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价值构成管理论文

2022-04-21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环境新闻的新闻价值核心所在,提出对环境整体的稳定性带来了风险,是构成环境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新闻价值构成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闻价值构成管理论文 篇1:

从文本结构看新闻价值

【摘 要】文字和图片构成文本结构。本文探讨的是新闻报道文本结构中的新闻价值,是记者或者编辑在文字和图片选择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本文以北京暴雨报道为例来分析文本结构中的新闻价值,试图探析新闻事件是怎样被赋予“价值”而见于报道的。

【关键词】新闻价值 文本结构 文字 图片

一、新闻价值的定义

新闻价值是由新闻价值源、新间价值观和新闻价值实现等多种涵义所组成的,既有包含新闻特性的客观事实、新闻工作者选择衡量新闻事实的标准,还包含受众接受新闻时的态度。

在新闻界关于新闻价值的定义主要有三类:即所谓的三种学说,首先是素质说,新闻价值是指“一个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和各种素质的总和。”①其次是标准说,“新闻价值是指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②最后一个是功能说,“新闻价值就是指新闻事实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③

这些定义的共同点是:新闻价值决定了什么样的事件能成为新闻。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新闻价值:

1、事件本身具有新闻价值

由此引申出来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事件才有新闻价值?是这个事件所涉的人物还是这个事件对人们的影响?事件的潜在价值如何发掘?

2、新闻工作者对事件的判断使得事件成为新闻

由此引申的问题是:新闻工作者是如何看待有价值的新闻的?判断的标准是什么?这也是当今新闻界主流工作人员的状况:新闻价值在这里被当成一种参照标准,新闻工作者根据这个标准来选择新闻事件。

3、新闻制作过程中的文本结构

不管是新闻稿、社交媒体内容还是其他的网络内容、图片、视频等,或者是已刊的新闻媒体报道。由此引申出来的问题是:这些文本是如何建构新闻价值的?正如哈特利在1982年指出,“在特稿中新闻价值的判断使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究这个报道是如何行文的,而胜于去探究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报道。”这正是本文结构探讨的视角。从这个角度对新闻价值进行探讨,是对新闻价值理论的补充和拓展。

新闻价值“管理着每个阶段的报告和编辑过程,并且它们融入在文本中。”在本文中,笔者以一种新的视角——即从文本结构出发(包括文字和图片)来思考新闻价值。

二、以文本结构视角看新闻价值

在新闻实践中研究者将新闻价值看作是新闻选择的参照标准和准则。比如,有些新闻工作者认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应该涉及到国家领导人,或者事件影响到大多数人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等。这种判断事件的新闻价值的方式会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每个记者和每个编辑对于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这种判断过程本身具有主观性。”。以文本结构视角来看新闻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文本话语结构(包括文字和图片)来总结其新闻价值的具体呈现状况。

比如,在以下新闻的标题中:

“7·21”特大暴雨造成全市近百亿元经济损失

北京遭遇61年来最大暴雨

北京:遭遇近年最强暴雨袭击

以上所列举的标题运用了“最大”、“最强”等描述,体现出了新闻的重要性。这类新闻文本的操作手法常被新闻工作者使用,已成为业内新闻操作惯例。再比如下面的标题采用“史上最……”的文本结构,来表现不同事件的极端属性。

“史上最牛司机”涉嫌五项交通违法

史上最严研究生考试成绩2月22日起公布

武汉两会“史上最短”

本文所采取的视角,不同于新闻事件本身的价值或者新闻价值判断标准与原则,而是从事件如何通过文字和图片的选择和使用来呈现其新闻价值的——即从新闻文本结构如何体现和建构新闻价值的角度来探讨。

三、文字与新闻价值

在新闻编辑过程中,很多稿件在文字上的变化是为了使其新闻价值达到最大效果。其手段包括改变新闻稿件的行文结构,特别是把更具新闻价值的段落前置,删去无关痛痒的段落,修改或替换某个词汇,还可以通过强调消息源的权威性来达到新闻价值的显著性效果,或者使用效果强大的词汇如“史上最……”等来加强其新闻价值。这些文字有其立场和态度倾向。

