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2022-08-21

第一篇: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房地产行业纳税评估指标的建立

随着纳税评估在企业增值税中的运用部分地区企业增值税征管水平已有明显提高。同时也为其他税种的纳税评估工作奠定了基础。为了进一步研究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征管水平。本文选取反映偷选税特征的指标构建针对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在对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的探索与完善中我国各地国家税务局实现了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缴纳增值税过程的监控。但是作为我国主体税种之一的企业所得税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偷漏税现象仍十分严重房地产业成了各地税务机关的重点监控对象。目前对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多数建立在评估人员经验判断和少量指标评估的基础上尚未形成完整的指标评估体系。因此利用具体指标分析有效防止房地产企业因偷逃所得税或错误申报所得额而造成的税收流失是加强对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税收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的重要体现。

一、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整体构思房地产开发以项目为单位企业所得税申报通常与其开发项目直接挂钩。因此在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中本着‘评估企业层面着眼开发项目”的原则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整体构思如下。首先立足于房地产企业若干个开发项目对企业税负合理性进行总体评估。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税负率行业平均水平受土地价格和开发成本影响较大因此考虑采取企业理论税负率与实际税负率的比较进行初步评估。将企业理论税负率与实际申报税负率进行比较初步判定企业是否正常纳税企业实际税负率低于理论税负率一定范围以上视为不合理纳入纳税评估重点对象。其次对纳税异常企业就收入、成本、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等要素分别进行评估进一步鉴别企业所得税申报中可能存在问题的要素。再次对多项目开发企业针对其在收入、成本、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中出现问题的要素运用评估指标深入各项目进行评估单项目开发企业直接运用指标进行评估掌握房地产企业异常纳税的根源。图

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整体构思 、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的设计原则

全面性原则。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应力求全面反映纳税人的真实纳税情况设计的指标既能考核现状也能考察历史记录还能反映发展趋势能够多方面、多层次对纳税情况进行全面考察。

针对性原则。纳税评估指标的选择必须针对房地产企业偷逃企业所得税的不同手法而设计相应指标能够全面、深入地反映纳税评估的各个重要方面形成完整、有机的指标体系。

可行性原则。纳税评估各指标应易于使用便于操作如基础数据易于获取、计算方法简’单易行等。 可比性原则。评估指标既要遵循统一的口径和核算方法来进行又具有企业之间横向的可比性和企业纵向时间上的可比性

三、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设计影响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主要指标是财务类、生产经营类及税收类等数据。通过分析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具体活动过程结合相关财务指标和税务指标可将纳税评估体系分为三个层级设计相应的评估指标。第一层级企业总体评估。以房地产企业作为评估对象将计算得到的企业理论税负率与企业实际税负率比较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异常纳税的情况总体评估税负的合理性初步鉴别是否将该企业作为纳税评估重点对象。在此层级的错误判断将直接导致整个指标体系形同虚设也是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中最基础和最关键的—个步骤。

第一层级涉及两个指标。企业理论税负率。企业理论税负率是税务、机关按照企业申报的材料和第三方信息等推算得到的房地产企业理论税负率水平。房地产企业总利润不仅包括实际的销售利润还包括以预售方式销售的预计利润。房地产企业理论税负率理论销售利润预售收入预计利润一营业税金及附加一期间费用×税率÷【理论销售收入预收账款期末余额一预收账款期初余额】其中理论销售利润为各开发项目当期结转的毛利总和理论销售收入以房管部门与规划部门取得的销售均价和可售面积计算理论销售成本由土地成本、建筑安装工程费、前期工程建设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和开发间接费用组成后五项费用由行业单位面积费用与可售面积相乘计算得到。其余数据来源于企业纳税申报表。企业实际税负率。企业实际税负率中各项数据直接来源于企业纳税申报表。若企业实际税负率低于理论税负率预警范围以上视为不合理纳入纳税评估重点对象转入第二层级评估。

第二层级企业各要素评估。根据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以第一层级评估中发现的纳税异常的房地产企业作为评估对象分别评估影响所得额的收入、成本、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等主要因素构成的合理性进一步鉴别纳税申报的准确性重点掌握企业所得税申报与缴纳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层级中首先对企业理论毛利率与实际毛利率进行比较判断收入与成本是否异常。若正常申报则主要对期间费用和营业税金及附加类指标进行评估减少评估工作量。针对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第二层级指标设计主要运用税种之间的勾籍关系、会计科目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相应财务指标对影响所得额的四个主要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层层剖析房地产企业异常纳税的症结所在。通过第二层级指标分析可以判断异常纳税企业可能存在的异常申报要素继而针对异常要素转入第三层级评估。第三层级项目评估。对在第

一、二层级评估中发现纳税异常的房地产企业及税收构成要素基础上进一步以单个开发项目为评估对象运用相应指标评估测算深入发现所得税申报与缴纳中问题的根源。由于财务上房地产企业对期间费用的归集在企业层面体现对单个项目期间费用的评估难以实现因此第三层级评估涉及收入、成本、营业税金及附类指标。项目成本类指标的设计是个难点本文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对房地产样本企业的工程预算、结算书信息进行整理分别计算各项单位面积成本在足够样本数据的基础上由各地税务部门确定计算房地产企业各项单位面积成本的行业平均水平进而与评估项目实际数值进行比较。在第三层级评估中由于项目评估指标所涉及的部分数据在企业申报表及会计报表上没有体现因此税务部门需要向评估企业提出要求在汇算清缴申报时作为附送资料报送。本文设计的三级指标体系理论上能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企业乃至单个项目的纳税情况发现和掌握房地产企业偷逃所得税的手段及证据进一步为税务稽查工作提供并明确方向。各评估指标的合 万方数据表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层级指标类别指标名称指标含义企企业理论税负率与企业理论税负率理论销售利润预售收入预计利润一营业税金及附加一期间费用业总实际税负率比较×税率【理论销售收入预收账款期末余额一预收账款期初余额】体企业实际税负率企业申报缴纳所得税额【销售收入倾收账款期末余额一预收账款期评估初余额】毛利率企业理论毛利率理论销售收入一理论销售成本理论销售收入企业实际毛利率销售收入一销售成本销售收入懒营业税测算收入实际缴纳营业税溟算当期预售收人当期预售面积×预售均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一销售收入企其他应付款变动率期末其他应付款一期初其他应付款期初其他应付款砦销售成本类销售成本率销售成本艄售收入黍销售成本与发出存货比率销售成本期初存货一期末存货本期存货增加藉期间费用类期间费用占开发成本比率期间费用开发成本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销售收入销售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销售收入销售财务费用率销售费用销售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类营业税申报率申报缴纳营业税【销售收入预收账款期末余额一预收账款期初余额定金】×土地增值税申报率申报缴纳土地增值税【销售收入预收账款期末余额一预收账款期初余额定金】预征率蝴??营业税测算收入‘实际缴纳营业税测算当期预售收入当期预售面积预售均价项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一销售收入目其他应付款变动率期末其他应付款一期初其他应付款期初其他应付款霜成本类各项单位面积建造成本各项建造成本÷可售面积各项建造成本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前期工程建设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开发间接费营业税金及附加类营业税申报率申报缴纳营业税销售收入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定鲴×土地增值税申报率申报缴纳土地增值税峭售收入预收账款期末余额一预收账教期初余额定金】预征率理性判断主要以与预警值的比较确定若在预警范围内指标判断合理反之则判断异常。由于该指标体系涉及面广挖掘面深某些评估数据需要企业另外报送因此税务部门可以考虑当地税务管理水平、评估人员数量以及房地产企业规范程度等实际隋况灵活选择纳税评估的层级、指标及评估步骤。

