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程理念教学管理论文

2022-05-01

【摘要】随着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推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时刻影响着广大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双重特性的学科,其教学气氛的构建、教育理念的形成对学生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思想政治课程理念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思想政治课程理念教学管理论文 篇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五维育人模式构建研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高校大学生培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充分挖掘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优势与功能,将全面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程,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是指高校各部门形成统一认识,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效果,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元素,在“课程育人”管理、“课程育人”运行、“课程育人”评价的保障条件下,深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真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培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意识

(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教师队伍的“课程育人”实施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教师队伍的“课程育人”意识,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效果的关键要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课程育人”意识,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准备上注重丰富“课程育人”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贯穿“课程育人”的理念,在教学结束后注重总结“课程育人”的经验教训,全过程、全方位地开展育人实践。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程育人”实施意识的前提(其整体素养主要包括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学术素养、能力素养),以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开展“课程育人”工作的综合素质;推进教师队伍的教学改革进程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程育人”实施意识的关键,高校应在政策上倾斜课程改革,在设施上推动课程改革,在资金上支持课程改革,在方式上鼓励课程改革,以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深化“课程育人”效果;强化教师队伍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程育人”实施意识的重要手段,高校提高教学效果反馈利用率,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切实提升“课程育人”质量。

(二)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客体学生队伍的“课程育人”认同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群体,培育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认同意识,是有效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基本前提。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认同是指:高校大学生从情感上赞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育人属性,从心理上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育人内容,从行为上践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价值要求。培育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认同意识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本身价值的认同,主要包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价值和大学生自身成长需要价值的双重认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内容的认同,主要包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导向性的认同、对教学内容时代性的认同和对教材内容的认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路径的认同,主要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理念丰富化与课程育人方式多样性等的认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评价的认同,主要包括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认同。

二、击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困境

(一)扭转被动的“课程育人”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客体学生之间的现实关系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一个关键环节。当前,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迫于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教学的激情与动力受到了影响,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特点与需求,甚至产生了职业倦怠,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而当今的大学生思维敏锐,个性张扬,注重自我发展,更期待学生本位的教学课堂,而部分高校的课堂教学现状与这一期待背道而驰,导致一些学生课上積极性较差,被动接受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需改变被动单向的课程育人现状,积极构建和谐平等、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与教育氛围。

(二)扭转失衡的“课程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高校大学生政治导向、思想构建、行为内化的重任,全面挖掘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功能,有助于更好地达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但当前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主要的育人工作集中于课堂教学,较多地将课堂教学内容的灌输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手段,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失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作,涉及互动的育人关系、丰富的育人资源、多样的育人路径、广阔的育人平台等要素,单纯注重课堂教学育人功能的开发,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升“课程育人”的效果,须将育人工作置于整个“课程育人”体系之中,全方位挖掘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等“课程育人”功能,扭转“课程育人”功能失衡的现状。

(三)扭转单向的“课程育人”路径

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单向”发展的问题。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单向讲授的现象居多,教学活动缺少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形成了单向的教学关系;在教学手段上,一些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缺乏创新,形成了单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形式上,一些高校更注重校内实践,通过社团活动、第二课堂、校内品牌项目等形式开展实践育人,但在实践过程中忽视了网络实践育人、校外实践育人等路径,造成单调的实践育人现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善“课程育人”质量,提升“课程育人”效果,应着力拓宽课程育人路径,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课程育人”实践。

(四)扭转简单的“课程育人”评价方式

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评价体系,对于改进教学管理与决策、提升育人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评价体系不尽合理,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缺乏规范性、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公平性与客观性。高校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评价实践中探索和改进评价方式,力图构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评价模式。高校要以发展的评价标准、全面的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内容和灵活的评价方式创新“课程育人”评价体系,以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体制改革提供数据支撑。

三、创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条件

(一)完善“课程育人”管理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要取得实效,需要学校党政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等多方协调,共同努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管理平台,从机制上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实施。高校党委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工作的领导,协调并组织成立“课程育人”领导小组,专门指导落实“课程育人”相关工作。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协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课程育人”工作,从管理层面、制度层面、投入层面、服务层面全方位支持“课程育人”的实施,以完备的管理机制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顺利进行。

