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业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18

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是对文化部门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及其管理方式的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文化产业的生产力,从而发展、繁荣我国的文化产业。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媒业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传媒业发展研究论文 篇1:

体育传媒业的产业特性与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以在“体育产业”、“文化产业”和“媒介产业”等相关产业概念建立过程中体育传媒业的独特内涵和有关背景作为研究的起点,运用理论分析和文献调查的方法,探讨了具有鲜明“跨界”特点的体育传媒业的产业特点及其产业链条构成,提出体育传媒业是多产业合作性的产业链条,在其产业发展中需要遵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媒介产业化的一般规律,同时依据体育传媒业产业链条的特点,提出其内在的3层产业链条的存在,即:内容产业链、协同产业链和整合产业链,他们的盈利模式存在差异,而中国体育媒介产业在未来发展中也会触及到3个重大的问题:1)不同地域同类体育媒体的联合经营的问题;2)相同地域不同媒体的“跨媒体”经营问题;3)媒体之外不同行业相互参与,渗透经营问题。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积极拓展和延伸体育媒介的产业链条,为体育传媒业在后奥运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体育传媒业;产业;特性;媒介产业化;产业链条

体育与媒介融合所推动和发展的体育传媒产业在20世纪末的市场化发展和国际性合作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其动力不仅仅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广和奥运会电视转播权的全球性运作,更根本的动力来自于体育传媒产业自身的产业特殊性。

1 “体育传媒业”及其相关产业概念

“体育传媒业”的概念形成在中国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其发展受到来自于“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媒介产业”等主要相关产业概念的形成与确立的影响;同时,正是由于“体育传媒业”所具有的“跨界”性的特点,在其他相关概念的成长过程中,“体育传媒业”的发展反而显现出异军突起的优势。

在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分为3类:1)核心层。包括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等。2)外围层。包括网络、娱乐、旅游、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3)相关服务层。包括提供文化用品、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业务的行业,主要指可以负载文化内容的硬件产品制作业和服务业。由此可以看到:以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产业是以提供可以产生经济价值的精神产品为主要产业基础的,而体育活动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供文化性精神产品的基础。以体育活动为依托的体育文化必然需要物质消耗、制度保障、精神支持及其交互作用,因此可将体育活动的精神支持视为一种可以产生经济价值的文化产业,体育所具有的无形的精神资产可以通过有形的体育物质和运动来获得价值,具有了可以被文化产业化的特性。在体育与文化的产业融合中,体育文化所呈现的产业特性更多地来自于体育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价值:超越了文化区域性和历史性的具有人类普适性的对竞争、平等与和谐之美的追求。

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为形成更为完善和成熟的体育文化价值观提供了保障。从1992年原国家体委把“体育产业化”定为体育改革的方向开始,到1996年提出的《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下以体育教育(physicM education)为主的体育体制逐渐转变为以体育活动(sports activities)为主的体育体制,使得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休闲体育和群众体育)拥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最近十几年中国体育产业与国际体育界交流的增强,中国“体育产业”的内核与价值的认定与传统的中国“体育业”有了较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体育产业以提供具有观赏的精神功能为特征的体育运动为核心,不同于传统体育业以强调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行为特征,具有了更强的文化与娱乐的特性。由此可以看到:体育的产业化发展和体育产业的成熟,不仅仅为体育与其他产业(如媒介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市场的空间,更主要的是体育产业所具有的内容供应商的产业地位的建立,体育产业所提供的具有观赏的精神功能的体育运动,同时也具有了开展市场运作的管理标准和体系。

伴随着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媒介产业作为文化传播工作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有着更为严格和谨慎的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体育传媒产业”作为媒介产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包含2层意义:“体育媒介”和“体育媒介所形成的产业分支”。“体育媒介”的概念形成较早,主要指以体育赛事、体育新闻等与体育产业有关内容及与体育相关行业(如体育器材、产品、服务)和相关辅助科研(如运动心理、康复、保健)等为主要报道内容的专业媒体。而“体育媒介所形成的产业分支”不仅仅表达了“体育传媒业”作为“媒介产业”的组成部分受到“媒介产业”概念界定的限制,同时,体育媒介在传播内容中的特殊性也赋予了“体育传媒业”独特的媒介特色。

