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资讯图书馆空间设计论文

2022-04-28

【摘要】为有效解决用户日趋多元的服务需求与公共图书馆固有空间功能之间的矛盾,公共图书馆纷纷在视觉与感知营销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建设。芬兰颂歌中央图书馆作为全球首个集艺术性、科学性、合理性、功能性和舒适性于一体的体验性建筑,创新了以美学与体验营销为导向的空间建设服务思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公共资讯图书馆空间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公共资讯图书馆空间设计论文 篇1:

服务基层,面向公众

摘 要:街、镇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一部分,其着眼点和着力点是服务基层,面向公众,目的是为广大基层民众提供便于就近学习,营造一种浓厚、积极、健康向上生活方式的知識殿堂。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法律保障、图书馆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推进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也有较大的支持,由此可见,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街;镇公共图书馆;法律保障;城市化进程;社会需求;拓展服务

街、镇公共图书馆,顾名思义就是以所在街、镇为区域,面向本街、本镇公众设立和提供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如果按照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公共图书馆标准》的规定:“每5万人应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藏书量最少3册,一座图书馆服务辐射半径为4公里” 的行业标准来设置的话,现阶段我国街、镇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和现有藏书量均难于达到要求。我国街、镇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现状已引起政府部门和不少图书馆学专家、学者的重视,加快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本文就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需要相应的法律保障

公共图书馆立法是我国公共文化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走在公共文化法制建设的前列,而地方性公共图书馆立法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立法中又先行一步。截至目前,我国省域地方性图书馆立法已经有6部;省域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政府规章已有4部。这些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律或规章对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均有涉猎。《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于1996年11月颁布,是我国较早的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律章程,其第八条就规定:镇、街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应在100平方米以上;第二十四条规定“街道(乡、镇)图书馆的经费,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区(县)人民政府给予适当的支持。” 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推进本级公共图书馆设立分馆或者服务点,整合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村(社区)文化室(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资源、形成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省会城市公共图书馆立法,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院长程焕文教授评价该条例“条款数量最多,内容最全面,理念最先进,理论最科学,既充分体现了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与理念,又广泛借鉴了国内外的有益经验,结合了广州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实际,堪称我国地方性图书馆法规的典范”。《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有一个突出的亮点,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心馆与总分馆相结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即市图书馆为公共圖书馆中心馆,区人民政府负责建设区公共图书馆;区公共图书馆为区域总馆,街、镇公共图书馆为分馆,将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提升至区一级政府,由其承担建设街、镇公共图书馆的职责,统一调配资源;条例还规定,区域总馆和街、镇公共图书馆的总藏书量要实现人均3册公共图书馆藏书和年新增藏书0.2册;另外还规定区域总馆和镇、街分馆合计达到每千人建筑面积为应当不少37.5平方米以上,基于这一点,本人认为在区级图书馆馆舍面积已经固定的情况下,不足的部分当然是要通过建设一系列街、镇公共图书馆来弥补。《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所开启的立法思路和指导思想,有助于确保本地区街、镇公共图书馆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助于全面推进构建覆盖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有助于实现和保障民众享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对以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的公共文化立法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二、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是图书馆事业和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戈曼(Michael Corman)誉为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最活跃的研究学者,在他的核心价值论里对公共图书馆的使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概括起来就是在自由平等且毫无歧视与偏见的情况下,提供给公众信息与知识,公众亦可在个人权益保护的情形下,自由地获取信息与知识。我国政府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里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原则”,这一观点与戈曼(Michael Corman)论述的公共图书馆使命与意义相吻合,“普遍服务原则”和“平等服务原则”是国际公认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近几年,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其主要原因是类似街、镇公共图书馆的缺失,大量潜在的读者因公共图书馆资源使用不便而没有享受到“普遍服务原则”和“平等服务原则”所带来的权益。另外,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之一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转移,农村人口日益减少,城市居民越来越多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人口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比上年增1805万,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比上年减少1095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4.27%。这种大量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态势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大量的城市新移民,这一群体同样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新的城市里求生存、求发展,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需要城市文明的滋润,但由于他们的社会交际面窄,生活状态较为封闭,加上工作岗位的稳定性差,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街、镇公共图书馆面向城市新移民,向他们无偿提供知识和文化娱乐,既可以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他们的业务知识,筑牢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又可以为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找到归属感提供有力的帮助。其次是服务老人读者。在城市、特别是在广州这样的大都市,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据统计2014年底广州市户籍老年人口超140.6万人,老龄化率达16.7%,同样是老龄化率,北京21.2%,上海28.8%,天津20.01%,预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老龄人口将以每年约5%的平均速度增长。按照国际惯例,60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即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由于自身特点,容易沉迷麻将,容易被各种封建迷信或者骗局所包围,街、镇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优势,让优秀的文献资源吸引他们,创造条件为他们开设合适的各类讲座,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的健康人生。街、镇公共图书馆的显著特点是公共服务重心下移、布局灵活、注重基层、就近便利,能够以市民为本,让市民在无围墙的学校里看书读报,了解政策、消化情绪、增长知识,获取信息,培养情操,能最大限度地贯彻公共图书馆均等、全面、协调、和谐的发展理念和服务理念。

