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空间设计论文

2022-04-15

摘要: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对于小学校园的建设要求也变得严格起来。文章以我国小学校园建设为背景,在对我国儿童生理与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析小学校园空间的设计原则,即功能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可持续原则和人性化原则。希冀提升小学校园质量,缓解儿童在校期间的压力,带给儿童更加美好的校园生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校园空间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校园空间设计论文 篇1:

中小学多元化校园空间设计策略探索

摘要: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模块,中小学校园是学生用来学习、运动、成长的重要场所,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校园空间设计来说,首先要从大局出发,校园规模合适,空间布局良好,功能单元科学规划,其次要完善细节把控,注意校园空间设计的美观性、便利性、人文性、节能性、安全性等各方面,明确设计要点,良好的校园空间设计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中小学校园中,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多元化校园空间;设计策略

引言:

校园是学生非常重要的成长环境,校园空间的优化设计,能够提升校园运转办学能力,能够优化校园氛围,促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意义重大。在校园空间设计方面,不仅要从空间规模、布局、外观造型、室内设计等方面出发,还要遵循便利性、美观性、舒适性、功能性等原则,多方面综合考虑,细节处精准把控,才能规划设计出最优秀的校园空间。

一、科学规划校园规模

中小学校园空间主要为学习和活动所用,担负着满足一定区域内幼小儿童学习成长需求的责任,而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密集,无形中对中小学校园空间产生了压迫,校园空间规划大了无疑是在浪费土地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校园空间规划小了校园活动难以有效展开。因此在校园空间整体规模确定上,需要以城市人口或者一定区域内的适龄学生数量为基础,以学校历年来的招生规模为导向,再加上一定城市发展和校园发展预测,来进行科学规划,避免盲目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

另外对于班级内部空间规划来说,以往班级是大班额教法,一个班级八九十人,班级空间拥挤,教师难以应付太多学生,难以展开先进教学活动,随着教育机制的革新,慢慢在朝着小班额发展,在班级空间规划方面,注意留有余地,满足实际教学需求。

二、大局着手,优化校园空间设计

1.校园空间布局:从地理属性来看,充分考虑校园自然环境、地势光照水文、交通特点等,对校园建筑的整体朝向、住宅大门、建筑组织空间结构(目前多采用行列式空间布局)、交通流线等进行妥善的设计[1],比如校园大门朝向主要街道,最好设计在较为空旷地区,避免高峰时期拥挤,比如地区光照不足,可以考虑设计大开窗,增加阳光,比如教学楼群落如果密集,则不宜种植高大篷盖树木。

2.功能单元规划:从建筑属性来看,每一个建筑或者区域都有着其独特功能,提倡功能单元分级和空间渗透的概念,各个功能单元以“主入口”为基础,以校园交通环线为主轴,实现“轴线——区域——功能单元”的融合,形成“一环多点式布局”,相互之间通过开放的交流流线组织,实现与建筑单体围合的空间互动[2]。在功能单元规划方面,尽量规划成“团”,而不是一条直线,方便利用,相近的功能单元组合最好构建,大大提升校园运转的实效性,形成“功能近布局近,功能远布局远”的布局风格,比如将基础教学区和专业教学区(实验室、多功能教室、大教室等)布局在一起,教师办公区功能相近,直接融进入教学区域内,比如宿舍区可以和食堂区放在一起,比如行政区、图书馆、教学区的划分,行政区和教学区功能较远,图书馆放在两者中间是比较好的设计。如下图1所示校园的空间规划,主入口较为宽阔,整体布局近乎椭圆形,左下角为田径运动区,右上角六七栋建筑为集成教学区,左上角建筑为行政区,功能单元布局清晰,不失为一个优秀建筑。

