5.创新之源。随着时代巨轮的滚动,科学技术发展呈现迅猛之势,很多领域都遇到了发展瓶颈问题。如何突破瓶颈将科技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在“飞天”梦想实现基础上如何对宇宙空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需要发展哪些技术及如何发展等等,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突破这些难题的钥匙就隐藏在传统文化之中。正如有些科学家所指出的:“现在已经进入用科学解释宗教及古老智慧的时代,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中隐藏的能量是令人震惊与振奋的。所以,以创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教育的本质是文明的传承,因为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特色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失去本民族文化支撑的人也是难以赢得他人的敬重的,失去文化之根将像浮萍一样漫无目的地漂泊,内心充满惶恐和迷惘[2]。而英语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之基,所以它们有融合的必要性。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改良现行英语教育,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它给英语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立足于本土文化,赋予英语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培养更具“中国味”的英语人才。随着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国人将更具传统文化内涵。同时,用传统文化来规范国人的生活,个人素质将得到极大提高,社会会呈现廉洁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此外,这对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也是有益的。

21世纪世界各国的交往会更加频繁,国人将更多地走出去,他们所拥有的中国气质、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外国人。这无疑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间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再则,社会能否持续进步,关键在于创新能力,而创新的基础是本国文化的传承。对中国古老智慧进行深入的探究,会让中国古老智慧在新世纪迸发出更耀眼的光芒。正如1988年,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2 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2]

四、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探究

在明确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必要性的基础上,如何融合就是一个新的问题。下面从教材和教学方式两个角度来进行路径探究。

1.教材创新。在教材方面改变思维,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优秀中国文化作品为蓝本进行英语教材创作,或直接翻译,或加工后翻译,从内容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2.教学方式上可采用课下发现、课堂讨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形式[3]。首先,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表层现象进行英语表达及意义解释。然后,在课堂上可以与其他同学分享学习成果,同学间也可以相互提问、解答,通过质疑与释疑培养思辨思维,提高学习效果、理解深度。最后,要求学生用学到的传统文化来规范自己的学习、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从而通过习惯影响行为,行为的反作用力又促进学生学习,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及英语表达能力。

五、结语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民族自信心空前强大之时,相对于美国里根政府时期提出的“美国梦”,我国提出了“中国梦”,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民族复兴之梦。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国学热潮,各阶段教育都相应地增加国学内容,从基础性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到更深入一些的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家经典《道德经》等。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也更侧重国学内容,如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大故宫》,易中天的《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的《王立群读史记》,钱文忠的《三字经》等。各地的地方性文化讲坛也更注重深挖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源流,如湖北讲坛的《荆楚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方面,我国在世界各地开办了众多孔子学院,培养了很多外国学生,加深了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更以孔子这样的代表人物形象为品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化一面。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发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趋势。英语教育是立足于英语人才的培养,而培养英语人才的目的在于让中国人了解世界,也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所以,英语教育理应顺应时代潮流。

总之,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融合的必要性及内在价值。通过融合,未来中国英语人才将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以及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晶静.高校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研究——以浙江地方传统文化为视角[J].社科纵横,2010,(2).

[2]任德山.论语的智慧[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3]任海燕.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教学实践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3).

作者:闫岩

传统文化英语教育论文 篇3:

中小学英语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与思路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受到了广泛重视。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英语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需要关注中小学英语教育。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跨文化交流具有着重要意义,我国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的趋势,对中小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 英语教学 传统文化 方法与思路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3.019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中小学英语的教育受到了教育者的高度重视,英语能力的提升可以保障学生成长为高素质人才。同时,英语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感受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人文风俗。然而,当前英语教育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当前的中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渗透,导致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能力缺失。本文将围绕中小学英语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与思路展开探究。

一、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渗透传统文化的关键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内核,文化体现了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等。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和载体。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保障学生具备有效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富有科学合理性、逻辑层次性,为中小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通过语言教学来实现文化渗透有助于中小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使中小学生掌握有效的文化应用能力。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能够使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世界观念,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和英语表达更加规范。总之,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使中小学生掌握丰富多样的语言学习形式,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得到保障。

