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对外投资战略论文

2022-07-03

[摘要]当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正处于全球过剩资本输出趋于紧缩、本国垄断优势资本在总体上尚未形成的特殊阶段。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直接对外投资战略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直接对外投资战略论文 篇1:

坚定推进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巨额外汇储备的积累,国际资本的流动,中国迫切需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成为在经济领域有真正影响力的强国。

【关键词】坚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一、定义

一般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投资者为取得国外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有效控制权而输出资本、设备、技术和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的经济行为。

二、现状

1、多地区、多领域“全面开花”

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覆盖率进一步扩大,行业多元且聚集度较高。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172亿美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6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投资覆盖率达72.7%,其中,对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90%和8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绝大部分投资流向商务服务、金融、批发和零售、采矿、交通运输和制造六大行业,这些行业累计投资存量2801.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8.3%。

2、民营企业大步前进

面对国际产业重组和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中国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逐步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延伸,通过跨国并购增强产品设计、研发、营销和跨国管理能力,在化工、机械制造、汽车、电子、食品、服装、家电等行业并购交易数量、金额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产品牌的竞争力,进而对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了推动作用。如2011年9月汉龙矿业以约17亿澳元收购澳大利亚上市企业SundanceR esources Ltd.公司、2010年8月吉利以15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全部股权。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正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新亮点。

3、建立对外经贸合作区

对外经贸合作区是指在境外有条件的国家或地区建设或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工业、农业或服务业园区,以吸引中国或其他国家企业投资兴业。对外经贸合作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内建设开发区的显著成就,促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向我国提出建设合作区的要求,目前,我国企业正在13个国家建设16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其中,亚洲6个国家7个合作区,非洲5个国家6个合作区;欧洲1个国家2个合作区;南美洲1个国家1个合作区。通过建立对外投资根据地,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搭建平台,转移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能,降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营成本。

三、原因

1、充足的外汇储备。截至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3.18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量的30%,而中国2011年中国全年进口约1.7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远远超过了进口的需求,中国完全具备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基础。

2、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小。截止2011年年底,中国的海外资产达4万多亿美元,对外净资产为1.77万亿美元,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为约3172亿美元,占海外资产比不到10%,占对外净资产比不到20%;而我国持有美国国债达1.1万亿美元,占外汇储备的34.6%,为对外直接投资额的2.9倍;因此,为了提高中国对外投资的安全性,迫切要求中国从“债权投资”为主向“股权投资”为主转变,积极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

3、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小。从投资流量方面看,根据中国商務部、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为688.1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但与美国相比较,仍存在巨大差距,2010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200多亿美元,比我国全部存量加起来还多;从存量规模上看,根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172亿美元,居全球第十七位,然而这一数字仅相当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6.5%,英国的18.8%,中国与传统投资大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为了在全球寻求与中国的GDP相适应的投资影响力,客观上也要求中国进行持续的、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

4、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与对外贸易增长密切相关,可以说“入世”十年,中国已经逐步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全球对外贸易大国。至2009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占全球出口约10.4%份额,在世界对外贸易中的份额达到9.6%,位居世界第三;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2.975万亿美元,超过德国,全球第二,与居全球第一的美国差距约3000亿美元;2011年的最新数据尚未出来,但根据中美两国政府的统计数据,中美两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差距已经进一步缩小,据美国商务部估计,2011年美国对外贸易总额3.734万亿美元,而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3.642万亿美元,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已经缩小到区区920亿美元。在这一过程中,外贸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自身的对外直接投资意愿不断提高,他们希望通过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扩大市场份额。

四、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意义

1、可拓宽我国外汇储备利用渠道,有利于减轻我国对美国国债的投资倚赖,提高外汇储备的安全性、流动性。

2、对外投资资源性行业,可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材料等供应。

3、通过对投资国的投资,影响其经济、文化、对我国的外交政策等,有利于巩固我国与有关国家的关系,为保障我国的稳定发展提供有益的外部环境。

4、可以开辟新市场、扩大销售渠道、获取先进技术、获取经济信息、提高管理水平等,不断增强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五、风险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说不能获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可能性。诱发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在两个层面体现:

1、宏观方面

据国际知名金融数据Dealogic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的失败率为全球最高,达到12%;2010年,这一比率降至11%,但仍为全球最高,相比之下,美国和英国公司2010年海外收购的失败率仅为2%和1%。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尚不成熟,投资失败风险相对较高。

2、企业微观方面

对企业自身而言,普遍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过多考虑短期的价格因素和难易程度,较少考虑投资目标是否符合自身整体发展需要,短视状况较普遍;二是对国际市场的投资游戏规则尚不熟悉,处于摸索阶段,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做决策,而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经验往往不足,导致成功率不高。

六、建议

展望未来,虽然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着风险,但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在这过程中,为了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率,反辅国内经济发展,保障中国的顺利崛起,需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从国家战略上,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一是有关部门对所有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投资环境、产业发展及市场情况加强风险评估与管理,积极建立风险评估预警体系,加快建立海外保险体系与风险补偿机制,从而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率和收益率。二是发挥在全球拥有200多个驻外经商机构的作用,为企业多提醒、多监督、多检查,并可必要时代表行业与驻在国有关部门进行面对面的谈判、沟通、协调,协助企业“走出去”。三是发挥大型国有企业的优势,明确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任务,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2、扶持民营企业、个人对外直接投资。欧美等发达国家从本质是不愿看到中国走出去,与他们的企业在国际上同台竞争,特别是对资金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更是利用种种借口百般刁难;因此,为了更好的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因积极推动、扶持民营企业和个人对外直接投资,拓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

3、加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发达国家的法律政策比较成熟、经济总量较大、科技较发达等,投资的政治风险相对较小,因此,今后应加大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以减少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安全性。

4、采取多种方式对外直接投资。随着中国的崛起,一些国家出于各种原因,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进行刁难、限制,如美国、澳大利亚、蒙古等;因此,为了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率,只要符合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在投资方式上,可灵活多样,如可实行合资、收购、控股、参股等方式,也可建立生产基地、农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设立境外设立投資基金等形式。

5、完善金融系统,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资金支持。

6、继续对外经贸合作区,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深化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和区域。

作者:叶跃骏

直接对外投资战略论文 篇2:

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理论思考

[摘要] 当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正处于全球过剩资本输出趋于紧缩、本国垄断优势资本在总体上尚未形成的特殊阶段。在这种条件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要以母国的“差异性”和“综合性”的优势为依托,整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自然的、经济的和技术的资源,形成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有效集合生产要素、建构或进入与东道国区位优势相匹配的跨国产业增殖链的有效资本,开展“差异化”的对外直接投资,构建基于大国经济的有效资本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框架。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大国经济 有效资本 理论思考

当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正处于全球过剩资本输出趋于紧缩、本国垄断优势资本在总体上尚未形成的特殊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压力是双重的: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压力,即跨国性行业的形成,使得企业从根本上失去了在封闭的国内市场中培育垄断优势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地位随着其全球战略的实施而日益扩散。在这种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理念的更新对于指导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至关重要的。而要实现理念更新,笔者以为,不仅要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置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以认识,同时,还必须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结合起来考虑。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基于“大国经济”开展

此处“大国经济”概念上是指一国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有庞大的经济总量,对世界市场及至世界经济格局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与该国是否具有较高的人均国民收入无关,是一个总量概念。往往表现为该国人口众多、较大的经济规模、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大等特性。与此相对的概念是“小国经济”。对照我国现状,我国经济体可归于“大国经济”,只不过人均GNP过低罢了。

大国由于幅员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发展路径等方面具有很大差异,这往往会给大国带来某种综合性的竞争优势。如大国内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产模式往往存在巨大差异,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特点。这往往意味着该国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大量潜在的市场机会。这种潜在的市场机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则表现为通过产业空间布局的变动使产业成长期延长、衰退期后移。再如,各地区之间在生产模式上的差异,一方面说明各地生产发展主要是受区域内市场需求变化影响的,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各地区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不同生产模式在地区之间的相互转移和相互衔接,是支撑各产业持续成长的重要途径。此外,大国所存在的地区经济差异,还为改变落后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即利用国内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分别进入不同的分工体系,形成包括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在内的混合型分工体系,并逐步扩大在水平分工体系中的市场份额。

