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社会保险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在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因为技术、经济等因素,使得该项保险制度内容未能统一化,从而影响着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进度,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科学利用与转移效率。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养老社会保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养老社会保险管理论文 篇1:

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一、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的制度变迁

1、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建立

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成果。1951年原政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但在之后的三十余年里,由于受到国家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没有什么变化,直到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垒面启动。

2、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初步改革

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休制改革全面启动,在国营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展开的过程中,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缺陷显现出来。随着企业更新职工队伍,企业退休人员骤然增多,企业养老金负担迅速增长,由于实质上的企业保险,企业之间负担轻重不一的矛盾十分突出。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在80年代首先开始进行了还原养老社会保险基本职能的养老社会统筹的工作,1986年国务院颁发的77号文件,建立了市一级层次上的国有企业养老金的社会统筹机制。在社会统筹机制内,养老金资金由人口结构年轻的国有企业向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国有企业的转移,实际上构成传统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再保险机制。传统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在部分企业层面上的支付危机在这样的社会统筹机制的设置上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1990年,劳动部又开始进行养老社会保险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试点工作,提出养老社会保险基本养老金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按职工退休时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第二部分按职工本人缴费年限和指数化月平均缴费额计发。随后,地方各级政府又建立了专职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归属劳动部监管。1991年为扩大传统养老社会保险的缴费基础,国务院在《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要求国营企业的所有职工(包括固定工与合同工)都要以标准工资的3%为起征点向该计划缴费。《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由国家、企业、个人三个层次构成的基本模式,初步确定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逐步建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在这个多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体制中,基本养老保险是核心,由国家立法,在全国统一强制实施,适用于城镇各类职工。第二个层次是单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力量举办的,体现不同单位在经济条件上的差别性的养老保障。第三个层次是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个人根据经济能力和不同需求自愿参加,国家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引导,在储蓄利率上给予相应的优惠。

3、新型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构建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并提出建立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决定》重要的贡献是养老社会保险在社会统筹机制之外首次肯定了个人账户机制在改革方向上的地位与作用。首先,个人账户机制的导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年金计划的运行机理。个人账户实际上是基金制的一个派生机制,所谓“统账结合”,实际上就是社会统筹与基金制的结合。而实行完全积累的基金制的融资方式、授给资格与受益规则无疑又与传统年金计划大相径庭。其次,个人账户以个人名义的完全积累性质,使其先天地具有了明确的个人财产指向,亦即属于个人长期储蓄的不容侵犯的公民产权地位。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进一步确定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和主要任务。即到20世纪末,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应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应逐步做到对各类企业和劳动者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基金。《通知》首次提出要实行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原则的养老保险模式。并同时出台了两套实施方案,两套方案在形式上都将企业的缴费划分为社会统筹部分与个人账户部分,但两者对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在新制度中孰轻孰重的基本选择倾向却存在较大的分歧。1997年国务院针对前一段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出台了《关于建立统一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确定的养老社会保险的统一制度的内容主要是:统一缴费比例;建立统一的个人账户;统一个人养老金计发办法。

4 新型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

2000年,中央政府组织专门力量研究提出了完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试点方案,并于2001年7月起在辽宁省进行试点,目前已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中央政府提出修改和完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最直接的动因是拯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从1998年起,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面临两方面的巨大压力:其一,养老基金收不抵支,养老金拖欠十分严重。其二,个人账户“有账无钱”,是“空账”,个人账户取舍问题再次引人关注。放弃它,“统账结台”的制度设计落空;保留它,需要财力支撑。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但对具体实施办法加以改进和完善:一是缩小个人账户规模。企业缴费不再划入个人养老账户,个人缴费比例一步到位提高到8%,并全部记人个人账户;二是个人账户实账运营。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分账管理,后者由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在一定时期内只能购买国债;三是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缴费超过15年的,每满1年增加一定比例的基础养老金,但最终控制在当地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的30%。

