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发展分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村镇银行作为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弥补农村金融空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今的村镇银行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地区分布不均、吸收存款难等,本文通过对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希望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做出总结。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村镇银行发展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村镇银行发展分析论文 篇1: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村镇银行的成立为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符合村镇银行建立的初衷。但从其发展的现状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回顾了我国村镇银行成立前农村金融环境,分析村镇银行成立的必然性和其历史使命,然后分析近年来村镇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 城乡二元结构

村镇银行成立的必要性

中国是农业和人口大国,以城市和农村为区域划分使我国经济形成了城市和农村分割的发展模式,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慢于城市,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和助推器—金融的发展也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农村金融明显滞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这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

村镇银行成立的背景。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分布不合理。从地域看,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呈现出中西部分布较稀疏,东部地区较密集;农村地区分布较少,而城市地区分布较多。当然,各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都已形成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足鼎立的格局。但这三家金融机构并没有撑起广大农村金融市场的一片天。农业银行已撤并了乡镇以下的分支机构,而县以上的农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支持作用非常少;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不和农户直接开展信贷活动;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最主要也是具有垄断性的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农村,特别是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农村企业和农村居民所能享受的金融服务非常少。

二是农村金融资源多数流向城市。一段时间以来,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总量呈增长趋势,但其增加的幅度却在减少。长期看,农业信贷资金存贷差在扩大,存贷比在下降。商业性金融机构逐利性特点决定了从农村吸收到的存款大多会流向利润丰厚的城市重点行业和大集团、大企业,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足的状况。

三是农村金融需求增加与供给不足形成矛盾。农村经济格局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后发生深刻变化。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出现了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个体户等组织形式。因此,对金融需求的主体过去只有种植户,而现在还包括农村中小企业、龙头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多种主体。农业生产上由粗放型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转变,这些转变会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

村镇银行成立前农村金融体系主要问题原因分析。一是正规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农业政策性银行作用发挥有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但它却很难承担起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重任。究其原因,一方面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不畅通,资金使用效率低,业务范围仅限于粮油棉流通领域,不涉足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等更多领域,因此已退化为“粮食银行”。

在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趋利性原则作用下,形成了农村资金流失的两大主要渠道: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它们在农业领域吸收了大量储蓄存款,但向农业、农民和农村发放的贷款却很少,不少地方的商业银行甚至不对涉农企业和农民发放贷款,从而使农业资金向非农领域转移。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正规金融的主力,它的发展存在种种难题,满足农村金融需求能力不强。尽管经过了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后,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有所改观,但日益表现出银行化和商业化发展方向。改革后的农信社也显露出“嫌贫爱富”的本性,导致原本就因收入低、自有资金少、难以找到担保人等的农户被拒之门外,难以与农信社达成信贷协议。

二是非正规金融机构受抑制。由于正规金融在资金供给方面无法满足需求,催生了农村居民个人之间、个人与民间金融组织之间的货币型借款融资,从而出现在农村中非正规金融中介组织形式,主要有:钱庄、农业合作基金会、民间借贷等。这些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正规金融供给不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它们的活动范围和经营规模上的劣势使其难以应对较高风险;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制度不规范,内部经营管理较混乱等原因,使其隐藏着较大的金融隐患,且基本游离于国家的监管之外。非正规金融机构长期受到压抑,如1999年关闭了当时农村各地广泛存在的农村合作基金会。

综上所述,由于农村的金融环境与城市相比有较大差异,多数金融机构在“营利性”经营原则指导下减少了对农村的金融供给。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周期长、风险大,投资回报率低,这些决定了,对于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便缺少吸引力。中国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少技术含量较高、投资回报率较高的优质项目,农村金融机构可投资的空间较小。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需要真正服务“三农”,扎根农村的专业银行出现。

村镇银行成立的意义。为改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相对薄弱的局面,为解决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矛盾的状况。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下发《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这一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开放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大门,村镇银行应运而生。村镇银行作為全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对农村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肩负起了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使命。

一是增加农村金融市场供给,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矛盾。如前分析,农村大量的资金通过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渠道流进城市,而资金回流渠道严重缺乏,从而农村金融供求不均衡问题突出。村镇银行建立初衷是贴近农民、服务农村专营小额贷款的机构,能够为农村金融供给注入新鲜血液。

