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论文范文

2022-05-08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传媒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由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上海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中外传媒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全球传媒发展与传媒政策”国际研讨会于2007年6月16日在上海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学界和业界的3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就全球化形势下的传媒发展动态和传媒政策走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一篇:传媒论文范文

传媒市场化背景下的新闻传媒责任

摘 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体的出现,新闻传媒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平台 ,还有服务民众、监测社会环境的社会职责。在传媒市场化的背景下 ,新闻传媒输出的信息将更加多元化、知性化、人性化、全球化。然而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方式的确吸引了受众,获得了利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突出问题,即传媒责任的缺失。这可以说是传媒走向市场化后不可避免的尴尬。因此,呼唤传媒责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净化媒介环境,应当成为当前新闻传媒建设的一个迫切任务。本文首先对传媒市场化背景下的责任缺失进行了概述,详细探讨了在传媒市场化背景下增强传媒责任的对策,旨在促进我国新闻传媒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传媒市场化;新闻传媒;责任

1 传媒市场化背景下的责任缺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市场化已成为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会推动新闻媒体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有助于新闻传媒业实现有效地竞争,但另一方面,竞争和利益容易滋生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在新闻传媒的市场化转型背景下,新闻传媒业中衍生出了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我国新闻媒体责任缺失表现有以下几种:

1.1虚假信息泛滥造成新闻镜像扭曲

目前,中國媒体普遍存在着三多现象:虚假新闻多,炒作跟风多,有害信息多,影响了自身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现代信息环境的日渐复杂,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间接,新闻媒介是人们认识客观环境的一个主要渠道,它就像一面镜子,为人们反射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所以有学者也把这种透过新闻传媒了解世界的方式称为“新闻镜像”。但是,由于新闻媒体长期、大量失实报道的存在,使人类这面关键的镜子变了形,严重影响了人们认知社会、进行决策、采取行为的判断力,而这势必会为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1.2网络传播渠道的管理缺失造成社会非理性传播

市场化向新闻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强调反馈、互动,给受众提供足够多的享受话语权的机会。但是由于传播技巧、技术原因和受众组成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媒体往往成为传播非理性内容的渠道。例如,很多纸媒为了加强与受众的互动,纷纷开设网络版或开辟网上反馈渠道。这样一来,虽然受众获得了足够的言论契机,但是也增加了大量失真话语、偏激观点以及负面情绪公开传播的可能。由于网络媒体匿名性的特点,一些传播主体的个人表述呈现出非理性和扩大情绪性,有人称这种现象为“民粹主义”,即以强调尊重和维护整体大众,但是会轻蔑甚至攻击个体大众,这种情绪最后发展成为把进行批判当做宣泄。而网络传播渠道管理缺失的状况,使得这些非主流价值观得不到正确疏导和缓和,反而激发了更多消极因素的膨胀。

1.3信息庸俗导致社会价值观低俗化

在媒体市场化转型背景卜,很多新闻媒体淡忘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将所有的注意力都转移到追逐利益和效益上来,热衷于运用耸人听闻、哗众取宠的手法报道新闻事件,为了达到即时的轰动效应,一味强化事件的悬念、煽情和刺激。一些媒体运用娱乐、情感、故事等信息取代社会主流影响性信息,制造出一系列虚假的繁荣镜像和娱乐镜像,弱化了公众观察社会变革、思考社会发展、参与社会决策的公民意识,影响公众对现实社会的真实判断,将公众价值观引入低俗。

2 增强传媒责任对策建议

2.1建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杜绝虚假新闻

传媒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应该承担起传播新闻,表达舆论、监测环境、服务社会的责任。对于各种新闻事件的发布,不仅要及时、迅速,更要真实、客观、全面,保证受众的知情权,帮助公众作出正确的判断。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资格,更要有崇高的社会道德观念、求真求实的职业精神,在新闻报道中坚持深入采访、多方求证、坚守良知、严格把关。

2.2体现人文关怀,化解社会矛盾

目前不少媒体已经意识到了关注弱势群体的积极作用,但是关注的方式却缺乏人情味。他们直接将弱势群体的痛苦、不幸、困难赤裸裸地给予曝光,看上去似乎是在关注这一人群,实际上却使他们陷入到了更加被动的社会地位。不仅没有起到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生活环境的积极作用,反而加深了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差异和对抗。

