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设计论文

2024-04-10

校园网络设计论文(精选8篇)

篇1:校园网络设计论文

校园网络设计论文

一、引言

校园网是指利用网络设备、适宜的组网技术与协议、通信介质以及各类系统软件和应用管理软件,将校园内各种终端设备和计算机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并用于教学、科研、学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最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逐年加快现代高等教育正在朝网络教学、远程教学、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向发展。校园网显现了以下关键特征,促使许多高校在对校园网及其信息应用进行不断的升级改造和完善,文章将以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的升级做为实例探讨了校园网改造的设计与实现这一课题。

二、校园网升级改造的设计与实现

2.1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的现状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托隶属电信企业的优势,很早就组建了校园网,期间对一些关键网络设备和技术进行了更换和提升,近年来,随着学院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建筑楼宇的不断增多以及信息化的需求加大,原有校园网在运行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网络覆盖:覆盖范围不够。随着新培训大楼和体育馆的建成及的实验楼的改造,原有规模的校园网设备的端口数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现有需求。

2、网络性能:性能不稳定。原有网络带宽和主交换机交换能力及服务器的配置均己经不能满足学院多媒体教学和开展远程教育等业务流量的需求。

3、网络管理:管理难度大。随着入网用户的增加,网络设备的维护和网络用户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4、网络安全:安全体系差。没有一套完备的网络安全体系;原有防火墙性能较差,大大限制了外网访问速度。

5、与外网互联方面。出口带宽较低,而且是单条专线接入互联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教育科研网与公众网间互联不尽人意,网络性能不太稳定。

2.2升级改造的方案设计

2.2.1网络拓扑结构

校园网一般采用三层层次模型,将整个网络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各个层次各司其职。网络由三个层次组成: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接入层的功能:可以是直接连接桌面PC,也可以是建筑物楼内的交换机,做为网络接入安全控制和QOS策略实现的边缘点,可以实现接入用户的802.1x认证。汇聚层的功能:承上启下,提供负载平衡、快速收敛和扩展性;完成路由选择,汇聚接入层设备的流量,高速无阻塞地转发给核心层设备。核心层的功能:提供负载平衡、快速收敛和扩展性;连接各汇聚设备;完成数据流的高速转发。

2.2.2网络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在校园网升级改造项目中,网络管理系统依照“技术管理为主,行政管理为辅”的方式,在行政上,通过委派有网管经验的网管工作人员,专职负责校园网设备的配置和管理,信息定期收集统计和分析,性能和安全性监控。在技术层面上,选用一款专业的网络管理软件,安装在网管中心,通过提升整个的校园网的管理水平。

2.2.3校园网安全系统设计

合适的安全产品选型和部署、完善的系统加固处理、良好的安全管理培训及快速的安全事件响应,才是安全有保障的解决之道。因此,要想很好地实现网络安全管理,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部署合适的安全产品和防御系;

2、网络安全管理措施。

2.3升级改造的实现

2.3.1网络拓扑结构

根据单位现有的设备,以及以上这些设计要求,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络结构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网络中心。网络中心选址在学校地域的中心建筑(实验大楼),布置了校园网的核心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WWW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拨号服务器、域名服务器等),并预留了将来与本部以外的几个园区的通信接口。

第二级是建筑群的主干结点。校园网按地域设置了几条干线光缆,从网络中心辐射到几个主要建筑群,并在二级主干节点处端接。在主干网节点上安装的交换机位于网络的第二层,它向上与网络中心的主干交换机相连,向下与各楼层的集线器相连。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全部为1000Mbps。

