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闻报道发展特点分析论文

2022-05-01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和体育事业的稳步发展,体育传媒行业迎来了崭新的时代。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国内外部分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虚假新闻、过度娱乐化以及缺乏人文情怀。文章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并且提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新内容和加强报道深度的建议,以期推动我国体育传媒事业的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体育新闻报道发展特点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体育新闻报道发展特点分析论文 篇1:

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现实特征

[内容提要]文章从党报的性质入手,分析党报体育版的现状,总结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特点,梳理党报体育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寻求改进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对策。

[关键词]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研究

截至2005年7月,全国共出版报纸1926种,形成了以党报为龙头,以都市类报纸为主体,各门类报纸共同发展的总体结构。全国各级党报共计438种,是我国数量最多的单一品种报纸,占我国报纸总量的22.7%。经过几年报刊治理后,党报的平均期印数比2004年增长8.5%,实现了稳中有升。2005年6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党报开始在北京市部分报刊亭销售,开辟零售市场。

在党报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体育新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新闻报道领域。本文专门探讨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现实特征与发展对策。

一、党报的性质决定了体育版的现状

党报一般以“日报”命名,基本都是从中央到地方不同级别党委的机关报。党报的性质决定了党报体育版和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现状。

第一,从机构和媒介性质上说,党报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耳目与喉舌。党报体育版延续了党报严肃认真的传统风格,与其他报纸体育版相比,党r报体育新闻报道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

第二,从文本上看,体育新闻已成为党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党报报道内容一般分为时政、社会、经济和文体四大板块。这里的“文体”,即指文化、娱乐与体育。在这三者之中,相比之下,包括党报在内综合性报纸的文化报道往往以软新闻或副刊的形式出现,而娱乐报道则几乎是硬新闻与软新闻各占一半,只有体育新闻多以硬新闻的形式出现,且版面位置明显比文化、娱乐靠前。与其他媒体体育新闻报道相比,党报体育新闻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较少刊登体坛八卦与花边新闻。

第三,从受众上看,综合性报纸体育版的读者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但党报体育版的读者主要以党政干部、公务员为主,年龄跨度大,文化层次高,社会地位突出,且以男性为主。

第四,从出版周期上看,党报一般是一天一期,其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比一般的专业体育报要强得多,但由于发行范围广泛,送报线路过长,党报体育新闻比早报、晚报、都市报等市民类报纸体育新闻的时效性稍弱。

第五,从报道篇幅来看,党报一般是对开大报,其体育新闻报道的版面数和篇幅量不大,大多数党报每天只设一个体育版。与都市类报纸体育新闻报道相比,党报体育版版面数和报道篇幅明显要少。

二、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特点

《人民日报》是我国级别最高的党报,该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特点,基本反映了当前我国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特点。人民日报体育版主编李中文总结《人民日报》体育新闻最突出特色有五:

第一,紧抓体坛热点。能抓住消息的,抓第一落点消息。由于各种因素实在抓不到的,则借助《人民日报》体育专业记者的经验,把有特色的新闻分析在版面上体现出来。

第二,十分重视体育评论。如果某天《人民日报》有整版体育新闻,一般都会在这个版面上配置一篇评论。评论的好处在于它的战斗性,能起到释疑解惑、澄清思路、解析热点与难点的功效。

第三,特别注重体育新闻图片的运用。

第四,从大体育的概念出发,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体育进行宏观观察,既关注竞技体育,更要关注全民健身;既关注体育赛事,也要关注体育人物。

第五,当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正处于北京奥运会筹备期这一良好的背景之下,《人民日报》体育版已经开辟了一个名为“2008奥运之窗”的窗口,把有关北京奥运会的一些进程、前瞻性分析,通过这个窗口体现出来。

在我们看来,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党报体育版,除了上述突出特点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信性。因为党报体育版跟党报的其他版面在编辑方针、报道风格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长期以来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可靠负责任的形象,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丰厚权威的新闻资源和一以贯之的政治高度。这些优势都是其他报纸一时无法比拟的,这是党报长期形成与积淀的内在品质。

三、党报体育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因来自电视、网络和都市报等媒体的竞争,党报的体育报道遭遇很多困难,最大的问题,可以概况成四个字:慢、板、少、远。

慢。由于党报本身的特性和新闻采编力量的原因,党报的体育新闻和其他内容一样,总是慢半拍。党报体育报道之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赛事报道速度慢,二是报纸出报摊或送报上门的时间慢。

板。此处之“板”,即呆板。党报体育版的呆板,主要体现在报型、内容和编排三个方面。在报型上,党报多为对开大报,出于形象、定位考虑,各大报不会在形式上贸然小报化,因此,党报只方便单位订户在办公室或家庭进行深度阅读,而不便于在公汽、地铁等流动的公共场合阅读,这种报型难以吸引追求新鲜感的年轻人青睐,不利于发展新的读者群。在内容上,讲求客观、真实、公正固然没有错,但有关运动与时尚、热门人物与有争议的话题等报道较少。在编排设计上,受正统观念影响,党报体育版容易受党报其他时政、财经版面版式影响,从标题到图片到正文全都是四平八稳的模块,缺乏灵动与活泼。

