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建筑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2022-04-25

【摘要】在空间设计领域,光虽然不是人们能够实际控制的物质,但是却对于整个空间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不能够直接控制光,但是我们却能够有目的地引导光在整个空间内的存在,从而与其他的设计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艺术设计。本文首先从光与空间艺术设计的基本观点进行阐释,进而分析光在空间设计领域的应用,最后探讨如何在空间艺术设计中体现光的艺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院建筑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医院建筑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篇1:

国内外康养环境中建筑空间设计的比较研究

摘要:立足于国内外康养建筑实际情况,首先对国外康养环境建筑空间设计现状、康养建筑空间设计分类对比情况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我国我国康养建筑空间设计现状,提出了几点适宜中国康养建筑建设的建筑空间设计方法以及建议。

关键词:康养建筑;建筑设计;养老设施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截止到2019年年底,中国人口老龄化增速位列世界第一,预计2030年,中国“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国家,2050年,社会将进人深度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30%。所以,构建完善养老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自2011年起,我国就开始持续推动养老建设工作,倡导参照‘旧本”模式,创建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由此可看到,在我国拟建养老体系中,养老设施是为养老服务的主要供给方。目前,日本是全球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27%,排名世界第一,而意大利23%、德国21%位居第二和第三名。这些国家在养老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故需要深入探析这些国家康养建筑空间的设计案例,横向比较各国康养建筑空间的异同,以为我国相关工作发展指出方向,并揭示我国康养建筑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1 国外康养环境建筑空间设计现状

采取文献查阅法对国内外康养环境建筑空间设计进行调查、分析、判断。

1.1 德国康养建筑空间设计案例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推进养老制度建设的国家,德国的康养住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护理类、另一类为社会住房类。具体表现为社会住宅、老年住宅、养老院、护理院、综合机构,其中社会住宅主要针对低收入健康老人建设,政府筹资建设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在房租方面予以补贴,住宅中设计有紧急呼叫装置、辅助行走装置、无障碍通道等;老年住宅主要针对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空间内设置有独立卫浴,形式和一般住宅相同,为便于老年人通行,设置有无障碍通道、辅助行走装置等;养老院在老年住宅的基础上,设置了护理空间、生活照料空间,空间规模更大,空间划分明确;护理院针对无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护理服务、日常照料服务;综合机构主要针对不同类型老年人,提供想用照料服务,空间划分和养老院相同。以St.Carolushaus老年护理中心为例,St.Carolushaus老年护理中心设置有两个单元,每个单元均设置有直达单元中心的通行内核,围绕中心分布老年居室,两个居住单元通过廊道直接连接,走廊中设置有支持日常护理工作的储藏室、洗衣房等功能用房。从St.Carolushaus老年护理中心的结构可看出,St.Carolushaus老年护理中心兼具人性化的空间设计,为老年人设置有独立空间,且各类空间的辨识度较高,利于老年人进行分辨,也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护理服务。在康养建筑空间的用地整体规划方面,德国主要是“因地适宜”,根据拟建地的地形变化来对基础设施、朝向等进行调整,并合理确定公共空间、附属建筑、主体建筑的位置、占比等,最终形成一个疏密有致的空间布局。

1.2 美国康养建筑空间设计案例

目前,美国现存的康养建筑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学院类型,此类是较为传统的美国康养建筑,建设效仿一般学生宿舍建设;另一类是伴随美国养老体系逐步完善而产生的深度看护康养建筑。这种变化是伴随美国经济发展而衍生的,比如美国玫瑰大地老年人社区、兰卡斯特临终关怀中心(见图1)、蒙哥马利之家(见图2)等,根据其功能,在空间设计方面就存在诸多差异,美国玫瑰大地老年人社区共容纳70户老年人,提供基础的社群服务;兰卡斯特临终关怀中心则是针对健康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具有24个不同的居住单元,并提供专业化的临终照护服务;蒙哥马利之家具有160個居住单元,可为经济条件良好的老年人提供全日制照料服务。这里以21世纪以来美国建成的康养建筑为例,绝大多数美国康养建筑总体功能平面布局都综合考虑到了自然景观以及阳光结合,且顺应地势发展,综合考虑到主体建筑、停车场、室外空间等,建筑和周边环境良好融合,同时再灵活调整交通动线;公共空间处理采取差异化的围合方式,比如以院落的方式连接不同楼栋的公共空间,充分满足老年人的空间需求,保证老年人能够进行一定的社会化活动;建筑细部方面考虑到了老年人行为特征,在各处均设置有辅助设施,如导盲线、开关、建筑符号等。