四、实际应用与结论为验证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在税务机关协助下

本研究对杭州市部分房地产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得到相关行业平均水平及预警区间范围并运用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对杭州两家房地产企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纳税评估指标测算和确定的预警值分别对这家房地产企业进行企业总体评估、企业各要素评估和项目层面评估后发现企业在收入、期间费用及项目成本上存在涉税问题。经过对企业的约谈企业对我们所做出的评估结论基本认同。本文在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上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了分层级评估的思路将企业理论税负率与实际税负率比较进行初步评估一定程度减少了由于房地产企业开发产品成本差异性大造成的税负率行业平均水平可比性不强的问题并对纳税异常企业各要素和具体项目进行评估层层剖析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申报与缴纳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篇:建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体系的初步构想

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对于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援助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法律援助工作的深人开展,如何确保和提高办案质量已经成为法律援助管理工作中函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是加强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切实保障法律援助办案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目前各国普遍采取的法律援助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性质和实质是对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的一种控制措施和监管方法。

一、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在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在法律援助实践中,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下列七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在目前我国法律援助的管理体制中,省级以下的法律援助机构一般兼具办案和管理的双重职责,在对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管理工作中,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常用的监管措施和监管方法主要有:检查和抽查案卷、旁听庭审、回访受援人、开展质量评比和表彰奖励活动,对违反法律援助法律法规的人员进行行政处罚等。

二是律师协会等行业组织。常用的监管措施和和方法主要有:年检注册、培训教育、表彰奖励、行业处分、投诉处理等。

三是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如安排调剂合适的办案人员、组织重大复杂疑难案件集体讨论等质量保证和把关措施。司法部《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对重大、复杂、疑难的法律援助案件,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组织集体研究,确定承办方案,确保办案的质量和效果。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对本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进行监督,发现问题的,应当及时纠正。

四是法院、仲裁以及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如纪检监察部门开展的检查活动,法院、仲裁等部门对案件承办人员进行的意见反馈,人大等执法部门开展的执法检查活动等。

五是受援人对案件质量的监督。包括受援人对案件办理情况的意见反馈、受援人对服务质量问题的投诉意见等。

六是媒体等社会舆论对案件质量的监督。各种媒体对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情况的反映和报道等,都属于质量监督管理的范畴。

七是专门的案件质量评估活动。案件质量评估工作是案件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目前世界公认的开展法律援助质量评估工作最成熟的国家是英国,主要方式是由专门的案件质量评估机构和拥有丰富经验的法律专业人员,对法律援助人员的服务,从法律专业的角度进行的专业技术评估。主要是从法律援助人员法律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服务技能的发挥情况、以及服务态度等主要方面,测量评估各类案件质量标准的落实情况。具体方法是通过设置能反映案件质量的若干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合理确定各项指标的分值和权重比例,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技术,对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质量进行综合等级评定,评出优秀、合格、不合格等,通过开展案件质量评估活动,达到促进和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的目的。在英国,对案件质量的评估被视为法律援助服务质量管理战略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体系的构成要素和主要内容

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体系主要包括案件质量标准、评估主体、评估对象和评估方法等要素,本文结合各国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对这些要素分别讲述。

(一)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标准

1 、制定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标准的指导思想。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要根据不同类型法律援助案件的性质和特点,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标准,建立不同类型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标准体系。这个案件质量标准的内容,应该吸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质量管理经验,包括涵盖 ISO9000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确立的原则和要求,符合法律援助工作的基本规律,能够对影响和制约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的所有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对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进行量化评估,能够切实保证和提高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有利于推动法律援助质量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2 、确定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标准的思路。制定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标准的具体思路和要思考的问题应当是:第几在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的各个过程和环节中,受援人的要求分别是什么?明确了受援人的各项具体要求,就明确了如何制定质量标准。

第二,在法律援助案件中法律、法规、行业组织及其他相关方的要求是什么?主要考虑民诉法的要求、刑诉法的要求、律师法的要求、法律援助条例的要求、律师执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要求等。

第三,如何评估考察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特性,满足受援人要求的程度?可以借鉴前面讲述的服务质量五个方面的特性去考虑。比如,功能性,即指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的效果和所发挥的作用,是否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受援人的合法权益。时间性,即办案过程中是否做到了及时、准时、省时等。安全性,体现在法律援助案件办理中,是指是否有效地避免了受援人的诉讼风险。文明性,是指在办案过程中,法律援助人员的服务态度如何,对受援人热情、礼貌的程度以及受援人权利和利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的程度等。

第四,为了满足受援人及相关方的要求,应当对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法律援助人员提出哪些要求?质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量的具体要求有哪些?并尽可能地量化,便于评估时的操作。

