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山水画透视分析论文

2022-04-22

摘要: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作独特艺术之一,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所积淀的艺术瑰宝,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力充分将山水画作的特点以及中华韵味彰显出来。中国山水画又称水墨画,其一笔一画都体现着画家的心境以及所传达的情感,其不单单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包含了满满的人文价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概述山水画透视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概述山水画透视分析论文 篇1:

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景观意识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传统艺术正逐渐走向世界的舞台。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的一种题材,它不仅展现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中国山水画从造景模式上无不体现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崇尚自然,乐游山水、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观。从某种意义上也反应了人们所崇尚的生活理想。本文通过对传统山水画创作中诸要素的分析,寻找它与现代景观设计关联性线索。也试图透过对中国传统水墨画造景模式与理念的研究,来促进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山水画 景观意识 现代景观设计

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绘画艺术无疑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而其中的中国山水画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从简单走向丰富,从古老走向现代。中国山水画作为绘画艺术的一部分,它融合了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哲学观念,产生出中国特有的山水画形式。21世纪的今天,在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追求更加高层次上的精神生活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中国传统山水画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更是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而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艺术,它不仅仅只作为单一的审美对象来愉悦人们的性情。其所蕴含的各种文化意义,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尤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无论从绘画观念还是从具体的取景造图模式上看,中国传统山水画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中国传统山水画所蕴含的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主要以儒、道、释作为基础来指导人们的处世态度、目标理想乃至宇宙观,甚至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文人的画家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照,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山水画所讲究的意境美,即画家在画面构成中所追求的层次空间和诗性般空灵的意境,无不闪现着“以形媚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1.儒家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景观意识的影响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称:“圣人以神发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这说明中国山水画的崛起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作用的结果。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画家则把似与不似、虚实相间的创作方法与人格因素相结合,通过对山川草木、宇宙大地的赞美来表现人的思想与人格之美。而“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则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融合在一起。古人善于以“天地之气”聚而为山,融而为川,山水与人的“气”相通,把自身的人格置于山水中,形成了“同构”的关系。正如《林泉高致》中所述:“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画家会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并对人的心性与自然的物性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与刻画。这种被现代人称之为“景观意识”的山水画创作活动,也正是符合了现代人在景观设计中所追求的和谐人居观,故而,尽管在现代设计活动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一脉相承的中国的文化。

2.道家、佛家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景观意识的影响

在我国山水画艺术发展史上,除了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外,同样也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极大影响。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画家则以观大自然之貌,而得大自然之精神,来做为山水画创作的根本指导思想。主张不局限于同一时空的写实,而是凭借记忆感受去表现景物,力求达到某种“神遇”。在画面上建构一个空灵有趣的艺术效果。宗炳在山水画论中指出的“会心”、“感神”、“神超理行”等观念被看作是佛道合流所形成的山水画美学思想。而佛家的“禅宗”理念,提倡对自然的“顿悟”,领悟其中的奥妙玄机,从根本上解放画家的思想羁绊,创造出更加悠远空灵的山水画作。王维的《叙画》中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概述则更加强调的是突出其主体的内在精神和其客体的某种外在形式,彰显山水的神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把这种理念加以渗透,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符号的山水人居环境,这种把传统融入现实无疑是现代设计走向未来的方向。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造景模式中的景观意识分析

中国传统山水画在追求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过程中,其景观意识则一直贯穿着整个画面,创作者往往将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推向极致。

1.造景的主从关系

一般而言,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其所描绘的景观系统都存在主与次的差别,即在空间关系的处理上有主有从。具体地说,有近景、远景之分,近以显巧,中以构景,远以取势。不同的距离层次,有着残、略、详、空之分。所谓残,指的是意境的残留,略是过渡的画面,详是近人的场景,空是所谓能够带给人们联想空间的留白。画面的核心和主体是景物,是画家其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表现,近景和中景、虚景和略景的营造,其作用在于对画面意境的延伸,起到烘托主景气氛的景观效果。在北宋范宽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充分地印证以上的观点,这种近、中、远,残、详、空、略的构景手法,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有”与“无”的辩证统一关系,可以解释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关系结构。

2.人与自然的主从关系

在诸多传统的山水画中,人物的形象动作要素,从整幅画面构图上看似乎居于次要地位,但是,人物的点缀则体现了人与自然观景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了在以环境为主体的背景下,表现出人物游、思、赏、憩等观景、赏景、借景抒情的客观行为。仇英的《桃源仙境图》中就借助人物的表现,表达了文人内心中希望体会隐居之乐的情怀与思想。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山石矗立,虬松盘绕,乱云飞渡的景象中,隐约可见几位“世外高人”临流而坐。画面借助整体景观上不同构成元素的大小、位置、主次、领域和秩序等等关系协调,最终表达出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3.恰到好处的景观比例

