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子经营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进入21世纪,一个全球化市场已经形成。具有资金、技术和营销等多种优势的外国种业集团已经参与了我国种子市场竞争。同时,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和一优双高农业的开展,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实施,打破了行业封锁和地区封锁,使得农业科研单位有机会发挥自身的优势,走种子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种子经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业种子经营管理论文 篇1:

浅议种子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    要:目前,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提高种子在农业中的地位,提高种子利用率,成为种子管理的重点任务。分析农业种子管理问题和制订解决方案,有助于全面建立种子管理系统。种子管理人员必须履行职责,按照相应规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及时查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进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水平,为种子市场机制改进作出贡献,为健康育种创造条件。

关键词:种子管理;工作;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农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始终是国民经济不可动摇的基础。农业部门应对农业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全面优化管理不良种子,从而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1   我国农业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种子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播种前,选择高质量品种进行科学培育,是提高作物产量及质量的必要基础性工作[1-2]。种子管理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直接影响,关系到农民的根本利益。为了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必须对种子质量予以严格把关。我国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在实践中认真审查和分析种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近年来不断深入分析可知,种子研发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手段,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来源,这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颁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种子法》,但仍有很多优良品种的知识产权受到侵犯。

此外,工资水平低与机制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我国种业的快速发展。

2   种子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1   种子市场比较混乱

种子经营管理过程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可能会导致其市场失衡。一些种子公司试图降低成本,通过垄断等手段获得最大利益,甚至不遵守道德规范。如果继续任由其发展,难以保证种子的质量。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这样违反种子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甚至出现作物产量减少和质量降低的情况,为种子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增添许多不确定因素,并对种子机构的管理造成严重影响。

2.2   种子市场开放存在监督管理问题

种子市场开放以及监管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种子供应和种子市场获取利润之间的矛盾。种子生产商和一些中小企业为了生存,想要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采取了非法措施和手段,以避免监管机构的监管。此外,长期以来人们进行种子管理受到传统管理方法的影响,其对种子市场的监管未能充分关注;市场对种子质量没有严格而统一的要求,也没有特别的测量仪器;未能对市场进行有效控制。这使得建立有效的调节机制变得异常困难。

3   应对种子市场的管理方法

3.1   完善种子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

种子市场管理系统的创建和改进,是种子管理的基本保证。从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国家应高度重视农业用种,严格遵守现有法律,根据法律完善相关法规,制定严格的标准,在种子进入市场前控制好种子质量,阻止问题种子进入市场。

在种子管理体系完善的过程中,需要相关的部门对种子管理法进行进一步加强,不断完善种子管理机构,加强建设种子管理服务队伍,为种子管理体系采取保障性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善种子管理体系,实现种子生产每一个环节的严格把关,使种子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更加标准和规范,有利于种子质量水平的提高[3-5]。

3.2   重视种子管理,指导农民科学选种

种子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种子质量问题是否过关以及企业如何对种子进行经营,这些问题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因此,正确指导农民科学选择优良品种,规范企业盲目引进和随机推荐,可以有效遏制种子市场的混乱。

为了确保农业种子使用的安全,并提高农民对种子使用的信心,应当通过对种子生产和管理单位的检查和评估,建立种子品种推荐制度。

同时,种子研发机构、育种单位和种子管理部门,应按照高产优质品种栽培标准,组织申报种子集中种植与展示,并组织相关专家和种子管理企业进行实际研究,对田间品种进行鉴定,确定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强的合法优质品种。必须严厉打击非法行为,逐步完善种子市场机制并营造良好的销售环境。

3.3   加强宣传,提高预防意识

由于种子行业的特点,可以通过举办大型商业讨论会、培训、广播、口号和其他形式的宣传,大力传播与种子管理有关的法律知识。也可宣传非法种子贸易造成的严重后果,开展“权利落实日”或“农村普及日”等活动。

