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传播符号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2015年,弹幕传播延伸至传统电视领域,呈现出了全新的传播特点和收视景象。本文站在传统电视的角度,挖掘了弹幕传播进入电视节目后的特点和互动模式变化,探讨了弹幕传播给传统电视互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态势,并分析了弹幕传播在电视中运用的未来趋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视传播符号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视传播符号管理论文 篇1:

中国女性电视发展路径分析

【摘 要】当前,中国女性电视面临着承载构建女性客观形象传播使命和参与传播市场竞争谋取生存发展空间的两难抉择。必须增大女性传播主体话语权,强化传播主体的女性意识,改善传播渠道,提升传播力;应该以女性特色、地域资源和传播优势等主要传播因素为依据,培育传播个性;必须正确看待赢利,再造传播市场。

【关键词】女性电视 传播市场 传播个性

肇始于1995年前后的中国女性电视,发展至今已有十八年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历经了以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为契机的绚烂兴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世纪末繁华落尽后的惨淡经营,新世纪以来作为电视传播竞争产物的再度崛起。中国女性电视以女性意识为传播视角,破天荒地开启了电视社会性别传播的新纪元,进入了“凤眼看世界”的新时代,显著地改变了我国传播格局,传播了社会性别意识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构建了女性客观的传媒形象,搭建了两性沟通的新平台,传播了消费主义意识,培育了市场经济中消费意识日益强化的庞大的女性消费群体。因此,中国女性电视在电视传播格局中占有一定位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曲折中发展的中国女性电视,一直在电视传播的边缘境地沉浮,总是在重构女性形象与收视率压力之间挣扎,在传播先进社会性别观念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徘徊,权衡的天平往往向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倾斜,导致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国电视,退化成披着女性电视和女性主义的外衣,从事着男性欲望叙事的男性视角传播,进行着积聚女性人气并将女性培养成消费女性的拜金传播,有时甚至挑战社会伦理底线。实际上,相当一部分中国女性电视已经被传统传播视角和市场竞争势力招安,蜕变为“伪女性电视”,陷入了传播的困局,亟待社会关注、女性电视业界自省和理论界认真研究,以探求中国女性电视可行的发展路径。

一、提升传播力

纵观当前的中国女性电视,一部分坚持女性意识创办初衷的女性电视长期陷入边缘化境地,一部分以收视率为中心、成为经济的婢女、蜕变为去女性主义的“伪女性电视”。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传播主体的传播力不强。这主要表现在传播主体存在很大程度的女性意识缺失、在决策层女性话语权影响力有限、传播时段安排等传播渠道明显的边缘化设定等问题,应从这三个方面着力提升中国女性电视的传播力。

首先,增大女性话语权。中国媒体行业犹如其他重要行业一样,是男性长期占绝对优势的行业。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男性媒体从业者一直占据这个行业的绝大多数,虽然新世纪以来,日益增多的女性投身媒体行业,但目前女性从业者也仅占三成左右。据《中国女性新闻采编人员人力资源数据简况》显示,2007年,中国新闻媒体女性从业人数占总数的37.8%,广播电视行业略高,占40%。①二是不仅在媒体从业人数上男性占绝对优势,而且在中国媒体的中高级决策层里,男女比例更为悬殊,女性只占9.6%和4.4%。中国女性电视的从业人员和决策人员的男女比重也大体如此。这种状况,决定了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决策控制权等女性电视的话语权主要由男性操控,导致了中国女性电视传播中女性话语权弱势现状。根据传播学理论中的沉默螺旋理论,女性传播者作为女性电视传播者中的少数,在男性视角控制和男性主宰的女性电视传播中,极易沉默、屈服或认同男性主流话语,从而在无奈或集体无意识中丧失女性话语权,这与女性电视的媒体性质不相称,对女性电视建设发展极为不利。大学扩招以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发展在全国各类大学铺开,培养了一大批女性本科生和研究生新闻传播人才,因此,中国女性电视有条件,也必须吸纳更多的女性从业者,并且以工作能力为主要依据,设置科学和可以预期的晋升通道,增强女性电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个人职业成长的动力,从现有女性从业者中遴选相当比例的优秀女性,进入女性电视的管理团队,尤其是中高级决策层面,要打破用人惯性,大胆起用有思想有胆识的女性。这样方可从传播主体和决策层面入手,有效增大中国女性电视的女性话语权。