表1总结了在新闻报道中,通过不同文字的选择和使用,能构建不同的新闻价值。这种文字分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立场。这种立场在评价性语言里很容易看出。涉及到情感的文字,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其态度。其他如词性、数词和量词、明喻、暗喻、比较、影响等也是评估的参考指标。

例如:凤凰网“北京暴雨”专题中有一篇转自人民网的特写报道——“北京暴雨,我们守望相助”一文,开头有一段“核心阅读”:

7月21日,特大暴雨袭击北京!截至22日17时,已发现37人遇难。面对这场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大降雨,无论是否相识,无论身处何地,人们心手相牵,守望互助,用爱心和坚守传递力量、传递温情。

在上文中,可以看到表示判断性词汇有:特大暴雨、最大、遇难、守望互助;表示情感性词汇有:心手相牵、守望互助、温情、爱心;表示强度词和数量的词汇有:37人、22日17时、自1951年、最大降雨、特大暴雨;表消极意义的词有:暴雨袭击、遇难;表积极意义的有:相牵、互助、坚守。这些词汇的使用,使得这个事件具有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北京是首都)和时新性等。

不同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也能建构不同的新闻价值。如“一”的用法:

首都机场滞留旅客一度超过8万人

与周边群众一起,从岸边拉起绳索

喊起劳动号子,齐心协力拉一把

不一定换来彩虹,但努力过后一定是晴天

齐心协力搬开围栏,搬一点车走一步

一名交警赶来,见到李震一下子蹦出了一句话

在上文中,“一”的用法,有表示新闻价值的重要性的,如“一度”;有表示人情味的,如“一起”;有表示情感色彩的,如“一定、不一定”;有表示强度和量词的“一点、一步”;有表示时新性的,如“一下子”等。这些词汇“一”的不同用法,体现出新闻价值的不同方面。在这篇文章中,主要通过各种文字的选择和使用将人情味这一新闻价值发挥到最大,体现出了在暴雨中,人们相互帮助,传递爱心,坚持正力量的积极情景。

运用“文字与新闻价值评估指标”逐个分析文字中的新闻价值呈现情况,可把握报道新闻价值倾向,也便于有意识的建构新闻价值观。

四、图片与新闻价值

如何运用图片建构新闻价值?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图片拍摄的语境,包括图片的拍摄背景、地点、大小、背景处理、主角占图片的比例以及摄影技术方面,比如:快门、曝光、聚焦、拍摄角度等。

通过对于图片的选择和处理,能构建不同的新闻价值。与文字的使用类似,图片的使用也能表现出一定的立场与态度。比如一张哭泣的特写照片,容易引发读者的同情心;对于照片的积极评价或是消极评价容易引导读者的态度。面部表情特写和图片中人物的相关活动也能引导读者,比如众所周知的希望工程宣传图片——小女孩睁大眼睛渴望读书的眼神,这张图片在人情味价值的构建上十分成功。图片另一个不同于文字的显著特点即审美性。照片具有极高的审美性也能增加其新闻价值。摄影技巧能提高照片的审美度。读者在欣赏具有美感的照片时,会伴随着愉悦的心情,进而产生态度变化。

在凤凰网“北京暴雨”专题中的高清图集中,共有199张图片,暴雨中的图片有80张,暴雨后的图片有119张。其中大部分图片都与被淹车辆有关,如雨水漫过车辆,救援者救被困车辆车主,公交车被困雨中等,在展现被雨水漫过的车辆时,大多采用俯拍或者是侧拍的角度;还有较多的是通过拍摄暴雨中不同行人的状态来表现这次暴雨的来势凶猛和历史罕见;有两组图片是采用特写的方式拍摄了北京一清洁工在雨中守着井盖努力排水的照片和采用中景加特写的方式拍摄了消防官员及志愿者群众成功救援被困莲花桥的双层公车里的乘客,成功地将暴雨中清洁工敬业精神以及大家互相帮助的高尚精神展现出来了,体现了新闻价值的人情味因素。也有表现暴雨残忍一面的照片,即二环路男子车内溺亡的照片,图片下面的信息显示男子送入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图片中并没有男子本人的照片,这是一种人性化的处理方式。还有2张是关于一名老外在暴雨积水中游泳的照片,让人看后忍俊不禁,体现了新闻价值的趣味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字或图片分析中,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种文字或者图片可能建构出好几种新闻价值。实际上,在实践经验的积累下,记者和编辑有自己偏爱的一套文字、图片选择和使用惯例。□

