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管理论文

2022-04-22

地方政府债券在我国2015年的债券市场上表现强劲,那时就有多方预测2016年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将在2015年的规模上有进一步突破。果然,2016开年不久,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就公开表示,“2016年地方债发行任务十分繁重,国家将进一步完善地方发行相关制度,积极研究推进地方债多元化。”这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未来发展走势释放出指导性信号。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管理论文 篇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防范的思考

摘要:近些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在规模上迅速扩大,债务风险不断加剧。对此,要有效地化解和规避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问题,就必须进行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的划分,强调债务监管责任和举债程序,同时努力拓展地方政府的税源,并且要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以此建立起有关的机制和制度对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加以约束。本文深入的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并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债务风险;风险规避;控制措施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巨大、隐患严重,即便是中央和各级政府每年均采取措施试图缩减和控制地方债务,但因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以及统一的债务管理机构,导致地方政府债务仍然处于失控的边缘。笔者就我国地方债务的现状、成因和改革措施进行了分析。

1.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种类

1.1 直接显性债务

直接显性债务主要包括了地方政府内部的国债转贷资金,为了解决金融风险而借入的款项,向国内个人、企业以及银行的借款等。国债转贷资金主要是指财政部将国家发行的有限国债转借给地方政府,以用于完善地方基础设施或发展当地经济的债务。解决金融风险而借入的专项款项一般是由当地政府向中央政府借入的,这样可以有效的清理金融机构的专项贷款,其中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城商行、投资公司、城信社等。向国内个人、企业以及银行的借款通常是指地方政府向国内一些个人、单位和金融组织借款。实际上,这部分款物是不符合法律要求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不可避免的。拖欠款债务一般是因为地方政府没有能力支付而形成的拖欠工程款和拖欠工资等债务。

1.2 直接隐性债务

直接隐形债务主要是指地方政府未得到政府的明确承诺,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又不得不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从而导致政府被迫承受的债务。例如,在社会保障制度或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导致大多数职工失业,而且这些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本应该由所属企业承担,但是这些企业已经改制或破产,从而无法满足失业员工的需求,这时就需要地方政府来承担这些债务,用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缓解社会压力。

1.3 或有显性债务

或有显性债务一般是在突发事件的影响下,地方政府被迫承担的债务。其具有透明度弱、可控性小、风险隐蔽等特点。或有显性债务一般是由政府担保的粮食供销企业亏损挂账、国内金融组织贷款等债务。如粮食等国有企业一直采用国家垄断的方式进行经营,所以很难对其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进行区别,所以非常容易引发财务挂账增加现象,给当地政府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国内金融组织贷款主要是指各级地方政府没有权利向单位和个人提供资金担保,但是在地方政府已经参与过的担保活动中,一旦债务人出现资金问题,地方政府需要承担其担保责任。

1.4 或有隐性债务

或有隐性债务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的亏损以及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等。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地方金融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方面地方政府会引导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方向,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还属于金融机构的股东。如果金融机构出现无法消化的坏账时,则需要由政府兜底,因为一旦金融机构破产,将会给当地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在国有企业改革阶段,其所进行的改制、重组、破产、兼并等过程中所产生借款无法归还时,就会转变为政府债务。

2.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问题

2.1 地方政府债务数额巨大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复杂而庞大,所以要准确地了解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实属不易。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一份报告里对全国各地的政府债务进行了粗略的估计: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最少在一万亿元以上。地方政府债务的一大特点就是举债的普遍性,主要体现为从乡、县到市、省,各级政府普遍举债和从发达地区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普遍举债。同时,因为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原因等,政府的财政收入还出现了向上级政府集中的现象。所以,债务风险主要集中于基层政府,越往下,债务所占的比例就越大,由此形成的债务危机也日趋严重。

