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工会维权工作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在新形势下,国企工会维权的“双维护”并非“两难选择”,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集中反映,是实现企业发展和职工权益保障的辩证统一。文章从客服公司开展工会维权工作探索入手,研究国企工会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权益,切实维护和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有企业工会维权工作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有企业工会维权工作研究论文 篇1:

企业工会提升女职工素质的新方法探讨

【摘  要】女性是一个企业工作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企业可以正常发展,内部管理者应该重视女职工的素质培养,这是企业得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论文立足企业工作角度,分析了传统背景下,企业女职工素质提升形式,研究了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女职工素质提升途径,希望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企业工会;女职工;素质

【中圖分类号】D412.6                               【文献标志码】A                                   

1 引言

企业工会是一个企业的重要部门,该部门所承担的责任较为复杂,但是却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与进步,但就女职工而言,企业工会一方面需要保证女职工工作权利,另一方面需要保证女职工素质提升,这样企业的工作队伍整体水平才能逐渐提升。但是就目前发展情况而言,企业女职工素质的提升并不乐观,企业工会采取的方法以及策略仍然存在很多局限性。因此,对企业工会提升女职工素质的新方法探讨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2 企业工会提升女职工素质形式

就目前我国企业工会建设情况而言,对于女职工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方法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导致女职工综合素质较低,十分容易在企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被淘汰。总体而言,常见的女职工素质提升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三八妇女节。三八妇女节是国家法定节日,其存在的目的便是为了正视女性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贡献的力量以及存在的重要价值,可以说是全体女性同胞的重要节日。很多企业工会都会结合三八妇女节,在节日前后开展相关的女职工活动,这也算是我国企业工会女职工培养与集合的重要形式之一。第二,女职工维权月也是企业工会经常涉及的一种活动,在该活动中企业女职工将会参与法律维权知识学习等活动来得到一定提升。

3 企业工会提高女职工素质存在的问题

3.1 重视程度较低

从目前我国企业工会工作情况来看,真正可以说是为女性专门设置的活动仍然是“三八”系列活动,无论是工会领导者还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于企业内部女性职工的管理以及培养并不重视,总体来说,女性职工的培养与素质提高并未存在于企业发展整体战略当中。而不重视最终带来的影响便是女职工整体素养较低,容易在企业发展中被淘汰,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女性人才回流,这样企业就需要不断加大对于女性职工的人力培养投入,对于企业整体发展存在一定影响。

3.2 针对性较差

与重视程度较低一同出现的问题便是女性职工培养的针对性较差,如在企业工会定期举行的培训活动中,并非仅仅有女性职工参与其中,应该是所有职工都会参与其中,而这种培训活动便没有办法做到细致化讲解,无法针对女性职工存在的具体问题做出解答,此种情况下,女性职工素质想要进一步提升显然十分困难,对于女性职工队伍建设十分不利。

3.3 素质培养传统

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工会在女性职工素质培养的工作上存在鲜明的传统性,这种传统性导致企业工会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一并且无法做到随意更改,此种情况下,女性职工素质培养将会主要以会议、讲座等形式开展,至于最终可以取得的培训效果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同时,传统的工作形式让女性职工培养主要以理论内容以及思想内容为主,而最终理论、思想可以在实践中获取哪种反馈也无法确定。总的来说,我国企业工会的女性职工素质提高方法仍然需要不断创新与改进。

4 企业工会提高女职工素质的新方法

4.1 改变传统思想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企业相关领导者必须认识到女职工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女职工在企业各项工作中存在的价值,当思想转变之后,领导者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以及精力构建优质的女职工培养模式与体系,从而让女职工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4.2 开展针对性活动

想要提高女职工整体素质,就需要从技能和思想两个方面入手,但是无论是从哪一方面入手,都应该进一步保证活动的针对性。企业工会可以将传统的“大会”改为“小会”,小会中主要针对女职工的思想和技能进行培训与讲解,并且对女职工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这样活动取得的教育效果会更加明显。思想上,企业工会也不能放松对于女职工的道德品质培养,最终建设一支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女职工队伍。企业还应该注重女职工心理健康的调解,及时发现女职工心理问题,以免导致女职工因为长期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等因素产生心理疾病。

除集体类会议活动之外,企业还可以开展职工兴趣班,采取资源选择的形式,让职工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与工作相关或者是工作之外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女职工业余生活,也可以降低女职工工作压力。