三、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有效拓宽了市、区二级图书馆的服务领域

我国市、区二级图书馆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现已初具规模,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热情有较大提高,文献借阅量、读者进馆人次都大幅度增长。但正如前文所说,尚有大量潜在的读者因公共图书馆资源使用不便而被排除在外,这就让我们有所担心,如果政府投资兴办的公益文化事业不能为多数人服务,就有投入削减、行业萎缩的隐忧,靠大量投资兴建的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就会受到质疑。在这样一种现实压力下,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有必要把视野调低,适当地转变服务模式,探寻新的突破口,以自身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为依托,把服务拓展到基层,积极参与街、镇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建设,利用街、鎮公共图书馆的网点布局和服务为本馆繁重的工作量进行合理分担,因为只有这样,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才能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具体工作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参与街、镇公共图书馆新馆建设。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在新馆建设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以广州市为例,近几年广州市图书馆、越秀区图书馆、黄埔区图书馆等先后择址新建,积累了一定的新馆建设经验,相信基层政府在人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下,按照《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的要求,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的行家们面对街、镇公共图书馆馆址的选择与论证,馆舍的设计和布局都会作出科学的决策,前期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2、参与街、镇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据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副教授唐琼博士调查,数据显示到2015年初,广州市现有街、镇公共图书馆169个,面积之和超过64000平方米。广州街、镇公共图书馆与我国其它地区街、镇公共图书馆大体相同,馆舍大部分设在基层文化站,虽然有专人管理,但管理员的业务素养参差不齐,比如在计算机系统出现问题时,有的靠自身力量难于解决,为此,市、区公共图书馆应成立街、镇公共图书馆计算机技术职能部门,设置热线联系,制定问题解决预案,在正常运作方面给予及时和有力的支持;另外,在建设前期应将街、镇公共图书馆的网络服务引入到全市通借通还系统里,实现馆际互借,以满足数字资源的利用和纸质资源的就近借还。3、向街、镇公共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料、视听资料。街、镇公共图书馆当前的困境之一是资源服务落后,缺少书刊和视听资料。市、区二级公共图书馆有必要投入适量的新书刊和视听资料,或者将一些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较高的剔旧图书充实到街、镇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库里;在一些工厂、企业比较多,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地段设置的街、镇公共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多提供技术技能、生活服务类方面的文献,街、镇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丰富了,就能激活现有的空间和人力,更重要的是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推进馆部工作的良性发展。

街、镇公共图书馆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服务性等特性,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载体,是形成全民价值共识、行为准则的活动场所,是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载体。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有可能是未來一段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吴红兵.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2(10):37-39.