1.2 日本康养建筑空间设计案例

日本的传统文化出于我国,其社会环境、观念等和我国基本一致,从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故在康养建筑建设方面,日本有着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从日本的各类康养建筑可看出,多数老年人独立居住的空间,均表现出了明显的“细分化”趋势,比如房间的玄关、卫生间、洗漱台等,均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生活能力进行了有效调整;日本康养建筑设计理念充分彰显了日本传统文化情怀,围绕本地传统文化对建筑细部节点进行了全面优化,各处均设置有相应的康复训练设施,不仅能够让老年人的旧情怀得到有效释放,同时也能够优化康养建筑空间的康复修养功能;日本康养建筑空间设计尤其注重老年人隐私空间的处理,设计重点考虑居住空间隐私性,有限的居住空间内,能够满足老年人洗漱、更衣、待客、睡眠、如厕等需求,且可保证老年人不受到打扰,保证老年人隐私能够得到姣好的保护,比如通过软质隔断对起居室和卧室进行处理,老年人在睡觉时就可以将软质隔断放下,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结构。

2 康养建筑空间设计分类对比

2.1 空间设计类型对比

一是单体空间和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对比,从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来分析单体空间设计合理性。首先,空间功能必须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符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日本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日本康养建筑单体空间设计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到日本老年人注重因素以及杂物较多,设置功能完备的居住空间,并增加收纳空间;德国康养建筑单体空间设计则更注重老年人的社群交往需求,根据老年人的爱好对公共空间进行调整;二是空间形状和老年情怀,康养建筑本身是满足人“需求”的一类建筑,故必须重视人的主观感受,将老年人自身情怀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在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同时,保证老年人能够在空间中进行正常的生活,能够正常修养。比如,日本八千代养老设施居所(见图3),该康养建筑就考虑到了老年人的情怀需求,各个楼层以街道命名,楼层和立体化街区对应,保证老年人的情怀得到满足;三是康养建筑的空间和建筑结构形式的对应,目前国内外的康养建筑大致可分为砖石结构、木架结构、钢结构三种类型,不同的建筑结构所形成的空间也各不相同,比如传统砖石结构的空间较为封闭;钢结构可根据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建筑空间相对通透;木架空间可同时满足空间通透性、舒适性两个方面的需求,但是造价高、使用寿命短。

2.2 多空间组合设计对比

一是衔接与过渡空间的对比,康养建筑需要依靠衔接、过渡空间连接,以保证空间之间的通透性,比如在两个大的空间中加入一个过渡空间,不仅能够增强康养建筑的整体感,同时也能够增加空间的节奏感。比如,上文提及的St.Carolushaus老年护理中心,通过廊道直接连接两个不同居住单元,然后在廊道中增加功能空间。二是空间的暗示以及引导,许多康养建筑建设必须要因地适宜,考虑到地形或者功能的限制,许多建筑的重要活动空间可能会不够突出、明显,以至于老年人不易寻找,因此康养建筑空间设计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暗示性区域,比如通过颜色过渡或者在地面、天花设置方向性图案,直接而将人引导至某一个方向,从而实现各个功能空间的有效衔接。

3 我国康养建筑空间设计现状

我国康养建筑建设深受传统文化所影响,建筑结构形式多样,但是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许多康养建筑材料都比较单一,如今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康养建筑材料应用也得到了高度重视,环保、安全、生态材料逐步应用到了康养建筑建设中。

3.1 空间功能分析

一类是空间功能多样型建筑,在老年康复建筑空间中,康复大厅是为老年公寓的核心功能部分,在不同的康复训练区域用植物或者隔墙区分空间,达到保护老年人隐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空间灵活性;二是简易划分型,主要是在平面空间中设置不同的组团,空间为典型的开放性多功能空间,老年人能够在空间内进行训练、就餐或者其他娱乐活动。

3.2 动线分析

康养空间动线分布极为重要,不仅要保证老年人的安全,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同时也要确保护理工作易于落实。国内康养建筑常采用布置循环空间的模式满足老年人需求,同时缩短护理工作人员动线,达到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作用。另外则是部分改建的康养建筑,建筑形式类似于一般学校的学生宿舍,动线混乱,空间功能划分存在一定问题。