第三级是建筑物楼内的交换机。三级节点主要是指直接与服务器和工作站连接的局域网设备,即以太网或快速以太网交换机。网络中心设施是华三公司的H3C-7510交换机。H3C-7510交换机具有良好的虚拟网络支持能力,可以跨越各个建筑物的地理限制,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必要的虚拟网络,从而为网络的应用、管理和维护带来极大的便利。网络中心用的各种服务器都可直接连接到中心的H3C-7510交换机速以太网端口上,以解决可能会出现的瓶颈问题。各建筑物楼内配置H3C-E126交换机,用于按地域将连续IP地址划分子网,建立虚拟局域网。各系或部门的服务器可直接挂在H3C-E126交换机上。所有这些H3C-E126交换机都连在第二级的主干节点H3C-E3610交换机上。

2.3.2网络管理系统部署

校园网的管理对保证网络平稳运行至关重要。校园网的管理分行政手段管理和技术手段管理。

1、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网络安全管理队伍

要真正实现网络安全,各种制度、策略和技术措施只是前提条件,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才是重点。要维护大规模网络的安全,需要有一批经验丰富的.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人员,让他们在有关信息安全部门的领导下做好重要系统的管理和监控、协助建设各类网络设施和系统、协助配置各类系统和设备、协助应用部门查杀计算机病毒、协助信息安全部门处理各种安全事件、在信息安全部门的授权下检查解决各类系统的安全漏洞和弱点等工作。

2、布署稳定实用的网络管理系统软件

在众多的网络管理系统中,有著名的IBMTivoli、HPOpenView等网管平台软件,也有CiscoWorks、HammerView等设备厂商提供的网元管理软件,更有美萍网管这种网上盛行的软件和免费软件。选择网络管理软件最重要的是适合网络业务的需求,我们根据学院本身的特点选择了安装上海北塔通讯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完全自主开发的一套BTNM网络运维管理系统。:

2.3.3网络安全系统部署

校园网整体结构是一个通过千兆和百兆以太网链路连接的网络。从网络安全的角度来看,整个网络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重点的安全保护区,即为校园网中的重要应用服务器群,同时该部分还可包含网络其它重要部门的网络设备与用户;第二部分为校园网普通网络区域,即为校园内除重点信息安全保护区外的其它网络设备和用户,第三部分为外部网络区域,即指与校园网连接的Internet网络和教育网。升级改造后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来部署网络安全系统。1、防火墙的部署;2、入侵检测系统的部署;3、漏洞扫描系统的部署;4、防病毒系统的部署;5、备份系统的部署;6、过滤不良网络信息等其它安全手段。

三、结束语

目前,解决方案己经在学校实施了,学院的网络系统已经处于一种稳定忙碌的运行状态和一个严密的安全管理和防范系统的保护之下了。

篇2:校园网络设计论文

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〇一九年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对现有校园内各种网络进行规划设计,建成一个具有高可靠性和开放性的校园网络。可以方便的将学校的各个办公室、计算机机房和网络设备连接起来。使校园内所有的计算机互相之间能进行访问,达到资源共享。

意义: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公效率,为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提供一个优良的硬件教学环境。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校园网络是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改善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是解决信息时代教育问题的基本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相应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同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经济实力不断提高。Internet在学校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据统计,美国的学校建设了校园内部信息网络并与Internet连通的比例高达90%,国内的大学也已经建成了自己的内部网络。广东省的绝大多数高校,包括中专学校,都建成了自己的内部网络。因此建设学校内部网,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举措,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随着校园网络的成功建设,必将给学校的管理部门、各级行政部门、学校的教育科研带来积极地影响,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极大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目前许多中学已有部分楼宇内部单独组建了网络,但楼宇之间并没有相互连接。

目前,校园网络功能基本能为学校的教学、办公提供服务,校园网已成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平台,教学改革的重要工具,教学信息资源的重要来源。但一些中学校园网还存在一些缺陷,如:

(1)

中学校园网络结构相对简单,各部门相对孤立,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2)

学校的网络安全存在隐患,没有良好的分层设计和管理制度。

(3)

网络速度慢,稳定性差。

课题研究的目标:

建设一个现代的中学校园网络,实现办公自动化。

校园网必须能够支持学校的日常办公和管理;能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需要的软硬件环境;系统总体设计本着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充分体现系统的技术先进性、高度的安全可靠性、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展性,以及建设经济性。校园网的实现要求通讯协议、网络平台等应具有世界性的开放性和标准化的特点,并且采用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采用集中统一管理的方法,以便于网络的维护和管理。校园网的各种软件应用项目必须易于使用,以熟练使用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系统、浏览器和电子邮件系统为宜: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要方便、简易。有良好的分层设计,强调应用和服务。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掌握中学校园网的现况建设规划校园网。

(1)

对学校总体需求进行分析

(2)

收集学校的应用需求

(3)

收集学校的网络需求

2.设计网络方案

3.设计校园网综合布线

4.设计无线网络,5.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及操作系统

6,子网及VLAN的划分

7。接入internet的方式

8.网络安全的设置

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1、对中学校园现状进行分析设计

2、中学校园网的总体设计原则和目标

3、网络系统接入设计及安全设计

(1)

VLAN的划分及子网的配置

(2)

IP地址的分配

(3)

对各部门进行网络完全的设置

4、画出相应的网络拓扑图

5、校园网的测试及维护

(1)

测试网络的联通性

(2)

计算机系统及安全的维护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设计报告,论文,拓扑图。

2、对原有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并充分考虑到原有设备和新建网络的融合和互通,使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校园各区域的网络连接正常。

4、同一VLAN内可通信,不同VLAN内不可通信。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月**日

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指导小组意见:

签名:

****年**月**日

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意见:

签名:

篇3:网络科技论文质量评价研究

目前, 网络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电子出版物是科技论文发表的重要载体。网络电子出版物的种类很多, 从不同的角度可进行不同的划分。从与印刷型期刊的关系上业界将其划分为: (1) 纸质期刊的电子出版物; (2) 纯网络发表的电子出版物。纯网络发表的电子出版物具有容量大、高效、交互、便于检索为鲜明特征, 以区别于传统的纸质科技期刊。读者可以最快速随时随地从网络中了解、获取新需要的信息, 参与信息的传播, 这些对科技信息的产生、流通、获取等产生积极的作用, 使网络版传播的科技信息更有效、更有价值。本文将纯网络发表的电子出版物称为网络科技论文。

1 网络科技论文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网络科技论文有利于创新性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更及时的、更有效的传播和交流, 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同时也利于科技人员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而且这种科技论文在线形式也具有科技期刊网络版的特点。

科技论文在线发布平台有别于其它科技论文发布平台, 为使它更健康、更有效和可持续发展, 网络科技论文质量的评判显得尤为重要。按照评判方法来分, 网络科技论文可初步分为三种, 发表者自评、第三方评价和网络计量 。发表者自评一般是读者自身根据自己所选择的方向, 参考其他的相关文献, 从自身的角度对自己要发表论文的一个评价, 这种评价要相对主观。第三方评价主要是从发表论文的网站的角度以及相关信息服务学术机构来进行评价。利用网站的角度来评价主要注重于网站的权威性, 网站的浏览率, 网站的点击率等来进行一个大体的评价, 就论文本身的质量来说, 这种评价方式的专业指导性不强。利用信息服务学术机构来进行评价, 侧重于论文自身的内容和质量, 主要适用于比较专业的研究人员评判的方式, 这种评判较能体现论文质量和内容的创新性等, 因此这种评价也可作为用户自评的参考。网络计量法对论文进行评价客观性比较强, 主要是从论文的引用次数, 链接次数来进行分析, 但要按此能客观的评价出论文的质量, 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采用“先公布、后评审”的论文评价方式, 论文在线公布后, 立即请同行专家进行评审。然后编辑评议意见后公布, 并由同行专家从“论文题目”、“中英文摘要”、“科学创新程度”、“研究方案的合理性”、“数据处理方法是否妥当”及“参考文献引用情况”等方面得出对该论文的综合评定, 其参考值以一至五颗星显示, 分别对应同行专家对该论文的综合评价为较差、一般、较好、良好和优秀。

