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15

摘要斯莱文提出的有效教学模式包含教学质量、教学的适宜水平、激励和时间四个因素。有效教学模式对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从提高教育质量、掌握教学的适宜水平、使用恰当激励方式和合理安排时间出发,探讨对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1:

教育技术专业中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组成,应主动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一直以来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心理学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落后,忽视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迁移能力。通过采用合作学习、抛锚式教学和支架式教学模式,运用“自学—讲课—讨论”教学策略,丰富教学评价方式,提高课程实效性,并经过定性、定量方法进行效果评价表明该教学模式效果显著。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教学改革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绝大多数是由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或软件工程等专业分化、扩展而成,绝大部分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是技术能力强,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和教育、心理方面的基础薄弱。很多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往往是技术取向,即“以技术支持教学”,把自身定位为教育教学过程的支持者,在学校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这样,既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也不利于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发展。而在国际上,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已经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AECT2005年提出“教育技术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根据这个定义,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技术支持者,而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开发者、利用者、管理者和评价者。这样,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则意味着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然而要达到上述要求,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应该同时具备较强的技术背景和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背景。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教育心理学的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成效。对此,本文不仅对教育技术专业中教育心理学教学的突出问题和成因进行剖析,并提出教学改革的设想,同时,介绍了实际教学改革的流程和措施以及改革效果,最后对整个教学改革研究进行简要的总结。

一、教育技术专业中教育心理学教学的突出问题和原因

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心理学教学问题集中表现在对专业实践的影响较弱,理论和实践相剥离。学生缺乏对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心理规律的深入了解,难以融会贯通,更难以建立起理论知识、教学实践和技术开发应用之间的联系。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教学目标上注重认知,忽视情感技能的培养,尤其是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培养。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独立的设计开发者相当重要。

2.教学内容上缺乏针对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材内容设置与教育技术专业实践缺乏紧密联系。

3.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执行者和评价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过程,也就难以从实践角度深化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

4.教学评价以教师主导的终结性评价为主,缺乏过程性评价和学生参与,学生没有机会锻炼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要对当前的教育心理学教学进行改革,加强教育心理学在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和实践应用技能上的作用,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各环节上同时入手。

二、教学改革流程与措施

1.教学目标制定。根据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可分为如下三级目标:基本目标(认知技能):掌握基本教与学的规律。能识记、理解专业术语的内涵和重要的教学、学习理论方面的内容。中级目标(应用能力):应用和实践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能力。能基于基本教学规律对具体教学案例和材料进行分析;能运用教学规律指导自身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高级技能(综合技能):自主学习、合作和研究能力。掌握教育心理学学习策略和文献检索、阅读策略;能就专业词汇查阅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画出知识结构网络;小组成员能建立良好的合作模式。

2.教材选取。教材能为领域知识的掌握提供稳定而基本的图式和框架,但认知弹性理论的提出者Spiro认为,知识结构的过于模块化和固化会阻碍学生的迁移能力,针对复杂和结构不良领域的学习,应以多角度呈现信息,并利用能提供不同范例的多种研究案例。教育技术作为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桥梁学科,学生的应用迁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显然,认知弹性理论倡导的学习环境设计和超文本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难以直接实现,而且会令课堂教学失去有效控制。为了帮助学生灵活建构知识、提升理论实践结合能力,在教材选择方面,本课程同时选用了两本特色各异、篇章结构迥然各异的教材,以国内教育心理学名家莫雷教授的《教育心理学》为主,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为辅。前者特点是结构清晰、内容全面;后者特点是侧重应用,实践性强,符合教育技术专业对教育心理学理论教学的要求。同时使用两本教材可以有效利用两种教材特点,取长补短,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网络的不同体系。

