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增值税问题论文

2022-04-18

【摘要】我国增值税从2009年初在全国范围实施了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型,本文对增值税改革后税制问题、征管范围、纳税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由于设计上和操作方法上的原因,使得我国现行增值税制度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不适应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优化我国增值税制的策略选择,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改进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现行增值税问题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现行增值税问题论文 篇1:

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不但影响了增值税会计本身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增值税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采用了对比分析和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增值税的基本理论和财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对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办法,以完善增值税会计核算体系和我国增值税税制。

[关键词]增值税;会计模式;财税分流;价税合一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2.011

1 现行增值税税制本身的问题

1.1 现行增值税税制的特点

我国的增值税税制是在1994年建立起来的,2008年11月做了部分修改,它具有以下特点:

(1)实行价外税。现行增值税实行价外税,即税金不包在销售价格之内,而是在销售价格之外,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凡是采用销售额和销项税额合并定价方法的,必须换算为不含税销售额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

(2)实行简化了的多档税率和征收率。现行增值税税率对一般纳税人实行两档税率,即一档基本税率17%,一档低税率13%,另有零税率适用于出口商品,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的征收率。

(3)划分两种纳税人。现行增值税将其纳税人划分为两种: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划分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年销售额的规模,二是财会制度是否健全。

(4)现行增值税实行发票注明税款进行抵扣的办法,采用消费型增值税。

1.2 现行增值税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征税范围仍然偏窄。现行增值税和征税范围虽然涵盖了货物销售和工业性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却没有像国外规范的增值税制度那样,将与货物交易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邮电通讯业以及其他劳务服务业等行业纳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而是另行征收营业税。征税范围过窄导致增值税货物销售与营业税应税劳务之间的抵扣链条“中断”,从而削弱了增值税自身的税收制约作用,也无法正确划分征税范围,还会导致已税货物进入营业税征税范围后的重复征税。

(2)扣税凭证不规范。为保证增值税扣税机制的顺利实施,现行增值税制度使用了专门的扣税凭证——增值税专用发票。但是,实际操作中的扣税凭证却并不局限于专用发票,对无法取得专用发票的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从废旧物资收购企业购进废旧物资进行生产的工业企业等,又可以凭收购发票、普通发票等抵扣进项税额。扣税凭证的不统一、不规范,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

(3)两类纳税人划分标准过高,导致数量巨大的纳税人被划分为小规模纳税人。一方面,数量巨大的小规模纳税人无法进入抵扣链条、实行凭发票注明税款扣税的规范化的增值税计税方法,仍然实行与原产品税、营业税并无多大差异的“名义上的增值税”,使得我国的增值税税制难以实行彻底的规范化的管理,改革增值税的意义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大量的小规模纳税人不能自行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较难与一般纳税人发生正常的经济业务往来,阻碍了小规模纳税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4)不完全的价外税难以实现增值税的规范化管理。即便新版增值税条例实行了消费型增值税,但抵扣仍然是不充分的。一是商品的价格仅对一般纳税人实行了价税分离,并未在商品流通各个环节实行完全的价税分离,普通发票上的销售额仍然是价税合一,没有注明消费者承担的增值税税款。即使实行了价税分离,也只是形式上的价税分开,只不过是将一定的销售额人为地换算为价款和税款而已;二是物价部门核定的商品价格没有与增值税税额分离,仍属价内税而非价外税。

总体上说,我国目前的增值税征收办法,在征收范围、征收依据及税额确定等方面还不是非常完善,许多规定与增值税理论并不相符,而且很多具体项目的征收范围及税率设置不稳定,增加了增值税会计核算的复杂性。

