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兴趣的一点体会

2024-04-14

培养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兴趣的一点体会(精选6篇)

篇1:培养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兴趣的一点体会

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一点体会

吴立明

音乐是心灵化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则是学习音乐的必要条件,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具有的兴趣和爱好,才能使学生表现音乐、感受音乐、获得在音乐中美的体验,更好地学习音乐。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围绕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引导方面做过艰辛的努力和探索,收到明显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一、重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任何学科的教师均希望自己的课能让学生感兴趣。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并对教师所讲解的一切感到新奇、甚至是震惊;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了让学生们在学习中都能对音乐产生极大兴趣,我总是不辞辛苦,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富有趣味的生动讲述,美好的弹奏、歌唱示范,强烈的号召力、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板书等。当学生感受到美的、动人的音乐之后,便自然地生出种种要想弹奏、演唱的欲望。

二、重视课堂外的音乐影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比较,音乐学习不受学习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尽力增强课堂音乐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抓好课外音乐教育,以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课后要多听优秀的音乐,大量地让其赏析诸如《梅花三弄》、《满江红》、《走进新时代》、《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等传统的、现代歌曲和民族器乐曲。

如今,各种传媒的普及,各种音乐会、比赛、演出、歌星、音乐名流等均是年轻人关注的对象,青年学生更是津津乐道。对于音乐方面的人和事,听的多,看的多,议论得多了,也就会形成一种浓浓的音乐气氛,对于音乐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竞争,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竞争促进步,竞争促发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竞争仍然实用。为此,我一方面在所培训的学员中,找出音乐能力较好的学生来带动大家,并对更好的学生进行更多的个别辅导,加以宣扬和鼓励,使其他学生常产生这样一种心理:难道我比他差吗?我会比他懂得更多,练得更好,会超过他的。你追我赶由此而生。青少年学生这种“好胜之心”,往往能使人求上进,往前奔。

总之,兴趣的培养和引导,在音乐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握得好,对推动学生学习音乐及音乐水平的提高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培养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兴趣的一点体会

(讲座稿)

青原区上达小学曾茶香

回首一学年来,我在教学中努力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些方法和做法,现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地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

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多媒体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

四、让学生尽可能地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

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 让学生尽可能去“做”。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六、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

“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带雨伞。又如你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竟跳楼自杀轻生,你会怎样想,你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启示,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呢?

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有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篇3:培养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兴趣的一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导语

恰当新颖的导语是激发兴趣的一种方法。在学习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 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 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 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通过这段导语创设情境, 渲染氛围,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激起来了, 都想到“山的那边”去看个究竟。

二、指导朗读, 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韵味气势和感情色彩, 陶冶性情

如果在诗歌教学中过多地注重讲解、分析而忽视朗读, 往往课文已经学完, 而学生读诗还结结巴巴的, 可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更不要说品味诗意情趣了。所以, 只有通过朗读诗歌, 才能精细地品味语言, 体会思想感情。朗读训练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教师范读, 学生感受诗歌氛围。

在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时,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学生仿佛看到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北国风光图, 感受到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豪迈情怀。

2. 采用个人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等多种形式, 培养朗读能力, 提高文学修养。

例如在学习《黄河颂》时, 男同学读朗颂词部分, 男女同学合读歌词“望”的内容, 接着由女生读歌词中歌颂黄河养育中华民族的部分, 其余“颂黄河”部分由男生合读, 最后尾声部分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 由男女生合读。这样安排更易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还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精心设计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体会诗歌感情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在备课时围绕“如何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等方面设计几个问题, 上课时“抛”出来,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在学习古诗《望天门山》时, 请学生分析精练、准确的动词“断”、“开”、“出”等, 通过对它们的品味, 领略诗人所描绘的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四、采用多种多样的形象化的教学手段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形式:

1. 利用音乐, 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 使学生身临其境。

把诗歌内容和乐曲意境融为一体, 寓教于乐, 巩固所学的知识。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魔力, 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 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 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

