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业权威传播论文

2022-04-18

摘要:自从现代新闻传播随着西方殖民者的脚步进入非洲,非洲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就随着不同历史阶段而发生变化。各国之间又因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状况不同,其新闻传播业呈现发展不均衡、差异性较大的特征。在独立浪潮时期,非洲有强调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加纳新闻、乌贾马新闻学,但是随着所谓的“第二次民主化浪潮”所带来的政权更迭,西方市场化的新闻生产模式渐趋主流。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传媒业权威传播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媒业权威传播论文 篇1:

智业破局: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

对中国营销传播业而言,如何在下一个十年,在全球舞台凸显中国力量,是一个重大课题。

6月8日,灵思传播机构在北京隆重发布面向未来的人才战略——天阶计划,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应邀出席,并与灵思传播机构总裁谭明一起为灵思“天阶计划”揭幕。

会上,菲利普·科特勒博士进行了题为《混沌时代的营销管理》的演讲,围绕为应对目前的金融危机及今后长远的发展战略,企业应该怎样进行营销管理的科学解决之道与在场嘉宾进行了深入互动。

下一个十年,华系传播能否真正走进全球传播主流行列?从权威大师、行业精英人士共聚一堂,为中国营销传播业实现突破式成长提供了一条路径参考。

华系传播的问题与机遇

谭明:中国营销传播业过去十年取得了快速发展,整体作业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但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传播业相比较,中国营销传播业多数公司都只是低水平层面的竞争。一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广告企业集团和媒介集团不多,二是高端专业人才缺乏。这两大问题困扰着中国广告业,也直接影响了广告传播业向纵深方向发展;公关传播业的情况也类似,多数的公关公司都只是低层面的执行工作,这类公司缺乏高度性的、宏观战略的规划能力,也就缺乏核心竞争力。大批量的公司会为了生存而采取非科学化的竞争,如价格战、关系战,长期如此,对行业发展是不利的,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菲利普·科特勒:传播业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那么传播业如何保持科学、健康、快速的发展,应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虽然此次金融危机对金融行业及其他实体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但我们需认真分析,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传播业也同样。我们可以看出,危机中的企业对于自身的各项决策都会更为谨慎,都会更追求效果的实现。这就对服务方也就是我们业内的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高要求对我们而言是一次历练,更可说是一次提升的良机。

我们此次的议题是金融危机下的营销破局,该如何破局?我认为,可以从企业和作为企业外脑的传播业,来双向行进。一方面是企业要具备在混沌时代中的战略性营销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传播业中内公司要在人才为核心基石的基础之上,具备更强的战略管理能力。双向的战略突破,将成为实效的破局之道。

危机下营销破局的战略

谭明:对于危机下营销破局的战略,我非常认同。企业在混沌时代的营销与管理,科特勒先生在他的理论中已经说的很清楚,我想能给中国多数的企业领导提供一定的借鉴。那么我对整合营销传播公司的发展做下补充。首先我讲明一点,怎样是评价整合营销传播公司卓越能力的核心要素?我认为可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如何塑造更高效的影响力。

这句话怎样理解呢?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毛主席说一句话,全中国都受影响。这就是毛主席的高效影响力所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因为他塑造了一种传播系统,并拥有独到的传播手段,所以他的一句话就可以实现如此之强的影响力。

整合营销传播公司该如何实现这样的影响力?我认为可通过四个维度来实现。

一是在学术层面:利用生生不息的创意能力和高度宏观的战略能力,结合大量的实战来锻造出一些经典理论、概念,来实现业内公司在学术上的影响力。

二是在管理层面:完善规范化、科学化的、全方位的管理手段,来保证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流畅配合,保证公司与外界的流畅对接。

三是在资源层面:要注重积累公司的各种资源,用资源来提高公司的效能。如灵思十年来积累了许多资源,目前还正在广度和深度上继续延展。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全国乃至全球的媒体都成为灵思的资源,那灵思去利用这些资源帮服务的企业讲一句话,效果就会立刻显现。

四是在运营层面:目前中国传播业正在向着整合的趋势发展,整合是一种大势,也是业内公司综合实力的体现。灵思现在在整合营销传播领域已做到了全国领导品牌,目前正努力向全球开拓,来实现全球的高度影响力。