2.2 负债日益隐性化

部分地方政府在举债的过程中,为了规避法律责任,绝大部分纷纷采取变直接举债为间接举债的形式,债务类型也逐渐由显性负债转为了隐性负债,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城市建设负债,其主要的形式一是通过委托建设、经营等方式将显性债务隐性化;二是通过组建城市建设投融资公司搭建起筹资平台;三是由各级政府的下属的各类经营公用事业或者企业单位出面筹资。因上述的方式均是以地方政府信用为基础的,所以其债务最后依然归地方政府买单。

2.3 地方政府负债多样化

地方政府的债务多样化的表现具体为:债务种类的多样性和借债主体的多元化。地方政府债务主体既包括各级地方政府,也包括其所属的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公益性的单位,有时还包括了具有政府背景的企业部门和单位。从地区政府负债的种类来看,不仅有经过中央政府特批发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债券等显性的债务,还包括了社会保障欠款、工程款项、拖欠人员工资、补贴应补未补款等隐性的债务。

2.4 债务管理低效混乱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基本工作尚且尤为薄弱,政府债务的统计、核算和计量体系未能建立和完善,决策层对债务的整体情况不能十分准确地把握。因各级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规模无法统计,所以政府债务的负债率和偿债率等监控指标也便不能投入应用,债务预警机制自然也就无法建立起来。

从预算管理的角度来看,政府的预算一般只反映基金预算收支、一般预算收支、基金预算收支和国债转贷收支等事项。地方政府的大部分借款这一项却未能纳入政府预算的核算中。另外,由于信息披露机制的不完善,对地方政府的信用评估缺乏,针对地方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机制不能建立起来。同时,因为缺少债务的规范管理,从项目的审批、资金的使用到偿债的来源等,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更为严重的是,当前地方政府普遍缺少统一的组织机构来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进行全面的管理。尽管财政部门在制度上被明确授予了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全面管理的职能,但是事实上,地方财政部门只能对一小部分直接由财政部门偿还的债务加以管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如果这些制度性的问题无法切实得到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累计会持续加大,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

3.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地方各级政府的预算应该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进行编制,不得列赤字,并且,除了国务院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部门外,地方政府不可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除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外,国家机关不得作为保证人。对此,对向国内债权人举债的债务,国家行政机关不能够为其提供担保。财政部将这些规定理解为各级财政也都不能提供担保,并且还正式下文通知各级地方财政不许提供担保。所以,由地方财政对债务提供担保也是被法律禁止的。但是现行的很多法律对地方政府采取其他形式借款和金融部门等债权人向地方政府提供贷款、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借债务等现象缺乏明确的纠错机制和处罚措施等,也未能够对法律的执行主体进行明确,造成了上述的诸多规定形同虚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无法起到其应有的效用,这无疑助长了地方政府的不恰当的举债现象。

3.2 财政体制的缺陷

当前,在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使得地方税收体制缺乏质量和规模、地方财政收入的保障程度低且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地方上缴基数过高;事权的划分不够彻底;地方税收体系零星化且稳定性差、不完整,越往省级以下越是无税收可分;真正意义上的横向和纵向平衡的转移支付制度尚未建立。在此类现象下,很多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因此只能求助于接济。可以这样讲,地方政府的财政存在困难是地方债务不断膨胀的直接原因。

3.3 投融资体制的缺陷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上有所强化,但仍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严格的讲,我国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投资格局,地方政府在投融资活动中还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政府干预的成分占了绝大多数空间。但凡出现问题,各级政府就不得不承担投融资活动造成的责任和风险。同时,政府普遍缺乏科学论证和整体规划,效率低下,收益不能得到保证。再者,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混乱,管理较为分散,融资的决策主体、投资失误的责任主体和偿还主体等划分不清。因此,投融资体制中的制度性缺陷是造成地方政府债务持续扩大的又一重要因素。

3.4 政府自身行为的不规范

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地方债务的形成原因是地方政府直接不规范行为。具体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之后,政府活动越位现象严重,政府片面追求形象工程和政绩等。