3.造型风格设计:就校园造型而言,鉴于学校育人角色,选择简易而不失美感的设计最佳,教学区建筑大都选择四四方方的形状,大气而敦厚,田径活动区造型大多是块状或椭圆设计,满足运动需求。而就校园风格方面,颜色是主要因素,颜色风格设计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情,为提高学生学习运动活力,整体以橘黄色等亮色调为宜,田径活动区设计成青色、绿色,体现生命力,另外建筑的色调选择还与储热和反射热量有关,深色储热和反射热量更强,这一点也需要考虑。

三、细节把控,增加校园优越性

1.考虑绿化面积:绿化是建筑群落的重要组成,对于中小学校园来说尤其如此,校园绿化能带给学生美的体验,舒缓学习的压力。具体来说,提倡屋顶花园、墙面绿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绿化形式,最大程度加大绿化建设,选择合适的植物,同时重视绿植养护[3]。

2.考虑人文特点: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布置校园需要考虑人文特点,可以从游园、雕塑、铺装、景观亭等方面入手,注意过犹不及,提倡巧妙凸显,新旧结合,在空间布局上既有整体性,也有层次性[4]。比如学校区域内有历史文化建筑或雕塑,可酌情保留,比如景观区、中心活动区的题画、雕刻等,鹿代表幸福健康,比如植物的选择,竹子代表坚韧不屈,梅花代表着志向高洁。

3.考虑节能减排:一方面要节能,比如采用优秀技术例如微喷、灌滴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比如下图2所示自然通风设计,通过种植的植被,冷风得以进入建筑中,天井两侧的屋顶造型加速了屋顶空气流动速度,又将热空气抽出。另一方面要减排,提倡节约,运用太阳能院灯等。

4.考虑功能性设计:比如安全性,加強监控设计,价钱消防防火设计等,比如网络,构建全面网络体系,让教师有用武之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园是学生成长非常关键的地方,注意结合实际规划校园规模,从大局入手对校园空间布局进行合理优化,同时还要把控好各个细节,巧妙设计,以最优化促进学生成长为根本目的,打造一个便捷、舒适、环保、生态、人文的校园,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苏笑悦.中小学多元化校园空间设计策略探析[J].华中建筑,2020(7):44-48.

[2]尹伊.探讨中小学的校园空间形态的集约化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6,000(040):60-61.

[3]姚乃鼎,卢小兰,周徐旭.城市高密度环境下中小学空间一体化设计策略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居舍,2020(21).

[4]高原,马士淳.多元视野下的中学校园景观设计策略探析——以华东师范大学盐城实验中学为例[J].工程技术研究,2019,004(020):P.198-200.

作者:孟巍巍

校园空间设计论文 篇2:

浅析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原则

摘要: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对于小学校园的建设要求也变得严格起来。文章以我国小学校园建设为背景,在对我国儿童生理与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析小学校园空间的设计原则,即功能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可持续原则和人性化原则。希冀提升小学校园质量,缓解儿童在校期间的压力,带给儿童更加美好的校园生活。

关键词:小学;校园空间设计;设计原则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2-0091-02

教育一直是我国发展的头等大事,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我国未来人才的供给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对于小学校园的建设要求也变得严格起来,从前土墙灰瓦、设施短缺的校园环境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校园。如今大多数的小学校园在质量方面都得到了提高,不仅增加了教室的数量,而且相应的师资力量也在提升,图书馆、电脑室、篮球场等休闲空间也在逐渐增多。在小学校园建设质量达到一定高度时,设计师便将设计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在满足小学教学育人功能性的同时对建筑外观进行更新。设计师们秉承着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作品充分考虑小学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问题,同时将项目所在地区的文化融入其中,为当地儿童带来了温馨熟悉又不失时代感的校园。但是小学校园建设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所存在的木桶效应,对于其中的短板因素应着力解决。小学校园主要针对7-12岁左右的儿童,学校在建设时应充分考虑适幼化设计,保证儿童在校期间的身心安全。

