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突出生产性服务业论文

2022-05-01

摘要:天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加快建成北方经济中心有着重要意义。在总结天津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对天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客观对比,并从进一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出发,提出具体的政策和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文化创意突出生产性服务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创意突出生产性服务业论文 篇1:

关于宁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分析宁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探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从而更好的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引领产业链向高端提升,乃至助推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业,不仅是实体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实体经济中知识含量高、人力资本密集、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

当前,宁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时期,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宁国生产性服务业各个门类的发展较为薄弱,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二,有利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新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向“智造”转型,推动工业生产的战略转型升级,产业迈入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降低能耗,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本课题通过对宁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找到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取向。

一、宁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宁国生产性服务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行业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平台建设加快,科技动能不斷加强,现代物流和金融业稳步发展。但从调查情况看,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与其他产业联动薄弱

近年来,宁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增加值呈现出明显的持续增长态势,但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没有完全切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无法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例如,很多研发机构都是从科学原理的角度出发,很少关注企业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可以为企业量身打造工业互联网以及工业大数据体系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也相当欠缺。

(二)生产性服务企业规模偏小

宁国的生产性服务业都在扩大规模,但因起步晚,发展较缓,出现了整体竞争力较弱的现状。除银行、保险和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外,其他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产业体系小、散、零、乱。企业发展层次比较低,特别是与生产经营息息相关的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尤为欠缺。此外,缺乏大型骨干企业和知名企业,服务业业态不够丰富,服务功能为其他产业配套的能力不足。

(三)中高端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

生产性服务业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知识基础上的产业,中高级人才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尤其重要。目前,宁国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中高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高级技工、现代型技工、复合型技工、系统培养的技工人数少。地处宁国,高、精尖人才引进困难,辛苦引进的人才往往又留不住,无法满足企业走向智能化的需要,这个状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土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产业集聚效应不够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已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既成事实,也被国家视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有效缓解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约束,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尽管市委市政府全力规划,加快园区整合优化努力集聚形成产业链,如建设物流园等,但本地的生产性服务业缺乏好项目支撑,产业链较短,集聚效应不够强。

(五)创新机制缺乏

作为第三产业的延伸,目前宁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多数处于低端服务水平,创新能力不强。“五缺”现象比较明显,即:缺乏高端研发机构、缺乏高端关键装备、缺乏核心技术、缺乏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缺乏领军型人才。虽然像中鼎这样的大中型企业建有研发机构,但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并不多,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不强,仿制和中低水平竞争情况大量存在。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发展将是必然趋势,这也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从业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创新能力。

二、宁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总体需求不足

从宁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看,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偏低,对农业生产性专业服务需求不足。从工业发展的现状看,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陈旧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固守传统“小而全”的企业形态,产品从研发到营销的各个环节都由企业内部完成,缺乏通过服务外包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的主动性。小规模、低水平发展的工业和农业,无法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旺盛需求。这是制约宁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外部环境不优

1.发展氛围不够浓厚。宁国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扶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试行》等文件,建立起"1+1+5" 奖扶政策体系,从实施重大项目、壮大市场主体、发展重点行业、推进集聚发展、强化区域合作、加强统筹协调等方面,对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政策性支持。但政府没有专门针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管理水平也处于较低位置。

2.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调研中发现,国家统计局印发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10个大类、34个中类、135个小类。但县级层面没有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口径,更没有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经常性统计调查制度,导致宁国生产性服务业没有专项统计数据,存在底数不清的情况。

3.吸引力不够强。因工业企业对于地方税收贡献大,宁国多年来对工业企业给予了优厚的招商引资政策,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从税收、土地、信贷等任一方面都无法享受与工业企业相同的扶持政策。加上财政收入有限,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产业需求,对于大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缺乏吸引力。

(三)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欠缺

宁国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竞争力较弱,产业层次不高,在服务理念、组织规模、技术创新、服务质效、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三、宁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 一) 进一步夯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

1.弥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短板。从以上分析得知,部分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不均衡和高质量产品短缺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在重点领域寻求突破,逐步解决制约宁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应该是宁国高质量发展的首要目标。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建议财政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化项目、公共服务平台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实现财政资金由企业分散补贴向重点支持研发、技术、信息服务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转变。支持研發设计、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产业等科技型、创新型生产服务业企业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