中国山水画在构图造景中,比例关系的恰到好处,不仅可以传递出形式美的状态,而且通过人与物、物与物的物理比例关系,还可以恰当地阐释出人与世界的和谐、共生的哲学关系。中国山水画中的景观尺度,以人体的尺度作为基本的模数参考,采用散点透视法,呈现出多元共存,和谐统一的意境。在创作的手法上,画家追求尺寸的合理与结构的完美统一,最终达到完美的审美效果。画面中的树木、建筑、桥段、人物和山峦,都需要有适当的比例与合理的安排,才能诠释和表达出最为理想的画面效果。

三、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景观营造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山水画经过先人不断探索追求的结果,已建立了十分完备的审美系统和与其先适应的表现技法,包括对山水画画面空间的处理、应用方法上都有一套很成熟的理念和做法。

1.远近法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早在魏晋时期,朴素的透视原理就已经出现了。景观意识在实际的绘画创作过程中就已经存在。北宋郭熙的“三远法”,整体画面从下向上体现出景观的高、远之势,带给人们一种深远的感觉,从近山望向远山,主次分明,尺度恰到好处。在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篇》中,作者表示,山水画有着三个层次的说法,每一层都存在着其特定的尺寸,层层递进,同时层层交相呼应。创作者在对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其景观视点的范围,进而对事物之间的大小和其远近关系进行综合性的判断。而这种远近关系的存在,能够给人以空间的伸展,是营造可居、可游的人居环境的重要保障。

2.空间布白

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手法,并非简单意义上的“虚无”,恰当的留白可以引发人们的艺术想象力,使画面产生联想的空间和心理暗示的作用。对于山水画来说,想要打造出极致的景观之美,就要在创作上学会巧妙地使用虚实、疏密的关系。画面结构中的有无、疏密,是山水画景观十分强调的细节,需要在创作中注意到有画部分和无画部分的呼应结合,使得观赏者在空白处发挥想象。最终达到“画之形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的效果。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代笪重光《画筌》),就是对这种意境的最好诠释,与疏密、虚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环境中的“布白”我们可以理解做空地的合理搭配,是开放的活动空间,是人们休闲呼吸的气眼。这在现代景观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考量因素。可见,这种审美意义上的布白,同样有其现实的意义。现实中的人文景观的营造,也同样遵循着“疏密”与“虚实”的审美规律,园林空间所缔造的美景,正是在这样虚实结合、以无为有的创作理念中呈现的。

3.笔墨设色

中国山水画有水墨和设色两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墨在传统中往往也被看作为色,唐代张彦远有“运墨而五色具”的说法,后来又有五墨、六彩,说法不一。墨法,归结起来,有浓、淡、破、积、焦、宿几种,运用水墨,达到五色斑斓的效果。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设色讲究讲求随类赋彩。则根据具体对象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赋以色彩。中国画特别强调类性与固有色,例如宋郭熙所言,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林泉高致》),不大注重光线下色彩的复杂变化。山水画的设色,首先要看四时、朝暮明晦的不同,阴阳凹凸的区分,如春天有早春、暮春之别。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初春,自然不同于暮春三月郁郁葱葱的草色。在具体处理画面色调的时候,则讲究“相和”、“相映”、“相应”,使画面墨色趋于和谐与稳定之美。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同样注重强调建筑与园林造景在色调上的对比协调关系,不仅在景观主体中的风格样式上得相统一,还要注重软硬、冷暖、刚柔等元素之间相映成趣,形成更加和谐统一,富有情调的人文景观。

总之,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从根本上无法摆脱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的影响,在追求形式与精神相统一的过程中,在构图造景上所要追求的画境的理想,是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的作用下,以及在文人们的不懈努力中产生。儒家哲学思想的婉约美,道家哲学思想的刚性美,都融进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近年来,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力的不断提升,民族的自信心也随之崛起,中国传统文化也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的中国文化精髓中汲取营养的中国设计也必将深远地影响着世界。

参考文献:

[1]刘泽颖. 论中国传统山水画对江南古典园林的影响[D]. 河北农业大学,2013.

[2]冯炳超. 浅谈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油画题材内容的差异 [J]. 山西青年,2013(24).