其次,强化女性意识。“有调查表明,妇女节目制作人较少关注社会性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节目常常从同情妇女、鼓励妇女等男权文化角度,而很少从性别公正的角度来反映和讨论现实问题。”②当前,由于女性电视传播主体普遍缺乏女性意识,中国女性电视传播存在相当程度的隐性或者显性的性别歧视,致使女性电视上传播的女性形象陷入刻板形象和符号贬损的困境,热衷展示男性视域的传统女性特征、性感身体叙事和消费主义设定形象,相当部分的女性电视滑入伪女性主义电视。首都女记协的监测数据显示,在新闻人物中,女性只占19%,男性占81%,比全球的平均数还要低两个百分点;政治新闻女性只占14%,经济新闻女性占20%;甚至关于对女性产生深远影响的基于性别暴力的报道主题,也是男性声音居主导地位,女性仅占36%;另外,女性传播者更多是在报道社会、文化、娱乐等软新闻。③由此数据可以看出,包括女性电视在内的中国媒体的传播主体性别意识的缺失和性别传播偏向的严峻现实;此外,女性传播主体与女性电视的女性话语权的提升不存在必要的逻辑关系。因此,不仅要增加中国女性电视的女性从业人数,而且必须强化女性电视传播主体的女性意识,向受众传播和构建客观、真实和完整的女性形象,女性不再是欲望叙事、性感传播和消费的对象,不复是被看的他者形象。在提高从业者的女性意识方面,中央电视台女性节目《半边天》的经验可资借鉴。自1996年开始,《半边天》就开始注重编导、制片人等制作团队成员性别意识的觉醒和提升,经常邀请女性学者做关于性别意识的培训,接受妇女传媒监测网的性别培训,制作团队的女性意识和性别意识获得了显著提升,“(《半边天》)栏目制片人和主编也公开用性别视角筛选报道题目,审看并评议节目。”④从一定意义上看,《半边天》的十七年发展历史,就是其传播主体女性意识由觉醒到自觉张扬的转向历程,目前,《半边天》已较好地摆脱男性中心主义的传播视角和性别意识,以“关注社会性别,倾听女性表达”为传播宗旨,谨遵男女平等原则,关注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传播女性客观、多元形象,成为中国女性电视的成功典范。

最后,改善传播渠道。时下,中国女性电视传播陷入了马太效应困局,真正坚持女性主义传播宗旨和性别传播视角的优秀女性电视,主办方由于传统男性中心意识偏见对女性电视缺乏足够的认同和传播市场的信心,往往将女性电视节目规划在黄金时段以外的边缘时段播出。比如,央视的《半边天》17:00首播,24:05重播,普通女性不是在下班的途中,就是已经入睡,造成了“半边天”不能看到《半边天》的荒诞局面;湖南卫视的《天下女人》由每周三晚21:30播出变成了现在的周六 23:40播出,广西卫视的《寻找金花》每周六22:30首播,其传播效果不言自明。边缘时段传播和女性主义原则,导致了广告商排斥,女性电视很难吸引广告,同时,失去广告资金的大众传媒,犹如玻璃缸中被逐渐抽干水的金鱼,苦苦挣扎在生命线上,发展局面捉襟见肘。因此,造成有的女性电视停播,极少数女性电视勉力维持,而大部分的女性电视向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和广告商妥协,放弃了女性主义和社会性别立场,蜕变成将女性变成消费主义的拜金女的伪女性电视,并从而占据黄金传播时段,比如,江苏卫视的《女人百分百》、旅游卫视的《美丽俏佳人》、星空卫视的《美人关》等遵循消费主义的伪女性电视,均在黄金时段传播,沦为市场竞争的工具,失却了女性意识和理想主义的光晕。这不是女性电视的胜利,而是在集体无意识中女性电视悲剧性的退场。因此,从传播渠道的角度欲破解中国女性电视传播危局,女性电视决策高层应真正转变男性中心思维,加强女性电视传播效果信心和市场效益信心,加大资金投入,大胆安排黄金传播时段,畅通传播渠道,全力打造兼具社会效益和市场效应的女性电视传播名牌,政府主管和宣传部门应加强监管和扶持力度,方可使女性电视做大做强,跳出马太效应传播危局。

二、培育传播个性

缺乏鲜明的传播个性,是中国女性电视发展的又一致命的软肋。相当部分的女性电视不是从内容和形式都完全照搬外国或港台女性电视节目,就是跟风抄袭国内同类节目,同质化短视行为严重,丧失了赖以立足的个性,许多女性电视在竞争中只剩下退出市场的命运。比如,湖南卫视的《母亲》、《绝对男人》,广东卫视的《女性时空》,新疆卫视的《女性关注》,黑龙江卫视的《共享阳光》、《求职现场》、《沟通》等女性电视节目均已先后停播。因此,培育传播独特鲜明的传播个性是中国女性电视当前发展的关键路径,这要求女性电视发展过程中,首先必须深入探索,对女性电视进行精确定位;然后在此前提下挖掘女性特色传播资源,培育独特鲜明的女性特色竞争力。