3.教学方式调整。过去的教学常用模式为前半部分由教师讲授基础理论部分,后半部分由学生讲授专题。这种模式的初衷一方面考虑到基础理论部分非常重要,学生缺乏相关经验和背景可能不易理解;另一方面考虑到基础理论部分较难自学,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辅导。然而,这种教学方式简单将教学内容分割成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不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学生教学实践的机会大大缩减。必须转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使其也成为一个教学者和评价者,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审视,深化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反思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与渗透。为此,教学策略的选择主要结合三种教学模式:合作学习(cooperation learning)、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和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合作学习是指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一系列学习活动,并达成其共同目标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目前合作学习在大学课堂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上,在教育心理学教学当中是否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还需要实证研究进行检验。抛锚式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和知识获取(意义建构)等教学环节,将问题建立在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之上,令学生通过主动搜集和分析材料、数据,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该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维果茨基教学思想的支架式教学,亦推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针对传统的教师控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重新规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教师通过为学习者提供适宜的挑战和支持的环境,培养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学习者独立学习的能力,强调儿童的自我建构与自我发展。但是,由于经验、能力等的限制,学习者的自我建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而教师可以通过启发、讨论、提问等方式为学习者的学习发展提供方向,以减少学习者的许多无谓努力,使学习者能以最适宜的速度、合目的性地发展。然而,当学习者的能力增长时,教师必须将学习的管理权逐渐移交给学习者。综合上述教学模式,本次课程除8学时由教师精讲基本学习理论外,其余学时主要采用学生“自学—讲课—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其余章节。该方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为:课前教师进行导学,提供学习重点、难点,以及案例和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学案以小组形式进行自学,并准备课堂讲课;课程前半段随机抽取小组上台讲课;课程后半段进行组间讨论和教师评价。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特色:①“自学—讲课—讨论”方式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这种“从学到教”的角色转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认知理解深度提出了挑战,增大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压力,丰富了学生的直观实践经验,使之迸发出学习积极性,从而将课堂真正转变为学生的课堂;②“自学—讲课—讨论”方式深化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参与讲课过程中,学生必须对教材、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对教学呈现方式进行选择,在讨论中他们还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这些体验可以让学生对教学过程具有直观而又理性的认识,为他们未来对基于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③始终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始时,以自愿分组的形式将学生分为6组,每组约4~5人。在课程中,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给予以下三方面的指导和监控:第一是奖励互赖,小组成绩将占总成绩的40%;第二是课堂展示,最后10分钟每小组需报告合作过程和责任分配;第三是评价整改,教师针对学生合作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给予具体解决建议。这些举措增强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果;④教师支持和学生合作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架。在学生自学过程中,随时可以就讲课的内容与老师进行提问和讨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澄清对知识的理解,深化他们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展示过程及课中讨论提问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理解误区,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反馈意见。

4.教学评价手段多样。为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锻炼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能力,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主要有以下两方面:①评价内容包括“讲课”、“研究”、“识记”三方面,最终课程成绩由三方面成绩组成:“小组成绩”(课堂展示成绩)占40%,“个人表现成绩”(组内表现)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50%;②评价主体从教师转化为教师和学生相结合,如每节课给学生小组分发“课堂讲课评价表”,要求各组学生根据每组讲课情况进行评价,取各组评价得分和教师评价得分的均值作为“课堂展示成绩”;整体课程结束后,学生为小组合作效果和各组员表现进行评价,记入“个人表现成绩”中。

因此,新评价体制中弱化了对知识识记和教师评价的权重,着重通过日常作业的表现性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本课程改革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各环节上同时入手,试图探索出符合当今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整个实践过程来看,改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其中有三点经验值得推广:一是理论课和实践相融合。理论课不仅应当教授学生理论,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通过学生参与实践的教学方式达成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二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采用课程讲课、导学自学、合作学习、抛锚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其根本在于肯定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价值;三是教学改革是整体系统的流程。本次改革从低、中、高三个层面设计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选择。从目标到评价,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改革,确保了改革的一致性,从而在根本上为改革成功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及课程体系[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9-12.

[2]贾志斌.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析——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5(7):73-76.

[3]盛群力.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技术学联盟:促进学习者认知变化——与理查德·梅耶教授访谈[J].远程教育杂志,2008(10):21-26.

[4]郝宁.以教育心理学视角看当前网络教育存在的缺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51-55.

[5]钟震颖.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的评价与构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8-101.

[6]刘儒德,伍新春,姚梅林.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J].心理科学,2004,27(3):753-754.

[7]李康.试论认知弹性理论的学习环境设计思想[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10-13.

[8]莫雷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7.

[9](美)Robert Slavin著,姚梅林译.教育心理学(第7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36.

[10]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45-47.

[11]陈桂芳.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6):52-53.

[12]王海珊.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30(1):140-143.

