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式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因素主要有慈善动机、个体动机、集体动机和情感动机,当前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促进机制应以利用企业的个体动机为主,从动力系统的视角,构建各自担当的引动系统、驱动系统和助动系统,并依靠耦合系统的协调力量,共同形成促进机制的最强合动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企业参与式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参与式教育教学论文 篇1:

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指标体系建构

[摘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破解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重要突破点。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是一种理想状态。构建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指标体系,应遵循主体性、导向性、互惠性、过程性的基本原则。在原则指导下,根据不同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尝试构建政府参与的支持型指标、行业参与的引导型指标、企业参与的主导型指标、职业教育学校和机构参与的匹配型指标框架,以期为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提供启示。

[关键词]企业参与 职业教育 指标体系

[作者简介]武博(1986- ),女,蒙古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广西科技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讲师,天津师范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广西  柳州  545006)韩刘洋(1991- ),女,河南许昌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天津  30038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支持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K13LX241)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指示中,提出要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形成教育和产业界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格局,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育人,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主要用人单位。企业的用人需求代表市场走向,职业教育对企业的供应状况代表职业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职业教育自身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与企业的不可分割性。因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以及两者的融合度,是破解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重要突破口。尝试构建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指标体系,有利于寻找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最佳方式,以期为实现企业的深度参与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内涵

多年来,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多是关于困境与对策以及寻找良好参与模式的探讨,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涵研究较少。目前研究中涉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界定,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从企业参与的内容来看,指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机构所开展的职业培训;①二是从企业参与的作用来看,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程度是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②这样的界定似乎只停留在表层,对其参与主体、参与方式、参与内容等要素的界定还不清晰,容易造成认识上的误区。

首先,对参与主体的概念界定不清,企业并不具备主体资格。“参与”在《辞海》中的解释与“加入”等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就是企业加入职业教育的过程,但加入的状态有主动与被动之分。200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加强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举办者、职业学校的合作者,不仅是参与者,还是处于重要地位的参与主体。其次,参与主体方不清,仅限于企业和职业学校或机构。当探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时,就会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这个过程只有企业和学校两者参与,事实上,它涵盖了企业、职业学校和机构、政府、行业等多重参与主体。只有多方共同合作,才能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落到实处。因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以企业为主要实施主体,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与政府、行业、学校和机构共同合作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内涵,应指企业全面介入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实现全方位对接的职教人才培养培训模式,也可以看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所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深度参与:一是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全方位融合,包括企业参与的模式与内容是否与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相吻合,职业教育学校和机构能否与企业协同育人。目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三种:“订单式培养”“2+1”“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式培养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教学,定向就业;“2+1”模式指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第三年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工学交替”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计划,由学校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③可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制订培养方案、提供实训基地、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但这些仅限于订单式培养与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与之前所探讨的“全方位融合”仍有一定差距。“全方位融合”强调企业应参与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全过程,包括招生、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教材选用、实训计划、师资培养、就业选择、经费投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政策制定、管理决策等多方面。只有企业全方位参与职业教育,才能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二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各个参与主体之间,应保持协调一致的内在关系。每个参与主体都是参与过程实现的支持方,缺少哪一方都无法保障这个机制的正常运行。虽然每个参与主体的职责不同,但各个主体的协调一致将有利于实现整个机制的优化,最大程度地发挥各个主体的有效作用。企业是参与过程的主要实施方,决定整个参与过程的实现程度;政府是企业参与的支持方,保障企业参与的顺利实施;行业作为企业的主管部门,是企业参与的引导方,指导、监督企业参与的各个环节;学校和机构作为企业参与的另一个实施方,是企业参与的助推力。职业院校、机构只有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吸引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