准确认识女性电视的内涵,是培育女性电视独特个性的前提。到底何为女性电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准确定义与界定标准,大体上有三种代表性的认识,一是以传播主体的性别或视角为标准,传播主体为女性或传播主体以女性视角进行的电视传播是女性电视;二是以传播内容为标志,传播与女性紧密关联的内容的电视传播是女性电视,比如时尚、情感、两性、婚姻及家庭教育等传播内容的节目或频道,常被视为女性电视;三是受众为女性群体的电视传播是女性电视。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实践上的混乱,大多数女性电视要么与女性相关联度不大,与一般的综合节目或频道很难区分;要么滑向消费主义的泥塘,将美容、瘦身、时尚,甚至触及伦理底线的低俗传播,沦为伪女性电视,以女性主义或批判之名,行男性主义和消费主义之实,伪女性电视成为市场赢利的工具。比如,2011年,江苏卫视的女性节目《幸福晚点名》,以满足男性受众低俗心理和猎奇探秘视角,访谈了艳照门女主角兽兽和浴室征婚门女主角干露露及其母亲,甚至出现了主持人或访谈对象大爆粗口、大闹现场的传播奇观,将女性置于被损害、被侮辱的境地,作为为男性看的他者形象,恶化了社会风气。因此,认识女性电视的意蕴,最为不能忽视的就是女性意识或女性视角。大体上讲,女性电视就是“具备清晰而正确的性别视角,反映当代女性生活及命运,展现女性心灵及品格魅力的电视栏目或频道。”⑤所以,培育女性电视独特个性的正确路线图,应是在深刻认识女性电视准确内涵的前提下,分析自身的历史优势和现实状况与地域资源特色,有所侧重地精准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创新思维,培育女性特色竞争力,形成自身的鲜明的特色与个性。在这方面,广西卫视女性特色频道定位探索比较成功。2004年以来,在全国省级卫视激烈的竞争中,广西卫视在精准分析自身资源和市场竞争态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决策,定位在开放性的女性特色频道战略选择和品牌塑造上,挖掘广西特色的婉约沉静的女性人文资源,与国内外时尚界合作,发布时尚信息、引领时尚潮流,一个偏远省份的地方台凭借精准定位和女性资源挖掘与拓展,于短时期内,跻身全国省级卫视前列,声名鹊起。其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女性电视发展中借鉴。

三、再造传播市场

国内外的女性电视实践表明,在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要获得立足和发展的空间,不为市场淘汰出局,女性电视必须相当重视占领竞争的制高点,再造传播市场。

一方面,正确看待赢利,形成竞争力传播市场。将女性主义立场与市场赢利对立起来,是坚守女性主义立场的女性电视陷入边缘化困境的又一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生态环境里生存发展,女性电视要想超脱市场经济因素,几乎是徒劳的。央视《半边天》坚持女性意识立场,几乎与市场脱钩,基本没有广告,在收视率为王的央视,这导致《半边天》只能在边缘化的时段传播,一般女性根本无缘收视,缺少自身在市场赢利的资金后盾,其发展举步维艰,若无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半边天》命运殊难预料。据统计,在1995年前后,应北京世妇会而创办的那批女性电视节目,短则一两年、长不过三四年,陆续停办,目前,只有央视的《半边天》勉力维持。⑥况且,女性主义宗旨与市场主义并不是两种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因素。美国的人生频道和氧气频道为代表的女性电视频道,致力坚持女性立场与市场赢利平衡,在变革男女性别关系、多元展示女性客观形象、开拓女性发展空间实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赢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为自身发展创造了坚实的资金后盾。实际上,自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深入发展和文化观念的裂变与进步,女性的消费力显著提升,消费观念多元,并大多能影响一个家庭的消费构成和消费总量,电视作为第一影响力强势传播媒介,女性的消费观念改变和消费具体信息获取,大都来自电视,况且,真正以女性意识和女性为本位的女性电视应与女性受众存在天然的接近性。所以,既坚持女性立场又不脱离市场的女性电视,应具有强大的显在或潜在的女性传播市场。因此,女性电视应在坚持女性立场的前提下,重视市场的力量,借助市场力量扬帆出海,在市场竞争中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