4.3 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女职工的素质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引进来”还需要做到“走出去”,企业应该为女职工提供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这样可以进一步开拓女职工眼界,让女职工自己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获得不断学习的动力。

为了不断提高女职工隊伍的综合素质,企业工会每年都应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方式采用会议、专题学习、微信群、网络平台等形式组织开展女职工理论知识学习,引导广大女职工争做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时代女性。

4.4 提高女职工素质

职工在职教育是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素质技能的主要途径。女职工面临着社会、家庭、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对自身教育提升方面容易忽略。工会必须把女职工在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努力提高女职工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技能水平。要把女职工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岗位培训上来,按岗位要求组织强化培训。岗位培训应包括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文化程度和身体素质要求、技术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工作经历与培训要求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消除职工在职教育中存在的单纯为了考证而培训的误区。同时,工会还要积极开展建功立业活动,把树立先进典型作为提高女职工素质的重要激励机制。

4.5 健全女职工关爱机制

国有企业女性职工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要建立健全对女职工的关爱机制。要给管理人员与能力相匹配的发展空间,要给技术人员提升科研能力宽松的环境和相应的待遇,要给青年职工特别是大学生制定职业导航计划,给予她们崭露头角的机会,要给普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坚守岗位的理由,以及符合工作压力的待遇。同时,工会组织要给予女职工特别是困难女职工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必要的帮扶,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层面的合力,凝聚起对企业的忠诚和向上的动力,从而不断促进女职工综合素质的提升。

5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发展,我国女性思想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就证明,企业工会的女职工管理方式需要进一步改变,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女职工综合素质。本文立足当下我国企业工会女职工素质培养情况,提出了部分较为有效的新方法,希望可以在企业工会建设中发挥一定作用,真正提高企业女职工价值。

【参考文献】

【1】龚敏.工会组织推进职工素质提升与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分析[J].低碳世界,2019,9(12):312-313.

【2】丁慧,张洁瑛,田烨静.以践行初心使命为根本 着力提升职工素质和服务能力(下)——北京市市属公园大力加强员工素质能力培养纪实[J].中国培训,2019(12):52-55.

【作者简介】杨梦慈(1989-),女,山东泰安人,中级经济师,从事工会工作研究。

作者:杨梦慈

国有企业工会维权工作研究论文 篇2: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工会维权途径与方法研究

[摘 要]在新形势下,国企工会维权的“双维护”并非“两难选择”,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集中反映,是实现企业发展和职工权益保障的辩证统一。文章从客服公司开展工会维权工作探索入手,研究国企工会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权益,切实维护和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国企工会只有与时俱进,创新思维与方法,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将全总提出的“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方针落到实处,才能在推进企业进步的同时,维护职工群众权益,推进工会自身工作,实现企业劳动关系和谐、职工群众满意、工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三赢”格局。

[关键词]国有企业;工会维权;途径;方法

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会工作日益突出维权职能。2001年新《工会法》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2004年全总十四届二次执委会议确立“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2005年全总十四届六次主席团(扩大)会议做出决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基本内涵之一是坚持切实表达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2008 年,工会十五大通过了《中国工会章程(修正案)》,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坚持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坚持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维权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表述写入总则。

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劳动关系日趋复杂,作为劳动关系矛盾产物的工会,尤其是被各类企业工会引以为“风向标”而不断效仿的国有企业工会,如何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包括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切实维护和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依法保障职工群众各方面权益,成为国有企业工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工会维权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其组织结构、经济成分、利益分配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经济结构日益多元化,劳资关系日益复杂化,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特殊的环境给国企工会维权带来了很大难度与挑战,在工会维权过程中不断出现新形势、面临新问题。

一是部分管理者重视不够,限制了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使工会维权从源头上遭遇重创。一些企业职代会制度被废止或被仅仅变成了咨询机构,或仍局限于行使改革开放初期的某些政治职能和福利职能,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维权流于形式,实际协调劳动关系的能力薄弱,维权作用甚微,工会不能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往往被认为可有可无。

二是部分企业工会主席角色混淆、定位不明,使工会维权难以开展。许多企业依法律法规应当设立而未设立专职工会主席,这使得一旦利益关系出现矛盾,兼任的工会主席所代表的多种角色中,党政角色往往被强化,工人利益代表和维护者角色被淡化,在多种角色中寻找平衡的角色被模糊。