4 适宜中国康养建筑建设的建筑空间设计方法以及建议

康养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质、公益性质、人文关怀性质,建筑不仅需要满足基本的功能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到老年人情绪、情感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以保证老年人在康养环境中仍旧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参考德国、美国、日本的康养建筑设计案例,康养建筑设计必须要更加深入剖析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特征,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协调。下文就从老年人个体、空间调整、功能调整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4.1 老年人个体需求的满足

老年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具有一般社会人的社会需求特征,但是却更需要被关怀,历经数十年岁月,累积了丰富人生经验,且常年形成了丰富的个性。如何在空间设计方面满足老年人的个性需求,是康养建筑设计不可回避的难题就。康养建筑设计初期,应对潜在的人住者进行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明确人住群体的行为特征、生活模式,并对康养建筑内有限的空间进行分类,确定空间符合人住对象的实际需求,针对行为特征类似、价值观念等同的老年人群体,应有侧重的进行集中空间处理,以满足老年人的社会交往需求。针对老年人生活动线、休闲动线区域,尤其是生活动线区域,应结合当地老年人当地生活习惯、传统信念等对建筑材料、建筑颜色以及空间布局进行协调。

4.2 空间调整

既往研究证明,社会个体更倾向于单元较小的空间环境,在居住组群单元较小的空间内,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更为舒适的护理服务以及舒适的交流、生活,同时也能够适当减小统一组团内老年人的交流距离,让老年人的沟通交流更加密切,保证老年人的归属感以及隐私。而对于护理工作人员而言,紧密的居住组群单元,能够更为快捷、高质的开展工作,避免工作表现出机械化、流程化等问题。在康养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应以“三个准绳”为核心,一是以老年人的社群较为需求为准绳;二是以护理服务落实为准绳;三是以避免老年人产生抗拒感为准绳。

老年人活动范围相对较小,起居室、卧室是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应在建筑结构方面,确保这两个区域有充足的光照,建筑空间要有良好的隔音性,并满足无障碍设计及需求,空间中有足够的余地保证轮椅自由移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环境采光,利用软件对日照长度、强度等进行有效分析。卫生间湿滑,容易发生意外事故,而老年人使用卫生间的频率较高,故卫生间要有基本的防滑设计,且内部空间能够满足轮椅移动要求,开门也应采用内开而非为外开,洁具附近要有助力扶手等(见图4)。

我国各地多数康养建筑,为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建设成本,空间设计不合理,尤其是公共空间,多数建筑公共空间面积较小,服务功能欠缺,从而导致老年人生活品质大幅度降低,因此需要着重优化公共空间,提高养老质量。一是人口门厅,门厅是为康养建筑的主要动线枢纽,承载各种活动,也是老年人、访客经常逗留的场所,其建筑空间形态、空间尺度等是设计要点。门厅设计不可单纯追求“大空间”,而是要有明确的空间分布,具有亲切温暖的建筑氛围。这里可参考日本康养建筑案例,服务台直接连接办公区,同时在附近设置休憩区域、小超市等,形成符合人需要的公共空间,且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交需求。二是社交空间,大多数老年人都有“回归社会”的诉求,社交活动是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康养建筑社交空间应满足老年人的休憩需求,同时注重空间划分,营造出小型的、私密的交流空间,确保老年人能够在社交空间中得以放松。

4.3 功能调整

从客观角度看,康养建筑也是一种功能性建筑,需要满足老年人吃穿住行的基本生活要求以及老年人种植花草、游戏、散步、社会交往、阅读等需求,从而确保老年人的生活習惯能够得以满足以及延续,并让老年人重新感到“回归社会”。同时,要确保老年人生活足够规律,保证健康秩序得以落实,保证紧急报警、护理联络等功能正常使用。在这方面,就需要对空间细部节点进行调整,比如改造老年人的居住空间,确保空间移动无障碍,即便是老年人移动不便,也能够在空间中自由行走,或者将扶手、开关等更换为老年人容易使用到的型号。