二、构建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指标体系的原则

构建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指标,必须基于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观,反映企业与个体成长、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和内容要求,体现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与满足。为此,笔者尝试提出如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的提法,最早来源于康德的哲学,它重新定义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对“主体消极、被动地适应客体”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认为应该让客体围着主体转,没有认识到实践在主客体一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马克思的主体性原则,是指人对世界、自身的实践改造原则,强调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能动地位。因此,有学者提出,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观性、自主性和能动创造性。④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模式中,此原则也同样适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一个由多方参与主体共同实施的合作过程,强调多方参与主体的主体性,需要各参与主体都在参与过程中体现本身的主观性、自主性与能动创造性。主观性,指各参与主体所带有的强烈参与意愿与明确的参与目的,是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行为;自主性,指参与主体要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身优势,明确参与职责,以独立自主的参与主体身份与其他主体合作完成;能动创造性,指各参与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可根据实践过程中的变动来调整参与方案,主动推进参与过程的实现。主体性是参与过程的核心所在,只有坚持主体性原则,才能保证这样一个多方参与主体共存的合作格局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2.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主要回答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在以往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研究中,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被看作影响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⑤企业的经济属性,决定企业要权衡成本与收益、收益与风险,从而决定企业行为。对此,许多学者在对策建议中提出,要强化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企业作为具有公民身份的企业公民,必然要承担自身对人类社会所承担的义务即企业公民责任,⑥可进一步理解为,企业要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等公民责任。由此可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一是以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为主的企业价值本位;二是以社会发展为己任的社会价值本位。由于目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还不完善,激励机制有所缺失,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与社会对企业行为的期望发生矛盾,促使企业选择经济效益作为权衡参与行为的主要指标。然而,企业本位不一定指单纯追逐经济效益,还包含自身成长的内在意蕴。限于现阶段的发展实际,社会上对企业本位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误区。社会责任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未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目标,将超越原有经济导向的企业本位,逐渐走向社会价值最大化的社会本位。在社会价值本位的影响下,企业才能实现主体道德追求与企业自利的双赢模式,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3.互惠性原则。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涉及多方参与主体的自身利益。企业深度参与的一个理想模式,就是实现多方合作的“多赢”,既能发挥政府管理、协调、激励的作用,又能体现行业协会的指导、中介、监督作用,还能提升企业与学校、机构参与的积极性,并满足他们不断发展的需要。互惠性原则,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还要充分调动各参与主体的能动性。这就需要各参与主体在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基础上,具有相同的参与目标、趋于一致的价值取向,形成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独立的良性互动关系。政府与行业协会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政府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针对性强的政策方针,也有利于行业协会组织的合法化发展;行业协会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行业协会对企业参与行为的规范化,能对各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预测与评估,也有利于企业的有序参与、良性竞争;企业与学校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职业学校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的市场化,也有利于企业树立自身的形象以及获得职业学校的知识、技术、人才、科研成果等;政府与学校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政府的宏观统筹,也有利于职校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基础资源配置,实现规模发展、质量提升等。因此,互惠性原则是各方参与主体实施参与行为的不竭动力。

4.过程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来自过程哲学。过程哲学的核心观点是: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整个宇宙是由各种事件、各种实际存在物相互连接、相互包涵而形成的有机系统,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活动过程。⑦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就是参与主体相互连接、相互支持的有机系统。秉持过程性原则,指参与主体各元素之间持续不断地联系与创造。怀特海曾对过程做过分类,他将过程分为宏观过程和微观过程。宏观过程是从已获得的现实性向获得之中的现实性转化;而微观过程是各种条件的变化,这些条件纯粹是实在的,已进入确定的现实性之中。⑧也就是说,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从宏观上,要为将来有机会参与职业教育创造条件;从微观上,要应对各种现实条件的变化,促使各参与主体实现参与意识的深化与参与能力的提升。由于各参与主体产生高度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与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应摒弃一步到位的观念,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作为一个长期、逐步实现的过程,从参与的现实条件入手,努力使客体的参与条件逐渐满足参与主体的主观需求。

三、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指标体系建构的原则,我们认为,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指标框架应由不同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所决定,分为政府参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学校和机构参与、行业参与四个部分,每部分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出二级、三级指标。