三是工会干部素质不适应,使工会维权出现瓶颈。市场经济形势下,工会的社会职能发生变化,传统工会干部队伍结构已不适应以“维护”为基本职能的新形势要求。工会干部仍有许多不懂法律、经济、管理,因此在协调劳动关系工作中无能为力或束手无策,严重影响工会基本职能发挥。

四是职工队伍日益分化、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劳动关系日益复杂,使工会维权难度不断增加。随着改革不断深入,职工队伍日益分化为高层管理、白领、普通员工等阶层,随着用工形式变化,国企中还出现派遣制或临时性用工形式的群体,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劳动关系日益复杂,矛盾日益突出,争议和突发事件日益增多,工会维权难度不断增加。

面临以上形势,国企工会只有创新思路,分析目前维权工作存在的问题,不断寻求突破瓶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才能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推动企业稳步健康发展。

二、客服公司开展工会维权工作的初步探索

市场经济下,企业目标是用最少投入取得最大效益,劳动者是想用最少付出获取最大报酬;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会职能是“维护”。这看似一对矛盾,一个两难选择,但要破解这个难题,就要在其间找到一个至关重要的平衡点,既维护企业利益,又维护职工利益,即“双维护”,促使企业和谐得以实现。这也正是在国有性质的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客服公司”)开展工会维权工作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客服公司工会自成立以来,在深刻认识两大型号飞机研制和能力建设重大意义的同时,充分发挥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不断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同时,全力行使好工会职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始终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在工会维权方面不断进行尝试与探索。公司工会成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公司时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企业的重大决策部署,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力量凝聚到大飞机事业发展上来;调动和保护职工奉献大飞机事业、投身客服能力建设的热情和活力;建立健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联系制度,维护职工权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和丰富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此基础上,工会重点从以下多个方面加强工作。

(一)强化法律意识,坚持主动维权

强调法律在工会维权工作中的重要性,强调要不断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工会干部及职工群众的法律意识,坚持依法维权的工作思路,把《工会法》、《企业工会工作条例》的规定落到实处,对工会干部加强《劳动法》、《企业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培训,组织职工群众重点学习《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等法律条文。使工会干部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不断提高,为维护职工权益打好基础;使职工群众知法、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二)明确维权内容,落实维权责任

坚持依法办事、切实履行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职责,以人为本,“一切为了职工、一切依靠职工、一切服务职工”,努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和谐企业建设。通过职代会、司务公开等形式维护职工对企业基本情况的知情权、重大事项的决策参与权和民主监督权,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维护职工平等协商权利,加强对职工及企业根本利益的维护力度,在劳动合同签订、劳动权利、经济权利、受保障权利及劳动保护方面促进平等协商,维护合法权益,及时发现、化解矛盾,探索建立争议的预警、协调机制。维护职工受教育的权利,构建学习型工会组织。维护职工参与文体活动权利,丰富职工业余生活。维护女职工权利,深入实施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选树优秀女职工典型。

(三)开展基础工作,探索工会维权机制的软硬件及其运行环境建设

工会亮牌子,工会筹备之初就设立独立的工会办公室,让职工知道工会、找得到工会;成立分工会,民主选举分工会委员、主席,担任维权小组功能;定期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展开新兴企业职工队伍状况调查、客服公司职工调查等问卷调查,及时掌握职工的利益需求;贯彻实施劳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等,力争形成劳动关系有序协调的长效机制;切实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开放人才公寓并设立活动室,发放健康植物盆栽美化办公环境,积极促进建立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机制,积极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职工满意企业”,为圆满完成两大型号研制和能力建设任务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四)提高职工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共同体形成

将提高职工自身能力与服务两大型号研制、投身客户服务能力建设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用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使职工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统一起来,强化荣辱与共,利益共享。通过持续开展职工业务管理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劳动竞赛和“安全生产金点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把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促进企业事业发展上来;通过开展专项业务培训、建立攻关组、专题工作小组等形式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夯实创新基础;落实党委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的意见,加强学习型班组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十好”品牌班组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在职工中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培养一批战斗力强、素质过硬的班组队伍、职工队伍,服务两大型号研制,为早日实现“两个建成”奠定坚实基础。

(五)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整体能力水平

切实加强党建带工建,加强工会组织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自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两大型号飞机研制成功并取得商业成功、早日实现“两个建成”的总目标上来,努力提高工会服务企业发展、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水平,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健全工会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工会工作民主化、法制化、制度化;加强“职工之家”建设;探索建立合理的工会干部考核和民主评议制度;增强会员的参与和法制意识,依法行使工会职权,依法履行工会职能;大力倡导课题研究,提高工会干部理论素养,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工会维权问题;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培训,学习先进经验,提高工会干部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