另一方面,张扬女性意识,培育多个层次的忠实受众。但是,强调市场运作与赢利对中国女性电视生存发展的造血与输血功能,要防止走向市场为王的极端。实际上,自新世纪以来新办的女性电视,大部分是放弃了女性立场的伪女性电视,以女性电视的新瓶,装传统男性思想和男性视角的旧酒,用更时髦和更隐性的方式传播女性刻板形象,诸如《女人百分百》、《美丽俏佳人》、《美丽佩配》、《幸福晚点名》之类,大多是时尚、美容、减肥、家庭及感情等传播内容,一方面继续将女性描绘成花瓶、漂亮、依赖、贤妻良母或怨妇等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以此为凭借,将女性培养成消费主义者。甚至为了提高收视率,不惜冒挑战伦理底线和被停播的危险,走低俗路线。这样就背离了女性电视的初衷,并自我解构了女性电视存在的合理价值。中国女性电视必须在这方面及时转向,必须适应当今女性生态,“为女性提供全方位的女性化社会信息资源,即针对女性多元化需求来观察、整理来自科技、商业、教育等各领域的信息,传播天下大事、高新高知等更为宽泛的媒介内容来拓展女性社会生活空间”,⑦在坚持女性立场传播底线、张扬女性意识的前提下,遴选与女性立场不违背的广告和影视,对接传播市场,培育多个层次的忠实受众群体,从而谋取女性电视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女性电视当前陷入了坚持女性主义与秉持重商主义的二律背反悖论困局。如何走出这个两难境地?从传播主体来看,必须增大女性传播主体的话语权,强化传播主体的女性意识,改善传播渠道,以实现传播力提升;从传播内容和形式来说,必须以女性特色、地域资源和传播优势等主要传播因素为依据,培育独特鲜明的传播个性;从市场经济传播生态来说,必须正确看待赢利,再造传播市场。□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YBB169);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1ZK2026),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重点建设学科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曾荔枝,《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电视文化:电视节目中的女性形象分析》[D].暨南大学,2008:38

②冯晗,《我国女性电视频道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40

③亦平,《联合国倡议:今天让女性制作新闻》,人民网,2006-3-8

④陈文君,《从中国内地女性电视节目发展看女性话语权的演变》[D].南昌大学,2010:36

⑤邱子琳,《女性电视栏目的定义和生存发展》[J].《视听纵横》,2008(2):48

⑥李赢、王黎燕,《我国女性电视节目的生存路线分析》[J].《新闻界》,2009(4):159

⑦李琦,《女性媒介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困惑:社会性别视角的审视》[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46

(作者: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女子学院副研究员)

责编:姚少宝

作者:周少四

电视传播符号管理论文 篇2:

论弹幕传播在传统电视互动方式中的变革和趋势

【摘要】2015年,弹幕传播延伸至传统电视领域,呈现出了全新的传播特点和收视景象。本文站在传统电视的角度,挖掘了弹幕传播进入电视节目后的特点和互动模式变化,探讨了弹幕传播给传统电视互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态势,并分析了弹幕传播在电视中运用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弹幕传播传统电视变革

弹幕,原意指用大量或少量火炮提供密集炮击,后因视频画面上大量评论从屏幕飘过时效果看上去像是飞行射击游戏里的弹幕,所以网民将这种有大量的评论出现时的效果做弹幕。能在屏幕上发射和显示评论字幕源自技术的支持,目前,弹幕技术主要运用在网络视频中,常见的弹幕视频网站有AcFun以及后来的bilibili。弹幕视频具有互动性强、即时性和传播内容碎片化的特点等,是一种围绕视频展开的新的评论互动方式。

2015年,弹幕这种新型的观众交流形式从网络走进了传统媒体领域,在电视节目中弹幕初露拳脚,如湖南卫视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湖南卫视第十届金鹰节互联直播盛典、2015北京电视台春晚中,一些节目在播放时,观众发来的评论以弹幕的形式在电视荧屏上显示。在当下激烈的电视收视率的争夺战中,这种尝试无疑会给电视媒体带来变革与突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一、电视中弹幕传播的特点和景象

作为一种根植于“御宅族”文化的传播方式,弹幕天生带有浓厚的网络亚文化特性,同时弹幕的生产方式是借用数字技术实现的,因此,它又受到互联网传播的诸多影响。总之,弹幕传播应用在传统电视中将会出现独特的特点,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活电视的双向互动,并且达到实时互动的水平

一般来说,电视是单向性很强的大众媒介,是典型的线性传播模式,反馈微弱、滞后。引入弹幕传播后,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可以实时参与互动,表达自我,这本质上是电视的传播者让渡了更多的主动权给受众,但另一方面,按照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对媒介的使用是有目标导向的,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需要的满足与媒介的选择联系在一起”。①受众在获得主动权和自由表达的狂欢后,就更加拥护弹幕电视,客观上回报电视传播者以关注度和经济效益。另外,传统视频的评论是“一维”的,评论与评论之间有着明显的滞后性,不能够并列展示,而在弹幕视频中,评论却是立体地呈现出来。②

