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2024-04-26

公共空间设计论文(通用8篇)

篇1: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概念和现实意义,并对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然后从“人”、“目标”和“角度”三个方面,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字:城市规划;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1.关于城市公共空间

1.1基本概念

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主要载体,公共空间主要由公共产权用地上相对独立完整的公共空间和私有产权用地上的附属公共空间构成。前者包括街道、广场、河道、公共绿地等,后者主要指建筑后退红线形成的临街空地、小广场、街区内院、底层架空的骑楼空间,以及跨越不同用地范围通向地铁站等交通枢纽或重要城市公共设施节点的空中连廊、地下通道和公共垂直交通空间等。

1.2现实意义

——使用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的日常活动和游憩提供场地,为其精神层面的交流共享提供平台。舒适开敞的公共空间给人以积极的外在影响,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增强社会凝聚力。

——生态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过渡空间,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城市人工与自然的整体平衡与良性循环,并肩负着实现市民大众 “诗意栖居”的理想。

——景观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客厅”,展示着城市的形象与面貌,体现了不同城市的体制与内涵。优美的空间设计给人以艺术感和享受,增添城市魅力。

——避灾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结合生命线工程、道路等共同组成城市防灾避难体系,是灾时疏散的主要空间载体,对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有着重要作用。

2.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一些问题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兼顾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的青睐。因为良好的居住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底蕴浓郁的人文景观完美结合所创造出的开敞空间,不仅可以放松身心、陶冶情操,还可使市民素质得到提高, 提升城市形象。然而,目前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2.1唯设计师的设计

自从诞生设计师这一职业后,那些没有设计师的公共空间的丰富的含义似乎便失去了。设计师或为他自己而表现设计,或为他所依附的神权、君权、财权或机器而设计,却忘记了为人和生活的人而设计。只要简单地回顾一下城市景观的历史,人们实际上很少在为人而设计。这里的“人”是指普通的人,具体的人,富有人性的个体。

2.2被挤压的公共空间

传统的中国社会,公共空间一直挤占私人空间。公共的力量是那么凶悍,有时甚至连家庭也成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但现在,对公共空间的挤占已变成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全球化、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变成越来越独立的个体,由于经济利益和自私心理的驱使,人们不断扩张自己的私人空间,把公共空间压缩到最低限度。

2.3人文自然空间的破坏

所谓公园地产项目大多数是借景、卖景,与风景并没有直接的交流关系,从而导致人文自然空间的破坏。公园地产是否值得开发以及风景区的开发价值问题,关键在于资源是不是得到了保护、实现了更高的开发价值。文化保护区或者公园区域的地产开发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站在保护的角度去做。

2.4欧式化显现严重,效仿成风

现在许多城市广场、街旁绿地、公园等公共景观空间,大量充斥着罗马廊柱、欧式建筑。欧式广场、喷泉、拱廊、罗马柱等挤满了城市公共空间,似乎只有沾上欧式风格,才能提升环境空间品味。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出现一些欧式风格的设计无可厚非,不同的设计风格、不不同的民族特色,可以增加设计的新奇感,可以丰富景观环境。但是,千篇 一律的模仿,将会造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千城一面”。

3.几点建议

公共空间的概念在不同的城市会有不同的含义,各城市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出发,制定自己的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方法。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场所精神的、有特色的、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公共空间。

3.1“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能够创造条件,让人在其中有愉悦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在这样的设计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的活动获得亲切、舒适、自由、愉悦、轻松、有意味的心理感受,那是一个展示自身价值的空间,是一个供人分享、同欢、看和被看的所在,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

所以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母体,以人性为核心,以文化为背景,以价值为重点,运用新的价值观念。寻求文化,人,空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建立符合人性的设计理论框架,探索具有健康人格和现代人性价值的、真正以人为主体的城市公共空间。

3.2横向对比,明确建设目标

研究了国外著名城市如旧金山、温哥华、伦敦、新加坡等的公共空间规划和实践经验,结合自身城市建设目标,建立“公平”与“活力”的有效机制。

“公平”,意味着充足合理、机会均等 ——平等地为所有人提供户外公共活动的条件与机会;

“活力”,意味着联系方便、激发参与;而实现“公平与活力”,则需要一套务实的设计、实施和管理一体化的公共空间规划管理体制。最迫切的现实任务是“公平”

3.3以新的角度进行公共空间的设计

现代好多的城市空间脱离了城市的历史、环境和人文背景,使人们在其中丧失基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重新建立这种品质,必须重视具体的有特色的场所的营造,重视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实际联系,加强多用途、多层次的绿化开放空间体系的建设,满足不同年龄、性别、爱好和收入的居民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需求。

4.小结

从人的需求、文化、自然和空间本身的因素考虑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重视特色场所的营造,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找相应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将更好地发挥休闲娱乐、康体锻炼、聚会等功能,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略)

篇2: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地域特色;生态性

久居都市,面对来源于生活的种种压力,人们总是渴望在拥挤喧哗中寻找一处心灵的栖息地。融于自然优美的环境,与三五好友促膝闲谈,携家共享幸福时光,亦或独自体味生活的恬静与舒适,感受空间环境带给自身心灵的呵护。城市公共空间是使融入其中的人有愉悦心理感受的空间,是一个体现人类自身价值和展现社会生活的舞台。伴随着公共空间在城市建设中地位的逐步提升,我们本着探求“如何打造舒适合理城市公共空间”的想法,走进潍坊寻找答案。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和意义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含义、多功能的共生系统,往往集节庆、交往、休息、观演、游乐、健身、餐饮、文化和教育等功能于一体。

2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及表达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诉求也日益强烈,但其建设也暴露出许多重大问题,如公共空间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与使用者的关系,缺少人情味,规模尺度过于宏大,忽略绿色环境的塑造,缺少文化地域特色,健身娱乐及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等。因此,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该尊重人的需求,体现人文关怀。通过对潍坊公共空间的实地考察,总结出城市公共空间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2.1凸现区域文化的特色空间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其自身的结构特点,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外来思想的过度引入借鉴,历史留给地域的独特记忆和城市原有的肌理也随之逐渐丧失。而现代的城市公共空间创作理念应承载着人们对地方文化和传统的认知和继承,体现出人文精神和场所特征,延续城市的肌理,将城市的历史在公共空间中完美的延续下来。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公园改建将地域文化内涵融入项目当中,把现代园林风格与地方特色和当地民俗相结合,以“民间剪纸的地域文化”“传承意境的标名文化”为主题,透过山水草木以及园林小品的应用将地域文化信息传递出来,深入人心,唤起人们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2.2参与交流聚会的开放空间要使建成的公共开放空间具有持续的活力和吸引力,必须以城市环境与实际生活的互动为起点,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为核心,客观地分析空间环境对人们产生的功能和影响。公众的参与,多彩的节目活动,轻松的沟通交流,户外的社会活动是城市中最吸引人的因素,因此城市公共空间应当成为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开放性场所。