3.加大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建立健全宁国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实施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工程,优先将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纳入宁国市人才培训计划。重点加强复合型领导人才、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生产服务业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 二) 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改革

1.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力度。对内进一步加强垄断性行业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增强经济的发展活力。对外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力度,鼓励有资质的大型生产性服务企业进入宁国市场;同时也鼓励宁国本地的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接受市场竞争。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重视创新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科技研发、专业服务、教育培训等也是需要不断创新的领域。通过创新,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研发实力,最终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因此政府要鼓励本地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并帮助他们申请相关的补助资金。

3.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生产性服务业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明确发展重点,以制造业的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能对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形成有效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业,比如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转型升级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 三) 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作为主攻方向

1.推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整个产业协同发展的最佳实现方式。二者融合发展就要围绕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跨行业整合。比如,制造业与研发设计企业联合,借助于现代技术延伸产业链,提供更多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2.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边界。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在交叉领域的创新突破、跨界融合,发展以“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产业链。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行业的重新组合和高效整合,打造真正有市场、有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链,从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

3.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作为主要抓手。建设大数据产业园,搭建重点企业产业互联网联合平台,积极吸引国内外主流大数据企业进驻宁国。重点研发云计算虚拟、云安全、大规模数据管理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业聚集发展步伐。(作者单位:中共宁国市委党校)

作者:胡引

文化创意突出生产性服务业论文 篇2:

天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现实选择

摘 要:天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加快建成北方经济中心有着重要意义。在总结天津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对天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客观对比,并从进一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出发,提出具体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优势;劣势;天津市

生产性服务业是由工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产业。作为服务业领域的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作为中间投入要素,为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提供中间服务。由概念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来源于工业部门,并随着制造业收敛于核心业务,其所属的生产服务业部门逐渐独立出来并形成产业化。从本质上来讲,生产性服务业仍然围绕制造业开展服务,并随着制造业需求的变化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目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独立与融合的并行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提升天津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规模和比重明显提升。2004年,天津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总值为993.44亿元,2012年达到了4 710.07亿元,增长了3 716.63亿元,相当于2004年的4.74倍。其中,2005—2012年间,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21.6%,高于全国1.63个百分点。具体来看,2005—2007年,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国平水平,2007年之后开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高出5.37个百分点,2009年高出7.3个百分点,此后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来看,2004年占比为33.88%,2012年达到36.55%,比重上升了2.67个百分点,同期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45.01%上升到2012年的47.02%,上升了2.01个百分点,说明生产性服务业与服务业整体发展呈现协调并进的态势。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发展来看,2004—2012年,批发与零售业增幅最大,增加了1 308.01亿元,其次是金融业,增加了864.62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了460.73亿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增加了320.49亿元和307.8亿元,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幅最小,仅增加了111.47亿元。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从各行业增长幅度来看,说明天津在高水平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方面明显不足。

二、天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

1.从发展规划来看,为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天津市政府从2014年起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大力发展和提升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商贸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养老服务业九大重点产业,其中包含了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商贸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六大生产性服务业。预计到2016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将超过5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达到53%。到2020年,服务业比重超过55%,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8%。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将为生产性服务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基础。

2.从税收改革来看,自2012年12月1日起,天津市6个现代服务行业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主要涉及6个现代服务行业,其中包括交通运输业和研发与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这六大服务业基本上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后,小规模纳税人税负会有较大幅度下降,大部分一般纳税人税负也会有所下降,这将有助于支持天津中小企业成长壮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

3.从市场需求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实现衍生、分化,并依托制造业扩大市场需求。进入新世纪,中央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把天津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滨海新区定位为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换基地。在政策推动下,2013年天津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64万亿元,同比增长13.09%,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3%,高于全国3.3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六位,东部第二位,预计2020年天津将成为全国大城市中现代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城市,这将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市场需求。

4.从发展空间来看,天津制定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突出滨海新区的重要地位,使城市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这种双城发展战略,既符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于核心区发展的特性,加快商务中心区、高科技园区、金融服务区、会展中心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的集群和规模效应,又避免了国内外大都市单核发展造成的“同心圆”或“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克服了生产性服务业过度密集叠加于城市核心区,造成核心区承载服务功能过多、交通拥堵、人口密度过大、环境质量下降等诸多方面的城市问题。