2、弹幕叠加了新的表达维度,电视线性叙事方式被打破

新技术使传播平台和媒介形式多样化,由此带来信息的多元化和文本的碎片化,同时传播实践也塑造了撒播的、碎片化的主体。③弹幕评论基本在10个字以下,且表达的意思浅显、单一,碎片化现象严重。这一方面在于网络技术和流媒体的技术特性所决定,文字的阅读和生产都倾向于简单化、碎片化;另一方面,弹幕是随着电视画面出现,稍纵即逝,难以引起他人关注。

不论是单一线索或多线索并行,电视都是以线性叙事方式为主的,这是电视的时间一维性决定的。弹幕的传播方式创立了电视传播方式的新维度弹幕,在声音和图像上有叠加了文字传播。弹幕一般是根据情节和电视内容产生的,但更常见的情况是弹幕的与电视内容无关甚至是对抗式解读的,这时,调侃、解构性的弹幕内容将创造出另一维度的叙事空间和表达进展路径。且值得一提的是,以后的弹幕内容甚至会出现表情和图表,动画等形式。

3、网络亚文化延伸至电视正统文化地带

弹幕传播是在亚文化色彩浓厚的“御宅族”群体中生长出来的,它具有明显的表达方式调侃化、互动圈层草根化、内容立场解构化等特点。当弹幕传播进入传统电视界限内的同时,其文化基因中的娱乐性和亚文化性质必然延伸至传统电视的主流文化地带。这带了的不仅仅是交流和融合,而更多的是对抗和挑战。在这场文化进退的博弈中,主流文化背后有强大的制度支持,将会在管理上压制住弹幕亚文化的解构,当然,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并没有断然明清的界限,亚文化会一定程度上地渗入。当然,这是否是正义的、有利的需要具体而论,这不在本文论述的题中之义,在此不再赘言。

二、弹幕传播给传统电视带来的变革

1、弹幕传播方式对传统电视传播者的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使用弹幕这一形式的互动方式后,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仍是传播的重要主体,他们负责节目内容的生产、把关与播放,弹幕这一新兴互动方式产生后,会给传播者带来双重性的变革,一方面在激烈的电视台收视率争夺中,观众的反馈便于发布方(编剧、影视公司或电视台)掌握观众意见,改进和重新创作;另一方面,也对传播主体的创作能力、作品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满足观众的口味和需要成为衡量节目质量的重要标准。

2、弹幕传播方式对传统电视传播内容的变革:观众对内容和意义的“二次创作”

在弹幕互动环境下,受众具有了部分传播自主权,他们通过发送“弹幕”的方式,往往会对原内容意义进行延伸,对原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因此,有可能带来原有内容意义的改变甚至颠覆,因此,不仅对电视节目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电视作为提供内容的第三方,也对内容的客观性和中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于宣传性内容(如政治宣传、商业宣传等)。原来的电视文本在这里是弹幕电视这一文本的“指谓”,指谓“是符号最直接‘客观’地指涉的对象或含义,亦称‘外延’‘指示义’、‘字面义’、‘本义’等等。④

3、弹幕传播方式对传统电视交流互动的变革:围绕电视节目形成社交格局

传统电视的交流互动方式比较单一,观众反馈回来的信息数量极为有限,且仅限于电视台与观众内部的沟通交流,引入弹幕传播后,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可以实时参与互动,互动渠道的开辟不仅使互动内容的量大大增加,也使互动的形式更加灵活和深入——互动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在屏幕上显示,吸引观众观看和更多观众参与互动,观众收视粘性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以往的电视观看是个人化或家庭化的行为,针对节目的讨论也较局域化,弹幕视频的产生却使这种观看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受众的互动范围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弹幕互动方式的开辟不仅使互动内容的量大大增加,也开创了观众与观众之间讨论交流的新格局,形成了围绕节目内容讨论的“公共空间”,这个公共空间将人们聚集到了一起,使他们共同去体验感知以及分享感情。集体性的活动会很大程度上强化节目的感染力,观众的不同反应会配合情境产生“共鸣”或者“感染”的效果。

4、弹幕传播方式对电视角色的转变:弹幕与视频画面对观众注意力的争夺

首先,文字和视频相比,文字是抽象的符号,视频是直观视觉符号,二者的符号特征对不同的观众带来的冲击力和关注点是不同的。如:成长于“读图时代”的年轻一代,节目的画面会占据其更多的注意力,而成长于“读报时代”的成年人和老年人,在文字暴露于眼前时会不自觉地将注意力向文字转移,其关注点更多地落在文字上,文字帮助他进行理解和思考,因此,符号的特性会直接影响观众的接受心理。另一方面,弹幕是以飘过的方式展现在受众面前,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种移动的符号相比相对静止的电视画面而言,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人类的感官触觉有一定极限,注意力也是,在一定时间内,在“此”注意力的投入会造成在“彼”注意力的缩减。

