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区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17

【摘要】乡村振兴是当下的重要战略,而优质教育就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发展动能。目前,扶贫安置区的学生均来自乡村,骤然进入城市学校,产生较多的不适应状况,其中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尤为明显,而求知不自信的问题更是突显。语文科目作为所有科目的基础,在課堂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健全人格也必然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安置区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置区家庭教育论文 篇1:

影响移民安置区幼儿生活习惯养成的因素分析

【关键词】 幼儿;移民安置区;生活习惯;养成;影响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移民安置区:我县移民安置区为漳县和岷县居住在深山生活困难的群众,因受地震自然灾害,居住环境恶劣,不适宜居住,由政府规划异地搬迁安置在我县北湾镇中堡村。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和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等。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从习惯入手研究儿童德育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世界许多国家对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越来越深入,许多国家的教育普遍重视以习惯养成为人格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许多学者提出诸多教育观点,如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大力倡导习惯的养成。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移民安置区幼儿比例较少,学前教育问题十分突出,但是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本课题根据我园实际情况,着重于针对移民安置区3-6周岁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我园处于新建设的移民安置区,移民人口之前生活在山区,生活贫困,卫生和生活习惯较差,义务教育普及率较低,大部分家长没有接受过义务教育,且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幼儿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很差,让这一张张白纸一样的幼儿在教育中出现了问题。

所以我们不光注重研究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更着力探索为移民安置区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从而改变家长观念和生活习惯,通过家园合作,为移民安置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三、影响因素

1.地域因素

我縣移民安置区为漳县和岷县居住在深山生活困难的群众,因受地震自然灾害,居住环境恶劣,不适宜居住,由政府规划异地搬迁安置在我县北湾镇中堡村。移民安置区群众之前主要生活在漳县和岷县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物质不充裕,生活贫困,卫生和生活习惯较差。

2.文化因素

移民安置区家庭义务教育普及率较低,大部分家长没有接受过完整的义务教育,文盲或半文盲家庭较多,且不重视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在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幼儿辍学率较高,家长认为幼儿接受几年教育,不是文盲就好,考虑经济原因,让幼儿辍学打工干活,过早步入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教育观念。在移民安置区学校,老师除了教学工作,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家访工作,特别是对辍学学生的家庭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引导和劝说学生父母,让幼儿回归校园,继续学习,接受教育。

3.家庭因素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观察与实地入户了解,由于之前生活在山区,生活贫困,特殊的地域环境让这些淳朴的人缺乏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当地义务教育普及率较低,家长不重视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以至于幼儿的生活习惯较差。小手总是黑乎乎的,大部分幼儿的衣服很久才换洗,随手扔垃圾,有的甚至随地大小便,遇到矛盾爱动手,方言重,现在又因为异地搬迁,幼儿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老人带幼儿的现象比较普遍,移民安置区内留守儿童较多,幼儿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老人又过于溺爱幼儿,多种原因让很多幼儿养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

4.其他因素

移民安置区群众属于易地搬迁,之前生活在山区,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草药和外出打工为主,种植草药基本是靠天吃饭,农业投入较少。在搬迁到我县安置区后,不适应我县深耕细作,农业投入大的农业产业模式、经济收入来源发生变化,不稳定,大部分家长为了谋生,外出打工,不能安心教育幼儿。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只靠在幼儿园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生活习惯培养方面家庭教育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将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引进学习先进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单位携手,为幼儿的成长和课题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服务,让移民区幼儿教育观念与本地教育观念、现代教育观念相融合,共同关注幼儿健康成长!