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农民法律意识逐步得到提高,并且避免了被骗的潜在危险。可以通过“3·15”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预防种子管理的意识,让人们充分了解种子相关法律法规且合理保障自身权益。同时,为人们提供关于种子管理的相关知识,加大广告的宣传力度,充分提高种子从业者和农民的法律意识,也要提高其对市场风险的认识,防止种植非法作物所带来的潜在危险[6-8]。

4   優化农业种子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4.1   加强对种子市场的控制与监管

随着种子品种及其生产渠道的增加,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种子市场的控制。确认清楚种子管理的条件、标准等,明确规定种子公开使用的条件和方法。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对种子市场的监管,另一方面为农民参与选购种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此外,在监测种子质量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检查种子生产、使用之间的关系,并确保种子品种的认证。在种植种子期间,有关部门应该严格遵守公平开放的原则,并建立专业的现场监测机制,考虑当地的实际农业生产情况。种子生产的风险评估、风险分析等都需格外注意,特别是种子生产风险、经营风险和质量风险,确保农民能得到可靠种子,并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4.2   优化种子业务

为了更好处理新品种的问题,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改进登记程序,并全面对种子管理实施登记制度,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检查。

一是组织开展种子质量抽检。二是检查种子标签、经营许可及经营档案、品种审定及授权情况等。三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查处市场监管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健全种子案件的举报制度,增强种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妥善处理种子质量纠纷。

同时,必须调整种子生产趋势,测试种子品种,根据新种子品种特征,培育其技术与方法,使新技术在提高农业作物产量和其他方面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引入新种子品种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必须为其提供物质和政策支持,建立有效的种子档案机制,确保种子市场的有序发展。建立统一的种子管理系统,创新种子管理工具,并提高种子的管理与服务水平[9-10]。

4.3   明确种子经营的管理任务

为了确保种子管理的有效性,符合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指标,有关部门必须明确种子管理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方面,必须严格界定种子功能并对种子进行有序管理,以便对区域农业时间、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管理进行深入分析,并建立全面的管理系统。

另一方面,加强技术人员培训,以便其能更好地控制种子质量。重点建立种子管理小组,有效提高种子管理效率,加强执法能力。查明生产、经营和使用种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精力提高种子管理人员的技能,从源头上控制种子质量,有助于本地区农业种子市场有序运作[11]。

5   结束语

种子管理人员应注意农业技术领域的知识扩展,并掌握实践经验,包括识别种子包装上的标识、种子名称、起源、质量检查等,只有种子主管部门不断提高知识水平,才能发挥其职能作用。此外,种子管理系统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为了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目标,有关部门必须认识到传统种子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明确种子管理责任,提高种子质量,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种子管理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收入。

参考文献:

[ 1 ] 王静.浅述新形势下农业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对策[J].种子科技,2018(8):34,36.

[ 2 ] 张苏兰.浅析种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参谋,2017(24):80-81.

[ 3 ] 张兴盛.农业种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2):81,83.

[ 4 ] 陈晓霞.新形势下农业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J].乡村科技,2017(27):24-25.

[ 5 ] 韩进伟.新形勢下的农业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浅谈[J].农业与技术,2014(5):222.

[ 6 ] 杨正斌.加大种子监管力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7(7) :44-45.

[ 7 ] 李凌云.浅析农业种子推广中的管理服务策略[J].种子科技,2020(1):117-118.

[ 8 ] 袁玉顺.种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5):95-96.

[ 9 ] 龙明丽.浅析新形势下县级种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种子科技,2020,38(18):38-39.

[ 10 ] 杨玲玲.浅议种子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种子科技,2020,38(1):26,28.

[ 11 ] 陈平.浅议农业种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种子科技,2018,36(4):39.