[3]张盼.中国传统山水画色彩研究[D]. 鲁东大学,2014.

[4]蒋海鹏. 论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的营造[J]. 作家,2013(08).

[5]宋帅. 中国传统山水画生发的主要表现[J]. 中国画画刊,2014(02).

[6]黄齐贤. “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J]. 江西社会学,2014(04).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作者:李肇瑜

概述山水画透视分析论文 篇2:

国画“六法”背景下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力探究

摘 要: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作独特艺术之一,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所积淀的艺术瑰宝,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力充分将山水画作的特点以及中华韵味彰显出来。中国山水画又称水墨画,其一笔一画都体现着画家的心境以及所传达的情感,其不单单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包含了满满的人文价值。而基于国画“六法”的中国山水画,借助其系统的理论进一步针对画作的内在精神、气氛以及构图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此,有必要就国画“六法”背景下中国山水画的具体艺术表现力进行探究。

关键词:国画六法;中国山水画;艺术表现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院校园林专业校企合作创新研究”(2015M198)研究成果。

中国山水画艺术表现力的分析与鉴赏历史非常久远,而在鉴赏历史当中得到的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南齐时期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国画“六法”基于气韵、构图、用笔等角度为中国山水画的鉴赏以及优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从某种意义而言,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与鉴赏离不开国画“六法”的指导。故而,本文先分析了“国画六法”的内容及其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并就国画“六法”基础上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力的体现进行阐释,以期促进中国山水画的当代发展。

一、国画“六法”的内容及其在中国山水画中的

重要作用分析

南北朝时期,南齐时代的著名人物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谢赫在丰富实践基础之上提出“六法”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以及传移模写等六个方面的内容。由于谢赫擅长绘制肖像画和仕女画,经过山水画的丰富创作以及精心考察,著成《古画品录》,在此书中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鉴赏中国画作的艺术方式,即“六法”论。“六法”论的提出大大完善了中国古代画作创作与鉴赏的理论体系,为后人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提供有力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国画“六法”所体现的内容对当代国画研究者与爱好者进行创作与鉴赏也有极大的帮助,因此,需要对其在国画中的具体体现进行一一分析,并对国画“六法”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应用进行解读,进而促进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

二、国画“六法”基础上中国山水画的

艺术表现力的体现

(一)气韵生动

气韵是中国山水画创作后所呈现的一种气质,也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气韵能够有效衡量对画作的整体把握程度以及渲染水平。具体而言,气韵变化的意义在于意象的精神气质,正如谢赫之前提出“气韵生动”这一理论之前的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所称的“神”。在山水画作当中,生动的精神是指形象的精神氣质生动、鲜明而突出,具体到中国山水画中,因其不仅要描绘对象的形状,而且要表现对象的精神,不只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在神似基础之上,才能达到神韵生动的目的,成就画作的精髓,因为没有魅力、没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不能称为绘画。

在山水画画作中,气是画作的思想精神,韵是画作情趣。在创作一幅画作过程中,山水画尤其要注重灵动形象的展现,在达到形似基础之上,借助绘画技巧来进一步体现其“精气神”;在表现山水画作中的花鸟树木等时,也应当要看其是否活泼和跳动,要做到山有情、树有情、石有情,要将自身融入自然之中,感悟一草一木之情,才能够在之后的创作中为中国山水画注入生命;之后,还应当时刻把握画作的整体气韵,如在表现山水风景时要看其是否恢弘大气或者是恬淡平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气韵生动是从整体上来感觉的,在欣赏一幅国画作品时,也应当首先注重画作所体现的气韵。在“六法”之中,气韵生动作为画作欣赏的基本格调也是其余五法所依据的重点,其余五法均是为了营造气韵生动而存在的具体方式,而国画乃至现代画作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便是气韵生动。因此,要注重气韵生动这一点在中国山水画中艺术中的展现。

(二)骨法用笔

谢赫的国画“六法”中的骨法用笔除了指画作中的整体形象以及绘制画作元素的轮廓之外,还包括笔墨画用笔的力量大小。骨法是用来泛指国画中一切外物的轮廓描写,骨法在中国画中的体现则重点体现为一幅画作的轮廓形象,换言之,即为创作框架。而用笔主要是指中国画作画时运用到的笔墨技巧,恰当地运用骨法用笔可以将画作的形象精准传送出来,同时也能够借助技巧的运用将画作的质感呈现出来,其作为国画中最为主要的作画技巧,能够有效传递中国山水画作传达的意蕴以及表现的特征。总之,骨法用笔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与鉴赏过程中属于重要的一点。