参考文献

①郑旷:《当代新闻学》[M].长征出版社,1993:28

②余家宏:《新闻学简明辞典》[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3):75

③何光先:《现代新闻学》[M].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8):338

(作者:李艳艳,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陈信凌,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责编:周蕾

作者:李艳艳 陈信凌

新闻价值构成管理论文 篇2:

环境新闻的核心价值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环境新闻的新闻价值核心所在,提出对环境整体的稳定性带来了风险,是构成环境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环境新闻;风险性;新闻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新闻价值(News Value)是西方新闻理论中一个核心的研究范畴,虽然衡量新闻价值的具体标准有差异,但东西方对其定义有较为相同的认识,就是报道中所包含的新闻要素的总和。环境新闻价值因素的确定实质上就是对其新闻的量化把握,确定新闻多大程度上是新闻。风险性来自于20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的《风险社会》一书,后来被广泛地运用于环境新闻或传播。环境新闻之新闻价值除了拥有传统新闻价值要素以外,其核心在于风险性。当代的环境问题是由人类工业化造成的,工业社会里人类的技术、文化与思想是缺少反思性的,具有风险,需要第二次现代化。简言之,环境报道中风险性新闻价值是指在环境报道中对生态未来某一时间内会被造成(人为所致,如技术与文化等)某种危害性结果的判断。美国所有关于环境新闻的定义都有反映“环境问题”的共识,“环境问题”指的是环境在工业与后工业社会中受到的伤害,包括现在或未来,确定了风险所在(风险则侧重未来),环境新闻的新闻价值就得到确定。风险性的确定是环境新闻的核心新闻价值,原因就在于风险是环境新闻用来分析各类环境问题的基本要素。对于环境新闻来说,利用科学知识确定风险,这是化解风险的关键一步,然后怎样化解风险也是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按照贝克与其后的社会学家的观点,“不可能超出风险在特定状态下的具体化之外来理解风险,不管这种状态是科学的、政治的、经济的还是流行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在探讨环境报道风险性新闻价值时离不开具体问题。为此,本文将从3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二、技术及其风险性的新闻价值

环境新闻真正走上成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技术风险的确立,就媒体的影响来看,最早在卡逊《寂静的春天》中得到较为完全的表现。20世纪人类依靠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美国则独领风骚。在上世纪60年代前数十年,美国一直是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大国,该国以不可思议的能力开发着新产品与新技术,成倍地提高着国民生活水准,向世界展示着技术带来的舒适与魅力。以至于世界的人们前所未有地崇拜技术:技术给人类带来了自信与希望,将会带来更美好的明天。

在《寂静的春天》发表以前,人们从来没有怀疑作为现代技术成果之一的DDT会给环境和人类带来风险。二战期间,盟军因为在各条战线喷洒了DDT,大量携带疟疾、丝虫病与黄热病的蚊子、携带伤寒病的虱子与携带黑死病的跳蚤都被杀死,从而对二战的贡献功不可没。

然而,卡逊《寂静的春天》改变了一切。正如贝克所说的,这些风险的核心是不可见的,只有透过围绕在它们身旁的一些科学或者反科学的知识才能够现身。在此之前,作为生物学家,卡逊也注意到美国已经出现的反常现象:1957年加州科利尔湖鸟大量死亡,1958年伊利诺伊州博物学会统计,当地的知更鸟数量急剧减少。但是到了1960年左右,生物学家对具体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还不清楚。从1952年起,卡逊开始调查DDT中毒事件并专心写作。卡逊对于DDT进行全面的解构,使人看到它使得人类与自然界处处潜藏危机,所有的信息都具有新闻性。从新闻文本上看,《寂静的春天》全部17章内容都属于调查性新闻报道,风险性分析使得内容上饱含了让人瞠目结舌新闻价值。