作者:魏晶晶

安置区家庭教育论文 篇2:

构建扶贫安置区中学生求知自信的策略探究

【摘 要】乡村振兴是当下的重要战略,而优质教育就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发展动能。目前,扶贫安置区的学生均来自乡村,骤然进入城市学校,产生较多的不适应状况,其中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尤为明显,而求知不自信的问题更是突显。语文科目作为所有科目的基础,在課堂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健全人格也必然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学生自信心

当前,乡村振兴虽是当下的重要策略,但是城乡之间仍存在经济发展不协调情况,而扶贫安置区中学语文和同城中学语文的教育发展同样如此。扶贫安置区中学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家庭不自信、定位不自信、学习不自信。这三个问题,最终导致了扶贫安置区中学生在求知自信上严重不足。目前,随着乡村振兴力度加大,扶贫安置区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更急需有效措施解决这种问题。

而语文教育不仅可能影响人一生的发展,还涉及人生活的各个层面,甚至对人生终极意义、对于生命的境界提升有着根本性的意义。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求知的自信心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学生的求知自信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身情况

1.正确地评价自我,就对自己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如:课文《木兰诗》塑造的木兰是从一个普通娇弱的平民女子替父从军最终成长为一个机智果敢的巾帼英雄人物形象。扶贫安置区的中学生大多来自信息闭塞和经济落后地区,这样的人物比较容易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更容易获得他们的认同,而且木兰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以女性的性别崭露头角更对他们有着非同寻常的激励作用。在赏析木兰形象结束时,可以设置问题“现今作为乡村的平民子女,是否会比木兰更易成功?”学生讨论可自由发挥,但是前提要立足于个人的情况。学生通过讨论大多倾向于会比木兰更容易成功。一部分学生认为可以通过考高中上大学,改变命运,任正非出身贫寒。一部分学生认为即使上技术学校也有可能创出新路,李嘉诚学徒工出身。教师可以从旁引导分析,根本原因在于现代没有那么多规矩束缚人,中国的政府对于贫苦户的扶持也会增加成功的机率。最后总结现实无法改变,只能改变自我,这样的分析可以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对自我有一定的了解。可见,木兰的事例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予学生一定的认知空间。

2.正确看待不完善的自我,能理智地、辩证地对待自己。《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因为无法面对突如其来的残疾现状,陷入颓废的状态,以致错过了和母亲相处的美好时光而为此追悔莫及。从史铁生第一次粗暴拒绝母亲看花的提议到面对母亲第二次邀约看花,其实他从心里上就是对自我不完善接受开始的第一步,而在母亲去世后,才意识到生命的可贵,真正接受不完善的自我,然后积极面对,于是才有;额在第三次和妹妹一起看花的幸福画面。可见这篇课文的人物能让人感受不完美的自我,并面对生活所带来的不完美甚至困苦的人生。艰难的人生,除了勇敢面对,我们无法回避。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怯懦的小男孩在爸爸一步步指导下,一步一步地走下悬崖成为一个勇敢面对自我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自我的不完善,有时候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借助别人的力量,通过自身的努力,一步步正确看待不完善的自我,理智看待自己的问题。文中的小男孩刚开始采取消极的态度结果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困难,反而使自己陷入到困境之中,后来在爸爸的鼓励下,学会面对眼前的困境,一点点学会勇敢面对,最后才迎来新生。

从以上两文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不完善的自我,能理智地、辩证地对待自己。例如:成绩不理想、不讨父母喜欢,不被人理解,太过孤独----这些在安置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们有可能在这些故事中得到启发,学会面对。

3.学会调节自身适应环境,与周围的人融洽相处。即使进入一个陌生的新环境,也能调整自我,适应现实。

《老山界》中记叙了红军长征翻越一座三十里高瑶山的事情。红军当时不仅面临着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的情况,还不时遭遇敌人飞机的侵扰的境况,可是他们凭借乐观精神、顽强的意志战胜了这些困难。比如在翻越老山界与瑶民大嫂的交谈很好的表现了红军适应力。瑶民大嫂在明白他们红军是劳苦大众的军队后,拿出了自己的仅有的一点米熬粥。红军同志在清楚知道前面粮食缺乏的情况下仍然送了一袋米给她。在面对崎岖的险恶的山路,红军没有埋怨,一尺来宽的路面,裹着一条毯子,就睡下去了。即使由此可见,人生路上有些困难和恶劣的环境无法避免,只用面对,调整自我,才能化难为易。当陷入困境,我们只要调试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努力适应环境,就有战胜困难的可能。