三、天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劣势

1.市场化程度不够。尽管天津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依旧存在一些体制上的共性因素。目前,天津市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如交通运输、邮政、保险、通信等行业仍然存在市场准入过严以及透明度较低等问题,垄断经营的现象普遍存在,限制了市场竞争,压抑了市场活力的迸发。同时,当前行政管理体制造成的区域市场分割,缩小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性市场。

2.产业协调发展不足。国家定位天津为北方经济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推动天津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投资过度倾向于工业领域,而对第三产业的整体投资明显趋缓。即使在生产性服务业内部,有限的资金也主要投入交通运输、商贸服务业等传统领域,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技术研究等行业投资有限,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技术服务业虽然投资有所增长,但是总量上明显不足,造成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生产轻服务”的现象严重,长期下去将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差距拉大,进而影响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3.人力资本储备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主要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为基础,因此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储备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至关重要。在人才培养方面,无论从人才数量还是质量方面,天津都明显落后于北京,造成高水平人力资源不足。在区域分布方面,天津高素质人才主要集中在市内核心区,对中心外围郊县的功能产业园区支撑相对薄弱,而且郊县产业园区存在人才流失的严重现象。

4.规模效应尚未显现。2004—2012年,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3.88%提升到36.55%,比重上升了2.67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生产性服务业48%的比重。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散布于城市六区以及滨海新区的商务中心区,围绕功能性产业分布聚集而成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园区尚未形成。

四、政策建议

天津作为国家北方经济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借助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深入分析天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客观条件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强政府规划,引导集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将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天津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政府应该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地位,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要把服务业的发展纳入工业区的整体规划,注重发挥产业的集聚优势,以集聚效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天津的城市功能定位,强化京津冀区域合作,在协调联动下结合自身产业结构优势重点发展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以服务创造价值、降低成本、降低能耗,不断提升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2.加快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环境。让市场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根本性举措。进一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政务环境和社会环境。要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要逐步推进“营改增”税收优惠的范围,尽量普惠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领域。要依据自身优势,选择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强的重点行业进行突破,在土地、财政、投资、信贷等方面予以支持和适度倾斜,实现以点带面的发展成效。要积极围绕市场需求,依托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不断开发新业态,并以此形成天津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3.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智力基础和保障。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要发挥毗邻北京的优势,完善居住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宜居生活,多渠道、多形式地引进国际、国内现代服务人才留驻天津。要倡导企业建立有效的薪酬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人才成长建立良好环境,并为员工提供持续培训和教育,使人才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要充分利用天津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的优势,与工业企业合作办学,建立定向人才输送关系,专业培养适应制造业发展要求的实用型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谷晨,徐珊珊.“十二五”河北省生产性服务必问题众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3,(23):152-153.

[2]  张厚明.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浅析[J].数据,2010,(4):65-67.

[3]  许亚平,王震.曹妃甸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1,(25):140-143.

[4]  谷永芬,宋胜洲,洪娟,等.大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5]  王江,王丹.北京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12,(6):76-80.

[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未江涛

文化创意突出生产性服务业论文 篇3: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几点思考

[摘要] 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巨大推动力量。本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发展策略。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发展策略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Greenfield首次提出了生产性服力业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当前各国对生产性服务业划分的标准还不统一,但普遍认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行业构成生产性服务业的主体。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能够细化和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发达国家中,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已占有较大成份,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行业。例如,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上在80%左右,甚至更高(世界平均水平为66%),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就占到40%,有的国家和地区还超过了50%。服务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平均达到了70%-80%。生产性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作用非常显著;在工业生产中,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低能源投入、低原材料消耗、高人力资本投入、高产出。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进一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发挥好我国产业比较优势,建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就更要注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搭建平台,疏通渠道。因此,如何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当前经济的重要课题。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