骨法用法主要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骨法用笔具体的含义是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用笔墨技法来将对象的形状和质感巧妙创作出来。若将“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概述为“神”,那么骨法用笔便可以表述为“形”,因此,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唯有将“形”的描写借助于笔墨写出来,才能够进一步表现“神”,最后,达成“形神合一”,传达画作的精髓。在具体的画作当中,借助毛笔和墨来进行创作,用笔中的点、线、面,快、慢、轻、重、顿、挫、起伏用笔的变化,通过对画作意境的把握以及结合笔墨变化运用,来适宜地表现笔墨运用浓淡,准确造型。

(三)经营位置

国画“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即是指图画的构图技巧,构图在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所谓经营位置,就像是投入资金做生意,不可亏本,位置则为画作的比例尺寸、画面元素的位置、大小等。在山水画创作时要把经营位置放在第一位,构图决定整幅画作的成败,若构图有误则无法将画继续画下去,没有好构图,画作再形神兼备也会有欠缺,称不上一幅优秀作品。中国画一般来说多描写山水人文,其整体构图往往突出一个意境,在创作与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作时,应当先把握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由于中国山水画的自然元素往往占据较大的位置,房屋、人物占小的部分,所以应当从整体进行衡量,科学构图,采有多点透视,深远、高远、平远等构图法,并可以恰当利用留白技法进行国画构图与意境渲染。

(四)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是指画者在作画时要描绘出事物的本来面貌,绘制的对象应当与原型相像。应物形象考查绘画者的造型能力,与此同时,中国的水墨山水画讲究写意,而中国山水画的“似与不似”与西方的写实有不同,更加在意对于画作元素的神似而非形似。具体而言,绘画者在作画时,对人物、树木、动物等客观事物、生命的描写既要反映事物的原貌,描绘对象的形态,又要在尊重客观事物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取舍、想象。最具有代表性的如我国近现代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虾,齐白石的虾让人感觉像有生命一样,虽然细看会有对虾细节的夸张之处,但是,其把握的精髓之处恰到好处,达到了应物象形的目的,同时,又能够使画作源自原型,高于原型。

(五)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重点在于色彩应用,主要是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色彩,并借助笔墨的浓淡变化体现色彩的变化,在基于黑白二色最为基本的颜色之上,借助多种色彩的水墨浓淡描绘出事物。随类赋彩的重点在于其只是一种主观上的色彩,是一种象征性的色彩,绘画者以及鉴赏者需要调动自己的主观认知去感受这种色彩,从而实现无色胜有色的艺术渲染力。正是由于中国国画对色彩十分讲究,所以在画作创作过程之中,要确定主色调以及构建画作明暗结构,通过不同比例的水与墨构成的浓淡干湿以及留白等,构建出整体的画作效果。

(六)传移模写

传移模写主要指写生和临摹,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需要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以及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传移模写重点在于对其他作品与技法的模仿,在此基础上借助同样的技法以及构图等进行创作,再现水墨画。由于中国画的技法和风格是在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发展变化的,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以传移模写为基础,通过临摹前人经典佳作的技法,借鉴其构图、风格,推陈出新,有利于在传承中实现当代创新。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鉴赏画作时,也要看清其传承风格特点,看其是否创新。“六法”中的传移模写是指通过临摹名作从而学习到正确的技法与思想,为自身的画作注入活力,所以,在中国山水画画作的创作中,要灵活地将“六法”运用于具体实践中,实现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总之,研究国画“六法”背景之下的中国山水画,对画作的内在精神、气氛以及构图等十分有帮助。

三、结语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作独特艺术之一,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所积淀的艺术瑰宝。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富有变化,而其独特的绘画技法和笔墨运用,都与其他的画种截然不同,因此在鉴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时,需要结合水墨画的特点以及创作背景来进行鉴赏。另外,当代中国画创作者,也应当在融合一定的绘画技巧基础之上,把握国画“六法”精髓进行创作,同时将自身的情感倾注其中,借助灵动的笔墨,将富有情感的线条表现在纸上,造就优秀山水画作品,彰显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总之,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也在歷史长河中不断地发展完善,当代人理应汲取国画“六法”等理论精髓,积极实践传承未来,使得中国山水画散发更具魅力的艺术气息。

参考文献:

[1]马培.基于国画用笔六法艺术赏析[J].艺术科技,2018(1).

[2]李芳.以“国画六法”看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力[J].大舞台,2013(8).

[3]东方晓.品鉴国画  六法当先[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1).