2 网络科技论文质量的评价准则

2.1 网络科技论文来源的权威性

网络科技论文的质量首先要考察论文来源网站的权威性, 如果是转载的论文还必须挖掘出其原始来源网站的相关资料, 甚至找出发表人员的相关资料, 如所在学校或所在科研地等, 有时候可能还找出其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价, 还要对其发表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考察, 在相对应的领域里研究这些信息对论文质量的评判都是很有必要的。

2.2 网络科技论文内容的最大信息量

对网络科技论文质量的评价需要在了解作者表达的观点是否真实可靠的前提下, 对其内容反映的最大信息量也要进行评价, 最大信息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 , 一是在表述不同信息的若干篇作品中, 最大信息量追求的是相对量, 即相对于作品的信息中受信者不了解的内容或需要知道的内容表述得越多的作品, 其信息量越大。二是在表述相同信息量的若干篇作品中, 最大信息量追求的是使用的书面语言材料的绝对量, 即使用的语言材料越少的作品, 其信息量越大。三是当一篇作品面对若干个受信者时, 最大信息量追求的是相对量, 即相对于某个受信者, 该作品满足其需要的程度越高, 其信息量越大。

当然, 在保证科技论文最大信息量的同时, 网站的组织者、拥有者或者评价的专家也会影响到论文质量的评判, 不同的论文, 分析人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所以在保证论文内容的同时, 评判的客观、公正也很重要。

2.3 网络发表论文的新颖性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各领域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 反映各学科前沿的论文, 尤其是网络发表的论文必须不断更进, 而日期与新颖性密切相关, 对网络科技论文质量的评判也非常重要, 可通过论文内容中反映的时间信息, 文章出版的时间日期或最近更新的日期, 版权信息中的日期进行考察, 同时要对一稿多投以及对内容无修改却更改了发表日期的论文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 找到其原始发表的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评判。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为发表论文的作者提供该论文发表时间的证明, 并允许论文作者同时向其他专业学术刊物投稿, 以使论文新颖的学术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成果能够尽快对外发布, 并保护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

2.4 其他指标

通过看其他专业网站 (论文发表平台) 是否有链接到该网站, 考察网站的浏览人数等也能从一定角度对发表平台的质量、权威进行评判, 进而对发表在其上的论文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价。还有部分是基于对现有评价指标的分析, 如:载文量指标、传统引文指标、文摘率指标等, 网络引文率、链接流行度指标、网络述及指标、网站性能指标等进行分析, 探讨其可行性、可信性及可操作性。

3 网络科技论文的评价体系

3.1 指标

(1)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测度学术水平及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影响因子越大, 说明论文平均被引用率越高, 同行专家认可的程度越高, 学术影响力越大。反之, 说明该学术影响力越小。影响因子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论文作者的影响力等因素而引起的不公平现象。

(2) 总被引频次。

是指从发表到现在被其发表网站、发表期刊被引用的次数。总被引频次是一个绝对指标, 在统计时有条件限定, 即限定统计年限, 限定学科领域。统计年限的限定便于某一时期内进行比较, 有学科限制的统计结果必然小于无学科限制的统计结果。被引频次的最大特点是能够从历史水平和现实水平体现长期发展的总体水平。

(3) 即年指数。

可测量论文被利用的速率以及对学科发展过程中新的科学问题的快速反应程度。

3.2 分析方法

(1) 引文分析法。

引文分析法是目前最常用的量化评价论文质量的方法, 它是由英国化学家加菲尔德研究创立的, 即通过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关系来综合评价论文的影响力和学术质量。而一般最直接的是利用引文分析工具SCI、SSCI等的《期刊引用报告》 (简称:JCR) 提供的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来评价期刊质量。