2 现行增值税会计模式的问题

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来看,税务会计模式可分为财税合一和财税分流两种。财税合一模式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模式,强调财务会计的处理方法必须符合税法的要求,当按照会计准则进行的会计处理与税法产生矛盾时,会计准则让位于税法,按照税法的要求进行会计处理。这种模式表现为:制定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在会计准则制度中融入税法的具体规定,通过会计准则制度规范会计行为。财税分流模式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的模式。它强调财务会计的核算程序与处理方法必须符合投资者的利益,当按照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与税法的规定产生矛盾时,应当按照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期末纳税时在财务会计核算资料的基础上依据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这种模式表现为:制定会计准则并以此规范财务会计的处理方法,税法只作为纳税调整的依据,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会计模式从实质上分析属于财税合一的模式,该模式以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和扣税权利作为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依据,会计核算过分依照税法的规定,而放弃了自身的要求与原则,致使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影响了增值税会计作用的发挥。这种“财税合一”的增值税会计模式首先难以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世界经济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金融、资本、产品市场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各国经济相互依赖、互补性增强。有关各方都希望通过财务会计信息,了解受资方的财务状况、盈利情况;了解贸易伙伴的财务和资信情况;尤其是要了解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程度。在这种形势下,采用“财税合一”的增值税会计模式,就会使会计目标偏重于满足纳税目的,而无法提示一些重要的会计信息,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同时,采用“财税合一”模式进行会计处理,也势必造成与其他各国会计信息之间缺乏可比性。其次,难以适应我国会计理论建设的需要。在“财税合一”的会计模式下,会计理论的发展会过多地受制于国家的税收制度,使得会计理论建设难以独立地进行,如增值税会计模式中的一些定义、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直接受税法的限制,使增值税会计理论研究不能独立开展,即使形成了一定的会计理论,也难以在实践中应用,因而抑制了会计理论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大量出现,一方面使企业的会计揭示的差异性增大,

另一方面各利益主体对会计揭示的内在要求增加,已初步具备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环境和条件,以“财税分流”的增值税会计模式取代“财税合一”的增值税会计模式势在必行。

3 我国增值税会计理论结构层次

理论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增值税会计的概念表述众多。笔者认为,增值税会计是以国家现行税法为准绳,在财务会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遵循公平、公正、中性等税收原则对涉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向税务机关和企业相关利益方提供增值税信息的专门会计。在基本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会计理论结构研究的起点,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此看法不一,大致有对象论、目标论、假设论、本质论、环境论等观点。笔者认为增值税会计理论结构应以增值税会计对象和增值税会计环境双因素作为起点。因为没有对象,等于言之无物;离开具体环境,脱离实践,研究起来毫无价值。

增值税会计理论既受财务会计理论的影响,又受增值税理论的影响。西方关于会计理论的研究多以研究方法作为划分标准,如规范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等,我国习惯上将会计理论划分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笔者认为增值税会计理论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增值税会计基本理论和增值税会计应用理论,如图1所示。

4 解决方法

由于现行增值税税制的不完善和现行增值税会计模式的缺陷,导致了增值税会计核算存在上述诸多的问题。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加强增值税的征管,笔者认为应该在构建“财税分流”的增值税会计模式基础上,制定我国《增值税会计准则》,重新构建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体系,细化我国增值税会计处理,从而进一步规范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

4.1 构建“财税分流”的增值税会计模式

财税分流模式的总原则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财务会计不受税法具体规定的影响,按照其本身的要求与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向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如果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不符合税法的要求,再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调整。依据这一总原则设计增值税会计模式时,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财务会计如何对有关增值税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即如何根据会计本身的要求与原则对增值税业务进行恰当的核算与报告;二是增值税会计如何通过特殊的方法确定企业的纳税义务与抵扣权利,其实质是解决如何向通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及税务部门这一特殊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4.2 增值税会计模式新的设计思路及原则

(1)财务会计应当按照会计的原则与要求进行日常会计处理,对有关增值税的业务进行恰当的核算,正确处理税收与会计的关系。

尽管会计与税收在经济生活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两者毕竟是不同的学科,其目的和计量原则是不同的,税收是保证财政收入、调节经济、公平社会分配,依照税收法规执行;会计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客观、公允的财务信息,依一般会计原则计量。因此增值税会计核算时应依会计原则处理,增值税的计算和交纳则依税法进行,两者应有所分离,但分离的程度要以会计准则制度、税收法规的差异程度和协调成本而定,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

(2)增值税会计应以税法为依据,准确、及时地确定企业的纳税义务与抵扣权利,保证国家税收及时、足额地予以征缴,并以揭示增值税的经济属性和会计内涵为准则。

在财税分流模式下,财务会计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满足各有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税务部门要求企业提供专用的会计信息以满足其特殊的需要,这决定了增值税纳税调整存在的必然性,也决定了增值税会计必须采用特定的处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