我国地幅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各不相同,老年人所要求的建筑空间形式也各不相同。在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直观看到,中国人养老方法的变迁,即“从小的单元式照料到大的社会照料的变迁”,因老年人数量增加以及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以家庭为单元的护理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全社会养老已经成为一种不争的客观事实,而康养建筑作为全社会养老的主要供给设施,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对公共空间的构建、养老体制的完善、服务尺度的把握等进行调整。我国社会体制和日本、德国、美国存在根本性差异,全社会养老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落实,同时也需要在政府的统计以及社会资源调配下来实现,康养建筑设计也必须立足于制度背景,在硬件建设方面,遵循政府空间区域划分指导,确保周边交通、街道空间等能够达到一般标准,保证各类空间功能能够无阻碍的被老年人所应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康养建筑空间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本身的情感需求、生活需求,日本、德国、美国有诸多成熟经验可供国内借鉴,国内康养建筑建设务必要摒弃落后的建筑设计理念,使老年人在养老建筑空间里体验安全健康、便捷舒适的设施和服务。

参考文献:

1.雷体洪 马亚莉 王宇.综合性养老建筑设计探讨——以宜昌市福泰康养中心为例.华中建筑.2018.06

2.林文洁 付北平.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医疗用房配置及空间设计研究.建筑学报.2018.S1

3.卜德清 黄越 梁鑫.北京地区养老服务驿站空间设计研究.建筑学报.2018.S1

4.胡燕 林文洁 郭华栋.北京老城社区养老设施改造研究——以椿树街道养老照料中心56号院为例.建筑学报.2018.07

5.陈喆 陈国瑞.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空间类型与适应性发展探讨——以北京地区为例.建筑学报.2018.S1

6.明秀英.适老化理念在养老建筑空间设计的应用探讨.科学技术创新.2019.23

7.张广群 石华.积极养老建筑环境的设计尝试——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3#独立生活楼的设计实践.住区.2018.04

8.韩力永 罗宝阁 闫万军.大型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设计实践与探索——以保定蠡县养老综合服务中心项目设计为例.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8.07

9.柏春 吳国荣.浅议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与改善老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华中建筑.2019.11

作者简介:林天喜,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林天喜

医院建筑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篇2:

基于空间艺术设计领域的“光艺术”研究

【摘 要】在空间设计领域,光虽然不是人们能够实际控制的物质,但是却对于整个空间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不能够直接控制光,但是我们却能够有目的地引导光在整个空间内的存在,从而与其他的设计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艺术设计。本文首先从光与空间艺术设计的基本观点进行阐释,进而分析光在空间设计领域的应用,最后探讨如何在空间艺术设计中体现光的艺术。

【关键词】空间艺术 空间设计 光线

空间设计近些年受到全国各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实际应用。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能有经济实力去购置房屋,并且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提升,空间设计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会是非常热门的领域。光线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物质,本文讨论的光线有两种,一是借助于电力等使特定区域内产生的光,二是太阳光。前者我们可以自由控制,后者我们只能采取各种措施来引导。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光的利用也越来越完善,其在空间艺术设计领域也将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光与空间艺术设计概述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将食物、水当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却很容易忽视一样东西,那就是光。光在人类进步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一个相对温暖的环境,也能够有效缓解因为黑暗带来的未知恐惧感。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光线的作用,特别是在空间设计领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光与空间艺术设计结合起来,试图寻找二者之间的完美契合点,以更具艺术美感的方式来塑造空间,“光艺术”在当下非常流行。

其实追根溯源,光艺术并不是在当前社会出现的理论,早在上个世纪,国外有很多艺术家就已经意识到光完全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独立存在,并且进行关于光艺术的创作和展览。不过将光艺术应用于空间设计领域,还是在新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光线的遮挡情况不容乐观,人们在改造和利用光线过程中也想更加追求光的艺术美感,新时代的光艺术应用而生。

二、光在空间设计领域的应用

光在空间设计领域应用非常广泛,我们需要研究它在空间设计领域中主要有哪些应用:

其一,光本身在空间设计领域的表现。由于空间设计中涉及到了多种不同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对于光的反映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物质会出现不同性质的反射、折射、透射、混合反射和折射等等,例如玻璃本身既具有较好的透射效果,又具有一定的折射效果,所以空间设计中会大量应用玻璃这一材料;而对于金属来说,光却很容易反射,所以在相对较暗的环境中,如果不喜欢用镜子对光进行完全反射的话,完全可以借助各种金属材质来对光进行一定程度的反射,以达到提升明亮度的效果。

其二,光影的效果。何为影?影是光在遇到不透光材质时发生的散射形成的影,合理地利用影子会在空间设计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般来说,光影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人工塑造的光形,例如将灯具做成特定的形状,光的效果就形成特定的光影;一种是物影,也就是本身不对光进行设定,而是故意地用各种形状的物遮挡光线,以形成特定的光影效果,其与光影的区别就是物影可以造成更大面积的影;还有一种是剪影,主要借助于门窗来实现这一目标。