二是打破农村金融市场垄断局面,引入机构间竞争。由于市场机制作用,自1998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据统计,2006年底时,全国平均每乡镇的商业银行网点不到3个,有三千多个乡镇没有营业网点,从而使各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处于垄断地位,一家独大。村镇银行的建立受到中央银行经营许可,在银监局监管下的正规银行。从业务特点看,村镇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经营较农村信用合作社更为灵活。因此,虽然从业务总量上,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相比没有优势,但仍然对其形成竞争,这就促使农村信用社能够在细分市场、提供服务等方面更下功夫,当然最终受益的便是广大村镇客户。

三是较低的准入门槛促使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高利贷信用在我国农村自古就有,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非正规金融随着经济活动的活跃仍然迅速发展。农研中心于2005年对农房信用与民间借贷调查中发现,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高达95%。中央财经大学于2006年对中国地下金融进行调查表明,地下融资规模占比达到28.7%。可见,农村非正规金融作用的范围广、规模大,在正规金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非正规金融交易圈子小、资金来源不稳定等弊端显而易见,因此其长期发展受到抑制。在2006年12月,银监会宣布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设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低准入门槛可以使大量民间资本通过投资入股的形式开办村镇银行,进而纳入规范的金融机构体系。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村镇银行经营模式。村镇银行从其性质看,它属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其成立必须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法批准;并由境内或境外的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法人、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而设立。《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村镇银行在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原则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和自我约束,并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从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看,可以经营存贷款、结算、票据、同业拆借等一般商业银行业务外,还可以代理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

村镇银行的建立对发起人的要求高及国家对村镇银行管理制度决定了村镇银行的经营具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村镇银行因其管理层少、结构简单,因此运营机制灵活,业务手续简单,效率比其他很多金融机构更高。其次,村镇银行的发起人都是有实力的法人或自然人,成立之后还吸引投资者注资,从而使村镇银行普遍资本充足率较高。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的优势。一是村镇银行数量不断增大,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从2007年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后,村镇银行蓬勃发展,在全国开花。从表1看,村镇银行的增幅最快出现在2010~2011年,而2012年后其增幅逐渐下降。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在培育村镇银行的初期,银监会对各金融机构发起意愿有着非常乐观的估计,曾制定了到2011年发展1027家的计划,为此放松发起行资质要求。2011年7月,监管逐渐理性,下发《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将确定主发起行、村镇银行组建地点、数量的权限从地方银监局上收到银监会,并强调支持优质发起行批量化设立村镇银行。

二是村镇银行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支农作用明显。村镇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较快,表现在资产总额连年快速增长,从2008年16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7973亿元,增长48倍多。另外,至2014年底全国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580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862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05亿元,农户贷款余额2111亿元,这两项贷款占比92.9%,存贷比83.7%高于75%存贷比的监管红线。这些数据说明: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机构,其规模发展较快,业务经营较平衡,支农作用非常显著,说明其建立达到了当时的预期效果。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村鎮银行地区分布不均衡。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建立村镇银行1071家,遍布全国31个省,1083个县(市),占全国县(市)总数57.6%。另据统计,在1071家村镇银行当中,中西部省份达到665家,占比62.1%。从这些比例看中西部省份的村镇银行数量不算少,但这些银行大多集中在西部比较发达的地区,而青海、宁夏和甘肃等欠发达的西部省份的村镇银行却非常少。可见,发起行更倾向到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而在真正需要金融支持的欠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没太多积极性。至使其在地区分布上出现不均衡,这也就偏离了村镇银行设立的政策初衷,农村对资金需求的状况没有实质上改善。

二是服务条件不足,业务品种单一。根据银监会下发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可经营业务较广泛。但就目前村镇银行的软硬件条件看,远不具备完成这些业务的水平。第一,有些村镇银行没接入人民银行的实时支付系统,资金清算只能依靠手工操作,汇划到帐速度慢且易出错。第二,有些村镇银行尚未接入征信系统,这就制约了其发展信贷业务,也给其带来更大的风险。第三,村镇银行信息化建设滞后。一方面,与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相比,村镇银行设备投入少、管理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这就使许多业务无法开展。另一方面,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在乡镇的广大农村居民,所处乡镇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村居民对金融行业的认知、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居民收入等因素都限制了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由于上述原因,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就是目前村镇银行办理最多的业务。