二、对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述评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改革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与智利等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转换不同,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面临两个基本任务:一个是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完成从企业(单位)保险向社会保险的制度转换。这是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转换不属于现收现付模式或基金积累模式争论的范畴。如果说过去是现收现付的,这个转换也需要满足日益扩大的现收现付的需要。第二个任务就是建立包括基金积累制在内的多支柱体制,以符合经济发展与世界范围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潮流。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实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制度(部分积累制),希望同时解决上面两个任务,即“双重”。

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在养老社会保险立法方面作过艰难的探索和努力,但我们至今仍未摆脱依靠阶段性养老社会保险政策规定调控社会成员行为的局面。由于没有养老社会保险法律作制度保障,国家、企业、公民三者之间的养老社会保险法律关系难以得到社会和政府部门广泛的理性认同,甚至没有受到养老社会保险利益合法享有者的自我尊重。养老社会保险政策不同时期的政策指向留下的不同政策台阶,人为地增大了解决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群体成员不同属性和矛盾的难度。国家统一的养老社会保险政策在研究解决全国普遍性问题的同时又制造出新的区域性政策矛盾。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由于缺乏养老社会保险法律的导航面临着偏离制度目标的风险。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一定要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社会化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可以自由流动的人才市场,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必须是统一的,不能以行业或地区进行分割。

作者:余 武

养老社会保险管理论文 篇2:

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障碍性因素分析

摘 要:在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因为技术、经济等因素,使得该项保险制度内容未能统一化,从而影响着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进度,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科学利用与转移效率。本文将对影响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发展的障碍性因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障碍性因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和优化建议,推动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统一化发展,缩小城乡居民在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之间的权利差异。

关键词: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障碍性因素

随着现代经济市场不断发展,城市地区因为地区位置、资源量以及人流量因素,相较于农村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快速,且在保险制度、经济政策等方面更为全面,致使城乡地区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更是拉开了城乡之间不同地区的发展速度,则本文中将对目前影响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现有政策制度对这些障碍因素进行消除或者弱化,从而有效推进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发展。

一、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障碍性因素

(一)体制障碍

不仅仅是城镇同农村之间存在体制差别,就算是农村与农村之间,也会因为地区因素而出现体制差别,则在进行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发展时,体制差距是首要面临的问题,城镇体制完善且全面,农村体制无序且混乱,且多数农村中甚至没有相应制度体系,则想要将两种框架融合,然而其中一个连框架都没有,有的只是巨大数量信息数据,一旦措施失误,反而将原有的框架破坏掉,进而造成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被破坏。

(二)经济障碍

造成经济障碍的主要因素是地区政府财政承受能力,因为在实际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部分农村地区因为经济水平因素,很多农村居民无法支付保险金额,便需要政府进行资助与帮助,然而这些资助都是从政策财政中调拨出来的,则政府自身财政水平能够直接决定着当地城乡养老社会保险一体化的发展进度,财政水平高,一体化和落实速度快,财政水平低,则一体化和落实速度慢。

(三)人口障碍

农村环境中认为子女多才能赚的多,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农村人口众多却也是造成农村经济水平低的重要之一,资金有限而人口众多,并随着经济市场不断发展,城乡经济水平差距只会不断增加,则如何控制现代农村人口各年龄段比例,将现有的、剩余的劳动力引入到缺乏劳动力的城镇中,缩减城乡居民经济水平差距,是未来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公民权体系障碍

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只是因为居住位置的不同对居民进行分类,其本身的中国公民的身份并没有改变,而作为中国公民其就有权利享受平等的基本权利,因此,在进行城乡养老社会保险一体化发展时,一定遵守基础公民权体系的原则,尽量实现公平、公正,并在社会保障制度中,严格遵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

