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银行业法制发展分析论文

2022-04-29

摘要:金融发展通过促进储蓄率的增长、提高储蓄的投资转化率和资本利用效率,最终推动经济的增长。以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研究为基础,根据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构建贵州省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模型,并用贵州省1980—2011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网络银行业法制发展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络银行业法制发展分析论文 篇1:

我国碳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由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问题使得低碳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碳金融便是低碳经济的主要表现之一,碳金融包括以温室气体为标的的股票交易和以温室气体排放权为标的的期权交易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活动。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碳金融市场广阔而且潜力巨大,但由于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及碳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因此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依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从碳金融的发展历程入手,结合PEST分析法,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科技(Techonological)等方面着重分析近几十年碳金融在我国的进程及影响,指出碳金融是高效、绿色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但由于我国国情依然存在发展限制,并就此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碳金融;PEST分析法;碳排放权期权化

1 引言

碳金融概念最早来源于两大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其具体含义是指由《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而引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我国当前碳金融的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张伟(2005)[1]提出碳金融是我国实现金融发展和经济模式创新的双赢途径。邓莹(2010)[2]指出发展碳金融需要大力开发相关金融产品。张传国,陈晓庆(2011)[3]更进一步地指出我国应通过建立功能完善的碳交易所、规范发展碳交易市场等来提高人们参与碳金融的积极性,从而间接构建中国碳金融体系。王遥,刘倩(2010)[4]指出我国应从资金技术和国内碳金融市场布局两方面入手,争取将我国从碳信用供给国发展成为全球碳金融中心。涂永前(2012)[5]则从国际公法的角度出发,认为我国已初步具有完备的碳金融市场,因此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所以应加快推进碳金融国际公法的形成。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碳金融市场的逐步建立,不少学者也发现了一些亟待改进的方面,曹原(2014)[6]指出我国碳金融市场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缺乏“自上而下”的监管制度,同时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完善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有机结合。另外,碳金融交易市场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杜莉,王利等(2014)[7]提出碳交易市场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常见资产交易风险,因此我国金融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双管齐下,共同对碳交易市场进行管理和规制。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看出,虽然我国诸多学者对碳金融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其重点主要集中于碳金融具体的发展措施上,而忽视了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未来前景及潜力,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上,从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方面着手,具体分析碳金融发展的局限性和可持续性。

2 碳金融的PEST分析

碳金融的PEST分析法是指从我国的政治环境(Political)、经济环境(Economic)、社会环境(Social)和科技水平(Techonological)分析我国当前发展碳金融的优势和劣势。其主要是从碳金融发展的宏观层面着手,分别从政治政策,经济宏观发展态势,社会观念变迁以及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科技水平的飞速进步四大方面来剖析作为世界上目前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拥有广阔碳金融发展背景的前提下,如何把握好碳金融全球性走势,结合我国自身特色大力发展碳金融,活跃碳金融期权交易市场,将我国的碳金融可持续的发展下去。目前我国碳金融发展的主要表现为以兴业银行为代表的“赤道原则”下的绿色信贷以及在七大交易所进行的碳排放量期权交易。受我国经济发展模式限制,目前银行业的低碳金融业务发展缓慢,但七大交易所的碳排放量期权交易发展较快。此外,由于我国政府对碳金融政策的大力倾斜以及我国实体经济实力的雄厚,因此碳金融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1 从政治角度分析碳金融的可持续性

自2005年《京都协议书》生效以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推行并逐步被认可,我国作为《京都协议书》的签署国之一,在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表率性作用。在党的基本路线中关于经济发展“又快又好”的表述被“又好又快”的论断所取代便是低碳环保理念的深刻体现,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开始转变改革开放以来追求高耗能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其实我国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早在2008年就有所体现,具体表现为我国自2008年起便制定出关于我国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限额规定,鼓励企业发展清洁能源,改善技术促使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具有负的外部性特征,因此,我国政府深刻认识到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后续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

从而可以得知,虽然当前我国碳金融的发展存在阻力,但我国政府对碳金融的态度是正面的。在兴业银行提出“赤道原则”后,中国人民银行便大力鼓励各大银行积极发展绿色信贷,并给与优惠政策和优惠利率,与此同时,碳排放量期权化在7大证券交易所的上升并快速发展也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作为世界大国承担着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责任,因此,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有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2 从经济角度分析碳金融的可持续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迅猛发展,当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有着发展碳金融的雄厚经济基础,图1和图2分别为1992年至2013年我国GDP总值以及增长趋势图。