二、立榜样,制定目标

1.课内树榜样,课外立标杆

如课文《再塑生命的人》讲述了海伦·凯勒—— 一个盲哑残疾女孩成就人生辉煌的故事,在她灰暗的世界里,是教育让她获得了自信。如她在文中说:“在接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学生很难理解安妮·莎莉文老师在水房拼写单词时海伦惊异的感受。在课堂中,可挑选5名学生蒙上眼布,然后给能看见的学生看5分钟有趣而搞笑的视频图片,而后再让这5名学生揭开眼布看视频,再比较蒙眼时听同学们开心大笑时和亲眼看视频后的感受。这样可使学生体会到残疾人不易,同时也能让他们对海伦·凯勒生出崇敬之情。

伟大的人也许不走寻常路,而平凡的人同样能创造奇迹。

如:《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一个平凡的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植树,最终改变荒凉的戈壁,造就了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赢得世人的崇敬。联系现实植树模范杨善洲,播放疫情期间医护工作者舍身忘我工作的视频影像。告诉学生,人生要有所追求,而追求需要榜样,他可以是身残志坚的名人,也可以是生活中有着美好品质表现平凡的工作者。在情感感悟到位的时候,安排一次作文《我身边最崇敬的一个人》,让学生学习感悟平凡中的不平凡。

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安排一两部励志电影课外拓展感悟,比如:《阿甘正传》《三个大傻大闹宝莱坞》等。

2.追求有规划,目标要具体

目标的设定可以是生活、学习、品德各个层面中某个或几个层面的规划。但是目标的设定需要具体化,不能过于模糊。比如,一个学生说,将来想考大学,过好生活。这样的目标就比较空泛模糊了。老師可以指导,什么专业的哪所大学,我们和这个差距还有多少。目标可以具体化。讲授课文时,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追求志向的思路。

如课文《诫子书》,可设定问题:面对诸葛亮提出的学习、修身、养德、明智、致远,作为他的儿子,在现实生活中怎么样才能做到?例如:初中毕业后,上技校还是上高中,上这些学校中考需要到什么成绩。如果上技校什么专业适合自己,将来要达到什么技术级别。如果上高中学文还是学理,将来上什么大学,对大学有什么样的憧憬。在一个个问题中明晰学生将来奋进的方向。

三、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1.小组合作式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见解可以是疑问,也可以是对问题的态度。在疑问中探索,在态度中寻求出路。在分享思想的氛围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主表达意见,让他们碰撞思想的火花,最终促进学习。如:《尊严》一课,镇长杰克逊大叔的这句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可提出疑问,富翁等于尊严么?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在文本中找寻词句,交流体会,让学生慢慢理顺故事表现的内容进行理解,最终化难为易。通过合作学习,重点、难点很自然地被突破,让学生感受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2.师生对话式教学

师生对话式教学就是在平等、互信的氛围中,采取教师引导及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以文本为基础,共享经验,在交流沟通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进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活动。除课堂中的交流外,可开展一次师生辩论赛,学生做评判,设置多名学生做参谋,多名学生做辩手,尽可能给予学生平等对话的权利。

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因为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教师的主导在课堂教学中也就没有了实际意义。课文整合巧,设置活动巧,参与制作巧,最终实现在语文课堂中民主、合作、自由、快乐地学习。

比如上《故乡》课文时,以闰土或杨二嫂的口吻描写三十年后见到鲁迅的状况。这样的换位思考,既可以让学生领悟到闰土生活拮据,也可体会到下层人民在等级森严封建体制下的无奈。

上《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济南的冬天》等课文时,设置导游小能手,制作PPT,进行讲解。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又能让他们在熟悉课本内容的同时了解中国特定的地域文化,增广见闻。