三是村镇银行的知名度不够导致吸储困难。村镇银行与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一样,“存款是立行之本”,但村镇银行基础薄弱,与在农村已根深蒂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相比,认可度和知名度都很低,不少群众仍然以为村镇银行属于私人银行,怀疑其安全性,而不愿将钱存在村镇银行。加之,村镇银行业务单一、网点少、村镇银行之间没有联网等原因导致存取不方便,因而吸纳存款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村镇银行有较充足的资本金率,但因吸储困难,也会使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存在着生存危机。

我国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对策

加大贫困地区政策支持,提升村镇银行的覆盖面。贫困地区村镇银行分布稀少,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因贫困地区金融活动利润空间低而成本高,发起行参与不积极。政府部分可对这些贫困地区的村镇银行给予政策倾斜,例如央行可降低存款准备金、提供支农再贷款优惠等;地方政府可对其适当减免所得税、营业税等。另外,还可以在一些贫困地区,适当放宽村镇银行发起人的条件,从而改善因发起人不足而导致的村镇银行区域分布不均的现象。

加大宣传并增设网点,吸收更多存款。村镇银行存在着营业网点少、知名度低、吸收存款困难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间又互为因果。另外,村镇银行本身硬件设备技术落后进一步制约了其业务的开展。因此,投入基本建设资金,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认可度;再有就是扩大建设的规模,增加经营网点,从而有利于村镇银行开展业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开拓新业务。目前村镇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吸储、放贷,其他方面的金融业务开展较少,这样一来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业务上的较大重合,但其规模和信用又远比其弱。因此,村镇银行应深入农户和乡镇企业,了解他们对金融的需求,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和经营特点,进行产品创新。在业务经营上,充分利用管理机制灵活的优势,使村镇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更便捷更有效,也使其与农村信用合作社错位经营,办出自己的特色。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农业信息中心)

责编 /张晓

作者:周海燕 陈渝

村镇银行发展分析论文 篇2:

关于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主要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摘要:村镇银行作为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弥补农村金融空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今的村镇银行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地区分布不均、吸收存款难等,本文通过对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希望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做出总结。

关键词:村镇银行;主发起银行制;金融创新;吸存能力

国家对村镇银行的发展颇为重视,并希望以此推动农村地区更加繁荣,但在发展中却存在一些主要问题,通过对村镇银行发展背景的更加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解决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下面先讲一讲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我国村镇银行数量不足、全国分布不均、贫困县网点少

村镇银行成立数量低于国家计划,不能更好满足农村所需金融服务。

早在2009年银监会计划于2009~2011年三年中,在全国35个省计划单列城市设立1027家村镇银行,而截至2012年6月30日,全国共有1101家村镇银行,若提出部分村镇银行开立的支行数量,则仅有731家。虽然说成就斐然,但是尚未实现2009年的计划目标,一些急需金融服务的贫困地区甚至没有建立起村镇银行,这些已成立的村镇银行还不能满足广大贫困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村镇银行的布局呈现部分相对集中的态势,东部发达地区较多,中西部落后地区较少。而银监会在组建村镇银行初期,主要是为了满足中西部贫困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如今的村镇银行格局却没有达到目的。

各省份中的国家级贫困县和村镇银行布局重叠度太低。2012年国家公布的国家级贫困县有592个,其中中部贫困县有217个,西部地区的贫困县为375个,占国家级贫困县的绝大部分,而中部地区共有263家村镇银行,西部有村镇银行342家,看似数量较多,但与没有贫困县但村镇银行数达338家的东部相比,西部地区贫困县平均分布村镇银行较少,这必然导致当地所需的金融服务不能得到满足。