基金项目:2008年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项目批准号:JG08070

作者简介:林诚彦(1981-),男,汉族,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作者:林诚彦,曾细花

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2:

有效教学模式在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摘 要 斯莱文提出的有效教学模式包含教学质量、教学的适宜水平、激励和时间四个因素。有效教学模式对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从提高教育质量、掌握教学的适宜水平、使用恰当激励方式和合理安排时间出发,探讨对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有效教学模式;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

Application of Effective Instruction in Cours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MA Fangyuan, WANG Xiaoying

Key words effective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eaching reform

有效教学模式是斯莱文在1987年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从质量(quality)、适宜性(appropriateness)、激励(incentive)和时间(time)四个因素来探讨教学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教学模式对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启示。

1 有效教学模式的概念及背景

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指知识或技能的呈现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使学生易于掌握学习材料[1]。决定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课程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是有意义的。要使课程有意义,教师就要让学生清楚目前所学课程的重要性,要以有条理、有组织的方式呈现信息。同时,要将所学的新信息与之前学习的知识产生联系。决定教学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进展的监控能力以及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教学调整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很好地接受新知识、跟上教学进度,教师就可以适当加快进度,否则就要放慢讲授进度。

教学的适宜水平 教学的适宜水平指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能确保学生已经做好了学习新课的准备(即具备学习新课程所必需的知识和机能),且学生以前没有学习过该课程内容[1]。组织课堂教学的最大难题就是应对不同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动机和学习速度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在教学中,对新课程的设计要难易适中,确保大多数学生可以在正常教学中掌握新的知识。

激励 激励指教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确保学生具有执行学习任务、掌握所呈现材料的动机[1]。尽管学习并不都是无趣的、枯燥的,但不可否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还是需要进行奖励或强化的,学生或多或少地需要某种激励去从事学习活动。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在具体教学中还要配合以学生认可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奖励,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时间 时间指在多大程度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学习所教授的材料[1]。并不是教学时间越长,学生掌握的知识就越多、越牢固。在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学生学习动机很强,目标明确,教师讲授准确、合理,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时间的安排要取决于教师自己的讲授和对学生的调动,并通过教学后的效果来检验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有效教学模式中的四个因素缺一不可,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准备或学习动机,即使教育质量再高,也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使用有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要让每个环节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保证有效地教学。

2 运用有效教学模式进行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的分支。目前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小中学还是大学教师都必须具备教育心理学知识。在讲授教学心理学课程时,不仅要将教育心理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帮助学生将模式化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既能学会如何利用教育心理学规律进行学习,又能切身体会到教学的过程和规律,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揣摩各种教育理论,尝试使用适合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有效教学模式对教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的可借鉴方法。

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对他们是重要的。要使课程有意义,教师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对他们未来的作用,将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相联系。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适当运用教学媒体生动地呈现知识等。

在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目前,在我国大学中开设教育心理学专业的多是师范类院校和其他院校的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对师范类学生而言,未来面对的教师工作要求他们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而且教师资格考试中教育学和心理学也是必考科目。对于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学生而言,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都离不开教育心理学。因此,教育心理学对所学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提高教育质量要求教师提前备课,对教授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把握各章节的重点和内在关系,对知识进行整合,以清晰的、有条理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形成的知识有层次,建构知识的网络结构,形成整套的知识体系,并将新学习的知识与先前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丰富和建构这个体系。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调整适合的教学进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提问或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如果回答正确,教师可适当加快进度;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或无法对问题进行讨论,则要放慢教学进度,并在学生有问题的部分进行进一步的讲解。

最后,教师要使用适合的教学材料辅助教学,如图片、视频等,能将教授内容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教师也可以进行教学演示,给学生示范教学中的教学设计、语言使用,以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掌握教学的适宜水平 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准备为前提,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也提出,教学的内容应该处于学生现在知识水平基础上,通过学习或他人指导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先了解学生的先前知识和技能,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访谈、课前调查等了解目前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情况,然后确定通过教学学生可以提高的知识水平。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组,按照学生的不同能力施以不同的教学活动,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教学内容的同质性[2]。教师也可以去探索一些个别化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使用恰当的激励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校教学和教师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使学生始终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如可以创设问题情境[3],学生想了解某些事,就会付出一定的努力来完成。学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互相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自己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来促使学生对学习投入[4],也可以用表扬、分数等传统奖励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其中分数是学生比较重视的奖励方式,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可以将学生的讨论、解决问题,查找资料等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中,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避免学生最后为考试而突击背题,忽视平时学习表现的现象。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因此,在校大学生普遍比较关注与未来发展相关的信息。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考研中的考试科目之一,学生如果打算考研,就必须学好这门课程。教师可以在讲课时强调这门课程对考研的重要性,同时在讲课时突出考研的知识点,激发考研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动机。