第五,虽然影响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概括起来,最直接的因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法律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主要是法律专业知识及执业技能或服务技能),另一方面是法律专业人员的服务态度,包括责任心、质量意识、敬业精神等。确定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标准,应从影响案件质量的这两个主要方面入手。对关键环节和关键过程,比如,提供法律咨询、调查取证、会见被告、参加庭审活动、制作法律文书、发表辩护或代理意见等,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采取措施使其满足质量标准要求,就可以达到控制和保证案件质量,达到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受援合法权益的目的。

3 、确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标准应当注意和把握的问题。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标准应当是一个合格标准,即基本要求或最低要求。

根据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的立法精神以及政府免费公共法律服务的质量特性以及目前中国的国情和经费保障状况,决定了目前我们将要制定的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标准应当是案件质量的合格标准。《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应当指定情形”。《法律援助条例》第一条:“为了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第六条:“律师应当依照律师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服务”。

因此,在分析确定满足受援人的具体要求和制定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标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时,应当把受援人的这种要求和质量标准的要求把握在合法、合理和适当的范围内。政府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务的质量特性决定了受援人的质量要求与有偿法律服务中当事人对律师提出的过高质量要求的区别。

4 、对一些国家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标准的简要介绍。以下是从各国律师业务指引所选取的律师办理刑事案件的业务标准,可供在确定质量标准时参考和借鉴 :

提供刑事辩护的法律援助律师应当:

( l )与其所代表的当事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建立信任关系,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力代表当事人争取其合法权益。(挪威、欧洲律师协会和法律委员会、新西兰、美国的两个州)

( 2 )在收到指派后立即着手办理案件,并应于接到指派通知后尽快会见当事人,以及在诉讼过程中与之定期保持联系。法律援助律师在第一次会见当事人前,应通过查阅与案件有关的文件、材料,对案件进行准备;会见时,应向当事人了解他所知的所有与案件有关的情况。(日本、美国的两个州)

( 3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力为被羁押的当事人争取保释(了解各项保释条件,并在案件有可能符合保释条件时尽力为当事人争取保释。(加拿大、日本、美国的几个州)

( 4 )确保当事人在被拘留后能尽早得知其被拘留的原因以及了解其被控以的罪名及其性质。法律援助律师应告知当事人其案件的基本情况,随时向其通告案件的进展以及及时解答当事人与案件有关的问题。法律援助律师应告知当事人其享有的上诉权利,并在有需要时继续在上诉程序中代表该当事人。(挪威、美国的一个州)

( 5 )及时对当事人提出的会见辩护律师的要求作出回应,避免无故缺席已安排的会面并尽力履行其对当事人作出的承诺。在履行其义务时,法律援助律师应注意效率并避免任何不必要的延误。(新加坡、美国的一个州)

( 6 )协助当事人了解其诉讼权利、案件的法律争议点、诉讼程序、必要的安排以及与案件相关的法律。(澳大利亚、美国的几个州)

( 7 )在向当事人提供有关认罪以及是否向法庭作供的法律建议的同时,避免任何可能妨碍当事人对上述事项进行自由选择的行为。

( 8 )作为当事人的代表出席庭审并对之作充分全面的准备)除非遇到不可预见、无法避免的例外情况,并且已取得当事人同意及已安排合格的替代人,否则不得缺席任何庭审(此外,该名合格替代人必须对案件有所认识,并能回答庭审中各方提出的有关案件的疑问。

( 9 )除法律要求或经当事人授权外,法律援助律师应履行与当事人的保密义务,不得向他人披露任何于办理案件过程中取得的保密资料。此保密义务不因案件处理完结而终止。

( 10 )在接受案件指派前,向当事人披露任何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这些冲突可能来源于该律师与其所代表的当事人的关系或者该律师与其他案件当事人的关系。如有利益冲突在法律援助律师授受案件指派后才出现,则该律师应立即将其告知当事人并采取任何合法方法对之进行修正,例如根据当事人的意愿为其安排其他代表律师。

( 11 )避免涉及任何可能影响其独立身份或任何可能妨碍其自主实施为当事人争取合法权益的行为的关系和处境。

( 12 )以为当事人谋求最佳合法利益为日标进行诉讼行为,这主要包括对案件进行充分准备,并尽力向司法机关提出所有有助于当事人的案件的合法主张和事实。

( 13 )确保当事人获得公正的审判,维护其所享有的程序权利,并尽可能于诉讼的各阶段代表当事人。

( 14 )除法律许可的代理费用外,不得收取任何与其当事人的案件有关联的人提供的金钱、服务、或其他有形或无形的利益。

( 15 )不分种族、性别、社会经济背景等因素,尽力为当事人提供最佳的法律服务对其代表的所有当事人一视同仁。

( 16 )不论个人认为当事人是否有罪,均尽力为其提供合格和全面的辩护。

( 17 )除非得到当事人的许可,不得向他人透露其因办理该案件而得知的任何能证明该当事人有罪的证据。

(二)评估对象或评估范围

构建比较完善的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体系,制定了案件质量标准以后,还要明确评估的对象或评估范围是什么,是对法律援助人员办理个案的质策进行评估,还是对法律援助机构或法律服务机构办理案件的总体质量状况进行评估?咨询和代书是否要纳入案件质量评估体系之中?等等,在明确了评估的对象和评估范围之后,才能根据评估对象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评估主体和评估方法等。

确定评估对象或范围,应该结合评估工作的性质、目的、功能以及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实际情况等各个方而综合考虑。同时,由于目前我们开展案件质量评估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限于时间和精力,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我们重点研究和探讨对法律援助案件的个案质量进行评估,也就是主要从法律专业知识与服务技能以及服务态度两大方面对法律援助人员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进行评估。进行专业质量评估的案件主要包括以下案件: ( l )受援人对质量投诉的案件。( 2 )法律援助人员对司法行政机关或法律援助机构评议结果有争议的案件; ( 3 )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或群体性案件; ( 4 )对某一法律援助机构或法律服务机构办理案件的整体质量状况或某一类案件的办理情况进行专业评估。

另外,关于咨询和代书是否要纳人评估范围的问题,因为在法律援助实践中,咨询和代书所占的比重较大,据统计,2008年全国各地法律援助机构共提供法律咨询4322329 人次(包括来访、来信、来电、通过 148 专用电话),提供代书234448 份;同时,接待咨询工作,也是法律援助机构的一个窗口工作,是法律援助案件办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环节,因此,应该把咨询和代书纳入质量评估的范围,加强监管,提高质量对咨询和代书的评估可以参照个案质量评估的标准和方法。