2.村镇银行内部经营模式缺乏创新,吸收贷款难

当前,我国的村镇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国农业银行主要服务于高端客户,农村信用社主要服务于中端客户并逐步向高端客户延伸,所以我国农村的中端客户所需金融服务未得到充分满足,低端客户处于空白状态。低端客户主要是一些贫困农户和微型企业,风险较大且收益甚微。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需要严格控制风险,因此也必须争夺中高端客户,在发展较为成熟后向中低端客户延伸。但当前村镇银行的贷款方式,风险评估,信用担保,贷款审查,贷款偿还等贷款模式均没有太大突破,在产品开发方面创新较少。村镇银行的贷款模式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没有本质区别,而其自身又起步晚,经验不足,这就使得其在农村贷款中无竞争优势。

多数村镇银行,伴随着央行的两次降息,两次上浮其存款利率至顶。所有这些村镇银行上浮存款利率至顶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为了保有现有存款和吸收存款,若自己不率先提高利率,恐怕现有本已不多的存款也会流失。吸收存款难直接导致村镇银行贷款业务量较少,从而对农村金融影响甚微,不足以满足三农发展所需金融服务。

在我国一些国家级的贫困县中,当地村镇银行的支农资金较少,大部分资金还是流向了较为发达的城市,这完全与银监会组建村镇银行的初衷相悖,使本就缺乏经济发展动力的农村地区更加贫困。

二、对村镇银行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相关政策方面

从保障村镇银行健康发展上来看,银监会的规定不无道理,但其规定从满足农村急需的金融服务上,却起到了制约的作用。虽然最大股东持股已由20%下调至15%,但其实质制约作用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我国农村地区所需的金融服务规模小,较分散而且风险较大,商业银行的逐利性和决策地位,必然导致其将吸纳资金投向收益较高的城市,使得支农资金大量较少。还有,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满足主发起银行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较少,这就使得中西部设立的村镇银行数目较少,而我国中西部又是我国三农重点发展区域,这就与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随后银监会“东西挂钩,城乡挂钩,发展与欠发展挂钩”政策,也存在一些不良作用,第一,挂钩政策使得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限制加大,一些原本支援在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地金融机构只有放弃设立,这反而又减少了村镇银行地设立数量。第二,对于在挂钩中贫困县设立的村镇银行政策上没有给与一定的优惠,这又进一步加重设立村镇银行的负担。

2.村镇银行经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村镇银行起步晚,自身实力不足,不能吸收金融人才,并且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导致其金融创新严重不足,大量的金融机构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金融人才支撑,金融创新是不可能的,而要留住金融人才,没有相应的薪酬待遇是不行的。

但对于刚起步的村镇银行,不可能有较多的资金用于吸纳金融人才,同时,村镇银行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地方特色也导致其缺乏金融创新,也即没有符合当地境况的贷款模式。

我国大多数农民及小生产者对存款的安全性要求较高,而对于存款利率大多持无所谓态度,他们大多对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较为信任,这使得即使村镇银行的利率高于前两者,大多数农民仍不愿在村镇银行存款。村镇银行没有行号,也就不能业务利用央行的清算支付系统,而其自身又没有清算系统,这必将导致村镇银行的转账支付难以进行,而农村的一些中小企业还有部分打工家庭对于转账又非常急需,这也将使村镇银行吸存能力受限。村镇银行自身公信力不足且宣传力不足。作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起步较晚,与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相比,没有树立起实力雄厚、安全、可靠的公众形象,而对于银行来说,商誉至关重要,农民心中没有充分认可村镇银行,这就必然使村镇银行吸存能力大打折扣。

三、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主要问题的建议

1.放宽发起人的资格限制并实行优惠政策

政府要逐步放宽对发起行的资格限制,首先,对我国中西东部实行有差别的主发起,设立金融机构的资格限制。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可仍坚持原来的主发起银行政策;但对于东西部地区,可允许一定符合条件的证券保险等金融类机构设立村镇银行,对于国家更为贫困的县可进一步放宽发起人资格,允许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或自然人发起设立。同时,相关政策应规定增加符合一定条件的自然人股东比例,这样一来,便可利用自然人在当地的熟人社会,不仅可以拓展业务对象范围,又可降低信贷风险。还有,对于设立村镇银行,政府要加大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税收方面的优惠至少不低于对农村信用社的相关政策,同时要实行较为有效的差别化财政税收政策。对于在东部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优惠幅度要小于中西部地区;对于在发达城市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优惠幅度要小于贫困县的;对于由于挂钩政策而设立的村镇银行,政府除必要的优惠政策外,还要实行一定的奖励激励制度,切实逐步改进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分布不合理。贫困县网点少的窘境。再有,规定村镇银行支农资金的额度。对于村镇银行资金外流,投资于非农业务,必须有明确的相关法规限制。可出台规定:村镇银行的小额贷款量不得低于全年的总贷款量的百分之五十,一年贷款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贷给农户,农村小企业和农村个体户,如此以来不仅可以满足农村对小额贷款的需求,而且避免的大量的资金外流。