1.政府参与的支持型指标。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落实政府职责,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政府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中,体现宏观统筹、实施保障、政策支持的主导作用,力求做好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基本保障条件,包括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经济支持、实施条例的制定、制度建设、师资培养培训等。我国自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至今,仍未出台实施细则,因此,应将法律法规修订的进度情况列入衡量政府支持的指标体系中,从而加快完善法律的速度。

在政府对教育领域提供的经济支持中,与普通中学、高等学校的经费投入相比,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相对较少,经济支持程度严重影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对经济支持要素的指标框架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教育经费投入(科研经费、学校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企业参与专项资金(实训基地建设、企业补贴等)、参与企业的税收减免、贫困生资助、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投入(实训设备、教学设备、数字化设施)等。可以根据各级政府的投入情况,对省域之间、县市之间、学校之间经费落实的情况进行比较,根据其差距大小,了解政府的经费支持力度与落实情况。

实施条例应包括企业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企业参与资格审查条例、经费管理条例、就业资格准入条例、“双师型”教师资格条例等。虽然条例之间无法进行比较,但可以具体衡量不同区域内的具体实施状况,从而对企业参与的程度有一个宏观把握。

关于师资培养培训的指标,应重点考察培养培训的规模、速度与质量水平。目前,职教师资力量薄弱,培养培训任务主要由职教基地、少量职业技术师范学校完成,师资培养的规模与质量都有待加强,对职校教师的职后培训较少,限制了教师的提升空间,这些都是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培训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2.行业参与的引导型指标。在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影响下,各层次的行业协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行业协会与职业教育之间并未建立密切合作,没有充分意识到职业教育合作对自身发展的战略意义,大多是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来主动邀请行业协会参与。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学校的沟通桥梁,具有一定的代表、协调、研究、服务职能,既能协助政府统筹企业发展,又能凌驾于行业企业之上,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行业协会指导和管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可能的。

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引导型指标,可以根据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信息进行预测(可依据人口变动趋势、职业类别结构、各类企业的数量是否满足市场需求)和发布(专业设置是否满足产业发展趋势,劳动力结构是否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行业还围绕参与教育标准的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培训目标、课程内容、考试标准是否与职业学校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考试方案相匹配)、职业资格标准与国家资格证书制度的完善(组织考核的次数、参与资格证书考核的人次、颁发证书的数量、制度的实施与监管)、教材的推荐(是否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教材如何进行编写与规划)、专门管理机构是否健全(咨询机构、培训机构、决策机构、协调机构是否有健全的组织)等几方面,主要考量行业参与所带来的指导效能。行业参与的引导型指标,旨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作用,通过行业协会的协调沟通、政策引导、管理监督等功能,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效能。

3.企业参与的主导型指标。目前我国企业参与的状态大多是被动型的,参与的热情不高,这源于企业重要参与主体的身份还未得到社会各方的认可,需要企业在参与过程中体现其作为主要实施主体的价值。可以认为,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这一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中,政府主导这一模式发展的方向,但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则由企业主导具体实施的进程。企业深度参与的衡量指标框架,可从企业投入的各个要素进行构建,包括企业的人力投入、物力投入、财力投入、技术投入、时间投入,可通过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企业自评、行业评价、学校/机构的测评完成。

人力投入是解决职业院校师资结构不合理的主要方面,包括企业人员担任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的师资结构(数量、学历、性别、技能水平)、专业发展水平(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育意愿)、培养培训等。物力、财力投入的程度是企业实质参与程度的集中体现。物力投入包括企业提供的生产车间、生产场所、技术设备、辅助设施、校舍建设等。财力投入指通过捐赠、集资、独资、提供贷款担保等多种经费渠道为职业教育提供的经费补充,可依据投入的形式与数目进行量化比较。技术投入,指企业与职业学校分享生产技术,以及研发新产品投入的技术力量,包括为企业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所提供的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的数量、共同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成果等。时间投入,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年限长短。人才培养培训是一个周期较长、收益回报较慢的过程,通过参与的年限,可以衡量企业所投入的精力与重视程度。