这几个层面是实现整合营销传播公司成就高影响力的关键所在。而要实现高效影响力,我认为前提还需要“人才”的支撑。我们刚才讲“以人为本”是传播业发展的关键,灵思全力推出的“天阶计划”,就是灵思“以人才为本”理念的表象体现。

菲利普·科特勒:传播业以人才为本的核心理念,是全球都在遵循的一条定理。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传播业人才的培养一直不遗余力。灵思将人才作为资本来运营的做法,符合现代经济的科学发展规律,也是传播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整合营销传播公司能有如此高远的战略眼光与勇于创新的勇气,非常的难能可贵。

我认为灵思所推出的天阶计划,其实可以成为中国传播业共同遵循的模式,也可以说,这就是一种行业标准。这将推动业内公司掌握核心竞争力,推动传播业向更健康的、更平稳的方向发展。

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

谭明:中国本土的智业,我们真正要考量的就是在人的角度你做了什么。过去、现在、未来都做了什么。我们有一个自身的统计指标,打个比方,每个在智业的员工,每年除了以赛带练,我们还做过什么样的培训?接受过什么样的知识?我们自认为专业性不错,在行业内也很有口碑。但是这块的数字也很可怜。如果我们不是静下心来在人力做更多的关注和投入,我们很难走到全球去。

天阶计划是灵思致力推出的一项战略计划。灵思天阶计划的10年目标是:投入超过l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培养出10名不同领域的大师级人才,超过50名不同领域的专家级人才,超过500名部门经理及以上级的管理人才以及累计超过5000人的各方面专项人才。这么多的人才并不单是为灵思所用,其中的大多数将会融汇到传播业的各个领域中去,做出自已的贡献;同时这些人才也将利用他们的带动力,带动起更多的人才,从而使行业的专业人才以几何级数获得持续增长。

以持续不断的人才作为行业发展基石,我相信这将最终对行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菲利普·科特勒:我非常有信心中国的营销传播企业能够走到国外去的。但是这应该是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国华系的这些传播企业,他们为中国本土国内的客户进行服务。第二个阶段是中国的营销传播企业能够帮助中国的客户走出国门到其他的国家。第三个阶段是最困难的,因为在第三个阶段是指这些中国的传媒公司能够得到非中国的客户。换句话说,这些国外的客户他们非常希望这种传播的方式拥有中国的风格,有种清新的风格,和以往旧的、一般性的欧美所制作的这些传播方式是不一样的。在这我们要看一下,对于中国的营销传播企业,如果你们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至少你们能够和国外大型的传播企业进行写作,能够成为合作的伙伴。

如果你们想成为与众不同的传播机构,我觉得你们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你们必须要有非常卓越的理论,能够清楚的描述出消费者购买行为,比如为什么消费者购买这种牙膏或者购买那种饮料。第二,有关绩效的评测,当然我们是要通过财务的评测进行,比如说灵思公司有自己独有的理论,能够清楚的告诉客户,我们如果帮你们做这些活动的话,投资回报率能够达到20%。第三,你们能够成为第一家这样的传播企业,能够充分地混合新旧的媒体方式进行传播。

作者:郭德苍 宋 玮

传媒业权威传播论文 篇2:

从“乌贾马”到“乌班图”:非洲新闻传播业的历史、现状和启示

摘要:自从现代新闻传播随着西方殖民者的脚步进入非洲,非洲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就随着不同历史阶段而发生变化。各国之间又因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状况不同,其新闻传播业呈现发展不均衡、差异性较大的特征。在独立浪潮时期,非洲有强调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加纳新闻、乌贾马新闻学,但是随着所谓的“第二次民主化浪潮”所带来的政权更迭,西方市场化的新闻生产模式渐趋主流。在非洲学界和业界的不断反思、批判过程中,具有非洲特色的乌班图新闻学、基于口头话语传播的新闻成为推动非洲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力量。非洲新闻传播业在非洲特色与西方特色的抉择和徘徊中的经验和教训,无疑会给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带来启示。

关键词:非洲新闻业 乌贾马新闻学 乌班图新闻学 加纳新闻

新闻传播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非洲的新闻传播业植根于欧洲殖民统治,后又与民族独立、国家建设、经济全球化联系在一起。从殖民地到独立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状况深深影响着非洲新闻传播业的发展。非洲新闻传播业发展中的问题与探索对我国新闻传播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非洲新闻传播业发展史