三、空间艺术设计领域的光艺术研究

空间设计包括了多种空间的设计,分别是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对于不同的空间,光艺术的具体应用是不尽相同的:

首先,对于居住空间来说,尽管现代人除了睡眠之外,绝大多数时间并没有待在居住空间之内,但是居住空间之于现代人来说仍然是最为重要的核心区域。居住空间的光艺术表现主要是室内照明,室内照明的重要原则是尽量不要用直接光源和冷色光,而以近似于黄昏时的自然光为宜。并且在特定区域例如厨房或者书房,要兼顾重点照明。

其次,对于交通空间来说,例如机场和地铁站,其特点就是亮度要大,灯的数量要多,等的高度要高。如何体现光的艺术性呢,就需要结合机场或者地铁站建筑本身的特点和空间的特点,选择一定数量的灯,并且在灯源的排列上做文章。

最后,对于公共空间来说,光艺术的应用就较为复杂了。对于商业空间来说,灯光不仅要多且亮,还要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去看商家想要展示的重点商品和区域;对于剧院来说,光线亮度可以适当调低,营造一种氛围;对于图书馆来说,灯具一定不要放置在干扰区内,否则会形成反射影响人的阅读,且光源的设置应当与阅读者的视线方向一致,并且宜采用混合的照明方式;对于餐饮空间来说,灯的多少明暗完全取决于饭馆的定位,偏向私密的就略暗,否则的话就更亮;对于展览空间,一定要注意光源宜自下而上。

四、结語

当前,人们对光线的应用还处于较为基础的阶段,对于光的应用也仅仅是利用光的色彩、折射反射等物理特性来对空间进行美化。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的设计也将成为空间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光也将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美感,为未来的空间艺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未来,我国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在高楼林立的环境中,光所能够发挥出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设计者们一定要准确把握人们对光线的需求和对空间设计整体的要求,并且结合不断发展的高新技术,为空间艺术设计领域的“光艺术”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周颖,金凤云,杨华,刘联胜,王静.双层玻璃幕墙设计参数对室内光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06).

[2]黄文婷.医院建筑室内光环境与色彩设计浅析—以重庆市和平医院、西南医院为例[J].室内设计,2008(02).

[3]尹思谨.人、情、环境与现代室内设计(之三)—光环境、色环境、质环境设计[J].室内设计与装修,1995(03).

作者:黄敬茹

医院建筑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篇3:

广州市儿童医院公共空间的植物应用探究

摘要: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是广州市近年来新建的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式妇女儿童医院,通过调查其植物配置的种类、数量以及各公共空间的植物种植模式,分析其植物配置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善对策。结果显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植被丰富,景观营造良好,较广州其他十几所儿童医院有显著进步,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关键词:广州;儿童医院;植物配置

引言

医院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其医疗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身处其中的患者康复效果。过去医院建设更多地把设计重点放在基本治疗功能和简单活动需求上[1],忽视了室外园林空间对患者康复的积极作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更为关注,对医院的设备、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国外设计师早已引入医疗花园的概念,以医院户外环境为载体向患者提供感知功能、社交功能、锻炼功能,以促进患者康复[2],植物配置便是其主力军。优秀的植物景观设计,不仅能美化空间,还能对病人进行心理和生理双重的辅助治疗。

不同医院不同年龄群体对环境的需求、适应能力和审美判别有一定差异。儿童自身抵抗能力差,是发病率较高的群体之一,他们依赖感强,安全感差,认知能力弱,恐惧感比成年人强烈[3],所以需要建设具有针对性的医院环境协助治疗,消除儿童的紧张和恐惧感。本文选取广州市在植物配置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儿童医院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建议,为今后的广州市儿童医院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1调查对象及内容

广州市现有儿童医院包括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天河区)、广州紫荆妇女儿童医院(海珠区)、广州市儿童医院(荔湾区)、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越秀区)、广州和谐儿童医院(白云区)、广州市妇幼保健院(各区均有)等共十几家,除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外,其他或建设较早,或受规模所限,仅满足基本治疗功能和简单活动需求,缺乏一定的景观空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于2009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地处广州珠江新城繁华地段,邻近城市新中轴线。医院设计重视其所在地段的场所特征和城市景观[4],力求展现全新的医院风貌,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园林空间,在广州市众多儿童医院的园林设计中具有领先地位,也代表了广州市儿童医院公共空间设计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选取其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内容有:医院各公共空间的植物种类、组成、数量、种植模式以及医院现有公共空间类型。