中国媒介在过去30年的产业化发展中,经历了从“事业编制”向“企业管理”的体制变革,同时带动了媒介内容的“商业化”发展。推动媒介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市场(媒介大市场的形成);规模(媒介内部规模化的趋势)和资本(作为纽带的大资本的需求作用),而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对体育传媒业的动力形成无疑提供了较之其他媒介产业更为有力的支持。从1995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CCTV-5)的开播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我国的成功转播,我国体育传媒业已发展到较大的规模,目前专业体育报刊已接近100家,专门的电视体育频道和有限频道也随着专项体育运动的发展出现分化,大众报刊中的体育版面也呈现出增版、扩版的趋势,更不用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体育网络媒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残奥会的中国媒介的参与,专门面对残疾人的体育媒体也得到了推动。体育媒介的数量和传播质量的提升在整个媒介产业的发展中都显得非常突出,特别是在2001~2008年的备战奥运和参与奥运报道的7年,体育媒介的专业化和国际化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增长,这也为中国体育媒介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2 体育传媒业的产业特性

体育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仅伴随着中国消费社会的发展背景,同时受益于体育媒介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产业特性,具体表现如下。

1)体育传媒业是适应物质生活逐步富裕的情况下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精神消费的需求而产生的,是所谓大审美经济、体验经济时代的产物。

2)体育传媒业由多个不同产业形成合作性产业链条,具有打通产业之间关联的产业链的特点,不仅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结构升级,也可以拉动其他产业的消费。例如,中国体育媒介对奥运的报道就不仅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促进了国内体育用品消费和体育旅游的发展。

3)体育传媒业的发展强调创新,强调文化、艺术和体育对经济的支持和推动,具有创意产业、艺术产业的特点;同时,体育传媒业又要求是工业化生产相互之间的产业关联,

所以其创新不是个人化、随意性和个性化的服务,而是批量生产、多产业结合的创新,不是一般的创意。

4)体育传媒业的发展与高新技术有紧密的联系,高新技术不仅满足了高效的产业化的批量生产,同时,体育传媒业内部存在着来自新媒介技术进步的严酷的竞争关系。

5)体育传媒业的文化产品引领模式为受众指导型,其产品着力点对着受众,市场盈利模式遵循“受众的二次售卖”理论,即不仅在“制作节目一获得收视”的“媒介一观众”间的售卖中盈利,同时在“销售收视一获得广告”的“媒介一广告商”间的二次售卖中盈利,其市场行为更需要面对消费需求来反向思考。围绕观众需求来产生生产方式,而且是工业化的批量生产。

6)体育传媒业是人才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结合的产业集群,其合作性产业链条同时产生对其雇佣人才的多面向性要求、对技术的精艺性的要求和对跨行业的资本合作的要求,其产品不仅面向世界市场,同时在国家软实力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 体育传媒业的产业发展

体育传媒业作为媒介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其产业化发展中仍然需要遵循文化产业和媒介产业化发展管理的办法和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3点。

3.1 中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全局性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实现稳步发展,为了引导文化产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宣部、广电总局相继出台了针对文化产业的法规和条例,在一系列的政策引导下,推动了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在这些法规条例中,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这就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与这个大环境和谐共处,响应政府倡导,把握住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3.2 遵循媒介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的改革开放,市场已经成为中国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动力。在媒介产业化的过程中,媒介市场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受众的接受程度和对广告市场的控制力成为媒介市场经济中的主要调控力量,所以,体育媒介的内容必须能够吸引消费者(包括观众、听众和读者),从而获得发展所必需的资源,遵循市场需求是促进体育媒介产业化发展的第二原则。