非洲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经历了殖民时期、民族独立浪潮时期和第二次民主化浪潮三个阶段。非洲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其政治社会转型联系密切,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殖民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至二战后):主要为殖民统治服务,根据殖民政策不同而有一定差异。欧洲殖民者进入非洲大陆是从公元15世纪开始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殖民统治者把报纸引入非洲。1798年非洲第一张报纸出现在拿破仑占领下的埃及。1859年英国传教士亨利·汤森(Henry Townsend)在尼日利亚创刊了第一份用非洲语言出版的报纸《艾格巴和约鲁巴人报》(Iwe Irohin funawon Ara Egba ati Yoruba)。20世纪20年代以后,非洲的广播和电视业逐渐发展起来。

殖民时期的现代传媒主要是为殖民统治服务,此时新闻传播业的特点与不同宗主国对殖民地的管理方式有关。根据赞比亚大学教授弗兰西斯·卡索马(Francis Kasoma)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法国为代表的“家长式”,即在法属殖民地流通的都是法国本土的新闻传媒产品,对非洲受众没有区别对待。另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准民主式,推行二元新闻模式,即为白人服务的新闻传播业和为当地非洲人服务的新闻传播业。面向当地非洲人的新闻传播业旨在向非洲人介绍和传递西方自由民主思想,不過,令西方殖民者意想不到的是,这客观上为此后非洲殖民地的自治和独立做了思想准备。

2.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时期(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政府与新闻传播业合作,促进国家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时期,也被称为“第一次民主化浪潮时期”,指在二战结束后非洲大陆兴起的民族独立浪潮,许多非洲国家获得政治独立。

这一时期,非洲新闻传播业的总体特点是传媒机构基本上由国家及执政党控制,目的是作为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促进民族国家的独立、统一以及建设、发展。非洲大陆在15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时,当地民众基本上以部落为中心,为了抗击殖民者入侵,许多部落才联合起来有了国家的概念。独立初期,这些由部落形成的联合体仍然异常松散,所以新非洲的各国领导人普遍认为,在独立后的国家建设时期,新闻控制对国家发展以及政治稳定是必要的。同时,非洲大陆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从属地位、殖民主义遗产和新独立国家的政治脆弱性,决定了西方意义上的新闻自由很容易导致政府不稳定以及内部动乱。在这一思想主导下,“加纳新闻”和“乌贾马新闻学”便应运而生。

“加纳新闻”理念是加纳独立运动领袖、加纳共和国首任总理和总统(1960—1966年)恩克鲁玛提出的,主张把报刊作为争取独立的武器,把媒体变为服务国家发展的工具。这一时期更有非洲特色的是乌贾马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乌贾马新闻学(Ujiamaa Journalism)。这是一个反映非洲传统文化特点、主张新闻传播业要服务和促进国家发展的新闻模式。乌贾马思想本身植根于非洲文化。“乌贾马”在斯瓦希里语中就是“大家庭、大家族”的意思。乌贾马社会主义思想是出身于部族酋长家庭的坦桑尼亚首位总统尼雷尔提出的,他是从坦桑尼亚大家族、氏族和部族组成的村社制传统中找到的灵感。乌贾马社会主义以非洲传统的村社为基础,主张把社会建设成为一个扩大了范围与规模的大家庭,个人作为大家庭的一员,为社会服务的同时获得自身发展。尼雷尔认为乌贾马是介乎西方资本主义与“正统”“教条”的社会主义之间的一种模式,而且乌贾马社会主义不是简单的集体主义,他认为所谓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都是出自西方话语体系,而乌贾马的价值观与二者都不相同。西方话语中表述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即个人主义就是个人利益至上,集体主义则是为了集体牺牲个人利益,而乌贾马主张个人与集体不是二元对立反而应该是一种家庭关系,即个人依托于集体而存在,个人利益的追求服务于集体利益,而集体利益保护个人追求其个人利益。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新闻传播业也强调要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传媒要服从、服务于国民的根本利益。坦桑尼亚的新闻传播业是国家建设的一部分,新闻传播业的职责是宣传国家独立和乌贾马思想,从而调动国民的建设积极性,促进国家发展,最终也实现新闻传播业自身的发展。尼雷尔认为,记者本质上是国家计划中的一部分,是政府传播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非洲政治发展局势长期动荡不定,期间各国还出现了所谓激进新闻、游击新闻等为社会弱势群体发声、促进社会变革的新闻形式。20世纪80—90年代,随着非洲政权的动荡交替,乌贾马新闻学等非洲新闻模式逐渐衰落,新闻传播业整体发展缓慢,一些国家开始向西方的新闻模式转变。