图1 1992—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

图2 1992—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

从图1与图2中,我们可以直观的观察到,1992年至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大部分时候保持在10%以上,这说明我国经济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经济基础已经牢固。因此我国有着支撑碳减排的经济基础,我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大量的资金,从而为碳减排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与国际合作。另外,我国的经济改革正在深化,经济结构正在逐步调整,以第三产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正在大力发展,并且,我国的期权期货以及资本市场正在逐步完善,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经济步伐紧跟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碳金融热潮的时候,我国作为第二大碳金融交易大国,碳排放权期权化在国内迅速发展,各大交易所碳排放交易量迅速攀升,我国碳金融发展势头良好。因此,从经济背景分析,碳金融在我国具有不竭的发展动力。

2.3 从社会背景分析碳金融的可持续性

低碳金融的理念中贯穿的便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我国自古便有顺应万物规律而作业的绿色发展观念。尽管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作为代价的,但伴随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低碳发展尤其是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碳金融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部分之一,在我国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低碳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各个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也开发出越来越多的绿色信贷品种,在选择贷款对象时除了注重企业的环保程度,更将企业是否可持续性造福自然环境作为重要标准。与此同时,我国人民的环保意识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绿色消费,因此碳金融作为绿色经济的代表,必将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因此碳金融的发展有着合适的社会环境以及广泛的社会支持,其可持续发展有着充足的动力保障。

2.4 从科技进步角度分析碳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社会的最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科技的广泛使用。绿色经济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那时发展碳金融的手段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的层面,即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生产工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后来,随着计算机开始走进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的证券市场也开始引进并广泛使用计算机技术,以此为标志,碳金融的发展进入全新时期。自《京都协议书》签订后,碳交易以及碳排放权期权化凭借技术优势在传统证券市场得到快速发展,交易量连连攀升,给经济带来巨大收益。此外,不少金融机构也开始利用计算机开发出不同的碳金融产品,这给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可以说,技术的进步是碳金融能够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在碳金融发展上的应用更加趋向平民化,普遍化,人们可以更加便捷的借用技术的力量参与到碳金融的交易中来,也可以更加高效的享受到碳交易所带来环境改善的利处。另外,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这就意味着碳金融依托科技进步必然会更加快速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各类碳金融产品组合出现以及碳交易市场更加完善健全。因此,技术的进步是碳金融可以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3 碳金融当前在我国发展的局限性

3.1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当然,尽管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速度不断提高,但还基本处于自我发展状态,政府并未明确出台保障碳金融发展的相关有力措施。虽然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受长期经济发展模式定式思维的影响,也就是先发展后治理以及能源消耗的唯GDP论。这导致我国政府还未充分认识到碳金融发展的强大潜力和重要性,从而造成碳金融在我国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在此之前,我国政府关于发展绿色经济的着力点也主要集中于发展低能耗工业企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但鉴于着力点过于狭隘以及涉及的面太单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力度相当有限。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碳排放权大国,但一直也没有在世界范围内起到碳金融发展的主导性作用,这其中关键原因之一便是我国政府对碳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完善。

3.2 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依然有待完善

我国当前的证券交易场所主要是上交、深交等七大交易所,在七大交易所内关于碳金融的碳交易以及碳排放权交易虽然存在但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我国当前证券交易市场体系不完善所导致的。我国的股票市场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我国的期权期货市场以及基金交易市场发展依旧相当缓慢,而碳金融中的碳交易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却主要集中在基金市场以及期权交易市场,不完善的证券交易市场必然会大大限制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从而进一步限制到我国碳金融的发展进程。

3.3 我国碳金融市场法律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目前法律体系中关于低碳经济乃至碳金融的规定性条例还不充分,法律保障缺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限制了碳金融的发展。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必然导致碳金融市场各项制度实施的力度不到位,从而引起碳金融产品或者碳金融交易市场存在寻租行为进而引起碳金融的不健康发展。再者,因我国法律制度改革和完善的限制,使得在近期内将无法迅速改善对碳金融规范不彻底的这一弊端,据此,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保证。

3.4 低碳生活观念还未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整体偏向于快速发展而不注重发展的质量,在这一大环境下,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对节约环保乃至低碳生活存在观念模糊的情况,即便这种情况已经受到低碳环保理念的巨大冲击而有所改善,但总体而言依然不容乐观。因此,虽然低碳经济或者说碳金融的发展在我国已有十余年,其所带来的收益也相当可观,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未能形成很大规模,至今我国碳金融的发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而言,以“绿色信贷”为代表的银行低碳金融服务的放贷规模十分有限且发展速度缓慢,得到贷放的企业数目不多,而在七大交易所中,碳交易量和碳排放权交易的规模也十分有限,即使我国有着广阔的碳金融发展前景,但在社会整体低碳观念不高的情况下也很难得到充分发展。

