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2022-10-09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各个地方都开展的轰轰烈烈。为了落实这一新型方式, 在教学中自己也做了一些尝试。但在尝试中却总觉得收效不大, 困惑很多, 存在着许多不良现象, 主要表现在:

1.学生合作不主动。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 有时会发现教室里反倒“鸦雀无声”, 就算有点声音, 小组成员不愿商量、讨论, 显得极不主动。要么自己埋头单干, 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些与之无关的事, 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 把合作当成了形式。就算有时合作的呼声很高, 但是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程序化的合作, 整堂课似乎“一帆风顺”, 讨论激烈, 但事实上一检验就学无所得。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 让每个小组的4位学生, 分别以爸爸是身份、菲利普夫人、我, 以及姐姐为视角, 根据小说的语言描述, 在本小组内谈谈他们眼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们有的说:“于勒是一个败家子、花花公子。”有的则认为:“于勒最终虽然一贫如洗, 还是有一点作人的良心。”有的则认为:“于勒的一生给他们很好的警示, 只有不断的奋斗, 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有的同学则认识到:“亲情在生活中非常重要, 爸爸妈妈 (即菲利普夫妇) 不应该见利忘义, 只认金钱而不认兄弟。”还有的同学则认为:“菲利普夫妇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 也是为了一家人生活考虑。”尽管保证了学生思维的目的性和学习的主动性。每个学生都担任了一个角色, 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的情感因素和兴趣, 在角色中感悟, 在合作中互相评价、帮助, 很好地体现了课文的语境, 保证了全员参与、合作研读的实现。但一落实到本文的主题时, 学生又一无所知, 一片茫然, 只是把这一合作当成好玩而已。

2.合作学习没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虽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 能发挥出更多的自主性, 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可合作学习时, 不少同学在小组活动中“挂羊头卖狗肉”, 或做着与合作活动无关的事。总想着“天塌下来, 有高个子撑着”, 这样优等生参与自由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习困难的学生, 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就成了各组名副其实的代言人。而学习困难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就成了“陪衬”。不发言的始终不发言, 喊起来, 就不说, 课堂时间有限, 也只能作罢。长期这样的话, 优的更优, 差的就会更差, 就会埋没许多人才, 使得两级分化会越来越大。

3.学生合作时间不允许充分。特别是一些篇幅长的课文, 学生课外根本不读, 只能拿课堂来读, 合作学习必须要建立在初步感悟的基础上再去谈合作探讨, 可“读”就花去了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 还有多少时间去提出问题, 合作学习呢?往往是学生才开始合作学习进入状态, 就要下课了, 教师就只能急着让各小组汇报, 然后匆匆结束或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只能把合作学习变成了走过场。真正的收效又在哪呢?

4.合作学习对教师本身的要求较高。小组合作学习还是一种新方法,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必然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较高。而自己的能力有限, 这就使得自己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也较简单化、片面化, 可能只强调了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 无法对合作学习的内容精心设计与选择, 再加上受座位的影响, 不可能对成员的分组优差搭配合理, 全面真实地评价每位学生。所以, “合作学习”尽管走进了课堂, 却总是感觉收效甚微。

当然, 合作学习毕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给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要求。只是自己能力有限, 更多地沿用了一些传统的方法或方式, 没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没有体现探究性与合作性等新理念, 使合作学习知识变成了走过场的原因。才使得自己的教学尝试变得一片茫然, 困惑多多。即使这样, 为了尽快的适应新的要求, 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转变自己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也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一些改变。

1.针对学生合作不主动的现象, 每节课合作前把内容细化到小组的每个成员。先在小组内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 一个记录员, 一个成果汇报员, 一个材料补充员。让小组里的每个成员明确职责, 人人有事可干。其次在班级开展优秀合作小组评选活动。每节课评出合作积极小组一个, 合作成果优秀小组一个。全小组成员语文课堂表现成绩加两分。以此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形成团结协作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2.课堂上学生合作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我在设计活动课时, 尽量考虑该班的学生的实际情况, 降低内容的难度, 限制内容的广度, 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 把不讲学生都能读懂的, 悟出的内容尽量不讲或一句带过。把有探讨价值的内容留足时间让学生探究。学生得出的结论老师只稍作点评或归纳。不一定非要统一到一个标准上。充分放手学生去解读文本,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悟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张扬学生的个性。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不要担心自己没讲的学生不懂, 害怕考试时学生不会。只有知道语文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不能立竿见影, 必须落实到课堂的教学中, 长期坚持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3.加强自身的学习。平常多观看优秀的课堂案例实录。借鉴别人的好的教学模式, 从模仿做起, 一步一个脚印的走, 不急于求成。积极参加集体备课, 多听取本年级其他老师对教材的把握, 重点难点的分析, 整理出一篇课文值得探讨的关键问题。估计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到问题自己心中有数, 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另外, 在学生课堂活动中, 老师不能只是旁观者, 要主动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 积极指导在合作中比较吃力的学生或小组, 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能力。

尽管尝试有些不理想, 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以后自己一定要加强学习, 更新教育理念, 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上一篇:初中英语差异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下一篇:顶底合一:校园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