2.3关注社会热点,提供正确合理的舆论导向

既然媒体是社会信息的提供者,社会话题的选择者和设定者,那么就有义务和责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紧跟时代最新动向,反映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及时为公众解答焦点问题,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维护社会稳定。同时,新闻媒体要提供正确合理的舆论导向,而不是不负责任的一家之言甚至偏激的观点。大众传媒在对新闻进行报道的同时,应进行理性分析,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公众。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传媒有责任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真善美,平衡社会心理、化解偏激情绪。

2.4自律与他律的双重制约

严格自律是新闻媒体同行的共识。新闻媒体自律可分为两类,一是行业自律;二是媒介个体自律。新闻媒体自律虽然常常被提起,但其现实的约束力并不尽如人意。当前新闻媒体自律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可操作性,看似繁冗的规章制度往往含义抽象模糊,执行中原则的强调,流于形式。将自律条例具体化、形象化、可操作化是加強新闻媒体自律的第一步。同时,引入他律是制约新闻传媒的另一条路径。他律性总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两个重点:首先,加强政府监督力度,通过行政干预、政治引导,对媒体进行有力监督。通过建立完善的新闻行业规范、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规范传媒和从业人员,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其次,他律性因素还包括公众对新闻媒体传播行为的参与和监督。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市场化已成为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传媒责任的缺失问题也日趋突出。因此,新闻及媒体工作者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净化媒介环境,从而促进传媒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胜利. 传媒市场化下新闻传媒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J]. 西部广播电视,2016,21:66-67.

[2]郭广武,魏存亮. 新闻传媒在传媒市场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J]. 新媒体研究,2016,11:5+9.

作者:张翼轩

第二篇:“全球传媒发展与传媒政策”研讨会综述

由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上海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中外传媒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全球传媒发展与传媒政策”国际研讨会于2007年6月16日在上海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学界和业界的3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就全球化形势下的传媒发展动态和传媒政策走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传媒政策调整与管理体制创新

1.新闻体制改革与理论创新

复旦大学的李良荣在发言中指出,新闻体制改革的整体设计,首要是目标的确立。媒体、政府和学者所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对于媒体来说,商业利益优先;对于政府来说,意识形态的安全优先;对于学者来说,公共利益优先。他认为,传媒业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包括: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确立主流价值观;保持弘扬传统文化;确保意识形态的安全。党性原则是政府对媒体的一种硬约束,当前公共利益对媒体而言只是一种软约束,更多地是一种道德上的呼唤,而不是一种制度安排,“越反越泛”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没有硬约束。为此,他提出新闻体制改革的优先目标是坚持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应该像党性原则一样有硬约束,而不仅仅是道德上的呼唤。

上海大学的戴元光探讨了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新闻传播理论与体制的创新。他认为,在探讨中国新闻传播理论建构时,必须考虑中国现行的传播理论和新闻体系结构。在我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建构我国当代新闻传播理论首先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国新闻传播思想的理论基础。代表先进文化重点是抛弃落后的文化观念、文化价值、文化体制、文化方式和文化产品;代表先进的生产力重点是解决新闻传播要跟上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先进生产关系;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就是新闻传播要站在人民的一边,代表人民说话,而不是站在人民头上指手画脚,不仅传播民主,还要民主传播。

2.西方国家的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和和政策演变

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的Mark Wheeler回顾了《欧盟电视无国界》的制定及其演变过程。他认为,技术融合与传播服务的全球化为欧洲电视部门带来了新的竞争者。欧盟于1989年通过了《电视无国界指令》,这为刺激生产提供了自由的原则,从而使统一的欧洲音像市场能够与美国进行竞争。2000年,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Viviane Reding宣布委员会将重新检查《电视无国界指令》,考虑它集中在电视上是否仍然合理,这一过程直到2005年12月《视听媒体服务无国界指令(草案)》的公布才得以结束。在这次检查的整个过程中,欧洲音像部门面对市场机遇全面开放,而把文化多样性和民主机会放到了一边。而且,这个跨国政策随着现代治国方略中所出现的从政治到管理的变革而变化的。

中央民族大学的张志认为,西方各国的媒介制度和政策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其基本推动力是数字化、融合化和全球化趋势。他指出,各国为了实现广播电视行业应有的社会服务功能,大多选择了公共媒体与商业媒体并存的二元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但是,从总体上看,在监管体制方面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一是依照专门立法进行监管;二是政府监管与独立规制并举;三是公共媒体监管以依法自治为主、外部干预为辅;四是对于商业媒体监管,独立规制、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并举;五是统筹协调通信监管与广播电视监管的关系;六是监管决策的民主化、专业化水平较高;七是监管以维护公民权利和消费者利益为主旨;八是多元评价机制对广电媒体形成“软约束”。