2调查结果及分析

2.1植物种类组成分析

结果显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绿地空间共种植植物76种,其中乔木28种,灌木33种,地被和草本植物15种,分别占植物种类总量的36.8%、43.4%、19.8%。除去用作绿篱的灌木以及地被和草本植物,共使用乔灌木594棵,其中乔木290棵,灌木304棵,分别占48.8%和51.2%。

单种植物数量超过10棵的乔灌木有18种,共计445棵,占乔灌木总数的74.9%,再结合成片种植的绿篱和地被,组成了儿童医院的主要植被类型(表1)。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总占地面积27 600 m2,绿地率高于40%[5],在目前广州市各儿童医院的绿地率中遥遥领先。

2.2空间类型及植物配置分析

在逻辑严整的城市化语境下,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以“梳形”的形态以适应珠江新城的城市肌理和规划网格,力图反映场所精神。医院建筑采用“王”字形的经典医院平面布局,获得功能紧凑、通风采光优良、理性的空间体系[5]。在这样的平面布局形态下,医院共形成了入口空间、医院边界空间、建筑周边空间、综合游憩空间、庭院休憩空间5种户外类型,形成层次丰富的生态绿化空间(图1)。

2.2.1入口空间

医院南侧入口为主要人行入口,是医院对外形象最直接的展示区域之一,临街人流量大。岗亭两侧选取高大的榕树与樟树作为主体树种,间植红花羊蹄甲与凤凰木两种观花树种,下植黄金榕、朱槿、花叶假连翘Duranta erecta ‘Variegata’作为点缀。入口内广场中央以组合盆栽形式搭建椭圆形的移动花坛,采取对称的设计手法,由外到内分别种植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千日红Gomphrena globosa、万寿菊Tagetes erecta、凤尾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红背桂、苏铁Cycas revoluta、灰莉共7种植物,层次分明,色彩明快,形成南入口的主要迎宾景观(图2)。医院北入口为机动车入口,选取高山榕、大叶紫薇为入口两侧主要乔木,下植金叶假连翘、福建茶、黄金榕等,整体环境以绿色为主。

2.2.2医院边界空间

医院北、东、南三面皆临城市干道,总平面设计时建筑四周都分别退让道路15-20 m作为绿化空间[4]。北边界以高山榕、垂叶榕为主要乔木,并于种植池内由低层至高层矩阵式种植红背桂、金叶假连翘、灰莉、鸡蛋花,形成层层升高秩序感强烈的植物景观(图3);南边界以红花羊蹄甲、人面子、榕树为主要乔木,行列式种植朱槿和朱蕉,营造出与北边界同样的景观效果;东边界虽主要仅种植四季米仔兰和垂叶榕两种植物,但因借用了医院外宽达4 m的绿化带形成良好的屏障,阻断了城市干道的干扰。医院边界立柱排列式的围栏与植物交相掩映,形成围合而不闭塞的舒适边界空间,实际建成后,边界植物美化环境、降低噪音的效果都较为优良,成为项目室外公共空间人性化考虑的一个典范[4]。

2.2.3建筑周边空间

医院建筑采用“王”字形的经典平面布局,北侧主楼高15层,中部及南部裙楼高5层[6]。建筑周边植物主要集中在南北两侧,南侧楼旁植物以旅人蕉和紫薇为观赏核心(图4),配置模式为(乔木—灌木—地被):旅人蕉Ravenala madagascariensis+紫薇—金叶假连翘+灰莉+红花檵木+鹅掌藤+尖叶木樨榄Olea ferruginea+朱槿+黄金榕+红果仔+九里香Murraya paniculata—大叶油草+海芋+蜘蛛兰。中间一列式种植旅人蕉与紫薇,灌木整形修剪围合排列在四周,墙角点缀番木瓜Carica papaya及海芋,整齐而不单调。

北侧楼旁植物配置模式为:大叶紫薇+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塞楝—黄金榕+红花檵木+翠芦莉+朱蕉+鹅掌藤+灰莉+琴叶珊瑚Jatropha integerrima+龙船花Ixora chinensis+变叶木Codiaeum variegatum—海芋+合果芋+大叶油草+蜘蛛兰。因其楼层较高,楼旁种植池最宽处达7 m,植被立面层次较南侧丰富,乔木较高大,灌木由外而内逐层升高,很好地拉开了人与建筑的距离,遮挡视线,缓冲了高大的楼体带给人的压迫感(图5)。同时因为其处于建筑阴面,设计特别选取一些耐阴植物。