4.学校、机构参与的匹配型指标。有学者曾提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四种模式,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之“学校主体”模式、校企共同体之“企业主体、学校主导”模式、教育型企业之“企校一体”模式、现代职教集团之“多元主体”模式。⑨可见,企业由被动“参与”逐步向参与“主体”转变,企业参与的过程是以学校为核心进行的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但是,学校自身建设的有限性、教育与市场的脱节,体现不出职业教育“职业性”的显著特征,不能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产生共鸣,也无法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学校或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使自身的各项指标满足企业参与的客观条件,凸显企业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机构参与的匹配型指标可分为人才培养(专业知识成绩、技术水平能力)、招生(入学率、生源来源、招生方式)、课程开发(教师、学生满意度、课程内容、教学设施)、师资配备(双师型师资结构、数量、学历、全职与兼职等)、实习实训(实操成绩、实习鉴定)、评价(社会认可度、学校地位、企业声誉、家长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就业(就业率、升学率、就业满意率、就业单位)、硬件设施(教学楼、实训车间、实习基地、图书资源、教学设备、生活设施、教室环境)、管理制度等。这些指标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学校和机构单方面完成的,而是企业与学校、机构共同参与完成的,最终结果将体现在学校和机构的这些匹配型指标中,反映学生从学习岗位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全过程。这些指标将转化为促使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取得教育结果的根本体现。

[注释]

①陈仙.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力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6.

②林永春,李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6):40.

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

④陈金美.主体性基本问题辨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2):56.

⑤李秀红.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力不足的经济学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50.

⑥聂伟.论企业的职业教育责任[D].天津:天津大学,2013:26.

⑦杨富斌.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3(4):77.

⑧(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M].杨福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391.

⑨童卫军,范怡瑜.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25.

作者:武博 韩刘洋

企业参与式教育教学论文 篇2:

动力系统视角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促进机制的构建

[摘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因素主要有慈善动机、个体动机、集体动机和情感动机,当前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促进机制应以利用企业的个体动机为主,从动力系统的视角,构建各自担当的引动系统、驱动系统和助动系统,并依靠耦合系统的协调力量,共同形成促进机制的最强合动力。

[关键词]动力系统 企业 职业教育 促进机制

[作者简介]叶志林(1966- ),男,浙江金华人,金华市教育局职成高教处处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张国红(1968- ),男,浙江东阳人,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职教部主任,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浙江 金华 321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浙江省教育体制改革和开放试点项目“中职学校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试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密切相关,企业的参与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的深度参与。当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普遍不足已成共识,学者们纷纷从多个视角作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但对于如何激励企业的参与,协调职业教育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则需要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思维。动力系统作为一个在能源、机电和汽车工程中普遍运用的概念,它的整体协调机理,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促进机制的构建中具有借鉴意义。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分析

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是重要原因,分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对于科学构建促进机制具有指导意义。著名学者徐国庆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分为三类:一是慈善动机,这与企业自身的成熟度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直接相关,也取决于宗教信仰对企业的积极影响;二是个体动机,企业在创造直接利润、方便获得廉价劳动力或提高社会声誉等方面能获得利益时,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三是集体动机,企业的共同愿望是提高整个劳动力群体的技能,但单个企业又不愿意来做培训投资,只有建立基于建章立制的规范集体,才会激发形成企业的集体动机。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当前还存在第四种动机——情感动机,企业与学校的领导团队之间如果建立一定的私人感情,企业会出于人情原因参与职业教育。

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重点把握和处理动机的多样性,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今一些学校通过找关系,弄人情以博得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情感动机,是一种不得已的当下流行方式,这显然不是长远之计。当前我国的企业成熟度普遍不高,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促进机制仍要以利用企业的个体动机为主,并尽可能地提升企业的慈善动机和发挥企业的集体动机。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促进机制的构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促进机制,是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各种要素和力量的集合及其相互作用的整体系统。从动力系统视角,应包括引动系统、驱动系统、助动系统和耦合系统四大部分。

