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英语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通过笔者在M校为期数月的田野调查,揭示了M校英语课程文化构建现状。调查发现,不少英语教师注重在知识层面将英语语言的规则教给学生,而忽视英语语言文化中文化情操的陶冶,无法做到将英语语言文化真正融会贯通到教育教学中。这实际意味着英语课程文化构建主体缺乏必要的觉知、自为,是一种缺失文化自觉的表现。今后英语教师须加强研习,积极提升并彰显课程理性。

第一篇:英语文化论文范文

理解英语语言文化关系加强语言文化教学

【摘 要】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秉承新的教学理念,理顺了教学关系。要求教学要在教学语言的同时渗透英语国家文化。这利于青少年形成一定的跨文化意识,为未来具有比较完善的交际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需要课堂教学尤其是教师要理解英语语言文化关系,加强语言文化教学。本文作者从自身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所谈及的加强语言文化教学的相关话题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语言文化;关系理顺;策略思考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可以推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能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人类语言的表现形式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总是有着一定区别的,学习他民族的语言还必须努力掌握其文化这是我们所必须追求的目标。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展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要发展这方面的能力,就必须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应有的英语文化,谁都知道这应当是基础所在。平时的教学我们又将怎样去为学生打好这方面的基础呢?窃以为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足够认识英语文化学习的意义是加强语言文化教学的前提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去说,在我们众多教师中对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认识是存有一定问题的。首先对需要方面的认识比较模糊,不少的教师误以为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无所谓去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因为现在的学生其关键是要打好语言方面的基础,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或者是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后,对英语文化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有学者还做过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中还有人这样认为:文化只不过是由语言传递的信息,并不是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因此,对英语文化的学习也就显得无关紧要。其次是对英语文化学习的方式或者说是时段认识比较模糊,不少教师总以为语言与文化是割裂的,教学语言是无需再去进行所谓的文化渗透的,一般意义上讲只要我们对语言教学踏实而又认真地抓好了,那么也可以去促进英语语言文化的提高。应当说诸如此类的认识都是我们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上的绊脚石。如果我们不去搬掉这块绊脚石是根本也谈不上加强语言文化教学的,所以我们必须去努力提高这方面的认识,应当充分地意识到在我们国家学生中也已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学生们英语语言知识水平是高的,但其英语文化水平是远远不能适应未来发展之需求的,就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文化水平也是比较低下。这就严重制约学生交际能力的发挥,也就完全影响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应当说在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学生英语文化水平和能力还是亟待提升的,其提升的途径应当说还是要靠平时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当然也就需求我们去充分而又循序渐进地渗透英语国家文化。

二、充分理清英语文化学习的关系是加强语言文化学习的基础

虽然说英语文化是由英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不是英语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但是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思维,文化不是与语言相脱离的。英语国家文化所包含的诸多传统,比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应当都蕴含在英语文本的字里行间,不同阶段的教材有着不同英语文化的高度而又集中的体现。因此,我们必须力求去做到的是首先要理清教师自身教学行为与英语文化渗透的关系,窃以为教师应当是学生接受英语文化熏陶感染的引路人,而要做到正确引路,教师对英语文化一定要有比较强烈的敏感性,这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讲,当我们初中英语老师有了这方面的敏感性,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的接受度肯定就能逐步提升。所以,我们要做有心人和热心人,把搜集英语文化资源或者说挖掘英语课程文化资源变成自己的第一需要和自觉行为。其次要理清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与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关系,应当说目前学生接受英语国家文化的途径是广泛的,英语国家文化对我们学生精神成长的影响也是多元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讲英语国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也会存有精华和糟粕的差异,可以武断地说就是所有的文化都利于我们学生去健康成长的。再加之英语文化作为一种民族之文化也可以说是浩如烟海的,而我们的学生在这简短的学习时段内也是完全没有可能去接受众多文化的。所以,作为我们教师必须去努力做到的是自己要有解读英语文化的硬功夫,针对新的课程标准中所描述的初中学生必须形成的相关文化意识的具体级别目标去思考学生文化内容的选择甚至于统整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初中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基础才能奠基得牢牢实实的。