风险解构了传统,使得现实秩序面临重构,触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因而产生了极大的新闻价值。卡逊《寂静的春天》开启了人类怀疑技术是否能够解决人类所有问题的新时代。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他《风险社会》一书中认为,人类社会需要“第二次现代化”(第二次科学化)。“第一次现代化”是简单现代化,科学为工业实践服务,缺乏自省批判;在“第二次现代化”的反身性过程中,科学和实践在科学依赖条件下各自分道扬镳。实践运用的那一部分(及技术)开始越来越透过科学来与科学划清界线,是科学自身专业化与自我反省的结果。因为“第一次现代化”会与自我相冲撞,形成许许多多的灾难和风险,工业社会即风险社会也在于此。我们现在的社会正处于“第二次现代化”的起点。从新闻学角度来说,任何能够发现技术风险的环境新闻,就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因为它是避免风险的第一步,能够使人类从“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迈进。 对于现代风险性技术给环境带来灾难的揭露,是环境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考量技术风险报道中新闻要素的多少是一个很难量化的问题,根据传统新闻价值观来考察,不外乎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等新闻要素。但就技术风险性新闻要素来说,越是技术涉及面广的风险,其新闻价值越大。因为它涉及面广,对人们生活与观念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新闻记者要想捕捉到新闻价值较大的环境问题,需要在这种技术涉及的范围、深度乃至未来影响力上加以确定。

三、人口及其风险性的新闻价值

人口问题一直是环境新闻报道的核心问题。当然,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新闻文本相比,环境新闻不是关注人口本身,而是揭露人口风险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与整个生态协调发展问题。因此环境新闻之人口报道的风险性新闻价值在于,揭露人口问题对未来环境某种不确定性的伤害。

人口问题在多重视角里存在风险,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站在不同视角发现风险所在。试比较两则揭示人口风险的新闻。

(例1:大约12亿人口每天生活在1美元标准以下分布在63个最贫穷国家约占全球57%的人口每天生活在2美元以下,占全球1/6的人口(大约16.6%)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和日本,享有全球80%的收入,平均生活水准为每天70美元。)

这篇报道因为数字详细,能够反应出发达国家与贫困国家的生活水平差距。然而,这些也许都是读者常识性知识结构里能够猜得着的,故此,读者对其结论与数据可能都不会有太多的印象,原因在于视角不新。

(例2:根据JohnHoldre提出的I=PAT公式…美国1个美国人的环境影响相当于:70个乌干达人或老挝人;或者50个孟加拉国人;或者20个印度人;或者10个中国人;或者两个日本人、英国人、法国人、瑞典或澳洲人。…从这一点来看,美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国家。)

“美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国家”这一风险论断给人留下很深印象,因为美国是世界国土第4大国,当时人口不足3亿,资源丰富。然而作者根据能源消费量与消费方式所导致的环境压力,推导出美国“人口最密集”的结论,引人深思。同样的资料,相同的内容,因为对人口风险分析视角不同新闻价值也有差异,换句话说,后者新闻价值更高。

因为人首先是自然的人,然后才是社会的人。从生态平衡角度来看,人永远不能超越其生态成员的自然身份。人口

问题本来属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个系统的相对稳定是生态系统整体和谐发展的一部分。因此,这种既考察社会性,也关注自然性的新闻,因其带给人更多的风险性思考,从而具有相当的新闻价值。

