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育心理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针对大学生学习普遍缺乏认知内驱力、学习效果不佳,本文提出了授惑教学—即大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论证该领域的问题体系,切实把该领域中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问题,使学生深度卷入到问题中去,从而自主地学习和思考。全文由授惑教学的涵义、必要性、可能性、使用方法和总结组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学教育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1:

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育专业中相当重要的教学科目之一,良好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是可以培养出契合时代需求的教育人才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育心理学习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提高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了。当前高校的教育心理学教师们应当要意识到这一点。就此本文结合实际,浅谈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 教育心理学 教学 运用

0.引言

高校教育心理学专业是培养高校学生们的重要教学专业之一,是促进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教学科目。当前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育心理学教师应当要意识到这一点,应当要投入精力和物力去寻找契合当前高校学生们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是目前比较契合高校学生们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由于是基于案例支撑的情况下进行授课的,所以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是可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的。因此,现今的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们应当要认识到案例教學的重要性,将之推广至高校教育心理学中。

1.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1 可以让学生们寻求到学习动机

对于现今的高校学生们来说,学习任何科目学习动机是相当的重要的,学习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传统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方式是让学生们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并没有给予学生们契合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是难以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的。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核心是探讨,学生们是出于教学主动位置的。倘若教师们选择的教学案例是契合学生们心理的,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

1.2 可以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现今的高校教学对于学生们教学主体性的树立是相当的重视的,案例教学是促进学生们发挥出教学主体性的重要教学手段,是能够让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的[1]。

1.3 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们去自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提升。除此之外,案例教学法也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2.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1 在教学中呈现案例

如何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向学生们呈现案例是现今教育心理学教师们的教学重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向学生们呈现案例。例如教师们可以用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们陈述案例,教师们可以用书面形式向学生们陈述案例,教师们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们陈述案例[2]。在呈现案例的时候,教师们应当要寻求合适的教学时间和契机向学生们呈现案例,从而让学生们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帮助来学习心理学教学内容。

2.2 根据案例进行问题探讨

问题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相当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对学生们学习教育心理学重要的方式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采用分组形式进行讨论,教师们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们学习能力进行分组[3]。让每一个小组根据案例进行讨论工作,并且让每一个小组顶一个代表进行发言,从而让问题探讨环节拥有一定的竞争性,进而激发起每一个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们也要对探讨环节进行引导,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去。

2.3 注重课后总结工作

小组问题探讨工作结束后,教师们要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后总结工作,要通过课后总结让学生们去巩固所学习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在实际的课后总结工作中,教师们可以才用结合案例的方式进行总结,让每一个小组进行小组自评和小组互评,寻找出讨论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4]。教师们也可以将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及其质量作为每一个探讨小组的评价要点,从而全面的评价学生们讨论效果,进而帮助他们巩固自身所学习的知识。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先今高校所使用的传统的教育心理教学教学方式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现今的教师们应当要意识到这一点,要充分的落实好案例教学,从而提高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进而让高校的学生们能够充分的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让他们成为契合时代发展的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新娣. 案例教学视角下人格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 内蒙古教育. 2017(02)

[2]舒智勇,朱运龙. 网络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3]王丽丽. 谈案例教学法对心理学教学的必要性[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01)

[4]王倩,王书领. “五步导学法”在开放教育会计本科案例研究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 价值工程. 2016(35)

作者:李丹

教学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2:

授惑教学: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看本科教学

摘要:针对大学生学习普遍缺乏认知内驱力、学习效果不佳,本文提出了授惑教学—即大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论证该领域的问题体系,切实把该领域中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问题,使学生深度卷入到问题中去,从而自主地学习和思考。全文由授惑教学的涵义、必要性、可能性、使用方法和总结组成。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 授惑教学

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教育永恒的目标。从现代教育的标准来看,学生的主动学习和问题解决的效率是衡量高质量教学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标准。大学教学概莫能外。笔者从两个标准入手,分析了大学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利用授惑教学来改进大学教学现状策,并简单介绍了其应用。

1 大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

学生的学习动机普遍缺乏认知内驱力。学生对学习普遍缺乏激情,很少看教材以外的学习材料,对教师和课堂教学有很高的依赖性,没有主动探索的欲望。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是评优、拿奖学金、考研、找份好工作、出人头地、赢得同伴尊重以及不要补考重修、对得起含辛茹苦的父母等其中的一部分。关注分数,学分一旦拿到,所学的知识也就束之高阁,置之不理。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满足求知欲望而学习的动力在学习活动中占据的份量很少。