3.3 符合体育文化内涵的本质要求

体育媒介在符合大众(包括观众、听众和读者)的媒介消费取向的同时,需要引导大众对体育文化的深入认识,体育在大众媒介中的传播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传递信息和娱乐,二是提供对特定体育文化内涵的传播。媒介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他物质产品,有其自身特性,主要表现在媒介文化产品是直接到达消费者的头脑,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在体育媒介的文化传播中,需要符合文化内涵的本质要求,并对受众的体育文化观的形成产生积极地引导。

作为媒介产业的重要分支,体育传媒业由于其报道内容的竞技性和娱乐性,其产业化和国际化程度在全产业中发展得较为充分,特别是随着2008年中国体育媒介对奥运会和残奥会全球转播的参与,中国体育媒介的专业化发展和国际合作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传媒业的产业化发展又有哪些机遇与挑战呢?

在体育传媒业今后的产业发展中,必然会触及到3个重大的问题:1)不同地域同类体育媒体的联合经营的问题;2)相同地域不同媒体的“跨媒体”经营问题;3)媒体之外不同行业相互参与,渗透经营问题。第1个问题的提出带动了对体育传媒业内专业合作和资源分享的思考,这样的合作不仅仅是国内的,甚至包括中外的合作,如何把中国的体育文化和体育活动融入到国际性的传播链条中。第2和第3个问题,涉及到跨媒介和跨行业之间的组织重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特别是和新媒体的合作、与行业外资本的合作。这3个问题在不同层面上提出了体育传媒业在拓展产业发展中的思路。

如何才能面对奥运后中国体育传媒业深入产业发展的挑战和困惑呢?我们仍然需要从体育媒介产业的产业特性和市场机制中去寻求解决方案。

体育媒介产业的产业链是多行业结合的行业链条,不是某个单一产业上下游的产业链。体育媒介产业中包含着3个层面的产业链条。

第1层面是体育媒介产业自身内在的内容产业链,即依靠体育媒介的传播内容与其他产业共享内容资源,例如,重大体育赛事的制播,或者体育明星的幕后故事,不同门类媒体都可以共享这些内容资源,甚至通过里面的形象和意义还可以生产衍生产品,这就是内在的产业链,是与其他产业共享资源的基础链,又称为第1产业链。

在第1产业链之外还有第2产业链,就是协同产业链,就像赛事的内容报道之外的体育旅游,在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媒介参与到组织观众读者参与的场地场馆的参观旅游等,就通过内容产业链连接起与旅游产业的联合。

第3个产业链叫整合产业链,不仅各个产业要协同,而且要有产业的配套,包括资本、人才和资金等的共同投入。例如,与体育产业、慈善业和文艺业的整合利用体育明星和体育比赛搞公益活动、文艺活动等。与网络内容产业和手机内容市场的整合推出的赛事移动报道等,把内容和资讯向各个移动领域的平台延伸等。

3条不同层面的产业链条为体育媒介产业扩大其产业化发展思路提供了借鉴。在3条产业链条的拓展中,中国体育媒介产业化同时,还需要有延伸产业链条的能力和思路:如国内产业链条与国际产业链条的结合,在市场国际化中与国际媒介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结合;如创造新的产业发展方向;面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体育体验的推崇推动“体育体验”的产业发展方向;如体育媒介产业参与到政府和公共关系建设中,在服务于城市发展和城市品牌、城市名片建设中都可以承担起重要作用。

后奥运时代产业的发展为中国体育媒介产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不同层面的产业合作中充分发挥体育媒介产业的产业链条作用,是中国快速发展的体育媒介产业都需要回答的问题。在专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上,只有充分挖掘产业资源,完善多产业合作的运行机制,提升国际合作的参与程度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取得产业化发展的胜利。

作者:黄若涛

传媒业发展研究论文 篇2:

文化体制改革对传媒业的影响

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是对文化部门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及其管理方式的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文化产业的生产力,从而发展、繁荣我国的文化产业。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认识到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动力,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突破体制性障碍,获得进一步发展。通过对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解读,本次文化体制改革将会对传媒产业结构、投融资体制和宏观管理体制等几个方面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转变单一结构,建立多元化、多层次传媒产业结构

我国传媒产业经历了多年的变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无论是企业化经营还是集团化发展,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媒产业单一结构的问题,这已经严重束缚了我国传媒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传媒业的单一结构突出表现在传媒产权结构单一和传媒产业结构单一两个方面。

单一国有产权结构。我国传媒业单一结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单一国有产权结构,传媒是我国党和政府的喉舌,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引导舆论的重任,一直以来属于国家所有。传媒市场改革以后,部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体实行企业化经营,这些媒体也就蜕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国有企业,存在着单一国有产权结构的严重缺陷,即传媒产权虚置,产权主体缺位。“传媒企业产权属于国家,国家作为出资者委托某个部门来经营管理,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包括新闻出版总署和广电总局在内的传媒业管理部门并没有真正成为这些国有资产的经营者。所以,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上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所有者。”①

单一产业结构。我国传媒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表现在传媒产业链的各单元相互独立、各自为政,媒介之间缺乏整合,传媒市场上现存的所谓的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出版集团都是单一媒介集团,还没有形成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媒介集团出现。而反观世界上有实力的媒体集团像美国的时代华纳、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无不是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媒介巨无霸。近年来,我国传媒业在跨媒体、跨行业和跨地区联合方面有了初步的尝试,比如西安《华商报》和重庆市总工会联合创办的《重庆时报》,广东《南方日报》和北京《光明日报》在北京合办的《新京报》,广州《广州日报》、北京《北京青年报》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组成上海第一财经公司,创办《第一财经日报》等,相信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传媒业的跨行业、跨区域整合会越来越多。

产权体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正是这次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继《意见》发布后,2006年9月,国务院又公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改革不断破除制约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瓶颈和体制机制性障碍,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②因此,本次文化体制改革会从根本上改变影响传媒发展的产权等问题,建立健全传媒产业体制与所有制结构。通过不同手段对经营性传媒产业和非经营性传媒产业进行多元化改革,促进传媒业跨地域、跨媒体、跨行业合作,使媒体最终实现外部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内部完善的组织结构。

破除传媒产业的投融资政策限制,拓宽投融资渠道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做保证,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积极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我国传媒业进入产业化发展轨道以来,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相继建立。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媒集团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来扩大规模、更新设备和引进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加快传媒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改革步伐,国家财政对许多传媒经营机构“断奶”,所以传媒业融资渠道较窄,主要依靠集团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循环。资本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传媒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能否在资金上具备竞争优势将深刻地影响到未来传媒经营机构的竞争地位。可见,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制,提高投资融资效率对于传媒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这次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意见》指出:“要逐年增加国家财政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投资比例,把重点文化项目的投融资纳入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年度计划,在国债投资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形成国有资本的投资增长机制;要不失时机地组建文化产业基金,用于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文化资源项目进行产业化开发与运营的专项资金支持;要鼓励国内外各界人士和社会法人捐资兴建各类公益性文化项目,形成国家和社会公益性文化项目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③在《意见》的指引下,加速对现行传媒产业的投资融资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拓宽传媒产业的融资渠道,除了国有资本外,传媒企业在上市融资、吸收体制外资本方面会有所作为。

推进传媒企业的整体上市。传媒企业投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证券市场融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上市传媒公司都是属于广告、发行及印刷等业务类型。这主要因为政策还只是允许媒体将非核心业务分拆改制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不允许传媒企业整体上市。这一模式虽可从短期解决媒体融资问题,但却难以为传媒的机制转换提供契机,已上市传媒公司的竞争力也受到影响。综观国际实力媒体集团无一不是上市企业,而我国的传媒业却没有一家整体上市公司。另外,传媒企业在证券市场除了具有融资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加快媒体的转制进程,即由事业体制向现代企业体制的转变。相信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传媒业整体上市的步伐一定会加快。