就人口问题而言,如果能够容纳多种结构性的内容,包括社会的、生态的,并以某个风险为切入口,那么越是容纳的范围广,新闻信息量越大,新闻价值也越大。

四、土地及其风险性的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具有实用性,即它提供的信息具有有用性,揭示风险对于未来的伤害就是为了人类趋利避害。关于土地问题具有新闻价值的理由在于,到2030年全世界在土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将要容纳另外23亿新增人口。而目前全世界有将近10亿人营养不良。这样,很多国家为解决生存及粮食问题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然而作为生态系统,土地具有自身的特性,必须尊重生态整体规律发展,急功近利或者完全的经济考量会对土地造成伤害的风险,会在未来制造出更大的环境问题。如果环境新闻能够揭露出经济成果背后的风险,起到和谐发展的预警功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事物内部的规律遭受外部条件改变时就会出现风险,而这种条件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处于征服者地位的“人”。2007年6至7月间,湖南洞庭湖畔出现了粮农大战数亿老鼠的奇怪现象。这件事在《华盛顿邮报》记者眼里,它的价值不在大战老鼠这个事件本身,而是在于人为因素对生态的伤害。从土地自身生态规律与人类改造的冲突来确定新闻价值,用土地生态规律来考察人工改造自然(为了经济目的)所带来的风险,这是土地问题的环境新闻价值所在。

透过“如画美”(Picturesque Aesthetic)来发现土地风险的新闻价值。人类为了保护土地生态环境采取过很多的手段与方法:绿化带、人工湖、公共绿地、人造园林、州立公园和国家公园等等。表面上看来这些生态生机勃勃或者“风景如画”,事实上却存在风险。例如美国的公共土地管理是按照“如画美”的原则运作的,国家公园与荒野已逐步受到压缩与约束。美国学者认为:“有意识地对风景进行美学框架,是如画运动的典型做法,这在我们国家公园那些精心策划的边界中再现出来”。“如画美”是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进行裁剪、规划和统治,是自然生态的一个象征,而不是实体。

土地生态中的个体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共同作用维持着土地整体生态的稳定。利奥波德认为:“生态系统内的个体是一个由各个相互影响的部分所组成的共同体的成员。它的本能使得它为了在这个共同体内取得一席之地而去竞争,但它的伦理观念也促使它去合作”。“土地共同体的大部分成员都不具有经济价值,野花和鸣禽就是一个例子”。

作者:王积龙

新闻价值构成管理论文 篇3:

广电财经媒体新闻报道的价值及评判标准分析

摘 要:本文以新闻价值包含的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五因素为基点,以最新的新闻事件为线索,论述了财经报道新闻价值的评价标准。作者认为,财经报道的新闻价值五因素有主次之分,广电财经媒体目前通行的以收听收视率为价值的评判标准存在缺陷。

关键词:新闻价值 评判标准 收听收视

一、绪论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①。新闻价值是新闻工作者用以衡量客观事实是否能构成新闻的标准。然而,有价值并不等于价值高,毕竟新闻价值存在于报道写成之前和写成之后两个层面。或许是因为对新闻价值的定义仍存争议,因此目前对如何评价新闻报道的价值高低,一般只是笼统地说它反映了媒体的价值取向和从业人员的功力,实践中还要看社会反响,甚至需要凭借从业人员的经验。再深入一步分析,社会反响多少带有当时的主观意志,受到客观外界某些条件的限制。例如,对广电媒体报道的社会反响,很大程度上以当时的收听收视率(网络媒体是点击率,纸质媒体是发行量)来评判,对报道的新闻价值的评判显然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隨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媒体,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新闻报道常以“赚取眼球”为目标,新闻的价值取向被淡化。这里还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中外新闻界均认为的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五因素有没有主次之分?当一条重要性突出与另一条显著性突出的新闻放在一起,哪条的价值更高?此类问题可能是从业人员天天遇到的实际问题。虽然在遇到这类问题时,这样或那样的编排取舍有时算不上是原则问题,然而却很可能一不小心暴露了媒体的价值取向和品位。