奥苏伯尔指出:认知内驱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稳定的内驱力,因为诱因——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等内在于学习任务,而理解知识、解决问题所体验到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则增强了认知内驱力,推动个体进一步学习,如此反复,学习目标不断被实现,认知内驱力亦不断加强。其他的内驱力则指向外部诱因:附属内驱力以实现师长对其的学习期望为目标,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谋求一定的名望、物质利益为目标,当这些目标得到实现时,其内驱力将减弱,其目标被实现得越充分,内驱力衰减越大,故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的。

认知内驱力也是有意义学习(相对于机械学习)中最重要的内驱力。因为学习任务是有意义学习下的任务——这就意味着当学生认知内驱力指向具体合适的学习内容时,就具有了充足的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它使学生关心学习过程,主动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探索知识间的关联,改组知识结构,调控学习过程;而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其目标为由学习结果而获得的回报,导致学习者重视学习结果——以考试为导向,根据考试的要求,来安排和组织学习:学习材料囿于考试范围,学习方法须满足可顺利做出考题的条件,学习活动的久暂取决于考试日期,学习进程是由教学进程控制,并非说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但有意义学习心向的强度大为减弱,学习过程的有意义性则大为降低。

由此,不难看出学生目前学习动机的状态: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其学习需要的主要成份,认知内驱力处于很次要的地位。认知内驱力对学习的目标、过程、方法、结果及学习动机都起着积极重要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显然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1.2 学习效果不佳

学习效果不佳表现为问题解决的效率低,即已有学习对新的学习未能产生预期的正迁移。比如,近些年不断有教授拒带研究生,因为这些教师认为招入的学生考分虽高,但却不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是在新情景的利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迁移理论就是关于这类问题的研究。迁移理论认为迁移发生的关键条件是前后两种学习的关联性和相似性。提高迁移效果的基本原则就是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关键特征,达到对原理的去情景化,以防止学习者对原理的理解与应用仅限于习得该原理时的情境。学生考试成绩不错,但不会或不能较好地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反映出的即是这样一个问题。

2 现状分析

上面陈述的两种现象不是互不关联的。笔者认为,认知内驱不足与学习效果不佳两者有着共同根源:学生未能较好地理解问题,所以他们无法深度进入问题中去,无法在该问题上形成一定强度的认知内驱力,故而学习缺乏探索性,知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致使学习的迁移效果不佳。因此,要改变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这两种现象,就应使学生理解问题。

理解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内驱力。理解问题意味着把教师提出的问题转化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深入问题中去。学生一旦为问题所困扰时,他就会自发去收集资料、深入思考、参与实践、寻求解答,以消除问题带来的困扰和紧张不安,绞尽脑汁乃至殚精竭虑。

理解问题也是提高迁移效果的关键。理解问题包括:理解问题提出的背景,理解在同一背景下存在的各种问题,理解与该问题有关的多种现象,理解问题所包含的意义。理解问题比理解对问题的解释更重要,这是因为:(1)问题解决和问题的背景有密切关系,背景中往往隐藏了解决问题的限制条件、操作算子和操作顺序。(2)同一背景下问题提出的可能性可能有多种,对背景理解可以从多种可能性中去认识问题。(3)问题是基于对同类现象的概括表征上形成的,或是基于对一群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的认识而提出的。对问题和现象之间关系的认识,使问题情境化的同时又使问题去情景化,现象也得到了学生的特别注意,可促进对问题解决的理解和知识的灵活运用。(4)大至人类的知识体系,小至一个具体研究领域,都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重大问题构成了相应领域的主干,对问题的解释则是旁枝细节。理解了一个领域的重大问题,也就把握住了这个领域体系结构,意味着真正进入了这个领域。

所以理解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学生在尚未理解问题时,就开始学习对问题的解释,他感到一片茫然,失去了方向,如同瞎子骑马任由马行,学习的有意义性大为降低,决不能真正领略其中的缘由得失。在解决问题时,也就不可能因时、因事、因景而灵活使用学习的理论知识。问题的解决效率由此而不能提高。