3.版权贸易与版权保护政策

清华大学的李茸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理论层面上梳理了国际版权贸易的现状,并通过比较和分析国际贸易政策方面美国、欧洲和中国的差别,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首先,我国版权国际贸易政策的核心和基本原则应该是促进我国产权产业的发展,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其次,我国的版权国际贸易政策还处于形成阶段,基本框架还没有搭建起来,到底采取什么样的国际贸易政策也没有明确的答案。第三,在制定版权贸易政策的时候一定要参考我国的版权产业现状,有所保留地与国际接轨;第四,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国际版权贸易的重点是数字版权,因此我国未来版权贸易政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紧随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制定符合实际的可行性政策。

4.文化发展的市场环境建设和文化保护政策

上海大学的金冠军等人指出,上海文化市场环境建设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文化市场结构不合理;现代企业制度和文化大市场建设困难;文化市场公平公正性严重不足;盗版成为文化市场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文化中介机构发育不全;缺乏各类文化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等等。为此,他提出了如下对策:首先,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真正确立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第二,加大改革力度,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理顺关系,逐步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和“官办结合”的转变;第三,切实而有效地促进文化市场结构的转型;第四,建立文化市场秩序,坚决打击盗版;第五,加快建立各类文化要素市场,积极推动各类文化中介机构的改革和发展;第六,建立文化产业基金;第七,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第八,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建设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在发言中探讨了中国出版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型及其政策调整。他认为粗放型增长难以为继,增长方式亟待转型,需要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一是深化出版体制改革;二是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分割;三是推动出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引导出版企业的集团化发展;五是降低进入门槛,实现出版企业的充分竞争;六是加快出版企业信息化、数字化进程;七是鼓励出版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八是完善出版产业的经营环境。而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前副总裁Michael Solomon针对业界不重视发行的情况,主张“内容为王,发行为帝”,并结合自己的职业经历探讨了全球范围内内容发行的演进过程。

新媒体:文化、政治和规制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Xu Wu探讨了新的世界媒体秩序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他认为,新的世界媒体秩序正在发生转变,这可以简明地概括为以下两个主题:一是内容的全球地方化。一方面,地方性的变成全球性的;另一方面,全球性的必须找到一个地方性的角度。换句话说,所有的新闻都是地方性的,然而所有的新闻也都是全球性的。二是平台谷歌化。许多不同的信息可以归因于互联网和网络空间的出现。同时,他还提到了传统媒体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报纸将有可能不再是提供新闻服务的工具,而变成一个进行有效的记者招待会和调查报道的颇具特色的平台。将来的报纸更像是一种舆论报。杂志面临着来自于报纸、在线媒体和博客的巨大压力,它将成为所有媒体类型中受到威胁最大的一种。电视基本上成为一种娱乐资源,或偶尔成为发布爆炸性新闻的一个大屏幕。随着网络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电视网络需要重新考虑其角色并改革其结构。

华东师范大学的严三九探讨了在数字媒体经济下的受众观,国际互联网本身是来自于市场和媒介定义的交汇点,而基于互联网的新数字媒体更是复合的环境,新媒体经济下的受众的概念调用了巨大的经济活动范围,而不是简单的使用和消费,受众和制造者之间的关系已经不能片面地描述为市场模型或作为大众的受众模型。尽管广泛的跨媒体平台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如何确立新媒体经济下的受众观,如何有效地整合新旧媒体还面临着困难与挑战。

媒介内容与媒体消费新趋势

浙江大学的邵培仁认为媒介对恐慌或恐怖事件的过度报道不仅有可能起到反宣传的作用,而且有可能形成“恐慌文化”,个人会因为这种“杞人之忧”而备受煎熬、坐立不安,国家也会因为感到“危机四伏”而大动干戈,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源,抗击那些很小的、甚至根本就不存在的危机。鉴于恐怖主义和媒体之间经常具有一种相互提供养分的倾向,恐怖主义已演变为一种传播方式或政治宣传,媒介要确保不被恐怖组织利用,就必须以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首要考量,同时坚守社会责任、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自愿遵守面临恐慌或恐怖事件时的报道原则。

上海交通大学的张国良等人通过对中国有代表性的报纸《人民日报》、《文汇报》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考察关于日本、韩国报道所建构的两国形象。主要发现有:政治是关于两国报道的重中之重;媒体的报道基本达到了客观公正的要求;但媒体对于日韩两国建构的框架有很大的区别,一倾向于“对立者”、“可疑者”,一倾向于“合作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的认知结构和价值判断。