2.进行金融创新、提升自身公众形象

村镇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其自身必须要有地方特色的金融创新,首先要拓宽担保渠道,如可实行土地使用权抵押、林木抵押、机械设备抵押、厂房抵押方式,以解决微小企业和农户生产贷款所需的抵押押物。还有,在一定的贷款范围内,可进行信用贷款,对于不同的信用级别也可以实行差额信用贷款,农民个人的信用状况可以通过当地走访以及以往信用记录来确定。在风险分担上,可以成立贷款小组,由小组内各成员共担贷款风险。例如,辽宁东丰诚信村镇银行就实行了独具特色的贷款小组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偿还贷款上,可以实行分期偿还,并且还可以实行提前还款奖励制度,一遍更好地鼓励还款积极性,减少偿还风险。

村镇银行要从自身做起树立安全可靠的公众形象,以此增强吸存能力。村镇银行要以自身优质的服务赢得口碑并且加强宣传力度,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村镇银行的先进经验,例如巴西的BRADESCO银行,通过以优惠政策帮助当地一些求学困难的家庭提供助学贷款、婚宴贷款等,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形象,这自然使更多人愿意在BRADESCO银行存款。

3.发挥地方政府在完善金融服务中的作用

村镇银行在进行金融产品设计时,可与地方政府合作,把地方的三农发展规划政策纳入自身的业务规划中,对于符合三农发展政策的项目,主动提供优惠贷款,在贷款模式上要有充分的灵活性,对于贷款审查、风险评估、信用担保、还款方式上与项目的实际情况为标准,逐步探索出实现自身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让政府出面对村镇银行的信誉加以确定。公众对政府是颇为信任的,由政府为村镇银行正名,足以使村镇银行改变现状。

4.村镇银行之间可以实行联合,有效办理清算转账业务

村镇银行在短期内不能加入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统,但村镇银行间可以部分联合,在局部实现清算转账业务。对于农村的中小企业,可以先了解与中小企业有密切往来的外部地区,如大规模原料采购地、产品销售地等,并与该外部地区的村镇银行实行联合,专门为这些企业进行转账清算业务。对于农户农民,村镇银行也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满足他们的转账需求,例如,我国相当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所谓的“打工经济”,而这些地区的打工农民往往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这样当地村镇银行便可与打工地区的村镇银行联合,实现异地跨行转账,既方便农民,又可大量增加存款。

四、总结

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部分,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需要深入分析研究村镇银行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例如,村镇银行之间可以联合起来、发挥地方政府在完善金融服务中的作用、进行金融创新、提升自身的公众形象、放宽发起人的资格限制并实行优惠政策等,让我国村镇银行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参考资料:

[1]乌 兰 张 莉:内蒙古村镇银行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知识经济. 2012(23).

[2]王军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2(08).

[3]廖继伟:村镇银行经营行为趋势与发展方向——基于对四川省村镇银行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12).

[4]张洁颖 张 平:新四类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及比较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04).

[5]邢文妍:论我国村镇银行的融资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1(23).

[6]邢文妍:浅析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J].商场现代化.2011(22).

[7]燕小月 杨 :关于云南省村镇银行产权模式选择的研究[J].市场论坛.2011(03).