积极吸收体制外资本。除了传媒在证券市场的融资能力之外,积极吸引体制外资本也是传媒加快投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体制外资本主要指境外资本和民营资本。目前,我国传媒业在利用外资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尤其是在报刊领域,但是利用外资的力度和层次还有待于提高。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国内部分报刊与外资合作大多以版权转让、广告代理等形式开展(见下表),实际利用外资的能力是有限的,究其原因还在于国家传媒政策的限制。相信乘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传媒业在利用外资和民营资本方面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改变“管办合一”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我国传媒产业宏观管理体制中最为典型和影响深远的就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这样的传媒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媒事业单位的性质,只是在改革初期适应了传媒市场化进程”。⑤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就是政企不分,政府对传媒企业行政干预过多,造成我国传媒产业管理中“管办合一”的格局,“传媒业的政府主管部门,既制定规则,又当管理者,还要具体操作媒体,结果是哪一样都当不好”。⑥

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改革和理顺国家文化宏观管理方式,针对长期以来我国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存在的职能交叉和“管办不分”的弊病,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由直接办媒体向管理媒体、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这一切都将深刻地改变中国传媒业的生态环境,对传媒业的经营方式、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向带来深远的影响。

具体到对传媒业管理上就是要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把传媒产业分为公益性单位和经营性单位。所谓公益性传媒,“就是‘一报二台’,即党委机关报、电视台电台的新闻综合频道,都是中国传媒业的旗舰,是舆论界的舆论领袖”。⑦这些公益性传媒依然延续事业单位体制,政府出资、政府管理,使它们充分发挥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引导舆论的工具性功能,成为党和政府真正的喉舌。

针对经营性传媒的管理,要彻底改变“管办合一”的管理体制,其关键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使经营性传媒企业与市场经济接轨。我国传媒业虽然是企业化经营,但是却屡屡受制于事业单位的束缚,从来没有作为真正的企业存在过。因此,我国传媒要真正在运营形式上实现企业化,则必须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使传媒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我们看到,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下,我国传媒产业把公益性传媒单位和经营性传媒单位彻底分离,而不是笼统的、一概而论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僵化管理模式,通过调整经营性传媒单位的产业结构,明晰产权制度,拓宽传媒产业投融资渠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我国传媒产业一定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注:此文为袁静主持的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重庆传媒产业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范帆:《对当前中国传媒业改革发展的思考》,《新闻记者》,2006(11)。

②张春华:《2006年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理论研究综述》,《声屏世界》,2007(4)。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国报业》,2006(2)。

④谭晓雨:《中国传媒业经营与发展报告》,http://sz.gtja.com。

⑤黄玉波、张金海:《从部分剥离走向整体转制——当前中国传媒产业体制改革初探》,《新闻大学》,2006年秋季号。

⑥⑦李良荣:《从单元走向多元——中国传媒业的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新闻大学》,2006年夏季号。

(马二伟,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袁静,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党总支书记)

编校:张红玲

作者:马二伟 袁 静

传媒业发展研究论文 篇3:

基于全球化背景的我国体育传媒业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分析

摘要:体育媒介全球化正促进我国体育传媒业的不断升级,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同时还增加了受众人数。基于全球化背景带来的文化效应和产业升级,给体育传媒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及发展机遇。我国体育传媒业应该将发展中的差距问题重视起来,努力做好体育传媒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体育传媒工作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进一步加快体育传媒业与国际接轨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关键词:全球化背景;体育传媒业;机遇;挑战