2.3体现生态景观的绿色空间生态性的景观开放空间具有改善城市自然环境,提高城市生态多样性和环境自净能力的功能。营造此类空间应该充分分析当代自然植被群落的演替规律,结合生态学原理,尽可能使用乡土树种和植物,创造出近自然植物景观的绿色空间,这样的植物景观多样性高,群落结构稳定,自我更新能力强,利于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并且创造一个绿色的城市休憩空间。人民公园将郁郁葱葱的植物群落错落有致的栽植在幽静的溪水两侧,形成了一条生态绿色廊道。

2.4注重以人为本的细节处理人性化设计能够赋予空间生命和情感,使其更贴近普通城市居民潜意识中的某种精神需求,反映“为人而设计”,为老百姓服务的本质特征。不仅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3结语

篇3: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一、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1.文化领域的定位不明确, 投入资金偏低。 第一, 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资金欠缺, 直接导致了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在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制度上, 财政整体经费不足, 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事业费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城乡文化事业费差异比较大。 单单从表面上来分析, 文化事业作为公共事业, 跟文化产业之间并没有紧密联系, 可是事实上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直接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当前情况来分析, 国家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比较欠缺。 第二, 地方政府制定的文化产业财政资金补助效果不明显。 比如动漫产业, 各个地区的政府所采取的手段往往是:在住房问题上, 为被选中的动漫作者提供相应的补助, 为当地动漫作者在动画片的播放上提供相应的奖金, 可是这些做法不能解决动漫作者的实质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产动漫在数目上的增加, 可是对于提升国产动漫的品质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2.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 第一, 文化公司大部分属于中小型公司, 在申报税收优惠过程中并不顺利。 比如动漫产业, 为了促进国家动漫产业的增长, 国家出台了相应的税后优惠制措施。 可是对于大多数中小型动漫公司来讲, 要想真正落实这些税收优惠制度并不现实。 从2008 年12 月出台《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试行) 》起, 截止到2009 年末, 在国内23家升级认证部门中, 共有303 家动漫公司提交申请, 最后只有100 家动漫公司被指定为国家动漫公司, 成为国家第一批动漫公司。

第二, 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措施的落实范围不宽泛。 比如, 大部分小型文化公司根本不能享用增值税优惠制度。 此外, 除去一些产业链源头的文化制作公司之外, 在文化产业链中下游的一些文化运营等公司根本不能真正享用税收优惠福利。

第三, 税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公司与个人为文化事业捐赠的热情。 税收优惠福利在促进与培养公民对文化事业的热忱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可是根据国家当前的税法内容, 在公益性捐赠支出中, 公司和个人捐赠额都比较低。 有限的税收优惠额度从根本上削减了公民与公司对文化事业捐赠的积极性。

3.文化产业政策价值取向的偏离。 针对文化产业当前的发展来讲, 政策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政策的有效性, 当前国家文化产业政策产生了多个价值取向的偏离。

第一, 文化产业政策内容缺少对公民参与内容的成立。 公共政策要求在公共范畴内有着公开性。 可是从当前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成立制度上来分析, 国家文化产业依然由政府控制, 文化产业政策或者相关条款往往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去落实;在文化产业制度的成立与落实方面, 政策主体过于单一。党和政府作为文化产业措施设计与成立的主体部分, 使得文化产业政策的政治色彩过于浓重, 文化产业政策成立上, 使得社会公民无法参与进来。

第二, 文化产业政策偏离公共属性。 公共政策的特征决定了它的公共属性, 同样, 文化产业政策也属于是公共政策的范畴, 因此应该遵守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 可是在实际应用中, 文化产业政策偏离公共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经济建设的增长与发展, 使得城乡经济差距日益凸显, 在享用文化资源方面农村地区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 所以如今的文化产业政策依然没有凸显出其文化利益的公共属性。

第三, 文化产品作为公共产品, 为公众所提供的是精神方面和服务方面的产品, 符合公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应该特别指出, 首要考虑因素是社会效益,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可是如今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并没有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来发展, 偏离了其发展中心。

二、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

1.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

第一, 健全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制度。 健全法律法规, 成立规范有意义的公益文化事业投入制度。 中央与地方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扶持, 每年增加幅度应该跟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相对应;以中央财政专项补贴的形式, 缩小各个地区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差异;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文化事业资金投入, 减少城乡差异。 同时也要加大国债资金在文化基础建设方面的比例, 促进文化基础设施的建立。

第二, 改善财政补助形式, 将“普享式”转化为“绩效式”。提议以政府采购的方式, 加强文化公司对精品的推出。 政府可以通过预约采购的途径, 通过比电视台播出费高出几倍的资金来预先订购高品质的动漫产品, 然后再出售给电视台。 这种形式将会促进各个公司之间的良性竞争, 从而提升了产品品质。

第三, 财政出资, 向世界弘扬中国文化。 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是一项长远的工程, 要想让国外朋友认可新文化并不容易。国家政府应该对文化传播形式进行创新, 促进国家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加强国家文化产品在世界上的影响, 从而提升国家文化产品在全球的地位。

2.完善文化产业的税收体系。

第一, 健全对非营利性文化艺术机构捐赠的财税鼓励制度。 非营利性文艺机构是文化创新的核心成分。 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增长, 除了迪斯尼等少数文化产业公司之外, 具有文化创意活力的非营利文艺团体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二, 加强对原创性文化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措施, 对内容创新、科技研发的产品在资金方面进行扶持。 犹如鼓励高新技术公司引进精英人才一样, 文化公司应该加强对文艺创作精英的培养, 加强对文化科技创造的资金投入。

第三, 对运营性的文化事业机构转型中资产评估增值、资产划分等税收内容进行分析, 健全鼓励文化公司跨地区、跨行业等税收鼓励制度。 利用财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克服阻碍国家当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的问题, 加大文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第四, 加强对文化产品的分析和服务出口的税收福利制度, 研究并成立鼓舞针对“中国内容”的税收激励制度。 不论是中国公司或者个人, 还是外资或者个人, 假如以“中国内容”为创造目标, 通过“中国内容”来进行传播, 同时符合中国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属性标准, 就应该给予相应的财税鼓励, 利用这种手段, 让全球的文化制造者和文化传播者来弘扬中国文化。

3.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在价值取向上的重构。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机构某个时期的目标, 主要是针对社会公共利益所选取、整合、分派与执行过程中所成立的行为标准。 政府机构制定的政策价值取向, 为社会各个群体的实践活动起到了指导作用。 所以, 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应该秉承着公平、公共利益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三、总结

政府机构需要结合国家资源来分析与成立灵活的公共经济制度, 为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提供帮助。 一方面, 美国公共经济政策的转变为中国提供了借鉴意义。 文化产业作为特殊产业, 在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弘扬国家文化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符合国家经济长远利益的发展。 政府机构应该体现出其在文化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以此提升国家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来成立文化产业发展措施。

参考文献

[1]郑春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公共政策[J].探讨·税务研究, 2010 (07) :17-22.