对法律援助机构或法律服务机构办案质量总体情况的评估,或是对某一类案件总体质量情况的评估是建立在对个案质量评估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完善个案质量评估制度和工作的基础上,待积累经验条件成熟后,可以逐步扩大评估范围。

(三)评估主体

目前各地已经在探索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工作概括各地的规定和做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主体主要是两个: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司法行政机关牵头负责的服务质量考评领导小组或评审委员会也是代表司法行政机关在这些评估活动中,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评估依据,也没有统一的评估方法以及专门的评估机构和专业的评估人员。

比如宁夏规定,法律援助办案质量评估工作及办案补贴管理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层级管理原则。上一级司法行政机关对下一级司法行政机关承担指导监督职责。对于政府指派的、重大群体性等特殊案件,法律援助机构逐级上报,由自治区评审委员会进行评估量化。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检查工作职责由本级司法行政机关承担,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其进行指导监督。广东省和贵州省规定: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应对本机构指派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情况及案件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上级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对下级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办理案件的情况及案件质策进行监督、检查。

实际上,从广义上理解,对法律援助案件负有质量骨理和保证责任的各个机构和参与人都可以成为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的评估主体。具体包括: ( l )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县级以上司法行政机关; ( 2 )各级法律援助机构; ( 3 )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 ( 4 )律师协会; ( 5 )律师以及其他参与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的法律服务人员 。所有案件的承办人可能首先是自己承办案件的自评人或初评人。这些不同的评估主体,都可以用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对法律援助案件质量作出不同的测量和评价。

而即将在全国开展的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工作以及我们研究构建的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体系中,为确保评估工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评估的人员应该是符合一定条件和要求的由经验丰富的法律专业人担任,评估的机构也应该相对独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估结论的客观、公正和公平这样的专门机构(专家评估委员会)只能另行组建,独立于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同时,鉴于目前我国的国情和法律援助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受经费、编制、人力等资源的限制,案件质量评估委员会不可能层层设立地市级以上的司法行政部门才可以根据需要,组建由资深律师、法官、法律专家、律师管理部门及律师协会人员等组成的案件质量评估专家委员会评估机构也不可能对所有的案件进行质鼠评估,只能对一些重点案件进行抽样调查,作出评估结论。

(四)评估方法

l 、专门评估机构同行审查的方法。案件质量评估的时间是在案件办结之后。摆在评估人员面前的主要就是案卷材料,可能还有受援人以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反馈情况等专业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通过什么途径,从哪些方面判断法律援助人员所办理的案件是否达到质量标准的要求?质量标准和受援人的要求哪此方面达到了?哪些方面没有达到?达到什么程度是合格的或是优秀的,什么程度是不合格的?等等)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借鉴各国质量管理的光进经验和有效方法,比较科学和可行的质量评估方法主要是英国的同行审查制度以及一些在政府绩效评估工作中普遍采用的综合指标技术。同行审查主要是由经验丰富的同行审查人员利用其丰富的执业经验和技能技巧,通过查找案卷材料所揭示出来的趋势和规律,针对法律援助人员提供的专业法律服务质量得出综合等级评定。

同行审查只是解决了评估的方法问题。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得出这种综合评定结果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必须结合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的特点,设立能反映案件质量的若干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技术,对案件质量进行综合评估。

如前所述,影响和决定案件质量的直接因素主要是两个,一是法律援助人员的业务水平,另一个是法律援助人员的服务态度。案件质量评估指标就从决定和反映案件质量的这两个方面入手,设计若干能直接反映法律援助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态度的评估指标,合理确定各项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比例,建立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技术,对案件质量作出综合评估,得出优秀、合格、不合格等评估结果。比如,能反映业务水平的主要指标有:辩护或代理的观点是否正确、适用法律是否正确、辩护或代理意见是否被采纳、是否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决定案件胜负的关键证据是否取到、当事人的诉讼风险是否得到控制、法律文书的制作水平、庭审中的表现情况、会见当事人或被告人的记录是否完整、全面等。反映服务态度的指标主要有:办理乎续是否及时、会见、阅卷、开庭是否及时、是否与当事人及时沟通意见及办案进展情况、对当事人的权利是否及时履行了告知义务、各种法律文书的制作质量等。以上指标中,有些指标既可以反映业务水平,也可以反映服务态度。另外,受援人的反馈意见或相关部门的评价情况等,都是对案件综合评估时应当考虑的指标因素

2 、对英国法律援助同行审查制度中的评定等级及各等级指标的简要介绍。在英国,接受同行审查的每一个民事档案中,案件质量的综合评估被分为 l--5 个评定等级。而对于刑事案件档案来说, 1--5 个评定等级是分阶段进行的(包括侦查阶段、治安法庭阶段及王室法庭阶段)。然后才对整个案件的办案质量进行综合评分。评定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完全不合格 5 个等级。

在法律援助服务工作中,“优秀”的指标包括: ( l )能够全面适当地记录当事人的指示; ( 2 )开展的沟通、咨询及其他法律服务工作符合每一个当事人的实际需要; ( 3 )为当事人提供了准确而全面的咨询服务; ( 4 )对所有问题的处理都能做到全面、适当且有效; ( 5 )具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在较广泛的背景下理解问题; ( 6 )为 了使当事人得到最佳结果,能够很好地运用策略、手段、技能技巧及专业知识; ( 7 )法律服务人员非常重视其所办理的案件,能够全面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处理案件。

在法律援助服务工作中,“良好”的指标包括: ( l )能够适当地记录当事人的指示; ( 2 )提供的咨询及其他法律服务工作符合每一个当事人的实际需要; ( 3 )为当事人提供了准确而全面的咨询服务; ( 4 )对所有问题的处理都能做到全面、适当且有效; ( 5 )为了使当事人得到最佳结果,能够很好地运用方法策略; ( 6 )法律服务人员非常重视其所办理的案件,能够全面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处理案件。