2.中小学英语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大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已经投入了较多的教学精力到英语教育上。然而,由于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具有偏差,导致教师为学生开展的英语教育存在着较多的现实问题。首先,英语教师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育重心全部放在了英语知识文化的教学之上,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受到忽略。传统文化的渗透具有丰富的教学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加明确文化的意义,对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显著的帮助。

中小学英语教师对学生开展的英语教学课堂的形式比较单一。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缺乏创新性,导致英语教育的模式还在继续使用以往的形式。教師对学生开展的英语知识能力训练依靠大量的习题。导致中小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丧失主动性。并且,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内容比较乏味。英语教师一味地为学生展示着英文文化的景观和环境,学生在长期的英语学习中容易产生疲劳。同时,学生的英语水平不等,大部分中小学生无法正确地理解英语教师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之间的英语学习差距越来越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将英语教学内容的范围局限在了教材中,加之教材中的英语知识内容比较单一,致使中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影响到了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效率。

3.传统文化的渗透对学生的意义和作用

中华民族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小学生可以塑造正确的“三观”。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中蕴含着多样的人物、书籍等,有助于帮助中小学生规范“三观”,中小学时期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将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中小学英语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与思路

1.利用语言文化的特征,辅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

中外的语言文化具有各自明显的特征,存在着地域性的特点,因此英语教师可以将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进行利用,来完善自身英语教育的课堂设计。中外的语言文化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蕴含着各自丰富的文化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从文化意识的角度来讲解语言差异背后体现的文化差异。通过利用语言文化的差异,教师为学生构建了更加直观且形象的教学课堂,学生对中外的文化差异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有助于中小学生更加高效地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语言是文化体现的重要载体,失去了语言的文化就失去了活力。教师可以在为学生展示中外各自的语言内容,使学生对中外的文化历史有着深刻的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住英语文化的独特性,为中小学生普及更加明确的文化价值,使学生在中外语言的差异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完成中外文化的交流,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例如,在开展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英语上册教材中“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中外关于“birthday gift”的文化差异。在西方英语国家中,人们在收到礼物之后往往会直接拆开。然而,我国人民普遍的做法是在生日聚会结束后再打开礼物。通过语言环境的对比,学生对英语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有了清晰的认知。学生感受到了中外的文化差异。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普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概念,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通过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外文化差异对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有助于中小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明确。

2.开展中外文化的运用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传统文化与英语文化的交流体现在学生通过活动来掌握正确的语言使用方法。因此,中小学英语教师需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为学生展开中外文化的运用活动,使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在活动中得到深化,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加准确语言表达能力,使中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高效的语言实践活动。同时,教师需要注重语言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障中小学生可以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建立文化意识。

例如,在开展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英语下册教材中“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中外文化的运用活动,使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交流会,引导学生使用英语来介绍我国的著名历史名城,如北京、西安、南京等。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中文介绍西方的著名城市,如“New York、London”等。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训练,同时使中外的文化完成了交流,有助于强化中小学生的文化观念。

3.拓展英语教学,深化文化交流

中小学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然而当下大部分的英语教师将教学的视角局限在了英语教科书中,无法完成中外文化的交流。所以,英语教师需要及时地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将英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拓展,保障中外文化的深入交流,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传承得到保障。

例如,教师在为中小学生开展英语阅读的教学时,首先为学生拓展英语阅读的内容。教师可以带领中小学生在课上完成经典英语名著的赏析阅读,如《Pride and Prejudice》《Oliver Twist》等。同时,教师将阅读课堂进行延伸,为学生普及我国的经典名著,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等。通过文章的对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中外名著的差异性,使中外文化完成深度交流。

总而言之,教师需要为学生培养起正确的文化交流意识,保障学生英语能力提升的同时,还应为学生树立起积极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林、朱江《刍议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问题》,《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1期。

[2] 宋和芳《小学英语教学文化渗透刍谈》,《读与写(上,下旬)》2014年第10期。

[3] 唐建玲《对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探讨》,《新课程导学》2014年第22期。

作者:傅芸智

上一篇:我国物流企业发展论文下一篇:物流企业品牌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