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生产安置规划水利水电论文

2022-05-01

摘要:分析目前水利工程移民工作方式后发现,计划经济下的城乡二元思维逻辑导致了农村移民安置规划中的诸多问题,例如对移民发展权益考虑不足,农民身份固化和移民安置点规划中静态思维等。进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之间逐步走向融合发展的形势,农村移民的安置理念、安置方式和空间需求面临着新的挑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工程生产安置规划水利水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程生产安置规划水利水电论文 篇1:

浅析移民生产安置的主要任务和方案

【摘 要】水库移民是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而产生的,妥善处理好移民安置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综合性工程,涉及范围广,工期长,人员众多等问题,使得工程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存在“重工程、轻移民,重搬迁、轻安置”的现象。

【关键词】移民生产安置;主要任务;方案

一、移民生产安置的主要任务

移民生产安置涉及人口较多,安置任务非常繁重,安置压力大,而移民生产安置任务的确定往往又与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及移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做好移民生产的安置任务,主要是确定移民生产安置的人口。如果在移民安置过程中人口的偏小,就会造成致移民生产生活安置无法落实或者没有发展余地,导致不安定因素很多。如果安置人口过大,就会造成移民安置规划的难度增加,导致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增加没有必要的投资,因此安置人口的确定成为移民生产安置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

移民生产安置人口反映的是需要重新配置生产资料、需要进行生产安置的人口规模。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保障移民拥有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同时为了保证移民搬迁后生活水平与搬迁前生活水平相当,在实行水利化配套改造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以搬迁前后人均占有粮食量相同为原则,进行耕地质量评价是线上移民安置的重要环节,对移民搬迁后人均耕地减少造成的粮食占有量减少部分采取长期粮食补助的方式解决。按征用土地面积及等级核定的粮食产量扣除成本,折算为标准粮(大米或玉米)产量,长期给移民补助粮食,按当年12月份标准粮价格核算,移民可自愿领取粮食或现金,以解决移民的生产安置问题。

最后在移民生产安置时,要保证移民生产在搬迁前后不收影响,水平平均,甚至要更好,需要从总耕地面积、征收耕地面积、总人口和耕地质量系数几个方面来做。总耕地面积、征收耕地面积、总人口都可以进行调查得到确切数据,耕地质量系数资料收集比较困难,人为因素影响往往比较大。因此在分析生产安置时应考虑收入的构成因素,考虑移民的土地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对于生产安置人口计算基数范围内的人并不是都成为移民安置对象:对于耕园地全淹的农业社,上述基数人口每个人都可以作为农村移民生产安置对象;对于耕园地部分淹没的农业社,只计算了全社生产安置人数,具体落实到哪个人是生产安置移民,哪个人不是生产安置移民需要区别分析。如某移民安置的村庄,农业人口150人,耕地6169hm?,水库淹没其中2189hm?,不考虑任何系数算出来有75个生产安置人口;考虑收入比重因素,只有51人,相差32%。应该说75人和51人都有各自的道理,这就需要在移民生产安置时,需要做好的任务侧重是考虑收入,还是其他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移民生产安置时需要做好的安置任务。

二、移民生产安置的主要方案

移民生产安置坚持的原则是“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的方式,移民生产安置方案的确定,应该根据库区移民搬迁后生活水平与搬迁前生活水平相当的前提条件下,选择合适的安置方案。包括:农业安置(有土安置),第二三产业安置,投亲靠友安置,自谋出路和自谋职业安置等方案。

(一)农业生产安置

以土为本的农业安置始终成为一种主要方式,包括调整土地安置、开发土地安置和复合安置。这种安置方式一是使农村移民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维持,其次是使其社会交往和文化特征模式得以保留,更加有利于保证其生产和生活的适应性。在农业安置过程中,应该是多种方式灵活进行。一是可以选择调整土地安置,这种方式是根据移民户自愿采取以自主调剂耕地为主的生产安置方式。二是开发土地安置,这种方式是移民户自愿采取自行开垦耕地为主的生产安置方式。三是复合安置,该种安置主要是由移民自主提出申请,配置部分土地,结合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安置的生产安置方式。户征占用水田在0.5亩以下,或被征占用的水田虽然较多,但剩余水田仍达到人均0.5亩基本口粮田以上(含0.5亩)。