3.5 碳金融相关产品不丰富

由于我国碳金融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目前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产品开发的热情也不高,像前文所述,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产品除“绿色信贷”以外,还没有开发出相关的理财产品,而在保险行业中关于碳金融的保险产品和业务还没有出现,金融机构中除证券行业碳金融业务发展较快以外,其他两大行业如银行业及保险业的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力度还有待提高。不够丰富的碳金融产品再加上金融机构重视和宣传力度的有限性,这直接导致了碳金融在我国居民生活中不够深入以及发展缓慢的现状,这样状况都不利于我国碳金融的发展。

3.6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限制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我国政府在发展经济时始终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模式的桎梏,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缓慢。所谓经济发展模式的限制是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型,但出口产品都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所换来GDP的提高是以消耗本国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所以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不少地区出现能源枯竭等现象。此外,尽管我国也在加快转型,但这些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方式直到今日也没能完全改变,而低耗能低污染的企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十分有限,未能带来可观的规模效应,这也导致相关碳金融业务难以开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十分迫切。

4 政策建议

4.1 政府应加大对碳金融的支持力度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我国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发展碳金融的重要性以及发展碳金融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结合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大国的现实,制定出鼓励碳金融发展的措施。具体可以包括,加大对碳金融交易市场的资金投入,对低碳企业给予税收政策优惠,中国人民银行应给予积极实施“绿色信贷”及开发碳金融产品的商业银行利率优惠等。通过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必然可以使得碳金融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

4.2 逐步完善碳金融交易市场

由于我国碳金融交易主要集中在基金,期货,期权市场,但我国这三大市场目前的发展依旧不够完善,以期货市场为例,我国国内目前可以进行期货交易的交易所数量非常有限且种类不够丰富,因此,要想使得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就是逐步完善我国的基金,期货以及期权市场,这些市场的完善将给碳金融交易市场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对碳金融的后续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3 健全碳金融市场相关法律法规

现代社会的持续有效发展始终离不开健全的法制,对于碳金融的发展也是如此。法律规范的不健全所引起的交易秩序混乱,低碳企业发展得不到法律保护以及碳金融领域中的纠纷无法可依,这些势必会制约碳金融的发展,因此,法制部门应尽快根据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制定出完善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从而为碳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

4.4 加大低碳生活理念的普及力度

人们的消费习惯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与引领性作用,如果一个国家的居民非常重视对低碳环保商品的消费,那么这个国家的低碳经济一定发展的非常好。依据此,政府以及民间团体应当通过各类媒体包括电视网络等加大对低碳经济和低碳消费理念的引导。只要低碳理念被居民广泛接受,那么碳金融相关活动及碳金融产品的市场便可以开拓出来,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碳金融的发展也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增加居民收入,由此可见,低碳消费理念的传递对我国碳金融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4.5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品种齐全的碳金融产品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品种相当有限,有关碳金融的理财产品还处于零的状态,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商业银行对我国碳金融发展潜力的认识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商业银行开发碳金融产品的经验不足。对于保险行业而言,有关碳金融的保险产品几乎不存在,这也是由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不足所导致的。基于此,我国应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给予碳金融发展以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出碳金融产品。有需求就会引致有市场,当我国居民碳金融消费需求出现后,后续的产品必须要多样化且能充分满足这些消费需求,这样才能有力的促进我国碳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4.6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消耗已经造成了诸多严重的后果,并且资源浪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利于我国未来可持续性发展。当前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当然也包括碳金融的发展。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着力点应在于由高耗能的经济发展转向清洁低碳的发展模式,这也对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革新生产技术,开发替代能源,将我国产品由资源输出型大国转变为技术输出型大国才是碳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只有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了,相关的碳金融业务以及企业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对发展碳金融也很重要。

5 结语

碳金融在我国目前的发展虽然仍有许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有着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随着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日益重视,环保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以及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都势必会给碳金融的发展带来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再加之我国证券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也会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完善的交易市场,另外法律规范的不断健全使得碳金融的后续发展有了法律的保障。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在未来碳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对发展质量的要求,充分开发我国广阔的碳金融发展市场,将我国从碳排放权提供国转变成为资金中转国,在全球碳金融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碳金融必将反作用于实体经济,促进我国实体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在结合上述分析以及PEST分析法的基础上,我们从经济、政治、社会、经济的角度充分剖析了碳金融当前在我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总结而言,可以认为碳金融发展的局限性是暂时的,其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张伟. 论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方式及创新[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5.