1 小学儿童特征

1.1 生理特征

小学校园中的儿童大约处于7-12岁年龄段,在此年龄段的儿童正是身体和头脑发育较为快速的时期。他们的身高和体重每年都在增长,肌肉力量小,骨骼柔软易弯曲,尤其是处于1-4年级的儿童更为明显,大多数儿童坐姿不正导致骨骼变形的问题也发生在此阶段。小学儿童大多活泼好动[1],对于外界的新鲜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小学时期是儿童吸收知识的最佳时间,但是儿童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0-3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段便容易分心,对于知识的学习效率也相应降低。有研究发现儿童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注意力能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大多数儿童往往做事不够专注。

1.2 心理特征

儿童的心灵都是很单纯的,他们往往想法固定.对老师、父母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同時以老师和父母对待事物的行为作为自己独立判断事物对错的标准。在情绪方面,儿童心理稳定能力差,情绪易出现较大的波动,好比六月份的天气。在班级中他们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无论哪一方面可以作为比较的对象。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失败、挫折,他们难以接受,需要成年人的教育与开导。处于4-6年级的儿童,心理会相对稳定,并且对于生活中的事物能够独立思考。

2 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原则分析

2.1 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是大部分设计的首要因素,产品只有具有相应的功能才能为人所用,体现出其相应的价值。小学校园建设也应以功能性为第一设计原则,在建设前期要考虑不同空间的功能来进行合理规划,以满足学生学习、老师教学、师生娱乐等功能,同时可以将不同的功能空间进行捆绑以提升空间的利用效率。在平面图规划阶段也应对人流动线进行合理规划,尤其注意儿童下课和放学时所必经的路线,要保证路面宽广且安全,避免过于拥挤。对于有家长接送需求的校园,可以考虑设置家长等待区,以缓解大量家长聚集所引起的交通拥堵问题。同时划分多条道路和校园出口将家长接送、校车接送等不同回家方式的儿童进行分流,减缓校园道路拥堵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校园专用设备选择时也要以功能性为主,注意儿童身体的变化以及骨骼柔软的特点,在选择桌椅时应符合儿童的身体尺寸,避免高度或角度等问题影响儿童骨骼的发育。在室内灯光照明设计中,要考虑灯具离地高度以及灯光色调,保护儿童眼睛,避免儿童较早出现近视问题。

2.2 安全性原则

小学校园面向的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他们对于外界事物充满了新鲜感与探知欲望,在校园空间中好奇心可能会给儿童带来危险,儿童很有可能因为对某件危险事物产生好奇而伤害到自己。因此,在校园空间中需要做好保护儿童安全的措施。对于校园空间中具有危险性的物品应将其隐藏或放置在专用的、儿童接触不到的位置,对于无法移动且儿童能够接触到的危险物品应通过相应的保护装置将其隔离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儿童将脑袋伸入走廊栏杆而无法伸出去的事件,有的儿童由于着急害怕会用力将脑袋向外拉,由此对儿童身体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在北方冬季也会见到儿童用舌头舔舐金属而导致舌头粘结在金属上的事件,对于类似的情况在设计选材和设计表现时需要将其筛选出来,以无公害可持续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替代。例如,走廊围栏可以采用钢化玻璃来保障儿童的安全,一方面通过减少儿童的好奇心进而降低不安全因素,另一方面也能够展现出校园空间独特的设计风格。

由于儿童天性喜欢玩耍打闹,对于儿童在奔跑期间可能存在的障碍应进行移除。例如教室讲台边缘和建筑阳角处需要进行倒角处理降低其危险性。对于建筑边缘要采用明显的颜色将其凸显,提示儿童此处可能会发生危险,避免奔跑。我国对于危险警示常用的颜色是红色,对于小学校园可以进行适当的改变,选用与周边环境对比明显同时能够提高空间积极氛围的颜色。对于高层走廊应避免使用蓝色系,由于建筑边缘多以蓝天为背景,蓝色系的警告色可能会与蓝天融为一体,导致儿童错误的判断。