由于影响因子的获得是在对前两年论文的引用数据的基础上获得的, 网络发表论文的及时性比较强, 很多影响因子不高, 但是其即年被引指数一般都很高, 比较符合论文通过网络传播的特点。因此建议在利用传统的引文分析法应用于网络论文的质量评价时, 用即时被引指数取代影响因子对其进行质量评价。

(2) 链接分析法。

采用链接分析法对外部链接数和网站网页进行统计, 然后根据网络影响因子将论文的链接次数等进行排序。一般影响因子高的网站会吸引更多的外部链接, 其网络影响因子也高, 论文的链接次数也多。

4 网络科技论文质量评判中的问题

对网络科技论文质量的评判, 目前多采用的是同行专家评价的方式在进行, 主观性较强, 评价以人工方式进行, 受到个体价值取向的影响。而链接分析, 定量统计等能通过计算机实现, 客观性较强, 但必须选择合适的客观性指标以达到真正的实现对论文质量的评判, 而且论文网络发表的最终目的是更有利于创新性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更及时的、更有效的传播和交流, 传播的途径就是学习、引用, 这些人为的需求用计算机是无法实现的, 所以必须将这两种方式合理、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其更科学、更能评判出论文质量的好坏。

网络科技论文的评价体系也必须不断的更新, 而目前对于它的评价主要采用影响因子、即年指数、引用次数等指标, 但这三个指标只能静态地从不同侧面来评价其学术质量。这些仅仅是对论文某一特定时期学术质量的评价, 不能反映它的发展趋势和质量的稳定性。实际情况是有些论文只能反映其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质量较高, 科技在不断发展, 我们都需要能快速反映时代前沿的东西, 所以静态的评价指标不能正确评价这种发展趋势, 需要采用新的动态指标对它的动态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价。

摘要:通过对网络科技论文的质量评价准则、评价体系进行分析, 根据其评价指标指数、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以及利用引文分析法和链接分析法进行质量评价研究。

关键词:网络科技论文,评价指数,影响因子,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应竣, 徐一新.专业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方法及指标[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4, (2) .

[2]司有和.科技写作中语言运用的最大信息量原则[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姜联合.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动态评价指标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1, 12 (6) :1-3.

[4]李武, 刘兹恒.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6) .

篇4:校园网络设计论文

关键词:本科论文 网络管理平台 Struts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9-0066-03

本科论文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检查,也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所以本科论文管理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而传统的论文工作管理的工作流程比较复杂,工作效率较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其对本科论文管理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一方面,它对本科论文管理模式等带来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可以帮助解决传统本科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对本科论文工作过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基于这些,我们针对大学本科论文工作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设计开发了一套本科论文管理平台,提供了支持师生在网上进行本科论文交流的环境,包括论文相关信息发布及浏览、教师提交题目、学生选题、师生交流、在线评阅以及优秀论文库管理等功能。

一、本科论文管理工作流程

本科论文管理工作流程如图1,从图可以看出,整个过程涉及论文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人员,并且需要这些人密切配合,工作效率很低。如果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过程信息化,那么就能为老师提交题目和学生选题提供一种更快捷、更方便、更简单的方法,并为管理者提供高效、科学的管理平台。

二、系统设计

1.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本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进行设计开发。整个平台能够给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网络工作环境,可以让管理员更方便地管理本科论文相关工作;可以让教师方便地在网上提交自己的论文题目及相关要求,网上指导论文、评阅论文、登记论文成绩等;可以让学生按照相关规则进行网上选题或提交自选题目;还可以为管理员、教师与学生提供一个网上交流平台,实现本科论文工作的信息化。

2.系统组成

(1)系统功能结构

本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和模块化开发。如图2所示,平台按照角色划分可分为六大模块:管理者模块、教师模块、学生模块、辅助功能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以及系统安全控制模块。各模块松散耦合,这使得平台中的任何一个模块的变化对系统其他模块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对任何一个模块的理解、测试和修改,无需涉及系统的其他模块。各模块之间的通信通过数据库进行。任何一个模块都针对不同角色设计了不同的功能。