2.2.4综合游憩空间

医院东南侧是一片集中的公共游憩绿地,包括开敞的儿童活动空间和私密的休息空间两部分。儿童活动空间主要有草坪区和活动区两块区域,多采用小乔木和灌木,大部分植物或花色艳丽,或叶色突出,整体呈现出开敞而活跃的空间氛围。活动区中央为硬质铺装场地,安置有一个使用率较高的组合型儿童游乐设施,四周围合植物作为空间界限,采用较多如鸡蛋花Plumeria rubra、黄槐、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宫粉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e、朱槿、红花檵木、狗牙花Tabernaemontana divaricata、簕杜鹃、朱缨、毛杜鹃Rhododendron pulchrum等观花观叶植物为空间增色(图6~7)。

私密的休息空间位于儿童活动区西北侧,紧邻建筑而设,由九里香绿篱围合成两个相对称的小空间,种植乔木遮荫,因其对建筑的依附而形成私密的休憩场所。

2.2.5庭院休憩空间

基于建筑“王”字型的平面布置,医院门诊各科室间围合形成了绿化庭院,且几个绿化庭院处在不同楼层,皆结合门诊各科室进行设计(图8~9)。庭院内因覆土层较薄,多采用小乔木及灌木,种植模式包括:散尾葵Dypsis lutescens+美丽针葵Phoenix roebelenii+旅人蕉—灰莉—合果芋+蜘蛛兰+文殊兰Crinum asiaticum var. sinicum+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海芋;散尾葵+黄槐—黄金榕+尖叶木樨榄+金叶假连翘。这样的庭院设计和植物配置既解决了采光、通风等问题[4],又美化了环境,将园林空间延伸到了门诊科室窗外,借用植物从视觉和功能上缓解了医院带给病患及医务人员的压力。

3植物应用评价与建议

良好的医院绿化对改善环境有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植物配置能够降低气温、减缓风速、调节湿度、阻挡烟尘、阻隔噪声、美化环境等,为医院创造一个安静的休养和治疗环境,营造一个防护隔离地带[7]。同时,针对儿童群体的特殊性,植物配置时也应考虑到儿童的适应能力、审美需求、求知欲及安全防护等问题,做出科学合理又富有个性化的设计。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作为近些年重点建设的儿童医院,相较广州其他十几所儿童医院,在植物配置及应用上已有质的飞跃,但受资金、政策、设计水平等所限,必然存在诸多不足。

3.1景观功能评价

植物及其群落优美的外观能够美化医院枯燥单一的环境,为整个环境增添生机[7]。医院入口的移动花坛,楼旁层次分明的植物种植,氛围开敞明亮的活动中心,围合而不闭塞的医院边界以及北侧庭院借助植物缓解压迫感的设计手法都体现了医院景观人性化的一面。相较其他儿童医院形式呆板且种类单一的植物种植,其在景观设计方面的突破最为明显,良好的植物配置赋予了病患及其家属愉悦轻松的心情。

不可否认,该医院的植物配置在许多方面仍有不足之处,设计师更多时候仅以成人视角做出设计,而忽视了儿童的观察视角与审美需求。入口的移动花坛虽色彩艳丽引人眼球,但对称的布局、单调的球状灌木却无法体现儿童需要的趣味性,花坛平面式的色彩布置满足了妇女患者的审美需求,却忽视了儿童的视线高度问题。如果能够使植物的立面层次更加丰富,并积极引入趣味性的图案设计,则在美化入口景观的同时也能兼顾妇女与儿童的不同需求。

3.2生态功能评价

植物是维护景观环境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具有降低噪音、净化空气、改善气候和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8]。儿童在活动场地玩耍时是完全面向大自然的,因此植物设计应遵循人性化原则,发挥生态效益。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立足地方特色,采用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树种,如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榕树、散尾葵、春羽、朴树Celtis sinensis等,体现地域特征的同时又能提高绿地的生态效应。医院边界四周退让道路15-20 m留作绿地空间、形成医院与外界屏障的设计手法也是医院在处理内部空间与城市道路关系的优秀案例。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调节医院内部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阻挡并净化了来自外部城市道路的汽车尾气与尘埃,提升环境舒适度,为儿童以及妇女病患提供了良好的户外游憩场所。