[4]蔡星仪.“六法”与现代国画[J].美术观察,2008(8).

作者单位:

山东省寿光市实验中学

作者:苗青

概述山水画透视分析论文 篇3:

我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绘画技法对比

摘 要: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是,两者在绘画技巧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艺术家在进行画作创作时,针对自然山水等风光的视角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同。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中西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同,以及中西方艺术家的绘画技巧的不同。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画;绘画技法;对比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訓练计划项目(201910298025Y)阶段性成果;2019年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9NFUSPITP0928)阶段性成果。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是,这两种绘画形式的最终体现存在明显差异,主要是因为艺术家在绘画技巧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及艺术家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的山水画主要是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西方的风景画是在其一千多年之后,才逐渐兴起的,两者的意境、格调、色调等都代表了中西方的不同文化。

一、“线面”方面

“线”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面”是西方风景画的精髓。众所周知,中国画的主要手法是“线”,其在艺术家的笔下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能够将复杂的事物,利用简单的“线”进行描绘,使事物更具有生命力。中国山水画家在不断地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积累形成不同的“线”,能够利用这些“线”来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宽广胸怀,在画中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山川景色,如高山、树木、白云等。“线”已经成为中国山水画中的基本元素,所以,“线”应用的效果,会直接影响绘画作品的整体效果,这也是中国许多艺术家所要追求的终身目标。例如,画家吴冠中先生,在其绘画作品中,如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都能够清晰地展示出其对“线”的完美运用。

而西方艺术家在进行风景画创作时,更加擅长“面”的绘画应用,在描绘物象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物象的立体感,主要是因为“面”在塑造立体感方面是强于“线”的,能够更加真实地表现出事物的特性,从而让观赏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欣赏体验。由于西方画家更加注重真实情境的再现,所以,艺术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其作品都是由多个“面”组成,使这些风景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中的风景。因此,针对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鉴赏,需要分别注重“线”“面”的运用。

例如,展子虔的《游春图》中就是利用简单的“线”,构成了复杂的事物,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画中的树木、山水。由此可见,“线”已经成为我国山水画的重要构成,并且,大部分艺术家认为“线”能够表达出很多事物,不同的“线”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情感。而西方艺术家的风景画多是以整个“面”为结构进行构图。如戈延的《乡村景色》通过对山河景色的描绘,来体现出荷兰乡村的自然风光,其中,云彩与天空占据了整幅画的大部分,利用较低的视平线拉近河边景色,增加整体构图的立体感。同时,在整幅画的构图布置中,“线”的运用较少,这样能够使观赏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风景的魅力。“线”“面”是中方绘画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差异的基础体现,并且,“线”“面”构成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整个画作的水平,因此,艺术家要进行仔细构图,认真绘制。

二、造型方面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在整体造型上都不拘于形似,其中,“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点。在描绘物象的时候,通过眼睛观察,心灵辨别,来舍弃事物的外部形态,凭借自身的真实感受来进行艺术绘画的删减,形成独具个性化特点的绘画艺术构图。中国画不应该局限在特定的时间要求和空间要求上,不重视事物的本身,而需要利用“线”来构置主体结构,充分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进行绘画创作。中国画的整体构图强调描绘景象、“线”的变化、虚实对比等。中国画的绘画材料为“线”的使用提供了便利,如毛笔、宣纸、墨汁等,为中国画的绘画情趣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中国画家把笔法和墨法看作自己艺术生涯的研究重点,并且,每位艺术家也利用这些笔墨、线条充分表达出自身的独特魅力。

而西方的风景画更加注重物象的再现,强调光色、构图、笔触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运用,逐渐利用“面”构造出立体空间感,更好地贯彻西方视觉美学思想,真实地描绘出每个草木,并经过长期反复的观察和思考,更加真实地再现自然风光,从而为绘画欣赏者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游春图》中真实地描绘出了江南风光景象,其中,树木和山水都占据了绘画的较大篇幅,使观者第一眼就会直接看到高山、树木的翠绿,更好地体现出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色。虽然,艺术家所画出的山水画在整体形态方面是与真实山水存在较大不同的,但也可以充分表达出春意美景。《乡村景色》(作者:戈延)中利用的写实方式,将河流、房屋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充分地展示出艺术家眼中的乡村美景。并且,画家在风景画中融入了光色、笔触等绘画技法,将平面画营造出立体感觉,能够利用易于修改、易于覆盖的特点,对草木进行细致描绘,不仅构图更加立体,颜色也会更加接近真实事物,使观者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空间方面