当下,体育传媒业正伴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逐渐兴起,在向受众进行体育信息传播时,也将体育信息作为了一种产品,并进入到了体育产业市场,进行生产以及交换,最后成为产业的重要支柱。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体育传媒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体育传媒业将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顺应时代的潮流,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体育媒体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传媒业的发展机遇

(一)国内外体育传媒受众不断增多

伴随媒介全球化,我国的体育传媒业也不断提升自我,加入到世界体育的采访和报道中来,不管从体育报道的形式或是内容,都实现了较大的突破,灵活性和多样化的形式给国民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从而,受众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地大物博,给体育传媒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人口众多,潜在的体育受众数量巨大。由于体育传媒业的持续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提高,将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体育信息。在2014年的巴西足球赛上,我国就派遣了一部分优秀的体育记者到巴西现场实时报道,即使比赛远在巴西,但国内的球迷依然犹在现场一样热血澎湃。据有关数据显示,巴西世界杯期间中国的球迷比之前增长了大约两倍。媒介全球化业促使我国的体育节目在全球范围得到传播,增加了国外受众。

(二)文化震惊效应带来新的发展理念

所谓的文化震惊效应,就是指外来文化介入后对本土文化产生的压力和反应。要推动文化的发展,就要加强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文化的差异性就会导致交流的过程中存在摩擦,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是新型文化产生的契机。媒介全球化也为我国体育传媒业的发展指出新的发展理念。国外的体育传媒业有很丰富的管理运作模式和经验,发展程度远高于我国,随着全球化背景的不断扩大,我国加强了体育赛事的国际交流,改变了原有的体育发展模式,创新运作模式,不断与国际接轨。文化震惊效应也促使我国客观审视与国际体育传媒的差距,进而改进,提升其国际市场竞争力[1]。

(三)体育产业的升级推动

从广义看,体育传媒业就是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比如体育服装、场馆租赁,体育建材销售、体育健身、广告等都属于常见的体育传媒业。体育本身就有传媒的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其传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体育传媒业的规模由体育产业规模决定,基于全球化模式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也就带动了我国体育传媒业的发展,且具有较大潜力。体育传媒作为新经济的组成部分,发展前景广阔。

二、全球化给中国体育传媒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全球化逐步波及各行各业已成定局

经济全球化现在已经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目前,世界已经进入金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和传媒全球化,我国的传媒业已经在接受全球化的考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也随之而来,全球化使每个国家,每个人进入到经济循环的浪潮之中,在这样的经济循环中,就必须抓住机遇才能向前发展,否则就会成为牺牲品。所以,我国的体育传媒业要积极应对全球化,实现可持续发展[2]。

(二)经营管理技术上所面临的挑战

西方的体育传媒业经过长期发展后已经形成先进且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而我国的体育传媒业起于计划经济体制事业单位,虽然有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相关理念,但从整体上而言还沿用传统模式,与西方国家相比较而言,其经营管理上差距巨大。

(三)人力资源上的差距

同样,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体育传媒在人才储备以及人才素养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国家社会分工细化,人才的专业化高,在体育传媒业上有很多知识雄厚的人才,同时还拥有很多经营管理专家,运营上也不缺乏人才,竞争力也很强。在我国,体育传媒业的人员结构上存在不合理之处,外语基础薄弱,在经营和管理上更是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所以,我国的体育传媒业与西方国家竞争起来没有任何优势,我国在体育传媒上应该竖立在正确的忧患意识,加快改进的步伐[3]。

三、結束语

我国的体育传媒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及市场化程度等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其整体发展与西方国家拉开了差距。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体育传媒业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改革创新,从多个方面改革,投资方以及媒体配合寻找利益的结合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我国的体育传媒业全球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夏芳.新媒体时代体育传媒业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8.

[2]吕宁宁.体育传媒的盈利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3]屈忆霞.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传媒业的机遇和挑战[J].新闻战线,2015 (01):164-165.

作者:乔方舟 董冉

上一篇:现行增值税问题论文下一篇:脑梗塞优质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