少。现代报业已进入厚报时代,但由于定位、历史、广告、印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党报的版面受到很大局限,信息量明显不足,很难满足读者对信息的渴求。

远。党报体育版与普通民众之间,无论在空间、时间等物理距离,还是在心理距离上,都比较远。在所有类型的报纸中,党报的空间覆盖面最广,这意味着读者拿到报纸的平均时间最长;党报肩负的舆论导向使命,坚持的新闻政策本位,与读者对体育报道多样性、亲和力要求之间容易产生落差,很难满足读者对体育新闻娱乐性的要求。远离读者,是党报体育版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四、党报体育新闻报道改进措施

要解决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现实问题,突破口就在于权威性、可读性、娱乐性、服务性、灵活性和地方性,简称“六性”。

第一,高扬权威性。

在传统观念上,一张报纸主要是由新闻报道和针对新闻事实发表意见的新闻评论所组成。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就曾明确指出,新闻评论可以帮助读者释疑解惑,指导社会实践,以其新闻事实的权威、准确的评价来满足读者“知其然而又不知其所以然”的愿望。长期以来,新闻评论被誉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它以强烈的时效性和鲜明的针对性,长期吸引着读者的目光,引起读者的共鸣。

任何报纸都想变成快报,但党报的性质与特征决定了它每天的出报时间,不可能比都市报更快。这种不足就必须通过分析、言论、述评等方式把问题做得更深、更透,以弥补慢半拍

这样的问题。评论是党报的一贯传统,也是党报的金字招牌。在这种背景下,只要发挥党报的综合优势,运用得法,在形式上高扬评论的多样性,在内容上高扬评论的时效性,在思想上高扬评论的战斗性,党报体育版的体育评论完全可以做到有别于他人而独树一帜,从而在读者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增强可读性。

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为大家所公认,但怎样在写准的基础上,把体育新闻写活,党报体育记者还要下功夫。各级党报的记者不少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综合素质高,外语成绩好,但他们对于运动项目的熟悉程度往往不及普通院校特别是体育院校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而且不少人本身非新闻科班出身,虽然写准体育动态信息没有问题,但是,要想结合新闻背景把体育报道写活,则勉为其难。他们还需要补两课:一是把各单项运动规则弄清,把比赛看懂;二是要充电积累一线体育掌故和赛场上的经典传奇。在此基础上,本着讲故事的态度,在首先让自己感动的前提下,才能自然而然令读者感动。如果党报体育新闻的可读性不强,就没法做到党报必须率先垂范的“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第三,尝试娱乐性。

与时政、社会新闻相比,体育新闻的意识形态性相对较弱。党报体育版完全可以在坚持真实报道的基础上,尝试运用一些简单的娱乐化报道方式。比如,用娱乐报道的编排方式来安排版面,避免千篇一律的模块式版面,而采取多用图、多配色、变换字体字号、图片钩边、幽默性的图片说明等方式。在内容上,关注更多与体育相关的背景,人物和故事等。

第四,提高服务性。

任何媒体都有服务功能,为读者提供服务,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竞争手段。党报体育版应加强对各种赛事的预告、提示、分析等服务性内容的报道力度,还可以开辟有奖竞猜和有奖竞答之类的栏目,从而吸引读者,服务读者,形成自己固定的读者群。现在,各综合性报纸都即时开设了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之类的服务与报道栏目,党报也不应放弃这一商业良机。

第五,重视灵活性。

灵活性有多方面的表现。比如,每年的一、二月份就是体育的淡季,这给党报体育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空间,党报体育部一方面应通过专题策划,来做一些引人深思的深度报道。如果在体育旺季,或适逢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举行,赛事较多,广告量大,可以设置特刊。在报型上,可以灵活采用“大报夹小报”的板块组合法,即主报保持大报开本,而部分副刊、特刊板块则实行小报化、杂志化。体育版可以灵活采用小报化,以满足市民阶层的读报趣味。

第六,突出地方性。

几乎所有的编辑记者都主张竞技新闻突出地方性,但是,对于缺乏本土或本地体育明星的众多中等城市党报来说,要突出地方性,还得另辟蹊径。其中,以专栏形式报道当地的群众体育活动或故事,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比如,2005年春夏之交,《湖北日报》体育版就搞了一个“国民体质荆楚行”系列报道,把湮没在民间乡野中的一些体育人物、体育故事重新整理出来,使旧闻变成新闻。其中,黄石市是培养优秀运动员较多的城市,该报体育版就着重分析其原因:当地之所以能培养出张勇军、程超、程菲、袁培琳等著名运动员,是因为有坚实的群众体育基础。再如,广东东莞因为篮球运动普及率高,东莞宝马仕和东莞新世纪两支职业篮球同城雄霸,以“德比”的名义拉动了当地篮球运动、篮球文化和篮球经济的发展,并且催生了《东莞日报·体育周刊》的诞生,而该周刊又反过来烘托了东莞的篮球球市,这都是体育新闻地方化带来的实惠。