[2]潘燕桃.彭小群主编.《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解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D927.651.216.5].2015.8.

[3]程焕文.《全面履行政府的图书馆责任充分保障市民的图书馆权利》[J].《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解读.2015.8:137-143.

[4]刘洪辉.《以实现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J].《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解读.2015.8:143-152.

[5]邱克恩.图书馆核心价值与“主流社会规范”[N].新加坡联合早报.2014-7-25.

作者:杨腾洪

公共资讯图书馆空间设计论文 篇2:

面向视觉与感知营销的公共图书馆空间建设实践述略

【摘 要】为有效解决用户日趋多元的服务需求与公共图书馆固有空间功能之间的矛盾,公共图书馆纷纷在视觉与感知营销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建设。芬兰颂歌中央图书馆作为全球首个集艺术性、科学性、合理性、功能性和舒适性于一体的体验性建筑,创新了以美学与体验营销为导向的空间建设服务思路。一方面,芬兰颂歌中央图书馆基于用户价值感官与空间体验对图书馆公共空间、功能空间与主题空间进行了再设计;另一方面,该图书馆从单一的藏书楼转变为融合文化、休闲和娱乐等功能的一站式服务中心。

【关  键  词】芬兰颂歌中央图书馆;视觉;感知营销;空间建设

【作者单位】赵团结,武昌工学院。

对传统馆舍进行空间建设并使其成为一个开放的可分享意念的场所,是新时代公共图书馆优化空间布局设计,拓展服务功能维度的实践方向。据Pro Quest(美国普若凯斯特资讯有限公司)于2016年发布的图书馆空间利用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半数的调研图书馆认为用户价值感官、空间体验、馆方服务理念是重构图书馆空间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图书馆空间建设服务应具有体量大、多元化、个性化、包容性强等特征[1]。可见,公共图书馆空间建设既不是单纯的装修,也不是高端设备的堆砌,而是一个赋予空间美学创意与精神内涵的过程。芬兰颂歌中央图书馆虽然不是全球最先秉持“空间+”思维创新空间服务与空间体验的公共图书馆,但是其空间建设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价值与启示意义。该图书馆既注重将美学和体验营销元素嵌入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全过程,以塑造吸引用户到馆的核心竞争优势,又强调打造能够彰显审美文化和社會价值的体验式空间场所,全面满足用户的感官需求与情感需求。正如芬兰颂歌中央图书馆馆长安娜-玛利亚·索宁瓦拉所言,“颂歌中央图书馆不仅具有文化功能的历史感和纵深感,而且尝试多种空间功能的复合,缩短了用户图书馆体验与审美之间必要的心理审视距离,赢得了读者对图书馆持久的情感依赖”。鉴于此,文章通过分析芬兰颂歌中央图书馆空间建设服务的典型案例,从视觉与感知营销相融合的角度阐述颂歌中央图书馆空间建设服务的实践特色,以期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空间建设服务提供借鉴。

一、基于美学与体验营销的芬兰颂歌中央图书馆空间建设全景

芬兰颂歌中央图书馆于2018年12月5日落成开放。该馆由赫尔辛基的ALA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内部呈大空间格局,内广场与外广场呈开放状态,并巧妙采用栖居桥梁结构设计理念,创造出一个完全封闭且没有柱子的公共入口式空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获取知识、体验故事及休闲的惬意场所。与以往强调从物理空间结构设计、利用率和经济成本等方面考虑空间建设的思路有所不同,颂歌中央图书馆在设计伊始便融入美学与体验营销思想。一方面,该图书馆打造了一个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高度和谐统一的生态美学区域,使读者切实感受到建筑本身的客观美学价值及其承载的文化之美;另一方面,在建筑设计的功能划分和平面布局上,充分考虑综合布线的适应性,提供数字化、虚拟化的知识服务,使读者体验到能刺激其感官、心灵与大脑的图书馆新功能。可见,芬兰颂歌中央图书馆正是通过立足人与环境的整体性,打造兼具美学与体验营销特征的人与图书馆和谐相处的空间生态场,使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创造最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2]。