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等其他流转税一样,是产品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会计核算应该遵循收入与税金的逻辑关系,宜采用“两笔业务法”(先确认收入,再确认增值税费用)。(3)积极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和税务会计学理论的新发展。

由于西方国家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有关增值税会计核算的规定一般分散在不同的具体准则中。英国是唯一建立增值税会计准则的国家,其《标准会计实务第5号——增值税会计》(SSAP 5)第一段规定:“作为一般原则,在交易商账户中对增值税的处理,应反映它作为这一税金纳税者的作用,并且,无论是资本性质,还是收入性质,增值税都应包含在收益或支出中。”可见,英国的增值税会计模式是“价税合一”的。1996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IAS 12)中的最大变动是用“暂时性差异”替代“时间性差异”,也就是说界定税法与会计的差异,应依据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与其税基(计税时应归属于该资产或者负债的金额)之间的差额。这大大拓宽了原来“时间性差异”的外延,增值税会计核算应借鉴这一新发展。

4.3 建立统一的“价税合一”的增值税会计核算体系

为了提高增值税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强增值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在遵循“财税分流”的思路下,考虑到增值税是我国第一税种的特殊地位,借鉴英国增值税会计核算模式,可以考虑统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会计核算体系。增值税纳税企业可以设置“增值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和“递延税款——增值税”3个账户分别核算会计上的增值税费用、税法上的应纳增值税额和会计与税法差异影响的纳税额。单独设置一个损益类账户——“增值税”账户,该账户核算企业发生的增值税费用,由于增值税是企业的成本费用,其核算应遵循会计原则进行,借方发生额为销售收入所对应的销项税,贷方发生额为销售成本所对应的进项税,但这一进项税,是已销产品对应的进项税,余额即为本期增值税费用;期末,该账户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余额为零。继续保留“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账户核算有关增值税税金的计算和交纳,该账户贷方登记按本期税法确认的销项税,借方登记本期按税法规定准予抵扣的进项税,余额为企业应交或多交的增值税。设置“递延税款——增值税”账户核算增值税会计暂时性差异影响的纳税金额,该账户借方登记会计销售额小于税费销售额产生的销售差异影响的纳税金额,贷方登记会计购进额大于税法购进额产生的购进差异影响的纳税金额,期末余额为企业待抵扣的增值税或多交的增值税,从而揭示增值税暂时性差异的形成和转回。具体步骤如下:

(1)按会计准则要求,对企业购销业务进行确认和计量,购进货物时,不论取得何种发票,均按价税合计数借记“物资采购”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销售货物时,也一律按价税合计数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这样所有的成本和收入均为含税成本和收入,完整地表明了产品获社会承认的价值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还其真实性和可比性。

(2)在汇总出本期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后,核算有关增值税费用和递延增值税。会计分录为:借记“增值税”科目(依会计收入确认的销项税),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依税法确认的销项税),差额计入“递延税款——增值税”科目;同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依税法确认的进项税),贷记“增值税”科目(依销售成本中确认的进项税),差额计入“递延税款——增值税”科目;交纳增值税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贷记银行存款。此外,对于“价外收费”、“视同销售”等永久性差异依所得税核算原则当期予以确认,即借记“增值税”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这样,“增值税”科目期末余额为企业本期增值税费用,反映增值税的会计内涵;“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期末余额为本期应交或多交增值税,体现税收法规的意志;“递延税款——增值税”期末余额为企业待抵扣的增值税或多交的增值税,揭示了增值税暂时性差异的形成和转回。

(3)编制会计报表时,依照其内在规律,“增值税”科目的期末余额作为一种经营费用揭示于利润表中;“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期末余额,反映到资产负债表的“应交税费”项目中;而“递延税款——增值税”科目,若是借方余额则列示在资产负债表资产项目中,若是贷方余额则列示在资产负债表负债项目中。这样,增值税在报表中得到了充分揭示,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和提高。

5 小 结

对我国增值税会计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要求解决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我国增值税会计处理方法,提高我国增值税会计信息质量,强化增值税征管,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才是研究该问题的真正目的。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要求加快步伐,加入WTO以后要求实现与国际接轨,企业发展要求提高竞争力,这一切都迫切要求我国完善增值税税制,规范增值税会计核算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税法(I)[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

[2] 徐泓,秦皓.如何构建财税分流的增值税会计模式[J].财会通讯,2001(6):22-24.