2. 借助绘画理解诗歌内容。

很多诗歌具有图画美, 所谓“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在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时, 请学生自己给诗歌配一幅色彩斑斓的“渔翁垂钓图”,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所表达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3. 通过放幻灯、录像等, 借助视觉形象,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在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 放几张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的幻灯,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五、读写结合, 以写促读, 以读带写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 口头作文,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艾青说:“诗人的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增长, 自尊心、主动性、求知欲大大提高, 所以他们特别盼望在课堂上有一展口才的机会。学习诗歌《天上的街市》时, 教师可以当堂布置口头作文《望着风雨侵袭下的小树, 我想……》或《我有一个梦想》等, 这首诗的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他们此时文思泉涌:“望着风雨侵袭下的小树, 长成枝繁叶茂、参天耸立的大树。”“我有一个梦想, 有一天, 我成了太阳, 要把光和热献给养育我成长的祖国。”……

2. 对诗歌进行创造性改编, 通过改编的过程让学生精细地咀嚼诗歌, 深刻理解诗歌内涵。

如有位学生把《木兰诗》改写成叙事散文, 在保持原诗的艺术风格, 不改变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的基础上, 增加了环境描写:“夜, 冷冷的、湿湿的, 滔滔的河水不知困乏地拍打着河岸, 发出溅溅的鸣响, 宿营地一片空寂荒凉。”还增加了人物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木兰疲惫地躺着, 一天的旅途奔波已使她四肢无力、浑身瘫软, 但此刻, 她却顾不上这些了, 心理只是在默默地思念着远在家乡的父母。”

3. 让学生自己创作诗歌, 举办赛诗会,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一个单元的诗歌教完以后, 学生往往跃跃欲试, 自己写诗的热情空前高涨, 教师此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可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对诗歌教学的一点体会, 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我还会继续努力, 力争再探索出使学生对诗歌学习更感兴趣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乐在其中, 师生共同打造高效课堂。

摘要:为改变诗歌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提高诗歌教学的课堂质量, 教师可以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精心设计导语。指导朗读, 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韵味气势和感情色彩, 陶冶性情。精心设计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体会诗歌感情。采用多种多样的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读写结合, 以写促读, 以读带写。

篇4: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点体会

一、通过多种需要让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而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因此要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学好语文是第一要素。从生活中看,同别人交流以及写信、请假条、汇款单、借条、招领、遗失启事、合同、说明书等,都是语文所涵盖的内容,学不好语文寸步难行;从学好各科角度看,就以2000年高考为例,政治高考主观性试题,实际上是一篇多则材料议论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为:考生若从其它角度分析和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可酌情给分。历史中材料解析题,实际是两三则文言文阅读,只有读懂材料,才能正确回答。数学第六小题,难点在于审题,只要审清题,小学学生做此题也绰绰有余,例子不必再举,语文学习在各种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从升学就业角度看,要使毕业分配不困难必须考一类学校,要考一类学校必须考110分左右,而110分并非天文数字,可望不可及,只要积极主动学习,就可如愿以偿。从改变家庭现状,报答养育之恩到改变家乡面貌进而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诸多需要,将会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产生很大推动力。

二、激发兴趣,由学习奴隶到学习主人

长期以来,语文学习存在教师劳而功效微,学生勤而能力低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现状,我的做法是一篇课文、一节课不必面面俱到,字词等通过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勤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而应就几个重点或难点作为学生主攻方向,让学生自己探索,独立实践,教师点拨,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具体操作为:

(一)多比。学习课文也好,课外阅读也罢,让学生先考虑“假如我写这个题目”,进行审题、构思、选材料、定角度、语言运用等多方面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不足,有的放矢地弥补,从而达到一箭双雕之功效。