4.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及规避措施

首先,应当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予以合理的划分,使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同比例缩小,由此降低部分地方政府的举债冲动;其次,应当强化举债程序和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责任,地方政府必须本着稳步发展和适度融资的原则对可能存在的债务风险严加防范;再次,要加快我国地方政府的新增税源的论证和落实进程,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最后,要完善地方政府举债的机制,强化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举债规模,加强风险预警,同时强提偿债准备金,提高负债的透明度。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积极努力地化解现实地方债务的同时,必须积极审慎地运用国债手段加以配合,在宏观上反周期调控,同时有所选择地启动部分地方的公债试点项目,进一步落实地方领导的责任制等。

参考文献:

[1] 程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研究[J].新西部(中旬刊),2012,6(7):145-146.

[2] 牛媛媛.关于我国现阶段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研究[J].现代商业,2013,12 (33):134-135.

[3] 李永刚.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影响因素及化解对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4(6):123-124.

作者:赵永红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管理论文 篇2:

地方政府债券发力

地方政府债券在我国2015年的债券市场上表现强劲,那时就有多方预测2016年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将在2015年的规模上有进一步突破。果然,2016开年不久,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就公开表示,“2016年地方债发行任务十分繁重,国家将进一步完善地方发行相关制度,积极研究推进地方债多元化。”这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未来发展走势释放出指导性信号。

模式演进

有研究人士习惯把去年称作在新预算法框架下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元年。根据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预算法的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中必须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借债务的方式筹措。”这一表述,被各界视为实质上为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开了前门。

同时,新预算法强调,除上文规定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举借债务。”这意味着,新预算法的正式实施,终止了地方政府举借银行贷款、信托、担保等融资途径,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成为目前地方政府唯一的直接举债融资渠道。

梳理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历程。2008年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其中中央安排资金1.18万亿,其余由地方政府配套解决。与此同时,国务院通过特别批准的方式,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安排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000亿元,以期部分缓解4万亿投资计划中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压力,正式开启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之门。

此后,地方政府债券渐次走过了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并代办还本付息和支付发行费的“代发代还”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地方政府债券在实质上仍是国债转贷的延展。到经国务院批准,除上海、浙江、广东、深圳试点在国务院批准的额度内自行发行债券,但仍由财政部代办还本付息外,其余地区的地方政府债券仍由财政部代理发行、代办还本付息的“自发代还”模式,之后经国务院批准新增江苏、山东两省成为“自发代还”地方政府债券试点地区。再到2014年财政部印发《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经国务院批准,上海、浙江、广东、深圳、江苏、山东、北京、江西、宁夏、青岛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至此,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开启“自发自还”模式。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相关要求,“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以及《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等改革纲领性文件的要求,未来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扩容将大势所趋。

仅在2014年和2015年两年间,相关政策文件可谓密集出台。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下半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文件提出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地方政府举债采取政府债券方式。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确需政府举借一般债务的,由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融资,主要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确需政府举借专项债务的,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专项债券融资,以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首次出现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的划分,被视作2015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新变化。同时出现的新变化还有置换债券的概念以及定向承销的发行方式。地方政府债券从此开始比照中央国债实行余额管理,并正式启动了债务限额管理。

数说债务

2015年5月,从江苏省公开发行第一支地方政府债券开始,全国在2015年共发行1035支地方政府债券,合计发行38350.62亿元,其中江苏、贵州、浙江发行规模位列全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前三位。有效据统计,一般债券占到发行总额的近四分之三。公开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利率普遍低于定向发行利率,发行期限则以3、5、17和10年期为主,5年期发行额最多。地方政府债券超越国债成为仅次于同业存单、金融债之后的第三大债券品种。