对于校园内绿植的选用需要注意避免针状和锯齿叶类植物,在儿童快速奔跑的状态下,这些植物叶片可能会造成难以估计的伤害。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毒性的、虫子易生存的植物也应避免选用。

2.3 可持续原则

实现小学校园的可持续发展不仅符合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就要求在小学校园建设时应尽可能采用环保的建筑材料,充分利用校园周边资源,就地取材,使项目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用量占建筑材料总用量的70%以上。这样不仅能够节约建筑材料运送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同时也避免了扬尘与噪声污染,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干扰频率。在校园空间规划阶段,要充分考虑校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其风向、温度、日照等因素进行合理利用,通过调整窗户开口位置,来提升室内空间的亮度,同时促进室内空气流通,提升室内环境质量。对于雨水充足的地区,可以考虑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收集雨水的过程可以进行艺术包装,使其成为校园特色景观。由于学校是人口密集场所,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效率较高也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在校园建设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深入考究,调整建筑结构,促进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我国不乏成功的校园建设案例,设计师通过将校园周边自然材料进行整合处理,以这些整合过的材料作为校园的外观肌理,同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校园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节约了建设成本,同时也取得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3]。“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此话便是这些校园的真实写照。因此,在校园空间设计中需要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校园室内外环境,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2.4 人性化原则

小学校园空间建设的人性化主要体现在要以儿童的视角,从儿童心理与生理层面出发进行空间设计。首先,在校园设计时要保证校园环境宽敞明亮,室内外空间干净整洁,室内采光、通风良好;其次,由于儿童身高和感官相比成年人有较大差异,因此在灯具离地高度、灯光照度、窗台离地高度等方面都应做适幼化的更新;最后,对于室内的颜色应主要考虑高明度的暖色系,常见的有红、绿、黄、蓝等色彩[4],在色彩运用时也应注意色彩本身的负面影响,根据空间的功能选择合适的色系,为儿童营造一个积极阳光的空间氛围。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健康程度与其运动量大小呈正向关系[5]。因此,在校园建设时可以规划集体活动和兴趣爱好空间来提升儿童乐观积极的心态,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丰富儿童生活的同时也缓解了儿童的压力。学校也可以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并引导、鼓励儿童积极参与。

由于儿童是小学校园主要使用者,因此校园设计应尽可能的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在规划时设计师可以邀请儿童参与进来,听取儿童的意见并将儿童的想法进行专业性的修改后用于实践中。有相关的实验表明,让儿童参与校园建设时儿童更乐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6],同时此种方法建设的校园更受儿童的青睐,更容易提高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校园建设中可以通过设计校园特色的方式来吸引儿童带给儿童愉悦的体验。由于小学校园主要针对人群不同于初、高中校园,这就要求小学校園要区别于幼儿园和初、高中校园。设计要有幼儿园向小学校园、小学向初中校园过渡的环节,同时体现出小学校园的特色。不过从时间方面来看,小学是儿童求学路上经历时间较长的场所。相比初高中的三年制,小学时间是它们的两倍,因此在校园特色建设中存在着年龄段的限制。1-4年级的儿童可能喜欢童话故事等虚拟美好事物,而4-6年级的儿童,他们正处于或即将迈入青春期,思维方式已经有了初步的变化。因此在设计校园特色环境时应考虑两者的差异性,避免不合适的设计手法。

3 结论

小学校园空间的设计原则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它们各自表达一个方面,但同时相互之间又有交集。在小学校园空间设计过程中要全面的看待这些原则关系,避免片面的理解导致不合理设计的产生。同时,以上设计原则可能不够全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需要做出改变和完善。因此,要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努力为我国儿童带来更为舒适的小学校园环境。

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湖南省偏远山区老旧希望小学改造设计研究》(项目编号:XSP19YBC322)。

参考文献

[1]潘念念.基于儿童行为特征的户外活动场地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8

[2]王崇杰,房涛,岳勇,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希望小学设计创作中的实践[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9,24 (02):145—149.

[3]廖春苗,中国本土建筑中的希望小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2 (18):157.