3.第二次民主化浪潮之后(20世纪90年代至今):西方模式占主导,网络媒体逐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非洲各国逐渐由多党制替代一党制,被称为“第二次民主化浪潮”。

随之而来的经济自由化和贸易全球化,带给非洲各国内部要求经济自由化和国际上要求跨国传播的巨大压力,非洲传统上基于权威的秩序受到严峻挑战,而非洲各国的经济困境也削弱了实行强力政治统治的基础,各国政府逐步放松对新闻传播业的控制。总体来看,非洲各国新闻传播业发展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关系密切,各国新闻传播业发展不平衡,差异性较大。從职业规范上来看,最初各国新闻传播业普遍热衷于追随西方的职业规范,但因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对西方新闻模式实际上并不十分适应。比如,仅仅从传播形式来看,由于成本因素和非洲各部落之间的语言不同,对于非洲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受众来说,广播是其主要的接收信息方式,基于口头话语传播的新闻也具有强大影响力;而以英语和法语为主体的电视和报纸则是城市居民、精英阶层的首选。很多非洲学者和部分业界人士对这一状况表达不安、提出质疑,倡导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新闻模式。

这一时期已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非洲经济社会的发展,非洲的网络设施不断改善,民众对网络媒体的接触率也逐步上升。根据互联网世界(Internet World Stats)的统计,预计在2020年底,非洲网络渗透率将超过39%。但非洲网络的普及仍然呈现出巨大差异,网络渗透率最高的肯尼亚已经超过8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58.8%),但乍得仅为6.3%(如下图)。目前从总体观察,非洲主要的媒体机构已基本实现电子化,西方新闻平台及社交平台也在非洲广泛传播。比如,截至2019年底,Facebook在非洲的渗透率已接近16%,在其拥有最多用户的埃及,Facebook的用户已超过4000万。

二、非洲新闻传播业的问题与探索

受政治社会及经济转型的影响,非洲新闻传播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私营媒体为了政治利益不惜报道假新闻,过度负面报道易打击受众自信心。对此,非洲新闻传播业界也在不断尝试,试图逐步摆脱西方的新闻模式,探索非洲特色新闻模式。

1.私营媒体为政客所有,假新闻猖獗。随着政治体制转换以及经济自由化的推动,非洲新闻传播事业的功能也从国家喉舌变为所谓国家和民众利益的“看门狗”,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实际上距离还很遥远。

目前非洲私营媒体多为政客所有,这些媒体的新闻报道往往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影响,为了政治利益不惜报道假新闻。比如,2009年加蓬总统去世,内政部前部长奥巴姆和民主党候选人阿里·邦戈竞选加蓬新总统。奥巴姆在落选之后,竟通过自己拥有的TV+电视台发布其就任的假新闻,甚至还播放了早就拍摄好的总统就职典礼,政治对媒体的影响可见一斑。为了更好地利用媒体手段诽谤、攻击对手,媒体机构和拥有媒体的政客会对记者加以保护。若是有人控告媒体播报假新闻,媒体会代表个人成为法庭上的被告,而非让个人承担,由此更鼓励了一些记者报道倾向性强的新闻。

2.西方新闻模式打击非洲受众自信心。由于一些非洲记者完全模仿西方的职业规范,以及西方传媒产品在非洲的强势传播,不少非洲新闻传播业研究者以及部分新闻从业者都很担忧,认为此举强化了西方价值观,削弱和曲解了非洲当地文化,最终无疑是强化了新殖民主义。西方新闻实践中对于负面新闻的追求,本是媒体市场化的产物,所谓“坏消息才是好新闻”,目的是为了博大众眼球、实现媒体机构盈利,而将这一新闻理念运用于非洲,大量的负面报道使得非洲处于附属地位、天生落后的认识被不断强化,客观上打击了非洲人的自信心,造成的负面效果正日益显现。