[2] 邓莹. 低碳环济的兴起及我国环境金融的构建[J]. 经济问题, 2010,(9).

[3] 张传国,陈晓庆. 国外碳金融研究的新进展[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1,(5):104-112.

[4] 刘倩,王遥. 碳金融全球布局及中国对策[J]. 中国人口·环境资源, 2010,(8):64-69.

[5] 涂永前. 碳金融的法律再造[J]. 中国社会科学, 2012,(3):95-113.

[6] 曹原. 我国碳市场体系的现状及展望[J]. 江西社会科学, 2014,(9): 64-68.

[7] 杜莉,王利,张云. 碳交易风险:度量及防控[J]. 经济管理2014,(4):106-116.

(责任编辑:张 萌)

A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arbon Finance in China:Based on PEST Analysis

LUO Guofeng1,HUA Ligeng1,ZHANG Tonglian2

(1.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ortheast University , Shenyang 110004;

2. Institute of Finance,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00)

作者:罗国锋 华立庚 张童莲

网络银行业法制发展分析论文 篇2: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 要:金融发展通过促进储蓄率的增长、提高储蓄的投资转化率和资本利用效率,最终推动经济的增长。以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研究为基础,根据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构建贵州省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模型,并用贵州省1980—2011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贵州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多地体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贵州省需要以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为契机,规划具有贵州特色的金融发展战略,从整体上规范和完善贵州省金融市场的发展,并且注重资本市场发育的质量,以有效提高金融效率,最后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都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金融发展理论认为,不管是从理论层面上还是从实证层面上都得出了金融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Levine, 1997)。Gupta(1987)认为,金融发展理论应划分为金融结构论和金融抑制论两个方面。金融结构论认为经济增长受到金融变量的数量及结构影响,因此金融深化与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构成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McKinnon(1973)和Shaw(1973)首先提出的金融压抑论则侧重于价格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实际利率与实际汇率的自由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低于均衡的实际利率与高估的国内货币等形式的金融压阻碍了经济的增长。本文以贵州省为例,对贵州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给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一、影响经济增长的金融因素

Levine(1997)提出,金融有五个基本功能:(1)便利风险的交易、规避、分散和聚集。(2)配置资源。(3)监督经理人,促进公司治理。(4)动员储蓄。(5)便利商品与劳务的交换。他认为通过发挥这五个基本功能能够有效解决市场中存在的高信息成本和高交易成本,通过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从而影响经济增长。金融的发展有效地降低了信息与交易费用,构建了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缺乏者之间的桥梁。投资者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组合,降低了资金流动性风险的同时,提高了投资回报率。生产者则通过灵活的融资方式获取足够的资金,投资到技术创新领域,提高投资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资本向着高效率方向流动(R增加),社会总收入增加,从而提高了储蓄率(s增加),加速储蓄的投资转化( β提高),投资增加,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最后促进经济增长(g提高)。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如下页图所示):

资本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技术创新,在贵州省这样的西部省份,技术创新往往十分缓慢,所以本文假设资本积累是贵州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则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储蓄率s和储蓄的投资转化率 β上。在此对影响储蓄率和储蓄的投资转化率的因素进行分析。

第一,储蓄率s的影响因素。周小川(2009)指出,储蓄率受到富裕程度、汇率、金融媒介和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民族传统、人口结构、社会保障的优劣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经济货币化程度以及影响金融发展和金融效率因素都会对储蓄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储蓄的投资转化率β的影响因素。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率是居民储蓄中扣除消费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余额直接转化或金融转化为投资量的比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部门效率。一般的,我们用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的总额与国民财富的比率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通常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量与名义GDP之比。同时,金融效率指标FE用来衡量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贷款的效率,FE一般用贷款和存款的比值来表示。

在这里,应该指出,金融发展不光在储蓄率和储蓄的投资转化率方面影响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从资本的利用效率上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其中,δi (i=0,1,2,3)是解释变量的影响系数,u是随机变量;RGDP是实际GDP增长率,表示经济增长;FIR是金融规模指标,表示为M2/GDP;FE是金融效率指标,表示为贷款/存款;FSS是金融储蓄结构,表示为居民储蓄/全部存款,其中,贵州省的FSS从1993年起就稳定在0.5左右,说明存款中居民储蓄占比较大。FIR, FE和FSS度量了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效率,他们通过影响储蓄率s和储蓄的投资转化率β来影响经济增长。