在法律援助服务工作中,“合格”的指标包括: ( l )能够适当地记录当事人的指示; ( 2 )能够适当但有限地与当事人沟通; ( 3 )针对当事人提出的问题,能够适当但不够广泛的咨询和服务工作,且对于与当事人提出的问题有关联的其他问题没能予以解答处理; ( 4 )为了达到“优秀”和“良好”的工作标准,法律服务工作者工作存在需要改进完善之外。

在法律援助服务工作中,“不合格”的指标包括: ( l ) 不能准确记录、报告案件信息; ( 2 )有时候,与当事人的沟通能力不强; ( 3 )提供的咨询和其他法律服务工作不适当;( 4 )对一些案件的处理缺少正确的办案技能技巧及合理的谨慎义务; ( 5 )有时候,开展的沟通不及时、提供的咨询和其他工作不适当; ( 6 )与规定的标准之间存在差距。

在法律援助服务工作中,“完全不合格”的指标包括: ( l )不能准确记录和报告案件信息; ( 2 )有时候,与当事人沟通能力不强; ( 3 )从总体上看,对案件的处理缺少正确的办案技能技巧及合理的谨慎义务; ( 4 )经常出现不能及时开展的沟通和提供咨询或其他工作的现象; ( 5 )提供的服务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或者提供的服务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提供的服务可能会损害到当事人的利益

(五)评估结果及其运用

将案件质量评估出各等次的结果,并不是建立案件案件质量评估体系的最终目的。开展案件质量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在建立了案件质量评估体系之后,要着重求实上下功夫,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案件质量评估体系的规范运行。要保证案件质量评估体系规范运行,评估结果的有效运用和执行是一个重要方 面。

一是要强化激励制约机制,做到奖优罚劣。要将案件质量评估结果,作为对案件承办人员下作实绩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激励办案人员增强办案责任心,发挥办案积极性。

二是要加强案件质量分析,在案件质量评估的基础上,定期召开季度、半、案件质策通报会、质量分析会、培训班等,以总结通报形式,分析案件质量情况、反馈办案质量信息组织承办人员对自身办案质策实行自查自纠,并由相关负责人对办案质策进行讲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多角度、全方位保证办案质量。

三是要将评估结果与办案补贴发放、评先奖励挂钩。评估结果为合格以卜等级的,确认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的工作量,发放办案补贴。评估结果为不合格等级的,确认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没有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不予发放办案补贴,并以适当形式通报批评,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司法行政机关在对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进行表彰奖励时,应把评估结果作为表彰奖励的币要依据。

第三篇: 建立纳税评估体系 构建税收管理新格局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财务资料和日常掌握的征管资料及其他信息资料,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审核、分析,并依法及时进行评定处理的管理工作。它是介于申报征收与税务稽查之间的一道“过滤网”,具体表现为税务机关通过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综合评定,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人纳税行为中的错误,实现对纳税人整体、实时的控管,以促进纳税人的真实申报和提高税收监控管理水平。因此,有必要将“纳税评估”引入当前税收征管模式,建立纳税评估体系,全面实行纳税评估制度,以加强税收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增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形成较为合理的、科学的税收管理新格局。

一、建立纳税评估体系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一)建立纳税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1、建立纳税评估体系,是当前税收征管环境的需要。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环境不甚理想,税源监控乏力,大量的税源不能转化为税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经济不发达,现金交易普遍,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淡薄,偷税、漏税、骗税现象突出,税收流失严重;(2)一些社会中介机构、会计从业人员执业素质不高,申报信息失真严重,税企之间信息明显不对称;(3)社会各部门对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的支持、协助不够,没有形成社会综合治理的氛围,社会舆论对税务工作支持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4)税收法律体系尚需完善,税收执法手段刚性不足,威慑力不强;(5)税收征管现代化程度较低,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日常征管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征管的科技含量、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计算机的管理功能、分析功能、数据处理和交换功能、监控功能远未发挥。因此,需要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法帮助税务机关了解哪些税源有问题,需重点掌握,而纳税评估体系的建立,则能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

2、现行不够健全的税收征管体制,需要纳税评估体系加以完善。主要表现在:(1)把税收工作重点片面放在稽查和征收环节,征管基础工作重视不够,从而导致管理弱化,漏征漏管现象较为严重;(2)税务部门提供涉税服务有限,税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桥梁联系,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心中无数,知之不多,从而丧失了对税源变化的有效监控;(3)机构设置不合理,征管岗责划分不清晰,征管各环节不能紧密协调,形不成合力,突出表现在: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职责不清,各环节缺乏相互制约的信息传导机制,造成相互扯皮、责任不清、效率低下甚至腐败,出现“有事没人管,有人不管事”的局面,征管查整体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建立纳税评估体系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和申报质量,淡化征管矛盾,融洽征纳关系。(1)在我国公民纳税意识普遍不高的环境下,通过经常性的纳税评估分析,可以有效地对纳税人的依法纳税状况进行及时、深入的控管,及时纠正纳税人的涉税违法行为,提高他们依法纳税的自觉性;(2)纳税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当事人见面,通过约谈或质询等方式让对方说明、解释,是对纳税人进行税法宣传解释,帮助他们提高纳税意识的非常有效的途径;(3)纳税评估对一般涉税问题的处理解决了纳税人由于对税收政策不了解、财务知识缺乏而造成的非故意偷税现象,减少了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因直接进入稽查后对案情分歧而产生直接冲突的可能;(4)纳税评估通过计算机对纳税人纳税人整体纳税情况的监控,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公正,有效控制了偷税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减少了纳税人进入稽查的频率,起到了服务纳税人,优化经营环境的目的。

2、提高了税务机关的执法能力,税收各环节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执法合力。(1)纳税评估作为一项新的税收征管形式,它共有前瞻性、及时性、反馈性,因此它不但能发现、纠正纳税人的涉税违法行为,起到督促、监控和检查的作用,而且也可以发现税收征管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水平。(2)纳税评估是连接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的有效载体。纳税评估通过对申报资料的稽核,成功的为“集中征收”增添了有效的“后续”,在征收和稽查之间增加了一道“滤网”,是税款征收和税务稽查的结合点,可以有效防止两者之间的脱节与断挡,做到了申报资料的最大利用,使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3)纳税评估是税务稽查实施体系的基础,有助于税务稽查整体效能的发挥。一方面纳税评估经过评估分析,发现疑点,直接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不仅可使稽查选案环节避免随意和盲目,而且可使稽查的实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另一方面,纳税评估有利于稽查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并对稽查实施产生制约,有利于发挥税务稽查中规范纳税行为、完善税收征管、形成法制威慑,增加税收收入的整体效能。