[2]胡敏.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价值取向分析与重构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10.

篇4:论文化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

[关键词] 公共产品 文化产品 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5-0051-04

The Public Goods Attribute of Cultural Products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al Products

Wang Lulu Zeng Yuanxiang Xu Jie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2)

[Abstract] Accordinghg to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public goods theor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ublic products properties in cultural products and based on the non-exclusive, non-rival, exclusive and rival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products, classifies cultural products into four following categories, pure public cultural goods,non-pure public cultural goods , club cultural goods and private cultural goods.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playing in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Key words] Public goods Cultural product Government function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国家之间经济利益较量的赛场中一股新生的国家力量。文化产品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构成要素,也越来越显现出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文化产品与其他物质产品一样,都是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凝结的成果。但是文化产品又具有社会属性,其社会属性很重要的一方面体现在文化产品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公共产品的生产、供应离不开政府的介入和引导,公共文化产品由于体现了强大的社会效益,更需要政府在其生产过程中进行引领和监督。本文基于公共产品理论,将文化产品进行划分,并分别阐述不同种类文化产品的特性及其政府职能的体现,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如何处理好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文化产品生产的最优资源配置,以追求和维护文化产品生产的繁荣稳定的发展态势,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

1 文化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

1.1 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的前提假设是承认市场经济无法自发地解决公共产品供给这种市场失灵问题的存在,政府为了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公众公共文化需求的满足,需要参与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公共产品的两大特性,是论证产品是否为公共产品的依据[1]。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公众不需要直接支付成本也能够从产品中获益,并与他人共享收益;二是由于技术、资金、产品的使用无法对受众进行分割等各方面的限制,个人在消费产品给予效用的同时难以排除与他人共享某个产品的效用[2]。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即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当产品边际生产成本为零时,新增的消费者不会对产品造成额外的成本;而当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时,每位消费者的消费或使用并不会对其他人的消费或使用造成影响[3]。

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就称为纯公共产品,与之相对的概念是私人物品。但是这两者都是一种极端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将所有的物品都囊括在内,所以依据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排他性、竞争性四种特征,可以将一般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非纯粹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私人物品[4]。

1.2 文化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

文化产品,是由文化产业相关人士或者部门创作的,以文化或艺术为主要内容,能够满足人类精神需求,反映社会意识形态,满足大众娱乐的文化载体[5]。换言之,文化产品的核心就是用来满足公众精神文明需求的物质载体。所以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可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其具有的精神文明内涵是区别于其他产品主要特征之一。文化产品不仅具有物质性,可以为公众或个人所拥有,它还具有精神价值,为社会共享。

文化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主要体现在文化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方面。

文化产品具有非排他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而言,公民无需为此直接支付成本也能够使用。另一方面,个人消费文化产品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愉悦、精神层面的提升,是无法排除其他消费者也享有同样的收获,即个人无法独占文化产品的内容包含的精神层面上的所有权。比如,消费者可以独占某本书的物权,但是无法独占这本书所包含的知识。文化产品的非排他性还表现在,不论供给者的意愿如何,都无法排除他人对公共文化产品的消费和享用。即便可以实现排他也成本高昂,或是在技术上无法实现。由此可见,文化产品的物质性可以实现排他性,但其精神层面却相对难以排除他人的共享,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带来的开放性,在技术上难以实现排除。

文化产品具有非竞争性,一方面,在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每增加1个单位的产量,大多数文化产品的生产成本是不会随之增加的,或者其增加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比如图书馆,在其最大容量到达前,新增的借阅者对图书馆的建设和日常运营成本影响甚微。另一方面,某个消费者获得了文化产品的使用或者信息内容,也很少会影响其他消费者消费该产品的机会,例如博物馆,任何一个参观者都无法影响其他参观者的消费或使用。

鉴于文化产品兼具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大特征,因而可以说文化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1.3 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文化产品分类

纵观文化产品市场,由于物权的转移、受众的资格限制和消费的机会竞争等现象的存在,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文化产品都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或兼而有之。在此,根据公共产品的排他性、竞争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这四大特征,可将文化产品划分为纯公共文化产品、俱乐部文化产品、非纯粹公共文化产品和私人文化物品,如表1所示。

纯公共文化产品是兼具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文化产品,比如公共电视、公共广播等。在非排他性方面,公共电视和公共广播在运营的过程当中,用户无需为享受的服务和信息缴纳费用,电视和广播的网络信号覆盖在技术上也很难排除某些特定用户的使用。在非竞争性方面,公共电视和公共广播的设施一旦建设完备,新增用户就不会对其运营的成本造成影响,其边际成本为零;用户之间的使用不会产生竞争,其边际拥挤成本也为零。因而,公共电视和公共广播属于纯公共文化产品。这类产品通常在供给时会出现“搭便车”的效应,用户无需负担任何的生产成本也可从该文化产品中受益,使得供给者无法获得应有的成本补偿,由此会导致供给者生产意愿的下降或不愿意生产,产品供应不足、公众的公共文化需求无法满足等市场失灵问题就此产生,无法通过市场难以解决这类文化产品的供给问题。然而,政府所独有的权利和优势,能有效地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进行投资、组织和管理,所以通常采取政府供给的方式来解决供应纯公共文化产品的困境。

非纯粹公共文化产品是具备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文化产品,比如开放性的文明古迹、历史建筑等。开放性的文明古迹和历史建筑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任何不付费的受众都可以进入观光和游览,不会被排除在服务对象之外;但是,这类产品会因为使用者或参观者的增多而增加其维护的边际生产成本,并且当消费者的拥挤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消费者之间势必会产生消费机会的竞争,所以具有竞争性。因而,其属于非纯粹公共文化产品。非纯粹公共文化产品同纯公共文化产品一样,由于市场收益过低,非政府组织对这类产品缺乏开发的积极性,在开发和运营上也会出现市场和私人供给不足的问题,所以一般情况下政府会对供应者进行一定的补偿或者直接主导供给。

