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教学教学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数学教育教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纵横联系,同时重视对学生发现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及相关性较强的学科。[关键词]初中数学案例教学创新创新已成为教育的关键词。

第一篇:数学教育教学教学论文

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增进数学教学效果

摘 要: 江苏省素质教育改革要求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教师要强化自我素质,努力加强业务学习,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增进数学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使学生学会积极、有效地学习,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和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更是为学生未来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 江苏省素质教育 新改革 数学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2009年6月12日,省委办公室、省政府办公室转发省教育厅、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监察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对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作出“五严”规定。这样做的目的是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如何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增进数学教学效果,真正不断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一、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注意合适的教学行为。

为数不少的年轻教师在刚毕业时,认认真真地备课,严格按照设计好的教学程序进行,其间提问了不少学生。有些学生回答不对时,教师总是急于求成,很严厉地说“坐下”,语气冰冷,不置可否。其实,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并不是课堂上的道具和摆设,而恰恰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在课堂上,有些年轻教师为了教学而教学,一切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程序,不容许学生有任何错误。以那样的方式对待学生,对他们打击很大,这无异于“当头棒喝”。若长期下去,他们将不敢思考,不敢说话,数学课堂气氛将变得死气沉沉。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尊重学生的想法,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关爱他们,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创造一个轻松而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及时调整心态,改变这种不恰当的做法,要善于把具有不同思想的幼芽放在一个宽松温暖的环境中让他们自由地成长。

二、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善于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善于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节中,学生从熟悉的数字到抽象的“用字母代替数”,这之间的思维跨越是个难点,还是没有被突破。于是,我写了一个招领启事。

例如:今天在学校操场上,xx同学拾到人民币a元,请失主到政教处认领。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里面a指代什么?为什么用a表示呢?

生A:a指拾到人民币数目,具体多少我们不知道。

生B:这个数目需要保密,不能写出来,所以用字母a表示。

(学生先思考,有答案者可以直接站起来回答。)

师:字母a可以表示一个数,那么这里a表示正数?0?还是负数?你能作一下推断吗?同学们可以讨论后回答。

(学生同位或前后位同学讨论交流。)

生C:a只能表示正数,人民币没有用负数表示的。

生D:人民币也有用负数表示的,表示欠帐(有些学生笑了),在这里a不表示负数。如果说拾到-5元,这说明这位同学不是拾到而是丢了5元。

生E:这应该是“丢失启事”。

生F:a也不能为0,因为若说拾到人民币0元,表明未拾到钱,这招领启事就是恶作剧闹着玩了。

生G:这里的a只能表示正数。

师:同学们能否在生活中寻找一些用字母表示负数或0的例子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师生逐一对同学们所述说的进行评点。)

这节课学生表现积极、思维活跃,对符号的感知较好,接受坦然。这个事例更贴近生活,从实际生活中抽取事件让他们感到情真意切,更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符号的理解。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从他们的知识经验上去设计,必然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渴望。这样师生平等,关系融洽,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能促使学生畅所欲言,张扬他们的个性。

三、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整体,力求走出“填鸭式”教学误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只顾自己讲解,直接把自己的“一桶水”倒在学生的“碗中”,课堂上没有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展开思维的空间。学生接受知识需要一定时间,知识的生成也要有一个过程,若教师只是一味地填塞,只会劳而无获。另外,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知识基础层次不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大部分学生的反应为主,切不可走入“填鸭式”教学误区。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学设计堪称完美,教学过程进展顺利,课堂时间按照精讲30分钟,精练15分钟分配,课堂思路看似清晰。下面是这一节数学课主要片段:

例1: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形与y轴交于点(0,1),与x轴交于点(-1,0)和(3,0)求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师略分析解题方法,接着板书解题过程,学生伴随计算。)

例2:已知二次函数图像顶点坐标为(-2,-1)且图像经过点(0,3),求这个函数关系式。

(师简析,方法一:设顶点式解题,方法二:设一般式求解,板书解题过程。)