[3] 刘慧丽.构建财税分流的增值税会计模式初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7-49.

[4] 张小明.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模式透视及改进构想[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6): 58-59.

[5] 刘建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冉 渝

现行增值税问题论文 篇2:

浅谈我国现行增值税主要问题

【摘要】我国增值税从2009年初在全国范围实施了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型,本文对增值税改革后税制问题、征管范围、纳税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由于设计上和操作方法上的原因,使得我国现行增值税制度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不适应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优化我国增值税制的策略选择,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改进建议

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按我国增值税法的规定,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就其货物销售或提供劳务的增值额和货物进口金额为计税依据而课征的一种流转税。

一、我国现行增值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征收范围偏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2009年我国增值税在转型时,考虑到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和征收管理的难度等问题,对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并没有调整。因此,我国仍然维持了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征收的状态,并不是全面的开征增值税取消征收营业税,由此产生了一些问题。由于我国增值税开征范围的限制,给税收征管带来了一定难度。首先造成了重复征税。增值税纳税人购入营业税征税项目的产品,按照税法规定其购进项目所含营业税不得进行抵扣,相应的营业税金额也应计入产品成本,在计算销项税额的时候作为销售额的组成部分,造成了重复征税。这种做法容易产生纳税人之间税负的不公;其次增值税征收范围由于只涉及加工、修理修配这三种服务行业,涉及种类过少,所以产生了增值税的混合销售和兼营行为,使税法规定和实际操作均显得较为复杂。(2)职能实现方面问题。区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影响了小规模纳税企业的发展,不利于其发展。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简易征收办法,原本是为了简化计征,降低征管成本,但由于对两类纳税人的管理办法有较大差异,导致纳税人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博弈对策,人为扰乱了税收秩序,增加了征管的难度。加之纳税人结构不合理,大面积存在的小规模纳税人进一步加剧了征收难度,使税收成本大大上升。为保征增值税扣税机制的有效实施,现行增值税制度使用了专门的扣税凭证——增值税专用发票。但是,实际操作中的扣税凭证却并不局限于专用发票。实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初衷就是想借此统一、规范扣税凭证。但实际情况是扣税凭证不统一、不规范,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农产品收购发票和运输发票的管理漏洞较大,税收流失比较严重。由于增值税专用发票具有抵扣税款的功能,一些人利用专用发票进行各种涉税犯罪活动,也使税收征管变难。(3)征扣不对称问题。增值税的征税方式从理论上来说是链条式的,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征税或扣税不足,就会导致抵扣机制的脱节,税负就会在不同环节间发生转移,从而引发出一系列错误。现行增值税制抵扣链条脱节和税负转移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免税货物“不征不扣”导致了增值税抵扣链条的脱节;第二,一般纳税人“低征高扣”导致长期无增值税缴纳;第三,一般纳税人“高征低扣”导致上一环节的税负向本环节转移。

二、应对我国增值税不足的对策及改进建议

(1)扩大征收范围。为了配合增值税转型,应有计划地逐步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增值税征税范围与其优越性的发挥有很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征税范围越广,征收成本就越低,越有利于控制税源;征税范围越广,税款征收的链条就越完整,越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因此,完善增值税制度、解决现行增值税制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有计划、分阶段地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充分发挥其中性调控功能。(2)职能实现方面的完善。在推动增值税转型过程中,在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等措施的同时,应重新调整纳税人的划分标准,减小小规模纳税人范围,提高一般纳税人占全部纳税人的比重,使纳税人结构成正常分布状态,以保证增值税拥有必要规模的一般纳税主体,确保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广泛延伸、内在机制有效运行,突显增值税的固有功能。建议对现行增值税作以下调整:将以企业规模大小分类的做法,改成按纳税人类型划分,根据行业性质分别对待,对工业生产、商业批发以及为生产服务的企业应从严掌握,尽可能划为一般纳税人;对商品零售和为生活服务,可灵活掌握。即小规模纳税人应局限在商品零售领域,小工厂和批发企业则应尽量并入一般纳税人范围,使其正规化。随着增值税管理的加强和小企业的不断发展,既有必要也有可能逐步扩大一般纳税人范围,扩充增值税内在机制赖以运行的传导主体。改变以经营规模为单一标准的做法。企业经营规模是处于经常变化之中的,经营规模大小不能说明企业会计制度健全情况以及使用专用发票的安全性。因此,以经营规模为单一标准有失科学性。可以结合企业的注册资金和不动产等为标志来划分不同的纳税人。