俱乐部文化产品是具备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文化产品,比如图书馆、博物馆等。排他性方面,图书馆和博物馆由于馆藏资源的有限性和公众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形成了“资源稀缺”的状况,使得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如收费、办证、资格限制等)进行排他以避免“搭便车”的人数过度增加,具有排他性[7]。但是,图书馆和博物馆却不会因为人数的增多而额外增加其边际生产成本,每个借阅者或参观者也都不会对其他人造成消费机会的影响,所以具有非竞争性。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非竞争性”是指在一定范围之内,如果资源使用情况超过拥挤点就会产生竞争性,这类产品的性质就会发生转移。例如图书馆里的图书,如果借阅者超过了馆藏图书的数量,借阅者之间就会产生消费的竞争性。

非纯粹公共文化产品和俱乐部文化产品可以统称为准公共产品,这类产品具有部分公共文化产品的特性,但是又有别于纯公共文化产品。

私人文化物品是具备排他性和竞争性的文化产品,比如CD。不支付费用的消费者无法成为CD物质上的拥有者,而拥有者也会导致其他消费者对其物权上的丧失,这体现了其排他性的特征。而每增加一批消费者都会造成生产部门生产成本的上升,如果消费者增多,那么有限的资源自然会产生消费的竞争,竞争性由此产生。这种精神文明 “私有化”的产品,既能最大化地满足个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时在文化市场的运行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用,是值得深入探究的一类文化产品。

这四类文化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有的需要依靠政府直接供给,有的需要政府在其生产中进行引导、保证其充足的供应,有的则需要完全依靠市场经济规律开展生产供给。

2 文化产品生产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由于文化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而对公共文化产品正常生产、运营的维护,离不开政府职能的发挥。但是,不同种类的公共文化产品,政府职能也不一样,只有针对不同的文化产品采取与之相对应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才能够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得到最大化发挥,从而达到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文化市场的最终目的。

2.1 纯公共文化产品——政府供给

纯公共文化产品具有非常强的非排他性,绝大部分人都可以消费和享用,任何人都无法独占其所带给人的精神上的享受而排除他人也得到享受,同时,消费者共享同一文化产品也不会产生利益冲突。纯公共文化产品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市场经济主体很难从中得到合理的回报,因为消费者可以实现共享;前期投入或固定投入巨大,一般的企业很难承受,尤其是其市场收益明显偏低,或者不具备相关的技术能力;边际成本接近于零,没有成本的产生,经济主体收益的合理性也不存在。这些都决定了纯公共文化产品由于收益有限,导致私人部门很难或不愿意生产或提供这类文化产品,而公众又对其有较为强烈的需求,由此就会引发市场供应不足,公众的公共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时,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市场失灵问题就由此而生。

为解决纯公共文化产品供应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满足公众的公共文化需求,需要政府直接承担起纯公共文化产品供应的职能。而且政府所拥有的财力、物力以及资源的支配能力,也决定了政府能起到保证充足供给的作用。纯公共文化产品也只有由政府进行供给,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

对于纯公共文化产品,政府如何进行供给呢?首先,保证足够、合理的财政投入是关键,只有充足的资金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绝大部分人的公共文化需要。其次,完善基础文化设施,纯公共文化产品大多固定投入巨大,并且大多涉及一些基础性的公共文化设施。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的力度,保证每位公民都尽可能地具有享受公共文化的机会和条件。再次,健全纯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应机制。即使是纯公共文化产品,也不会由政府直接生产,这既不是政府的主要任务,也不符合社会分工要求。但是政府要监督其生产、供应过程,以保证公众享受到文化产品及服务的及时、优质。

2.2 准公共文化产品——政府引导

准公共文化产品包括非纯粹公共文化产品和俱乐部文化产品。部分准公共文化产品具有排他性,即只有消费了才能够受益,从而能够给供给者带来可观的利润。其次,准公共文化产品大多存在较强的地区差异和个人审美差异,而政府很难满足公众这种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但是私人部门可以较好地满足消费者较为个性化的需求。可见,准公共文化产品能够交由市场,并得到很好地供给[8]。然而,由于准公共文化产品又具有一定的纯公共文化产品的特性,其需求具有公共属性,如果完全交由市场承担其供应,不仅可能出现负外部性、资源配置失衡、垄断等问题,同时其供应也不一定能得到保证,尤其是供应的质量方面。这时就需要政府对准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引导,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文化产品的供应质量,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政府引导职能的发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文化产品市场体制的完善,为市场主体创建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由于准公共文化产品主要是交由市场来参与供给,因而首先要解决市场对准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动力问题。准公共文化产品具有部分纯公共文化产品的属性,从生产成本角度看,某些供给准公共产品的部门不一定可以从增加的消费者中获得收益,作为追求利润的企业和单位不会希望出现这种全民共享的情况。从消费机会竞争的角度看,消费产生竞争是所有产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前提,而某些准公共文化产品恰恰相反,消费者之间不存在利益的冲突。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部门的生产动力不足,导致准公共文化产品的供需失衡[9]。为此,需要政府建立健全文化产品市场机制,改进有关文化产品的相关政策,为文化产品供应主体营造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

其次是财政的扶持,以鼓励、引导市场积极参与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由于准公共文化产品具备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所以供给者在生产的过程当中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文化产品本身的社会效益。而追求社会效益就有可能造成文化产品在市场中收益有限,或者是没有强大的资本投入来支持准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10]。对此,政府应设立一些相关的产业发展基金或出台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对其进行扶持和资助,以引导、鼓励市场参与这类文化产品的生产、供应,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最后,是对生产供应过程的监管,对准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进行必要的规范制约。准公共文化产品交予市场进行供给的同时,也会出现诸多问题。因为资源、资本、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市场本身无法实现文化资源的最优配置,由此会引发准公共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效率低下、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从而影响市场对准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导致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或者短缺。为此,需要政府对这类准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应过程进行监管和适度干预。对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者的监管不仅是政府职能的体现,同时也维护了文化产品生产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同时,对准公共文化产品严格把关既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保障了行业内的竞争者之间的公平、公正。

2.3 私人文化物品——宏观调控

私人文化物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为私人部门提供了利益的来源,而它本身所具有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政府部门无法良好地进行供应,所以私人文化产品主要依靠市场经济规律来解决供给和运营的问题。

对于完全交付市场运营的产品,政府要做到对行业和企业最基本的宏观调控,来保证市场的正常秩序和行业的正常运转。《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相关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11]。政府在健全文化市场体制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资源的调动,对于私人部门进入文化市场要进行政策扶持,来保证私人文化物品市场能够繁荣发展。但是,私人文化物品生产部门也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要对其做到最基本的监管,避免生产出质量低劣、内容违规等危害社会和消费者的文化产品。

3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文化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它在消费和传播过程中体现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只有政府与市场双方进行配合才能实现文化产品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政府在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能缺位,对短缺的公共文化产品直接供给,对准公共文化产品要侧面引导,对私人文化产品则进行规范。同时,政府也不能越位管理,必须正确地制定相关的调控政策,忽略市场本身具有的调控作用只会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等不必要的现象。强调公共产品属性下文化产品的政府职能,对未来解答政府应该怎样才能做好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角色,政府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共文化需求,以及政府与市场如何配合才能实现最优的文化资源配置等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注 释