如前所述,我国经济体可归于“大国经济”。同时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具有“转型”和“多元”的特征:从纵向看,它处于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这个转型时期是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粗放型经济与集约型经济并存的时期;从横向看,它处于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中,这种“多元”状态是多元的地区结构、经济结构及技术结构并存的状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考虑,应该在“大国经济”这一特殊约束条件下,以“转型”和“多元”的现实状况为基础,整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自然的、经济的和技术方面的资源,形成融发达国家优势和发展中国家优势于一体的“大国综合优势”,从而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获出最佳的经济效益。

二、有效资本型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必然选择

当前,全球FDI输出的环境、条件及其机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动。这表现在:①跨国公司优势形成机制根本性转变。在世界各国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条件下,并不存在一个专为本国资本培育垄断优势的封闭的国内市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厂商不仅是在国内市场培育其跨国经营优势,跨国经营本身或许是内部化的垄断优势的一个更为重要的直接来源。如果说西方跨国公司在其早期扩张阶段存在着先培育内部化的垄断优势而后再开展FDI的机会,那么,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则部分地失去了这种机会, 内部化的垄断优势培育与FDI输出已被合并为同一过程。②跨国竞争战略的重大变化。在以市场动态化和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国际环境中,合作已成为企业巩固其市场竞争地位的重要基础。因此,跨国公司纷纷通过建立战略联盟调整竞争战略,即从对抗性或排他性竞争转向相互依存的“合作竞争”。多家竞争对手联结而成的“网络式战略联盟”,将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主流竞争战略。

上述两个方面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厂商的垄断优势并不构成FDI输出的必要条件。构成FDI输出的必要条件是那些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有效集合生产要素、建构或进入与东道国区位优势相匹配的跨国产业增殖链的资本,即为FDI的“有效资本”。显然,“有效资本”是一个动态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区位,资本有效性的衡量标准是各不相同的。但要素整合能力、跨国性增殖链建构能力以及适应性反应能力,则是有效资本的最一般特征。具体来说:①要素整合能力。有效资本的FDI是以要素“集合包装”的形式来实现的。有效资本功能之一在于具备适应区位特征组织生产要素,开展多元化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其以灵活的适应能力,按照区位特征配置生产要素,以进入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②跨国性增殖链建构能力。跨国产业增殖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在投资国与受资国之间建立双边或多边“共享产业”的过程。共享产业的选择具有两大基准:“优势要素互补性基准”与“需求偏好相似性基准”。优势要素是具有降低成本的资源优势,包括自然资源、技术条件、人力资本和信息流转等。优势要素互补是产业共享的基础。③FDI主体对投资区位优势的适应能力。如前所述,共享产业是一个以需求偏好相似、优势生产要素互补为特征的产业,因而是一个典型的区位性概念。跨国性共享产业不仅具有要素供给结构优势互补“偏好”,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偏好”。“空间偏好”意味着东道国某种要素优势越明显,就越容易吸引共享产业资源的聚集。因此,有效资本型FDI注重的不仅仅是投资主体单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同时,更注重于投资主体优势与东道国优势的配搭能力。

笔者以为,有效资本的概念给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FDI的基本理念: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中国企业FDI能力可在产业增殖链国际化的过程逐步培育;而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培育企业对跨国经营环境的适应性,即企業通过适应性地整合生产要素,使国内有效资本转变为国际性有效资本。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形成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全球FDI输出的环境、条件及其机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动,为我国国内有效资本进入FDI领域提供了契机。中国企业FDI 发展速度及其规模取决于有效资本供给能力的大小。