作者:田华

农业种子经营管理论文 篇2:

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产业化发展探讨

摘要:进入21世纪,一个全球化市场已经形成。具有资金、技术和营销等多种优势的外国种业集团已经参与了我国种子市场竞争。同时,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和一优双高农业的开展,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实施,打破了行业封锁和地区封锁,使得农业科研单位有机会发挥自身的优势,走种子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实现种子生产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创名牌,把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事业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产业化;产业优势;服务体系;品牌营销

进入21世纪,一个全球化市场已经形成。具有资金、技术和营销等多种优势的外国种业集团已经参与了我国种子市场竞争,对我国的种业发展构成直接威胁;同时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和一优双高农业的开展,原有的种子生产和经营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实施,打破了行业封锁和地区封锁,使得农业科研单位有机会发挥自身的优势,走种子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种子生产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创名牌,把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事业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一、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产业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种子产业化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大规模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种子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这也就意味着谁的产业化程度高,规模大,管理好,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反之,管理不善的地摊式、作坊式企业则要被挤出市场。因此,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积极参与国内外种子市场竞争,农业科研单位必须及时调整农业科技开发的方法和思路,促成更有发展的品种经营开发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转变,走种子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种子产业化是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种子工作就存在着育、繁、推互相脱节问题,种子部门之间,科研与种子部门之间种子信息互相封锁,互相制约,影响了优良品种的开发利用,减慢了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科研与市场不对接,选育的品种脱离市场,因此也难以转化为生产力。要彻底解决育繁推脱节问题,就必须走种子产业化的道路,实现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格局,加速优良品种的转化利用,使我国的种子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三)种子产业化是农业科研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科研单位必须克服“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必须面向农村经济建设,主动进入农村市场,发挥自身优势,强化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走科研育种、繁殖生产、推广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道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建立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科技发展新机制。只有实现了种子产业化,才能不断地为社会增加收益,并获得自身的较大的经济效益。

二、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产业化的优势分析

1.种源优势。农业科研单位作为新品种的选育者和优良种质资源持有者,在种子产业化建设中占有特殊优势和有利条件,利用市场平台进行成果转化:通过建立科技型种子企业,实行育、繁、销一体化企业运营,实现科研成果主导市场,不断推出新品种是科研单位得以立足市场的关键。

2.品牌优势。科研单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拥有过硬的制种技术及高质量的亲本材料,为市场提供优质新品种,为生产提供技术服务,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产品信誉,培育了自己的品牌。

3.信誉优势。信誉与产品质量及服务有直接关系,科研单位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确立有利地位。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在示范基地建设和科技下乡服务中,以普及科学技术,推广科技成果为宗旨,以农民的增收增效为目的,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不摆架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广大农民群众中赢得了很高的信誉,是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种子产业化的潜在优势和无形资产。

4.人才优势。科研单位大部分科技人员都是农业院校毕业的,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多年的专业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人才作为一种最宝贵的资源,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国内外企业争夺的焦点。

5.信息网络优势。农业科研单位每年通过订阅大量的国内外农业科技资料和计算机网上查询,能及时了解到有关科技动态,技术信息和最新科技成果。再者,农业科研单位每年都承担国家、省区域试验,是重要的中间试验基地。通过区试这个窗口,可以了解到全省乃至全国最新品种的信息,对好的品种可及时引进试种推广。同时科研单位自己的品种也可通过以上试验,扩大知名度,建立纵横网络,以利于新品种的推广销售。

(二)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产业化劣势分析

1.由于我国种子市场发育不规范,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进入市场,马上就被仿制、偷窃,许多科研新品种特别是常规品种在品种审定之前的各种试验中就已开始流失,品种审定后大多无偿地由种子部门经营,农业科研单位投入很多人力物力研究的成果却难以得到补偿,不能形成科研-开发-科研的良性循环,阻碍科研单位的发展,这也是种子产业化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2.人力资源管理滞后,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综合型人才。目前从事科技开发经营的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对现有的政策法规也知之甚少。因此,在种子经营活动中,往往是短期行为,缺乏长远规划和经营策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长期立稳脚跟。同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奖励制度,平均主义、大锅饭在一些企业仍然存在,造成人才流失严重。

3.新品种推广方面:一些科研单位对新品种推广重视不够,投入人力不足,市场开发能力弱,推广队伍建设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还有一些单位资金缺乏,基础薄弱,影响经营规模和种子质量的提高,是制约种子产业化的瓶颈因素。