绘画在空间构造上面,中国山水画主要是利用“三远”手法,即“高远”“深远”“平远”,进行绘画创作,充分展现出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意境,但是,与真实的景色在构造方面是存在差异的。这种不同于西方的物理透视原理技法,是中国画家意境神游的充分体现,更加符合中国传统观点。充分利用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散点透视绘画技术,来营造出具有传统文化背景和思想的写意作品。

西方风景画在描绘自然景色的时候,是在平面的二维构图上,追求虚拟的三维空间,充分利用物理空间理论、数学空间理论、立体三维手法,来精准地展现出立体空间,逐渐将真实的风景融入到画作中。西方风景画的本质是对自然空间的再现,是自然景物的载体,能够将固定的自然景色,转化为可以移动或者便携的绘画景象,其本质就是写实。西方风景画不仅是单纯的自然翻版形式,还需要附带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但是,这种审美观点直到19世纪末,才受到了西方国家的重视。

例如,《游春图》画作历史悠久,虽然“三远”的创作手法是较晚被提出的,但《游春图》已体现出了“高远”“深远”“平远”的绘画手法。《游春图》将树木创作在左下角,将山水创作在右上角,将人物活动创作在中间位置,体现出“三远”绘画手法的应用,促使绘画欣赏人员能够充分感受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意境。《乡村景色》中利用物理透视技巧进行河流的水纹绘制,如同真实的河流,更加贴近于现实。而且,在部分的纹路设计工作中,能够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整体思想情感。

四、色彩方面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在色彩的表现形态上面,中国画主要是以墨为主要的色彩,以其他颜色为辅助,充分展现出完美的画面感。但是,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艺术家在绘画技法的侧重方面也存在较大不同,无法进行系统化的概述,始终都是以线、墨为主,以色为辅地贯穿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始终,并且,这种将复杂转变为简单的绘画创作方式,特别适合中国儒家的思想内涵,如平淡意境、中庸境界等。虽然,中国山水画是以墨为主,但是,并不排斥色彩的融入,有重彩、淡彩之分。而在色彩的运用方面,一方面,将墨作为主体,将色作为辅助,两者互不侵犯又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整体以墨色交融为主,存在墨破色、色破墨的交相辉映。

而西方风景画侧重于色光的真实再现,通过将不同颜料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配合,形成更加贴近于现实生活的颜色,在追求色彩相似的同时,完全体现出真实的道路场景。相较于中国山水画而言,西方的风景画在色彩视觉方面更具有冲击力,而这也是西方风景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的原因。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受到科学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国际上艺术活动形式的不断交流,不论是中国的艺术家,还是西方的艺术家,在各自的绘畫领域中都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不论是中国山水画,还是西方风景画,都需要与现实更加贴近,推动绘画艺术行业的广阔发展。因此,艺术学生在学习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时候,要注重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将其精华纳为己用。此外,中国山水画要比西方风景画早一千多年形成,但是,由于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历史不同,以及艺术家的价值观和社会观的不同,所以艺术家在美术作品创作技法上存在不同。本文主要是对《游春图》、《乡村景色》这两幅画作进行对比分析,体现出两幅画作之间在技巧方面存在的本质差异,整体的对比分析结果为“中国山水画主要是在线条和置外物象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西方风景画主要是在画面和再现物象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同时,在空间方面,中国山水画主要是采用散点透视进行构图,而西方风景画主要是利用物理透视原理进行构图。并且,中国的山水画主要是以墨为主,西方的风景画主要是以色彩为主,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能够帮助学习绘画的学生提高自身的绘画技巧。

参考文献:

[1]张素娴.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途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

[2]王菲菲.我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绘画技法对比[J].中学教学参考,2017(15).

[3]贾小琳.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表现特点之比较[D].西北民族大学,2007.

[4]丁为民.“虚实相生”与“客观写实”:浅议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艺术表现形式比较[J].艺术科技,2013(3).

[5]魏理,胡国玉.中国古代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艺术特点之比较[J].艺术教育,2008(2).

[6]李雨欣.论李商隐无题诗的美感特质[J].汉字文化,2019(11).

[7]李雨馨.浅谈综艺节目的主持群艺术:以《快乐大本营》为例[J].大众文艺,2019(12).

[8]赵湘学,王京帅.浅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发展比较[J].美术界,2013(12).

作者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通讯作者:

郭承龙,博士研究生,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作者:黄文泽

上一篇:健全企业统计法制论文下一篇:危机公关网络公关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