三、国有企业工会维权途径与方法创新——基于客服公司实践的探索与设想

通过客服公司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应用、拓展与完善;也碰到了一些障碍与问题,有的是企业个性问题,通过企业自身努力可以解决,有的是共性问题,需要通过国家层面或立法途径加以解决。为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设,加强国有企业工会维权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会在开展工作中必须进行思路创新,必须在维权的方法和途径上创新。

(一)积极呼吁完善立法,为工会维权提供法律依据

《工会法》中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工会维权提供必要的支持,但目前我国《工会法》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法律条文不够具体,缺少针对性,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偏少等等,这大大削减了工会维护职工权益中的执行力度和效率,从而引起维权功能缺位,阻碍了工会维权作用发挥。因此,应通过各种渠道力促立法部门尽快完善《工会法》,为工会维权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要呼吁对以下内容进行完善:一是增加法律责任的种类和应追究责任的人员。二是增加追究侵权者责任的程序,使责任追究落到实处。三是完善原有法律规则,提高《工会法》的可操作性。在《工会法》中明确规定法律监督部门,确定法律规则,增强工会法的可操作性。对条文中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明确,或在另行出台的司法解释中加以规定,在纠纷发生前或出现纠纷之初,能立即确认责任部门和单位。

(二)建立完善的维权机制,固化积淀形成范式

用传统体制下的行政化渠道来解决工会维权问题,往往会导致职工群众的利益难以得到真正保证,应依据法律规定,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维权机制,即维权体系。首先,建立工会与行政、党组织的沟通交流机制,建立企业规章制度研究制定的参与治理机制。积极深入职工群体,倾听其对企业发展的看法,了解其利益需求,准确掌握其思想动向,并将有关信息反映到企业规章的制定中。其次,建立矛盾纠纷处理的预警、协调机制。通过各部门积极配合、合理分工与合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预警和处理矛盾纠纷。再次,建立以职代会、司务公开为基本形式的民主权利保障机制,使广大职工真正参与到企业治理中。最后,建立协助劳动监察监督部门开展工作的劳动法律监督机制,加大企业对《工会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三)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

维权制度是发挥工会维权职能的基础框架,是工会维权功能正常发挥的基本保证。工会在围绕劳动关系建立、运行、监督、调处等各环节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的同时,还需对劳动协商制度、劳动合同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监督处理制度、职工保障制度等加以完善。要按《工会法》、《企业工会工作条例》和《公司法》要求,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平等协商制度。代表职工与企业共同协商确定劳动合同文本的主要内容,为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提供法律、技术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监督企业和引导职工严格履行劳动合同,依法督促纠正违反劳动合同的行为,促进建立健康、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

(四)进一步明确维权内容,增进维权方向性和准确性

职工的权利是多方面的,工会维权内容也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不断细化,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维权内容,明确“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真实含义,增进维权方向性和准确性,对症下药,力求在实践中弥补法律法规、机制体制及维权制度中存在的不足。要明确维护职工生活、工作方面具体权利的内容,明确维护职工民主权利的内容,明确对困难职工帮扶救助的内容,做到有地放矢,增进维权的针对性。

(五)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建立高素质的维权干部队伍

担重任者先强自身,讲先进须提高素质。随着时代变化,维权工作越来越要求专业化,国企工会要在复杂环境中履行服务群众、维护职工利益、推动企业发展职能,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型维权干部队伍。要积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学习维权专业知识,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开展维权工作的思路、方法、技巧;提高复杂环境中的决策制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驾驭局势能力;有针对性开展课题研究,探索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方法,适时提出预见性建议。工会干部担任着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利益的重要职责,是联系党和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必须作风过硬、始终站在职工群众的立场,切实了解职工所思所想所需,为广大职工谋福利。要通过专业培训锻炼,培育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开拓进取的能力。