学习《咏雪》《狼》《陈太丘与友期行》《杞人忧天》时可设置角色扮演表演课。学生在主动参与时,可以更好地理解枯燥无味的文言文课文并感受到文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才情四溢的谢太傅侄女,贪婪狡黠的狼,聪慧机敏的元芳,不切实际而无聊的杞国人。

学习《杞人忧天》《愚公移山》时,班级分两大组进行成语接龙赛游戏,以其中一方接不下为输。这个游戏的设置旨在考核学生成语积累,同时让学生体会和同学合作的快乐与遗憾。这样既能使学生会体会到知识带来的荣誉,也可以激发学生积累知识的好胜之心。

除此外,还可以在单元整合拼音、字词注释、名句名篇学习等方面,进行小组或班级赛。

六、放大亮点增强自信

赞美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她可以激发斗志,鼓舞人心,更能催人向上。所以,找出学生的亮点,放大他们的优点,在激励中让孩子成长,使表扬成为成长的助推器,增强学生自信心。这样的赞美和激励需要在教学活动的不同层次中体现,扩大激励的范围,才可能使学生在一定层面上得到认可,如:课堂—班级—年级—全校等层层递进。或者单从语文学科上也可以小练习小测试的方式进行个人赛、小组赛,一周、一月一评选优秀和先进典范,与班主任联合制作班级各个科目英雄榜,用美篇图文并茂转发班级家长微信群。先进典范不止专注于排名靠前者,还要预留几名后进人员名额,这样可以使后进的学生同样得到关注,利于促其进步。放大亮点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促使其更为向上,努力学习。如七年级学生陆干生性懦弱胆小,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吃力,一向考个位数分数,对于学习并不积极,因为一次考试考到了二十分,老师抓住机会在全班面前大力的表扬了一次,孩子在学习上变得相当主动。七年级学生蒙金兰,喜欢跳舞和画画,但是并不爱学习语文,在一次单元默写的时候,写得又快又好,得到老师一次表扬,上课变得相当积极。可见赞美的魅力,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力量,引领着这些渴望得到认可的孩子们奋勇向前。

结语:

在语文课堂中,用学生熟悉的课文和故事,联系并贴近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里,是可以为安置区的中学生打开另一扇窗户,构建他们心灵栖息之地的。当然这一切还需要学校以及教师更多的努力和付出。因此,这方面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作者简介:

黄峥莹,南宁市第三十六中学,中学一级语文教师,从教17年,2020年-2021年在国家扶贫安置区的隆安县第五中学支教。此文系作者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课题【2021B240】《易地扶贫搬安置区学校初中生扶志教育研究---以隆安县第五中学为例》研究所做的探讨。

作者:黄峥莹

安置区家庭教育论文 篇3:

利用数字平台资源优化家教质量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将教育问题一股脑抛给学校。这种做法不但错误,还会造成家长与子女间关系的疏远。也有一些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采取的方法不当,比如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极端型家长、盲目溺爱子女的家长等。家庭教育的出发点是对子女的爱,可最终结果令人堪忧。学校为此协同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服务平台,利用其功能加强家长与学校间的互动,帮助家长掌握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手段,全面优化家庭教育质量,赋予学生更好的学习氛围与成长空间,让他们在学校和家庭的帮扶下,迈向成功彼岸。

一、观看成功案例

在利用数字化平台优化家庭教育质量的过程中,为提高教学研究工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年级组教师在校领导帮扶下,利用数字化平台参与专家讲座活动,如“家庭教育应该注意的几个点”“家长要和孩子做朋友”等。其间,学校教师学习到大量的教育经验,并了解到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此外,教师通过数字化平台观看专家讲座,了解了我国各地区的家庭教育现状,以及科学的整治措施。这不但为教学研究的合理展开提供了宝贵建议,也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了较好保障。