对于毕业后打算就业的学生,可以分成两类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一类是打算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这类学生必须考取教师资格证书,而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为能顺利通过考试,学生必然要掌握好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针对这类学生强调重点,引起他们的注意。而且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所教授的很多知识,如学习动机、教学设计等,对他们未来从事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而且有应用价值的。另一类是打算就业但不从事教育类工作的学生,针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将知识融会贯通,把技能、设计与考核等内容与他们未来的求职和可能的就业方向相联系,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将来工作中能用得到,这样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合理安排时间 在时间安排上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教师,教师用于教学设计的时间和实际教学的时间要足够,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了充分的准备,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遇到问题或提问才能恰当地解决和回答;另一个因素是学生,学生上课时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的时间和平时课后用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时间,决定了他们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情况。

在课堂中,教师要合理分配时间,不可以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学,要预设好让学生讨论的时间,同时也要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如可以让学生尝试上讲台讲课,提前设定与未来从事教育职业有关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书籍或通过网络获取关于该题目的资料,自己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实践讲课的机会,再由同学和老师对其授课提出修改意见,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课堂的组织能力的提高,帮助他们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还可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为了保证学生课堂的注意力,也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将重点知识在课堂前半段时间讲授清楚,在学生注意力更集中的时间里传授理论知识,在课堂的后半段时间可以采用讨论或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曲铁华,张爽.一种有效教学模式探微[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3):57-60.

[3]陆桂芝.斯莱文的有效教学模式(QAIT)对高校课堂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98-100.

[4]王铁群.QAIT模式对教学实践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

2003(3):6-17.

作者:马方圆 王晓英

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3:

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尝试

摘 要: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以及学习条件的科学,教学内容有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理论和教学、分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与教师等等。同时,教育心理学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交叉的学科。过去,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育心理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对我国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发展带来严重阻碍。对此,本文结合现状,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手段等方面入手,探讨关于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建构以及学科教学方式的改革。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评价;改革

受西方心理学理论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大学教育心理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阻碍了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发展与进步。以下,笔者结合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分析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手段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一、 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与教学材料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有两种倾向,其中一种主要强调的是为实际应用服务;另一种则是侧重于对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

对我国过去的心理学课程研究进程进行探究不难发现,以往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采用的心理学课程材料主要倾向于上述第一种,即强调的是以教育实际为根本出发点,研究侧重点在于研究心理学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所以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在编撰过程中,主要从学习知识和技术能力、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学科教学、个体差异等角度出发进行教材内容组织。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学术价值和主体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从而成为为其他学科教学服务的一种附庸。

近十年,西方心理学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其辐射影响下,各种心理学教育理论和思想开始传入我国,对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引入,影响了我国一大批教育心理学家。这些教育心理学家急于让人们重新关注并重视心理学这一课程,同时又能突出心理学课程的科学特性,急于求成、过犹不及,又将教育心理学课程引入了一个教学“怪圈”,也就是过分强调心理学的学理价值,专注实验室研究结果,而主观或客观上忽略心理学课程对教学实际的辅助作用。

至此,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经历了从“中化”走向“西化”的发展阶段。在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二者发生碰撞时,二者之间的共性又完全被显现,如二者采用的教材都是以陈述性知识的表征与获得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与获得等内容为核心。正是由于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二者之间在教材内容上呈现出太多的重复性和交叉性,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在方向选择上摇摆不定,阻碍了我国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健康长远发展。

(二) 教学和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主讲、学生听讲。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其内容也涵盖以学生为主的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等思想理论,包含合作学习和探究教学等主题,但教学实质仍是“满堂灌”“一家言”。这样的教学方式,这样的知识传输,不仅达不到教育教学目的,也不利于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自身进行有效学习。除此之外,教育心理学采取的教学评估和评价方式也亟待改革。以往的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主要采取笔试的形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这种“纸上谈兵”的考核方法主要检验的是学生对心理学概念、理论等的记忆与理解,触及不到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初衷和本质,同时学生在读、写、背、记、考等一系列程序化的学习动作中,“会考不会用”“考前背,考后忘”等现象成为常态。这点与当前社会要求的大学生能够灵活地使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有能力去创造新的知识这一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 如何有效调整教育心理学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上述我们提到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心理学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以及评估方式上等都存在明显的问题,那么,如何有效地调整我国大学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才能让其更加科学、客观地体现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水平,彰显学科独立的主体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又能行之有效地为实际运用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呢?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 结构体系不断优化