(六)注重维权工作方法,提高维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新形势下,工会维权工作和内容越来越复杂化,迫切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拓宽维权视野、突出维权职能,少走弯路,少交“学费”,有效维权。一是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职工队伍不断分化、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职工在文化水平、社会阅历、自身能力及思想素质等方面呈现多样化趋势,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必须认真分析形势,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同时,及时掌握其思想动向,对其进行有效的政治思想教育。二是对不同利益群体进行分类管理。由于企业制度倾向不同及员工自身能力差异等因素,使职工内部产生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因此,为了更好地维护不同职工群体的利益,必须对其进行分类管理。三是加强民主管理。加强民主选举建设,通过公平、公正的措施将综合能力强的职工吸纳进工会干部队伍;加强民主决策建设,保证职工对重大问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定权;加强民主管理建设,调动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参与的治理模式;加强民主监督,使职工群众享有合法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四是积极与党组织及企业领导沟通、交流信息。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利益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全面参与涉及职工群体利益的各项活动,代表职工行使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五是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开展维权,为维护职工权利提供良好的舆论监督。

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设向纵深发展过程中,国企工会维权的“双维护”并不是两难选择,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在企业工会工作中的集中反映,是实现企业发展和职工权益保障的辩证统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工会维权也势必要融入世界化潮流。国企工会只有与时俱进,创新思维与方法,才能更好地将全总提出的“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方针落到实处,才能在推进企业进步的同时,维护职工群众权益,推进工会自身工作,实现企业劳动关系和谐、职工群众满意、工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三赢”格局。

[参考文献]

[1]刘敏.关于国有企业工会维权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企业,2011年第10卷第4期.

[2]沈伟.工会在国企改制中全过程参与依法维权[J].中国工运,2004年,(8).

[3]郭黎明,张雅维.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J].工会论坛, 2008,(14).

[4]周欣.从<劳动合同法>角度看工会及其新作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24卷第3期.

[5]魏新华.工会维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2011,(30).

[6]孙枚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维权职能研究,优秀硕士生毕业论文数据库,2005.

[7]张士杰.谈新时期国企工会的维权职能[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6).

[8]杨树海.新形势下的工会维权机制建设[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20卷第3期.

[9]徐钦融.做员工利益的代表[J].广西经贸,2003,(9).

[10]李迪.工资集体谈判中工会的谈判策略[J].企业导报,2011,(1)(上).

[作者简介]雷新宙,女,湖南永州人,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法学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雷新宙

国有企业工会维权工作研究论文 篇3:

国企工会福利职能的变迁研究

摘要:

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最大的群众组织工会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工会的基层组织国企工会一直具有福利的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制下的国企工会传递职工福利,回应职工福利需求。在市场化进程中,随着国家福利体系的建立,国企工会的福利职能渐趋弱化。福利职能弱化虽然是一种必然,但过于弱化则有问题。福利属于职工的权利,为了更好回应职工需求,基层企业工会的福利职能应该有所增强。

关键词:

国企工会; 福利职能;计划经济时期;市场化进程;弱化;权利

中国工会具有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现有的研究多指向工会的政治性,工会的社会属性被忽视。工会的基层组织国企工会一直具有福利的传统,却没有学者深入探究这个领域。

对于工会与福利的研究,一般散见于研究中国工业关系、国企变革的著作中,并不作专门论述。在刘爱玉研究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的论著中,她发现工会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代表工人利益,解决工人的根本问题,但当职工生活有困难时,还是要向工会反映,工会可以给补助,救急。 [1]对企业工会开展的福利工作,还没有看到深入的研究。只是在一些概论性质的书中,有一些简略的总结。孙中范等认为在促进劳动者社会保障权利方面,我国工会一直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2]

福利同样是一种权利,维护职工的福利也是工会维权的表现。从福利的角度研究基层工会,将更丰富学界对于工会的研究。本文将分析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国企工会福利职能的变迁,指出在当今背景下,有必要强化工会的福利职能。

一、计划经济时期,国企工会具有

福利传递职能

新中国成立后,党不仅面临着经济建设的压力,还有社会重构的巨大任务。我国城市主要采取单位体制进行社会整合。华尔德开启了中国单位制的研究,单位不仅是国家组织社会成员进行生产的场所,而且是一个社会成员全面依赖于国家的福利组织。单位成为了政治、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场所。工会不是华尔德研究的重点,他认为工会是一个辅助机构,在单位中发放福利。“在一九六六年之前,企业工会扮演了代表工人福利的角色,工人从工会那里可以申请家庭困难补助,并就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出意见。”[3]