那么,现有的教学方法是否可实现这一目标呢?目前教学体系主要由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构成,对它们可否实现这一目标不妨作个分析。

传统教学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为目标,典型的教学法是教师的讲授。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公认弊端主要是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限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其优点是可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一定程度上讲,两种消极现象的产生和传统教学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

作为对立面是现代教学,现代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典型的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问题教学有若干异名:发现教学,探究教学乃至现在提出的研究型教学,其组织形式也有不少,如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总体而言问题教学有这样一些特点:问题教学的过程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组成;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学关注的重点;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人格情意获得健康成长,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但是问题教学耗时,只能作为辅助教学法限量使用或者不用,否则无法完成教学的任务。

上述两类教学法不能有效改善前述消极现象。大学生的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有效地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并能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解决工作实践中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问题解决的结果须具有社会价值而非仅是个人的学习探索。换言之,大学生的学习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需有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效率。传统教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意义性和迁移效果;问题教学耗时耗费精力,如每点知识都用问题教学显然是不可能也无必要,关于这一点,对布鲁纳学习理论的批评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3 解决方案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寻找的教学法要具备这样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在认知上的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意义性,促进迁移;提高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笔者提出了授惑教学,试图改善现有学习中普遍存在的消极现象。

3.1 方案的特点

那么, 授惑教学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3.1.1 授惑教学的重点是授惑

授惑教学的重点是把问题教给学生,至于理解对问题的解释或者学生自己提出什么解决方案那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至多给予必要的指导,这点既不同于知识教学,亦不同于问题教学。 知识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提供关于问题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一步细化,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在问题教学中,主要任务是问题解决,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学会学习。

3.1.2授惑教学以增强认知内驱力的方式来实现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

授惑教学中,问题的来源实质上只有一个:学生。只有当学生为问题所困扰,深度卷入问题中去时,问题的作用才能得以实现;为了使学生深度卷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发现与提出这一过程则是关键。这点与问题教学有着根本的不同。问题教学中问题的来源是多元的:教师提供、学生自己发现、社会问题、或其它实践领域中的问题……,问题教学基本忽略了问题来源的差异性,问题也只被视作一个道具被简单地抛出。问题的提出和论证的过程恰恰是一个未受到重视的环节。此外,问题教学中的问题是零散,所引发的学习兴趣具有情境性和不稳定性,其强度和持久性未受重视, 至于如何使其转化为认知内驱力则更未考虑了。而授惑教学中的问题是成体系的,是该学科领域中的结构,关联的问题可能把是学习的兴趣转换为认知内驱力的关键。

这一差别看似不大,其实极其重要,因为学生对问题的卷入程度决定了其在该问题上认知内驱力的强度。如果学生没有深度卷入到问题中去,即使采用问题教学法,他也只是做一个野鹤闲云的旁观者,问题教学的种种优点并无法实现。只有学生深度卷入到问题中去,他才会投入地学习,忘我地思考。学生自身对问题的论证状况和对问题价值的认识决定学生的卷入程度。

3.1.3 授惑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完成课程任务

传统教学由于强化了教师的地位,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遭致了一定程度的机械学习。授惑教学通过使学生深度卷入到问题中去,而让学生自主明确地获取知识,完成课程任务。教师应根据构成一门课程的重大问题来组织教学,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解释的学习来系统地获取关于这一门课程的知识。

教师授惑,学生解惑,这是授惑教学的独特之处。学生能否解惑不宜一概而论,但大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解惑的能力和外部条件,这点将在可行性上专门论述。

3.2 方案的可行性

3.2.1大学生已完全具备了独立学习的能力

大学阶段个体开始进入成年初期。研究表明,成年初期的个体在认知方面已基本达到成熟水平:

在观察力方面,具有主动性、多维性、持久性的特点,精确性和概括性明显提高。精确研究表明,观察力发展的顶峰年龄在10-17岁。

在记忆力方面,虽然机械记忆能力有所下降,但是在成年初期的前期(包括大学阶段)是人生中逻辑记忆能力发展的高峰期,有意记忆、理解记忆居主导地位。

在想象力方面,想象中的合理成份及创造成份明显增加,使想像更具实际功用。

在思维方面,由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向由辨证思维为主。

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即将达到顶峰。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顶峰年龄在25-45岁之间。