变式题:若抛物线对称轴为直线x=-2且过点(0,3),这个函数的最小值为-1,求这个函数的关系式。(让学生读题后回答。)

练习题: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对称轴是x=3/2,且图像经过A(0,-4)和B(4,0),求该函数的关系式。

2.已知二此函数图像过点A,B,C三点,点A(-1,0),B(4,0),点C在y轴正半轴上,O为坐标原点,且AB=OC,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学生做这两道题。)。

这节课利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或一般形式按题目要求灵活选用一种形式解题,通过典型例题分析,然后举一反三地练习。知识点较有系统性,题目较多,训练充足。但是在课后作业的跟踪调查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设一般式求解,还有不少同学不会求解。我找来相关的同学询问原因,一个同学怯怯地说:“老师,我反应慢,上课时,题目刚读完还没有弄清楚,你就开始提问讲解了,我一节课听得糊里糊涂的。”一句话道出了症结所在。

四、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性学习”能力。

自主性学习体现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应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和控制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主体。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要给他们充分的自学权利,放开手让他们学会自学,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自主性学习”,我们曾一度理解为让学生自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例如:已知图像y=kx+b与y=2/x如图所示,求方程kx+b=2/x的解。这道题我们班同学会做的寥寥无几。我作了调查:1.感到太难无从下手的占80%;2.求出y=kx+b关系式然后想解方程的占18%;3.估计与交点坐标有关的占2%。

为什么当时学生能用图像法解方程组而今却想不到用此种方法呢?我思考:关键的地方是在利用图像法解方程组的解题原理我没有给学生指导,看来这种“放羊式”的自主学习也是不妥的,忽略了教师的点拨引导作用。这些做法表面上学生获得自主权利,而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

作为教师,我们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把握;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把冲突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把时空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交流。

五、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习惯。

新课改课堂上常常有“合作探究”环节,师生都是课堂的参与者、合作者,互相交流、倾听、赞赏,通过讨论、探索,师生获得共同成长的机会。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习惯。

比如,新课程中“寻找规律”的问题:搭一个正方形需4根火柴棒,按如图: 搭2个正方形需几根火柴棒?3个呢?搭10个、100个、n个正方形分别需多少根火柴棒?

学生先独立思考,借助拼摆操作,由少到多就会发现它们存在某种规律,再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并要求每个小组指定同学做好记录,其中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我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操作、思考、表达与交流。这时,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积极性非常高。学生给出了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方法四……这些结论、式子都是学生在亲身体验、探索、交流后自己“合作探究”得到的结论,而不是教师硬灌输给学生的。

目前,在江苏素质教育新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师要强化自我素质,努力加强业务学习,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增进数学教学效果。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使学生学会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和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更是为学生未来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只有如此,才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人的发展进步和祖国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通知.苏办发〔2009〕24号,2009.6.12.

作者:袁书芹

第二篇:通过数学教学案例 分析数学创新教学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纵横联系,同时重视对学生发现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及相关性较强的学科。

[关键词]初中数学 案例教学 创新

创新已成为教育的关键词。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下面就以一节几何课的教学案例,简要发表一下我对创新教学的一些看法。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义务教育初中教科书《几何》第三册《圆的内接四边形》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圆内接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外接圆的概念,理解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并初步学会应用性质定理进行有关命题的证明和计算;使学生体验到用运动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的思想方法;同时,借助计算机技木,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让学生充分感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习旧引新

(1 )在⊙ O 上,任取三个点 A 、 B 、 C, 然后顺次连结、得到的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与⊙ O 有什么关系?

(2) 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类比)?