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单位福利的重要性无可置疑。国家确立了低工资、高积累的政策,但给国企职工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单位福利体系。黄黎若莲认为,“中国的福利系统中有三个重要的组成要素——家庭、集体和国家。这是一个层层连结的运行系统。在福利事务中,集体所承担的那部分尤其重要。对城市居民来说,集体就是指人们的工作单位。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享受到更优越的福利,国营单位和大型集体企业的工人得到很全面的劳动保险的庇护。此外,资源丰厚的企业还向雇员提供住房、托儿所、食堂、诊所等等服务。”[4]在西方的福利国家,国家、企业分属不同的提供福利的主体,国家为公民提供全面的保护,企业提供的是额外的提高性的福利。但在新中国的城市里,国家指定工作单位(国营企业)提供福利。劳动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制定并于1951年2月26日正式颁布实行了《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进行修订。该条例对职工生、老、病、死、伤、残时的生活待遇、医疗待遇和集体福利事业做出了规定。《劳动保险条例》授权中国工会组织在劳动保险福利中的主导地位。条例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为全国劳动保险事业的最高领导机关,统筹全国劳动保险事业的进行,督导所属各地方工会组织、各产业工会组织有关劳动保险事业的执行。关于集体劳动保险的详细办法也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制定。从全国层面上说,全国总工会在福利体系中,具有掌控地位;在企业层面上,企业工会是职工福利的代表和传递者。

(一)工会关心职工生活

政治上,工人阶级已经当家作主,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也是工人阶级最直接的需求。在制度层面,单位已经开始实施了全面的福利保障。此阶段,企业中的生产事务由厂长负责,工会协助生产。

抓职工的生活是当时企业工会的重要工作。在笔者对20世纪50、60年代的企业工会干部的访问中,他们总结,当时工会的作用发挥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关心工人生活,第二能够组织工人进行生产,激励工人的积极性。受访者都提到,工会工作头等重要的事情就是抓生活。生活是个太宽泛的词汇,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工会干部概括为“非生产之外的都是生活”“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在职工生活领域,工会既依照单位福利制度的规定提供物质上、经济上的帮助,也依照工会的宗旨为职工提供服务,比如家庭矛盾调解、为职工操办家庭大事等。

(二)福利经费来源稳定

企业工会用于职工福利的经费来源为工会经费和企业福利费中的一部分。“计划经济时期,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的福利费与企业单位福利基金的提取,由中央有关部门作统一的规定,主要是按各单位职工工资总额提取若干百分点(如2.5%或3%),也可从国家机关的行政管理费、企业的管理费及事业单位的事业费中提取部分经费用于各类职工福利补助。”[5]

工会经费的来源有多个渠道,根据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工会经费的来源为:(1)新会员的入会费(按上月所得工资额的1%缴纳);(2)会员的会费(按每月所得工资的1%缴纳);(3)工会机关所举办之各种文化、体育事业的收入;(4)企业机关、学校行政方面或资方每月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拨交的工会经费。

工会经费管理办法如下:“会费的70%用于工会基层组织,作为会员困难补助费和工会日常的工作费;10%由省市级工会掌握,作为调剂某些基层组织经费不足和举办地方性的集体文化福利事业之用;20%缴全国总工会,作为缴纳世界工联会费和市县级以上工会各级组织的行政费。企业拨交的工会经费50%用于工会基层组织作为职工的宣传鼓动、文化教育和文娱体育活动等费用;10%留给省市工会,与会费10%合并使用;40%缴全国总工会,与会费20%合并,作为县以上各级工会和干部训练费以及其他的支出。”[6]

仔细推敲工会多种来源的经费,在当时普遍低工资的情况下,会费收入很少,经费主要来源于行政拨交。据工会干部反映,因工会法有规定,企业按月直接把经费拨给工会。工会经费用于工会专职人员的工资、生产竞赛的奖品、开展职工的文体活动、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经费怎么用,工会不用报告给行政,只需在开工会委员会时汇报就可以。

(三)工会在困难救助中的突出作用

国企工会在对职工的困难救助中具有突出作用。1956年,全国总工会颁布了《职工生活困难补助办法》,办法中写到,开展职工生活困难补助工作,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会一项共同的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在基层企业、事业单位,凡有工会组织的,这项工作一般由工会组织负责;没有工会组织的由行政部门负责。[7] 1957年1月11日,国务院颁发《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1960年、1961年中共中央先后几次指示工会:工会要侧重关心工人生活,抓好生活工作。196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当前城市工作若干问题的指示》,此后《关于做好当前职工生活困难补助工作的通知》一系列的文件和指示奠定了工会在救助困难职工活动中的责任和独有的地位,工会有许多工作与行政交叉,困难救助则被认为是工会的“自留地”。在实践中,工会对困难职工的帮助得到了职工们的认可,是“很得人心”的工作。