(2)管理者模块

本模块主要是有关管理者的操作,主要是方便达到管理者统筹安排本科论文工作的需要。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有管理者首页、发布公告,设置一些参数,比如:教师论文题目提交的截止日、学生选题的截止日、论文定稿的截止日、教师可带学生人数的最大/小值等,审批教师或学生对论文题目的修改,网络交流。

(3)教师模块

本模块主要是方便达到教师提交论文题目、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要求。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有教师首页、提交论文题目、修改资料、发布公告、交流专区。教师首页主要是展示当前论文列表,自己个人信息;修改资料主要是展示个人信息,并且能够更新个人信息;发布公告主要是给所指导的学生们发布一些公共信息;交流专区主要是展示自己跟学生交流的信息,会统一列出所有留言,可以添加留言。

(4)学生模块

本模块主要是为了方便达到学生选择论文、提交论文的需求。目前设计了六个栏目,包括学生首页、修改资料、论文查询、教师查询、已选论文、交流专区。 学生首页主要是展示当前论文列表,自己个人信息和论文选题情况;修改资料主要是展示个人信息,并且能够更新个人信息;论文查询主要是展示当前论文列表,查看某个论文的详细信息,并且可以选择论文;教师查询主要是展示老师信息列表,并且能够查看某个教师详细的信息,了解该教师的研究方向、项目背景与论文要求;已选论文主要是展示当前论文的选择情况,如果没有选论文,则提示去选题;如果已经选择了论文,则可以根据相关规则查看、修改、删除;交流专区主要是展示自己跟老师交流的信息,会统一列出所有留言,可以添加留言。

(5)辅助功能模块

本模块是面向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网络交流过程,管理者方面:提供了问题收藏夹;教师方面:提供了站内短信通知、电子邮件通知(比如,在论文提交的截止日之前仍没有提交论文题目的教师,会收到提醒信息。)、网上指导论文信息收藏夹;学生方面:提供了论文信息收藏夹、论文问题收藏夹、站内短信通知、电子邮件通知等多项实用功能,使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在使用该平台时能更加方便,从而提高了该平台的使用效率。

(6)系统管理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平台的相关信息,比如所有教师信息、所有毕业班班级信息、专业信息、学生信息、论文信息等等。另外,还提供了平台访问统计与分析、数据库的备份等实用功能。由于平台不开放用户注册功能,所有的用户管理功能全在本模块实现,其中教师在系统的初始阶段采用批量生成的形式,而后随着教师人员的变动采用单独增、删、改的形式,学生采用设定账号模式、批量生成的形式。

(7)系统安全控制

本系统的安全分为三个层次:服务器层、资源库层、应用程序层,其中服务器层与资源库层的安全控制由服务器软件与数据库软件实现。应用程序层则需平台自身实现。应用程序层的安全保证主要有:禁止未登录系统用户绕过登录模块访问该平台;禁止恶意程序暴力破解用户密码。这个模块覆盖了平台内所有的资源,也就是说,没有通过系统安全控制模块权限验证的一切访问将被系统禁止。

本系统的用户分为三种不同的角色: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其中管理员分为两级:一为学院级管理员,二为系级管理员。不同的角色给予不同的权限。例如,在论文信息中,学院级管理员可以看到学院内所有论文的相关信息,系级管理员可以看到本系范围内的所有论文相关信息;在学生信息中,相关指导教师只能看到自己所指导学生的相关信息;在教师信息中,学院级管理员可以看到学院所有教师的相关信息,并且具有完全操作的权限,而普通教师只能看到或操作自己的相关信息。因此,不同的权限能访问的系统功能不同。

三、系统实现

1.系统体系结构

本平台采用B/S 模式进行设计开发,B/S结构使得客户端只需要浏览器软件,而将所有的开发、维护和升级工作集中在服务器端,降低了应用开发成本及管理成本。

2.系统实现技术

根据上面的分析和系统设计,平台采用了Tomcat作为Web服务器,MySQL作为数据库服务器,采用了Struts技术作为平台的MVC实现框架,采用了DAO和抽象工厂设计模式,利用Myeclipse作为平台的开发环境。