收稿日期:2007-07-06

(本文编辑:张德明)

作者:陈辉兴 田始凤

第三篇:从美国传媒业的发展看我国传媒改革方向

[摘 要]中国加入世贸以后,由有限领域变为全方位的开放。这种开放必然带来内外意识流的互动,对中国传媒业将是一场重大挑战。中国传媒要转换观念,从守城一方走到攻城一方来,最重要的是,要结合西方媒介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形态,取长补短,从整合资源、改革经营管理体制、打造优质的内容、实施品牌战略等方面实施改革,打造强势竞争力。

[关键词]传媒;改革;转换观念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化”一词在世界迅速流行,而随着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发展,全球化局势越来越明朗。“社会结构的跨国化和全球化正在超越以民族国家为联合单位的特定组合,将货架间的互动变为结构世界社会的动态,走到传统的民族国家概念和人类认知、理解的极限,对全球化的全新解释应该是经济上的全球一体化和文化传播的全球共享性。”[1]文化传播的全球化集中体现于媒介文化的全球化,随着西方媒介文化产品在全球的传播,所到之处的本土文化内容和风格都受到了一定影响。过去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常常通过贸易壁垒和限制文化产品进口来控制西方媒介文化产品的蔓延。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全球的媒介文化越来越西方化,而西方的媒介文化又以美国化为代表,美国的消费文化一步一步占据发展中国家本土文化的地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美国文化霸权的状况,这种霸权的确给中国媒介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当今的媒介资金运作层面、经营管理层面、技术装备层面、内容价值层面以及人才素质层面,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的确是滞后的,但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利用现成的经验,绕开可能的陷阱。在传媒领域的信息流通环境里,人类共通的思想、文化会越来越多,带有中国民族特质的内容只有融入了共通的思想文化里才可能在更长远、更宽广的时间和空间生存与繁衍。在过去的理念上中国的媒介经常是处于坚守的一方,我们讨论的问题往往是如何占领固有的阵地,如何防范和迎对美国文化的入侵,所做的功课也绝大部分是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然而,在小心翼翼的防备中我们既丧失了向别人积极学习的机会,又丧失了锻炼和健壮自己的机会。中国传媒要转换观念,从守城一方走到攻城一方来——以攻代守,走向世界。最重要的是,要结合西方媒介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形态,取长补短,以具有中国风格的时代内容走向世界。

一、整合资源,建立跨媒体传媒集团

进行跨媒体和跨行业兼并,组建超级传媒集团,是增强传媒竞争力的需要。我国现在的传播机构都是以单一媒体为主的,不适应网络时代的新闻信息传播竞争。美国在线不惜巨资兼并以电视、电影和音像为主的时代—华纳公司,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便于向即将采用宽带技术的网络媒体提供足够的播放内容。媒体和娱乐业的融合已成为新闻信息传播业发展的趋势。在我国,随着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和宽带的扩大,在线听音乐、观看新闻视频、看电视电影已经渐渐流行起来。人们不仅需要新闻,也需要娱乐,而最好二者能联系在一起,方便受众随手可得。

组建超级传媒集团,可能需要采取非常规的发展模式。这在中国已经有先例,中国报业集团的成立就是政府行政力量的体现。而美国在线高速发展的历程为我们在较短时间内组建起竞争力较强的超级传媒集团提供了借鉴:(1)通过兼并来发展;(2)通过换股来兼并。 “新华社目前是一家世界性的通讯社,同时办有一批发行量较大的报刊,有初具规模的音像中心,还办有目前仍以新闻为主的综合性网站。”[2]新华社要成为中国的超级传媒集团,最经济和快速的方法,还是由政府出面对全国现有新闻传媒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强强联合来组建超级传媒集团。

二、改革经营管理体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报业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是加强报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由于报业的特殊性,我国的报业目前基本上仍保留事业单位性质,但这并不妨碍其企业化的进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报业的机制,其首要的目的就是要催生报业的市场竞争主体,使得这个主体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相对完整的产权和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具体做法是对我国报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由事业法人转制为企业法人,从而使得我国报业的法人结构进一步简洁、明朗和富有效率。

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传媒市场中,那些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管理灵活的大集团具有综合的优势,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这就迫使我国报业要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行多角化经营,以增强适应市场的灵活性。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资本运营。资本运营能迅速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获取更加可观的利润,实现资本的增值。所以除了千方百计培育主业经济外,还要不失时机地进入其他行业,形成非报业经济支柱。当然,我们发展非报业经济、开展多角化经营的目的,是为报纸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设备的支持,而不是分散人力、财力、物力,影响报业的发展。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三、打造优质的内容