3.非洲特色新闻模式的探索。由于非洲社会日趋严峻的两极分化以及殖民主义遗产的影响,非洲的新闻传播仍存在新闻传播业被少数人所掌握、西方叙事模式不适用于非洲的受众等问题。非洲学者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对此进行批判,新闻传播业界也在不断尝试,试图逐步摆脱西方的新闻模式。其中,乌班图新闻学(Ubuntu Journalism)就是非洲新闻传播业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探索出的一种新闻模式。它从非洲传统伦理中寻找灵感,促使非洲记者转向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简单模仿西方的新闻理念和准则。乌班图思想是南非的核心治国理念,源于首位黑人总统曼德拉对乌班图思想的推崇,因此南非内外政策常常冠以“乌班图”之名。“乌班图”一词出自非洲南部的祖鲁语,其核心观念是非洲南部各部落世代共享、口口相传的价值观,包括诸如人性、仁慈、平等、爱、分享等意义。1995年,根据祖鲁格言界定了乌班图思想的基本内涵,即“因为我们所以我存在(I am because we are)”。因此,乌班图新闻学强调,作为记者的人首先是当地社群的本土成员。这里的社群指的是非洲大陆这一文化集体,即要求记者先于记者的职业身份,应该先明确自己身为非洲人这一文化身份,基于乌班图等传统文化理念,为非洲人报道有利于维护非洲人利益的新闻。

三、非洲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带来的启示

从非洲的一些新闻理念发展来看,新闻传播业要与社会发展现状相适应,立足民族文化,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与策略。媒体要明确自身利益与国家和民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尽到应尽的责任。

1.新闻传播业要致力于促进国家发展。由非洲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史反观我国新闻传播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我国也采取了与乌贾马新闻模式相类似的媒体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建设发展服务的媒介体制,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总体来看,这是为增强国民自信心、强化国家凝聚力、调动各方积极性所采取的正确策略。报刊在非洲争取民族独立、独立初期促进国家快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亟须明确发展思路、鼓舞人心士气的情况下,作为后发国家的媒体,通过对正确发展理念的传播与解读,对国家经济形势、人民奋斗风貌等的正面报道,有利于明确发展方向、形成发展合力。在面对困难与曲折时,致力于服务国家发展的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社会焦虑,逐步塑造民众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价值观,增强自信、凝聚人心、推动工作、促进发展。

2.不盲目照搬西方新闻模式。正如一些非洲政治领导人、新闻传播研究者和从业者不断强调乌贾马新闻学、乌班图新闻学以及所谓非洲的发展新闻学不能照搬西方话语体系中的概念,要具有非洲特色、根植于非洲文化和伦理基础上一样,中国的新闻传播业发展也不应盲目推崇西方的新闻模式,应该根据中国的文化背景以及受众需要,坚定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尤其是非洲在所谓“第二次民主化浪潮”之后,盲目地向西方新闻模式转变,继而因出现各种严重问题开始深刻反思与探索,也说明了这一点。如西方媒体一直推崇的“扒粪”理念,目的在于扩大媒体影响力、增加盈利,它或许适用于西方经济政治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传播环境,即在国家实力强大、国民有超级优越感的情况下,多报道自身负面信息未必会引发人们的过度焦虑,很多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有一定的娱乐色彩。但是近年来随着西方经济实力下滑和社会形势恶化,人们的失落感、焦虑感普遍增加,对于负面新闻也渐生厌恶,媒体公信力下降,甚至如美國一些所谓传统的主流媒体成了民众情绪的对立面。近些年,一些西方媒体也开始提出建设性新闻等不同于以往的新闻理念,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有迎合西方受众心理和阅读兴趣转变的因素。大量负面报道在今日经济社会发展仍有一定优势地位的西方尚且会引发焦虑,可以想见,在后发国家,一味地负面炒作不但会引发焦虑,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乃至有可能引发政治动乱。所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海曼很早就提出,大众传媒是社会焦虑的缓冲器,其不应唤起受众对社会更深的焦虑。

3.强化必要的舆论监督。正如乌贾马主义的媒介体制有其负面效应,片面强调对新闻媒体的管控和正面宣传,往往会削弱媒体对于滥用权力和腐败现象等的监督力度,最终影响国家发展、损害人民和国家利益、失去民众对媒体的期待与信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从非洲一些新闻理念看,无论是基于传统大家庭理念的乌贾马新闻学,还是源自非洲传统伦理的乌班图新闻学,都强调新闻从业者除了职业身份,更重要的是国家或社会大家庭的一员、当地社群的本土成员。只要媒体明确了自身利益与国家和民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尤其是作为后发国家的媒体所应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则无论是正面宣传还是舆论监督,从根本上都将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增进民众福祉。应鼓励媒体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和阴暗面,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意见大反映多的问题,积极关注报道,及时解疑释惑,引导心理预期,推动改进工作,使媒体成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在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总体平衡中,不断增强媒体的公信力,进而不断提升党和政府的威信。所以我们应与探索新闻传播业更好发展方向的非洲新闻研究者和从业者一样,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在全媒体时代,改进和创新正面宣传,完善舆论监督制度,让媒体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感的提升。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桂涛.威慑、规范、培训、监督——非洲媒体如何防范假新闻[J].中国记者,2011(05).