参考文献:

①刘自雄,王风翔:《拐点来临:2005我国报业竞争态势》,新华报业网,http://www.jsoLorg/xhby/contenl/2006-01/26/content_112595l.htm,2006-1-6。

②人民日报体育新闻版主编李中文访谈实录:《从大体育视角看权威媒体体育报道的发展趋势》,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35928/363。5613306301.html,2005年4月8日。

作者:张德胜

体育新闻报道发展特点分析论文 篇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体育新闻报道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和体育事业的稳步发展,体育传媒行业迎来了崭新的时代。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国内外部分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虚假新闻、过度娱乐化以及缺乏人文情怀。文章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并且提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新内容和加强报道深度的建议,以期推动我国体育传媒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育新闻;新闻报道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文化强国战略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YJC710033;2018年度浙江省级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研究成果,项目编号:浙教办宣【2018】94号

一、引言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明显提高,体育领域更是取得了长足进步。体育传媒与体育竞技相辅相成,呈现共同繁荣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体育新闻报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较于其他领域的新闻,体育新闻更加引人注目,因此影响也更加广泛。基于这些特点,体育传媒从业者应当严格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自己,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己的工作,以发挥体育工作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

二、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一)研究背景

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2]。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抓住这个主心骨,从根本上提高新闻记者、编辑和受众群体的媒介素养,才能打造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生态环境[3]。

(二)问题缘起

体育新闻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类别,同样需要遵守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尤其是真实性和导向性。真实性不仅要求新闻报道中的每个具体事件必须同时保持客观,还要保证公正性,也就是报道内人物和事件的叙述篇幅相对一致。而导向性则要求体育新闻从业者做好“把关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传递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正是因为部分体育新闻工作者在面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时选择了后者,从而违反了《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以及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而造成的问题和畸变现象[4]。目前,部分国内外体育新闻报道存在虚假报道、缺乏人文关怀、泛娱乐化等问题。文章以具体的体育新闻报道为案例进行现状分析,对这些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三、体育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一)虚假报道

1.断章取义

2014年,时任乒乓球国家队主教练的刘国梁在央视综艺节目中以《奥运背后是成长》为题披露了许多伦敦奥运会的幕后故事。但刘国梁在节目中所使用的“成功学”,被各大体育媒体曲解为“阴谋论”,《王皓被授意输张继科》《刘国梁:为成全张继科让王皓故意输球》等标题党文章层出不穷,并迅速传播,引起了网友一片哗然。随着舆论愈演愈烈,刘国梁亲自出来澄清,他说:“我从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如果我命令王皓让球,他会恨死我,早就去国外打球了!”这种将部分事实片段拼接起来导致内容严重失实、偏离原意的文章,属于断章取义,缺乏媒介素养。

2.信源作假

信源作假,指的是新闻报道没有明确的事实来源,纯属捕风捉影、凭空捏造。自从2002韩日世界杯决赛圈后,国足便再未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而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国内的足球气氛再次高涨,部分体育媒体抓住这一时机,宣称“据足协内部的可靠消息,中国会在2019年5月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访华期间,正式对外宣布申办2030年世界杯的消息”。新华社记者就此向中国足协求证,中国足协表示上述报道纯属杜撰。实际上,中国足协仅在11月就先后进行了五次辟谣,其甚至因此被自媒体戏称为专业辟谣协会。

3.网络自媒体虚假新闻泛滥

大部分网络自媒体账号的持有者没有记者证、采访证等相关证件,却利用网络自媒体平台快速传播的特征,大肆搬运、捏造、编写假新闻。2020年8月6日,《地位提升!足球被列入2021年中考项目!》在网络热传,但是查询教育部官网可以发现,在那期间并没有“中考項目”的相关文件发布,也没有有关足球和中学教育的内容。事实上,类似的谣言此前已多次出现。2019年2月,网传“教育部规定将游泳正式纳入中考考核项目”,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但2月23日,教育部就在官网发布声明称,并没有统一要求将游泳纳入中考。虽然《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体育将与语数外等科目同样重要,还会被纳入录取考核中,但具体的考核项目并没有下发统一的强制规定。部分网络自媒体正是抓住了这一风向以及受众想要了解这一相关信息的兴趣,编造了这样一条新闻。

(二)缺乏人文关怀

1.唯成绩论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因伤退赛遭全网谩骂,到2019体操世锦赛女子团体赛中队长刘婷婷因三次掉下器械的重大失误被“骂”上热搜,再到今年东京奥运会中国女排应连续失利小组赛没能出线被全网声讨,过分关注体育竞技的成绩在媒体和大多数观众心目中已成为一种很难改变的习惯。尤其是对于媒体而言,其对热门项目冠军的报道远远超过了对成绩一般的运动员选手的报道,因为这样的报道自带流量,被认为具有“重要性”的新闻价值,更容易引起广大受众的共鸣。长此以往,社会就会形成只认识冠军,忽视那些同样流汗流泪、为国征战但没能拿到好名次的运动员的现象。