三、努力发展英语文化学习的能力是加强语言文化学习的提升

学者张红玲对跨文化外语教学曾这样说过:“不成体系、肤浅片面的文化教学活动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教育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它很容易导致对文化狭隘、僵化的理解。”这样的论述可以引起我们不尽的思考,学生英语文化学习我们必须去做些深层次的思考,要力求使学生去活泼、广泛而又深刻地理解英语文化,真正获取这样的效果还不是我们就这样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窃以为我们要去以发展我们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能力为主要努力方向。实际上英语文化学习有着与语言学习的相同点,需要学生去主动探究,当然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能力肯定也是行不通的。学生探究英语文化能力理应通过英语学习的诸多活动去获取,那么我们就必须紧密结合英语语言教育教学的实践去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学生探究英语文化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必须去力求做到的是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应当说当今的学生其有利的条件还是充足的,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譬如平时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通过英语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帮助所有学生去拓展视野。学生们则可以去通过广泛的阅读更多地了解到英语国家的诸多习俗,饮食习俗、人际交往习俗等;学生们则可以去通过广泛的阅读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以及主要的节假日特别是一些庆祝的方式等;学生们则可以去通过广泛的阅读去比较准确地掌握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历史等。这些方面的理解和掌握其获取的途径都是学生自主、独立或者说是合作的基础上去予以完成的,也一定要是学生颇具英语文化学习能力的,也一定能在这样的前提下使学生的英语文化学习能力得以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沈姗姗.谈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沉浸.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3)

[3]肖成全.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

作者:张永兰

第二篇:英语课程文化构建缺失文化自觉

摘 要 通过笔者在M校为期数月的田野调查,揭示了M校英语课程文化构建现状。调查发现,不少英语教师注重在知识层面将英语语言的规则教给学生,而忽视英语语言文化中文化情操的陶冶,无法做到将英语语言文化真正融会贯通到教育教学中。这实际意味着英语课程文化构建主体缺乏必要的觉知、自为,是一种缺失文化自觉的表现。今后英语教师须加强研习,积极提升并彰显课程理性。

关键词 英语课程文化 构建 文化自觉 课程理性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课程文化视野的生成,使课程文化研究得以产生,课程文化研究的展开,使课程文化有机会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范畴[1]。课程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我国教育视域的时间并不长,但它却拓宽了课程研究的视野。以课程文化构建这一主题为例,学者们基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比较典型的有:郝德永秉持后现代理论视角对课程与文化的关系作了全新解读,进而阐述了一种着眼于文化批判与生成的建构性课程文化模式[2]。范兆雄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对课程文化特质的传播、变迁及课程文化发展的本质与特征作了较为系统的研讨[3];王德如指出,课程文化自觉的基本途径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核心问题,并认为课程文化自觉有三条基本途径:传统课程文化寻根、国际课程文化理解、本土课程文化生成[4];程红兵则基于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之关系视角并以某中学为例探讨了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5]。