(二)多思。在课文学习中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学生刚开始提的问题可能不典型,表象的,甚至是偏颇的,教师应正确评定,使他们逐渐向广阔,纵深方面思考,教师可示例指导。如《药》中瑜儿坟头“花环”是哪里来的?有可能吗?鲁迅为什么要在夏瑜坟头安放花环?在《<呐喊>自序》里说“凭空添了一个花环”,对鲁迅凭空添花环该如何评价?多思会不时地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更让学生体会出作为学习主人自己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后成功的喜悦、自豪,这样反复强化,形成习惯,那就离成功不远了。

(三)多悟。中学课本选文皆文质兼美,能让学生悟为人之道,为文之道,如《一碗阳春面》让学生领悟逆境中团结、自强不息是成就一切的保证,再如贾谊《过秦论》、苏洵《六国论》、杜牧《阿房宫赋》形式不尽相同,但都以史为鉴,忧国忧民,针砭时弊,有匡正时弊之目的,使学生悟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道理。苏轼《石钟山记》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皆为名篇。但就事论事,苏轼探寻出的石钟山命名原因是错误的,王安石游褒禅山也是一次半途而废的“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的游览,为什么成为名篇?使学生悟出苏轼不畏艰险,实地考察,不迷信权威,一丝不苟精神乃文章之灵魂,王安石深深自责并由此及彼总结教训,不掩饰自己过失的人格为全文精粹。进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少找借口,积极进取,不迷信权威,大胆探索,功夫在文外。

三、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持久注意状态

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并有收获非一朝半夕所就,而靠的是持久注意状态,锲而不舍努力,成功是赐予有准备的头脑,因此在学习中采用读思结合,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多种途径来实现。读思结合前面已谈过,这儿不再赘述;读写结合,也可结合课文进行改写、扩写、缩写等。讨论、辩论、用学过知识辨析、解决问题,如学生质疑高中《化学》课本第二册17页把金属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属分类标准不当。这样的探索并形诸文字,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观点为别的同学所接受,自己的探索得到同学们的首肯,体会到持久注意状态作用,才能巩固和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这样正面效应引起学生注意状态广度和深度,并且不断产生探索冲动,也就不断产生直接的短暂的兴趣,这种兴趣不断得到满足,就变成稳定兴趣。而这稳定兴趣,会产生很大动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只是在重压下苦学变为积极主动探讨,通过学习而趋于独立,最终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从而成为不仅在学习上能够自主,性格上、意志上甚至整个人格上都能够自主的人。

篇5:培养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兴趣的一点体会

教师可通过生动幽默、富有情感的语言来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师生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促使他们主动发展。

二、巧设导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导语,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因此精心设计好一个导语,因势利导,那么上课开始就能扣住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其兴趣,活跃其思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形象感受最为直接的方式和方法。语文课堂教学中,可运用具体的事例(实例来自我们的生活,最好是接近学生的生活),去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这样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

1、迁移情境。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以此为基点,营造一个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特例示范、教师点拨、学生互激、教师讲析以掌握新的知识的氛围,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教会学生迁移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实例或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引出疑问,制造悬念,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果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诱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

3、质疑情境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要营造质疑情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甚至可以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我们就给予肯定。这样做,其实就是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的精神。

4、合作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这种情境具体体现在讨论式的学习和研究性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设置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全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巧设提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提问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思考的一种方式,它是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控制手段。语文知识的传授离不开创造性的提问,适合学生思维心理特点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引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当学生求知的渴望被激发后,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得心应手,教学效果就会明显起来。提问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如口头提问、书面提问、集体讨论、学生自己设问等形式和方法。还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故事让学生读后给老师提问,然后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让学生感觉到课堂不只是教师的,也不是个别成绩优异者的,课堂是我们大家的课堂,我们在课堂中应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能量,变“苦学”为“乐学”。