(二)培育“课程育人”能力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素养,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关键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与高校学生的成长进步,高校需培育一支既具备全面教学能力,又具备协同育人能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全面教学能力不仅包括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对学情的分析能力、对课程的驾驭能力、对教学媒体的运用能力,更包括对理论的研究能力、对知识储备的更新能力和对教学课程的改革能力,这些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功。协同育人能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坚持“课程育人”的宗旨,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情感认知与行为认同的转化能力与协调能力,具备将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课后行为实践的衔接能力,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立德树人的能力要求。

(三)开发“课程育人”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应开发更多形象、具体的“课程育人”资源,以不断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现实需要。

开发文化育人资源,可将中国古典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等文化育人资源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化育人资源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挖掘科研育人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强化科研育人意识,深入挖掘科研育人内容,创新科研育人手段,通过科研实践将自身的科研成果、科研经验、科研方法等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此培育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学术道德与创新精神,充分利用科研育人的资源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效果。

拓展实践育人资源,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深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课内可通过影像视频、专题讨论、辩论赛、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实践形式,将理论教学赋予实践性,引导学生在课堂实践情境中感悟和领会教学内容,构建自己的价值观;课外除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实践教学外,还应完善社会服务实践育人平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提供政策、制度、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保障,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社会服务实践的有机结合。

开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基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功能。

四、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衔接式”育人结构

(一)教师主体与学生客体衔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两大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直接影响课程的育人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实践必须注重师生之间的衔接互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更注重突出教育客体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参与性,切实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统一起来,在教学活动双方和谐、平等、互动的过程中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需要学习。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衔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课程,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传递育人内容,而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认知与判断能力,课堂讲授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认知与成长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价值导向只有付诸实践才能有效转化为育人能量,提升育人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须有效将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塑造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三)传统教学媒介与新媒体衔接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陪伴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实践应在发挥传统教学媒介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与新媒体技术衔接,突破传统教学技术的局限,更多地依托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来支撑课程育人活动,以教学媒介的现代化、多元化、高效化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

(四)教学内容与社会问题衔接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大学生更是在不断成长变化的,而课本内容的更新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课程育人”的过程中应注重教学与实践内容的丰富补充,从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将教学重点内容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对接,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趣味性和针对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优化课程育人效果。

(五)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衔接

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是并重的,科学研究是教学的基础,教学实践是科研的源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科研选题,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教研相长,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坚持教学与科研的衔接,以教学撬动科研能力,用科研改善教学水平,在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中促进育人水平的提升。

(六)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衔接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具有渗透性,其课程所传授的基本原理与思维方法不仅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部之间相互渗透,还可以渗透到人文社会学科和理工类学科中。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应培养学生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辩证思维解决专业学习中的困惑,以专业学习中的逻辑思维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不断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

五、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评价模式

(一)树立完善的“课程育人”评价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评价工作应树立“三个理念”保障评价模式的完善有效。1.系统性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评价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涵盖多个环节的系统工作,“课程育人”评价应坚持系统性理念。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评价作为一项涉及主体、客体、环体、介体的系统工作体系,评价指标与评价方式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更要考虑教育环境与教育介体对教育主体、客体之间的影响,以全面、系统、动态、互动的理念构建“课程育人”评价体系。2.发展性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时代性,“课程育人”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蕴含发展性的理念,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性,与时俱进,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要求融入课程评价工作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的对象大学生也是在不断成长进步的,“课程育人”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也应随之优化和更新。3.全面性理念。科学、客观、公平的评价结果也要坚持全面性的评价理念,保障评价设计统筹兼顾、评价内容全面具体、评价方法灵活多样、评价分析客观到位。

(二)坚持科学的“课程育人”评价方法

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既体现评价的原则性,又兼顾评价的灵活性。定量评价是通过事先设定的“课程育人”评价指标,对照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定性评价是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或比较的方法对“课程育人”效果进行分析评估,在全面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得出评价结论。坚持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效果的评价不能仅限于期末或年终的终结性静态评估,更应涵盖经常性、多元化的形成性动态评估,使“课程育人”效果的评价更科学有效。终结性静态评价一般在期末或年终通过考试或考核的方式对“课程育人”效果进行评估;形成性动态评价可在日常学习或生活过程中随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育人”效果评估,在动态过程的监测评估基础上得出评价结论。