三、基于大国经济的有效资本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构想也渐渐展现出来。也就是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要以母国的优势为依托,而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从局部看,其优势有明显的“差异性”;从整体看,其优势又具有“综合性”。可以以这种“差异性”和“综合性”的优势为依托,整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自然的、经济的和技术的资源,形成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有效集合生产要素、建构或进入与东道国区位优势相匹配的跨国产业增值链的有效资本,开展“差异化”的对外直接投资,构建“综合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框架。

1.投资主体的选择

鉴于我国企业的规模、资金实力、技术和管理水平差别很大,而且不同类型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优势,适合于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投资方式,因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了有力地提升竞争力,防范经营风险,我们应该积极发展具有海外投资实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发挥集团化经营的优势。另一方面,以民营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中小跨国公司,构建我国市场经济跨国公司的框架体系。特别地,要注重以产业为纽带形成企业集群,发挥集群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形成集群,既可以保持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和适应小规模市场的优势,又可以造成规模优势,因而同时具备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某些优势。

2.投资产业的选择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立足于大国经济的特点,整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自然的、经济的和技术的资源,根据动态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确定跨国经营的产业目标。①首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调整为存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尽管获取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生产性资源是现阶段海外投资必须考虑的投资重点,因为像生产活动中的铁矿、石油和木材等资源在中国已变得日益短缺。但是,资源开发业毕竟屬于低附加值的行业。而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效地实现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因而中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从以资源开发业为主转向以制造业为主,加大对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②其次,资源开发型产业可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预防性产业。我国是人均资源不充裕的国家,尤其是油田、矿山、森林资源不足。在工业化过程中,资源约束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而将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预防性产业显然是明智的。那些资源充裕的非洲、拉丁美洲、中亚等友好国家可作为投资的重点区域。③此外,研究与开发型技术产业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战略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们强调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能体现“核心”二字的应该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为此企业不得不重视对“研究与开发”的投资。近年来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投资所占其销售额比重的不断提高就印证了这一事实。我国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不断升级,更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

3.投资区域的选择

如前所述,我国是一个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和企业,经济技术水平处在不同的层次,而且各地的资源状况、市场需求都不相同。因此,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应基于大国经济的特点,同时针对东道国的资源禀赋及环境条件,结合产业选择的目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巩固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目前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区域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这是因为,基于比较优势的原则,广大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有着良好的政治经济联系。同时这些国家正积极开放市场,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因而在这些国家投资有利于我国适用技术优势的发挥,降低投资成本,带动我国技术、设备、劳动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一揽子转移,扩大出口创汇。②有针对性地扩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最广大的市场和优良的投资环境,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健全,金融市场发达,是对外投资的理想场所。但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达,企业竞争力强,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激烈,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与之对抗的能力,因此对发达国家投资,应以市场导向和综合效率导向型作为对外投资的重点选择对象, 以逐步实现投资市场的多元化。对发达国家投资,可避开贸易壁垒,扩大市场占有率,减少贸易摩擦,还可通过技术回流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国内提供信息,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尧:构建大国综合优势[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2)

[2]邢建国:FDI两大范式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理念更新[J].中国软科学,2002(11)

[3]苏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策略选择[J].商业时代,2007(12)

作者:苏 辉

直接对外投资战略论文 篇3:

主要经济体外资安全审查机制变化的趋势及应对建议

以美国、欧盟等经济体为代表,近年来纷纷改革或建立了外资安全审查制度,并体现出相近特点,主要为扩大审查范围的普遍性、重点关注领域的交叉性、收紧呈长期趋势的一致性、被审查投资主体的针对性以及延长法定审查时间的相似性。在此情形下,建议优化我国对外投资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并积极参与国际投资政策协调,避免外资安全审查制度异化为新的投资壁垒。建议企业切实评估投资需求和风险,多方式推动国际投资合作。

一、外资安全审查的国际变化趋势

以美国、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英国等经济体为代表,近年来纷纷改革或建立了外资安全审查制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统计,2011年初至2019年9月,至少13个国家建立了新的外资安全审查机制,至少15个国家对已建立的外资安全审查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经济体近年对本国(地区)的外资审查机制调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趋势性特点。