概念学习与探究

1 、概念学习

(1) 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

(2) 如图 1 ,说明四边形 ABCD 与⊙ O 的关系。

2 、探究

( 1 )前面我们己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从角、边、对角线入手)

( 2 )打开《几何画板》,让学生动手任意画⊙ O 和⊙ O 的内接四边形 ABCD 及其外角(教师适当指导)

( 3 )量出可度量的所有值(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内角、外角、对角线),计算对角之和、对边之和、对角线之和、周长、面积。

( 4 )改变圆的半径大小,这些量有无变化?由( 3 )通过计算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5)证明猜想

已知:如图 2, 四边形 ABCD 内接于⊙ O. 求证:

∠ BAD +∠ BCD = 180° ,∠ ABC +∠ ADC=180° ,

∠ ECD= ∠ A 。

知识运用

1 、尝试解疑

问题 1 :已知:如图 3 , AD 是△ ABC 的外角∠ EAC 的平分线,与△ ABC 的外接圆交于点 D 。

求证: DB=DC 。

问题 2 :如图 4 ,⊙ O1 和⊙ O2 都经过 A,B 两点,经过点 A 的直线 CD 与⊙ O1 交于点 C, 与⊙ O2 交于点 D, 经过点 B 的直线 EF 和⊙ O1 交于点 E, 与⊙ O2 交于点 F 。

证明: CE ∥ DF

方法:(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可以用那些定理?

②本题中我们要让 CE ∥ DF 需要什么?

③在无法证明时,你能在图形中找到圆内接四边形吗?怎样找?(连接 AB )

四、布置作业

对教学案例的分析

这一教学案例看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其中许多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但其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情况,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还是值得肯定的。

1. 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本教学案例利用《几何画板》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归纳和猜想,自己去发现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结论。这种探索性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其后的例题讲解中亦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 再认识的辩证观点。

2. 引进了计算机(《几何画板》)技术

本课例在引导学生得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时通过使用《几何画板》,从而实现了改变圆的半径,移动四边形的顶点等,从而使初中平面几何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就是让图形出来说话,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比过去的教学更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几何。当然,本教学案例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是初步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3. 引入了数学开放题

本教学案例在增大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性,计算机技术进入数学课堂的同时,在学生作业中不定期增加了开放题(作业 2 ),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对此应大力提倡。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开放题,如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平面几何题 “ 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这是一个常规性题目,我们可以把它改造为 “ 画出一个四边形,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观察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并加以证明。 ” 我们还可用计算机来演示一个形状不断变化的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们四条边中点的连线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在学生完成猜想和证明过程后,我们进而可提出如下问题: “ 要使顺次连接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如果要使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还需要有什么新的要求? ” 通过这些改造,常规题便具有了 “ 开放题 ” 的形式,例题的功能也可更充分地发挥。

4. 学生的学习方式被确定为 “ 发现学习 ”

本教学案例中学生的学被确定为发现学习,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就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即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给他们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己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规则,对此本教学案例中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概念、性质等均没有直接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发现而获得。在经历了观察、分析、推测、计算、筛选、决策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尝到了探索的乐趣,体验了成功的

总之,这是一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新教学案例实验课。其指导思想在于: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创造与发展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者:王明莲

第三篇:加强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摘 要]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是数学思维的基础。概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正确理解概念是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也是掌握数学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加强数学概念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一、概念的引入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

概念的引入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

1.从实际引入。在教学中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观察有关的实物、图示、模型,使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数轴”这个概念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把一条规定了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这样大多数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深刻领悟和掌握。在教学时,可以先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数学例子,如温度计上的“点”表示物体的温度,杆秤上的“点”表示重量,标尺上的“点”表示长度等。秤杆、温度计、标尺都具有“三要素”:(1)度量的点;(2)度量的单位;(3)增减方向。这些模型都启发人们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从而引出“数轴”概念。让学生从对概念的现实原型的感受,再由抽象的特征浓缩成数学概念。又如,在正负数的概念教学中,负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抽象又难理解,在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认识大量的相反意义的量,如收入与支出、上升与下降、零上与零下等,使学生在现实原型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概念的产生来源于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用类比的方法引入。类比有助于明确概念的内涵,了解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类比不但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引入新概念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分式可类比分数引入,不等式可类比方程引入,相似三角形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引入。