二、新闻价值包含的五因素中,重要性与其他四因素不是并列关系,而应是“一带四”的关系

“重要性是新闻价值的主要因素,也是核心因素。要掌握新闻价值,首先应当抓住这一因素。”②然而在实践中,报道中的重要性因素被其他因素抢夺了风头的事例并不少见。例如,不少媒体报道了在前不久的2012年度CCTV十大经济人物颁奖会上,王健林与马云就“十年后电商份额是否过半”约了一场标价亿元的对赌,赚足了世人的眼球。说起来,CCTV十大经济人物颁奖会,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经济的年度风向标,然而,它却被名人的亿元对赌抢尽了风头。虽然王健林、马云都是数度入选胡润富豪榜的著名人物,但报道这场对赌却并没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因为这是一场注定没有输赢的游戏,对赌的标的范畴、计算检验标准、最后由谁来评判、信用支付保证等都没有明确约定。作为有责任的媒体,很容易分辨出这只不过是名人的玩笑而已。

按照新闻价值理论,只要满足“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五因素中的任一因素,事实就有新闻价值。在对CCTV十大经济人物颁奖会的报道中,“亿元对赌”毫无疑问满足了显著性因素;对马云在颁奖会上的穿着与王健林形成鲜明反差的报道,也颇有趣味性;CCTV年度经济人物对辩当今多数人都使用过的电子商务,更显时新性和接近性。然而,淡化了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对传统商品贸易格局带来巨大冲击的重要性,把五因素中除重要性之外其他四个因素都加以突出的报道新闻价值就高么?答案其实已经明确清晰。

作为认真严肃的新闻人,如何评判那条报道,他心中的尺度应以离新闻核心内涵的远近以及事实的确定性为指标。“根据阿里巴巴的数据,2011年,全国的零售总额为18.39万亿元。2012年以来,电商销售额尽管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达到了万亿元,但与2011年全年的零售数字相比,仅占5.4%。”尽管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但未来10年的变化并不是马云、王健林所能左右的,譬如,目前电商业大浪淘沙非常剧烈,高管离职也是此起彼伏。一个人才去留动荡厉害的行业,真能长久稳定地发展吗?再譬如,有人粗略统计,“2011年网络零售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而天猫和淘宝就占据3.44%,占比高达80%。”阿里巴巴在电商行业中“一家独大”是否就是这个行业的最佳行业架构,是否能够长期维持?“除了一家独大的隐忧,电子网络销售的税收问题也是一大顽症。据反映,虽然销售已是老大,淘宝却一直被看做“被国家税收遗忘的角落”。淘宝网方面表示,淘宝网作为平台,交易额是平台卖家产生的,并非企业本身营收。而按照国家和各地方政策,平台商家应自觉缴税并接受政府监督。同时,税务局方面有关人士也表示,在平台商不介入的前提下,淘宝网600万小卖家的税收问题将难以解决。”③如今,淘宝天猫的销售已经在全国各地方省市的销售总额中排列第五,那税收还会继续被遗忘么?在税收的监控下,电商销售额的增长是否还能如此“爆炸”?这些显然都是疑团。

由于没有税收的监控,电商的销售额统计实际上是非常粗糙的。电商的销售额究竟是挖了店铺销售的“墙角”,还是创造了另外的销售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究竟如何,这都是记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好在国内几家大的财经媒体都没有把“亿元对赌”这条消息刊在头条或者非常重要的位置,说明自律严格的媒体在这方面的价值取舍还是一致的;也充分证明报道即便满足新闻价值五因素的其他四个因素,只要在重要性上不够分量,就不能成为价值高的报道。那五个因素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带四”的关系。

现实中,类似的“对赌”报道还有,例如所谓的“经济学者约赌任志强”明年3月房价上涨与否,输赢的结果是“裸奔十公里”等。从上述评判尺度来判断,尽管这些素材能抓眼球于一时一刻,但最终都只能归入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三、构成专业媒体新闻价值核心的重要性因素,离不开专业的普世价值

由于历史原因,很长时间以来,国内普通大众的财经理念是比较狭隘的。许多时候,一般民众认为财经仅仅就是“证券”而已。尤其是财经类的广电媒体,常常被人唤作“股票台”。随着经济改革越来越深入,中国经济越来越多地融入世界,股票已经远远不能涵盖财经的范畴。因此,财经媒体的报道范畴以及对报道价值的专业评判理应“水涨船高”。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所说,“中国经济改革迈出的每一步,都将带来巨大挑战,而且可能是前人所未经历过的。”④