(一)扩大审查范围的普遍性

此轮外资审查的调整目的集中于对本国(地区)利益的保护,或是国家安全的保护。最主要的表现是审查范围的扩大,通过降低审查门槛、增加审查事项扩大审查范围。

降低审查门槛,为降低进入审查范围的投资股权比例或是营业额规模等指标的基准点。例如,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在《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FIRRMA)出台前审查的投资事项,是需要投资者对被投资的美国商业实体形成控制,而改革后即使未形成控制也可能进入审查范围。英国政府将审查营业额的门槛降低,并且不论并购后市场份额是否提高均可审查。增加审查事项,主要是指增加了对不动产和其他投资的审查,而以往的审查以股权投资为主。例如,美国的FIRRMA以及英国的改革意向中均明确指出了对资产的审查,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的外资审查机制中均增加了对关键基础设施的内容。

此外,赋予外资审查执法机构更大自由裁量权等也可视为扩大审查范围。部分国家法律法规中通过较宽泛的名词界定、审查事项的非穷尽列举等,给予审查主体执法中更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例如,美国FIRRMA对于多个重要名词的界定由CFIUS细化,即使细则出台仍有较大的不明确空间。欧盟外资审查框架条例中审查事项的非穷尽列举,也给予了成员国监管当局很大的决策空间。法国则是在新出台的法案中,明确赋予经济和财政部长在外资审查领域更大的执法权。

(二)重点关注领域的交叉性

在各经济体新增加的审查事项中,重点关注的领域有极大的重合,集中在关键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此外敏感个人信息大概率会成为新的普遍关注领域。关键技术方面,交叉性主要体现在新兴技术领域,也是目前各国科技竞争的焦点。美国对关键技术的定义除传统的出口管制技术外,新增基础技术和新兴技术。新兴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微处理器、先进计算、数据分析、机器人、先进材料等技术。欧盟的关键技术列举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半导体、网络安全、航空航天、国防、储能、量子和核技术以及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英国关注的先进技术包括先进材料和制造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硬件、加密技术、网络和数据通信、量子技术、合成生物学等。同时,与技术保护相关的是部分国家关注特定行业的外资审查,特别是高新技术行业。例如,美国对飞机制造等27个行业的关键技术投资要求强制申报。

关于关键基础设施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能源、电信、交通等领域。美国安全审查關注在电信、公用事业、能源和运输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执行特定功能(拥有、运营、制造、供应或服务)的美国企业。欧盟将关键基础实施界定为能源、交通、水、卫生、通信、媒体、数据处理或存储、航空航天、国防、选举或金融基础设施、其他敏感设施,以及对使用此类基础设施至关重要的土地和房地产。意大利关注的基础设施为能源、交通运输和通信领域的战略性资产。

敏感个人信息非常可能成为未来各国外资审查的普遍关注领域。数据资源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监管的重视,美欧等已开始关注对本国个人数据信息的保护,在审查事项中均涉及敏感个人信息领域。美国的外资安全审查机制会在西方国家中产生引领和示范效应,而欧盟外资审查框架条例会对其成员国的外资安全审查机制建设和调整予以指导和影响,因此未来敏感个人信息极可能成为主要经济体普遍关注的审查领域。

(三)收紧呈长期趋势的一致性

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均已通过或准备通过立法、修改法案等形式推进外资审查机制的改革,改革内容经法律法规确定后在短期内改变的可能性较低,意味着目前美西方国家这种普遍收紧外资审查机制的趋势将长期保持。其中,美国、欧盟、德国、法国等已通过立法修改。

美国FIRRMA于2018年正式生效。欧盟此前并无全域范围的外资审查机制,2019年《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框架条例》出台,通过指导成员国的外资审查机制建设施加影响。德国《对外贸易条例》(AWV)2017年和2018年经过两次修订,扩大特定行业的外资审查范围等。法国《商业增长与转型行动计划》(PACTE)于2019年生效,其中包括扩大和加强外资审查监管的内容,以保护战略部门。英国已于2018年初采取短期的外资审查收紧政策,建立独立的外资安全审查机制的意见征询已结束,目前尚未公布最终方案。