(五)农民利益表达权障碍

基于偏远地区教育不发达,很多农村居民对于法律法规、自身权益并不了解,在很多有关农村居民权益政策制定中,其既没有可以发声的组织也没有可以进行表达的机会,致使其很多需求和标准并没有表达出来,进而农民自身需求被政府、被社会所忽略,一体化内容始终无法满足农村居民意愿,同样的制度内容反复修改,自然一体化速度缓慢。

(六)技术性障碍

所谓的技术性障碍,是因为农村地区范围大、人口众多,又有很多农民打工人为了工作,天南海北的跨域地区流程,人口变动性、流动性过大;再加上,城乡养老社会保险体系整体限制于现代信息技术,很多地区并没有被现有保险体系网络所覆盖,致使很多地区农村居民要么没有进入到城乡养老社会保险体系系统中,要么根本不知道该项制度内容,即便知道了进行办理的方式繁琐、路程遥远,且后续信息更改和更新也是很麻烦,则很多农村居民放弃进入保险体系中,进而延迟了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的发展。

二、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促进策略

(一)完善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框架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要推动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基础制度内容的一致性便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够将城市与农村两个完全不同地区的保险制度内容进行连接,即相当于为这两个地区制度连接制作了一座“连接桥”,则可以先从主体框架上进行统一化,利用国家现有的政策制度与法律法规,重新对全国范围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进行更新和优化,规范化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之间的保险制度要求;其次,缩小范围针对同一地区前后新旧不同保险制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将其中不合适、落后内容进行更新,优化原有的繁琐办理流程,逐步扩大整体保险涉及单位;最后,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最大程度实现一人一账户、实时更新信息的现代便捷保险制度模式,满足城市与农村地区对于保险制度运行的便捷要求,从而更好促进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的发展。

(二)保障政府经济支付财力足够

城乡之间存在的经济水平差异,不会为了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便轻易消失,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才能够将两者趋于稳定状态,而在这“调整”稳定发展的间期,便需求地区政府利用自身财政能力来保障农村居民的基础生活需求,那么为了实现这种需求,地区政府便要明确财政能力的重要性,积极改变原有的财务运行模式,加大在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不同资金融资途径,积极引入各类新兴的商业途径,在增加现有对于贫困居民的财政补贴的同时,增加大量劳动平台与从业机会,保障农村内部资金的稳定流动,逐步改善贫困居民的生活情况,在保障农村居民有足够经济基础去交上保险费的同时,也为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三)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利用质量

农村土地有限而人口数量众多,大量的劳动力并没有得到科学的利用,进而形成了最常见的地区性人力资源问题,阻碍着农村经济水平提升,也阻碍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建立,则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利用质量也是推动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的措施之一。首先,建立劳动者的就业服务平台,将农村中分散劳动力集中起来,并根据这些劳动力自身能力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劳动力进行分配;其次,结合不同农村地区自身农业类型,积极向农村中引入各类新兴的农业技术,将传统农业产业转变为现代化产业,增加现有的农业就业岗位数量同时,提升农业产品的质量、种类和数量,实现产业可持续、绿色健康发展,高效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升农村居民的经济水平与生活水平。

(四)明确政府之间的责任内容

在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中最考验的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因为在一体化过程中不仅仅是同一地区城乡之间的制度、经济等融合,更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制度政策与发展理念的融合,若是单一以一个地区为标准,很容易造成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框架过于混乱,且以一个地区政府的管理权力是很难推进一体化的持续发展,则这种情况下,政府之间要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坚持以中央政府为推进核心,科学规划不同地区的政策协调、立法规范等等,掌控各个地区的财力分布情况,从大体上掌控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推进速度,而地方政府则做好辅助性工作,积极落实中央政府下发的各项管理政策与法律法规,积极引入不同的财政融资渠道,加速政府内部财务转移支付速度,保障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目前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体制、经济、人口以及公民权体系等等多个障碍因素,因此,在进行城乡养老社会保险一体化推进时,要遵守国家制度、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农村居民的各项需求,人才与人力科学利用,并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满足保险体系运行需求的同时,也对原有的保障制度流程进行优化和简化,更好的推动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的发展,缩减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

参考文献:

[1]李阜东.加强居民养老保險基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需综合施策[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0(10):24-27.