二、纳税评估体系的总体框架

纳税评估体系就是通过建立一糸列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对纳税人做出税收方面的评价,其作用在于通过比较评估,指出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可能存在的问题。从各地实践情况和纳税评估工作的要求看,评估工作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纳税评估的组织体系

1、专业的评估管理机构。纳税评估工作的推行与开展,要以专业化组织机构设置为保证,鉴于纳税评估内容广泛、专业性强、人员素质要求高的工作特点,根据工作需要,税务机关应设置专业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估范围、评估手段的确立、评估内部工作管理等事项,保证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

2、有效的评估协作体系。纳税评估作为税收监控手段穿税收征管的始终,需要各环节都派员参加,因此需要建立机制明确各环节之间的资料传递的步骤、时间限制和责任,以约束各岗位间的传递和衔接,促进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密切协作的循环系统。

(二)纳税评估的方法体系

1、建立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确定评估内容。税务机关应广泛收集纳税资料和相关基础资料,确定相关指标,运用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知识,采用数学模型等先进计算方法,测算有关指标(如行业税负率指标、零负申报指标、财务比率指标、财务项目分析指标等)峰值,建立指标警戒体系,将低于警戒值的纳税人作为评估对象,实现对指标异常纳税人的及时控管。

2.科学界定工作步骤,确定评估工作流程。根据各地实践,纳税评估工作步骤具体可分为搜集整理评估资料、确定评估对象、审核分析、举证确认、评定处理、成果反映六个阶段。(1)收集整理评估资料是主管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表、申报附列资料、财务资料和税务机关日常掌握的资料和税务机关外部的涉税信息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收集和按评估内容进行初步整理;(2)确定评估对象就是税务机关在对纳税人当期纳税申报整体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筛选,确定形成待评估对象;(3)审核分析是指评估人员利用纳税评估系统,采取计算机分析、人工分析及人机结合分析等手段,对税务机关所掌握的税收信息资料进行比较、控制分析,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审核评析,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4)举证确认是在审核分析、充分掌握纳税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存有疑点的问题,要求评估对象通过约谈、自查举证等形式,进一步确认疑点及问题性质;(5)评定处理是对举证确认的疑点问题,根据有关政策法规和事实依据,依照权限作出评估结论或移送稽查作为必查案件处理;(6)成果反映是指对纳税评估工作和征管整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对税收征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3、应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利用纳税评估系统实现评估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纳税评估要求占有纳税人多方面、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各项指标综合测算分析,单靠手工粗放式工作操作方法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应走现代化管理道路,坚持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发挥计算机系统计算数值快,精密度高,以及逻辑分析能力、判断方面的优势,尤其是重点发挥网络资源的威力,为纳税评估的监控、决策提供优越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三)纳税评估的岗责体系

1、根据纳税评估系统业务流程的要求,设置评估资料受理岗,评估资料管理岗、评估岗等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管理权限。

2、依托计算机管理,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强化评估考核,确保纳税评估工作的健康运行。纳税评估工作程序的微机化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使评估结论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问题,有利于规范执法行为,增强执法力度。

三、当前评估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纳税评估是一项国际通行的管理制度,大部分国家都已建立纳税评估体系和税收评估模型,纳税评估工作更是新加坡等国家的税务局的核心工作。我国的纳税评估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从1999年青岛市国税局通过试点正式提出纳税评估概念开始,目前一些省市开始使用,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现为把纳税人大量的一般性申报问题解决在日常税收管理过程中,促进了纳税人的真实申报,但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税收征管改革要求对照,尚有较大差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纳税评估的观念有待进一步树立

1、纳税评估工作缺乏法律依据,评估工作无章可循。在有关纳税评估的法律依据方面,目前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均无有关纳税评估有关规定,仅有一个2001年12月下发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商贸企业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的通知》的规章文件,且解释较为简单,操作难度大。

2、对纳税评估缺乏统一认识,各地工作开展参差不齐。一些地方对纳税评估的内涵、作用认识不足,如何开展纳税评估概念模糊,致使评估工作流于形式,或根本没有开展。有些地方虽已开展,但由于认知、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评估工作操作性差,致使纳税评估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评估工作的质量难以提高。

3、对纳税评估执法方式认识不一致,评估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相当一些地方认为的纳税评估仅是一种案头的税务审计,不能实地进行评估,对疑点问题的确认也可由稽查环节代替,评估工作人员没有税务检查证,执法力度明显不足,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评估工作开展困难重重。

(二)纳税评估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评估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1、评估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纳税评估岗位设置没有统一做法,岗位设置差别较大,管理制度也不完善,职责划分不清,存在多头管理情况,有的地方评估机构受上级

四、五个业务部门领导,且部门间各有各的要求,造成增值税、所得税评估软件不同,数据不能兼容,工作开展难度很大。

2、评估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审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但是,目前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不善于从掌握涉税信息中找出蛛丝马迹,挖掘深层次的问题,使很多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停留在看看表、翻翻帐、对对数的浅层次上,评估工作的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纳税评估与征收、稽查等环节衔接、协调不足。工作中与其他环节的联系、联动常常出现一些问题,纳税评估的中心监控地位不能得到体现。

(三)纳税评估的信息渠道有待于进一步拓宽

1、税务机关信息来源渠道受限制,信息量不足。资料信息直接影响着评估工作的效率和成果,从各地运行情况看,目前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以及内部的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受条条影响较大,信息数据不能统一共享,国税、地税之间缺乏交流,税务部门与商业银行、海关、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横向联系不够,许多必要的相关资料没有得到收集和确认,信息不能充分共享,缺乏统一的“税务数据仓库”。

2、纳税人提供的信息数据质量不高,资料不全,相关信息不足,表现为财务不健全、数据不准确,使指标的可信度下降,以此为计算的评估指标,参考价值不高,也使评估的质量难以提高。