Struts为Web应用提供了MVC实现框架,尤其适用于开发大中型可扩展的Web应用。应用此框架可以使开发人员把显示与逻辑业务分离开来,从而使整个系统的结构更加清晰,更具模块化,降低了系统的耦合性,易于实现大规模的Web应用开发。

在具体的实现中主要涉及Struts中的几个组件(见表1),其中,模型层应用了DAO和抽象工厂设计模式;控制层的工作主要使用到了Struts中的ActionForm、ActionClass及ActionServlet。它们的工作是创建与视图层中的每个form对应的一个ActionForm,同时对应一个Action,然后再通过struts-config.xml配置文件进行配置;而视图层则应用了JSP与Struts标记库。

四、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和Web技术的发展,为本科论文管理工作的自动化、规范化提供了基础。基于B/S结构的本科论文管理平台,利用开源框架Struts提供的丰富功能,实现了本科论文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由于在开发时采用了J2EE的多层开发框架,各层次之间是松散耦合,这样既利于系统业务的重用,又利于团队的开发。该平台的实现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使得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加方便与高效。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下一步的修改与完善中,将引入更加完善的自动选题算法;引入良好的本科论文评价系统;根据学生的本科论文完成情况,适当修改制定相应的本科论文管理方案,使得本科论文工作更加人性化、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华南师范大学本科论文(设计)手册.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2006.2.

[2]石扬,张燕平.基于Struts + Spring + Hibernate 的Web – MIS 开发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1).

[3]刘卫国,谢华,蔡立燕.基于Struts 与Hibernate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6(4).

[4]任广进.MVC2Struts框架与Hibernate在大型财务系统中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5).

[5]赵克华.基于Struts 和Hibernate 架构的MIS 系统的构建[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6).

篇5:校园网络规划设计论文

3.1 信息标准化

校园网的数据是比较复杂的,包含了学校各个不同部门的数据,比如:教务部门的课程、学生、教师、成绩等;财务部门的报销、资产、工资等;科研部门的课题、论文统计等;实训中心的设备、耗材等。这些数据必须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遵循统一的共享原则,减少重复数据的产生的问题;实现不同系统的数据使用。

3.2 资源数字化

在校园网建设中,为了提供高效信息化的服务目的,需要将学校管理、教学过程等重要环节中的非信息化资源转变成标准的数字化资源,使得校园网的覆盖范围和使用深度得以提升;校园网建设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校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程度的体现。

3.3 系统一体化

在校园网环境中,不同部门采用了不同的开发平台来开发本部门的系统,在校园网中应该统筹考虑使用的要求采用统一标准的数据中心、统一的身份验证、统一的接口,实现各部门各系统的集成和整合,提供一个综合的数据、身份一致的服务平台。

3.4 设施规范化

校园网设施包括布线系统、网络路由交换设备、服务器系统、存储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系统等,通过对以上各系统进行整合,按照需求进行小型化建设,将会为实现更安全、更可靠、更高水平的校园信息化应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 校园网设计方案

从分析现状来看,学院校园网当前采用 2台 Cisco 6506E交换机并配置防火墙模块作为校园网核心交换机(经费受限的情况下,可以暂先买 1台),两台核心交换机分别建于2007 年和2009年,从使用年限来看已经达到或接近网络设备正常运行的生命周期,另外当前的汇聚交换机大都是采用单链路方式分别上联到两台核心交换机,所以虽然核心交换机是两台,却没有实现汇聚到核心之间链路的冗余连接,没有真正意义上确保校园网骨干的高可靠性。