篇6:培养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兴趣的一点体会

一、做好“点、线”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句子的能力。

任何语言都有内在联系。英语也不例外,这种联系无非就是:词-词组-句子。许多学生无从下笔,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词汇贫乏,词组不认识,句子不会译。要攻克这一难点,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记单词的监督:另一方面要提高单词教学的主动性、灵活性、趣味性。激发起学生想学,想记的欲望。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在讲解高中英语第一册第四十六课中的Bush House时,笔者问学生现任美国总统是谁,学生回答“George Bush”。接着笔者又问:“如果Bush这个单词小写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完词典说“灌木丛”。这样做不但拓展了词义,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单词,背单词的兴趣。当然任何单词如果不和其他单词发生联系,就没有其真正的使用价值。就像砖块,石头一样,如果不把他们砌在一起盖房子,再多也没有用。这就像单词和词组的关系一样,单个单词如不出现在词组中其使用范围就会非常狭窄,使用率就会很低。例如,come“来”这个单词。他一旦和其他单词组合到一起构成词组,其涵义就远不止“来”。

come from 出身于,产于,来自

come back 回来

come on (风雨等)开始;举行,演出;(灯)亮,(花)开;进展;赶快

come in 进来;到来;存在上市;上台

come across 碰到

come along 跟去;赶快;进行

come down 下降;病倒;传下来

come first 在前面,名列第一

come for 来拿,来取,来找

come forward 涌现

come out 出来,出版;有…结果;开花;洗掉,褪色;罢工

come upプ呓,走上前来;出现

词组不但增加了单词的内涵,也增加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任何词或词组离开句子,其涵义是不完整的。come from虽表达了“来自”这一涵义,但他人并不能完全明白你要说什么。只有在句子中,这个词组的涵义才更生动,更完整。

He comes from NingXia. 他来自宁夏。

This word comes from Latin. 这个字来自拉丁文。

The largest and most delicious peaches come from Fengcheng. 最大最好吃的桃产于风城。

如何才能把词、词组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句子中呢? 汉语中没有时态的复杂变化,只借助于助词“着,了,过”即可。而英语则有复杂的时态和语态变化。而时态和语态的变化则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瓶颈。词-词组-句子,这三点中由于时态和语态,而不能成为一线。因此,要突破学生英语书面表达上的这个瓶颈,必须要使学生真正弄明白,掌握时态和语态的用法。做到运用自如。

汉语中我们说,“他来了。”“他来过。”和“他要来。”这三句话的动词都是“来”。“来”的时间不同体现在助词“了”“要”“过”上。而英语的表达则要通过时态的变化来体现的。

He has come. 他来了。(强调过去的动作对现在的影响)

He came. 他来过。(动作发生在过去)

He will come. 他要来。(动作尚未发生)

英语中的时态和语态的变化是有规律。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以及同各种时态联用的时间状语。例如:

用于一般现在时态的时间状语:every day/week/month/year/summer…often always usually sometimes…

用于一般过去时态的时间状语:yesterday,the day before yesterday…last week /month /year/summer…two days ago…

用于一般将来时的时间状语:tomorrow,the day after tomorrow,next week /month /year /summer…

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构成时态和语态的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形式。例如:

work-worked-worked-working-works

study-studied-studied-studying-studies

go-went-gone-going-goes

cut-cut-cut-cutting-cuts

学生只要记住了时态和语态的基本定义,基本形式和标志,再辅之以大量的相关练习,就能随心所欲地运用。造句子的能力也就基本上具备了。

二、注意英汉差异,使用正确的英语表达法。

许多学生写英文短文,都习惯用汉语去思考。结果写出来的句子,读起来很拗口,句意生硬,令人费解。其原因就在于学生不明白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例如:

1庇⒂镏械拿词分(1)可数名词-单数名词

-复数名词-规则名词复数的变化;不规则名词复数的变化

(2)不可数名词。water, luggage, furniture, advice

(3)名词单复数相同。sheep, deer, fish, swine, salmon

(4)既能可数又不可数的名词。hair, wood, paper, sand, rain

2庇⒂镏械拇词(1)人称代词-主格人称代词we, you, they, he, she

-宾格人称代词me, your, him, her, us, them

(2)物主代词-名词性物主代词mine, yours, hers, his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 your, his, our