(二)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软件Eviews5.0对贵州省1980—2011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来源于《2011贵州统计年鉴》、《贵州六十年》以及贵州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网站上公布的金融数据。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变量RFDP、FIR、FE、FSS没有拒绝原假设:序列存在单位根。他们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存在时间趋势;进行一阶差分后,变量DRGDP、DFIR、DFE、DFSS则都拒绝了原假设,说明他们是平稳的,可以运用一阶差分后的数据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探求非平稳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法来检验贵州省金融发展变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下页表2):

根据表,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变量DRGDP、DFIR、DFE和DFSS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具有共同的随机趋势,他们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经过研究发现,滞后4期和5期的贵州省RGDP、FIR、 FE、FSS之间的关系比滞后1期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滞后4期,95%的置信水平下,只有贵州省的金融效率FE是GDP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在滞后5期,95%的置信水平下,贵州省的金融相关比率FIR与贵州省的GDP增长率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原因,并且贵州省GDP增长率和金融储蓄结构FSS也存在单向的Granger原因。但是,贵州省GDP增长率与金融效率FE却不存在Granger因果。

4.VAR模型的估计

(1)式中,三个因素中影响经济增长率RGDP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储蓄结构FSS,而金融相关系数FIR和金融效率FE则与经济增长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但是滞后3期时我们却可以从(2)式中发现,DFIR、DFE、DFSS同时促进经济的增长,并且,影响系数分别为12.61、24.88和1.19,金融相关系数和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改变较大,金融储蓄结构的影响力度明显下降。这说明贵州省金融发展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贵州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相互促进的协整关系,同时,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当置信水平为95%时,在滞后4期的情况下,金融效率FE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关系,滞后5期时,金融相关比率FIR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关系,并且贵州省GDP增长率是金融储蓄结构FSS的单向Granger原因。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贵州省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相关关系。同时,通过VAR模型的估计我们也可明确,贵州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多地体现在长期发展上。苗馨允(2008)在对比江苏、上海、宁夏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后,得出,越发达地区金融深化程度对经济增长贡献越小。因为发达地区投资和筹资渠道丰富,金融机构的作用相比落后地区淡化。反方向看来,这也说明在发展落后的贵州,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实证分析为基础,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有效提高金融效率,注重资本市场发育质量的提高。从研究结果来看,在滞后2期的时候,金融深化指标FIR和金融效率FE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明显的负影响,这个结果是出乎意料的。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是由于货币政策的逆周期操作造成的。在经济增长率较高的时候,货币当局往往选择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控制周期的波动,较低的M2和较高的GDP造成了金融深化指标FIR相对较低,反之,在经济低迷时货币政策的逆周期操作也会造成FIR的提高。Harris的研究表明:在欠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大多是非常弱的,而在发达国家,股票市场的活动水平的确有助于解释人均实际GDP的增长。所以,笔者认为这个结果是由于贵州省金融发展尚在初期,其不规范性和欠完善性都造成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负影响的原因。其次,贵州省的证券业、股票市场等发展不仅受到经济不发达因素的影响,由于发展起步晚,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群众心理、投资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另外,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增长。但是在滞后3期时,模型结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三个影响因素均促进GDP增长率的提高,其中金融效率FE提升1%,可以带来经济增长24.88%,是模型中的三个因素中影响力最大的一项。贵州省金融发展程度低,但金融效率FE和金融相关比率FIR都是GDP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从另外一个方面思考,特别是从长期发展上看,这说明了贵州省的金融发展潜力巨大,并且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贵州省的金融机构起步晚,资本市场发育慢,所以必须并且有必要从发展初期就汲取国内外先进的、适用的发展经验,从政策和市场两方面重视资本市场的发育质量,有效提高金融效率,以提高投资的数量和质量为有效手段,最终促进贵州省经济的增长。