[1][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32-33

[2]李增刚.新政治经济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6-48

[3]左惠.文化产品的公共物品属性及其供给模式选择[J].中州学刊,2009(5):279-280

[4]程浩,管磊.对公共产品理论的认识[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6):10-17

[5]臧秀清,游涛.文化产品:特征与属性的再认识[J].探索,2011(5):121

[6]赵颖.文化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J].北方经贸,2013(4):143-144

[7]沈小玲.论图书馆的经济学属性:公共物品[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80-82

[8]吕达.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机制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32-36

[9]胡惠林.论文化产业的社会责任[J].社会科学,2009(10):132-139

[10]高鹤文.准公共产品领域国有经济功能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09

[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3-11-12

篇5:小议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论文

1方便的可达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决定了它会成为城市生活的人群聚集地,因此在它的周边应该有大型公共交通枢纽和疏散场地;不然会削弱它的使用功能,没有了人的公共空间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国内的城市建设需要这样的公共空间,除去本身的设计水平和内容,这种存在就是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集会、交友等都可以通过它来完成。可见这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开发的先决条件。

2适宜的比例和尺度

这个层面更多的涉及到建筑、城市美学的东西。日本学者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说道: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超过2时则产生宽阔之感;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当D/H=1时,高度与宽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匀称之感(H:沿街建筑高度;D:街道宽度)。数字化的精细作用到人的感性体会上,更能准确的把握人的心理体验,创造出适宜的活动空间。尺度包括形体的长度、宽度、整体与城市、整体与整体、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对行为主体人产生的心理影响。尺度更侧重于心理体会,应用于人对于周边环境和对象形象的评价,并给与一定的心理暗示。

3层次感和立体感

空间存在暂时停留和永久存在两种形式;马洛斯“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求包括生存、安全、情感、社交及自我价值实现5个层次。层次是穿越城市空间时对于城市远近的空间感受,这一过程存在开始、过度、高潮和尾声;空间处理手法主要是限定、围合、强调、收缩、延伸等。立体感主要是指城市及其组成部分应具有新鲜感、“运动感”、完整感;整个城市每天都在更新,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因此街道立面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它是生动和富于变化的;整个城市天际线会有一定得曲折轮廓,它是对城市内容的最好解读,建筑的体量、高度、位置和颜色都是组成城市立体感的重要元素。

4应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

中国的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速度很快,设计方法较单一、复制现象屡见不鲜,以致现在的较大的城市规划项目都有国外主导,但是另一方面国外的设计不是复制内容而是复制形式;国外从业人员的空间处理手法应用较多,城市有一定的特色,但是民族性和地域性不足,城市生活也会单一化。如果将许多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交织在一起,融入设计理念中,那么城市的特有文化属性就存在了,城市的发展就有了限定,建筑和景观的设计也就不用再天马行空。

5基础设施

现代城市经历了大拆大建、快速发展时期,现在设计的公共空间应更具有特色。现代空间理论认为,它是由具体的实在物质、形状、肌理、色彩构成的,这些元素共同构成环境的特色。而公共空间重在人对于城市空间的体验,是视觉和心里的双重感应,因此进行空间设计应该着重于人的感受,空间的特性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篇6:校园公共设施设计论文

校园公共设施设计论文

高校公共设施设计与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也是体现该校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校园公共设施既能体现该校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内涵,也能体现该校的校园文化和校园形象。本文针对高校内公共设施的设计方法与原则加以分析总结,以期对设计者有所帮助。

校园公共设施包括校园道路标识系统,校园休闲景观系统、校园垃圾处理系统等分类,公共设施是在公共场所服务于大众的设备或物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设施发展趋于多样化。现代高校内的公共设施起着协调校内外师生与校园环境关系的作用,是校园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设计师如何创造出符合现代高校校园生活需求的公关设施,使之与高校整体发展协调,公关设施的设计方法尤为重要。

校园公共设施的用途

高校公共设施是高校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种特殊的校园艺术品。对于宣扬校园文化,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起着关键作用。高校公关设施主要有一下用途。

1.导视作用

以传达视觉信息为主的设施,包括道路标识、建筑物标识。主要形式有路牌、路标、宣传栏、广告招贴栏等。

2.卫生作用

以清洁卫生为目的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垃圾站、卫生间盥洗室等等。

3.休闲作用

以游憩休闲为主要目的的设施。有公共座椅、台桌、景观小品等。

校园公共设施设计的原则

1.与校园整体规划相协调

现今高校的校园环境越来越受到师生乃至社会人群的关注,校园环境是否协调统一直接影响对整个校园环境的评价。高校公共家具的外观造型设计也要与校园整体规划相一致,才能满足整体的统一性。虽然公共家具都是单独的个体,在局部环境中各自独立,承担各自的使用功能,但是在整体系统中,却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即便单体家具设计构思新颖,创意独到,但如果不能与整体校园环境协调统一的话,依然是不成功的设计。

2.与校园文化发展相吻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高校教育的关注越来越高,校园文化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不同高校推出各自不同的校园文化。国家教育委员会指出:校园文化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共同创建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除课堂教学、实习、设计及校园基础物质建设之外的一切校园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校风学风、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学校的传统与习惯、学生社团、校内文体活动、学校电视、广播、报刊、环境布局、美化等方面。高校公共家具在校园中是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物质设施,例如宣传招贴栏,路标路牌,另外还有校园内的景观小品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表现载体,因此在高校公共家具设计时要符合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校园文化的特色。

3.与人性化设计相匹配

为了满足校园公共场所活动的不同需求,在进行设计时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不同师生群体的需要,怎样使他们在使用中感到便利、安全、舒适是设计此类产品必要的考虑因素。

校园公共设施设计方法

1.整体环境与单体设施的协调统一

整体环境协调与否关系到一个高校校园环境的规划程度水平高低,设计师在设计公共设施的单体时,第一应时刻注意与环境的整体协调性。例如对色彩的选择、材料的运用、纹样的处理等方面。其次设计方案应进行反复的比较推敲,以大环境树立全局观,但同时要注重细节的表达,也不可过于笼统粗糙。第三,在每一个不同的单体设计时都应具有统一表现的元素,即共性表现,以达到统一的目的,使局部的单体与全局的整体环境相融合,实现统一中有变化,个性中体现统一。