维尔康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雷石东在总结其成功经验时,认为其最重要的法宝就是“内容为王”。他曾提及媒介经营的“A-B-C”之说:媒介经营在早期的规模扩张必然要从事资本运营,进行收购和兼并,这就是所谓的“A”阶段(Acquisition);所谓的“B”阶段(Brand)——媒介进行品牌经营,用其品牌捆绑、合作,迅速扩展自己的经营范围;媒介经营的第三个阶段为“内容经营”阶段,即“C”阶段(Contents)。媒介只有通过“C”阶段的经营才能控制内容源头,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诸多国际媒介集团的成长发展过程都印证了“A-B-C”说。资本经营也好,品牌经营也罢,最终决定胜负的砝码都要落实到“内容”上。媒介的经营,内容是它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结点。“内容为王”,事实证明是不败的真理。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报纸2000多家,期刊7000多种,电视台4000多家,为了争夺受众,有的报纸一味猎奇,降低格调,比着看谁的“擦边球”玩得好;报纸网站上面的炒作耸人听闻,负面媚俗化的新闻比比皆是。面对入世后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媒介如果失去与本土文化结合的强势地位,如果不以内容为主抓住受众,如果一味陷入娱乐化的深渊,结果绝对是危险的。

四、实施品牌战略

有了优良品质的“内容”,下一步就应该把“内容”做成“品牌”。《今日美国》资深记者凯文·曼尼曾预测,21世纪的媒介品牌将成为激烈的战场,无论是同类媒介品牌之间的竞争,还是新兴媒介品牌对传统媒介品牌资源的争夺,都会使得媒介市场更加不平静。媒介市场竞争已逐渐成为品牌的较量。品牌是现代媒介在面临无可逃避的国际化竞争时代应该“珍视!重点培养!重点保护的国宝”。[3]

西方人眼中,媒介产品与一般的工商企业及其产品并无本质区别,品牌与非品牌的差别是很大的。强势媒介品牌就是对经营环境具有极好的适应性并因此而生存和兴旺起来的品牌,它们和受众之间达成一种有效的“协议”,这是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新闻集团实现它的媒体帝国梦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疯狂并购的过程。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其收购的目标是异常明确的,即品牌媒介。在澳洲它收购的是《每日新闻》和《星期天电讯》,从而树立了它在澳洲本土的主流地位;在英国它收购的是《泰晤士报》和《太阳报》,使之顺利打入不列颠;在美国它收购的是《纽约邮报》和著名的福克斯娱乐集团(Fox),从而席卷整个美国;在亚洲,它从李泽楷手中买下了Star TV,开始了它的亚洲征程。默多克事实上就是依靠既有的强势媒介的品牌资源,进行全球撒网,然后逐个击破的策略。维尔康、维旺迪、迪斯尼、时代华纳、路透集团等跨国媒介在进军国际的过程中也都无一例外地利用媒介的“品牌”效应,建立自己的全球媒介王国。

2002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指出“亚洲应该拥有自己的强势媒体,除报道本身的真实情况外,也应用亚洲特有的方式向世人表达。”[4]那么,中国的媒介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也一定要树立自己的强势媒介、品牌媒介。

我们实现媒介品牌战略首先要对媒介进行正确的品牌定位,充分挖掘媒介自身的品牌个性,与受众产生良性的认知互动关系。然后,应该切合实际地提升品牌档次,培育品牌媒介的带动力,强力塑造媒介形象,形成良好的声誉和公信力。“媒介不是靠卖新闻活着的,而是靠新闻采编、传播形成的声誉和影响力赚钱的。”[5]一方面,媒介要做好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工作,另一方面,要守望环境、引领社会进步。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一定要明白我们的立身之本是受众给予的,只有在为受众服务的过程中我们的品牌才有不断升值的可能性。

面临媒介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利用现有优势,把握机遇,把竞争的压力化为改革的动力,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业走向世界。

[参 考 文 献]

(1)翟红蕾.刍论全球化态势下的中国传媒攻略(J).学术交流,2005(11) :180.

(2)王树柏,司九岳.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挑战与对策(J).国际新闻界,2000(4) :12.

(3)(5)陈云岗 .品牌批判(M). 广州:广州出版社,1999:3,269.

(4)刘其中.香港凤凰卫视实现跨国传播的启示(J). 国际新闻界,2002(2) :24.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郑稳稳

上一篇:法律史论文范文下一篇:药疗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