第二,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为契机,规划具有贵州特色的金融发展战略。贵州省的金融增加值贡献率(金融增加值占GDP比重)近年来维持在3%~4%之间,而全国的金融增加值贡献率是6%,贵州省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从数据上看,金融业的增长值占贵州省GDP的比重不算很高,并且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不大,一方面是由于贵州省经济发展落后,经济对金融发展的带动性不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金融市场发展起步较晚,经验不足,金融政策和发展机制都不够完善和成熟。2012年度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号文件给贵州省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金融发展也不例外。所以,贵州省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制定具有贵州特色的金融发展策略,巩固和扩大金融产业规模,提高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先从政策导向、金融可持续发展、金融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规划发展,最终落实到加强金融机构建设、拓宽社会融资渠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以及增强政策扶持力度等领域,进一步完善贵州省金融市场发展策略,以达到最终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第三,从全局出发,规范和完善贵州省金融市场的发展。贵州的金融市场处于发展初期,金融机构单一,融资渠道缺乏多元化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金融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根据实证结果分析,贵州省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都比较低。所以,要想通过金融发展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必须规范和完善金融市场,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把金融机构建设放在重中之重。201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促进金融加快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引金入黔”,鼓励和支持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基金等金融机构进驻贵州。在大力发展原有金融机构的同时,想方设法吸引更多有造血功能的外来金融机构加入贵州。以银行业为例,近年来,贵州省的银行业已经从国有银行一枝独秀的局面开始转变,浦发银行、兴业银行、花旗银行、招商银行等有实力的银行在贵州设立分支机构,外资银行、区域性银行等多种银行百花齐放。同时贵州省也在加快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的步伐,贵州银行于2012年挂牌成功,积极推动贵阳银行上市,大力支持华创证券的发展。贵州省在鼓励组建多种所有制体质形成的投资公司或者资产管理公司,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结构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必须要注重这些金融机构在贵州的长远的发展,网点向城市和有基础的乡镇全面延伸覆盖。其次,支持金融机构的硬件发展,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完善信息发展网络,有效促进金融发展。第三,建立相关的法律对贵州投资融资机制体制进行保障和监督,规范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长期看来,金融发展不管是在量的提高还是质的改变上,都能够促进贵州经济的增长。因此,从全局上看,贵州省金融业的总体发展将是贵州省未来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广谦.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与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 韩延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1,(3).

[3] 张志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国际经验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4] 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第3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5] 苗馨允.江苏、上海、宁夏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比较[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6] 杨德勇,吕素香,汪增群,等.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7] 陈述云,刘带春.贵州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6,(6).

[8] 黄嵩.金融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解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9] 王景武.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政府行为: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10] 王海慧.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11] 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

[12]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 王希航.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山东省各地区的实证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7.

[责任编辑 刘娇娇]

作者:王珊

网络银行业法制发展分析论文 篇3:

长株潭城市群金融发展的SWOT分析

摘要: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与当地金融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的金融发展。长株潭既有良好的经济金融基础和拥有政府政策的支持,也存在金融发展水平不理想和城市间差异等弱点。长株潭既面临“两型社会”的建设和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有利机遇,也面临着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够理想和金融风险的威胁。为此,要抓住机遇,扬长避短,才能更好的促进金融快速健康的发展,为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服务。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金融发展;SWOT分析

一、引言

长株潭城市群于2007年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湖南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长株潭城市群乃至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而“两型社会”的建设需要强劲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作为支撑,而高速的经济增长是离不开发达完善的金融体系的。发达的金融体系能促进资本的形成,引导资金在整个社会的重组和分配来促进科技的进步,以加速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两型社会”的实验区,与以往的经济特区不同就在于,它不仅要推动经济在量上的快速增长,而且要求合理有效的配置利用资源,寻求与自然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而金融体系的强大功能和在经济建设中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得建设一个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是实现“两型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和重要步骤。

有关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方法,Goldsmith(1968)创造性地提出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存量和流量指标。其中最主要的是金融相关比率(FIR)。金融相关比率是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含有重复计算部分)与国民财富——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之比”。国内有很多学者继续沿用戈式指标,针对中国的主要金融资产在银行的特性,提出以存贷款之和的定义替换金融资产价值,如谢平(1992)、张杰(1995)、易纲(1996)使用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Fir)来衡量区域经济金融化程度、人均金融机构贷款余额(Pelse)来衡量区域金融资源占有情况、金融中介贷款与存款的比率(CD)来衡量区域金融的效率。本文中将运用金融相关比率(FIR)来衡量与比较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的金融发展水平;并对长株潭城市群的金融发展作SWOT分析。

二、长株潭城市群金融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分析

1、良好的经济基础

长株潭城市群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的中心。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65.24亿元,比2007年增长14.45%,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5个百分点;占湖南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32.34%提高到41.07%;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为8.2:52.5:39.3。三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了1998.08亿元,占据了全省的46.53%,其总额相对于2001年增长了三倍多。另外,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实际利用外资23.87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522.59亿元,分别占全省总额的59.60%和42.48%。三市2008年财政收入总额为473.08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36.15%。是全省经济重要的核心增长极。三市互为犄角,构成湖南省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金三角”,即使在全球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经济仍保持平稳快速的增长。优良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信息资源成为城市群金融发展的基础。