[2]周鑫宇.南非乌班图思想与新兴大国本土政治思想崛起[J].现代国际关系,2018(02).

[3]Terje S Skjerdal.The three alternative journalisms of Africa[J].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2012.

[4]朱振明.非洲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逻辑[J].国际新闻界,2011(03).

[5]南文渊.坦桑尼亚乌贾马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J].西亚非洲,1987(01).

[6]孟瑾.当代非洲媒体特点及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8-22.

[7]龙小农,易茜.非洲网络媒体格局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传媒,2014(01).

[8]陈力丹,刘晓媛.肯尼亚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历史及当代传媒格局[J].当代传播,2010(05).

作者:崔乃文

传媒业权威传播论文 篇3:

新媒体的特点及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趋势探析

这是一个传媒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伴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当人们还在争论“报纸将死”会不会真的到来时,方兴未艾的新媒体已经势不可挡地在传媒产业中攻城占地,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做了如下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由此可见,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等。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其发展成为了新媒体的重要载体,微博、微信、手机QQ的使用,甚至让手机媒体获得了“自媒体”的美誉。那么,新媒体传播具有哪些特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这是本文主要探析的问题。

一、新媒体的特点

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自身的特点。

1、传播信息符号的融合化

传统媒体的传播信息符号较为单一,报纸杂志只能传播文字和图片信息,广播只能传播声音信息,电视相对丰富些,传播信息符号可包括视频、文字、图片及声音。如手机媒体,受众既可在手机上读报与看杂志,也可以听广播、看电视乃至看电影,其传播的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种信息符号。因此,新媒体传播信息符号的融合化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这也让新媒体传播呈现出“全媒体”的特点,即通过新媒体,可以接触到所有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渠道。

2、传播的时效性与便捷性

在传播的时效性和便捷性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比传统媒体更强,相比周期性出版的报纸和杂志,新媒体只要在网络信号能正常传输的地方,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传播,并可以根据事态的发展变化,随时对之前传播的信息内容进行补充和更新。同时,对受众来说,新媒体让受众在信息的接收上也更为方便快捷,只要带着一台能上网的电脑或一部智能手机,便可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资讯,并对其进行处理。此外,手机媒体还让受众在信息的接收方面拥有更强的私密性。

3、传播的互动性与共享性

在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中,从信息传播的流向来看,是明显的单向传播,受众的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新媒体融合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所有传统媒体的内容和形式,其传播方式也融合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形式,并由单向传播变为互动性非常强的双向乃至多向传播,受众可以对传播者的信息进行直接的回复、评论、转发与分享等互动反馈。对受众来说,在新媒体上,还可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朋友等进行共享。如在微博、微信、QQ等软件上,受众可以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收藏和转发,扩大了信息的传播面。

4、传播的服务性

在传统媒体传播中,作为传播者的媒体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控制着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受众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新媒体时代,随着媒体数量的增加,传播内容的不断丰富,传播者与受众角色关系的转变,新媒体传播的服务性不断增强。甚至可以说,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得到解决。

有这样一个事件:一对父母带着身患急症的孩子从县城打车赶往省城的大医院,可是正碰上下班堵车高峰期,车辆通行缓慢。父母焦急万分,给孩子治病已刻不容缓……这时,出租车司机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了这一情况,信息很快在朋友圈乃至其博友的朋友圈内不断传播,直到被交警部门获悉。于是交警部门立即联系司机,安排警车开道,孩子及时得到救治。虽然这只是个案事件,但新媒体传播的服务性及快速、便捷、互动等特点已得到充分体现。