早年间,财政部会同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对地方政府存量债务进行了一次彻底清理甄别,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5.4万亿元。2015年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限额中含有15.4万元存量债务,其中1.06万亿元是此前几年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和地方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券的额度,除去这部分,剩余部分是通过银行贷款、融资平台等非债券方式举借的存量债务,国务院准备用3年左右的时间进行置换。2015年已经置换3.2万亿元,所以在2016年和2017年将有超过11万亿元的政府债务需要置换。而在15.4万亿元地方政府存量债务余额中,2015年已有3.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到期,2016年到期2.8万亿元。

在新增债务方面,2016年的地方政府新增债务规模在2015年6000亿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至1118万亿,包括7800亿元一般债务和4000亿元专项债务,2016年地方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限额相应增加到10.71万亿和6.48万亿。即2016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预计为约17.17万亿。从数据也不难看出,2016年地方政府发债任务正如同前文所说“十分繁重。”而有地方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他们感受到“地方政府债务当前主要是以后还本付息的压力正在显现。”

重在绩效

中央财经大学中财—鹏元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表示,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来讲,地方政府还是要承担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责任,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现在还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这意味着,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虽然我们不以GDP的增长率论英雄,但还是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像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今后发展过程中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政府的这种职能是不可替代的,可以说在未来整个‘十三五’规划期间,这方面的需求还会比较旺盛。但是在现有分税制财税体制下,地方面临财力有限而地方建设又需要资金的情况,地方政府债券的作用就需要得到更大的发挥,而且今后在这些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关键产业的扶持上,需要通过地方政府举债的方式来推动。这是从地方政府有需求的层面来说。

另外从国内资金有供给层面来讲。目前我国居民的储蓄率比较高,社会资金比较宽裕,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还有一定的潜力。所以从发展趋势上来讲,地方政府债券还有一定的空间。”

截至2016年3月31日,全国有17个省市公开发行了地方政府债券,共发行债券25支,发行金额合计7358.82亿元,江苏、广东、辽宁、内蒙古自治区、湖北以及山东6省在发行总额排名中位列靠前。

“由于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举债额度也有比较大的差异。按省统计,江苏省在各个省里的负债额是最多的,但同时由于经济实力较强,相对而言风险不见得大,而有些区县已经是债务率超过100%的高风险地区,需要进行有效的管控。”温来成表示。

在管控风险的前提下,要注意对隐性债务的防范。“特别是一些政府性基金,比如城镇化基金,如果地方政府私下给社会资本固定回报的承诺,或者允诺定期回购,那就是隐性债务。我们在一些地方实际了解到的情况包括在设置基金的时候,实际上是让当地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最后兜底,项目中由社会资本投资的部分最后由国有企业回购,这相当于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温来成说。

他强调,一定要注意提高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的使用绩效,这也是今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无论是一般债券还是专项债券最后都要考核资金是不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有没有从整体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能不能发挥培养税源的功能。否则如果发行了这么多债券,使用效率又低,那就等于地方政府在偿还债务的能力方面有问题,所以今后一定要加强对于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绩效的考核,从整体上提高政府还本付息的能力,从根本上起到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作用。目前财政部已经公布了一些基本的绩效考核指标、方法,但是如果要考核债券资金建设的项目,那可能要更加具体化。”

存量置换

今年年初,财政部印发《关丁做好2016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的通知》(财库[2016]22号)指出,2016年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不再下达准确置换规模,具体置换债券发行规模由省级政府确定,财政部只给出一个债务置换的上限,这让省级政府发债有了更多自主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指出,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有效改善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一是改变存量债务期限错配的现象,延长借款期限,避免地方政府债务在短期内形成较大压力。二是通过发行债券直接融资,替换原来成本较高的银行贷款,对缓解地方政府债务的短期压力及流动性缺口有积极作用。三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影子银行”的威胁。四是明确融资主体,融资工具标准化,运作市场化和透明化,有利于扩大融资市场。五是创造了结合利率债和信用债的混合型债券产品,积极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