(一)引动系统:形成促进机制的引力

1.标杆引路,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需要发挥标杆的示范效应,借助媒体的力量,建立“标杆引路,以点带面,整体辐射”的推进策略,在观念上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在方法上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动范本。一方面,要建立“政策标杆”,由政府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施条例,使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规范行业企业的职业教育行为,如规范企业的职业培训标准、内容和相关考核办法等;政府还应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奖励政策,可设立多层次多类别奖项,对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形式多样的表彰奖励;政府也可引入良性的竞争激励机制,如政府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培训市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产业优势和需要选择投资,并将企业投资纳入政府经费资助范围。另一方面,要建立“企业标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树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授予荣誉称号和经济奖励,如设立企业教育贡献奖、慈善关怀贡献奖、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奖等,在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和综合实力评估上给予倾斜,通过媒体大力宣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受益情况,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也激发更多的企业成为标杆企业的学习者和自觉实践者。

2.文化引领,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长远战略。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引动,不能只重视当下的、速成的刚性引力部分,更要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的柔性引力,以“润物无声”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就要求秉承“文化引领,战略驱动,校企融合”的文化建设思路,逐步培育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一是要建立文化培育的意识与耐心,政府要科学制定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的文化建设规划,运用行政资源进行教育、宣传与引导,让企业感受到参与职业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企业自身,逐步形成广大企业的职业教育情怀;二是要发挥行业和媒体的功能,引进与学习外国企业的先进文化,强化宣传,逐步建立普适价值观和提高企业成熟度;三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活动载体,将时代要求、社会使命、企业自身战略和企业主体文化结合起来,促进参与意义在企业文化中的渗透,逐步形成企业乐于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驱动系统:形成促进机制的动力

1.政策发动,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驱机制。当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运用政策杠杆驱动企业的积极参与成为最有效手段。首先,应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必须行为”,国家或地方政府应出台具备刚性制约机制的法律法规,如出台《校企合作促进法》,确保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明确政府职能和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应该”“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等没有约束力与操作性的口号,对于没有履行职责,逃避参与职业教育责任的企业,依据明确的处罚条例严格执行经济处罚或信用制裁。其次,运用“利益杠杆”撬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驱障碍,企业是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市场实体,它的利益需求是最根本的动力因素。应由政府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驱动与补偿机制,依据“谁参与,谁受益”和“多参与,多受益”的原则,立法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在制定税收减免政策,细化税收优惠标准等方面形成明确的法规条文,还应制定在补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支付成本、产学合作项目研发和培训项目支持等方面的资金补助政策。同时,要依托政府,加快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增强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驱力,促进企业主动谋求与职业教育的合作。

2.评价促动,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修正机制。评价是修正与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最直接手段,是促进产学合作的重要外驱力。以政府为主导,构建企业履行职业教育责任状况的评价体系,以此作为企业等级评定和其他各类考核评奖的依据,相关机构应制定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科学标准,设置严格的评价程序,如对校企合作的开展、职业教育的投入、员工教育时效等进行定期而全面的评估与监督,并出台配套干预性政策,建立企业与职业教育合作的“硬指标”,及时规避与修正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中的短视行为和不当行为。同时,以评价结果为基础,建立积极的动力机制,评价结果公开发布,接受大家监督,形成舆论的正面促进力量,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可以采取多形式的激励方式,带动广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

(三)助动系统:形成促进机制的推力

1.协会推动,构建产学合作的服务体系。部分发达国家的企业能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的积极介入。我国应通过各种举措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和自我管理功能,使其成为产学合作监管服务体系的核心力量。(1)政策服务。政府应赋予协会一定的监管权力,把大量微观层面的管理与服务性职能让位于行业协会,让协会自主建立完整的监管制度,提升产学合作的监管水平。同时,地方政府应赋予行业协会某些审批、评价、查验和定价等权力,强化行业协会的监管服务意识与能力。在此基础上,行业协会要全面参与产学合作的管理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例如,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培训发展规划及实施课程与教学改革等管理工作,参与制定本行业所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2)信息服务。协会要建立与企业、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有关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信息、职业教育信息、市场信息及技术信息等;开展多层次的调研与咨询服务,对区域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企业的生产和参与职业教育提供建议;定期举行企业技术发展论坛、产学合作论坛、新闻发布会等,加强协会与企业、职业学校等的交流,也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供决策依据;强化信息网络管理,搭建集综合监督、受理投诉、协调指挥和综合评价于一体的产学合作公共信息管理平台。(3)培训服务。行业协会应积极筹集经费,统筹规划,广泛开展与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相关的活动;同时,协会应参与制定具体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培训计划和课程改革方案等,积极组织和指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培训工作。