[4]窦伯祥,小学教学空间色彩环境设计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3

[5]梁世英,基于儿童心理视角下的小学德育指导策略研究[A],福建省商贸协会,福广两省教育信息化经验交流座谈会论文集[C].福建省商贸协会:福建省商贸协会,2020:2.

[6]王玮,基于儿童参与的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以日本福冈吉岐南小学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5,33 (03):108-111.

作者:盛忠谊 冯太杰

校园空间设计论文 篇3:

中小学校建筑校园空间设计浅析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性化的学习理念,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大力推动素质教育,有利于中小学生的自身成长,但同时也对中小学校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中小学建设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然而,处于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中小学校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城市建设用地不足,适龄学生入学规模增大,校园周边城市环境复杂等,这些问题极大的限制了中小学校的发展。因此,在有限的建设用地和资源条件下,如何实现高效、合理的功能组织和空间设计,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满足当前社会教育需求的同时又能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是对城市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提出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通过以滨江新城小学和幼儿园等国内中小学校园建设的现状分析,从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两个层面分别提出了一些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以求缓解城市中小学校发展来自城市的压力,创造适应学生全面成长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中小学建筑;空间;行为发展;适合;

1.研究背景

学校是一个人度过童年和青年的地方,他将在一生中都永葆并珍藏的记忆,学校并不一个暂用的地方,更是供给一个人享受生活的空间。所以说学校的建筑环境的设计意义十分重大。它的外观和内部的功能关系,窗及台阶的细节,教室以及走道的气氛,操场教室的布局等等都对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人们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代的校园建设过程中所表现的情况,应该依据“整体规划设计,分期分步实施”。校园环境中独特的文化性要把握的重点在“整体大于个性”,“环境大于建筑”,“在整体中突出个性”。

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而且在未成年人成长阶段,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借着教育与学习的过程,可以让一个人产生巨大的变化,主要在于认知发展,情绪发展,语言发展,游戏发展,兴趣发展,团队发展,人格发展,道德发展等方面。

2.我国中小学校园建设

2.1现代校园的空间类型

现代校园的空间类型主要包括功能性,领域性,场所性。

(1) 领域性空间

领域性空间是指儿童在团体生活中,所需要的自我挥洒的空间,并且对儿童进行具有启发性,认同性,限制性的空间。儿童在这个空间内可以有充分的自主性,变异性。

(2) 功能性空间

主要是可以根据使用的行为作出改变,多元性开放使用。儿童的行为对此类空间有同化性,自主性,持续性以及变异性的需求,功能性空间对儿童的行为有限制性的规范,也含有开放性的自主创造。主要是执行一定的功能能够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望。

(3) 场所性空间是指小学里特定的意象或者建筑风格的空间,对儿童的行为具有启发性,开放性,认同性。

2.2中小学校园空间环境规划

2.2.1小学空间环境的整体规划

中小学的校园空间是一个有机构成的整体。从宏观角度来看,学校像是一座小城,外部和整个社区,城市各种联系,内部有着和城市类似的结构。一个完整的校园环境应该包括校园建筑,交通,景观等,它们之间的有机组成才能形成良好的整体环境秩序。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和行为发展属性,可以将校园环境系统分为以下几点:

(1)功能系统

校园环境因其规模的不同,有着不一样的复杂度,一般会有教学区,生活服务区,后勤服务区,体育活动区,产业区等,但是中小学校园却简单得多,一般有教学楼,宿舍,体育场等设施。通常在功能组织上以教学活动为基本活动,作为组织的核心,并且规定其他功能组成要素的布局。

(2)交通系统

交通系统是形成校园功能分区域结构的骨架,以人的连续性活动为特征,并且规定车行和步行系统,实现人车的分流,可以很好的联系其他子建筑实现人流活动。

(3)景观系统

景观是现代校园不可缺少的要素,它首先要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同时将景观可以融入到周围所处的环境中。这对整体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4)形体空间环境