参考文献

[1]胡静.新一轮税制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

[2]张文举.现行增值税中存在的问题浅析[J]

作者:梁晨 时毓瞳

现行增值税问题论文 篇3:

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摘 要:我国1994年开始实施增值税制,2009年开始全面推进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的改革。十几年来增值税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同时,我国为了促进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了会计改革的步伐,制定和实施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但是,尽管增值税制和会计制度都在改革,两者的矛盾却没有得到解决,从而导致增值税会计存在较多问题,影响到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税收的征管效率。本文基于我国增值税会计“财税合一”的模式,指出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并提出构建“财税分离”会计模式的设想。

关键词:中国;印度;经济改革

一、引言

2008年国务院修订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这次修订将固定资产纳入抵扣范围,从而将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增值税会计在会计科目、视同销售会计处理、月末与缴纳时会计核算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增值税的会计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简化,变得更加清晰明了、更加合理。但是新的准则并没有专门设立增值税会计处理准则,仅在《存货》、《固定资产》、《收入》等准则中提出涉及到增值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增值税的会计处理由国家颁布的增值税有关会计处理办法的规定和补充规定指导。而在“财税合一”的会计模式下,在实际增值税会计处理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违背了配比原则、实际成本计价原则等。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的扩大对企业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解决增值税会计处理问题显得更加迫切。

二、我国增值税会计概况

1.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模式

增值税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增值税会计的目标、特有概念、计税方法和业务性原则、核算程序等,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对会计准则与税法不一致的涉税事项进行调整,或者企业为了进行纳税筹划,对会计信息进行调整或重新核算。增值税会计不需要企业在财务会计之外另外设账,也不需要企业专门设置增值税会计机构,只需要在原有的会计机构下安排增值税会计人员。

我国目前税务会计模式已经向“财税分离”方向发展,但增值税会计仍保留着“财税合一”模式,这种模式是财务会计与纳税会计合一的模式,以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和扣税权利作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会计核算过分依照税法的规定而放弃了自身的原则和要求。在这一模式下,随着我国税制的不断完善和会计制度的不断发展,增值税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异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信息差异越来越多,因此建立健全我国的税务会计体系显得非常必要,而构建“财税分离”的增值税会计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2.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实务

根据财政部对增值税会计处理的有关规定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设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账户核算增值税的发生、抵扣和进项税额转出等情况,而不再统一要求设置“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账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采用多栏式账户,借方设置“进项税额”、“减免税款”、“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和“已交税金”专栏,贷方设置“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和“出口退税”专栏。“进项税额”登记企业购进货物或接受劳务时付出的准予抵扣的增值税额。“减免税款”登记企业经营减免税项目所享受的减免税额,其发生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贷记“营业外收入—政府补贴”。“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记录企业按照规定的退税率计算的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抵减内销产品的应纳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销项税额”核算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时,按规定收取的增值税额。“进项税额转出”登记企业购进的货物发生非常损失(非经营性损失),以及将购进货物用于增值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等其他用途时,按规定应转出的进项税额。“出口退税”反映适用出口退税政策的货物在符合规定条件下退回的增值税额,发生时借记“其他应收款—应收补贴款”或“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从整个增值税会计处理过程可以看出,我国将税法的具体规定融入到会计制度中,会计处理严格依照税法的规定。按照会计准则进行的会计处理与税法产生矛盾时,会计准则往往让位于税法,这导致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给企业信息使用者带来很大不便。

三、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质量与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①就单个企业来说,如果该企业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购进货物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时,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存货成本就不包括进项税额。如果该企业只能取得普通发票或专用发票不符合规定时,存货成本就包含了进项税额。存货成本的核算有的按价税分离,有的按价税合一,这造成同一企业的存货成本缺乏可比性。