二、改革开放进程中国企工会福利职能渐弱

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单位福利制度,由单位替代国家为职工提供了全面的福利保障。企业的盈亏与福利无关,亏损的企业也可以由上级主管部门拨付来平衡并获得福利待遇。虽然不同级别和不同规模的单位福利设施差异很大,但基本上单位正式职工都可享有均等的制度性的福利。大企业的集体福利事业可以涵盖职工生活的各个方面,被称为“企业办社会”。改革开放后,企业办社会备受诟病。有学者认为“在建国初期,由于国有化程度相当低,并且国家政权急于表现出(通过对国有企业职工的过分恩惠)统治的道义性,高福利已经成为国有企业的弊病。” [8]68 “企业的福利制度就在这种不计成本的全面所有制经济制度中寄生,并且越来越庞大。它也许是最终拖垮国家财政的重要因素。”[8]70当国企实施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时,单位福利制度便成了企业的负担。为了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国家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等,对城市社会救济制度进行改革,尝试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国总工会不再掌管社会保障体系,由劳动部①负责。在企业中,则由企业的劳资部门管理职工的各类保险。

(一)企业福利费没有了保证

企业的集体福利主要由企业福利费支持,改革中,企业的福利费没有了保证。1992年原《企业财务通则》规定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率提取职工福利费。按规定列入成本的职工福利费,由原来的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扣除副食品价格补贴和各种奖金(包括超过标准工资的计件工资、浮动工资、提成工资等)后的11%提取。后来按照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国家规定,计算提取应付福利费,计入成本、费用。具体而言,从费用中提取的职工福利费,提取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扣除按规定标准发放的住房补贴)的14%,职工福利费主要用于职工医药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等方面。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财务通则》的第四十三条中只提到了依法缴纳的社会保险可以直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2007年3月20日财政部发布的“财政部关于施行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7]48号)” 中提到了“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2007年已经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当予以冲回。” 2006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福利费不再计提,职工福利费的核算主要是尚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的医疗费用,职工因公负伤赴外地就医路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开支的其他职工福利支出。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综合新通则、新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职工福利费的计提在会计制度上已经取消了按照工资总额14%的计提比例,即可以一点都不提,也可以根据需要自定比例提取,但不能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14%。《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福利费的用途只是一个建议,不具有强制力,职工享有什么样的集体福利只能依企业的情况而定。

在笔者调研的多个企业中,有的合资企业,直接就不提福利费了,困难补助费也不归工会管理。在一家历史悠久的国企,福利费虽没有取消,但紧缩了很多,也有很多限制。现在企业的福利费支出主要是员工困难救济,员工疗养、劳模疗养、员工体检、女员工体检。工会每年报预算,行政支持一部分,不足部分工会经费补。如果员工疗养需要50万元,福利费支持30万元,其余就由工会经费支付。如果临时超出预算,行政就很难再拨款。

行政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对职工福利这部分不太重视。从新制度的规定上我们也可以知道,企业的福利责任承担越来越少。是否提取福利费,提取比例多少的决定权几乎都在企业行政那里,工会本来就少的资源更加紧缩。

(二)集体福利设施剥离

以往企业的集体福利设施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托儿所、幼儿园、职工住房、职工浴室等,还有各单位兴建并仅供本单位职工使用的“文化福利设施”,如俱乐部、文化宫、图书馆、电影院等。市场体制确立以后,企业着力于提升经济效益,这些福利性、社会性的设施被认为拖了企业发展的后腿,纷纷实现社会化或被剥离。在上文提到的那家历史悠久的国企,工人俱乐部、游泳池都市场化运作或停办了。现在该企业职工享有的集体福利是:企业给职工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和资助支持职工互助补充保障。在集体合同中,该企业规定职工的福利为:(1)公司每两年安排一次前两年度年终表彰的公司级先进个人、优秀班组长体检。(2)在经济效益允许的条件下,公司每两年组织全体员工参加一次健康体检。(3) 员工交通费按公司《员工交通费补助办法》执行。