4.加之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受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往往习惯于惯性思维,科研与市场结合不如一些私人机构灵活,科研人员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试验地材料的研究,忽视了对市场的调查了解,一些科研成果不能完全符合市场需求,造成科研与市场脱节。

综上所述,农业科研单位实施种子产业化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但总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因为毕竟是农业科研单位在种源、人才、技术等主要方面占优势。因此,农业科研单位实施种子产业化是可行的。但关键是如何扬长避短,励精图强,全面推进种子产业化,这是农业科研单位所必须认真思考的。

三、实现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产业化发展

(一)加速种业的育、繁、销一体化进程

加速种业的育、繁、销一体化进程,实现种子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产业化,逐步实现兼并重组、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产业化就必须要以自己的育种成果为技术依托,创办种子为龙头的科技企业,以科技企业为科技成果的载体,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开发优良新品种,推动科技成果向商品化和产业化发展。为拓宽市场,壮大经营规模,减少区域内部竞争,可以采取入股、合作、重组等形式与种子生产或经营部门联合组成科研生产经营联合体,真正实现育繁推一体化经营格局,达到科技资源、金融资金优化配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全新运行机制,以加速种子产业化进程。

(二)加强育种攻关是种子产业化的核心

加强与国际、国内信息交流与合作,广泛收集国内外种质资源,鉴定筛选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优异资源材料,进一步研究创新,提高科研育种水平,新品种的选育必须与市场对接,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确立育种研究的方向,并运用遗传学、现代生物工程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育种攻关,使育种工作不断有新突破,尽快选育出符合市场需要的科技含量高的不同类型的作物新品种。使之既有主栽品种,又有搭配品种,还有后备品种和适于不同用途的优质专用品种,形成一个比较配套的优良品种群,为长期占领市场提供丰富的种源基础。

(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经营和管理队伍是种子企业兴旺的力量源泉

加强人才培养,人才作为一种最宝贵的资源,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国内外企业争夺的焦点。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一批具有技术知识和市场开拓能力的营销人员和一批创新意识强、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管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四)建立服务体系

目前种子经营将进入大市场、大流通的竞争时代,竞争的侧重点由质量向服务转移。我国种业必须建立手段先进、反应灵敏、科学有效的服务网络。

(五)建立农村销售网络是拓宽种子销售市场的有效途径

根据我们近年在示范区建设中成立农民技术协会的经验,把那些热心农业科技的人才联合起来,组成示范推广网络。通过示范引路,使最新种子和技术成果及时入户,直接与农民见面,让农民自己决定取舍,在此基础上建立直接的良种供销渠道,以销定产,这是加强优良品种推广利用,实现种子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

(六)品牌营销

利用科研优势,树立知名品牌。由于产品的同质性越来越强,品牌就成为人们挑选商品的主要因素,因此,科研单位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注意树立名牌意识,创建自己的名牌,向市场推出名牌种子,以高质量、精加工、精包装的方式去赢得市场,占领市场。

(七)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在种子产业化进程中的推动作用

农业科研单位一般底子较薄,科技成果转化和种子产业化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在这样的形势下,科研单位应把自己的新品种通过具体的试验、示范和高产样板田进行观摩,来引导政府行为对种子产业化的切入,发挥政府在组织协调、资金支持、政策推动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殿荣,李有利.加强作物育种完善联合机制促进种子产业化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1997,(7).

[2]乔鹏程,刘焕民.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产业化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1997,(8).

[3]张帆,张耀华.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3).