以智力测量为工具发现,智力发展的高峰期约在22-25岁左右。

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已完全具备了独立学习的能力。

3.2.2在大学可以收集到丰富的相关资料

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有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大学为此提供了条件:图书馆有大量的藏书以及各类报刊杂志(中文、外文),这些资料一般向学生开放。大学生一般在入校前后即有一定的上网经验,网络上亦可获取资料。

3.2.3良好的学习环境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校提供了日常生活的配套服务,他们不必为此花费什么时间。只要他们能够抵制住网络、游戏等诱惑,有充足的时间供他们专注地学习。

同伴交流可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合作探究、共同学习。在确实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还有教师的指导。

综上所述,授惑教学是可行的。

4 授惑教学的使用方法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授惑教学的使用方法,如:尝试法、还原法、矛盾法、作业法、讨论法、产学合作。限于篇幅,本文只介绍尝试法以对授惑教学的涵义做进一步诠释。

如果学生不能充分理解问题,则无法充分理解对问题的解释,但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看似简单其实异常复杂的问题,也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比如一些心理学、哲学的问题就有这样的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先让学生自行独立思考解决这一问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古人云:事非经过不知难。当学生思考后发现自己居然对此无可奈何束手无策时,既激起了他的挑战欲望,又深化了他对问题的认识,毫无疑问也促进了他对相应理论观点的理解和思辨。

实施尝试法时要求:①要求学生完全独立思考,不查阅任何相关资料,即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到问题的复杂和解决的艰难。若让学生看书查资料,则学生往往以现成答案对付。②教师最好与学生就其解释展开对话。通常而言,学生对这类问题,即使能提出一个设想往往亦是漏洞百出。对话使学生再次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再次感受到解决的困难,反省自己的思维过程。 ③上述环节若能反复若干次更佳。此后,学生在学习关于这一问题的解释时,方能进入到解释者的思路中,得其精妙、察其失谬。子曰:“不愤不启”,其意非此耶?

5 总结

教师授惑、学生解惑,似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之师道相悖,其实不然,这恰是授惑教学之精髓。笔者是从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学,自觉从授惑教学中受益非浅。在课程的开始之初,笔者就用系列问题开始这门课程的基本介绍,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提出某类现象,请学生思考、讨论,或介绍理论已有的研究背景,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构成某个流派或某个问题的关键现象群,在理论的讲解上就非常轻松,也可以安排学生自学相关的内容。学生的学习表现的相当主动,并乐于提出各种想法;最后回顾总结本门课程的结构,即构成本门课程的问题体系,用布鲁纳的话讲,就是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教给学生。总之,对问题的论证是整门课程的教学主线。如果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内容的之于他个人的意义,学生就会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当然,授惑教学是把问题当作问题来授给学生,但有时理解一个问题本身就需要一定的相关知识,且解决问题也需要一定经验积累,这说明,授惑教学不排斥知识教学、问题教学,每种方法各有千秋,应根据具体情况做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

[3]S.lanRobertson著,张奇等译.问题解决心理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4]Linda Torp,Sara Sage著,刘孝群等译.基于问题的学习[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5]钟启泉,安桂请.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

[6]邓小丽,方明生,孙可平.研究性学习案例解析[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

作者:吴兵

教学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3:

中职教育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分析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其心理发展情况予以关注,借助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健康发展心理。中职教育中,引入教育心理学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不仅能提升工作水平,同时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在阐述中职教育教学中教育心理学应用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具体的应用方法,以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教育心理学;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环境下师生心理规律及现象的一门科学,中职教育中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可舒缓学生情绪并帮助他们释放压力,有助于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升。特别是当前时代下,教学活动受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更加严峻,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合理应用,能将这一现状有效改善,具有相当深远的应用意义。

1中职教育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作用

1.1积极影响学生个人德育发展

学校开展的教育包含了知识与品德等多个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素质高低及今后的社会接触。中职学校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品德教育。通过德育教育教学的开展,能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知识学习、品德养成及社交能力等[1]。同时,学生在校能接受最质朴、单纯的教育,在今后生活中普遍能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在培养其人格、性格及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在其今后成长、成才方面的作用也很突出。