2015年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受到多方好评,温来成表示,债务置换虽然并没有减少地方政府的负债总额。但是减轻了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利息,同时把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使其公开透明,这是推行这项工作的积极面。“当然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也有其阻力,特别是在2015年,阻力主要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认为用低利率的债券兑换高利率的银行贷款的做法使其收益受到了损失。但在目前来讲这是国家在现阶段的一种临时性或者应急性做法,而不是常规性的手段,以此来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出现系统性风险或区域性危机。”

另外,他还提到:“个别年份地方政府债券利率比国债利率还低,应该说是不正常的现象,从常规来讲,地方政府债券利率不得低于国债利率。”来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同样指出,地方政府债券利率市场化有待加强。地方政府债券的利率与国债利率接近,既未能反映流动性风险溢价,也未能反映信用风险溢价,并非是市场化供求的真实反映,会影响地方政府债券在流通市场的流动性。这样非市场化的发行利率,是地方政府将财政存款和财政项目作为筹码与银行博弈的结果。地方政府的干预过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长久下去会影响市场投资者的积极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的多位专家通过对2015年我国多个省市的债券发行评级分析,地方经济增长后劲、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和信用风险是承销商决定是否购买债券的参考标准。利差本质上取决于地方经济实力和财政存款支配度,但随着地方政府债券供给量增加,以及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地方政府的博弈能力下降,市场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

他们进一步指出,从长期看,地方财政改革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何有效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提高地方政府投资效率及平衡地方政府和银行之间的关系是未来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计划顺利进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建议,未来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要更加公开透明、要培育健康完善的债券市场、培育和拓展债券投资者以及完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

在市场化探索方面,据了解,江苏省在今年3月15日发行了该省第一批总额达1136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江苏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江苏省政府债券发行更尊重市场化原则,尊重投资者意愿,给定区间进行投标,债券市场买卖双方公平交易。

从2016年一季度各地政府债券发行情况来看,有研究机构分析称,随着地方政府债券供给规模不断扩大、发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2015年8月以来地方政府债券公开发行利率与发行前五日国债收益率均值持平的情况不复存在。从各省市公开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利差均值看,财政实力较强、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省份的利差均值较低,财政实力较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省份利差均值较高。多元化尝试

为了做好2016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财政部在印发的相关通知文件中鼓励地方财政部门在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研究探索面向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发行地方债。

在多元化探索方面,长江养老保险首席经济学家俞平康认为,目前鼓励社保、养老金等长期资金进入长期股权和债权市场的投资十分有益于增长,稳定利率中枢。他进一步分析指出,社保的长期限资金与地方政府债务的长期限属性匹配,这无疑有益于压低目前较高的长端利率水平;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受限和基建资金的来源问题。不过他同时指出,就目前公布的债务购置计划来看,相比于未来需要置换债务的规模,社保的增量资金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所以俞平康认为,债务置换的尽头可能还是存量债务的货币化过程。

而为了加强地方政府债券管理,财政部仅在2015年就先后印发了《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财库[2015]64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财库]2015] 83号)、《关于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的实施意见》(财预[2015]22号)等文件,从多方面规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等行为。

前不久,有消息传出财政部已向省级财政部门下达2016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限额,限额包含一般债券额度和专项债券额度,但是债务率超过100%的区县将无新增债券分配。对此,来自民生固收的分析人士指出,事权逐层下移、财权逐层上移的财税体制导致区县级地方政府债务在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中占比超过28%,也是防止财政金融风险发生的重点区域。对高负债水平的区县暂停新增债务额度分配,主要还是要避免稳增长压力下部分地区继续过度融资,造成未来更大的债务风险。另外,针对债务率超100%的预警地区,化解存量债务为主要任务,紧迫性更高,新增债务受限可能影响投资进度,但以防风险为主的债务管理思维下,债务置换会更加考虑区县级政府的需要,短期流动性风险压低。

根据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政府债券的需求,“十三五”规划期间,地方政府债券市场需重点面对哪些问题?