众所周知,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以及学习条件的科学,教学主要内容有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理论和教学、分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与教师等等。由这些心理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构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结构体系,其中的各项内容各有侧重,比如,在“心理发展与教育”部分,主要侧重的是对皮亚杰、埃里克森、维果斯基等人的心理发展理论进行学习,而“分类学习心理”部分则侧重研究心理学知识结构、技能形成、学习策略、解决问题、社会规范和道德等的学习过程和促进条件。

(二) 理论观点及时更新

当前,主流的教育心理学倾向是以强调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建构知识的能力,同时强调将“教学材料”转变为“学习材料”。为了反映这一转变,应当及时地对教材或者其他材料中已有的知识理论和观点进行补充和更新,以使其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比如,目前的教育心理学的主流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因此就有必要在“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理论和教学”部分以学生为中心内容进行强化,包括对皮亚杰、埃里克森、维果斯基等的心理发展理论中阐述教育意义的内容进行更新、补充和再阐述。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就需要先对学习的本质、过程和条件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此,就需要对认知学习理论、人本学习理论以及建构学习理论等内容进行及时补充和更新,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前景等。对“学生”和“学习”概念进行详细解构,促进学生掌握扎实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三)注重对学生应用实践的指导

教育心理学研究是为教学和学习服务,旨在通过心理学研究,解决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连串问题,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所以,在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必须突出体现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实践导向作用,将动机激发、知识建构、学习策略、技能形成等等内容,作为教育心理学教学和学习的主体。比如,笔者在“动机激发”中,根据行为强化理论实施奖惩手段,根据期望——价值理论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根据目标理论调整教学架构,并通过这些与成就动机理论相关的理论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

三、 对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针对教育心理学这样一门理论与实践交叉的学科,我们应当结合不同的教学主题,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实施改革。

(一)提倡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与其他学科不同,大学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理论性很强,其中概念性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占据十分大的比重。针对概念,应当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在此基础上也要有所转变,特别是要积极发动学生广泛参与,将课上得生动有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自我讲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心理学理论进行讨论和质疑,增强学生学习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兴趣,并最终通过兴趣引导,促使其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中去。

(二)开展小组合作与探究

上面我们提到,大学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研究的主体对象就是学生,研究与讨论的问题都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究和运用知识。同时,在发动学生个体探究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进而加深学生对主体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选题的深刻理解并且灵活地使用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人际沟通能力。

(三)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是运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安排实地听课和观摩录像,选择典型课堂教学视频或者教学录像让学生观察,或者带领学生实地听课,要求他们将观察和分析的结果,以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提交。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教学优劣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最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阅读高水平的文献

此外,还可以通过高水平的文献阅读方法,鼓励学生独立地阅读文献,独立地积累数据,尤其是尝试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的英文文献。在学生自主完成文献阅读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任务,比如,读书笔记,或者是设计调查问卷等,鼓励他们积极地进行交流与研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采取多样化评价手段

最后,在对大学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进行学习成果评估中,也应当采取多样化的评估方式,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下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评价方式,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比如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论文的撰写质量,实践活动完成的实际情况,以及创新能力等等,与结业考试一齐,作为结业考核的重要指标,彻底摆脱“一张试卷定终身”这一落后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活学知识、乐学知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大学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建构与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教育心理学学者和教师的共同推进才有可能实现。未来,希望与各位同仁一道,共同推动教育心理学课程取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大顺. 高师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 河西学院学报,2009,(4).

[2]国云玲.主体性创新性主动性师范性——关于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 高磊,江克斌,邵飞,金广谦. 基于SPOC平台的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1).

[4] 甘怀敏.微课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中面临的挑战[J]. 疯狂英语,2016,(1).

[5] 张艳君.积极心理学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教学改革分析[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3).

[6] 张海.“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多媒体教学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2016,(15).

[7] 蔡莉莎,吴恒玉.基于翻转课堂的单片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6,(1).

[8] 苗斌.浅谈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式[J]. 内江科技. 2016,(3).

[9] 陈刚.如何增强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能力[J]. 青年教师,2006,(12).

[10] 强化学校装备建设 助力课程教学改革[J].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16,(4).

[11] 李颖,张冬慧,崇美英.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 时代教育, 2016,(7).

作者:李晶 赵欣

上一篇:污水处理厂机电设备论文下一篇:安全隐患下水利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