(二)长期补偿的生产安置

长期补偿安置是水库移民安置遇到诸多挑战的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种创新模式,这种模式是水电工程土地征收线内因原有耕地资源丧失,或其他原因造成土地征收线外原有耕地资源不能使用的,按耕地面积实行长期补偿稻谷实物的生产安置方式。这种方式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也就是说从土地被占用开始,补偿开始,到水电站报废日止,占用一年补偿一年。

(三)二三产业安置和投亲靠友安置的多种其他安置

这种生产安置的特点完全是根据移民自身的情况进行。二三产业安置的根据移民有能力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技能和完全依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安置生产生活。在一定的政策范围条件下,可以进行自主选择自谋职业的安置。这种方式在进行过程中要有城(集)镇有房产部门提供证明的固定居所或房产和月收入在800元以上稳定的经济来源。其次是投亲靠友安置,这种方式的进行是移民本人自愿提出申请,并取得地方政府的认可而进行的方式,同时还可以利用补偿资金在亲友所在地通过赡养或者是抚养关系进行安置的一直方式。这种方式的费用是移民被征占用的土地补偿费。这种方式安置后就不再要求当地政府或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重新进行安置,而且要求移民做好这方面的承诺书。

参考文献

[1] 胡苏翔,高贵全,杨云山,文俊,邱苑梅,孙飞.大庄水库移民安置规划方案探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01).

[2] 倪九派,高明,魏朝富,谢德体.基于参与性评估法的安置区移民安置适宜性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01).

作者简介:胥天星(1986.03- ),男,四川三台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电工程征地移民。

作者:胥天星

工程生产安置规划水利水电论文 篇2:

城乡关系视角下的水利工程移民规划研究

摘 要:分析目前水利工程移民工作方式后发现,计划经济下的城乡二元思维逻辑导致了农村移民安置规划中的诸多问题,例如对移民发展权益考虑不足,农民身份固化和移民安置点规划中静态思维等。进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之间逐步走向融合发展的形势,农村移民的安置理念、安置方式和空间需求面临着新的挑战。最后从移民安置的参与机制、制度基础和调配机制的角度,对现行水利工程移民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水利工程;城乡二元;农村移民;安置方式

中图法分类号:D632.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20.0113

水利水電工程移民是指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用地需要,必须离开原居住地迁移到新居住地定居谋生人口和需要进行生产安置的农业人口(《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术语》)。这一定义的前半句话对工程移民身份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即是因“水利水电工程”而产生的移民;后半句话界定了对移民的影响包括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即因工程建设对原住民生活环境和生产设施带来影响,而这一影响要达到必须离开的程度,才被确认为工程移民,对移民的处理必须采取到“新居住地定居”的方式来解决。最后,定义的主体落脚到“和”字前后的谋生人口和农业人口,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农业人口是指居住在农村或集镇,从事农业生产,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将农业人口和谋生人口并列,说明以农业谋生和以其他行业谋生在概念界定上是平行关系。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现行水利工程移民的思维逻辑,检析其与当下城乡融合发展背景的不符合之处,并基于城乡关系提出相应建议。

1  城乡二元的水利工程移民规划逻辑

1.1  水利工程移民的城乡分异

工程移民是由工程建设所引起的非自愿人口迁移及其社会经济系统恢复重建活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由各类工程建设带来的移民总数已达4 500万人,涉及水利、交通、城建、农业、林业、环保、能源、航空等部门,其中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涉及的移民人数众多,如:黄河小浪底工程移民人数20万、三峡工程移民124万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33万人。这些工程不仅移民的数量巨大,而且移民搬迁的时间跨度较长,移民工作极为复杂。

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水利资源分布呈南方优于北方、中西部优于东部的空间态势,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截至2017年底,全国城镇化率为58.5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中西部省份除重庆市的城镇化率达到了60%~70%,其他省份均等于或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水利水电工程分布集中的区域是城镇化率较低的区域。例如,三峡工程移民集中在湖北、重庆两省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在湖北、河南两省,黄河小浪底工程移民在河南、山西两省。

从城镇化率的分布情况来看(如表1),水利工程移民的范围以中西部乡村地区为主,主要搬迁对象是农村人口。以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库加高工程为例,工程建设和水位抬高淹没影响涉及河南省淅川县,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郧阳区、郧西县和张湾区等6个县(市、区),实际搬迁安置移民33.79万人,其中农村移民30.88万人,占到移民总数的90%以上。

综上所述,我国以乡村为主的空间分布特征会对工程移民规划产生主要影响。因此,在保证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的同时,重点解决农村移民问题是移民规划主要工作思路。在长期以来的以城乡二元结构为特征社会组织管理模式下,移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工程建设之间的协调平衡是工程建设的重点。