1.2有利于中职学生潜能的激发

通过应用教育心理学,能帮助学生实现感知觉、思维、想象、推理性、记忆等认知发展,同时有利于道德、性格、情绪、意识及人际关系等社会性发展,换言之即是发展智商和情商。个体智商或许关联着先天及遗传,而个体情商则离不开后期培养,同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会无限放大情商,幫助中职学生初入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能够迅速适应。所以,在教育心理学的引导下,学生已形成了一定高度的情商,在具体问题处理中呈现出更优秀、全面的表现,能够激发他们的无限潜能。

2中职教育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2.1优化班级管理

依托教育心理学开展班级管理,能优化管理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需要规范管理班级,引导学生严格遵守相关纪律,促进遵纪守法思想意识的形成。同时,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对学生个性化特征予以足够的尊重,由于性格因素的影响,个别学生面对班级集体活动时内心承担的竞争压力远超其他学生,他们往往是抱着体现自身合群性或回应教师的要求而被迫参与的,因此内心十分排斥集体活动及班级,势必会影响班级管理。而教师此时应用将教育心理学理念渗透至班级管理中,对学生心理及精神状态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同时面向学生心理及精神状况展开系统科学的分析,并以分析结果为依据合理制定教学管理方法[2]。如个别学生面对班级集体活动时缺乏参与的主动性,教师此时应当摒除以往命令性或强迫性的手段,更换为奖赏制度,依托适当的奖励使学生面对班级集体活动时能够自愿、积极且主动地参与,由此促进学生积极性及个人竞争能力的提高,同时能够优化班级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2改善师生关系

中职教育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教师需要重视自身与学生之间交流关系的构建和改善,搭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桥梁。师生交流关系具备相互性,彼此间的信任和积极交流必不可缺。但是,个别学生存在过于内敛的性格,由于焦虑或害羞等原因往往会回避与教师间的交流,而教师此时需要主动将这一隔阂、障碍打破,密切双方交流联系。基于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基础情况深入且全面地了解,合理挑选交流方式。整个过程属于渐进式,因为很多学生特别是性格过于内敛的学生,仅凭少数几次交流基本都无法敞开心扉,与教师间的交流依旧处于被动状态,所以教师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初期选择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话题,引导他们从价值、思想或观念等方面认同教师,调动与教师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时间一长,师生间就能搭建沟通的桥梁,并有效改善师生交流关系。例如个别过于内向的学生,却对贴吧或微博等十分感兴趣,而教师便可将此作为切入点,借助贴吧或微博与学生展开沟通交流,逐步提升学生对自身的信任感,学生以往在与教师交流时存在的紧张和焦虑感也会逐渐消失,如此一来即可夯实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2.3突出心理辅导

通过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能帮助学生减少发生错误的概率,同时能立足于隐性层面上正确引导学生。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因欠缺足够的生活阅历,他们在面对部分事情时不知应当如何处理,而此时应用教育心理学即可帮助学生掌握妥善处理的方法。如个别学生学习较差,或许存在较大的压力,可能会遭受同学的歧视、父母的催促,也有部分学生存在过于腼腆的性格,可能会受到班级同学或社会人士的欺负,但是鉴于自尊心的缘故,他们不会将内心的痛苦诉说给外人[4]。此时,教师便需要借助教育心理学疏导这些学生,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具体而言,教师可面向学生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帮助学生解决疑惑、问题,舒缓情绪、释放压力。而学校也应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参与集体教育活动,讲解如何与人相处等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能积极影响学生自身发展,同时能告诫“坏学生”与同学之间应当怎样和谐共处。学生如果出现了问题,教师只要能够及时发现并尽快帮助他们解决,便能够消除他们的烦恼,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积极向上态度的树立,能够夯实学生今后健康成长发育的基础。

3结语

中职教育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能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及教师就应当重视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聚焦良好成长环境的建设,优化班级管理、改善师生关系、重视心理辅导,推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莉.论中职学校开展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25.

[2]付英杰.论教育心理学在中职教学管理中的有效应用[J].职业,2019,(21):68-69.

[3]栾晨.教育心理学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青春岁月,2019,(05):145.

[4]栾晨.浅论教育心理学在中职教育发展中的价值[J].试题与研究,2018,(28):130.

作者:姚国田

上一篇:天然气物资管理论文下一篇:传媒业银行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