(3)反身代词myself, yourself, himself, ourselves

(4)不定代词the other, another, one everyone

(5)指示代词this, that, those, these

(6)关系代词that, which , who, whose, whom

另外,学生还常常:

1焙鍪佑⒂锝榇试侗群河锝榇驶钤菊庖惶匦裕用错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等一些固定搭配。例如:

(1)Suddenly we caught sight (at) a car and some men .(of)

2背:鍪雍河镏忻挥泻陀⒂锕诖氏喽杂Φ拇视镎庖惶匦裕常常在使用英语冠词方面缺乏良好的意识和习惯。例如:

(1)One does not need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of ( )other. (the)

(2)Today I visited the Smiths-my first visit to (a) American family. (an)

3. 忽视英语中的一致现象。包括动词与其主语的一致,称谓的一致,主从句中时态的一致等。例如:

(1)The game speaks for (themselves). (itself)

(2)The new boy or girl in school quickly (become) one of the class after a few games. (becomes)

4焙鍪佑⒂镏械钠叫薪峁瓜窒蟆F叫薪峁怪谐=柚于并列连词and, or等。

由于文化差异,表达方式不同。

汉语说:强壮如牛。而英语说:as strong as a horse。

汉语称妻子“糟糠”而英语中则呢称“better half”。

这些差异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在实际运用中应用的恰到好处。英语写作才能更规范,更标准,更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

三、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熟悉文体格式,是提高英语写作的必备条件。

习作就像盖房子一样,有了材料,要把这些材料以一定的形式堆放在一起才能形成房屋。如何把句子组合到一起,就成了写作成败的关键所在。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比如,给家人写信或写求职信,虽然两者属于同一体裁──书信。但在写作上却有很大不同,家信可以用比较短、比较口语化的句子,用词也较随便,而求职信则不然,所用句子则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不能用口语化的句子,用词要求严谨。以日记的写作为例:日记的写作具体分为下面五项:

1北晏猓╰itle)。这一项主要是注明谁的日记。如:A page from Li Ming’s Diary.如果不公开,这一标题可省去。

2比掌诤托瞧冢―ate and Day)。先写月,日,年,再写星期(不用缩写)9月17日,星期二September 17, Tuesday, 年可以省去。

3碧炱。天气在日期和星期的稍靠右方,常用形容词来表示天气,如:breezy微风的,rainy , fine later雨转晴,cloudy阴天的,多云的,hot炎热的等等。

4闭文(body)。内容可以抒情,可以议论。

5笔碧。多用过去时。知道上述几点,写作时只要满足这些要求,基本就是一篇符合标准的日记了。

四、运用适当的训练方法。

写作和任何形式的知识技能一样都是可以通过课堂训练加以提高的。笔者在这方面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尝试:

1.消除学生对英语写作的恐惧感

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非常怕英文写作,总觉得自己水平不到,能力不够,缺乏自信心。为了避免学生的这种恐惧感,在教学中,笔者从来不搞疲劳战术,始终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安排教学进度,并在写作题材安排上注意难易适度。

2.训练方法的有效性,生动性。

要克服消除学生写作的恐惧感,训练方法的有效性和生动性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在训练写作时,很少给学生完整的范文。如果经常给学生范文,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性,不愿意自己动手去写。而是等着老师念范文,自己去背。长此以往学生肯定会背烦的,背烦了就更不愿去写了。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现象,笔者要求学生上黑板上去写。然后加以评改。评改时,一个句子可以多给学生几种表达方式,使学生有选择,增加了写作材料的广度。

3.多鼓励,多表扬。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想教学有效果,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老师切忌:“你写得不行”而是应该说:“好,这个句子用得好”。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会使他们更有信心去写、去练。有了这种主动性,写作这一教学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上一篇:故乡行-散文欣赏下一篇:夏的小学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