②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来看,两者增值税的核算方法不同。一般纳税人采用抵扣制,其一定时期内应交增值税额是通过该时期发生的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计算的,而小规模纳税人应交增值税额采取简易方法计算,即销售额乘以3%的征收率。前者购买货物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并符合条例规定的抵扣条件,进项税额就可以抵扣销项税额,而后者购买货物只能取得普通发票,进项税额不能抵扣。两种类型企业对增值税的不同处理,使得其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具有不同的内容,从而使会计信息可比性较差。尤其是目前小规模纳税人在数量和销售额上不断上升,占有很大的比重,使抵扣链条不能连续的问题更突出,更严重削弱了会计信息可比性。

③现行增值税会计认为增值税具有明显转嫁的性质,并非费用,并不构成企业负担,从而把它排除在利润表之外。因此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其财务报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存货等项目均不含税。而征收营业税的企业,其报表中的这些项目均含营业税,口径的不同严重影响了两类企业会计报表的可比性。

财务报表最重要的是反映企业的经济内容,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需要对使用者有用,而有用性是建立在会计信息符合质量要求基础上的。可比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基本要求,它包括同一企业会计期间可比和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上述单个企业内部、一般规模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间、征收增值税企业和征收营业税企业之间会计科目核算的口径的差异都不同程度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进而削弱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2)违背重要性原则。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和事项。《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也对重要性做出了规定。增值税是我国最大的税种,其覆盖了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和众多领域。增值税的缴纳、抵扣和减免等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如此重要的财务信息却被排除在会计报表之外。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取消了编制“应交增值税明细表”的要求,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可以不披露增值税的会计信息,似乎增值税不影响企业经营成果。例如利润表中没有增值税项目,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直接或间接计入成本,却没有单独设账进行核算也没有在会计报表中列示。这些都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原则。

2.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存货成本计价背离实际成本原则。实际成本原则要求取得的存货成本应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在实际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按现行的增值税核算办法,购进货物所付出的增值税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买价和相关费用记入成本。这种将一般纳税人购进存货支付的增值税从存货成本中分离出来的处理方式,造成存货实际成本被低估,违背了实际成本原则。

(2)不符合配比原则。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当期收入、成本、费用需要相互配比。而在现行增值税会计模式下,增值税的会计处理按照税法规定采用购进扣税法,销项税额的确认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进项税额的确认却遵循的是收付实现制,计算进项税额的依据是购进货物的成本而不是销售成本。企业是在本期产品销售的基础上计算销项税额,并扣除购入货物所支付的进项税额确定本期应交纳的增值税。由于本期购入的原材料不一定全部消耗在本期销售的产品中,所以,这种会计确认原则的不一致性造成当期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没有形成配比关系,所谓的增值额并不是每期企业真正的增值部分。

(3)歪曲了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定义。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收入的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应当按照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款确认销售收入金额,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款不公允的除外。可见,销售收入来源于交易,只与交易双方相关,政府部门只是参与增值额的分配。而现行增值税会计处理中所使用的“收入”的概念是直接采用增值税暂行条例中“销售额”的概念,即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不包括向购买方收取的销项税额。所以,把销项税额从销售收入中剔除是不合理的。

相应的,根据“代理制”理论,企业只是代政府征收税款,代消费者缴纳税款,增值税作为一种价外税不是企业的负担,不在财务报表中作为支出项目列出。而事实是,增值税的转嫁程度取决于所销商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的相对强弱。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企业无法将增值税全部转嫁给消费者,增值税由企业负担了一部分。因此,增值税应该构成企业的成本费用,形成价格的组成部分,仅仅把企业作为代收代缴增值税的中间环节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税负。

3.税负上的不公平问题

(1)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赊购时不必付出货币资金,进项税额就可以抵扣销项税额转嫁出去,延迟了缴纳税款的时间;赊销时没有取得货币资金就得实际缴纳税款,造成企业的资金提前流出。从而不同类型企业的实际税负不一样,赊购较多的企业实际税负较赊销较多的企业轻。