1.2   水利工程移民的规划体系

作为工程移民中的重要环节,工程移民规划是移民安置实施的基础,是科学实施移民安置的依据。工程移民规划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规划编制体系和内容体系。包括《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导则》《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农村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以及涵盖实物调查、监督评估、工程验收和后期扶持等相关内容。从工程移民规划的内容上来看,建立了从确定工程移民的影响范围到工程移民实施阶段在内的工作内容体系,如表2。

通过分析工程移民规划编制体系和内容体系,可以发现两个体系在内容上是对应的,即编制体系为内容体系提供工作依据,内容体系指导移民工作的开展,实现了对工程移民工作的全覆盖。尤其是针对农村地区移民的相关规划设计规范,规定了农村移民安置规划的流程和标准,为农村移民规划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但是,移民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移民安置规划的多重属性,现行的工作逻辑是通过构建完善的移民规划体系,在保证移民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以工程推进为主要目标。而对移民尤其是农村移民的实际问题,并不能完全做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适时调整,这就势必会产生问题。

2   现行农村移民规划的内容检析

2.1   农村移民发展权益的缺失

水利工程是为解决水利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工程措施,具有明显的公益属性,这种公益性工程是以牺牲部分人利益为代价,实现水利资源的时空调配,显示出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而农村移民作为利益牺牲者,为整体利益放弃了自身部分权益,在移民规划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国务院2006年颁布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中明确规定,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的对象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迁建或者复建补偿费,个人财产补偿费和搬迁费,库底清理费,淹没区文物保护费和国家规定的其他费用。从资金的补偿对象可以看出,其补偿是以工程建设对移民产生的影响为出发点,对移民现有生产生活环境等物质层面重新安置所需的资金进行补偿,而忽略了工程对移民其他权益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生存环境改变对发展权益的影响。

农村移民的发展权益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工程建设对原有环境的改变,使得移民不仅失去了原有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环境,而且对于移民而言,伴随着水利工程淹没的还有自己世代生活的家园、原有较为稳定的乡村社会组织结构。这些移民心理层面的负面影响,无法通过简单的移民生产生活环境重建,而移民对于新生活环境的适应程度同样值得引起足够的关注。

另一方面,移民无法享受到水利工程建设对原有生存环境改善带来的正效应。以三峡工程坝区为例,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之后,形成了“高峡平湖”的世界级景观,搬迁离开故土的移民是无法享受到这一景观和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移民为服从更大层面的发展权益调配,协调空间资源配置,放弃了工程可能产生的正效应,而只得到了远离故土、重新安家的负效应,这些内容是现行的移民安置规划中没有涉及的。

2.2   农村移民的身份固化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规定:“农村移民安置应当坚持以农业生产安置为主,合理规划农村移民安置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小城镇建设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农村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农村移民生产安置应以农业安置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农业与非农业安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安置”。也就是说,对于农村移民的安置方式,相关规定明确要以农业生产安置为主,这其中隐含着很深的城乡二元体制背景。

一方面是对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限制。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足以自给自足的现代工业体系,我国实行了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和人民公社的社会组织形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地的人口和社会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集聚,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伴随着这一政策的是,对社会资源自由流通的极大限制,要求人们在生产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前提下,按照计划进行流动。

另一方面是对农业生产的高度依赖。在农业生产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处于较低状态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社会的长久稳定,必须保证个人拥有必要的生产资料,也就是土地。通过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保证粮食供应,实现对稳定的诉求。

水利工程的农村移民安置正是遵循这样的思路,移民的安置方式选择以受到工程影响之前原有的生产方式为依据,在环境容量容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就近安置的方式。这样就可以保证农村移民在搬迁之后,仍然拥有足够的人均耕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然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对保证农村移民的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这同时也实现了对农村移民身份的固化,移民搬迁以前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搬迁完成之后依旧是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阶层固化不利于社会阶层之间的人口流动,社会缺乏公平的竞争、选拔和退出机制,对社会是潜在的风险。农村移民身份的固化意味着移民将有更大的几率被束缚在土地上,移民只能继续从事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要实现身份的改变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对农村移民而言是很大的不利因素。

2.3   移民安置点规划中的静态思维

移民安置点规划包含确定移民安置规划人口、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安置方式和安置点的选择等内容。