1.颂歌中央图书馆一层:读者互动交流的公共空间

颂歌中央图书馆的一层被称之为“大众空间”,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多功能厅、电影院、餐厅、咖啡厅和问询处等读者自由交流的区域,而且将现代公共建筑的美学标准融入空间建设实践,使读者在分享与交流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图书馆公共空间的生态美与人性美。比如,该图书馆多采用简洁自然的几何线条来直观地呈现图书馆的主要结构,并适时地利用形态多变的家具,辅以融合多种艺术元素的立体空间布置来强化图书馆空间的灵动性。为引发用户感情愉悦与积极的心理状态,馆方特在一层设置了“画廊”与“pop-up展览区”,大型油画与特殊人文景观等艺术元素的应用,不仅给用户以极强的视觉触动与审美领悟,而且使用户的到馆体验转变为一种高贵的美学享受。

2.颂歌中央图书馆二层:用户创意工作实践活动区

颂歌中央图书馆二层虽然由封闭的模块隔断空间,但是该层汇聚了图书馆的精华科技和特色服务,不仅集中体现了馆方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意识,而且彰显了图书馆建筑的技术性美感。比如,该图书馆基于空间体验功能分区理念重设空间过渡的表现形式,将近窗采光较好的区域设置为自习区与集体工作区;中部顺应光线的走向设计了若干相对独立的大开间工作间,以保障空间内的采光和通风;将东北部条状区域设计为单人位工作区,供具有专业木工和金属手工制作需求的读者使用;将研讨区设置在距离入口和自习区较远的区域。另外,颂歌中央图书馆为增强读者的视觉记忆,便于读者实现无障碍空间交流对话,对导视系统进行了美学再造,即使用2D结构创建3D形式标识,确保标识形状与空间内的确切位置相对应,为读者带来在场性的美学调和体验。

3.颂歌中央图书馆三层:书的天堂与公民观景区域

三层是颂歌中央图书馆最为开放和活跃的区域。馆方在该层不仅设计了大面积采光台阶式区域,供读者自由阅读,而且将大厅以流动的曲线进行空间分割,确保读者既拥有全景式的空间视野,又在窗外设立“公民阳台(Citizen Balcony)”,使读者在阅读间隙可与整个城市进行开放亲密的接触。为增强藏书区、阶梯阅读区的通风、采光和空间弹性,馆方采用了白晳透亮的天花板,配以四面落地窗的空间创意设计理念,营造了极具空间感召力的场域,为读者带来主客体自由交互的空间体验。为强化图书馆人文服务功能,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空间的认同感,图书馆三层专设了儿童玩耍区,并以色彩饱和度较高的嫩绿、酒红、柠檬黄为辅色,点缀空间环境,提升空间活力。

二、公共空间建设:使用户获得全方位、多层次体验

打造一个免费的、自由进出的、面向所有人的公共空间,创建可使读者获取知识、体验故事及休闲娱乐的社交场所是芬兰颂歌中央图书馆空间建设实践的初衷。为加深读者的第一印象,使其获得归属感与价值感,馆方从激发用户获得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的感官体验入手,将图书馆公共空间建设为集集会、阅读和多样化城市体验于一体的“市中心的免费大客厅”,不仅通过设立艺术展览区、画廊、电影院和咖啡馆等具有视觉美感的文娱空间来强化读者的情感体验与社交体验,而且开辟了以学习共享空间、开放式讨论区、转角空间为代表的精细化功能分区,使用户获得超越视觉主观感知的创新体验与行动体验[3]。