[2]贾志科,罗志华.新时代完善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与建议[J].人口与健康,2020(10):33-35.

[3]杨敬珍.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中国产经,2020(17):115-116.

[4]华迎放,郭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中长期发展展望[J].中国劳动,2020(04):52-63.

作者:刘欢欢

养老社会保险管理论文 篇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及探索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是:绝大多数农村老人依靠家庭供养,农村养老社会保险体系并没有形成,资金筹集与基金管理不规范。广泛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实现农村劳动者同城市劳动者一样具有同等社会保障的权利,这是农村劳动者享有国民待遇的具体体现。应根据中国农村的现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险体制。

关键词:农村;农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农村养老保险是指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农民自愿参加,以富裕农村地区的基层社区为依托,以农村人口为对象而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制度,它对保障农村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促进计划生育、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现状

(一)绝大多数农村老人依靠家庭供养

即使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村老人主要依靠家庭赡养的情况也较为普遍,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则完全靠家庭照料。对于那些有子女而又独居的老人而言,与子女分居并不意味着得不到子女在经济上的供养和生活上的照料,当这些独居老人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之后,一般都被子女接到家中赡养。农村家庭养老逐渐趋于高龄期赡养,家庭赡养仍然充当养老的主要角色。由于农村的消费水平总体上低于城市的消费水平,这就决定了农民对养老保险的需求水平也相应低于城镇居民。长期的低消费和传统的俭朴生活方式使农民对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期望较低。由于消费水平低、自给程度高,加上农业劳动弹性大,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大大高于城镇,农民在没有养老保险的条件下仍然可以维持晚年的基本生活。

(二)农村养老社会保险体系并没有形成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农村老人占全国老人的比例达到75%,老有所养问题一直是广大农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当前我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依靠家庭养老给农民带来的经济负担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农民的养老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逐渐削弱。不少中、青年农民已经意识到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群的出现和人口的老龄化,必将导致家庭赡养负担的加重;在三四十年之后,仍然由家庭来独自承担养老责任将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农村经济改革为农村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险制度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均收入逐步提高,家庭保障越来越不适应农民的要求,他们已经具备了养老保险的经济承受能力,需要也有条件享受现代化的社会保障。

(三)认识上存在误区

土地和家庭保障是否可以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有人说农民没有必要要养老保险,这是城里人的事,甚至有人认为农民不离开土地,就不能够享受社会保障,没必要给社会保障。事实上,土地的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例非常低,同时农村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老了不可能像在国外一样把土地卖掉,而且老了没有劳动能力了,有土地也没有用了。当然在全国普遍开展农村养老保险有一定困难,但应该看到,不少地方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而且,要建立一项储备积累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使它发挥应有的功能,一般需要20到30年时间,那时我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期。因此说,我们的时间已经相当紧迫了。

(四)资金筹集与基金管理不规范

筹集资金带有很大的强制性,许多贫困村民无法投保。一些乡村干部利用职权巧立名目,利用公款为自己投保,养老保险成了一些人为自己谋私利的工具,影响了养老保险的运行和群众投保的积极性。农村养老保险应采取说服、教育和引导的方法,根据群众的承受能力量力而行。个别地方出现了强制保险,如不缴纳保险金就不许领结婚证、强迫学生交纳养老保险金等,严重违反了国家的有关规定,加重了群众的负担,引起群众的不满,必将影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

(五)立法滞后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只有国家民政部1992年公布实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近年来国家没有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地对相关法律做出调整。