移民安置环境容量是移民安置区能接纳的移民人口数量,其分析遵循着以农业为基础,本区域优先考虑的原则。在分析方法上,第一产业容量分析根据规划目标和安置标准,在安置区的相关农业规划以及经济社会预测的基础上,分析土地资源能供养和接纳人口、移民数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移民安置容量,在已有项目和拟开发项目的基础上,分析可安置的移民数量。

作为移民安置的基础性工作,环境容量分析是确定安置区接纳移民能力的重要保障,现有的分析方法很好地考虑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安置方式,但对其他安置方式的考虑较为欠缺。在相当条件下,一个地区的农业资源尤其是可耕地面积是较为确定的,在进行生产用地土地开发整理之后,增加的耕地面积也是明确的。

因此,第一产业可安置的人口总体而言是明确的,并在农业生产相对独立的情况下成立。以农业为主导的生产组织和城乡二元的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明确的农业生产安置完成安置任务。但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地区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逐渐在改变着原有的结构。现有的容量分析以现状的产业基础和拟开发的项目作为依据,缺乏对产业发展的统筹考虑。其后果为实施过程中,为了项目而项目的短视行为,对国家的投资造成浪费和移民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在确定安置环境容量的基础上,搬迁安置方式分为就近安置和远迁安置,具体形式有集中居民点安置、分散安置和进城安置。安置点的选择在保证环境容量许可的前提下,地方政府的建议、移民和安置区的意愿作为主要参考。

这样的安置方式虽然考虑到了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性,对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意愿进行了兼顾,但是缺乏区域城镇体系指导。这样以安置点为出发点的安置方式,没有将安置点的长期发展作为规划目标,对安置点的产业、人居环境、文化建设和邻里空间等内容缺少必要的考虑。对周边城镇、村庄的空间、产业、交通、文化特色等发展要素缺少系统考虑,对安置点的长远发展缺少谋划布局。

3   城乡融合发展对水利工程移民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的自由流动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原有农村移民安置规划的社会背景带来极大的改变。

3.1   城乡二元的安置理念有待调整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基础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前,通过统购统销、人民公社和户口制度“三位一体”对人口城乡之间的流动加以限制,改革开放以后,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人口向城镇集聚的城镇化战略。不再強调将人口限制在原地原籍的属地化管理,而实行城乡双轨制在保证城市获得劳动力的同时,确保社会的整体稳定。对于脱胎在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农村移民规划而言,就近农业安置的思路符合原有的社会现状,但对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响应不足。

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存在着从农村到城镇集聚的过程,农村移民安置中的就近安置、后靠安置、本镇本县安置所隐含的对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不符合城镇化趋势。另一方面,在农村移民安置点选址过程中,将城镇和乡村以安置为主、分开考虑、双重标准的安置方式,与基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对城乡空间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理念不相符。

3.2   农业为主的安置方式不合时宜

现行的农村移民安置规划遵循的是“农业安置农业”的思路,以移民安置环境容量为基础,对农村移民进行农业安置。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被解放出来,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农业也朝着高标准、专业化、合作化的方向发展。水利工程主要分布的中西部地区是我国劳务输出的主要地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东部沿海地区从事非农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按照人口指标,测算生产用地配置和临时用地复垦等生产安置配套设施,与移民的现实需求不符。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以小农经济为特色的家庭生产,生产分散、效率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以个体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安置方式,延续的是传统的农业发展思路,与社会经济现实脱轨。

3.3   移民的多元化空间需求难以兼顾

我国的农业生产在改革开放以前是以粮食种植为主,对耕作的精细度要求相对较高,农民的居民点与农业生产地之间的距离较近,随着农业耕作技术、种植管理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时间相对减少,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农民的居住地与农业生产地之间的距离相对变远。这样一来,总体用工量的相对降低,使得农民对村庄的农业生产需求降低、生活需求变大,传统的农业耕作半径发生改变,对村庄的生活功能需求增加。現行农村移民安置规划中,安置点的规模尺度测算没有考虑跟周边发展环境相协调,根据农业生产的类型,确定合适的安置点规模;选址缺少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研究,对移民的生活需求研究不够;规划内容仅停留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

4   水利工程移民规划的反思与应变

4.1   鼓励多元主体的移民安置参与机制

水利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型基础设施,具有很明显的公益属性,一般由中央财政直接投资兴建。各级政府和项目法人在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过程中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通过对移民进行一定的补偿,让移民让渡部分自身权利,推动工程建设。移民安置规划编制单位从业主利益出发,根据业主提出的建设目标,按照相应的设计规范和建设程序,为移民工作的开展提供专业服务。