近十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具体某一学科的课程文化建设问题。以英语课程文化构建为例,张伊娜就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意识目标作文本解读后指出,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应只限于文化内容的教学,而更应该是一个过程教学[6]。杨柳探讨了英语课程文化失衡的现象及成因,并提出了诸如引入“中国英语”等解决对策[7]。王艳薇通过社会调查和对教科书的文本分析后指出,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文化因素设置忽视非言语交际、同一单元文化信息安排过多、教师文化知识不足、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文化教学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8]。郭宝仙则从中日教科书比较的视角对英语教科书中应怎样安排传统文化进行了探讨[9]。李妍妍探讨了构建英语文化品格应遵循的若干原则,认为新课改下应该把英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内涵定义为体验文化、接触文化、批判文化、认同文化、理解文化[10]。但此类研究多基于英语课堂或教科书对英语课程文化构建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一般性的探讨,缺乏反映英语课程文化构建主体的理念及其所营造的课程文化的研究成果,故而未能很好地揭示英语课程文化建设中“人”的问题。为此,我们设计并开展了如下调查。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M校创办于一九五六年,一九九四年Z市学校布局调整后,成为市区规模较大的初中之一。学校现有32个教学班,学生近1600人。M校多年来一直秉承“展望未来,任重道远”的办学理念,坚持发扬“团结爱校、文明守纪、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校风,“爱、严、勤、实”的教风,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始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方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优化教学过程和育人环境,努力促进“勤学、上进”的学风形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M校对英语教学的规范化相当重视,对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也开展过一些教学改革,这也是笔者选取M校作为此次田野调查主要对象的原因。此外,M校经常开展微格教学,而且每一个工作周都会随机抽取任何一个年级的英语课作为公开课,从而有利于我们观察、了解该校英语课程文化构建的实然状况。

英语课程文化是一种以英语语言文化为依托,反映英语课程中所关涉到的物质载体与精神价值,具有行为性、动态性、过程性、整合性的亚课程文化。基于此,近年我们围绕英语课程的相关物质载体及课程实施主体的认知,通过实地考察、问卷及访谈调查等形式,在M校开展了田野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课程文化空间与内容载体

课程文化空间在此指的是课程营造特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式的物质空间。M校英语课程的开展空间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室,有公开课会适时调整到阶梯教室。教室内部是师生进行英语教学的最主要场所,也是学生一天中接触到英语时间最长的场所。《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英语教学的三维目标,尤其强调的是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室内部墙壁应本着培养兴趣、展示成果、养成习惯、营造氛围的基本原则来布置。该校虽然没有情境化、活动化的英语专用教室,但有微格教学教室和英语听力教室,32间教室内都安装了多媒体,且几乎每个教室都设有“英语角”或英语学习园地(ShowWall),墙上都贴了每位同学的英文名、英语课分组教学的分组详情以及每个同学的英文座右铭……总体而言,该校课程文化氛围创设局限于教室,尚未拓展更大的课程文化空间。

课程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载体是教材。教材深度和广度的差异是课程文化生命鲜活度的重要体现。不可否认,当下英语教材已初步建立起了系统整体观念、民主平等原则、尊重多元、差异思想和动态发展等观点。但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者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仍存在着科学主义、政治学等方面的考虑,依然显示了工具理性的强势地位[11]。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英语教材的深度。另一方面,教材版本多样化的实现,一定程度上给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选择不同版本教材和编制校本课程的权力。政策设计者的愿望是在维护文化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不失地域文化或校园文化特色。从我们和该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交谈中得知,Z市初中英语教材大都还是由市教育局确定,虽然学校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但M校放弃了这项权利。该校长表示老师平时上课就很忙,还要批改作业、值周、辅导自习等,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做诸如编写校本英语教材这些额外的工作,还表示老师们也没有能力去编制像样的校本教材。

2.课程组织形式

课程组织形式在此指的是以英语文化为主要讨论内容,吸引群体在英语课程中有秩序地被组织起来或无意识自发地组织起来的一种群体学习形式。M校英语课程基本上都采取“学展评”这一小组组织形式。“学展评”即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依据各小组学生参与互动的频率和效果适当给予加分,每次课后的各组加分记录在案,每月初学校会要求教师提供上个月的先进小组名单,每班仅有一组。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及时纠正组内成员的个别错误,大大改善了过去学生不敢说、教师学生课堂有隔阂的问题。这个讨论-发言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提升和自我检验的过程,也体现了课堂中师生、生生话语权的争夺,是M校合作学习应用到英语课程教学中的一大进步。当然,有的班级由于教师引导不够,一些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能否获得年级先进学展评小组,能否获得期末考试的最终加分上,课程学习的功利主义色彩比较明显。