2.职教助力,构建职教自身的完备体系。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状况是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一个重要诱因,职业教育只有构建与企业“条件匹配”的完备体系,才能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1)与产业对接建专业。地方政府首先要立足区域经济需求,动态调整形成合理的区域性专业布局。学校层面要紧贴企业需求,根据企业岗位及技能要求合理规划专业设置,同时,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等,实现校企共建专业。部分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可以通过企业冠名、订单培养等方式,形成校企深度共建。(2)与岗位对接设置课程。课程设置一方面要立足当下,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开发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学得会,用得上,以岗位能力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指向学生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推进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3)与师傅接轨育“双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在多管其下,首先,要“走下去”,建立并严格执行专业课教师下企业挂职实践制度;其次,要“请进来”,建立“兼职专家库”,常态性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最后,要“研起来”,构建企业师傅与职教教师的沟通机制,开展定期的技术交流,共同研发项目。(4)与车间对接建基地。第一,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根据“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可在校内建设“教学车间”,形成集生产、实训、技能培训和技术开发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基地。第二,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基于合作协议,可以开展校企联办、校企协作和临时挂钩等不同松紧程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四)耦合系统:形成促进机制的合力

1.顶层设计,建立政府主导的管理体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促进机制的多个动力系统并非是单独作用的,而是相互耦合并以合力的形式存在的,其合力大小取决于各动力系统之间的紧密度,要破解各系统之间的沟通壁垒,需要顶层设计,建立政府主导的“政策法规—运行机制—评价体系—修正机制”一条龙管理体系。(1)确保政策法规的操作性。政府主导并制定的产学合作相关政策法规与制度规章必须是明确的、刚性的和可操作的,确保各相关主体都能在法规条文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2)确保运行机制的通畅性。促进产学合作管理体系运行的通畅性,需要多维视角。在资金保障上,须建立公共财政对产学合作管理体系的投入机制,确保资金渠道畅通;在功能匹配上,建立人才供需的预警机制,使政府整体把握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匹配度;在利益分配上,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给予相关企业以税费减免和项目资助等利益补给。(3)确保评价体系的激励性。评价的目的不是筛选,而是促进与发展,这就要求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标准与程序,评价结果做到透明公开,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资金激励、政策激励或荣誉激励,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4)确保修正机制的整体性。促进机制即使正常运转也难免会出现结果与预期的偏差,这就需要引入修正机制。修正以评价为依据,实现奖励与惩罚相结合,刚性要求与柔性建议相结合,短期整改与逐步改进相结合,以修正机制的整体意识赢得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态度。

2.交集探寻,构建产学双方的对话机制。促进机制各个动力系统的公共要素是行业、企业和学校等产学实体,只有构建产学实体之间的对话机制,平等交流,探寻各方的共同利益,才能实现促进机制各个动力系统之间的“低耗耦合”。在政府的协调下,可组建由行业、企业和学校联合参与的职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产学合作联盟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此为载体搭建多方式的对话平台,一是进行事务性对话,吸收教育专家、行业专家、技能人才和一线教师参加,共同商讨制订产学合作的运作方案,指导产学合作的实施;二是进行制度性对话,形成产学双方的例会制度,定期开展主题论坛、信息交流等;三是进行问题性对话,协调解决产学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研讨企业生产的技术问题或学校课程开发与教学中的诸多困惑。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促进机制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激励或阻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因素都是多元的、不确定的,我们在构建促进机制时只能考虑其综合的、核心的和相对稳定的参量来构建具有普适性的促进机制框架。在组成促进机制的四大系统中,引动系统是前提,驱动系统是核心,助动系统是关键,通过耦合系统的整体调控,形成促进机制的最强合力。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国红.行动体系课程视野下中职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机制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3]罗丹.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34).