因此,当文字开始占据电视机屏幕,和以往无弹幕的视频相比,势必会对观众的观看习惯造成冲击,文字会分散观众注意力。如果文字本身带来的信息量或者趣味性超过了电视画面本身,观众对文字的注意力甚至会超越画面,成为最主要的关注点。

三、弹幕发展趋势

1、总体趋势分析

2014年,谢梅等做了一项调查,从趋同选择、弹幕形式、弹幕内容、使用动机等方面解释了受众喜欢这种打扰性的传播方式的原因。在11名受访者中有9名提及更为关心弹幕的内容而不是形式,并且弹幕内容是受访者判断是否能得到内心愉悦的依据。但是对于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内容相同的弹幕,在11名受访者中有5名认为主要是因为某些弹幕的呈现形式引发了大家的共鸣。⑤

弹幕传播的总体趋势,一言以蔽之,就是弹幕传播将给电视带来了新的积极变革,在合理管理和运用的情况下,二者将呈现出共同繁荣的局面,且在电视中运用弹幕传播的方式,将会兴盛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弹幕传播毕竟滥觞于“御宅族”的青年趣缘群体,属于典型的青年亚文化,所以,它可能难以被大多数人接受,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它将作为一种亚文化的传播方式存在,喜欢不喜欢的将实现分流,出现弹幕和非弹幕两种方式。区分方式也会多种多样,比如,专门的弹幕电视节目,划分弹幕区域,可以选择开或关掉弹幕等。

2、未来弹幕传播的特点

弹幕传播在电视中的运作,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在技术、商业、社会制度管理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未来的弹幕电视可能会出现一些更加纷繁的新特征、新现象,而且不可避免地将在初期阶段出现诸多负面影响和混乱行为,这样为学界引发了诸多新的课题。目前可以预见的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弹幕电视将和网上论坛、贴吧、社交平台等实现文化融合、互动,在流行文化和语辞方式上实现传统媒体场域与网络媒体场域的汇通,弹幕具有反复出现,重复跟风的特质,电视和网络将共同成为社会流行语的发源地,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融合将明显增强。

其次,电视的线性叙事方式将发生变化。美国传播学者罗杰·费德勒曾指出,技术形态的沿革必然导致媒介形态的变化,从而引发内容形态的变革。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弹幕技术的进入,必然导致电视叙事方式由叙事行为向网络叙事方式的转变。例如,由于弹幕信息占据了一部分注意力,线性叙事方式将把速度放慢,以减少情节的信息量,牺牲部分声像内容以容纳弹幕内容。当然,调和这一矛盾的办法远不仅限于这一种,还可能出现其他多种方式,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矛盾必然引发电视线性叙事向着网络特质的变动。

此外,弹幕视频在电视上也将会招致诸多负面问题。由于弹幕传播本身的去体制化和反逆行,加之商业力量的推动,在监管尚未成熟,甚至完全谈不上有监管的环境中,将出现很多负面现象。例如,弹幕植入广告的盛行;迷信、反动言论的出现给电视台等多方带来危害;弹幕内容的粗俗言词,以及由此引发互相恶意调侃谩骂等;另外不得不面对的是,当前的关键词智能过滤方式可以被轻易避开的难题,而且,流行语和暗语还具有明显的纷繁多样和频繁更新的特性。

网络技术的革新者似乎也意识到了网民的这种意愿,每一次新技术的发明都使得受众的话语权再一次增强。然而,自由的滥用必将导致各种灾难。因此,弹幕传播是否是积极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合理的规范。

参考文献

①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华夏出版社1999:323

②江含雪,《传播学视域中的弹幕视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17

③张芳圆,《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微博碎片化现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④周晓明:《人类交流与传播》[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195

⑤谢梅、何炬、冯宇乐,《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视角下的弹幕视频研究》[J].《新闻界》,2014(2):37

(作者:均为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作者:李敬虎 马小明

电视传播符号管理论文 篇3:

论技术的革新与传媒的发展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也促进了信息传播手段的提高和传播规模的扩展,是促进大众传播事业向前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本文拟针对報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几种现代传播媒介发展历程,粗略地谈一谈科技进步与传媒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科技 传媒 双刃剑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可以追溯到远古。出于生存的需要,原始人结成了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彼此间沟通情况,传播经验,从而产生了社会信息传播。从传播媒介的发展角度划分,人类传播的历史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等五个阶段。在当今社会,随着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型的传媒不断涌现,传播已成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成为人类生存方式的基本构成因素。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敏感地关注传媒与科技的融合,深刻地体验着新科技对大众传播事业发展的巨大影响。