(三)构建完整的“课程育人”评价指标体系

客观有效的“课程育人”评价结果势必建立在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之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其“课程育人”评价指标体系可围绕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境、教育介体几个维度进行构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即教师队伍的评价,不仅要包括教师队伍基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更应包括对教师队伍创新能力与改革水平的评价;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客体即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包括对学生日常学习态度、学习水平、知识掌握的评价,也要涵盖對学生社会实践、日常活动表现等的行为实践评价;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环境的评价,既应包括课程教育的设备设施、经费投入等育人硬件设施的评价,也应包括课程文化建设、学习风气建设、课程管理建设等育人文化的评价;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介体的评价,应涵盖教育教学媒介手段、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内容。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效果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探索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五维育人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水平,更有助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作者:李海霞

思想政治课程理念教学管理论文 篇2: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 要】随着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推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时刻影响着广大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双重特性的学科,其教学气氛的构建、教育理念的形成对学生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塑造一种灵活多变的教育状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立足于当前实际情况,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价值含义、常见问题及强化措施进行探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思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丰富精神文化、增进教育涵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诸多理论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程度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低下;在思想政治实践中,教师对实践融入不重视,学生对实践形式不认可,这些问题时刻影响着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学活动。因此,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魅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价值含义

课堂教学的价值对于教育活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应该说,课堂文化是包含在校园文化中的一节分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理论内容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从而在45~60分钟的时间内,塑造一种灵活多变的教育状态。在有限的时间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的无限延展,丰富学生的学习思维,传递教师在长期活动中凝聚的价值观念和教学态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包含着大量抽象的思维形式和心理名词,传递着深刻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信念,是一种“人性化”“科学化”相互结合的时间课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控制者,在理论教学中要把握一定的突破点,既要追求生动灵活的教学状态,也要树立清晰明确的发展思路。另一方面,在教学状态中,课堂文化本身就是传递理论知识点的集中地点。只有经历过充分的教学溶解,才能将这些深厚的理论知识传递成为课堂文化,再将课堂文化转化成为实践引导,指引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感受现实生活,挖掘优秀的资源。同时,要集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个选项教育资源,立足实际生活,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早在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向相关教育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引各个高等院校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意见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特别是课堂教育,更具有发展的意义。

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意义受到党中央及教育部门的深度认可,但是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仍不乐观。从总体发展趋势上,呈现出“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发展局面。在高校学生中,他们大多是“90”后到“95”后的学生,处于一个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所以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选择意识和主导意识更加突出,更加追求强烈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但是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更加复杂。他们开放的观念中也拥有迷茫和压力,渴望得到教师、社会、家庭的认可,所以更容易受到思想误区的影响。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在当前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专业水准、思想德育创新、教育发展途径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很多高校在理论教学中还保持着守旧、落伍的教育思想,尚未建成“以生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更缺乏对学生思想的深度开拓。这些现象,也再一次表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发展现状和潜在问题。

1. 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表面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净化自身修养的主要阵地。但是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存在着一些较为抽象的政治理论名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明白什么叫作“真正的信仰”,在学生的眼中,他们探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只不过是为了能够通过学期考试,并不能真的将相关理论、名词理解吃透。只是将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合格”的基础上,必将导致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更加“表面化”,难以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际意义和教学内涵并没有形成高效的解读。

2. 学生学习兴趣的“空白化”

很多高校学生已经感受到了较大的就业压力,所以在自身专业课程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但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他们在日常学习中缺少自己的问题,也严重缺乏独立的意识和思维。他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意义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不是真的认同其中的内容。所以,他们无论是在学习兴趣还是学习信仰上,都处于一个空白的状态,不求甚解,缺乏追求,特别是对于理论知识,更加难以产生认同,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效果。

3. 教师思想政治教学的“失范化”

在这一教学问题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措施“失范化”。很多教师在教学手法上过于保守,“师权”意识十分严重,所以致使课堂内容“平铺直叙”,毫无技巧可言。其次是学生的“失范化”。受社会及历史元素的影响,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是高校退休之后的教师,后又被返聘回来。因此,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这种“失范化”的发展现象并非个别,已经成了当前各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最具有普遍性的难题之一。

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成效的具体策略

1. 塑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在传播人类文化和塑造个体精神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想要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要做的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七一”“八一”等一些重要的特殊纪念日,进一步提升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质量。在课堂上通过“项目分析”等导入方法,在学生和文化之间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发展形象。还可以通过“德育校园文化如何构建?”等调查报告,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塑造和传播,并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文化熏陶,丰富他们的文化视野和思想深度。