观摩案例时,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家庭和各式各样的父母,其中有个案例给我带来了极大冲击。

【案例片段】

小A(化名)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对他非常宠溺,然而妈妈却格外严厉,爸爸和妈妈在小A面前形成了强烈对比。有一次,小A妈妈准备了一套练习册,要求小A一天做完,但爸爸擔心累坏了小A,帮助小A做了一部分,妈妈发现后,非常愤怒,夫妻二人在小A面前大吵了一架。

针对这个案例,专家在讲座时分析:“二者都有错,盲目的溺爱和过度的严厉,带给子女的不会是幸福和快乐,还会将孩子一点点推向深渊。”我对这番话反复琢磨。案例中的妈妈过分严厉,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需的一部分天真、玩乐的时间,很容易给孩子内心造成无法磨灭的伤害。案例中的爸爸看似心疼孩子,但是代替孩子做题,不但是一种错误的行为示范,容易让孩子养成弄虚作假的习惯,而且没有给予孩子最需要的东西——鼓励。现阶段,类似的家庭不在少数,学校要利用数字化平台,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手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二、构建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家庭教育的途径之一,有效的亲子活动可以加深家长与子女间的关联度,增进亲子关系。活动时,家长能通过孩子的表现捕捉到他的优点,孩子也会在家长帮扶下,获得信任感和自豪感。学校利用数字化平台定期组织、发布亲子活动,家长无需到学校,就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实况。

譬如学校设计的“有奖竞猜”活动。答题期间,每个学生都拥有五次答题机会,学生答题时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中的视频功能联系家长,向家长寻求帮助。如果家长无法准确作答,还可以向身边人求助。竞猜活动中我询问学生小东一个问题,他不会,就立即求助爸爸。他爸爸简单陈述了观点,但答案没说清楚,他爸爸又向自己同事求助。整个过程中,小东都在认真聆听,并做着笔记,不知不觉间,答案梳理了出来。这次活动充满了趣味,增强了学生与家长的互动。

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建立家校联系网,提高家校互动质量。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子女在学校的生活与学习情况,教师也有机会看到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在家庭教育环节,家长遇到问题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也可以及时给予家长指导。

三、优化家长家庭教育能力

利用数字化平台构建家校联合机制,可以优化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在学校领导组织下,年级组教师以数字化平台为根基,设计了家校一体化运作机制,提高了教师与家长的联络密度。其间,教师哪怕身在外地,也可以第一时间参与到家长的家庭教育中。譬如有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发现孩子根本不听劝说。家长向教师讲明问题后,教师就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不听劝说背后的原因,然后再与家长沟通。教师作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既促进家长和子女关系的融洽,也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家长的辛苦。

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进一步开发数字化平台,建立“家教1对1电子档案馆”。家长在平台上分享教育心得,还能将自己的困惑和疑虑发布出来,然后大家讨论解决。同时教师也能在平台上与家长1对1(或1对N)交流,普及家庭教育方法。

总而言之,优化家长教育理念,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可以增强学生与家长间的亲近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帮助学生树立健康、自信、开朗和积极的情感意志。家庭教育理念若能与学校教学步伐整齐一致,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能获得正向指导,学生才能有拥有完整美好的童年。

参考文献

[1]汤赛男.家庭教育要家长主育家校共育[J].民生周刊,2021,(06):07.

[2]本刊综合.焦虑的家长何以教育天真的孩子[J].记者观察,2021,(06):05.