(四)被审查投资主体的针对性

在美西方国家已出台或宣布的外资安全审查机制改革内容中,还需关注的是被审查投资主体针对特定企业和国家,主要体现在美国和欧盟的审查机制中。

美国FIRRMA规定的审查范围中特别提及了对外国政府相关交易的审查,具体指由外国政府、外国政府控制企业或者站在外国政府立场实施并购的交易。美国在FIRRMA及其拟实施细则也极为关注中方投资。FIRRMA的年度报告要求中,仅对中国一国的对美投资情况要求单独、着重地分析,由CFIUS每两年向国会报告中国投资详细情况。同时,欧盟外资审查框架条例在审查机制的触发事项中,列举了受外国政府控制的投资。具体为外国投资者是否由第三国政府(包括国家机构或武装部队)直接或间接控制,包括通过所有权结构或重要基金投资,表明了欧盟外资审查对国有背景企业的关注。

(五)延长法定审查时间的相似性

部分国家在外资审查机制的改革中延长了法定审查时间,或是在建立外资审查机制中规定了较长的审查时间及可延长时间。在审查范围扩大的影响下,审查机构有可能面临更多的审查事项,在特别关注领域也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等,以确保其安全利益不受损害,因此审查法定时间延长也是外资审查机制改革的内容之一。

美国FIRRMA明确延长了CFIUS审查的法定时间,审查期延长15天,调查期在特殊情况下可增加15天。德国的外资审查中,涉及非欧盟/非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外国投资者进行的交易,经济与能源部启动审查程序(第一阶段)的期限延长至3个月,对跨行业交易第二阶段的审查期由2个月延长至4个月。各国法定审查期限的计算基本都是以收到全套材料后开始计算进入审查程序,一般不包括与审查机构的预先沟通阶段以及提交申报但材料不齐全的情况。而预先沟通阶段一般并未规定审查机构的法定回复时限,准备材料阶段的时间也很难精确控制。相关投资方可能在预先沟通阶段等待回复以及准备申报材料上,花费更多时间。

二、主要应对建议

外资安全审查制度变化趋势之下,全球投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我国政府和企业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政策方面,应优化我国对外投资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在新形势和新任务下,调整我国对外投资战略,从国家整体发展需求出发,有重点地支持企业“走出去”。同时,应健全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对于外资安全审查等投资环境变化趋势等信息,便利企业信息获得渠道,做好风险提示。支持中小企业借助国内外法律、财务等专业服务,做好投资前的尽职调查,促进理性投资。优化银行信贷、境外保险等金融产品支持,提供良好的融資支持和风险分担。引导和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企业方面,应切实评估投资需求和风险,多方式推动国际投资合作。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联系日益紧密,即使部分经济体外资安全审查制度收紧,企业也可寻找替代方式和替代区域实现国际投资合作。此轮外资安全审查制度的变化中,主要关注并购方式的投资,通过绿地投资等其他方式合作,仍有一定的空间。企业也可通过国际上投资开放度高的经济体,间接与其他经济体实现合作。在全球投资环境变化中,我国企业更应切实衡量投资需求,做好投资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时机,更加理性地“走出去”开展国际投资合作。

对外方面,应积极参与国际投资政策协调,避免外资安全审查制度异化为新的投资壁垒。在WTO协定、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等中,安全一般作为协议的例外条款,以保障参与方国家安全利益。近年来,各经济体在扩大对外开放、降低边境壁垒的同时,越来越依靠安全例外条款、通过外资安全审查制度来保护自身利益。而国际上目前还未对各经济体形成具有约束力的通行规则,以协调各方内部的外资安全审查制度,企业国际投资活动面临着更大的被审查风险和成本。因此,建议从国家层面,积极参与国际投资政策的协调,避免全球外资安全审查制度异化为新的投资壁垒。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外经所)

作者:刘栩畅

上一篇:网页制作与网页设计论文下一篇:小额信贷发展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