2.视觉化效果的协调统一

在现代化的高校校园中,视觉标示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要素,因此在对公共设施进行设计配色和装饰时,必须注重视觉效果的完整度和统一性。首先,高校的校徽、校旗和校园文化等符号标识,应合理地体现在公共设施之中;其次,色彩是视觉系统中最易显现的元素,在选择配色方案时应尽量选取该校校园内的特色色相,同时要与周围环境相统一,与该地区地域特色相协调;第三,在设计时应注意将该设施与周围的景观设计风格相统一,不能过分跳跃突出,把握全局效果,这样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衬托校园整体环境。

3.功能与形式的协调统一

公共设施的功能与形式两者之间是一种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公共设施产品应充分考虑二者之间这一基本关系,并将其充分融合。高校公共设施服务于校内师生,功能性必须得以充分体现,因此设计者在对单体设施或组合设施产品创作时,必须先了解该产品的主要用途和服务对象,在功能需求方面尽可能满足人机工程学的要求,体现功能使用的科学性。同时,在外形审美与视觉环境方面,形式美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当代高校对校园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单调乏味的功能主义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设计师应尽可能多考虑校园文化、地域特色、整体配色方案等形式美元素,使功能与形式完美协调,和谐统一。

结语

篇7:城市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的论文

1.1当前城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理论的相关研究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城市居住小区“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小区通常简称为“小区”。关于居住区公共空间,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方向进行了相关探索,普遍认为,“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是相对而言的,指居住小区中除了“私人空间”,任何小区居民都能够自由进出、使用且不受到歧视的场所,包含室内外公共空间两个部分内容。关于城市居住小区的空间环境在塑造居民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得到国内外不少学者的关注,也充分显示这一课题的日益受到重视。例如,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白德懋认为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居住区规划应该满足居民的这种对社会交往的需求,使居住区的室外空间成为方便人们社交的场所。规划师和建筑师要有“场所感”,让居民有一种领域感和归属感,领域感、归属感的营造有利于小区建设以及后期的维护;王宇基于环境行为理论对居住者需求和行为活动的调查,分析空间构成要素与人的行为活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小区公共空间应适当动静分区,建议开敞大空间,可以与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镶嵌组合,但在设计时要注意考虑到不同类型空间的区分,避免不同活动的相互干扰。这一理论的提出要求设计师应慎重考虑静态空间与动态空间的合理布局。国外也有一些相关重要理论切入这一问题的研究,如(美)西萨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邻里中心与周边的住宅组团中心的范围内,应以散点状的形式布置公共空间。有别于以往沿中轴线布置小区公共空间的模式,大大提高公共空间的服务范畴;(英)西蒙贝尔早在他所编著的书中提出景观设计不仅要在视觉上令人愉快,还要在功能、成本和美学之间求得平衡。就此提醒设计师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时不能单纯的追求审美而忽略实用功能性,也不能单方面的追求功能而忽略人们对美的追求;杨盖尔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等等。这一理论研究应用于已建设完成的小区评价其公共空间质量,总结经验教训,能快速提高设计水平,更好的服务于人。

1.2当今城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

国内外城市居住小区的空间理论研究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总结出带有普遍时代特征的城市小区理论,以此研究理论为依据所提出的设计方案,不乏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居民心理特征等等存在较大的地域不平衡状况,各个城市在具体面对小区环境优化课题时呈现一定程度个体特性,而且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一直在发展演变,因此,照搬现成的研究理论和设计方案并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各个城市居民的实际需要,对具体城市小区的实地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的空间设计方案,更具现实的指导意义,也能提炼出中国城市小区设计中带有普遍性的理论对策和实践作用。另一方面,当今大部分学者多从空间层次、空间形式角度对居住小区公共空间进行研究,由于更多选择老年、儿童等有限群体对公共空间的需求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笔者以为城市小区的空间研究在群体对策上应该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是面向城市居民各个层次的设计需要。本文以所在的宁德市居住小区为个案,对小区居民按年龄层分为0—12岁儿童、13—30岁青少年、31—60岁中年、60岁以上老年,四大块分别进行跟踪访问,掌握他们各自的心理与行为特性,力图为宁德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寻找具体有效能符合各个层次居民需求的设计方案,为当前城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构建起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2从宁德市小区公共空间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城市小区设计问题

为了全面客观的了解宁德市住宅小区公共空间的现状和特征,笔者重点研究对象选择在不同时期建成投入使用,且住区规模、公共活动空间形态在同时期小区中具有很强代表性的居民小区,同时居民对小区内的公用活动空间依赖性和使用频率较高的小区作为研究个案进行重点调研。所选取的三个住宅小区均为商品房开发项目,分别位于宁德市城市的中东部。东湖品臻小区、东湖豪门小区及逸涛小区。本次调查分析内容主要包括,观察记录小区居民什么时间段户外活动较为活跃,持续时间多长;调查记录居民户外活动的频率次数和类型构成,分析小区居民各群体爱好的户外活动类型和对活动空间的需求,指出小区活动空间存在的局限和不足等;通过观察和记录,综合分析评估居民对小区各类公共活动空间的满意程度和对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潜在的使用需求。2015年7月到8月期间,笔者通过为期达两个月的努力,跟踪,运用现场访谈、问卷设计以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对被调研小区进行照片记录与平面图标注方式,分析小区整体规划、空间布局、空间使用情况;通过实地调查,记录分析各类活动发生时的人群构成、时间段、时长、所处位置、频率以及偏好项目等因素;结合小区规模、调查地点所在位置等不同因素,深入了解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的特点与现状,归纳总结实地调研得到的居民户外活动行为特征。访谈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和确认小区居民的行为特征与需求特征。针对不同群体居民,拟定不同的访谈调查纲要。访谈过程中,按照纲要结构对应的内容进行提问和交谈,了解居民平时进行小区户外活动的时间、频率、偏好等特征及其原因,了解居民对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实际需求和其他方面需求,听取居民对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本次问卷内容重点针对居住小区公共空间使用存在的问题,探求小区居民日常出行的行为规律和特征、户外活动的兴趣和主要项目,找出居民对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真实感受与需求。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小区公共空间使用状况进行,包括小区居民的户外活动时间分布特征、喜欢的活动类型及所涉及的空间信息调查,对小区内各类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程度及满意程度调查,对小区公共活动空间或场地存在问题和建议。综合问卷数据,居民对不同类型活动需求情况如下:需求程度较高的为运动健身类活动如:跑步、散步、广场舞、健美操类、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其次亲子互动活动也越来越受重视,居民希望通过户外亲子互动活动,使亲子情感交融,促进家庭和谐、健康发展。其余如聊天聚会、游泳、下棋、打牌等也有少数群体喜欢。其中跑步、散步以及各种操类运动的参与者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少年主要与球类运动为主。同时,中老年人也是家居生活和休闲娱乐活的主要参与者。本研究在问卷调查中设置了给所在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给予总体评价的问题,受访居民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给自己所在的小区打分的情况,其中东湖品臻分数最高,逸涛小区分数最低,存在问题最多。从总体情况分析,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小区公共空间建设时重视儿童和老年人对活动空间的需求,忽视其余人群需求。同一种类型的活动空间,不同小区的需求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东湖品臻小区建成时间较晚、景观好,活动设施较为齐全,小区管理规范,因此居民对各类活动空间的满意程度较高;东湖豪门小区规划面积大,儿童活动空间、康体活动空间较充足,但其余的几类活动空间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尤其是中老年人静态的休闲空间方面;逸涛小区建成时间早,小区景观单一,公共活动空间少,儿童游乐场所陈旧,尤其是硬质广场、散步道路这两个方面严重不足。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小区公共空间设计方面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1).小区居民覆盖所有年龄层,虽然儿童、老年人户外活动所占比例比较大,但不能因此忽视其他群体的需求。一方面,由于工作、学习、生活特征,儿童、老年人活动时间多,户外活动频繁,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上对儿童、老年人给予更多关注是必要的。另一方面,青年、中年人工作之余的消遣、休闲、交际活动,同样是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上需要考虑的。