(2)在存在商业信用的情况下,企业赊销商品形成的应收账款不仅包括应收的货款和价外费用,而且还包括应由购货方负担、由销货方代缴的增值税款(销项税额)。当赊销的应收账款出现坏账损失时,这部分坏账不仅包含不能收回的货款还包括已交的应由购货方负担的销项税额。相对的,当赊购的应付账款无法支付时,应付而未付的货款和这部分货款对应的已抵扣的进项税额收益成为企业的双重收益。当企业间赊购和赊销数额相差较大时,这种不公平就明显暴露出来。

四、改进我国增值税会计问题的建议

1.存货成本按价税分离方法核算

对于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或接受劳务时,不论是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都采用价税分离的方法核算存货成本。一般纳税人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货物只能取得普通发票或取得的发票不符合抵扣条件的,其中不能抵扣的进项税额,可以设置“应交增值税——不可抵扣进项税额”科目进行核算,期末转入“管理费用”科目。小规模纳税人购进货物支付的进项税额一律都计入“应交增值税——不可抵扣进项税额”科目,期末转入“管理费用”科目。但这种改进方法只可改进存货成本可比性问题,不能解决存货成本计量背离实际成本原则问题。

2.采用收付实现制

企业赊购货物时,先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待转进项税额)”“材料采购”等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等科目。待企业付款时,再将“应交增值税—待转进项税额”转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待转进项税额)”。期末,“应交增值税—待转进项税额”的余额表示待转的尚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当企业赊销时,先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待转销项税额)”“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待企业收到货款时,再将“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待转销项税额)”转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待转销项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期末,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待转销项税额)的余额表示尚未收到的销项税额。这样,既解决了款项收付与税款缴纳脱节的问题,又能避免购货方提前抵扣增值税,销货方提前纳税的现象,减轻企业资金负担,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还可以避免坏账损失中销项税额不能退回问题。

3.完善增值税会计信息披露

首先,应在资产负债表列示当期应交未交的增值税额和待抵扣的进项税额。其次,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中应详细全面反映当期的销项税额、已抵扣的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的进项税额、出口退税等。同时,还应在资产负债表附注中披露按税法规定不得抵扣而计入固定资产或其他项目成本的进项税额、当期由于会计确认和税法确认的时间差异导致的尚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和当期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对收入的确认差异导致的销项税额差异等会计信息。

4.允许部分抵扣或退回坏账中包含的增值税

发生坏账损失,意味着销货方的一部分货款不能收回,其中包含了销货方代缴的销项税额。这部分销项税额只是销货方代缴的,如果由销货方负担,会加重企业的资金负担,尤其实在当期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紧缺和债务负担过重的形势下,这无疑对销货方企业造成雪上加霜。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规定发生坏账损失时允许销货方要求退回坏账中包含的增值税额。因此,笔者建议按照坏账损失的一定比例扣除应税销售额。提取坏账准备时,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用红字冲减)“应收账款”科目。

5.采用实耗扣税法

实耗扣税法根据抵扣环节的不同,可以分为“投入法”、“产出法”、和“销售法”。投入法是以计算投入生产过程所领用的扣除项目为依据,计算扣除金额或扣除税额;产出法是以计算期完工产品所耗用的扣除项目为依据,计算扣除金额或扣除税额;销售法是以计算期已实现销售商品所耗用的扣除项目为依据,计算扣除金额或扣除税额。其中,更为合理的是销售法。但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消耗的材料物资种类过多,增值税税率不尽一致,所以,具体采用综合进项税额扣除率法,分期抵扣进项税额,即用当期进项税额占商品成本的比率,分摊抵扣当期已经销售商品产品的进项税额。计算公式如下:

应抵扣已销商品的进项税额=已销商品成本×综合进项税额扣除率

综合进项税额扣除率=抵扣前待扣进项税额账户余额/(本月商品销售成本额+期末结存商品成本额)。这时,在会计上需设置“待扣进项税额”账户,以反映在商品购进时已经垫支,待以后商品销售时抵扣的增值税进项额。企业当期购进商品时,垫支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借记“待扣进项税额”账户,贷记“现金”或“应付账款”账户;期末根据综合进项税额扣除率计算出应扣除当期销项税额的进项税额,并结转应付增值税,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账户,贷记“待扣进项税额”账户;用计算出的应抵扣进项税额去冲抵当期销项税额之后的差额即为当期应纳增值税额,未抵扣的“待扣进项税额”账户余额即以后期间可继续抵扣的进项税额。