作者:杜永生

农业种子经营管理论文 篇3:

构建种子产业市场和谐新气象

种子是农业栽培的基础,是农业生产中各个环节最基础的部分,政府和全社会都在关注种子问题及种子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小的种子也逐渐成为一个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记者就吉林省种子产业问题采访了吉林省种子管理总站的丁万志站长,在采访过程中,丁站长就种子产业的特点、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现状、作为农业种植大省的吉林省种子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一一为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种子产业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与监督下,正朝着更加规范与繁荣的方向前进。

一、种子产业的特点

1.种子属于农业生产资料,具有巨大而稳定的市场

种子产业面临的最基本问题就是人口与耕地比例严重失调,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少,特别是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5亩。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是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的种子,农业生产用种构成种子市场的直接需求,为种子产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稳定市场。

2.種子具有季节性强、经营难度大、风险性和利润高的特点

种子生产和销售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当年销售的种子需要提前一年安排生产。由于产销不同期,整个经营活动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从种子产业链来看,新品种选育周期长(一般需要6—8年),投入大,风险大,生产的前置期长且最终的收种产量往往由自然条件决定,高要求的仓储、市场需求及竞争状态的不确定性、售后的高风险性等决定了种子产业经营难度很大。但是高风险必然带来高利润,种子行业利润水平高于许多传统行业。随着各种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繁育,新品种将不断推陈出新,种子的科技含量增加,利润也将更高,种子市场将更加活跃。

3.种子市场竞争激烈,生产和消费群体特殊,专业化产品非专业购买

目前,种子市场特别是主要农作物种子供大于求,与传统行业市场一样也出现了价格、品牌和广告大战。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后,国外跨国种业公司纷纷抢占我国种子市场,进一步加剧了种子市场竞争。目前在国内的种子生产者和使用者都是农民这一特殊群体。我国有农户二、三亿户,其中77.5%的农户(约1.8亿户)以种植业为生。近几年,各种子公司和科研机构纷纷加大新品种的开发力度,农民可选择的优良品种越来越多,但我国农民有明显的从众心理,且怕冒风险。面对生长表现优良又复杂繁多的新品种,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无所适从,即“专业化生产的产品,非专业购买”成为我国种业的典型特征。

4.较低的需求价格弹性和较高的供给价格弹性

种子价格的变化对单位面积播种几乎没有影响,农民并不会因为价格低就多买种。同时,种子是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无法即时生产性。所以一旦遇到种子生产量不足或自然灾害,种子价格就会特别高。由此可见,种子供给存在着较低的需求价格弹性和较高的供给价格弹性。

5.种子具有适应性,但质量指标较为复杂,难以检测,事故纠纷多,维权难

种子的特点还在于它有适宜的分布区域,几乎没有一个品种可以广泛地适应各种各样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种子的纯度、发芽率、净度和水分是衡量种子质量的四大要素,也是种子质量的量化标准。净度、发芽率、水分等可以即时检测,纯度是种子质量的核心标准之一。但种子纯度检测的不便性却长期困扰着我国种业。当前,我国对纯度检测常用的是异地检测法,检测时间较长,获取纯度结果多数滞后于种子销售行为,容易产生事故或纠纷,执法和维权较难。

二、世界与我国种业的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主要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如果农业不能提供足够的粮食和必需的食品,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

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保持种植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种子是种植业中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产量增加和品质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种业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行业高度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二是高新科技和人才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焦点;三是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发展方向,种子公司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种子产业是农业中最具有科技含量的领域,也是我国农业产业中最为活跃的产业之一,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种业基本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一、由传统育种技术向高新育种技术转变。二、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由科研、生产、经营脱节向育、繁、推、产、销一体化转变。

三、吉林省种业发展成就

吉林省是我国的粮食主产省份之一,以占全国4 %的耕地面积,交售了占全国15 %的粮食。在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粮食商品量及玉米出口量均位于前列。长期以来,吉林省粮食生产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吉林省种子产业的发展对全国种子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推动作用。吉林省委、省政府也对吉林省的种子工作非常重视,据种子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力的推动了全省种子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对农业的科技支撑能力,使得吉林省的种子产业取得长足的进步。