1.适度浪费空间

赋予图书馆非藏书属性是近年来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全新理念,即将图书馆传统单一的藏书阅览功能让渡于泛在交流、共享学习功能,通过设计为用户创造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感与在场文化体验感的实体空间,提高图书馆精神文化品格。比如,颂歌中央图书馆的前厅、中庭等区域均以芬兰云杉木板为饰面材料,为读者营造出可与城市广场融为一体的既视感。全开放的公共活动露台、屋顶花园、休息游憩设施、静读室与阶梯阅读区等空间设置能够为向往高品质学习生活的读者提供舒适多元的空间利用方式。该图书馆还以打造开放式协作社交空间为己任,拥有休闲座椅与半开放式讨论仓的咖啡厅均匀地分布在图书馆玻璃墙附近,在提供一定私密性的同时,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协作共学环境。

2.增强空间的柔性化程度

为丰富和提升读者的到馆体验,进而增加用户在馆内的停留时间与可持续使用意愿,颂歌中央图书馆不仅提供了样式丰富、功能灵活的空间及组合式家具,而且设置了兼具美学观赏性与趣味性体验的车厢式隔间、半开放式圆形隔间、小圆桌与布艺板凳搭配的閑聊空间等。以图书馆二层工作区为例,读者可通过家具组合方式来自主规划桌椅摆放的空间位置,马蹄形或扇面形的座位摆放布局有利于激发参与头脑风暴活动人员的灵感;窗台空间摆放的一体机及符合人体工程力学的座位,便于参与学术研讨的人员进行长时间的研讨学习。

3.营造闲适的人性化空间

2018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巴克里希纳·多西指出,让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共生便是对美学理念的主观应用。芬兰颂歌中央图书馆正是秉承“自然而无雕饰,明朗而不萦心”的建造主旨,打造了以闲适人性化空间为特色的非常规图书馆功能区,为读者带来惬意的感官体验和空间归属感。比如,图书馆三层运用大量玻璃幕墙和可伸缩的透明玻璃顶棚,使用户在享受大自然的光影变化之余,获得愉悦的感官享受。

三、功能空间建设:触发用户的学习研究创新灵感

颂歌中央图书馆在建造伊始,便认识到功能空间对用户体验效果的重要作用。该图书馆不仅依据服务对象的差异化需求来确定空间功能定位,进而形成以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为核心布局的体验性空间,而且对每个功能空间的格局与布景进行美感增强,以触发用户的学习研究创新灵感,为读者提供异质化的直观体验[4]。

1.充分考虑空间导视,以加强读者的潜在感官体验

颂歌中央图书馆正是通过创新空间导视的表现样态,将馆内外的空间实体单元进行有机连接,既赋予每个空间独特的功能设计标签,又维系各空间彼此间的物理联系。比如,图书馆三层的儿童藏书区借鉴了意大利威尼斯高潮书店书籍摆放展示技巧,打造有助于少儿阅读推广的图书漂流点,开辟粘贴区来放置有关书友心情的小文字,以满足少儿读者的衍生性需求。为便于用户快速精准地定位目标区域,使其在触及功能空间的一刹那便生成强烈的在场性体验,馆方专设了贴有3D导视标识的贯穿三层的螺旋楼梯,并借用当下流行的商业或文化元素为空间冠名,有效促进了人与空间的和谐连接。

2.注重增强读者的技术体验

为持续满足用户创意实践需求,颂歌中央图书馆不仅配备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巨幅海报打印机、木工和金属手工制作仪器等先进技术设施,而且根据面积与服务目标的差异对图书馆二层进行功能分区,用户可切实体验到技术美、知识美与信息美的冲击。比如,馆方在图书馆二层设置若干格局灵活、相对独立的大开间与工作间,其中既有生活实验室、媒体空间等艺术类活动场所,又配有可自由借用的IPAD、复印机、装订机、切纸机、数据器和电话会议系统等城市办公必备物品,并在空间四壁辅以差异化格调的灯光、色彩、装饰、名人语录和常用数据库图标。此举极大地丰富了用户与技术间的互动体验,激发了用户主动探究的创新灵感。