【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重点)项目“家校合作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化实践研究”子课题研究项目“依托数字化平台优质资源提升家长教育理念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AHA180015-02056)的成果】

家校共育数字化对提升

家长家庭教育主动性的策略研究

郑州市郑东新区畅和街小学 百合起 张香利 冀娜 孟红丽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无可替代的作用。2019年初,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全国家校社区共育先进经验推广办公室等,搭建数字化家庭教育平台,提供优质家庭教育数字化资源,目的是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提升家长素质,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意识,同时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家校共育双赢。

一、意义

家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当今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家校共育的内容和形式的改进,家校共育数字化为家校共育打开了新思路,“中国家庭报家长学校”搭建数字化家庭教育平台,提供了优质的家庭教育数字化资源,学校和家长通过理论学习,改进了教育观念,提升了家校沟通质量,为学生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现状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的缺失给学生成长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目前我校的家庭教育,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的教育观念大多是传承父辈的教育观念。时代在飞速发展,家长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寻找新思路。有的家长靠自学摸索形成了一套教育观,有的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应当包办学生的一切,这些都是不成系统的片面化教育方式。

2.家长教育行为粗暴单一

由于我校在地理位置上属于拆迁安置区,居民多为城市化进程变迁中的务农“原著民”、城市“新移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大多无暇顾及学生学习,遇到问题往往采用打骂、威胁等粗暴方式解决。但这样很容易破坏家庭关系,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3.学生的不良习惯影响学习

很多家庭由于孩子少,家人从小宠爱,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没有经过很好地培养。比如一些学生晚上贪玩,不按点睡觉,早上不起床,上学有时迟到;课桌、书包乱七八糟,学习用品到处丢;学习上缺乏自主性,作业拖拉、成绩不理想。

4.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学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比如玩游戏赢时很开心,输了却不愿意服从规则;和同学吵架认为都是别人的错;等等。有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还会出现打架、攻击别人等情形。教师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学生是非观念不强,出了事像刺猬一样,用刺来面对所有人,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大多家长因为缺乏相应教育方式,也无能为力。

三、策略

1.强化理论学习

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服务平台联合中国家庭报家长学校搭建数字化家庭教育平台,携手家庭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为家长提供了优质的家庭教育数字化资源,包括家庭教育的一系列讲座,涉及学习能力培养、学习方法策略、亲子沟通技巧、情绪教养方法等。家长在每周一晚上,打开微信公众号,进入家长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针对直播讲座中引发思考的关键点,家长可以在班级微信群中互动分享交流,学习优秀家长的思想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理念。

2.落实实践活动

理论服务于实践。在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前提下,中国家庭报家长学校为家长和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我的家庭服务存折”“小小居家急救员”“巧手蒸花馍”“春节出游攻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水浮式指南针”等,这些活动涵盖价值体系、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多种任务模式,综合多种研究方法,提供独特的学习生态化空间。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与行、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与统一,学生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同时,学生和家长合作完成活动,有利于增进亲子感情。

3.創设交流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更多方便和快捷,家校共育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家校沟通搭建了有效桥梁。理论知识的构建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认知,家长在日常家庭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时,又可以利用电话、微信等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会上优秀家长的经验交流和分享,也有利于增进教师与家长间的感情,在交谈中,教师逐渐了解家长的性格特征、文化素质、教育水平,提升教师和家长处理问题的层次与境界,提高家校沟通的质量。

4.改革评价机制

家庭教育的评价,是基于现实家庭教育实际状况做出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反馈,对家庭教育的有效评价是家庭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学校利用数字化平台,评选优秀学生家长,对平台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家长和学生,实施奖励,并在学校公众号上公开发文表扬。家长逐渐成长为伴随学生成长的智慧型父母,家校沟通和谐顺畅。

家庭是学生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家长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实后盾,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推进的有力支撑。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在学校的实施,推动了家长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实现了家校共育。

参考文献:

[1]周丽.借力“家长网校”赋能家庭教育[J].浙江教育技术, 2019,(6).

[2]邢增明.谈家校共育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管理,2019,(4).

[3]胡婷婷.学校家庭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研究的实施策略[J]. 教学研究,2019,(4).

【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重点)项目“家校合作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化实践研究”子课题研究项目“家校共育数字化对家长家庭教育主动性的影响”(课题编号:AHA180015-02050)的成果】

作者:丁倩 朱方方 杨瑞萍

上一篇:新教材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无障碍网页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