(四)纳税评估的范围、方法有待进一步扩大、提高

1、纳税评估实施的范围有限,目前纳税评估的范围基本局限在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申报分析上,对消费税、所得税等税种的评估,对进出口企业的免、抵、退情况等评估进展非常缓慢,对税款流失严重,监控难度大的小规模企业、个体工商户迫于信息等原因还不能有效开展评估。

2、计算机依托不足,大量数据需要手工录入,评估文书复杂,可操作性差。(1)目前全国广泛推广应用的中国税收征管系统(CTAIS系统)是基于SYBASE数据库基础上开发的,而金税工程软件是在ORACIE基础上开发的,一些报税数据、评估软件还是在FOXPLO数据库基础上开发的,数据库的不统一,给信息共享带来技术障碍,大量的评估信息搜集靠手工操作录入,效率低下,差错率高;(2)文书繁多,有些税务机关仅专设的评估岗位文书就有20多个,其中不少税务文书内容重复,有的则与评估意义不大,容易使人产生敷衍态度,不利于评估工作的健康发展。

3、纳税评估指标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现行的纳税评估体系是确定行业内平均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只要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型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还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的结果和开展方向。

四、完善纳税评估体系,构建税收管理新格局的对策与思考

(一)提高认识,统一政策,规范评估运行鉴于纳税评估强大的税源监控作用,为统一认识、规范操作,国家税务总局应制定统一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对纳税评估的概念、评估的范围、内容、岗位职责、执法方式、工作规程等予以明确,在适当的时机,将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监控的重要内容纳入《征管法》或《征管法实施细则》之中,使评估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地要在总局的具体要求下,统一认识,健全评估机构,完善评估管理体系,开展工作。

(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1、优化配置,合理配备评估人员。选择一批懂税收、通法律、会财务,精通计算机应用的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干部从事评估工作,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合理搭配人员,达到资源的最优组合。

2、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评估人员政治、业务素质。要加强对评估人员的培训力度,对评估工作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加强经验交流总结,切实提高培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一批能胜任评估工作的“专家”,和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评估队伍。

3、加大干部考核工作力度,强化干部队伍管理,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将评估工作列入岗位责任考核内容,对达不到评估质量要求和完成不了评估指标的,追究主管负责人和评估有关工作人员的责任。 4.建立激励创新机制。(1)加强税收文化建设,培养评估人员爱岗敬业精神;(2)实施能级管理,根据干部专业等级和工作实绩,择优上岗,并实行业务能级与待遇、职务挂钩,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立足岗位、系统学习、奋发向上的良好局面。

(三)完善评估方法体系,提高评估工作手段

1、实行分类评估管理,拓展评估监控面,实现对纳税人的整体综合评定。(1)实行分类评估管理。对大型企业集团或重点税源,依靠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库和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和电子报税,逐步实现税企联网,利用税收评估软件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控制;对中小企业实行行业税收监控管理,通过行业税收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统计分析,对纳税情况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确定评估对象进行评定处理;对个体工商业户,可采取事前测定评估方法即计算机定额管理系统管理,将个体业户的平均经营水平和销售水平,用保本推算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得出一个定期内与营业规模相适应的较为合理的应纳税定额。(2)开展多税种评估,拓宽评估的范围。要在增值税评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消费税、所得税等税种评估方法,使纳税评估系统涵盖所有税种,贯穿征管各环节和全过程,从而实现对纳税人的综合管理和全面监控,实现征管业务的全面监控。

2、完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1)注重调查,不断丰富和完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在对纳税人涉税信息全面收集整理、抓好评估基础指标测算的基础上,对纳纳税人正常经营状态下的销售额、销售成本、流动资产等指标进行纵横对比分析和综合测定,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做好评估“量化”分析,以准确体现纳税行为的共性和规律,不断提高“筛选”异常信息的准确性,为评估的实施提供真实的指导信息。(2)建立模糊分析体系。将评估范围扩大至纳税人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进销规模、仓库出入等方面,实现对生产销售的全方位分析,应用经济指标,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以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

3、简化工作程序,规范评估运作。(1)简化工作程序和文书数量,提高评估工作的可操作性。要本着简化、实用的原则,结合各地工作实际,合理确定工作程序和文书,增强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免评估工作流于形式。(2)规范评估运作。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方法,加强对评估工作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明确评估工作中征收、管理、稽查的相互协作关系,使各环节、各项工作互相紧密衔接,保证评估管理操作行为规范运行。

(四) 依靠科技手段,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信息质量

1、建立和完善评估信息提供机制。税务机关通过法规、规章等法律形式,制定被评估方必须提供的信息项目和具体要求,以确保评估信息的准确全面。

2、依托计算机网络,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和质量。(1)以多元化电子申报为切入点,加强评估所需信息的电子转换能力,减少人工输入信息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2)重视信息的管理和应用,集中人力、物力、技术,改变信息处理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实现信息处理的集中加工与广泛共享,提高信息的加工能力和利用效率。

3、引入国际上先进的数据仓库技术,构建税务数据仓库。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纳税人分散于CTAIS税收征管系统、金税工程系统、外贸进出口退税系统、生产企业免抵退系统和工商、海关、质量技术监督局、经贸局、商业银行等内部、外部系统的纳税人涉税信息进行共享、抽取和多角度的对比分析,实现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纳税情况、资金运用情况等各类涉税信息的全面掌握。

(五)发挥评估作用,开展纳税信誉评价,实行等级管理纳税评估为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制度提供全面的信息来源,我们应有效利用评估结果,对纳税人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标准进行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在此基础上对纳税人提供差异化的纳税服务,对高等级的纳税人为他们提供最佳纳税服务,同时对信誉等级低的纳税人加强培训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办税能力,对有意偷税的移送稽查,加大稽查打击力度,严格依法处理,形成良好的体制激励,营造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税收环境。

第四篇: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作为衡量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指标集合,在建立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化比较全面地反映顾客的满意状况。

(2)可操作性原则———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最终体现由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最终再到定性认识

的过程,因此,要求指标体系能准确地量化、分析和处理。

(3)可比性原则———要求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能体现它的稳定性,更主要的是不同时期的指标必须可比。

顾客期望指标体系

顾客满意度实际上是由两个基本指标即顾客期望与感知价值构成,而每一个指标下是由一系列的分指标构成。

顾客期望指标体系

顾客通过对竞争对手营销组合的了解,结合自己的消费经历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最终通过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来综合体现顾客期望的目标与意图。而且每一方面都由一系列分指标构成(图2)。