2.对小众项目运动员等的关注度低

相对于正式上场且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的高光,体育竞赛中的失败者、小众项目运动员、陪练、医务工作者等,受到媒体的关注度极其有限。相对于奥运会而言,残奥会的报道角度更多从震撼、同情和温情的奥运友谊出发,忽略了残奥会本身作为高水平体育赛事的竞技性和残奥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中国区战队EDG在获得2021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冠军后,俱乐部特意发博感谢G2俱乐部的陪练。如果不是当事人发声,观众们也许并不会注意到陪练这一角色在竞技体育中的重要性,媒体也并没有在新闻报道中提及。

(三)泛娱乐化

1.拜金主义

当下拜金主义盛行,体育新闻媒体自然无法独善其身。为迎合市场需求,体育新闻媒体一味迎合受众,轻视社会效益,重视经济效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体育媒体往往选择将更简单甚至猎奇的信息传播给受众。例如,大肆宣扬运动员的年收入以及赛事奖金,潜移默化地向普罗大众灌输金钱和利益观,而奥林匹克精神在这样的氛围下逐渐变得不重要,部分运动员是为了金钱才参加体育运动的,这导致运动员职业精神面临风险,不利于年轻运动员的健康成长。体育新闻中过度拜金主义化削弱了体育运动的社会效应和社会价值,让越来越多人逐渐远离正常、健康的体育运动。

2.重娱乐轻赛事

近年来,在体育媒介商业化的整体环境中,体育新闻类媒体为了求生存求发展,逐渐形成体育和娱乐相结合的趋势。但部分体育媒体本末倒置,将专业的体育赛事边缘化,把更多的将精力放在了娱乐版块,过分关注赛事中的娱乐消息、体育明星的隐私及花边新。这导致严肃新闻的比例进一步缩小,带有煽动性和诱导性的新闻逐渐成为重点传播对象。这些不良现象损坏了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不利于培养优秀运动员,不利于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四、原因

(一)体育新闻从业者自身存在不足

打铁还需自身硬。体育新闻从业者是这一系列问题的制造者,他们拥有绝对的话语权。部分新闻从业者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媒介素养不高等问题。同时,许多新闻从业者疏于求证新闻来源,缺乏对新闻真实性的较真,导致虚假新闻泛滥,媒体公信力下降。另外,部分体育新闻编辑的把关能力也有所下降,对新闻审核不到位,导致许多未经确认的新闻随意传播。

(二)缺乏社会监管

体育新闻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因此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过多关注,尤其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社会体育方面。据统计,《中国体育报》2010年至2014年7月、8月、9月的社会体育新闻所占比例为17.4%,远远低于竞技体育新闻[5]。而与《南方周末》等综合类新闻媒体相比,社会体育类新闻的数量更少。又因为体育新闻报道缺失的影响,相比政治、经济和社会新闻而言,体育新闻造成的后果相对较小,所以很难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过度迎合市场

改革开放后,我国传媒市场化的进程逐步加快、范围不断扩大、程度逐渐深化。传媒市场化要求体育新闻媒体更多地站在受众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只有写出人民爱看的好文章,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但是,这并不代表体育新闻媒体要一味地迎合受众的口味。

目前,我国部分体育新闻媒体工作者为了增加媒体尤其是新媒体暂时的阅读量和点击量,习惯通过模糊事实信息、过度报道舆论话题等方式满足受众的感官刺激,很少考虑媒体引导受众社会的义务和社会责任。同时,一些体育新媒体的考核标准也更多关注这些指标,从而造成了行业的“内卷”,迫使体育记者不得不想方设法博人眼球,最终变成了标题党。 如果不对这些行为加以制止,就很有可能造成媒体公信力缺失、体育传媒市场混乱。

五、规范体育新闻报道的对策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面对如今的舆论环境,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尤为重要。首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实事求是,要求在描写和阐述客观事实时要准确无误。杜绝浮夸的描述和假大空的叙述,真正尊重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是新闻从业者的第一要务。其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贴近人民群众,贴近社会生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位置。这有利于肃清新闻从业者的功利之风。再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发扬实践精神,意味着体育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入体育现场走访、采访和调查,而不是坐在电脑前复制粘贴各种新媒体文章,拼凑成一篇报道。最后,需要不断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一名体育新闻工作者,要注重自身修养的长期培养和不断提高,克服懒惰,不断学习和进步,利用新媒体技术和融媒体形式进行贴近时代的传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意识做好每一次报道。

(二)创新内容,发展多样化的体育新闻报道形式

体育新闻报道虽然不能过度迎合市场,但是激烈的竞争也激励着体育新闻媒体不断创新。新媒体时代,利用视频、H5等多媒体形式制作可视化体育新闻,不仅有利于迎合需要进行碎片化传播,还可以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而这种形式的体育新闻大多浓缩了精华内容,能帮助读者快速获取信息和知识,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面对社会体育新闻报道数量较少的现状,多媒体形式可以使大众体育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形象地展现当代人民群众蓬勃向上的精神。另外,数据新闻也是近年来比较受读者喜爱的体育报道新形式,它是以数字、图表等数学符号为核心的。这种形式适用于体育新闻报道,因为大多数围绕竞技体育赛事的新闻都逃不开体育成绩。同时,这种形式可以提高体育新闻的可信度,让受众直观地看到故事的重点。