2、拥有政府政策的支持

自2004年党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东部地区出现了较大差异。以“两型社会”及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展开了建设。湖南经济发展的政治区位优势显著,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得到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作后盾。三市是中央10号文件《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一。并于2007年获批成为“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区。湖南省人大于2007年9月29日通过了《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在经济一体化的法制建设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其中就要求交通、电力、信息、金融、环保五个网络的建设较快先行。这些政策都直接或间接的促使了长株潭城市群金融的快速发展。

3、金融基础较好

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金融业最为发达、金融环境最好的地区,主要表现为:

一是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形成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五业并举,中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截止2008年末,长株潭地区银行机构数2306家。湖南省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数达128家;法人证券机构数达3家,证券营业部数60家;期货经纪公司为4家,期货营业部数8家;省级分公司以上保险公司达36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4家。

二是金融市场发展迅速。截止2008年末,长株潭地区金融市场涵盖股票交易、基金交易、期货交易、票据清算等金融业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达271.75亿元,增长48.8%。全省企业证券市场融资67.59亿元。其中,企业首发上市融资12.20亿元,上市公司再融资53.66亿元,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1.73亿元。2008年公司债券占到了再融资的43%,同比增长2.43倍。

同时郑州商品交易所于6月7日正式批准湖南粮食中心批发市场为全国首批菜籽油指定交割仓库,生猪、稻谷期货交割库的设立也正在积极申请之中。

此外,2009年由财政部代理发行2000亿元地方债券总额度中,湖南省获82亿元的额度,长沙市政府出台政策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向社会发放政府债券,吸收社会闲散资金。

三是金融创新品种较丰富。近年来,金融机构在长株潭纷纷推出金融品种创新和业务创新。如为方便农民工汇款而专门设计的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邮储银行长沙市分行推出了小额信贷业务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通过全市农村已建立的624个邮政三农服务站,为“三农”提供信贷业服务。银行业针对企业与居民开发了各种金融产品或服务,如针对企业,长沙商业银行推出产业链金融服务,通过提供资金信用服务进入产业链,支持企业做成交易获取利润并还清银行贷款,浦发银行推出资产托管,企业年金等金融服务;同时,各银行越来越重视个人金融业务,如个人理财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助学贷款等品种。

四是有较完善的信用体系和金融信息服务。湖南省自2005年以来就在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成立了湖南省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通过近4年的建设,建立了以“三库一网一平台一中心”为核心的湖南省信用信息系统,以湖南模式闻名全国。2006年底,人民银行长沙中支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为全省26万户企业、3000万个人建立了信用档案。全年归集并更新银行信贷信息50余万条、非银行信息4300余万条。省企业信息管理局承建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年共归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472

万条、2.07亿个数据项,比上年新增102万条、1.25亿个数据项。省公民信息管理局承建的公民基础信息数据库全年共归集公民信息9699万余条,已为湖南省6800万自然人建立了基础信息档案。

4、人才资源充足

长沙、株洲、湘潭高校众多,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都设有金融学博士或硕士、本科培养专业,其中湖南大学拥有金融学博士点。本地的这些高校能为本地的金融业源源不断的提供金融人才后备军,这种人才优势可以很好的推动区域金融的发展。

(二)劣势(w)分析

1、金融发展水平的不理想

本文使用金融相关比率(FIR)来衡量本区域的金融发展水平。针对中国的主要金融资产在银行的特性,本文的金融相关比率(FIR)是指银行存贷款总额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出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速度,还能反映出资金配置方面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活跃程度。

从图1中,将长株潭城市群的FIR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主要的其他城市相比较,可以看到长株潭地区整体的金融相关比率(FIR)剔除2003年后是处于平稳缓慢的上升通道,但是绝对值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远低于上海的水平,这意味着本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不理想。其中长沙市的FIR虽然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与同处于中部且相邻的武汉市相比要略低,且不如其稳定。这是与一个经济水平和增长速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极不相符的。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发达的金融为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久、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反之,必然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资本市场不够发达,金融产业链不够完整

长株潭地区的金融市场结构单一。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不成熟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受限,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目前长株潭产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自筹资金,第二或第三位才是金融信贷资金,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比重更小。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机构)主要经营的还是以传统业务为主,中间业务品种较少,可选择的融资工具范围狭窄。并且贷款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信贷投放过于集中,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如2005年湘潭市贷款余额居前十位的10家企业占全市贷款余额的50%左右,特别是工行、建行、中行在此10家企业上的放贷额占本行全部贷款比例60%以上。