2. 教会学生如何明辨是非

面对着西方功利主义的侵入,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推进中,教师要针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和当前所提倡的“八荣八耻”系列思想,增加大学生抵制外来不良文化侵蚀的能力。在日常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将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在课堂上提出,由师生一起来评论这种现象是好是坏,孰是孰非。用辩证、统一的观念来看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些理论知识最终转化为精神影响,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

3. 优化思想政治教学的教育方法

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曾经说道,优秀的教师不应该是“送来真理”,而是教会学生“发现真理”。这一观念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思路。广大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转变教育思路,开动脑筋,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为趣味知识,使学生能够对思想政治课程充满好奇心和探索心理,使他们能够充分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等专业词汇中蕴含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能够用理智的思想去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改变他们对西方思潮的过度推崇,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品质优良、具有深刻文化修养的大学生。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的开拓,但是,在发展水平、教学机构和科研成果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常态化问题。因此,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锐意进取,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山,张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边缘化的表现、原因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0):81-83.

[2] 林清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方式的合理性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136-138.

[3] 李万锦.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86-87.

[4] 屈艳红.接受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5] 朱玉泉.接受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5):64-65.?

[6] 朱曼.个性化教育视域下转设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18):30-31.

(编辑:王春兰)

作者:张艳霞

思想政治课程理念教学管理论文 篇3:

思政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着较多的模糊现象,大学生不具备更多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十分有必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都具有一些教学难点,对教学效果有着较大影响。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本文主要论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难点,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 形势与政策 难点 解决措施

前言

高校本着“育人为本,育德為先”的政治思想教育理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可靠的接班人。但是学院之间的课程教学状况不尽相同,在思想认识、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将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施发展带来困难。只有尽快采取应对措施才能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精华内容,促使大学生的三观有更好的发展。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难点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难点

1.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认识程度不够

现阶段,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的所见所闻进行深入分析,就能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认识。例如开展党团活动等,由于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认识存在偏差,因此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存在难点。

2.学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管理不够

许多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时,并未给予充分重视,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存在不认真听讲甚至胡作非为的现象。高校只有明确课程内容,并组建相关的督导部门才能遏制思想政治课堂的不良风气,才能使大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难点

1.师资队伍素质较低

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具有必要性,但是教师对这门课程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而形势与政策课程不属于专业课,往往不被学院教育人员所重视,因而在开展课程时,不会将资深教师放在这门课程中,通常都是工作不久的年轻助教来讲解这门课,其教学效果是无法预计和保障的。学院对开设这门课程不注重师资配备的态度是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

2.学院教育内容的难点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包含我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际重大时政问题的分析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也属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范畴。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院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要求,导致任课老师不负责任地“自由发挥”,一节形势与政策课程变成了毫无形势政策可言的班会课。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是教育工作者为更好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所必须解决的难点。

二、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难点的措施

(一)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难点的措施

要想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知,使教育工作者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代表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党的先进思想对社会现象的观点和立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不够完善,需要正确的三观进行有效引导,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除此之外,必须加强和规范学院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管理。首先,提高学院教务人员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应该像其他课程一样无论是外在表现还是内在要求都受到学院的重视。为此,学院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效开展,实行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学院领导必须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程开设的重视,将组织实施、检测监督等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部门。其次是教学主任要按教育部门的要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排入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课时、上课时间、上课地点及学分的计算等问题,还要随时检查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完善考核制度,以此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施发展。

(二)解决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难点的措施

要想解决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难点问题,必须加强师资力量队伍建设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首先,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养,让骨干任课教师精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基本理论的讲解,起到教学示范的作用;另外,教学主任要制订教学计划,任课教师使用相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资料,这样可以改善由任课教师教学知识水平差异引起的教育缺陷;最后,任课教师要针对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的特点来选取教学内容。

结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学生必修的课程,大学生掌握社会形势、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策略、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存在一定的难点,但是在教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可以寻得有效的解决措施,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理解,提升思想道德和自身修养。

【参考文献】

[1]孟杰.改革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河南农业,2014(20):49-51.

[2]吴琼.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J].科技信息,2012(07):45-46.

[3]李在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效果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02):132-134.

作者:刘芳洋

上一篇:搭建管理培训评估体系研究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