顾客满意度指数计算程序

顾客感知指标体系

指顾客在完成购买行为过程中和购买行为后对企业所提供产品的综合反映,它 包括企业所提供产品能否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程度和营销组合策略的实际效果, 它是顾客期望指标体系的实际反映。

顾客满意度指数的计算

顾客满意度指数的计算程序

顾客满意度指数的计算程序如图3 所示。

顾客满意度指数的计算方法

顾客满意度指数最终是由一系列指标构成,而对于每一个分指标的定量分析,一 般最简化的方法是由企业设计利克特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即分别设计很满意、满意、 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五层,先后分别赋予

1、

2、

3、

4、5 这5个分值,分发给一定数 量的目标顾客,发后针对每一个分指标要求顾客从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期望价值和感 知价值比较后的满意程度,再根据综合得分,判断企业产品总的顾客满意程度,指标 值越大说明顾客越满意;指标值越小说明顾客期望和实际感知差距越大,说明顾客越不满意。

第五篇: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

现代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 而且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实质和内在要求。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经济活动就难以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正在致力于现代市场经济建设,经济活动也在有序的进行。我们知道,经济活动的基本行为是交易,而交易顺利实现的前提是交易参与者都诚实守信。然 而,信息的不对称是人类交易活动中难以克服的基本难题,有的交易者便利用这一难题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以欺诈的手段、损害他人利益来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一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个人征信体系应运而生。

个人征信系统又称消费者信用信息系统,主要为消费信贷机构提供个人信用分析产品。随客户要求提高,个人征信系统的数据已经不局限于信用记录等传统运营范畴,注意力逐渐转提供社会综合数据服务的业务领域中来。个人征信系统含有广泛而精确的消费者信息,可以解决顾客信息量不足对企业市场营销的约束,帮助企业以最有效的、最经济的方式接触到自己的目标客户,因而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个人征信系统应用也扩展到直销和零售等领域。在美国个人征信机构的利润有三分之一是来自直销或数据库营销,个人征信系统已被广泛运用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

建设个人征信体系具有以下现实意义:一是调查验证他人的信用,使赊销、信贷活动中的授信方能够比较充分地了解信用申请人的真实资信状况和如期还款能力;通过信用信息的传输来降低信用信息不对称的困境,从而约束市场交易各方的行为,使授信方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是节约交易成本。征信是由专门的征信机构负责对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评定,专业征信机构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有利于提高社会运行的效率,节约单笔信用交易的成本,减少社会和个人时间成本。

三是个人征信系统的完善还起到对失信者的惩戒及提高社会信用观念的作用。由于征信机构掌握的信用信息覆盖面广,信用结果的传播速度也快,失信惩罚机制的作 用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个人认识到守信的重要,失信获得的利益是暂时的,而经济惩罚则是长期的、广泛的。征信还可以起到一种无形的导向作用,使信用变 成一种潜在的经济资源,信用报告可以成为政府、企业或个人进入信用社会的一种资格证明,成为从事契约活动的通行证,从而对个人的行为起到制约和规范的作 用,提高全社会的信用观念。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现代市场经济建设,在这波澜壮阔的伟大工程中,包括征信体系建设在内的信用体系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征信体系建设基础性的制度环境远不如欧美国家完善。一方面,社会信任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开展了一场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抛弃,社会信任机制遭到极大扭曲。进入经济转轨以来,政治和法律逐步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正名,人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商业时代,但由于信任机制未能及时建立,市场经济重要的道德基础——契约道德缺乏,商业交易中的相互欺诈等失信行为猖獗,一些正式部门和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设租寻租,谋取部门和个人利益,损害了其公信力。另一方面,法治基础薄弱。受传统封建社会的影响,我国法治思想的民众基础比较脆弱,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推进法制建设,大力倡导和建设法制社会,但促使人们讲信用的基础的法律制度如私有产权保护、公务员管理方面的法律才建立不久,且执行起来困难重重,所以征信制度的推进还任重道远。

建立高度的社会信用,加强法制建设,是今后我国建设征信体系的十分重要的制度基础,也是国外经验对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信用发达的欧美国家,都有关于个人信用征信的完善的

法律法规,如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信用和贷记卡披露法》、《公平信用结账法》等相关的征信法规给征信机构明确了业务和职责以及风险,从而促进了信用市场的扩大,也降低了整体经济成本和风险。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立法经验,积极推进我国征信立法工作,制定全国性的个人信用管理法律。

从世界各国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做法看,个人信用体系建立都是在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下进行的。在现阶段,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一种必然选择,政府的调控能力和动用资源的能力最大,要在短时间内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尤其是征集信息数据,如果没有政府的权力做基础,是无法完成这一艰巨工作的。因为征信数据的采集可能会涉及金融、财政、工商、税务、公安等多个部门,跨部门的协调和征集工作,只有政府出面不可。

提高个人的信用意识,加强诚信教育,完善失信惩罚制度。市场经济主体是选择守信还是失信取决于成本收益分析,我国 目前的情况就是失信的收益远大于其成本。因此我们应采取措施增加失信成本使其高于失信收益,从而减少甚至杜绝失信行为。通过加强法制制约,用法律明确规定 对不同的失信行为给予轻重不一的处罚,把失信者的失信行为扩大为失信者与全社会的矛盾,对失信者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和威慑力。再辅之以道德教化和舆论监督, 让人们逐渐认识到信用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资源。守信者将获得种种收益,享受生活的便利;失信者将面临道德、舆论的谴责和严厉的经济制裁。从而使 诚信成为人们推崇的道德品质,逐步建立“诚实得实惠,失信受惩罚”的良好社会风尚。

2005年7月1日起,央行力推的全国个人征信系统在北京、浙江、广东、重庆、陕西、广西、四川和湖南8个省份联网。2005年年底,我国所有商业银行和部分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将联合起来,实现个人信用信息的共享。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需要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西方国家构建个人信用体系用了100多年的时间。我国在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道路上已经跨出了战略性的一步,相信随着我国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信用体系的建设必将为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在我国参与全球竞争过程中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上一篇:品德与社会课堂实录下一篇:篇餐厅员工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