经过为期四个月的观察发现,英语课程尽管有“学展评”,但M校的大部分英语教师趋向于被动教授,拘泥于教材和教师指导用书,只有少部分的英语教师主动教授,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来重建课程,注重学的设计。与此相映成趣的是,M校主动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成绩优异但仍显被动学习的学生不在少数,学生普遍觉得英语学习比较痛苦,厌恶英语的情绪潜滋暗长。我们不清楚其主因是语言类的学习记忆任务比较繁重,还是教师教法不当且施加了过大的压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教师被动教和学生被动学使得师生双方都失去活力,课程文化生命显得压抑、干瘪。

3.课程观及教学主体观

对课程的认识所营造出的文化精神,决定着课程文化的品质与取向。对课程的认识在此意指对英语课程教育性的认知,即英语课程除了教会学生英语语言外,还应教会学生什么?调查发现,M校大部分英语教师认为英语课程的应然教育是“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英语考试”、“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而非“英语国家文化的认知”、“英语和中文的融会贯通教学”、“以发展与协调的眼光学习人文学科”。此外,多数教师对英语课程的构成要素认识模糊,只有小部分教师知晓英语课程不单单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所组成。在这种比较偏狭、陈旧的课程观主导下,实践中这些教师更多的是教给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或者说教给学生英语文化的成果,却缺乏对学生英语文化思维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培育与赏析。而学生在课堂中习得的更多的是英语语言文化,但难以理解英语文化知识和英语文化精神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状况如人所言“没有从整体的理想教育出发,实现课程文化品质的超越,实则只抓住了局部问题的认知,对总体问题的认知有所缺乏”[12]。

教学主体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效果。调查发现,学生主体说乃是M校英语教师的主流看法。然而,在观察M校英语课堂的过程中,根据笔者记录下的师生发言时间和所体察到的教学样态表明,教师却为教学过程的实然主体。这种知与行相背离的状况值得我们反思。当然,也有少部分教师持“师生”双重主体观,认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双方既互为双重主体又彼此互为认知客体的关系。在这种教学主体观影响下,他们倾向于把深层的英语课程文化价值向表层的文化形态融合,把活的英语课程文化精神从静态的教材文化中突破出来,引导学生从所学的书本知识中自主总结,从而提炼出最能激发起自身学习兴趣的那一部分并和教师互动起来,使得整个课堂的展开灵动起来,活化起来。遗憾的是,持这种观念尤其在实践中促成课程文化合理建构与提升的教师比例少之又少。

现实中不少教师往往将英语课程文化构建片面地理解为英语文化教学,注重在知识层面将英语语言的规则教给学生,而忽视英语语言文化中文化情操的陶冶,无法做到将英语语言文化真正融会贯通到教育教学中去,无法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角度对英语语言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切性的分析,以至于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英语和享受英语,而更多是在被动的状态下接收着各种应试信息。这不仅仅是M校存在的问题,许多学校同样存在着英语课程文化构建主体缺乏觉知、自为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缺失文化自觉的表现,也必然会导致英语课程文化构建步入误区、弯路。不难发现,这些学校所创设的英语课程文化缺乏开放的文化胸襟,课程文化生命显得被动,课程文化品质趋于平庸,课程文化意识较为淡薄。事实上,合理的课程文化构建必然是自在的课程文化与自觉的课程文化的交互作用和同步转型,是一个彰显和充盈课程理性的过程。“课程理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本质,具体体现为开放的课程文化胸襟、鲜活的课程文化生命、超越的课程文化品质、构建主体的课程文化意识等特点。”[13]在此,期盼有关教师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加强研习,积极提升并彰显课程理性,进而促成英语课程文化的合理构建。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等,著.课程文化[M].于强,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王德如.课程文化自觉的基本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07(10).

[5] 程红兵.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6] 张伊娜.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意识目标解读[J].基础英语教育,2005(10).

[7] 杨柳.英语课程的文化失衡现象及对策[J].英语教师,2008(11).

[8] 王艳薇.校英语课程的文化因素分析与文化教学优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9] 郭宝仙.英语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中日教科书比较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4(1).