温来成建议,首先将地方债券发行主体扩大到地级市,如果条件允许,发行主体还可进一步扩大到部分财政经济实力较强的县级市。由市级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财政还本付息能力,在债券市场上独立组织债券发行,承担还本付息责任。同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一定的配套条件。包括实行省级政府对市级政府债务不救助的原则,市级政府承担发行债券还本付息的职责,不得把责任推给省级政府,或者向下推给县乡政府。还包括完善市级党政干部任期制,债务风险责任追究制度。以及建立地方政府财政破产制度,构建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最后防线。

其次,他建议适度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限额,增加债券发行量,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宽口径预算管理,既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等需要,又能活跃二级市场交易,满足国内外投资者的需求。

作者:乔欣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管理论文 篇3:

坚持不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

财政大幅度增加投入,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变农业生产条件落后的局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不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推动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深刻领会四中全会对加快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的部署要求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加快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加快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的战略部署,这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大部署的接续递进。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新时代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理论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不仅系统集成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而且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我们要深刻认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加快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的战略部署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逻辑一脉相承、理论逻辑相互支撑、实践逻辑环环相扣的内在关系,按照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的要求,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统筹谋划和扎实推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
刘昆同志率党组同志和各单位党组织书记重温入党誓词。

对加快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等改革举措。我们要准确把握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聚焦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面临的突出重点难点,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有序推出新的财税体制改革举措,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在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对抓好现代财政制度落实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我们要深刻理解制度生命力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坚持出台方案、健全机制、推进落实一起抓,在研究制定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的同时,狠抓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实现改革举措有机衔接、融会贯通,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要合理把握不同改革的特点性质,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抓改革落实,不搞上下“一般粗”,不搞“一刀切”。同时,聚焦制度是否有效运转深入开展改革调研和实效评估,推动改革举措实现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把我国财政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全面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快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取得的重要成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注重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基本确立符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在要求,基本要素完备、“四梁八柱”成型、功能定位明确的现代财政制度框架。主要包括:

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基本确立。逐步建立健全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覆盖预算编制、执行、绩效评价等各环节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推进预算公开制度化。完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逐步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统筹协调、有机衔接。推进预算审核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税收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效。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以税收为主体、以非税收入为重要内容,具有稳定筹资能力和较强调节经济功能的财政收入制度。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实现增值税制度对货物和服务全覆盖,深化增值税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调整优化征收范围、税率结构和征收环节。全面实行礦产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率先在河北省开展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并扩大试点地区范围。开征环境保护税。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健全地方税体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财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基本确立体现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改革方向的财政体制框架。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健全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将转移支付整合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同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服务党和政府全面有效履职、支持各领域改革发展的财政支出制度,基本确立涵盖各类国有资产资源、与预算管理相衔接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等。


加快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部署新要求,大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系统完备、法治健全、权责清晰、公平普惠、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财政制度。

以理顺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为主要内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推进分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适当加强中央在知识产权保护、养老保险、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事权,减少并规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抓紧落实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建立健全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型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

以优化税收功能为着力点,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科学确定宏观税负总体水平并保持相对稳定,强化税收调节功能,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深化增值税改革。逐步研究调整部分消费税品目的征收环节。适时全面推开水资源税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适时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快健全地方税体系。积极推进税收立法工作。

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为目标,深化财政支出制度改革。完善支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的财政支出制度。认真贯彻“以收定支”原则,坚持绩效导向,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坚持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加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力度,进一步明确财政支出优先方向,做到有保有压。

以加强基础基层工作为重点,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約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深入推进预算公开,进一步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预算标准体系,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深化国库管理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全面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主线,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与财政管理相衔接的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财政部依法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责的制度体系。适时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范围,适当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加快完善国有资产报告制度。研究制定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条例等。

以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为底线,深化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国债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国债市场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确定机制,推进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建设,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和有效防控机制。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强化监督问责,从严整治举债乱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作者系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

作者:刘昆

上一篇: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讨论文下一篇:金融深化规避金融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