3.强调创新空间服务内容

为增强特定用户群体的环境效应,颂歌中央图书馆始终致力于推进以知识无边界流动和孵化创新为实践方向的空间服务内容创新。一方面,该图书馆注重为用户的创新实践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供团队研讨、个人学习和远程培训的实体空间,图书馆确保馆员和外聘专业人士能够嵌入至用户科研学习的全过程,进而系统性增强用户的创新素养。比如,该图书馆定期在图书馆一层多功能厅举办各类与科研、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大型综合培训活动;在图书馆二层专设了旨在启迪用户创意思路的“城市工作坊”。另外,为打造图书馆一站式服务新业态,馆方创建了若干提供餐饮娱乐、大声朗读和语言交流的敞开式室内空间,使用户享受到沉浸式空间体验。

四、主题空间建设:增强读者空间认同与情感认同

美国营销体验专家莱利·莱特曾指出,为建筑构思一个恰如其分的主题尤为重要。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不仅能够为读者带来立体丰富的使用体验,而且能够增强用户的场景记忆,增强用户后期的到馆意愿。颂歌中央图书馆便分别赋予三层空间以不同的主题:一层为“大众空间”,致力于打造市中心免费大客厅;二层为“小众空间”,供同一兴趣的读者在体验和制作中学习;三层被命名为“书的天堂(Book Heaven)”,但并非为存放实体书的空间,而是一个拥有顶级酒店创意设计和艺术气质的阅读休闲体验场所。可见,颂歌中央图书馆通过在实体空间中植入主题活动元素,显著增强了读者空间认同与情感认同[5]。

1.现代图书馆要充分考虑用户的猎奇心理和探索心理,大胆打造第三空间

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认为,现代图书馆要凸显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协作,须打造具有知识共享、自由社交与多元文化服务功能的第三空间。颂歌中央图书馆便是将第三空间创意转化为现实的典型。该图书馆创设了融合人文性、艺术性和创新性的个性化阅读服务空间,定期开展图书分享、阅读会和电影赏析等休闲文化活动,并开辟了研究室、路演厅、创客空间、联合办公室与生活实验室等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区域。

2.现代图书馆要提供面向特殊读者群体的主题服务

英国政府出版的《未来框架:新十年的图书馆、学习和信息》报告强调,公共图书馆应立足于人与环境的整体,通过创建可实现主体与客体潜能自由和谐发展的建筑,最终指向对人的终极关怀。而颂歌中央图书馆在建设之初便将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信息保障,帮助其建立社区身份意识,并减少社会排斥,作为自身重要的实践使命。比如,该图书馆配置了具有智能化人机交互效用的数字信息无障碍系统与3D触摸屏阅读器,可为阅读障碍人群带来直观便捷的阅读体验。另外,为增强图书馆功能可达性,颂歌中央图书馆尝试将技术与建筑美学完美结合,为用户提供兼具合理性与适切性的数字化体验,在阶梯阅读区使用融合无线射频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图书分类机器人,以辅助读者快速搜寻目标图书。

|参考文献|

[1]董莹. 基于图书馆空间再造创新服务之探究[J]. 新世纪图书馆,2017(9):24-27.

[2]新时代图书馆的“颂歌”:芬兰赫尔辛基Oodi圖书馆[EB/OL]. (2018-12-07)[2019-07-23]. http://space. hit. edu. cn/article/2018/12/07/10442.

[3]视觉盛宴之旅——图书馆空间再造考察行记(上) [EB/OL]. (2018-03-27) [2019-07-23]. http://library. fjnu. edu. cn/99/22/c8573a170274/page. htm.

[4]邓李君,何燕,杨文建. 美学与体验营销视域下的图书馆空间再造[J]. 图书情报工作,2018(9):81-88.

[5]江杰. 美学与体验营销下的空间再造设计[J]. 兰台内外,2019(17):30-31.