在集体福利渐少的背景下,具有福利传统的国企工会也在尽力提供一些微薄的福利给职工,大都通过组织集体活动,比如体育比赛、竞赛答题等活动发些日常用品等。对于职工生活质量的提升,没有大的作用,象征意味更浓。

(三)严格依靠规则发放困难补助

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我国并没有建立普遍性的制度福利,剩余性福利的色彩很明显,倚重市场的力量。教育产业化、住房市场化、医疗市场化,我国的福利体系一度具有很强的自由主义的特征。物价指数则不断攀升,职工工资水平不高,本人或家人生病、孩子上学都可能让一个家庭陷入贫困,不仅生活难以维持,还会负债累累。国企破产、国企兼并,职工下岗分流,我国困难职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现在的职工困难救助制度较之以前分类更细,标准更明确。困难救助有了相对详细的制度设计,给工会干部提供了一个工作的依据。工会干部严格按制度办事,审查申请者的资格,虽然也会有入户访问,但他们更倚重各种文本的证据,要求申请者提供全面的证明材料。企业工会之所以严格地依靠制度,严把审批关,一是因为资源有限,二是少给自己惹麻烦。

工会在纷繁复杂的局面面前,越来越依赖制度和标准。企业工会以貌似公平的做法,实际逃避在救助困难职工中自己的担当,不求找到最困难的职工,而是找到能提供完整证明材料的职工。工会用严格的标准筛选申请者,极少使用自由裁量权。这样对上对下对企业行政对职工,都好交代,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基层工会的无力和消极。当国家的福利体系保障不力时,工会对困难职工的保障很难起到大的作用。

三、结论

纵观改革前后国企工会的福利职能变迁,可以看到其在不断弱化,逐渐走向边缘。这样的弱化趋势有其必然性,但过于弱化,则潜伏着问题。

改革之前,国企工会是单位福利中的重要角色。向职工传递单位福利,代表职工向单位提出福利需求。《劳动保险条例》授权中国工会组织在劳动保险福利中的主导地位,国企工会的福利经费有保障,工会与工人有较紧密的联系,关心工人的生活,主动为职工提供服务,与职工生活有关的事情,都被认为是工会的份内之事,在对职工的困难救助中,工会具有突出作用。

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国企工会的福利职能渐弱。企业的福利费没有了保证,单位集体福利设施在剥离,工会虽然尽可能地提供微薄的福利,但因为资源有限,很难提升职工的生活质量。在对困难职工的救助上,工会严格依靠规章制度,倚重文本证据,貌似公平,实则有消极和无力的意味。工会逐渐撤出工人的生活领域,与工人情感疏离,在工作中缺乏主动,只在工人来寻求帮助时,以维护企业的稳定为主要目的,形式化地解决问题。

国家福利体系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工会的福利职能必然会弱化。在劳资冲突的现实前,工会的维权职能被一再强调,再提倡福利职能似乎偏离了正轨。在笔者看来,权利具有丰富的内涵,福利权即是其中的一种。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中,工会代表工人进行工资谈判固然重要,但工会同样应该在提升工人的福利上发挥了较大作用。[9-10]工会是促进福利国家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便有相对完善的国家福利体系,工会提供的福利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工会的存在和组织能力促进了工人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和职工福利制度的完善。

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全总参与制定了许多社会政策,职工利益也被考虑。可因为企业工会的力量孱弱,与职工有关的福利政策很难执行。企业的运行遵循市场化的逻辑,职工的福利则被忽视。现实中,职工依然有强烈的福利需求,市场、现有福利制度无法全部解决,工会一贯的传统以及工人阶级利益代言人角色要求工会行使福利职能。工会为职工提供和发送的福利,既有利于维护职工的利益,也将增强自身的吸引力。

①1998年3月,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基础上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3月劳动保障部与人事部合并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1]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70.

[2]孙中范,冯同庆,常凯.新编工会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25.

[3]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227.

[4]黄黎若莲.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民政福利工作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0—31.

[5]周建明.社会政策:欧洲的启示与对中国的挑战[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82.

[6]中华全国办公厅.建国以来中共中央关于工人运动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9:287—288.

[7]严忠勤.当代中国的职工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252.

[8]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9]理查德·B·弗里曼,詹姆斯·L·梅多夫.工会是做什么的?——美国的经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5.

[10]保罗·皮尔逊.福利制度的新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15—216.

(文字编辑:王香丽责任校对:邹红)

作者:王晓慧

上一篇: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经济论文下一篇:网络信息安全预防措施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