五、“财税分离”的增值税会计模式的构建

“财税分离”的会计模式即:会计准则、制度独立于税法的要求,税法与财务会计的收入、费用的确认、计量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开,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会计。这一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国家税收的需要,避免了增值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矛盾。虽然我国目前市场化程度不够高,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灵活,尚不完全具备建立“财税分离”会计模式的基本条件,但构建“财税分离”会计模式是必然趋势也是根本的解决措施,为此有必要尽早抛开“代理制”理论,树立“费用化”观念,借鉴英国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对于小规模纳税人,可以仍然采用“财税合一”的会计模式,对于一般纳税人,应构建“财税分离”的会计模式。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职业会计师团体的国家,会计发展历史悠久。它也是唯一建立了增值税会计准则的国家。因而英国在增值税会计处理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增值税会计处理模式,将增值税作为一项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费用,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加以披露和反映。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可以设置“增值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和“递延税费—增值税”三个科目分别核算增值税费用、按税法规定应纳增值税额和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产生的应纳税额。“增值税”账户是损益类账户,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核算企业发生的增值税费用,其借方登记本期的销项税额,贷方登记本期的销存货成本中所含的进项税额。借方余额即为本期的增值税费用,期末,将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应交给税务部门的增值税税金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账户核算,其借方发生额为按照税法规定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和已缴税金,贷方发生额为按税法规定确认的销项税额,余额为未交或多交的增值税额。“递延税费—应交增值税”账户核算企业会计与税法规定的暂时性差异影响的纳税金额,账户借方发生额为会计销售额小于税法销售额产生的销项税额的差异,贷方发生额为会计购进额小于税法购进额的进项税额的差异,期末余额为待抵扣或多交的增值税额。具体操作如下:企业购进货物时,不论是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均按价税合计数,先借记“材料采购”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销售货物时,也一律按价税合计数,借记“应收账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这样,所有收入和成本均含税,具有可比性。期末汇总本期销售收入和成本后,核算增值税费用和应交纳的增值税。根据本期销售收入中的销项税额,借记“增值税”,根据税法确认的销项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差额计入“递延税费—应交增值税”。同时,根据税法确认的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根据当期企业销售成本确认的进项税额,贷记“增值税”,差额计入“递延税费—应交增值税”。缴纳增值税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对于视同销售等产生永久性差异的情况当期予以确认,借记“增值税”,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从而,“增值税”科目期末余额为企业当期的增值税费用,反映了增值税的会计内涵,揭示在利润表中;“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余额反映的是企业应交或多交的税金,体现税收法规的要求,也方便税务部门的征收管理;“递延税费—应交增值税”余额反映的是会计与税法的暂时性差异,揭示在资产负债表中。这样,增值税在报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会计信息更具有效性、可比性。

六、结论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会计在确认、计量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目前税务会计采用的“财税合一”模式,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根源着手,建立“财税分离”的会计模式。当然在构建“财税分离”模式的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可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缓解这些问题。由于增值税具有其他税种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增值税的会计问题受到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重视。本文的撰写不仅仅提出增值税会计存在的问题,更希望能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参考,能够早日根本解决问题,规范增值税的会计处理,提高增值税会计的信息质量,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和国民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红燕.试析增值税会计处理的三大变化[J].会计之友,2008.

[2] 郝艳华.我国增值税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9(3).

[3]盖地.税务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1).

[4]王丽丽.我国增值税会计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12).

[5]高建立,岳瑞科.我国目前增值税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办法[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4).

[6]张雅杰.增值税会计处理缺陷及改进[J].天津大学商学院学报,2004(5).

[7]郭从武.增值税会计及其模式的探讨[J].财会研究,2003(5).

[8]刘萍.增值税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与建议[J].财会月刊,2002(2).

[9]于长春.税务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

[10]郭昌荣.我国增值税会计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9(3).

[11]吴子强.构建费用化增值税模式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6(8).

[12]国家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2008(11).

[1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刘科明(1979- ),男,浙江舟山人,中国神华海外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法律与内控部经理,硕士

作者:刘科明

上一篇:增值税改革影响论文下一篇:传媒业发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