形体空间环境与人的知觉能力密切相关。各类建筑物和实施的形象易于识别,就会加强校园环境的场所感。

校园规划中出现的玩弄几何构图和追求共时性的整体性结构是不良的倾向,必须及时的避免。对于几何图形的运用,要保证几何构图既能为校园空间环境提供整体框架,又能在时空交替中提供弹性发展的可能,创造出真正整体性的校园空间环境。

2.2.2新时期中学校园规划的内涵

以滨江新城小学和幼儿园竞赛方案为例对整体规划内涵进行解析。下图是设计的平面图:

(1)坚持有秩序的原则

在进行建筑时,应依照中小学生行为发展模式确保校园中多个建筑能形成一个整体。在对滨江新城小学以及幼儿园设计时,坚持以“有机秩序”为原则。把办公以及科技艺术区,宿舍区,教学区,运动区,后勤区的整个校园的功能区在主要的交通系统上进行分布。通过食堂和试验办公楼的围合,形成校园入口广场,强化了入口的整体之势,有强烈的引导和空间效果,给人以很强的震撼。其他每个功能分区都面向车行道和步行系统的出入口,有建筑间的联系通廊,也有自己院内的绿化休闲空间。虽然有些功能区又重复同样的系统,但是又有各自独特的特征。这就是“有机秩序”的体现。在每个层面上都保持完美平衡,同时每一个部分和谐统一。

(2)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以学生行为模式为本,体现功能空间。校園是教育环境,育人环境。环境对学生的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的规划就重视这种人文环境的塑造。应该根据师生的日常生活规律,深化人文主义的关怀。公共活动空间为人们提供社交环境,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以及集体精神,具有从属于集体的归宿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心理上的孤独,外界给与的精神压力。

在滨江新城小学和幼儿园规划中,充分重视未成年人这一要素,在尺度,空间形态,质感,色彩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以及行为方式,通过多层次的空间体系和整体关系来体现人的主体性。在入口广场,车道两边的步行林蔭道,多功能区间的过度空间绿地,教学楼宿舍等的内院,建筑单体平台等交流空间体系,有利于学生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在设计中,对于师生经常出入时经过的各处,都可以安排适宜的小空间,设置座位。

(3)生活化,人情化的校园

用地座落在扬中市三茅街道翠竹路以东,南江路以南,江城路(规划建设)以西,河滨路以北。依据最新的扬中市城市总体规划,项目地块周边北边多为居住用地,南边多为商住混合用地。利用这些便利的周边环境,可以极大的加深周围的生活气息。在绿植的种植并非拘泥于成排或者左右对称。可以在绿地上布置蜿蜒的人行小路,加入学校独特的图案,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4)学校建筑的设计理念

在表现校园个性的各种手段中,滨江新城小学和幼儿园主要采用了浪漫主义技术风格,讲求建筑的个性情趣,突破传统的简单矩形立体,采用流水线的屋顶;打破单一色调的墙面,通过一些构造结构柱进行线角分割,运用色彩的变化,对比。都会给人以不那么生硬的感觉,显得更加的柔和,体现了建筑的灵性。通过对走廊,过厅的改造组织成辅助空间,可以组织年级教师,形成教师组团以及年级组团,满足班级之间的交流。

2.3学校的鸟瞰图展示

本项目涉及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机构共处一个基地的共同规划设计。我们认为儿童从幼儿到少年的成长是一个连续演变(evolving)的过程,我们希望设计也能反映出这种演变,而不是断裂。这个过程中的连续性和差异性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

结语:本文对中小学校园空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阐述,并且从实践与理论的角度描述了中小学校园空间的特点。中小学校园空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看似简单,但是要想要真正规划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育建筑要提供有启发性和引导性是个长期而艰巨的问题,需要进行深一步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沈国尧.中小学校园环境.建筑学报.1992(4);37—38.

[2]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2):9-13.

作者:庄园

上一篇:酒店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班级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