作者:魏新照

村镇银行发展分析论文 篇3:

村镇银行制约因素分析与发展路径选择

【摘要】 本文通过对村镇银行的发起人资格、法人治理结构、政策扶持、信贷产品创新等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探讨其发展路径的现实选择问题,即扩大发起人范围,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信贷产品创新。

【关键词】 村镇银行制约因素发展路径

一、村镇银行的发展概况

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推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允许产业资本与民间资本在农村地区设立银行。由此,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始兴起。2007年3月1日,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业。2007年9月,银监会决定进一步推进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试点工作,将试点范围从原来的四川、吉林等六省区扩大到除京、津、沪以外的所有省区。2009年7月,银监会发布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提出全国(除西藏外)规划设立村镇银行1027家。2010年4月22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着重鼓励大中型银行积极参与,对监管部门、发起人和村镇银行自身发展均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空间。2011年7月25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方式:由原来的银监会负责指标管理、地方银监局确定主发起行和地点并具体实施准入方式,调整为由银监会确定主发起行及其设立的数量和地点、地方银监局具体实施准入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其他金融机构进入村镇银行的门槛。据银监会2012年2月20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为726家,实际完成三年规划数的70.69%。

二、村镇银行的制约因素分析

1、村镇银行设立的“发起行”制约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设立村镇银行必须由符合条件的银行作为“发起行”,村镇银行唯一或最大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其政策设计的初衷一方面是欲借助发起银行的资源,确保村镇银行尽快设立并顺利运行;另一方面是让发起银行承担村镇银行可能爆发的支付危机所产生的风险,为村镇银行构筑一道安全的“防火墙”。实践证明,发起行入股村镇银行有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实现“跨区经营、占据市场、享受政策优惠、提高自身社会形象、获得更多当地信息以及化解竞争”等多重目的,这就有可能使村镇银行变相成为主发起银行分支机构。这样不仅难以有效发挥其“鲶鱼效应”,同时也限制了民间资本的参与程度,难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2、村镇银行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制约

按规定,主发起银行的持股不低于20%,其余股东最高股份不超过10%。也就是说,村镇银行唯一或最大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同时单个自然人(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这种股权分散的形式虽然降低了资金来源方面的风险,但在治理结构上也模糊了股东的产权职能,最终造成“所有者无力控制,控制者无须负责”,内部人控制、道德风险防不胜防的现象。另外,村镇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且缺乏对董事会、经理层有效公开的评估、监督机制。利益制衡机制和内部稽核体制的缺失导致对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掌握一定决策权的管理人员存在着监控盲点。据调查,村镇银行的董事长、监事长基本上都是由主发起银行的高层兼任或选派,发起行一股独大或参与者之间存在过于亲密的裙带关系,容易导致监督体系缺乏独立性、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存在弊端、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等,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村镇银行发展的政策扶持制约

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社会责任和基本政策使命,但村镇银行在肩负着政策性银行的重要使命时,却按照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运行。村镇银行缺乏支持村镇银行发展的财政扶持、税费减免、农贷贴息、支农再贷款等优惠政策,没有享受财政贴息待遇,无法获得与农村信用社均等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及稳定性高的农田水利、以工代赈等涉农性财政资金对口支持。另外,农业政策性保险开办不足,农业商业性保险仍未启动。特别是由于农户贷款抗风险能力较弱,农户贷款容易因自然灾害而遭受损失,增加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的风险,弱化了村镇银行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另外,基于自身生存问题及资本逐利本性的原因,村镇银行难以把额度小、收益低、风险大的小农信用需求作为经营主业,导致现有村镇银行的政策性、公益性色彩不浓,而商业性色彩则很强。当然,由于村镇银行是独立企业法人,势必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的目标。在农业政策性保险缺失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在利益驱使下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导致贷款的脱农化、大额化、短期化现象普遍。

4、村镇银行盈利的信贷产品创新制约

村镇银行业务模式上创新不足,容易照搬发起行的商业模式,无疑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由于自然条件和农业自身的特性,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村镇银行信贷产品和服务、担保和抵押方式均创新不足。大部分村镇银行将精力主要放在吸收存款和扩张信贷规模上,而在经营模式和产品方面的创新动力不足,流程设计较为繁琐,不能发挥小银行应有的独特优势。部分主发起行在全国范围内分散设立村镇银行,地域跨度大、管理半径长,加之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且大多为小额贷款,导致管理成本过高。村镇银行在贷款中主要还是局限于住房、设备等传统抵押方式,缺乏新型的担保和抵押方式,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等业务尚未开展。另外,村镇银行尚未建立起权、责、利相结合的信贷考评机制,无法切实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村镇银行的发展路径选择