二、思路

广泛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实现农村劳动者同城市劳动者一样具有同等社会保障的权利,这是农村劳动者享有国民待遇的具体体现。应根据中国农村的现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险体制。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到比较富裕的水平是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必要条件。应根据各地经济的发展水平,适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于农村地域广阔,各地情况不一,开展养老保险工作只能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对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首先是要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经济基础较薄弱地区的农民对建立社会养老保险的要求并不迫切。而富裕地区的农民家庭经济的基础比较雄厚,对天灾人祸的抵御能力较强,富裕地区的农民对社会保障的最大需求集中表现在对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追求上,他们要求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人数比例相当高。在有条件的地区,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以范围由小到大,内容由少到多,标准由低到高为原则,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为目的。

二是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要继续推行家庭保障,主要体现在成年子女对老年人“反哺”,使老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双重支持下,安度晚年;要加大个人储蓄力度,以青壮年时的个人储蓄养老。同时,要争取政府财政与政策支持。逐渐从以家庭养老为主体的保障模式过渡到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体的保障模式。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要逐渐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相衔接,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三、几点探索

(一)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

对于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纯粹意义上的农民,其社会养老保险可以建立一个独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原则上所有的农民都有义务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实行“自助”和“补助”相结合,即养老保险基金由参加保险者交纳的投保费和政府补助金共同构成。考虑到我国农村农民的收入难以确定,农民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收入有差异的现实,对于要求农民个人交纳的养老保险费部分可以根据该地区上年农村人均收入水平按一定比例等额上缴,缴费的比例可以根据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而不同,对于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缴费比例可以确定在上年人均收入的15%左右;对于人均收入水平中等的地区,缴费比例可以确定在上年人均收入的8%左右;对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缴费比例应控制在4%左右。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可以借鉴国外的政策,实施对农民养老保险补贴,使农民养老有保障。

(二)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

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希望得到相应的社会保护正在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对于这一部分人应该让其享有城镇职工的养老社会保险基本权利,可以直接融入城镇职工的养老社会保险体系之中,养老保险基金由雇主和个人共同缴纳。当这一部分人享有城镇职工基本的保障权利,感受到在城市收入稳定、生存比较安全时,他们会考虑完全退出农业劳动、退还承包的土地,以致走向完全离土离乡的道路,成为城市居民,也使农民工拥有的一部分分散耕作,甚至抛荒的土地向种田能手、种田大户和农业企业集中,使农村能够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也是盘活农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三)缴纳养老保险金时应灵活掌握

考虑到农村家庭收入的不平衡性,保险费的交纳标准实行高中低多档次。由于农民收入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很难进行考核和计量,而且农民收入是以年为时间单位的,要到年底才进行结算,档次的划分不与农民的个人收入挂钩,而是以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为基数,并根据其变化加以调整,以保证养老保险费用分担的均衡和养老金的保障能力。保险对象则可以根据其经济承受能力自行选择参保档次。考虑到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保险对象可以视经济收入情况预缴和补缴保险费,经济条件好时提前缴纳,遇到天灾人祸时可缓缴。

(四)确保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目前农民的投保积极性不是很高,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可以说是吸引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运营的现状,不仅形成了过度分散管理带来的不合理管理费用和基金被挤占挪用的风险,而且投资形式单一。但是国家为了拉动内需,不断下调储蓄存款利率,利率已经低于物价的上涨指数,实际上基金得不到增值反而是贬值,最终使养老保险基金“缩水”。目前,在养老基金的管理机制上,应按基金的属性以适当的比例投向不同的创利渠道,以求在整体上获得较高的利润。比如,可将一部分基金投入到当地确有发展前景、短期内有望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开发项目,盈利后用于支付农民的养老金,从而实现农民养老基金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五)改革的终极目标

现阶段实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明显的身份特征,即以是否为城镇户口为依据。消除城乡差别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公平待遇是改革的发展趋势,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未来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归宿。

(责任编辑:张艳峰)

作者:杨玉兰

上一篇:乡镇私营企业文化论文下一篇:工程设计水利水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