关于传播媒介的含义

传播媒介又称“传媒”,是传播学基本概念之一。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承载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所谓传播媒介的物理形式包括物质实体和物理能。物质实体指文字、印刷品、通信器材等;物理能指电波、光波、声波等。传播媒介是传播赖以实现的中介,是传播活动中具有自身内在特性与规律的客观存在,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直接而有力的影响,因此,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就是信息”的观点。传播媒介的发展既是人类社会文化事业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又是人类思维不断符号化的进程。依据此观点,我们拟从四个方面阐述科学技术对现代传媒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

科技与报纸

人类早期的传播手段是口语,虽然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但是作为音声符号的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人类可以用它来记载口语、描绘事件、传播信息,信息的保存和传递都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文化的传承和积累有了更可靠的资料和文献数据,变得更加有序。文字给人际传播带来了时间上的延时性和空间上的拓展性,同时也把人际传播引向了隔膜和疏离。

印刷术的发明使大批量复制信息成为可能,人类传播由此进入了大众传播时代。印刷机的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报刊的变革首先体现在技术变革上,数字化编辑与远程印刷大大提高了报纸的生产速度、生产量和覆盖范围,彩色印刷和图文传真则增加了报纸版面的可视性。其次,变革还体现在报纸种类和风格的多样化上。日报、晚报、晨报、周报、副刊、国际性报纸、全国性报纸、区域性报纸和各种专业性报纸等,大大扩展了报刊的传播渠道。当然,印刷媒介也有自己的不足,它要求受众应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承载、交流的视觉信息只能是平面的、静态的,而不是立体的、动态的。

科技与广播

广播按其传播方式来分类,属于电子媒介。电子媒介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引领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传播媒介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整合和发展的新时代。广播的诞生不仅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而且使信息的动态交流成为可能,在相当程度上超越了人类阅读能力的障碍。不言而喻,报刊的问世,是以印刷技术的发明与完善为基础的;同样,广播的诞生,是以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发达为前提的。

1887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兹曾做过试验,证明了电波的存在,而且能在空中传播,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也是每秒30万千米。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s)的发现和电子理论的进展是19世纪两项重要的研究成果,由于此两项研究促成了真空管(vacuum tube)的开发成功,对收音机的普及有重大的意义。利用无线电波在空间传送声音、文字、图像的传输方式,称为无线广播。从此,以往的语言、图文等为主的传统的信息识别形式,被无线电波接发的电磁信号所取代,传播方式也从邮政、出版向更加有效的通信广播转变,新的信息存储方式如磁带等取代了原有的文书、印刷品而占据了主导地位。传播的媒介也从纸张变为电磁波,实现了不同环境和远距离下的实时信息交流,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能以听得到的直接形式进行。无线广播发展的成就使世界与个人联结起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无线电广播的优点是电波辐射范围内的“面”都是传播的有效范围,缺点是保密性差,容易受外界干扰。

科技与电视

电视的诞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1817年,瑞典科学家浦瑞立(Ton Berzelius)发现了矽(Silicon)的存在。1897年,德国人布劳恩发明了电子显像管。1926年,英国人约翰·罗吉·贝尔德成功地进行了电视的试验,贝尔德也由此被称为“电视之父”。1936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个电视台——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台正式开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由此诞生。自此以后,在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中,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也经历了不断调整。20世纪50年代,彩色电视开始起步。60年代,通信卫星技术引入电视传播领域,电视信号在世界范围内的传输变得十分便利。80年代中后期,电视直播进入实用阶段,跨国卫星电视直接进入电视观众家庭。到目前为止,在电视传播领域中,逐渐形成了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相配合,数字电视与移动电视为后起的星网传输格局。在此过程中,各类视频、音频的采集工具及各类数字传播媒介也相继出现,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基本方式。

电视媒介超越了广播媒介单一的传播形态,是一种同时调动视觉、听觉的综合媒介。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动态的图像信息、声音信息、文字符号信息,全方位的信息渗透使受众犹如身临其境。电视业的出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带来了深刻和广泛的影响。电视常常把一系列片段的东西变成系列片或电视连续剧,并以此作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收看方式也比较随意,以个人或家庭形式进行。电视如同一双眼睛,借助它,观众可以观察世界。电视改变了人们认识观察世界、接受文化的方式,也改变了文化本身的固有风格。在电视中,人们能够从外在空间看到地球,看到人在太空中和月球上行走、在战场上厮杀。电视似乎具有了难以言喻的权力,电视的世界仿佛就是真实的世界,甚至在“真实性”上比真实世界还要“真”。如今,电视已长驱直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造成了所谓的“电视殖民”。现在,世界上每年生产的电视机超过了5亿台,电视的功能已不仅体现在娱乐和广告宣传上,而且在社会发展、资讯传播上都有着惊人的影响力,电视在人的知觉世界发生作用,并且孕育了人们许多的偏好,它扩张了人类学习与探索的能力,使人类更有效地运用思想与感觉器官来开创世界。