(三)坚持开展深度体育新闻报道

面对碎片化、娱乐化的新媒体传播特征,开展深度报道要求体育新闻工作者从独特和深刻的角度解读体育赛事和相关新闻。因此,深度報道更加关注体育赛事的结果和成绩以外的东西,包括赛事历史背景、运动员备战情况、赛事项目发展历程等。深度报道整合了多种信息,能够在一次报道中呈现出较为完整的新闻画面,传达出更为丰富的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这在泛娱乐化的体育新闻报道环境中显得十分难得和珍贵,并且意义重大。体育新闻工作者可以尝试以体育赛事或大众体育的相关信息为核心,并以此展开延伸,将在体育场上发生的新闻点和社会其他方面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角度。这种独特的视角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这个体育新闻事件,从而进行共鸣、讨论和热议,还可以让记者在符合新闻道德准则要求的前提下获得流量,从而真正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六、结语

目前,我国的体育新闻报道事业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体育媒体也通过新媒体渠道扩展了传播领域。与此同时,随着体育新闻行业的迅速发展,虚假报道、缺乏人文关怀、泛娱乐化等问题不断涌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面对这些问题,要加强监管,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新闻从业者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要做好“把关人”,加强深度报道,要向受众传递符合体育精神、社会价值准则的信息。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不断提高体育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陆洪磊,江宇辉.新闻学本科生新闻观影响因素研究[J].青年记者,2021(15):83-86.

[2] 宣言.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育才塑魂[J].新闻战线,2016(12):2.

[3] 郑保卫.当前我国新闻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出路[J].青年记者,2020(19):21-26.

[4] 林颖颖.溯源 创新 实践: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路径考察(2011-2020年)[J].新闻与写作,2021(7):58-65.

[5] 王楚涵.《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新闻报道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商,2016(9):195.

作者简介 韩雪霏,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穆丹萍,博士,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部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韩雪霏 穆丹萍

体育新闻报道发展特点分析论文 篇3:

论体育新闻侵权的法律定性及责任形态

摘要:体育新闻侵权是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引发的侵权行为。根据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在民事上体育新闻侵权可以分别定性为侵犯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专利权、商业秘密和商标专用权等类型。在刑法上主要涉及侮辱、诽谤罪,侵犯商业秘密罪以及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等犯罪类型。体育新闻侵权的法律责任应该包括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两种。

关键词:体育新闻;侵权责任法;刑法;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Key words: sports news;tort law;criminal law; civil liability; criminal liability

1 引 言

在当前体育商业化的大潮下,体育新闻对于国家体育事业和体育从业人员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对于体育参与者,尤其是体育明星或体育组织,体育新闻报道往往是其市场价值的重要影响因素,体育明星或体育组织也都非常在意体育新闻对自身情况的报道与评价。在现代传媒理论中,新闻的本义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并为人们关注的事件的报道,新闻的基本要求是内容真实、及时迅速、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由于新闻要迅速、真实和吸引人,媒体记者由于各种原因经常无法准确做到这一点,所以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经常出现体育新闻非客观报道或不当评价而引起的侵权现象。据统计,在1992~2007年间,中国体育界发生了十余起体育新闻侵权诉讼,比较著名的比如深圳足球俱乐部诉《足球》名誉侵权案(2001年);李章洙诉《南方体育》名誉侵权案(2001年);中远俱乐部诉《辽宁日报》名誉侵权案(2002年)。[1]近两年的案件比如韩国SBS侵犯北京奥组委事件。

体育新闻侵权虽然经常发生,但在体育法学理论界的研究并不多,笔者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网(CAJ)的搜索,2000年以来仅有5篇正规学术论文专门研究此问题,明显不够全面深入。200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被通过,这对于规制相关体育新闻的侵权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结合侵权责任法以及其他法律的规定,对体育新闻侵权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本文即从体育新闻侵权的法律定性和责任形态方面进行专门探讨。

2 体育新闻侵权的含义

2.1 新闻侵权

简单来说,侵权就是对权利的侵犯,即个人或组织因为其他主体的作为或不作为而受到伤害或损失。[2]狭义上的侵权行为一般使用在民事领域,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或者在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形下,违反法定的义务,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应当担损害赔偿等法律后果的行为。侵权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违法性、过错性(法律特别规定除外)、行为性和责任性。[3]广义上的侵权不仅指民事侵权,还包括刑事案件和行政纠纷中的侵权。