在此基础上,应鼓励将移民的被动搬迁变为主动参与,实现移民对水利工程的长期利益分享。在移民安置方案制定阶段,充分尊重以村委会为单位的移民的意见,在政府提供多元化的安置方案选择基础上,满足移民的不同需求;在工程收益机制方面,通过对农村移民资产的置换等多种形式的探索,引导移民进行城镇化转移,建立长期收益机制。

对于移民安置规划编制单位而言,要转变业主服务者的身份设定,建立利益协调方的身份定位,成为沟通业主、移民之间关系的纽带。水利工程的公益性决定了移民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商业行为的社会属性,规划编制机构要立足于各方利益诉求,从国家投资、社会管理和移民的稳定和谐、长期发展两个方面出发,在移民工作中发挥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

4.2   构建城乡融合的移民安置制度基础

构建城乡融合的移民安置制度,应该在逐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同时,调整农村移民安置规划。首先在移民安置工作中要建立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安置思路,水利工程建设是对现有的空间利用格局进行调整。工程本身的社会经济效益对区域发展而言是一大调整,工程建设对区域城乡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进行了改变,因此农村移民安置应跳出传统的“移民思维”,就移民论移民、就农村论农村,而从区域整体发展环境出发,做出相应安置处理。

其次,建立健全农村移民社会保障机制,为移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可靠保障,解决移民的后顾之忧。在大规模城镇化背景下,出现了大量农村人口往城镇集聚的趋势,对于“失地失房”的农村移民而言,与其他农民相比,除了会有城市生活难以融入的问题之外,而且还有失去农村生活基础的顾虑。因此,可以考虑将对农村移民的安置方式与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消除城乡居民保障制度的双轨制带来的城乡壁垒,为农村移民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减少后顾之忧。

4.3   倡导市场主导的移民安置调配机制

市场主导的调配机制是指通过市场方式对补偿标准、移民就业与创业等方面做出安排,采取多样化的安置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要明确政府的职责边界,即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的主要责任在于对移民安置活动的规则制定和监督规则的执行,为移民的安置提供公共产品,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移民安置提供前提和保障。而像移民安置标准与方式、移民后期扶持中的就业与创业,这些需要通过更为灵活处理方式解决的问题,更有利于通过市场手段来解决。

参考文献:

[1]涂富金.简谈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问题分析与思考[J].智能城市,2018,4(04):23-24.

[2]吴宗法.工程移民研究综述[J].水利经济,2001(04):50-54.

[3]张丽云.二元结构、二元体制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矛盾及其消解[J].攀登,2017,36(04):31-35.

[4]朱东恺.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制度研究[D].河海大学,2005.

[5]蒋建东,吕涛.三峡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创新性总结[J].人民长江,2012,43(17):83-86+102.

[6]吳宗法.工程移民规划体系研究[J].红水河,2001(03):80-82.

[7]赵姚阳.水库移民应然权利探讨[J].水利经济,2011,29(02):71-74+78.

[8]陈振华.从生产空间到生活空间——城市职能转变与空间规划策略思考[J].城市规划,2014,38(04):28-33.

[9]王璐,罗赤.从农业生产的变革看农村空间布局的变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2):108-111.

[10]段跃芳,赵旭.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城镇化安置:特征、问题及机制创新[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6(03):86-98.

Study on Resettlement Planning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Lu Fei    Jiang Jiandong

(Yangtze River Survey Planning Design Research Co.,Ltd.,Wuhan 430010,China)

作者:陆非 蒋建东

工程生产安置规划水利水电论文 篇3: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工作浅述

摘要:近年来,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面临着更多的移民安置征地难题。为了促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移民安置期间必须基于实际情况,与移民群体加大沟通协作力度,从而保障移民安置工作有序进行。本文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工作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问题

1、当前移民安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移民安置工作中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就其存在的不足点,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移民政策体系不规范、前期准备工作不全面、组织机构不严格等。在当前环境中,由于我国未对补偿标准做出统一的规范,导致工程项目中的补偿体系具有多样性,同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导致移民在接受补偿补助期间存在心理不平衡问题,使社会增加了很多不稳定因素。