[10] 李妍妍.试论我国英语课程的文化重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2014(8).

[11] 靳玉乐,陈妙娥.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哲学探讨[J].教育研究,2003(3).

[12] 苗丽霞.近20年我国英语文化教学研究述评[J].中国外语,2007(6).

[13] 王德如.课程文化自觉:意义、本质及特点[J].教育研究,2007(9).

【责任编辑 王 颖】

作者:钟勇为 冯雯 程思慧

第三篇:加强高校英语文化建设,实现英语隐性课程

【摘 要】加强高校英语文化建设是实现英语隐性课程的方法之一,这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本文分别从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实施途径与作用进行阐述,最后提出关于英语隐性课程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英语文化建设 英语隐性课程 研究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个概念,随后,国内外对隐性教学的研究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研究者开始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如今,隐性课程已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使课程研究产生了巨大的飞跃。隐性课程即指“潜在的课程”,亦称非正式课程。因此,英语隐性课程不像显性课程那样有外显的英语教学大纲、计划、进度,所以它就相对潜隐而无形,渗透在学校环境、文化氛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中,能间接、隐蔽地呈现并发挥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英语教育的熏陶和引导。

一 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隐性课程与具体某个专业的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如英语、数学、物理等。(2)隐性课程与不同阶段的学习者进行结合研究,如中学生、高职生、大学生等。(3)隐性课程与二语习得方面的理论进行结合研究,如提高学习者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等。唐发年指出,通过隐性课程这种寓教于无声的潜隐方式容易消除对立、抗拒等心理障碍,减轻因学习压力形成的焦虑、压抑情绪,有利于升华英语学习者的情感品质。同时他还指出,隐性课程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英语自主学习策略。陈蕊指出,必须充分认识隐性英语课程的重要性,积极开发、建设、优化英语隐性课程,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4)在所有关于英语隐性课堂的研究中,有一例将隐性课程与具体的一门课程英语听力结合起来。曾锐铭、夏竟成在文中分别阐述了隐性课程在听力教学中的特点、必要性以及论述如何全面规划听力教学中的隐性课程。

二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英语的隐性课程的载体可以从物质、制度、精神三种形态上来说明。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是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校园设施的建设、班级教室的布局等。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指导学校的各种管理体制。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是指校园中英语学习风气、班级英语语言应用的氛围、师生人际关系等。笔者认为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是三种形态中较为关键的一种。然而,它同时也是比较难以把握掌控的一种,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努力之后,由于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具体实施过程的不同,其效果如何很难预料。因此,在具体实施隐性课程时,领导者对前两项形态的评估效果很明显,这会使实施精神形态的教师们有一种挫败感。然而,假如精神形态层面有突飞猛进的进展后,学习者会从内心深处自发地进行有效学习。那么,前两项形态的完成就只是起到了辅助作用。本文就从提高精神形态方面的一个层面——校园英语文化建设进行阐述。

三 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英语隐性课堂无处不在,除了课堂中的显性教学之外,在课堂以及课堂之外都需要涉及隐性课堂教学,如课堂内安排学生进行背景知识的讲解、课堂迷你英语剧的展示、课堂小型辩论赛的举行、课外由外语系组织的大型英语演讲比赛等都属于隐性课堂。但是,仅仅这些不足以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整个校园的英语学习者。除了英语专业学生之外,大学英语学习群体几乎占据了整个校园。因此,应将这些隐性英语课程范围进行扩大,力度进行提升。

1.英语广播站的设立

作为大学校园文化,每天早上、下午的广播站会给学生们进行一天的新闻播报工作。但是,英语广播站在大部分大学校园还没有实施。对于当前对大学生英语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不能再因为担心除了英语专业的学生之外,其他学生很难接受英语播报新闻,而不进行英语广播。相反,在英语双学位专业的班级,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不错,同时,他们对英语学习的那种渴望并不比英语专业的学生少。因此,在校园进行英语新闻播报很有必要,并且会很受欢迎。同时,英语广播站广播员的选取也是一项比赛,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均可报名参加。这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分支之一。