2000年《种子法》颁布实施后,我省的种子产业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种子体系基本确立,事企、政企彻底分开,严格实行“资格准入”制度规范种子市场,使种子市场主体呈现所有制形式多元化格局,从最初的60多家国有种子公司发展到现在各类种子经营户5453家,全省种子产业资产达16亿元,企业的实力明显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种子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品种引育、开发工作成绩显著。近几年由于《种子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实施,科研教学单位对新品种实行有偿转让,种子企业自主开发新品种的格局初步形成。品种权益的有偿转让有效地保护了育种专家的知识产权,科研教学单位从品种权的转让中得到的经济收益用于科研育种工作,增强了科研育种的积极性。同时科研单位的育种目标也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由过去的单纯追求高产开始向高产优质转变,育种试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每年通过审定的新品种数量逐渐增多,使得新品种推广速度加快,品种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周期明显缩短。

几年来,为了提高种子质量,我省不断加大种子质量监管力度,杜绝不合格种子进入吉林市场,提出了“种子质量全程监控”的工作思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依法治理种子市场,使得种子的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保护了选育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利益,有效地维护了种子市场的稳定。

在各级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相继建成了一批资源保护、品种繁育、种子检验、生产基地建设和种子加工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对我省搜集保护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加强原良种基地建设、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改善种子生产条件、提高种子检测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吉林省种子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据丁站长介绍,吉林省的种子产业在政府的支持下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种子经营机构数量多,行业过于分散,集中程度差,经营机构数量虽多,但是大多数经营规模狭小,经济效益低,缺乏竞争力;一些种子企业运行机制不灵活,资金规模小,盈利水平低,经营管理手段落后,自身没有科研人员和育种条件,而且还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我省的新品种选育存在投入较少、力量分散、急功近利等問题,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很难培育出有突破性、竞争力的品种;长期以来,不论是育种者、生产者,还是种子经营者都对品种知识产权缺乏充分的了解,没有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目前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力度依然不够,育种成果本身还没有成为一种商品。

五、吉林省种子产业的发展趋势

丁站长在为我们畅谈吉林省种子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提出,吉林省种业的发展趋势是随着世界与国家种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吉林省应根据我国国情和世界种业发展趋势,确定种业正确的发展方向, 当今我省种业应向以下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对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改造,利用生物技术向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渗透,提高农作物的育种效率,向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育种技术转变。实施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战略,逐步提高我国种业的科技含量。二是种子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今后的制种过程必须采取集约方式,变一家一户的繁殖为集中大面积繁殖,加强对播种、去杂、收获等种子生产关键环节的管理。三是向育、推、产、销一体化发展。种子产业必须改变目前分散的、小规模的区域经营模式,通过科研成果转让、知识产权入股、企业资助科研、资产捆绑重组等方式,实现种业科研、生产、经营的强强联合, 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丁站长提出,依法管理、规范种子市场是吉林省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积极推进种子认证制度,规范种子产业发展。通过品种合格性认可、系谱繁殖、过程控制等方式来确认种子的遗传质量(品质真实性和品种纯度),以及通过检测部门确认符合认证方案的要求而给予的书面保证(种子认证证书和认证标签)。实行种子认证制度既有利于规范种子行业主体的行为,加强宏观管理,促进种子贸易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效保护育种者的合法权益。

加大对种子行业的投资力度,继续深化种子体制改革,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加快资源整合,培植大型种子龙头企业,提高我省种子产业聚集度。同时,在科研立项和育种经费上给予大力扶持,鼓励企业创新科技、创立品牌、全面提高种子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丁站长认为种子产业作为市场经济中一个独立的产业,其发展也是遵循市场规律的,由于种子产业的市场竞争如同其他行业,也是非常激烈,要想获得广大消费者(即种子使用者)对产品有所信赖,除了保证好的质量外还必须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和完善的营销策略。从我省的种子市场具体情况看,树立品牌、完善营销策略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抓起:一是严格把关,保证企业经营种子的质量,以质取胜,树立品牌;二是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加强对自己产品的宣传力度;三是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包括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以此来占领市场赢得客户。

丁站长根据自己几十年从事种子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提出,随着农民知识水平与科技要求的提高,未来种子产业的发展将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但这个发展过程是漫长而艰巨的,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完善起来,只有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支持才能逐步构建种子市场和谐、平稳的新气象。

作者:金会翠

上一篇:幼儿思想品德教育论文下一篇:思品课开放式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