2).小区公共空间是从属于住宅空间,有其一定的功能价值,并不局限于景观效果。应该改变目前小区公共空间景观性大于功能性的现象。从本质上掌握居民的行为习性及心理需要,避免为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刻意追求那些耗资巨大而又生硬、牵强的景观效果,而导致忽视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功能需求,造成功能性空间缺乏。

3).公共空间设计和建筑规划设计二者之间协调不够,经常出现景观、空间在建筑设计之后的机械的“填空”行为,导致景观设计与公共空间设计的割裂,被动地将功能性和景观性的空间分散布置在整个住宅小区建筑周围。

4).有限的公共空间,缺乏多功能设计,造成公共空间功能混乱。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小区内可利用的公共空间非常有限,而人的行为和感受需要来自各种不同的因素,因此,多位一体的复合型或组合型公共空间应该得到发展和创新。

5).千篇一律的工业化产品构建而成的儿童活动区域、健身器械区域等,缺少人文关怀,造成物与人的情感交流缺失,物的识别性不强,人的归属感缺失。应该认识到工业化成品的活动器械和设施只是简单的道具,光靠这些道具无法营造或形成视觉、情感和精神层面的感受和认同,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等具有人文关怀的要素不能被忽略和遗忘。

3城市小区公共空间设计方案对策探索

通过对宁德小区公共空间和居民行为的实地调查,可见宁德城区小区公共空间在设计观念上存在的问题集中在群体需要层面、公共空间设计意识以及营造归属感等多方面的不足,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小区建设普遍存在的现状,需要多方面探索优化方案。

3.1树立人本思想,全面满足居民需求

充分尊重居民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创造符合居民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满足居民情感需求的空间,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小区公共空间的具体应用。因此,笔者认为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结合时代特点,时刻以使用空间者的需求和心理感受作为设计的前提和标尺,使空间设计更合理。在注重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生理、心理需求的同时不能忽视青少年以及中年人群的需求,不能以偏概全,落实真正的以人为本。如:满足儿童游乐需求和老年人康乐需求的同时也应该满足青少年对球类运动空间的需求,中年人休闲运动的需求。在设计规划时满足居民各年龄层需求的同时,在儿童和老年人活动空间上多注意细节的设计,如考虑到儿童游乐时需要大人的看护、照顾,因而设计儿童游乐空间时应考虑大人聊天、休息的空间。同时,儿童安全意识薄弱,在进行游乐设施设计时在材料上、细节设计上更要用心,采用柔性材料、倒角设计避免儿童磕碰、摔跤等。

3.2转变意识,实现景观与功能的双赢

城市住宅小区环境的优劣、质量的高低对小区居民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小区环境的关注已不仅仅停留在景观层面,而更深层次的关注小区公共空间功能的开发。这就要求设计者在意识形态上应该把景观与功能放在同一天平上,将二者揉和设计。首先应该基本满足居民活动需求的情况下合理的进行功能布局,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和场地条件合理的设置活动区域和设施。如:儿童玩乐空间、青少年球类运动空间,中老年人操类运动空间、散步空间等功能空间为面,以交通体系为线,结合不同活动的特点,确立公共空间中景观与功能空间的整合关系。运用不同的美学手法来营造公共空间的艺术效果。通过不同的元素,相互组合叠加,利用色彩、质感、形体等要素展现别样的空间氛围。也可以利用光线的高度、颜色、角度随时间的变化和日照方向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光影效果,创造出更丰富的美感。最终达到功能空间与景观的相融,营造优美的小区环境。

3.3空间使用上的多功能性开发

随着技术的发展,屋顶空间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剩余空间,许多大城市公共建筑屋顶出现空间花园、空中泳池、空中餐厅等等,笔者认为可以把这一设计模式导入到住宅小区屋顶空间设计中,设计师在进行小区公共空间设计时,综合考虑各年龄层活动喜好,行为特征,把相对静态的活动项目(下棋、打牌、逗鸟、遛狗、看书等等)结合景观设计,将其设置在屋顶,并在屋顶设立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可设计成花园式活动空间,考虑居住人群的活动需求设硬质铺装,搭设遮阴花架,添设休闲桌椅,四周沿边栽植灌木、花、草坪等,并考虑垃圾箱、照明设备等服务设施,使其成为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活动空间。架空层空间兼具室内外空间的特点,最大优势能为小区居民提供全天候的活动空间。早期建筑架空层主要起到停放车辆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电动车的淘汰,架空层空间被废弃,灰尘布满、杂物堆放其间。为此笔者认为可以对架空层空间进行改造有效利用。如:将儿童游戏器械放置其中,它就是儿童游玩娱乐的空间;将健身设施放置其中,它就是健身运动空间;将木质平台搭建其中,它就是小区居民展示技艺的空间;将其设计为展览空间,它就是展示小区文化和艺术的空间等等。由此可见,将小区架空层空间的改造,将给小区带来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活动空间使用上往往具有“时空重叠性”,是指某一空间在不同的时段往往为不同的人群所使用[10]。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前,要充分调查分析人的行为活动特征,根据不同年龄层居民行为习性的差异,合理设计多功能的活动空间,而不是主观地为某一空间环境指定某一单一的活动内容。例如居住小区硬质广场可以使老年人跳广场舞的场所,可以是周末露天电影的场所,也可以是节假日聚会的场所。可以是夏天居民的游泳池也可以是冬天孩子溜冰、奔跑的场所。因此,科学合理的设计,能有效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提高空间活力。