新闻侵权在中国则是近年来媒体发达以后才兴起的一个概念。有学者认为,“新闻侵权,就是新闻侵权行为,是指新闻机构或者新闻从业等人员实施,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发生的,以新闻作品为表现方式的侵权行为,举凡媒体上发表的消息、特写、报告文学、通讯、新闻照片、录像等作品,具有侵权内容,都能认定为新闻侵权行为。”[4]国内学界对此的定义基本相似。从逻辑上说,新闻侵权是侵权行为的一种特殊表现,是借助或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故意或过失地对权利人造成侵害。根据侵权行为的一般特征进行推理,可以认为新闻侵权至少应该包括以下要件:(1)侵权主体。主要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离开了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就不会构成新闻侵权;(2)客体。新闻侵权行为侵害的主要是公民和法人的人格性权利,包括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姓名权或名称权等。(3)主观要件。具有过错,包括故意或过失的侵权。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由于新闻报道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危险作业、产品责任、环境污染、动物致害等特殊侵权范围,所以行为人主观上应有过错。(4)客观表现。借助新闻媒体、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而且新闻侵权一般以作为为主要表现形态。

2.2 体育新闻侵权

体育新闻是新闻媒体报道、评价与体育相关的一类新闻时所使用的约定俗成的称呼,凡是对新近发生和发现的有关体育方面的事实报道以及评论都可以算是体育新闻。体育新闻属于新闻的一种,那么体育新闻侵权也就属于新闻侵权的一种。有人认为体育新闻侵权是“新闻媒介发表的有关体育的作品、播出的有关体育的内容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而产生的违法行为,即体育新闻报道侵权。”[5]还有人认为,“体育新闻侵权就是发布体育新闻的单位、个人或故意或过失报道内容失实、违法的新闻,并且利用大众媒体传播,造成体育组织或个人利益受损的行为。”[6]

对于体育新闻侵权的定义,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刻意界定,而是应该根据新闻侵权的要件,把握内在特质。从逻辑上分析,体育新闻侵权同一般新闻侵权的性质和特征是一样的,对于体育新闻侵权,同样要求主体是媒体及从业人员,要求有过错和外在侵权行为,体育新闻侵权也主要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权利,客体一般为人格权。但本文认为,体育新闻侵权虽然一般是民事侵权行为,可以适用《侵权责任法》,但如同下文将会提到,新闻侵权或体育新闻侵权也有可能是刑事犯罪行为。体育新闻侵权同样要具有过错,以作为为主要侵权表现。

3 体育新闻侵权的法律定性

3.1 民事侵权

体育新闻侵权主要表现民事侵权行为。我国《民法通则》第117至120条规定了4类侵权行为,主要包括侵犯财产权、知识产权、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利益的侵权行为。最新的《侵权责任法》在第2条规定,侵权行为侵害的民事权益具体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根据体育新闻的特点,结合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笔者认为体育新闻侵权侵犯的民事权利主要是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专利权、商业秘密和商标专用权等,详述如下。

3.1.1 侵犯姓名权和肖像权

姓名权和肖像权在理论上属于标表型的人格权。[7]姓名权和肖像权是自然人对自己的姓名、肖像所享有的权利,其内包括制作、使用专有权和利益维护权。体育新闻侵害姓名权和肖像权的对象限于公民个体,尤其是体育明星。这两种侵权行为主要表现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不当使用、盗用或假冒、歪曲相关主体的姓名或肖像。比如在有关兴奋剂问题报道中,将甲运动员故意或过失报道为乙运动员,或者是配发的图片与文章内容不符合,或歪曲运动员的肖像,等等。体育新闻对于体育组织名称的侵害属于名称权,但《侵权责任法》没有明确规定,笔者认为可以认定为是对名誉权的侵害。

在体育新闻对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侵犯中,还经常出现的是隐性利用运动员的姓名或俱乐部的名称、运动员的肖像做广告。实践中经常表现为以新闻的形式报道某运动员参与某企业的活动,或使用某品牌产品,表面上是进行新闻报道,实则进行广告宣传、隐性营销。比如2005年海淀区人民法院在奥运冠军刘翔诉《精品购物指南》报社、精品卓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中友百货侵犯肖像权一案中,被告就是利用了刘翔作为知名公众人物进行隐性营销行为。《民法通则》对于侵犯肖像权是否“以营利为目的”规定不明确,新的《侵权责任法》也没有再强调“以营利为目的”,应该认为,通过体育新闻进行隐性营销、做广告等侵权行为不要求具有营利目的。

3.1.2 侵犯名誉权和荣誉权

名誉权和荣誉权属于评价型人格权。名誉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是民事法律规定的民事主体所享有的获得和维持对其名誉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一种人格权。荣誉权是权利人对取得的荣誉保有和维护的权利。从新闻自身的要求看,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决定了新闻报道本身是不应该构成对体育组织或体育个人名誉或荣誉进行伤害的。但是,由于体育新闻报的失实或夹杂评论,所以体育新闻侵害名誉权或荣誉权的案件时有发生,名誉权、荣誉权已经成为比较容易受到伤害人格权。由于体育组织或运动员的名誉或荣誉往往与经济利益密切关联,一旦名誉受到损失将同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所以体育组织或运动员都非常注重对名誉的保护。近年来的体育新闻侵权案件多数属于侵犯名誉权或荣誉权的案件。