2、移民安置工作主要问题成因分析

造成移民安置问题的原因较多,不仅关乎国情,而且与移民安置机构的工作质量、工程单位密切相关。当行业条例不完善时,相关机构在部署移民安置工作中无法可依。对于水利水电系统而言,由于地方模式与中央模式具有差异性,导致法律条例在出台过程中难以统一规划。某些地区会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对移民条例进行细化完善,虽然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水利水电移民安置工作的有效开展,但是也带来很多问题,包括难以与国家政策相吻合。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蓬勃发展下,移民安置矛盾不断加大,不仅给当地带来了负面影响,而且也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因此一旦政策难以协调时,移民安置规划工作将难以得到科学落实。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周期具有紧迫性,为了满足水利水电项目法人单位的工作需求,移民安置工作必须尽快落实。但是某些移民安置机构与项目法人单位未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导致移民安置规划、环保生态审批、土地审批等工作难以及时开展,不仅导致水利水电项目停滞,而且给移民群体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当移民安置方式过于单一时,移民群体的多样性需求也将难以满足。在当前环境中,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多在山区、重丘陵地区开展,该地区具有较突出的“人地矛盾”问题,主要原因为:安置机构提供的农业化方式有时难以满足移民日常生产生活需求。从资源的层面来考虑,由于安置方式与当地的政策、人文环境具有密切联系,较强的依赖性导致安置规划必须借助于当地的政策、人文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支持;对于法律条款而言,由于农村土地承包制具有较强的约束性,在当前通过调整土地来满足移民群体需求的方式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农业税取消后,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性,导致安置区土地调整难度加大,工作有时难以有序开展,虽然目前移民安置工作基本上能够有序进行,但是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阶段,安置机构在落实移民安置工作中必须充分考虑移民群体的经济利益。

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对策

3.1统一政策、规范和标准

移民安置工作作为水利水电建设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当地民生,因此,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在处理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安置规划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程规范,保障移民安置工作有序进行,使移民安置机构在执行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为了推进该工作有序进行,当地政府必须加大移民安置机构的配合力度,从而充分发挥国家颁布的法律、条例的作用,充分体现价值;移民安置必须基于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利用好移民安置条例,并且提供给移民群体更多的优惠政策,使移民群体在搬迁安置过程中以及搬迁安置后“搬得起、稳得住、能致富”,使移民群体不低于或高于搬迁前的生活水平;为了提高移民安置工作质量,水利水电项目法人在开展项目建设规划工作中,必须依据国家当前的移民政策、条例,基于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开展对应的移民安置工作。为了给移民群体带来更多的致富机会,政府需要为其提供多种资金保障体制,如在已有移民安置政策中结合现行国家政策在农村推行“新农合”、“新农保”等,为移民群体带来更多的利益。同时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水利水电项目法人应加大安置区的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及时满足移民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各方不断努力下,能够尽快完善这一工作。

3.2坚持“先移民、后建设”的原则

在水利水电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移民群体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有一些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方有一种惯用思维,那就是“重工程、轻移民”,移民安置质量不仅关系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效率,而且与政府公信力有密切联系。因此移民安置机构必须先落实好移民安置规划工作,再展开水利水电项目建设。同时水利水电项目法人应与移民群体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同时严格遵循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条例以及行业规程规范。为了从根源上落实好移民安置规划工作,水利水电项目法人应积极配合相关移民安置机构,向移民安置群体阐述水利工程特质,并按征地顺序进行规划说明,保障移民搬迁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当移民安置周期确定好后再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为了完善移民安置执行体系,水利水电项目法人必须保障移民安置体系正常运转。

3.3完善移民安置长效管理体系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间,移民安置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为了达到利国利民的目的,移民安置工作必须建设规范的管理体系,由国家制定并统一进行管理。如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设立对应的管理体系,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必须在移民安置规划中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与当地移民群体加大沟通力度,尽量满足移民群体的需求。一般情况下,常用的的方案包括:以有土安置为主、其他方式安置(如自谋职业、投亲靠友等)为辅,使移民群体在未来生产生活中能够快速适应。在移民安置機制设立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当地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从而确定移民安置工作的进程。

4、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工作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旦移民安置工作未能有效开展,将会阻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执行。在实际工作中,为了降低移民安置中的一些风险,水利水电施工单位也应积极配合当地政府、项目法人单位的工作,共同开展移民安置工作,遵循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程规范,在提高移民安置工作效率的基础上,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海,于德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相关问题的探讨[J].东北水利水电,2013(05).

[2]杨荣华,王迪友,王鄂豫.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工作的几点思考[J].人民长江,2013(01).

作者:马武林

上一篇:高职院校体育市场营销专业论文下一篇: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