[4]万伟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3(4).

[5]李传双.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探究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1(6).

[6]张国红.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4).

作者:叶志林 张国红

企业参与式教育教学论文 篇3: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思维重构初探

摘   要:以“教材+教室+讲授”为特征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我国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教育教学模式,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但该模式缺乏体验性、情景性、交互性等,受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教育产品的严峻冲击,但“人工智能+大数据“教育产品又存在教育理念弱化、教学资源体系碎片化、情感教育缺失等问题。针对传统教育和“人工智能+大数据”教育产品优缺点,提出了“数据+技术+思维”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思维重构,实现传统教育教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教育教学优势互补,以增强职业教育的时代特色,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人工智能  职业教育教学  思维重构

2017年国务院下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利用智能技术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全流程应用。不论是对新商业模式的追求,还是受政策引导,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教育行业标准配置。从智能化的作业批改、文字语音识别测评、拍照+搜题、自适应的学习等场景,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和讨论,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在于,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未来的教育如何发展?教师的育人角色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传统教室会不会空无一人?等等。针对教育专家、学者关于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冲击的担忧,职业教育教学该如何面对,如何进行思维重构,成为摆在教育界的一大挑战。

1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甚至是思维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1]。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机器人、语言语音识别、图像图形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的基础是大数据,脱离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就缺少了流动的血液。因此人工智能集成了大数据分析、文字语音识别、机器学习、虚拟现实等技术于一体,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大大增强了教育的体验性、情景性、人机交互性。

2  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优势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很多的“小清醒”,逐渐显现了其优势,主要体现在:

(1)教育资源已经形成了大数据,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集成。便于教师、学生、家长拾取。(2)中国传统教育离不开刷题,而引入人工智能的刷题系统,可以对学生的刷题过程进行记忆和分析,能准确判断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短板,从而有针对性强化短板训练。(3)学生通过人机交互式的学习,增强了体验性,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习成本。(4)在课外辅导方面,能大大减轻家长及教师的辅导工作量,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  人工智能教育产品在教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是一个特殊行业,其本质是对人的塑造。而采取人工智能的机器能否担当起这样的重任,答案是有争议的。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理念缺失。作为学校,其存在的最大价值在于营造育人环境和与社会相适应的一整套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培育着康健向上、具备正确价值观的一代代学生。但是作为人工智能的教育环境,其主要针对知识的传播,而不能完全实现育人的功能。(2)教育资源缺乏体系化。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教育资源较为紧缺,同时教育资源并未形成体系,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资源,呈现碎片化。(3)情感教育缺乏。具备人工智能的机器缺乏情感,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不能感知对方的情感变化,因此传统教育的情感教育,人工智能是不能完成这一重要教育功能。人工智能已经广泛进入到教育领域,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更是实现了VR虚拟现实、情景再现式教育等。教育界已经对人工智能产生了高度重视,同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4  教育教学思维重构

传统教育模式采用的“教材+教室+讲授”方式,已經受到人工智能强有力的冲击,学生掌握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材、教室和教师。同时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并受到教育界的青睐,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教育管理者及教育工作者,应该随应发展潮流,重构教育思维模式,使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发展规律、对未来学校的冲击等,增强紧迫感。学校应该解放思想,重构教育思维,加快教育改革步伐[1]。