由于新闻报道经常与评论结合起来,所以在认定这类案件中要注意内容的真实性。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就规定:“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为侵犯他人名誉权。”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规定:“新闻单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批评、评论,内容基本属实,没有侮辱内容的,不应当认为侵害其名誉权。”因此只要体育新闻记者、媒体能够证明新闻报道基本属实,并且没有使用侮辱、诽谤的言辞,即使在评论上存在倾向性观点,也不能认定为侵权。

3.1.3 侵犯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自主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其基本内容包括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隐私维护权和隐私支配权。[8]隐私权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含真实的公民私生活,具有真实性和吸引力。体育明星越是知名,他的私生活就越对公众具有吸引力,这与新闻从业人员所追求的新闻性也是一致的。有人认为,体育明星因其实际享有了成名权,其隐私权就要相应的有所限制。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一般与社会公共生活有关,并且构成了社会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对他们私生活的报道,成了新闻媒体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法律会对体育明星们的保护私生活秘密的权利作一般限制。但是,体育明星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则受法律保护。[9]笔者对此基本赞同。但当前体育新闻的过度娱乐化倾向经常导致体育新闻媒体背离了新闻的宗旨和职业道德,经常借助对隐私的揭露来制造娱乐效果,形成侵权行为,这一点应该受到法律的规制。

3.1.4 侵犯专利权、商业秘密和商标专用权

在竞技体育模式下,体育组织或个人往往努力掌握一定的独特技术秘密、训练技巧、运动经验,并对此采取保密措施,体育组织对其所持有的商标也会通过注册加以保护。如果在媒体上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披露体育组织或个人所掌握的专有技术或体育专利,或不当使用别人的商标,就会造成对商业秘密、专利、商标专有权的侵犯。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刑法》对商业秘密的认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商业秘密对于体育赛事的组织者和赞助者具有重要经济意义,一般禁止随意披露。比如韩国SBS电视台提前播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入场仪式、演出情况、主火炬点火等细节,就涉嫌侵犯商业秘密。因为这些开幕式的细节内容对北京奥运会的赛事转播具有重要影响,也影响赞助商的广告利益,所以一般赛事组织者都作为商业秘密进行保护,不许媒体提前发布。侵犯商标专用权主要侵犯了体育活动赞助者和代言人的相关利益。比如在新闻报道中故意将赞助者商标与别的运动员联系起来。此外对于体育比赛中的战术安排、训练技巧的披露也可能侵犯商业秘密。

3.2 刑事侵权

国内体育法理论界多数人都认为体育新闻侵权只是民事侵权行为,笔者认为,这种看法过于狭隘,体育新闻侵权也可能构成刑事侵权。民事侵权和刑事侵权之间本来就没有必然的界限,一些民事侵权行为如果性质恶劣、造成严重损失就可能构成刑事侵权,也就是形成犯罪。当然,由于体育媒体不属于行政机关,基本上体育新闻侵权不涉及行政侵权问题。目前我国尚无体育行政部门诉媒体侵权案,但从法律上说,如果有,在诉讼法上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或刑事自诉案件进行。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体育新闻侵权可能涉及的刑事侵权主要是侮辱、诽谤罪、侵犯商业秘密罪以及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虽然现实中有关体育新闻侮辱、诽谤、侵犯商业秘密、损害声誉的问题一般多通过民事诉讼、以民事责任的方式解决,但从理论上来说,体育新闻侵权行为完全可能构成犯罪。

3.2.1 侮辱、诽谤罪

侮辱、诽谤罪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章。根据《刑法》的规定,侮辱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损害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某些虚构的事实,足以损害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10]这两个行为的实施方法是通过媒体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捏着事实、歪曲评论,进行侮辱、诽谤。根据《刑法》第246条第2款的规定,这两个罪行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只有被侵权人亲自向法院告诉才受理。

3.2.2 侵犯商业秘密罪

侵犯商业秘密罪属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系列,根据《刑法》第219条的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有三种表现:第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受到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第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受到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第三,违反约定或者违法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所掌握的商业秘密。这三类行为要求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这是侵犯商业秘密的必要构成要件,这里的重大损失主要是指被害人由于被告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的物质损失。[11]在体育新闻侵权案件中,经常可能发生的是披露体育组织者的商业秘密,比如前面提到的韩国SBS电视台提前公布北京奥运会细节的事件。根据1998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的《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商业秘密”中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和标书内容等信息。”有关这些问题的体育新闻报在造成权利人重大损失时的都可能涉及侵犯商业秘密罪。

3.2.3 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商业信誉是指经营者在商业活动中的信用程度和名誉,商品声誉是指企业投放市场的商品在质量、品牌、风格等方面的可能信赖程度和知名度。经营者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不仅关系到经营者在市场上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其经济利益,影响市场竞争能力。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12]