作者:赵团结

公共资讯图书馆空间设计论文 篇3:

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关键词:新时代;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变革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做好新时代背景下自身的改革优化,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规划是公共图书馆建设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而当务之急是明确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做好相应研究,以期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带动公共阅读。

1公共图书馆发展论概述

在探讨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之前,笔者认为必须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现有理论进行梳理。当前公共图书馆界普遍认同的公共图书馆发展论具体内容如下:公共图书馆将在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功能将持续得到强化,公共图书馆将在优化改革后进入发展的新时期,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及国家文化建设。具体体现在:一是公共图书馆将成为市民的“第二起居室”,传统图书馆的内涵和外延将得到相应的延伸和拓展。二是网络融入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中,公共图书馆得以与新时代、新技术相融合,转变传统的单向交流方式,与读者的交流和互动更加密切与便捷。三是公共图书馆以书为中心的工作方式将被以读者为需求的服务方式所取代,公共图书馆的边缘化问题得到解决,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与关注度得以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不仅仅是实体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与服务,更包含以数字图书馆为代表的虚拟图书馆服务,而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大势所趋。

2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

2.1实现了公共图书馆传媒平台的有效整合

公共图书馆在发挥传统媒介优势的基础上,借助新兴的社交载体、网络平台,主要是微信、微博、图书馆网页等媒介进行多方面的宣传推广,可以提供多渠道的便捷性阅读指导服务。公共图书馆建设中引入新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媒介互动及时效性不足的缺陷,促进读者的交流互动,实现媒体平台的整合搭建。公共图书馆传媒平台的有效整合是多层次与多维度的,实现了全方位公共图书馆社会意义的解读与诠释,为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活力。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开设微信公众号,在向用户发送图书馆新闻资讯的同时,以辅助技术推送相应的音视频资料,让读者获得视听方面的阅读体验,凸显公共图书馆的特色,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更能吸引读者。定期的微信推送,能够引导读者养成合理阅读的习惯,同时,微信作为强大的移动终端,凭借服务器及程序等功能,将带动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与用户移动终端设备收集公众平台的关联,读者借助微信可以自主完成文献的检索与下载,公共图书馆服务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移动化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在综合考量大众文化认知实际的基础上,大胆使用网络语言,尝试个性化的表达,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实现以微博为载体的公共图书馆营销。不同用户的兴趣爱好也不同,因此其閱读需求趋向分类明确,公共图书馆可以基于用户多元及个性化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服务,提升微博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实现公共图书馆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微信和微博只是公共图书馆传媒平台载体的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共图书馆将整合多种传媒平台实现服务及影响力的持续提升。

2.2依托互联网实现各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理应适应环境趋势,不断探索大数据应用,重点做好大数据的有效采集与精准分析,为读者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反馈性的服务。公共图书馆数据来源包括业务数据、管理数据及网络数据等,其中业务数据和管理数据主要是公共图书馆内部业务环节及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而网络数据来源于网络,是在线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如常见的网站数据、微博微信数据、网页数据等。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做好这些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做好各种数据的汇总及保存,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与加工,最终将分析整理好的数据按照合理的分类有效地存储到数据库。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深入发展,这些数据将显示出更多的服务价值。目前,我国很多公共图书馆已经开始关注并着手于大数据技术的融入和应用,借助大数据的分析做好图书馆读者人数、分布及借阅情况的实时监测。未来公共图书馆将在大数据采集与分析上重点发力,通过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了解读者的多元化、个性化阅读需求,获知读者的阅读趋向与习惯,为读者提供专业、精准的阅读服务,同时带动馆藏文献采集的合理有效性,指引公共图书馆做好图书资源采购及馆藏位置的调整。关注大数据技术,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和价值是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2.3构建自由分享的文化生态圈及创客空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将越来越普及和成熟,互联网技术融合生态文明,衍生出分享经济的理念,而这也将是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使用而不占有,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资源的真正优化配置。公共图书馆在未来发展中将基于共享理念实现生态文化圈的打造。在精神文明层面,读者可以把相关的经验、独有的技能及文化价值等精神文化产物,借助网络传递到公共图书馆,实现公共图书馆社会效益的提升。如果说经济层面的利益可以依靠经济价值实现自由流动,那么文化服务领域借助文化共享可以产生自生机制。公共图书馆应当为分享理念提供载体支持,让读者在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活动中实现真正的文化分享,建立起公共图书馆生态文化圈,实现信息的流通和读者、公共图书馆及社会分享期待的实现。作为分享平台,公共图书馆必须关注社会个体,理解并响应每一位读者或潜在读者的需求及行为,实现生态文化圈的协同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发挥自身的推动力和控制力,实现社会各行业的有机循环,实现文化的跨界合作与共享。