2.英语歌曲大赛的举办

每年举行的歌曲大赛总是人才辈出。在比赛现场也有参赛选手选择英语歌曲,但是大部分还是倾向汉语歌曲。英语歌曲的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习者对连读、弱读、吞读等语音现象的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英语发音标准度。因此英语歌曲大赛的举办,可以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去,也提高了英语学习的热情。

3.英语小记者活动

提前一周在英语广播站宣布下周小记者采访内容。被选中的小记者和他的团队一起在校园课外活动期间,随机采访上周所公布的采访内容。这样的随机性可以促使校园中的每个学生需要认真准备这些问题,以免被采访到后出现尴尬局面。这种形式可以将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扩大范围,调动全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4.班级英语墙报

这种形式在中学阶段经常见到。如今,这种最传统的每周出黑板报的习惯慢慢消失了,这种形式是提高精神形态最方便、最简洁的形式之一。辅导员在每周开班会时,带领大家进行评比划分,将其列入学生的量化分中,从而可以激励学生提高班级英语墙报的质量。

5.英语微电影大赛

英语微电影具有各种技能集合于一体的特点,它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如微电影的拍摄、演员的选取、情节的安排、台词的编辑、后期的制作等。鉴于要求比较复杂,因此大部分学校没有进行此项活动。笔者所在学校的外国语学校在上学期圆满举办了第一届英语微电影比赛。学生自己选取成员、分工、选择剧本排演等一系列工作,时间要求在半个月内完成。学生上交的成品超出了老师的想象,无论是选材还是情节构思、电影清晰度等都做得很好。然后,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校园网站上,从网上投票得分、教师评委打分两个方面进行打分。最后还进行第一届微电影颁奖仪式。这些活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些学生觉得对这次没有参加比才表示很遗憾,有些学生觉得自己这次表现得一般,争取下次表现得更好。总之,这次活动在仅有一个月的时间内圆满完成,并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作用

1.学习者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对于教师提出的有待解决的问题,或布置的作业,如下节课背景知识的准备等,学生课后会自觉地进行小组分工,用查阅书籍或网络资源等方式进行准备,从而提高学习者学习英语的自发性和主动性。

2.学习者改善了师生关系

很多情况下的隐性课程是在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中来实现的。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会与老师进行沟通,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样也有利于老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有助于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将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机结合。

3.学习者提高了思辨能力

比如在英语小记者活动环节,一般情况下,小记者提出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这样被采访者都会从自己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这些问题,这就避免了人云亦云的现象出现。

4.学习者增强了交叉学科的知识积累

以微电影制作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有些专业技术,如加载字幕、电影拍摄等。学习者在参与这些制作的过程中可以短时间内学会这些内容,从而很自如地进行应用,这样在增加校园英语文化的同时也收获了其他学科的知识。

五 结束语

加强高校英语文化建设是实现英语隐性课程的方法之一,这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英语文化活动,既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的英语知识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又有利于实现与英语教学主渠道的协调与配合。

鉴于以往的研究,笔者提出英语隐性课程研究中以后需要关注的问题:(1)高校英语教学隐性课程评价机制的确立。如如何体现学习者英语学习兴趣是否提高、英语文化体系是否得以完善、英语学习成绩是否提高等;(2)将定量研究引用到英语隐性课程中来,以此增强研究的说服力。

参考文献

[1]曾锐铭、夏竟成.英语听力隐性课程刍议[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14~117

[2]陈蕊.隐性课程对消除高职美术类学生厌学英语心理的影响[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00~101

[3]唐发年.隐性课程:升华大学生英语学习情感的新途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17~121

[4]唐发年.隐性课程在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10~112

[5]徐洁.超越语言与文字——浅谈英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J].读与写杂志,2010(3):46、68

[6]赵越清.我国高校校园英语文化建设[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0~72

〔责任编辑:范可〕

作者:王轶普

上一篇:文学本科论文范文下一篇:船政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