在金融产业链方面。三市对金融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扶持和整合,金融产业链不够完整,尤其是信用体系、担保体系、产权交易体系建设和金融法制建设相对仍有不足。以信用体系的建设为例。湖南省已经建成了以“三库一网一平台一中心”为核心的社会信用信息系统,且近年来,地方金融证券办、人民银行长沙中支在全省范围内推进“金融安全区”、“信用乡镇”建设,信用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尽管如此,长株潭目前的优质信用评级机构数量不多,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剧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并影响企业融资效率。缺乏优质金融咨询服务机构。导致信息资源屏蔽,金融服务质量不高,市场进入、退出机构不畅通。

3、城市间差异制约发展

由于历史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三市发展存在不平衡,中心城市长沙在内一枝独大,经济总量明显高于株洲湘潭,且高于两地之和,三地经济发展及不平衡,差距呈扩大趋势(见表1)。

在金融发展水平上,从图1可见,长沙市的金融相关比率(FIR)数值与株洲和湘潭两市相距甚远,说明长沙与另外两市的金融发展水平极为不对称。株洲和湘潭两个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虽然相近,金融相关比率曲线基本重合,但是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FIR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仅只有长沙的1/2还少。最终导致了长株潭城市群整体金融发展水平的滞后。

由于经济和金融发展差异的存在。给三市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的推进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木桶效应显著,使得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功能不明显,区域内部资源浪费。又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不能完全一致,而可能会使得城市间融合度差,区域内的城市各自为政,城市发展的产业结构雷同,无形中形成了经济壁垒,限制城市群的发展。

(三)机遇(O)分析

1、“两型社会”的建设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这对长株潭的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两型社会”的建设需要强劲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作为支撑,而高速的经济增长是离不开发达完善的金融体系的。同时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能很好的引导资金以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环保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因此两型社会的建设需求也要求区域金融的发展(见图2)。

2、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

2006-2015年将是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规划落实与全面推进的阶段。也是经济一体化基本完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长株潭城市群将成为湖南的经济核心增长极和中部崛起的南引擎。从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三大产业结构看,比例为9.1:46.99:43.91,是处于较为典型的工业化阶段,也是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的发展阶段。所有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来给予支持和引导。因此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本区域金融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

3、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为长株潭城市群的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经过15年的改革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初具规模,市场基础设施不断改进,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市场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投资者队伍日益壮大,对外开放步伐稳步迈进,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积极稳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基础性建设,通过制度变革,努力破除阻滞资本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促进资本市场功能的全面发挥,实现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性转折。这些为长株潭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长株潭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四)威胁(T)分析

1、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够理想

首先,部分企业信用意识淡薄、恶意逃废、悬空金融机构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金融诉讼执行难、受偿率低的现象严重。其次,由于体制和基础的原因,我国还存在较大的金融抑制,严格限制金融业的进入,资本市场的未完全放开,使得金融机构效率不够高。最后在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激励机制和产品设计供给方面也存在一些可改之处。

2、金融风险的威胁

从近期世界范围来看,所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和迪拜债务危机等都向世人展示了,金融危机对社会和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危害。由于在当今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下,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金融的“过度”创新和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增加等原因,使得金融风险增加,金融危机自然或人为爆发得更加频繁。正因为金融危机的扩散性和波及性,长株潭区域金融的稳定和发展面临着一个不小的挑战。

三、SWOT矩阵分析

将以上各内部因素(优势和劣势)和外部因素(机会和威胁)综合考虑,利用SWOT矩阵分析法做出政策建议(见表2)。其中SO是需要利用这些因素,属于增长型战略;WO是需要改进的因素,属于扭转型战略;ST是要密切监视的因素,属于多种经营战略;WT是要消除的因素,属于防御型战略。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的金融发展既有良好的经济金融基础和拥有政府政策的支持,也存在金融发展水平不理想和城市间差异等弱点。长株潭既面临“两型社会”的建设和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有利机遇,也面临着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够理想和金融风险的威胁。为此,要抓住机遇,健全基础性金融体系,建立长株潭城市群国家性区域金融中心;应对挑战;要结合自身的优劣势,大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多元化的金融格局。促进长株潭城市群经济金融又快又好发展。

作者:晏艳阳 赵民伟

上一篇:糖尿病治疗护理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多样化军事法律制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