二、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思考,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

小学结束进入初中,初中结束进入高中,都是一个转折,知识的飞跃。在初中开始时,学生对于概念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学习。教学中发现此毛病时,我就给他们引导,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容易遗忘,更不能灵活应用,要学好知识,用好知识,不能只死记硬背,而是要加强概念的分析与归纳,找出概念的相关联系。如,“方程”概念的教学,它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才叫做方程,一是必须含有未知数,二是必须是等式,这两点都具备了的式子才是方程,它是缺一不可的;又如,学习“相反数”的概念,在数轴上分析,与原点距离是2的点有几个?显然是+2和-2两个,加强概念的直观教学,利用图示分析,这样对概念的教学不至于感到枯燥乏味,学生也会从中学得津津有味。加强直观性教学,可以增强他们对概念形成的理解程度,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达到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三、强化形象思维,使抽象概念直观化

数学概念的教学,如果不注重强化形象思维,的确教学有些难度,更不利于把他们教好,只有在强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步步深入;只有加强概念的直观性,才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如,教全等三角形一知识时,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具体体现在:1.形状相同;2.大小相同。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才是全等三角形,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完成作业出现诸多的问题,比如不画图,不强调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书写过程交错或不完整等,发现这个问题时,应立即采取措施,画图分析,直接以图强调对应的元素,从而纠正教学中的过失,总结教学中的不足。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去下工夫,认真分析教学,总结教学,才能把概念教学落到实处。只有强化数学的形象思维,才能使抽象概念直观化。

四、对相关概念采用比较法教学

概念学多了,一旦把握不好,就容易混淆。学到似是而非,似懂非懂。如“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两个概念的相同点是:都只含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1;不同点是:一元一次方程是建立在方程的基础上;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建立在不等式的基础上,只要找得准相同点与不同点,就容易对这两个概念理解和运用,也不至于混淆不清。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采用比较法教学的较多,采用比较法,能直观地发现其相同点与不同点。对于概念的理解显得十分清晰,抓住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把握好各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可以使概念教学升级。

五、突出对概念的关键字、句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记忆

中学教学中一些概念层次较多,给学生的理解、记忆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如,“平方”与“开平方”,“平方”是乘方运算,是两个相同因数或因式的积的运算;“开平方”是开方运算,它是已知一个数的平方是多少,求这个数。二者是互为逆运算,仅只有一字之差,但两个意义不同,概念不同,运算也就不同。这就只有在一个关键的“开”字上去区分;又如,“因式分解”概念的教学,它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里的几个整式,至少应是两个整式,是一个层次;另一个层次是要求这几个整式是乘积的形式,这两个层次也必须同时满足,否则就不叫因式分解(或分解因式)。只有对概念理解透彻,把握好它们的几个层次,才能把概念教好。

六、注意概念的巩固、深化和发展

概念形成之后,一是要使学生通过复习、归纳和运用来巩固,绝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理解要细,把握概念要有分寸。教学中,每一章每一节中,都有重点、难点,适当安排一些相关概念的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二是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班级人数较多的班,要注意出现问题的人数的多少,该在班上统一讲的就在班上统一讲,该个别学生辅导的就个别辅导。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利用适当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开展一系列的兴趣活动,开发智力,提高对所教概念的巩固能力,增强对新概念理解的能力。

总之,要提高数学概念教学质量,必须是教材、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采用多层次、多途径、直观的教学手段,多运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大大地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思维能力,将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灵活多变。一个概念要变换多种形式训练,这样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会明显提高的,也才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庞晓婷,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谈 [J] 宁夏教育 2013,10.(08)306-307.

[2] 李祖选,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探微[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4,3. (10):699-700.

[3] 舒良利,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J] 湖南教育 2013, 8. (05):178-179.

[4] 俞百良,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教学[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3.(09):577-578.

[5]鞠锡田.如何体现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性[J].教学与管理,2012,15.(35):615-616.

作者:贺云波

上一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下一篇:施工质量监理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