3.3康复功能评价

医院绿地采用了大量的观花观叶植物,如鸡蛋花、宫粉羊蹄甲、黄槐、刺桐、朱缨花等,试图营造出四季有花的植物景观。此类由植物的体形、色彩、风韵、季相变化等构成的自然美和艺术美,可帮助妇女及儿童患者消除疲劳、增强体质[9],这是园林中视觉型保健植物的特性。除此之外,医院绿地也应当更多引入嗅觉、听觉、触觉类型的保健植物。

面向儿童医院而选择的植物要求无刺、无毒、无飞毛,不可如现状般在草地上种植带刺的金边龙舌兰而给幼童留下安全隐患(图10)。事实上,许多龙舌兰属的植物因叶质坚硬且带刺,都应当避免种植在开敞的医院户外空间中,平日中常见的女贞、夹竹桃、杜鹃花、瑞香、南天竹等带有毒性的植物则更应当杜绝。患者抵抗力差,对周边环境较为敏感,木棉Bombax ceiba、桂花、夜香树Cestrum nocturnum等易引起花絮、花粉过敏的植物也要避免成片种植。少选择或不选择那些容易招引蚊蝇等害虫的植物,多选择一些驱蚊植物,如天竺葵Pelargonium hortorum、樟树等,预防儿童染上疾病。最后结合儿童的审美特性,采用颜色鲜艳、能散发各种花香的园林保健植物,或者树形奇特有个性的植株,增添游赏情趣,增强儿童感知世界的能力和识别能力[10]。

3.4参与功能评价

现代社会对传统教育和娱乐方式结构的改变,使儿童与自然空间接触甚少,这种自然缺失症[11]揭示了儿童与自然之间断裂的现象。因此,一些与自然互动式的儿童乐园随之而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植物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景观、生态、康复功能,但在吸引儿童与植物亲近互动方面却并未涉及。优秀的自然互动式园林不仅可以愉悦儿童的心情,同时也具有很好的科普教育功能。所有的植物对儿童来说都是潜在的游戏资源,例如用修剪整齐的灌木做成迷宫,既能亲近植物又可满足儿童的冒险心理,激发他们尝试和探索的精神;通过为医院内的植物添加名牌进而促发亲子间的植物认知活动,也可以在兼顾妇女儿童的同时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因此,与自然互动、与植物亲近不再只是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场所的特有功能,而应与我们的生活场所息息相关。

4前景展望

近十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医疗环境也相应不断提高。广州作为全国一线城市,更应在医疗环境的搭建上起引领作用。在风景园林学科不断发展的今天,植物配置作为医院外部环境的主要体现,不再仅仅是环境美化的点缀,而是从景观、生态、保健、教育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进行科学合理又不失美观的设计。儿童医院是儿童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优秀的个性化的景观环境能够安抚患病儿童的心理压力,拉近医生与幼儿之间的关系;而优秀的儿童医院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更具有推广示范意义,为其他地域的儿童医院环境改造与设计提供借鉴。如何针对儿童医院特定人群,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的植物配置,构建富有儿童医院特色的植物群落,是未来风景园林师的重要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康霁宇,田亮. 人文关怀视角下的医院植物景观设计[J]. 设计艺术研究,2014(2):50-54.

[2]Marcus C C, Barnes M. Healing gardens: Therapeutic benefits and design recommendations[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9.

[3]田熙涵. 儿童医院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4]张声扬. 大型综合医院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实践与探索[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5]陈清,谭伟,彭高峰.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方案竞赛综述[J]. 城市建筑,2006(6):28-31.

[6]姚晓红,高悦. 用“彩虹”诠释建筑之美——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珠江新城院区探营[J].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0(5):50-53.

[7]郑洁,牟江. 医院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实例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7):4065-4067.

[8]杨芬. 探析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植物景观设计[J]. 现代装饰(理论),2013(9):27.

[9]李伟强,包志毅,刘佳妮. 保健植物的类型及其在园林绿地中的应用[J]. 北方园艺,2007(4):146-148.

[10]李红武. 园林保健植物分类及应用探讨[J]. 消费导刊,2008(10):186.

[11]理查德·洛夫. 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作者:刘磊 赵晓铭

上一篇:新时期计算机网络通信论文下一篇:气象灾害防御科学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