在当前职业体育蓬勃发展,体育商业化日益深入的情况下,体育参与者的商业信誉、体育产品的商品声誉对于权利人据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一旦受到损害将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的体育市场的运转。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有可能出现通过捏造事实、夸大报道的方式损害俱乐部、运动员或赞助商的商业信誉,也可能损害体育产品生产商的商品声誉。比如2000年足球报刊登文章《深圳六名球员嫖娼被捉》,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其恶劣的反响,损害了深圳平安足球俱乐部的公众形象,降低了其社会公信力,造成了原告在球市、广告、赞助以及多方面的巨大经济损失。

4 体育新闻侵权的法律责任形态

由于体育新闻侵权主要涉及民事侵权和犯罪,所以在法律责任上表现为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现实中一般以承担民事责任为主。

4.1 民事责任

根据最新的《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表现为八种: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笔者认为体育新闻侵权主要发生于新闻报道之中,侵权行为以言论为表现形式,所以涉及的民事责任应为停止侵害、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此外包括更正错误、消除误解等普通责任。可以分为财产性责任和行为性责任。

4.1.1 财产性责任

财产性责任即赔偿损失。赔偿损失是指赔偿因为侵权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失。《侵权责任法》第19条规定,“侵害他人财产的,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方式计算。”第20条规定对人身权的侵害按照受害人的损失或侵权人的获利进行赔偿。对于人格权利的侵害,《侵权责任法》第22条明确规定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体育新闻侵权中,多数案件都涉及到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4.1.2 行为性责任

首先是停止侵害。停止侵害是指行为人立即停止不真实、侵权性的体育新闻报道。停止侵害只是承担责任的开始,经常还不足以消除侵害带来的后果。在此基础上,更正错误、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是进一步的行为补偿。行为性责任要求侵权行为人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达到停止侵害、恢复名誉的法律效果。在实践中,如果侵权行为比较轻微,可以通过更正新闻中的不真实事实或错误内容的做法来达到目的。“本方式主要适用于对受害人所造成的伤害比较轻微,行为的侵权性质较弱的情况,例如:由于新闻媒体发生了排版、编辑等技术上的失误,而对有关当事人的权利构成了侵犯,如其显著轻微,一般情况下,应由新闻媒体在邻近下期或近期出版物上,刊载更正文字。”[13]此外,体育新闻侵权经常是对事实的失实报道或虚假报道,引起公众对相关主体的误解,可以通过在媒体上发表解释性文稿以消除相关误解,也可以当面进行赔礼道歉。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是法律明确规定行为性责任方式,可以是公开或不公开,可以借助媒体,或直接当面进行。需要注意,“纠纷一旦进入诉讼过程,加害人以赔礼道方式承担了侵权责任的,而且为受害人接受,为人民法院所认可的,尽管可以不公开,但应将这一事项确载入法院的判决书或调解书中。”[14]

4.2 刑事责任

如前所述,如同体育新闻侵权情节严重,造成重大损失,则可能引起刑事责任。侮辱、诽谤罪属于自诉案件,而其他两类则不属于自诉案件。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承担刑事责任并不免除民事责任,而且民事侵权的赔偿责任具有一定的优先性。《侵权责任法》第4条规定,“侵权人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不影响依法承担侵权责任。”“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和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侵权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担侵权责任。”在现实中,刑事诉讼过程中受害人一方可以同时提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二点是刑事责任的双重性。体育新闻侵权涉及到的责任主体既包括撰写新闻的记者及评论人员,还涉及到作为单位的新闻媒体,也就是存在单位犯罪问题。根据我国《刑法》的第30条的规定,单位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根据第31条的规定,单位犯罪,对单位判处罚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即通常所说的“双罚制”。根据我国《刑法》分则的规定,本文所说的体育新闻侵权可能涉及单位犯罪的是侵犯商业秘密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而体育新闻的侮辱诽谤行为则没有涉及单位犯罪。

5 结 语

体育新闻侵权问题是今年来体育界经常出现的现象,对于体育新闻侵权本身来说,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更好地解决,包括新闻界的自律、体育界的自律。从法律规制的角度,尤其是在《侵权责任法》制定了以后,体育新闻侵权的类型与责任认定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法律依据。在实际的法律使用中,应该根据具体的行为表现,严格认定不同的责任。同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都应该受到重视,而不能仅仅依赖于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 韩勇.体育与法律——体育纠纷案例评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 黄文平,王则柯.侵权行为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1.

[3] [7]杨立新.侵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12,295.

[4] 杨立新.侵权行为法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408.

[5] 韩勇.我国体育新闻侵权的有关问题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

[6] [9]曹彧,马法超.体育新闻侵权问题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5).

[8] 杨立新.人格权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216.

[10]熊选国,任卫华.刑法罪名适用指南——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38.

[11]熊选国,任卫华.刑法罪名适用指南——侵犯知识产权罪[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21.

[12]熊选国,任卫华.刑法罪名适用指南——扰乱市场秩序罪[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3.

[13]顾理平.新闻侵权与法律责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84.

[14]蔡明明.论体育新闻侵权的民事责任与实现.南京体育学院学报[J].2008,(5).

作者:叶小兰

上一篇:学区体育模式下的社会体育论文下一篇:拔尖人才大学英语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