银监会期望通过发展村镇银行进一步激活农村金融市场,迫使居于垄断地位的农村信用社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但事实上,村镇银行一方面和发起行之间关系特殊,另一方面和农村信用社之间政策待遇存在明显差距,三者并未进入有效良性竞争状态。因此,应积极探索推进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的新路径。

1、扩大发起人范围,调整村镇银行审批条件

“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村镇银行主发起人”的要求,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范风险、保证质量。但从引入竞争机制的角度考虑,打破垄断,拆掉“玻璃门”,放宽准入势在必行。虽然作为主发起行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能够有效提供金融产品、科技支撑、资金清算、专业人才及其后续培训等方面系统性支持,但作为合格发起人的民间资本,由于熟悉当地金融需求,更能够帮助村镇银行开拓优质客户,而且还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村镇银行内部运营管理水平。因此,在村镇银行准入政策上应进一步扩大主发起人范围,吸引更多资本进入,扩大股东数,完善治理结构,政府、企业、个人等均可作为投资者入股,形成投资多元、主体多样的格局,更好地为农村县域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务。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应允许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公司、大中型企业、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作为主发起人,让更多优质资金流入农村金融领域。此外,还可以适当放宽法人最低出资比例以及其他出资方的持股比例限制。

2、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构建高效管理体系

政策导向需要在审慎发展和鼓励发展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应该降低主发起行的持股比例,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准入条件,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同时,村镇银行自身应自觉树立主动合规意识,扎实做好合规管理,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妥善处理好与主发起行的关系。主发起行要秉持“不干预、多支持、做后盾”的原则,在对村镇银行大力帮助和支持的同时,以股东的身份通过适当的程序履行股东的职权,给予村镇银行独立成长的空间。而村镇银行在获得主发起行支持的同时,应不断主动提高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担风险和自负盈亏的能力,在经营管理各方面要以对股东负责的态度对待主发起行,不应简单将主发起行视为是行政上的“上级”。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村镇银行健康发展

首先,应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在村镇银行发展初期,在税收优惠方面给予与农村信用社同等待遇,如给予1—3年营业税、所得税免税期,允许在税前多提坏账准备等。由财政对村镇银行面向农户的贷款进行贴息,以此缓解农户由于自身不能承担过高的利率以及村镇银行贷款分散、单笔贷款成本较高的问题。在税收政策方面,国家应对村镇银行采取与农村信用社相同的营业税率,即3%的优惠税率,从而减少村镇银行的经营成本,并有利于两者之间的公平竞争。其次,要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允许村镇银行实行灵活的浮动利率,保证为弱势领域提供信贷服务的整体可持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对村镇银行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增强其支农资金实力。最后,还应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村镇银行具有政策性银行的色彩,应建立村镇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发展农村互助合作保险,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以形成财政支持的农业贷款风险分散及补偿机制。另外,还可以建立地方奖励基金,对支农扶贫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村镇银行进行一定比例的物质奖励。

4、強化信贷产品创新,提升村镇银行竞争优势

村镇银行虽然不是主发起行的一个支行,但在进行实际贷款品种设计时,村镇银行往往会把如何避免与主发起行发生冲突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另外,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一般地处县城,在乡镇网点较少,不论是吸收存款还是发放贷款在乡镇范围内均不具有竞争优势,短期内难以形成与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之间的实质性竞争,而且《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也规定了“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因此建议村镇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扩大服务半径,使其与农村信用社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同时通过自身的信贷产品创新拓展生存空间。村镇银行应坚持以政府支持下的市场化运作为导向,以服务“三农”为主要目标,积极发挥小银行优势,通过金融创新与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展开错位竞争,从而实现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经夏:我国村镇银行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1(6).

[2] 胡黎明:我国现阶段村镇银行发展对策[J].北方经济,2011(10).

[3] 潘林:村镇银行发展的九个两难选择[J].农村金融研究,2011(11).

[4] 张亦春、张金斌:村镇银行的顶层设计问题与发展困境[J].中国金融,2011(23).

(责任编辑:刘冰冰)

作者:高传华

上一篇:银行业务基础研究论文下一篇:网络银行业务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