科技与互联网

步20世纪初的广播与20世纪中的电视之后尘,20世纪末崛起的电脑网络,是第三种影响广泛的电子媒介。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将网络定义为报刊、广播与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网络的核心技术是计算机,俗称电脑(computer)。计算机又分为主机电脑(mainframe computer)和个人电脑——PC机(persoanl computer)。早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军工产品的研制以及各种密码的破译。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诞生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此后,在短短不到60年的过程中,电脑已由原来简单“运算”的功能变成处理日常生活中所有“资讯”活动的工具。计算机的出现为大众传播带来了一次新的机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通过与通信的巧妙结合,在加工处理信息方面改变了以往直接参与的方式,使信息处理第一次超越了人类自身而实现,真正达到了信息的传递、存储和加工处理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大众传播进入了数字化与网络传播的崭新时代。

网络媒体传播和电视传播一样,也是一种综合性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是指以高新传播科技为基础,利用网络实现的信息传播。它突破了传统的大众传播中大众化、单向性和区域性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性、双向互动和全球化的新形态。由于网络媒体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大大增强了信息的立体感、动态感、纪实感和可接受性。受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传输形式,并形成交互。同时,网络媒体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传播,实现了真正全天候的开放和运转,其覆盖面和增长速度超过了在它之前的任何媒体。

网络的兴起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同时也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冲击。正如有的学者概括的:“网络的发展究竟会对传统媒体产生多大的影响,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互联网对传统大众媒体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冲击是全方位的,从节目的采编到后期的制作,从受众的分流到观念的更新,从媒介的管理到報道方式,从新闻教育到新闻法规,几乎无所不包。”

结语

科学技术始终在推动着传媒的发展,这种推动,至少表现在两个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媒体技术本身的发展,也就是说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来不能够突显的传媒方式现在变得可能了。如果我们把传媒划分为文字、声音、影像三种要素以及单向和双向两种传播方式的话,那么造纸技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得文字的单向传播成为可能,窄带互联网络使得文字的双向传播成为可能。无线电技术使得声音的单向传播成为可能,电话技术使得声音的双向传播成为可能;摄影技术使得影像的单向传播成为可能,而正在发展的宽带互联网业将使得影像的双向传播成为可能。这些新技术都使得原来不可能的传播方式成为可能,具有可创造性的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促进了传媒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技给传媒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借由科技的引领,媒体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因而也越来越趋于同质化。有线电视的线缆传播利用Cable Modem可以实现网络信息的取得及与外界的联系;电脑经由电脑网络也可以轻易地和世界沟通;电脑与电视在未来功能上越来越趋于一致;而使用的网络媒介也将整合成一种唯一的宽频传输网络;广播也可以看到资讯(副波带运用),报纸(电子报)也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光碟不一定是电脑周边设备,也可以是家用电器的一部分;电视也可以当做录影设备(先进的ATV),所以媒体差异的原有界限逐渐消失。其次,在全球传播的观点上,国家的主导权正受到国际传播势力的影响而减退。更进一步地说,在卫星电视的概念下,在传播涵盖的范围内看不到国家界限,民族主义(nationalism)因此逐渐消退;个人的空间也被打破,利用网络上的发言权,个人影响力可以扩张到全球,而网络邮件、广告又让个人难以逃遁于天地之间,以往“闭门独守”的自闭心态得到了发挥的空间,人们有了“秀才不出门,可做天下事”的方便。对都市与乡村的界限来说,以往都市是办公的地方,乡下是休闲、居家或工厂的所在。利用传播科技后,都市的优势不再那么绝对,而乡下似乎有更多发挥的空间,人在环境的利用上,突破了以往都市的优越感,不论任何地方似乎都可以是传播科技发挥作用的所在,城、乡被重新定义。文化上的“界限”消失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美国的文化”利用媒体行销力影响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们不会因为距离远,而不知道或免予“麦当劳”速食文化的吸引力。传播科技的研发费用需要市场去分摊成本,先进国家于是利用媒体制作、行销技术去开创市场,于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的电子媒介无孔不入,因此“保守”文化疆域的努力将十分困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传媒的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传播方式,降低我们的传播成本;另一方面却有可能使我们失去最宝贵的个人隐私与通信自由。如何有效合理地运用技术的进步,如何面对与认识其未来的影响,是这个时代给每一个传媒人提出的问题。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

编校:施 宇

作者:田爱香

上一篇:民族体育发展探讨论文下一篇:储蓄存款分流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