4.1 重构职业教育教学思维

改变传统“教材+教室+讲授”的教育教学模式,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鲜明特点,形成“数据+技术+思维”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单一的纸质教材,已经远不能承载庞大的知识体系,更不能实现多种媒体交互和链接。教育资源以多种媒体共同交汇而形成的大数据资源库,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检索、学习和传播。传统的教室,虽然目前已配置了多媒体设备,但主要用于教师课件展示,学生不能通过多媒体设备实现交互性。学生已经厌倦了这种传统教室,不愿再走入教室,导致学习的严重缺旷现象。而学生更喜欢通过智能终端、手持智能设备等先进技术畅游大数据形成的知识的海洋。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由于受教师本身业务素质的影响,同时不能回放,导致讲授效果差强人意。而互联网思维,即开放与共享,人们通过各种社交平台交流和传播思想,并产生庞大的大数据资源,通过人工智能处理,产生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宝库[2]。传统的“教材+教室+讲授”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并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教育界应该顺应时代步伐,采用“数据+技术+思维”的教育教学模式,即将教育教学不断向前推进。

4.2 重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要体现“数据+技术+思维”的模式,采用“开放、共享”的思维,大力引进互联网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如中国大学MOOC课程、企业培训课程、人工智能教育产品课程等。试行校校、相企学分互认,取得合格成绩单后,可以与本校相关课程学分互认。通过构建“开放、共享”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受教育者适应“数据+技术+思维”的教育模式。

4.3 重构课堂教学体系

人工智能在线产品的层出不穷,传统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在减弱,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很多,不再愿意走进课堂。基于此,学校必须重构课堂教学体系,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针对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利用“数据+技术+思维”模式,构建以云课堂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学校重构课堂教学体系,研发课堂教学管理平台,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

(1)教。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通过速课、慕课等多种形式精心设计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内容,包括多媒体课件、视频、交互性作业等,形成教学大数据,并发布到学校自主设计和开发的云课堂教学平台,通过“教室+互联网”的形式组织教学。(2)学。学生通过“教室+智能终端”的形式从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参与学习,每个过程都有精心设计的学习目标和相关测试,学生的学习测试结果由教学平台自动记录,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3)评。学生针对每个教学环节,可以评价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由教学平台自记录,并作为教师考核依据之一。(4)管。教学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教学平台进入每位教师的“云课堂”,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效果、学生评价等进行监控和评估。

5  保障体系

5.1 数据保障

数据是“数据+技术+思维”教育教学模式的核心,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成立专门的团队,开发、收集、整理相关教育教学资源,并通过文字、PPT、视频、动画、娱乐、声音、链接等形态呈现,形成教育教学资源大数据库。教师根据教育教学需要,组合、拾取相关内容,学生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检索相关教学资源。

5.2 技术保障

技术是基于“数据+技术+思维”教育教学模式的支撑。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教育教学模式,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存储、管理和使用等功能[3]。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处理及检索、智能终端交互等。学校应该建立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存储处理系统、校园网络无线接入系统等,为“数据+技术+思维”教育教学模式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5.3 教师培养保障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虽然人工智能代替不了教师职业,但教师也不再是一支粉笔走遍天下了,教师必须紧跟教育发展时代潮流,不断学习和培训。学校应组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让教师掌握人工智能教育的相关技术,能独立制作“图、文、声、视”等并茂的交互式、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5.4 思维理念保障

人工智能时代,带给人类最大的变革是思维和理念的变革,因此作为职业教育,更应秉持开放、共享的思维,作为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不断重构教育思维,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的不断变化。

6  结语

人工智能犹如一阵春风,吹遍教育大地,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体验式、交互式、情景式教育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也应该清醒认识到人工智能在教育理念、教育资源资体系化、情感教育等方面存在天生不足,因此“数据+技术+思维“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够形成传统教育与人工智能教育的优势互补,也是今后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的必然。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应从各自分工重构教育思维,紧跟时代步伐,让人工智能为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 徐贵宝.”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策略解析[J].世界電信,2016(3):71-75.

[2] 陈晓珊.人工智能时代重新反思教育的本质[J].现代教育技术,2018(1):31-37.

[3] 谭维智.不教的教育学——“互联网+”时代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J].教育研究,2016(2):37-49.

[4] 车品觉.决战大数据[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刘庆

上一篇:高校体育个性化教学论文下一篇:中学生科学素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