3.4寻求地域特色和归属感

居民的行为、需求与当地的经济条件、风俗习惯、文化观念等密切相关,只有通过设计师对当地的民情、风俗、文化等进行反复揣摩分析,才能营造富有地域性特色的小区公共空间,使居民产生情感的共鸣,引起人们强烈的归属感。例如当今宁德市小区居民较大一部分由宁德市下各县迁入,这些居民还保留着当地传统习惯,对节日庆典、民俗活动有着强烈需求,然而现在千篇一律、毫无特征的工业化设施覆盖大大小小的小区公共空间,使这部分居民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迫使很多具有传统意义的活动逐渐消失,使小区失去活力,毫无“家园感”得不到居民认同。因而,对于小区公共空间的建设,笔者认为应综合考虑固有居民与后迁入居民的生活行为特征与心理需求,将新的东西与地方风俗、传统建筑和景观糅合设计。将传统的生活形式与现代文化进行整合、共生,既要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也要使新的文化得以注入城市小区建设中。建议设计师在进行小区公共空间设计时,尽量运用本土材料、当地特色绿植,通过提炼本土建筑符号应用于设计等,使地域特征与公共空间无缝连接,增强小区识别性,让居民产生认同感,拥有归属感。

4结语

篇8: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1. 地段规划总平面图。

2. 城市竖向规划规范。

3. 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图。

4. 该城市区域性设计规范。

二、设计原则:

1. 生态性原则, 在以生态为主导的原则基础上营造生物多样性环境。

2. 能动性原则, 以能动性定义空间, 实现不同空间进行不同活动和交流, 实现空间价值。

3. 人性化原则, 以植物造景体现人与自然的亲和。

4. 定向化原则, 以思维空间关注空间使用和发展。

三、设计构思

方案以美感平台兴奋点设计、25米理论和景观参与性为设计指导, 充分考虑功能空间与地形的融合, 以微地形处理手法, 配合植物混合种植、小品设计等构建功能多样、内涵丰富、虚实结合、景观环境相异的复合型公共空间。

四、功能分区

处于美感平台的受众群体受到信息刺激时, 受众群体的兴奋点会在前一美感平台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使审美主题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 而后再缓慢进入下一个平台。新的美感平台会因兴奋点的特征及受众群体的审美水平而较之前美感平台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方案将园区划分为商展景观区、娱乐区两大动态空间和休闲区、自然景观区两大静态空间。

1. 商展景观区兼具商业展示和景观休闲的双重作用。

内部设置广告展示区、商业活动区, 配合休闲景观, 使场地同时满足商业活动和民间集会。此功能区的受众群体因其行为的限定性, 其兴奋程度较之娱乐区不会太高。

2.娱乐区包含了徒手攀岩、户外爬网、健身去和滑梯等参与性设施, 让受众群体实际参与其中, 可以在前一美感平台的基础上, 使兴奋点得以提升。为更好的实现该空间功能需求以及更好的承接后面的静态空间, 该功能区设置了休息、休闲区, 作为娱乐区的附属空间。

3. 休闲娱乐区依原地形处理为下沉空间。

该空间主要以茶歇、冷饮和观景为主。良好的植物配置结合水景景观, 使受众群体仿佛置身田园。两面的墙壁设计为景观墙, 使受众群体在休息时有景可观, 有景可赏, 乐于其中。该空间使人情绪舒缓, 较之前一空间, 兴奋点有所回降。

4. 自然景观区以圆形为设计元素, 运用微地形处理手法, 最大程度的减少土方开挖, 保护原有生态景观。

空间交通呈台地式镶嵌于原地行中, 使观赏者多角度欣赏自然景观。此空间中的受众群体兴奋点最低, 接近人的日常水平。

五、设计方法

1. 明点设计明点设计是空间中运用各种能被人的感知器官直接感觉到的空间信息使人产生兴奋点的设计手法。

(1) 视觉兴奋点设计

为更好的体现空间价值, 完善空间功能。方案在商展景观区设计了广告牌、LED展示系统、灯箱展示系统和商展活动平台为视觉兴奋点美感平台。娱乐区分别在各娱乐设施配套了雕塑小品作为视觉兴奋点美感平台。休闲娱乐区则以景观墙和植物景观为视觉兴奋点美感平台。自然观景区除自然景观外分区设计了水景广场、休闲景观亭和台地花圃为视觉兴奋点美感平台。使受众群体在各个功能空间都能满足视觉刺激带来的美感享受。

(2) 触觉兴奋点设计

方案的触觉兴奋点设计主要集中在娱乐区。徒手攀岩、户外爬网、健身去和滑梯等有了项目让受众群体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美感享受。此外, 各功能空间不同材质的运用也为受众群体提供了以触觉兴奋点为主的美感平台。

(3) 味觉兴奋点设计

味觉兴奋设计主要是运用芳香性植被给人带来美感享受。本方案四个功能区分别散置、点置芍药、栀子花、牡丹等植物, 特别是自然景观区, 因其本身自然植被丰富, 植物种类多样, 给身在其中的游客以鸟语花香、心旷神怡的美感享受。

(4) 听觉兴奋点设计

听觉兴奋点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人工影音系统和自然声音。本方案中人工影音系统主要集中在商展景观区, 可做商业展示、商业活动宣传、民间集会使用。休闲娱乐区主要靠人工音响获得听觉享受。自然景观区是人工音响和自然声音最丰富的空间, 因该空间自然资源充沛, 虫鸣鸟叫配合幽雅的人工音乐, 使受众群体获得极大的听觉享受。

2. 暗点设计暗点设计是公共空间中运用风景信息所包含的,

不能被人的感官感知的潜在信息, 作用于一定层次的审美潜意识而产生兴奋点的设计手法。暗点设计较之明点设计更具内涵, 且观赏者因其自身的审美水平不同获得的兴奋程度也不同。

(1) 意境兴奋点设计

意境营造是暗点设计的重要表现方式, 在意境中, 客观事物通过一定的设计方式实现情景交融, 从而牵动观赏者的情思和联想, 拓展观赏者审美空间。本方案的意境兴奋点设计主要表现在休闲娱乐区和自然景观区。

(2) 比德兴奋点设计

比德兴奋点主要依靠植物体现, 如松树四季长青、经寒不凋, 常比喻为高尚的品德。

六、结语

空间决定心理, 心理理解创造人文空间。因此, 空间和心理是共生的过程。了解受众群体的兴奋点和心理环境, 尤其是意境营造和结合美感平台兴奋点设计的手法, 对现代公共空间的理性设计和人性设计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公共空间的价值体现亦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武星宽, 陈其端著.《论艺术设计形式美感表达方式》[J].中外教坛 (大学版) , 2003 (5) .

[2]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7.

[3]梁雪, 肖连望.《城市空间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8.6.

上一篇:介绍年夜饭作文下一篇:3市人民医院2012年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