刘亚莉: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研究创客空间本质上是生态文化共享圈的延伸,打造“互联网+创客空间”也是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很多公共图书馆已经开始建设创客空间。公共图书馆通过打造24小时线上讨论平台,涵盖创沟通、创书目、创集市、创课程和创预约五大栏目或更多栏目,有助于读者的在线交流和探讨,有助于读者进行课件学习、自主书目检索、文献远程获取和读者各种作品的展示分享等。公共图书馆打造创客空间,可以实现网上交流与线下互动的融合,培育一批具有文化研究能力及文化创造能力的创客典范,让他们在公共图书馆特定的创客文化氛围中进行创新创造,实现阅读与创新的融合,带动文化的研究创新和公共图书馆的学术探讨和文化交流。可以预见,未来创客空间的内涵将不断扩大,持续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实现公共图书馆多元文化氛围的营造。

2.4凸显服务的特色化并实现人文阅读指导

公共图书馆必须时刻关注读者的需求,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真正做到人本主义理念的贯彻落实。信息时代,信息极大丰富,信息发布渠道也更加多元,公共图书馆泛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读者阅读方式和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对公共图书馆提出了个性化及特色化的要求。公共图书馆要想满足读者的需求,必须做好人本关注,必须挖掘特色,走特色化建设发展之路。未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会更大,囊括文化、知识、人文关怀、娱乐等多个方面,能够实现服务的一体化。公共图书馆不仅是知识储存与阅读服务的场所,还是人际交流的有效场所。伴随其文化功能的优化,公共图书馆也将联合文化馆、博物馆等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服务,带来更优质的服务体验。个性化服务使图书查询、图书预定、图书归还等业务可以无缝对接无线客户端,读者只需要根据使用提示,就可以轻松预约服务;扫码借阅,读者就可以自由选择海量电子图书。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实现了个性化的阅读定制,读者通过添加收藏、标注标签等,可以及时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些个性化、贴心化的服务也是公共图书馆特色化建设的主导方向,只有在特色化建设中彰显人文特色,在人文服务中凸显自身特色,公共图书馆才能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結语

目前,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经费和人才资源的制约,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又给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公共图书馆只有转变思路,做好数据的分析整合和传媒平台的融合搭建,构建创客空间和生态文化共享圈,不断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始终坚持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服务性质,做好新形势下的重新定位与转型发展,才能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和读者满意度,实现公共图书馆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箐.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编制与实施实践研究:以深圳图书馆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7(4):32-37.

[2]张磊,尹士亮.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公共图书馆发展论述及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6):12-17.

[3]李清.浅谈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以河南省图书馆为例[J].考试周刊,2017(50):189-190.

[4]褚梦云.现代城市公共图书馆功能复合下的空间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17.

[5]陈丽琳.虚拟图书馆和社区与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分析[J].大众文艺,2016(20):216.

(编校:崔萌)第38卷第10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年10月

收稿日期:2018-09-23

作者简介:于竹军(1961—),山东省图书馆副教授。

作者:刘亚莉

上一篇:中国农业企业化发展探究论文下一篇:房地产企业体系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