我国目前基本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变的时期,发展相对缓慢的生产性服务业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运行质量又好又快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的东南部地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额大幅度减少,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以往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不具有竞争优势,而内地企业与东南部地区企业相比则更低一个层次,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实现以较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来提升制造业的层次,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上的中国企业可借金融危机进行重组,很多中小企业会因无法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从此退出市场竞争,但同时,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企业可得到快速发展的机会,向具有更多创意附加值的新兴工业化发展。这些企业的转型升级,就需要一个相对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提供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会展、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方面的有力支撑。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面临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是人们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还不到位,重工轻商,习惯于把服务业当成单纯的生活性的、消费性的产业,不能理解和掌握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促进的客观规律,看不到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潜力,所以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无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由于政府投资导向对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低于制造业,项目审批、税收信贷、资源供给和行业准入上也使生产性服务业得不到充分的支持。

其次,中小服务企业在融资问题上困难较多。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过程中历来采取保大压小策略,作为新兴产业的中小服务企业要想得到银行贷款支持不太容易,加之服务业企业多以无形服务为主,缺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这也使之得不到银行贷款。工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第三,相关政策创新滞后或落不到实处。例如,现行的税负制度是按照制造业的成本结构来设计的,适应的是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客观上没有主动适应国家当前产业政策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要求,生产性服务企业甚至享受不到与制造业一样的优惠政策。近几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相关政策调整往往不能配合和支撑行业发展,政策创新滞后;还有的政策过于空泛,缺乏比较具体、可操作性的政策解释。

第四,人才数量质量严重制约服务业的发展。这与我国长期以来重点发展制造业有着极大的关系。所有的人才培养也是以制造业人才为主要方向。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和储备都有很大的缺口,无法满足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需要知识型、技术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新环境下,尤其是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的是高新技术人才。在生产性服务业中,能够了解国际规则、国际市场运行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短缺。

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策略

一是各级政府部门结合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的重要举措。确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切实要求。选择一批服务业试点示范项目,作到以点带面,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树立标杆,正确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是要完善政策,加强指导,创造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条件。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的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给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和新兴行业进行有力扶持。主管部门制定各地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一做好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等的衔接,使生产性服务业能在坚实的基础上发展

三要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引进和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端人才,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大多数行业都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没有人才,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正确和健康发展。要结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并完善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开发利用的相关机制,面向国内外吸引更多的领军型复合型的人才,特别要注重引进精通管理的跨国人才。同时要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建立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学科,和相关企业合作建设培训基地,培养急需人才。利用职业教育,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国际培训基地,培养具有全球眼光的高级人才。

四要创造服务品牌,使生产性服务业实现集群效应、规模效应。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要协调统一市场准入资格管理,建设必需的基础设施,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撑。避免生产性服务业再现制造业发展中分散布局、重复投资、盲目建没、粗放经营的发展方式。注意培育和树立有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使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

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还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中国经济的领军城市上海和北京,还有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都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把经济的重点从制造业转向金融、物流、信息、创意等第三产业。但是,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不能把现有产业简单定性为“夕阳产业”或“落后产业”加以放弃或减缓发展,还要看本地区是否具备大力和快速发展服务业的现实条件,要看本地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劳动力教育文化程度是否支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如果一哄而起,强求发展服务业,不仅极可能会把原来的工业基础丢掉,而且还会造成投资浪费。比如很多园区的建设最终变成了房地产的开发和炒作。

目前大量的劳动力需要就业,人民需要提高生活水平。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才能真正拓宽就业渠道,所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发展金融等高端服务业,还要关注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解决就业的意义,这也是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非常重要,但要清楚看到产业转型和升级需要时间和过程。对于传统制造业集聚地,若是过急过快地转移制造业,可能会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比如美国底特律、德国鲁尔等地区,在推进产业升级时,本地制造业的转移和服务业的发展缺乏衔接,给当地经济造成萧条。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换的结构调整与升级阶段,唯有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两轮驱动”战略,才能在产业转换时期避免工业产业的空心化。

参考文献:

[1]郭怀英:“十二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思路与任务[J].中国投资 2010(10)

[2]安和:生产性服务业进入“黄金期” 无锡日报2010-05-08

[3]张国云: 《生产服务》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作者:李 跃

上一篇:骨质疏松症研究的中医医学论文下一篇:电视广告文化传播效应特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