今天,财经媒体的报道已经不可能停留在以股票为主。例如:按财经专业的普世价值看,对中央银行的报道应当比报道股市更有意义,因为“中央银行往往承担着保证一个国家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职责”。换言之,中央银行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股市,央行的举措是“因”,证券市场表现是“果”。

与证券市场有着同样“因果”关系的还不止央行一家。据此,作为当今有分量的财经媒体,如非遇到特殊的重大事件,股市报道都不应占据重要版面。按此尺度衡量,2012年12月中旬,上证指数在没有重大消息的刺激下,刚刚脱离1949.46点这个三年多来的最低位,到达2150点附近的时候,有关“股指到底是反弹还是反转”的报道就没有多大价值。

而事实是,在12月17日之前的那个周五,由于股指大涨,市场上关于“反转”的论调多了起来,引出了到底是反弹还是反转的激烈争论。当时就有人质疑“反弹反转”之争到底有多大意义。毕竟上证指数才2150多点,比上年度的收盘位和今年初的开盘点都低,在经济增长率全球第一的情况下,中国股市连续三年下滑,“久跌必涨”不足为奇。何况对于许多投资者而言,个人的账面损失往往超过大盘的跌幅,上市公司红利不及银行利率的比比皆是,“破净破发”也不少见,股票投资的市场有效性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这种时候,让只会按图索骥的股市分析师以股指漲跌来解说财经,颇有些算命先生信口开河的味道。

证券市场的历史证明,每当行情潮起潮落时,总有一些人预测底部、顶部,就如同一次次赌博,碰巧说准了是运气,说不准是绝大多数。因此,那些报道也就没有多大意义。

四、评判专业媒体报道新闻价值的高低应遵循内外结合的原则

目前广电类财经媒体普遍受收听收视率的牵制。这无疑是导致财经报道新闻价值评判标准“跟随舞动”的原因之一。毕竟普通百姓日常接触的财经信息是琐琐碎碎的,对财经的感受也是支离破碎的。这就决定了由他们的好恶来评判财经节目、报道的优劣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

这里仅仅提一个众人已经熟视无睹的现象。目前大家采用的调查数据都在小数点后保留两位,即精度是百分位的。而媒介调查公司抽取样本数的实用等级的统计精度却只有十分位,甚至更低。从这个现象看,当今广电媒体从业者锱铢必较地企盼的收听收视数据,在统计学上看,其作为反馈指导节目取舍的意义是非常粗糙的。

笔者主张评判内外结合,指在还不能舍弃业内长期实行的收听收视率标准的情况下,引入外界专业人士、行业专家的评判评审,采用被权威专业杂志刊载或被其他专业媒体(多次)引用作为衡量尺度来评价报道的新闻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应当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被多次引用至少说明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在专业学术杂志上刊载、讨论以及被广泛引用也应当是一条可供参照的评判标准。

五、结论

由于收听收视率的限制,当下财经媒体的节目或报道通常走的是一条短小、通俗的亲民路线,而从专业财经媒体的标准来考量,这样的节目和报道少有高水准。

要提升专业财经报道的新闻价值,从宏观上看,财经媒体应当把报道重点放在银行业与宏观经济、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与贸易等领域;微观上,应放在公司治理、财务管理、“公司化”等方面。这些都是财经专业以及经济管理部门关心的重要领域,而非某名人对遥远未来的简单对赌,也不是对股市指数涨跌的随意猜想。

提升专业财经媒体报道的水准,也要遵守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财经媒体记者要有充分的专业知识、分析能力和适当的质疑精神。记者只要深入事件的本质,以真实为准绳,以生动的形式体现“以人为本”,真正的精品力作一定会持续不断涌现。

(作者单位:上海第一财经广播中心)

(本文编辑:刘园丁)

作者:朱正强

上一篇:收入分配薪酬管理论文下一篇:高职实施赏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