5、受众角色的主体化

传统媒体时代,传播者与受众的边界是非常明确的。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传播中,传播者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受众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在传播学理论中,曾经的“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就是对这一传播状况的描述。而在新媒体时代,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中,传播者与受众的边界已彻底打破。只要掌握基本的新媒体传播技能,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任何受众都可以成为新媒体传播的内容生产者,并拥有自己的受众。因此,在新媒体传播中,信息传播的流向是双向的乃至多向的,传播者就是受众,受众也是传播者。从根本上看,新媒体传播是对传播权力的重构,使受众角色日益主体化,让社会进入了“全民记者”时代。

6、传播者及受众的海量化与年轻化

在新媒体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众已互为一体。因此,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者及受众的数量必然更为庞大。同时,由于新媒体的传播载体主要是电脑、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等,这也决定了新媒体的受众比传统媒体的受众更年轻化,且整体的文化水平也更高。以手机报的受众为例。据相关调查,当前手机报用户中,19至29岁的用户约占全部用户的73.6%,这些用户平时看报时间相对较少,手机报成了他们较好的信息获取渠道。其次是30至36岁的用户,占到了13.8%。从用户的学历上看,高学历的用户比例较大,尤其是本科与大专学历的用户,其比例分别为46.5%和24.4%。说明手机报业务对于高学历的人群更有吸引力。一方面这部分人群具备阅读和理解新闻的能力,甚至有能力对关注的新闻提出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他们积极获取手机报的内容,也是对外交往的重要信息渠道。由此可见,新媒体的传播者及受众呈现出海量化与年轻化的特点。

二、新媒体的不足

上面分析的新媒体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的也是新媒体的优势。不过,新媒体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包括下述方面。

首先,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存在真实性与权威性的不足。在新闻传播中,我们一直强调,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尽管新媒体承担着的并非全是新闻传播工作,但只要是信息传播活动,真实性是一个起码的要求。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权力结构,让人们都拥有了传播权。但在打破了信息传播门槛的同时,由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者非常庞杂,传播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权威性不高。因此,与传统媒体相比,真实性与权威性的缺失,是新媒体的最大不足。

其次,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显现碎片化状态。由于新媒体的内容生产者极为庞大,包括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们,大家的家庭背景、工作职位、文化程度、生活经历可能千差万别,因此传播出来的内容必然也是非常庞杂的。而新媒体传播的具体方式又非常多元化,如微博、微信、QQ等传播的信息往往是随机性的碎片性信息。加之新媒体传播的时效性强,在“全民记者”时代,任何微不足道的事情,传播者随意拍张图片、输入几句话,就传播出去了。从整体上看,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非常的碎片化。

再次,新媒体传播内容的低俗化。在“把关人”存在缺失的情况下,造成了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包括为大量的虚假信息、垃圾信息乃至黄赌毒信息等提供了传播的空间,导致新媒体传播内容存在明显的低俗化。如在不少网络影视网站上,色情影片传播泛滥成灾。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趋势

结合人类传播的发展历史可见,任何一种新的传播技术的应用,并非对原有传播技术的取代,而是带来传播方式的累积。如电子传播技术的运用带来的广播、电视等传播方式,并未完全取代了报刊等印刷传播,而是对传播方式的累积和丰富。

新媒体发展的势不可挡,让传统媒体觉得风声鹤唳。但这并非传统媒体的末日。客观来看,新媒体存在许多优势,但我们还应看到,传统媒体还具有许多新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如权威性,真实性,报道的深度等。因此,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各取所长进行融合发展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传媒业的发展现实也正见证着这一趋势。

近年来,不少报纸、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提出和正在实践的融合发展策略已取得良好的初步成效。以报纸为例,如今,绝大部分的报纸在推出电子版、手机报的同时,还创办有自己的网络媒体,如人民日报创办的人民网。与此同时,报纸媒体还可以和其他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合作,积极与有新闻牌照的网站签订供稿协议,一方面实现内容产品的共享再利用,获取一定经济收益,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扩大报纸自身的网络影响力。此外,不少报纸媒体还开设了官方微博、微信。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级的报纸及其他许多省、市级报纸都开设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与微信等方式征集新闻线索并与受众进行互动。

对新媒体而言,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既可继续发挥自身时效性、互动性强等优势,又可借助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影响力和报道深度,弥补自身在这些方面的不足,提高新媒体的品格,进而提升受众对新媒体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新媒体已经深入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传媒发展来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各有所长,两者结合各取所长进行融合发展是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将取得良好的成效。

(作者单位:《燕赵都市报》)

作者:王斌

上一篇:国际法学研究会论文下一篇:增值税类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