设计新采购一台主流网络厂商的虚拟化多业务三层交换机作为校园网核心交换机(现有的2007年采购核心交换机可以过渡为汇聚交换机或者冷备份交换机),两台核心交换机之间通过虚拟化交换技术实现两台交换机的引擎有效叠加,汇聚交换机通过千兆双链路分别上联到两台核心交换机,并实现跨交换机的端口捆绑,确保核心网络的高可靠性,同时两台交换机引擎的交换容量有效叠加后,双倍提高了核心网络的交换性能。

每台核心交换机上配置高性能防火墙模块,通过灵活设置虚拟化防火墙及防火墙策略,有效实现外网与校园网之间以及校园网与数据中心网络之间的边界保护,另外两台核心交换机上的防火墙模块通过虚拟化交换技术进行有效地集群,确保防火墙系统的高可靠性。

核心交换机的选型应当同时考虑需要支持无线控制器模块、入侵防护模块、广域网加速及负载均衡等业务模块,从而简化校园网的配置,提供校园网的安全性和性能,同时充分体现项目建设性价比。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园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需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功能、成本、发展预期等因素统一考虑,提出符合自身发展要求,具有数据标准统一、资源信息化强、应用系统广泛、网络安全规范的建设规划方案。

参考文献:

[1] 鲁立.浅谈网络安全技术与校园网络安全解决方案[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2):179-180.

[2] 黄琼珍.高校校园网教育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4):75-80.

[3] 张俊兰,郭金平,刘翼.高校校园网设计方案[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8-39.

篇6:网络课程设计论文

网络课程是“同各国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综合或这样表述;网络课程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按照这个定义,网络课程包含四个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和网络环境。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文字教材的翻版,也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网络版或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可以由多个网络课件和数据库、资料库、试题库等组成,它不仅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动画、模型、文本、图形、图像等反映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而且可以通过依托的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关键词】

网络 课程 教学活动 设计原则

一、网络课程的定义

在我们对网络课程下定义之前,先要搞清楚课程的概念,课程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需的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总和,按照这个定义。教学中的全部教学内容包括: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所涉及的内容,而且还应该包含于这些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网上资源:“教学计划”指预先为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哥哥教学环节拟定、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其中,教学内容是指课堂学习、课外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是指教与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和过程。

网络课程是“同各国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综合或这样表述;网络课程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按照这个定义,网络课程包含四个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和网络环境。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文字教材的翻版,也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网络版或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可以由多个网络课件和数据库、资料库、试题库等组成,它不仅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动画、模型、文本、图形、图像等反映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而且可以通过依托的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从学习的工具和手段来分析,网络课程基于网络运行的课程,在网上通过WWW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从指导思想和理论来分析,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与学的理论的课程。从学习环境来分析,网络课程提供自主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情景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可以把网络课程作为一个建立在网络之上的虚拟教室,它是学习者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媒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一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由于网络课程需要发布在网络上,自身需具备一定的教学支撑环境,从而保障网络课程能够被正常使用。从学习过程的`特点分析,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

在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中,至少需要设计如下教学活动: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协作解决问题、探索式解决问题等。而这些学习活动的目的是支持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互动与交流。支持自主和和主动的学习,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异步的和实时参与活动和交流的各种机会,这种机会可以通过各种互动模式来达成,如专家、教师、咨询者与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者与知识内容的互动、学习者与情境的互动等等。

二、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1、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原则,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它不仅是学习空间的开放、时间的开放、资源的开放、管理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主体的开放。作为网络教学的重要载体的网络课程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知识结构,适应社会需要。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原则是指网络课程在内容、空间、时间、资源等的开放性其中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是指课程内容的日益综合化和相互交叉,课程不再限于某一学科体系,而是处于开放的环境之中。课程空间的开放性指课程设计应汲取优秀课程的设计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建设。课程时间的开放性指学生使用网络课程的时间安排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满足人们学习的不同需求。

2、网络课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原则

网络课程的系统性体现在网络课程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适应社会特点、科学知识的发展又要适应现代媒体技术的特点,既要考虑人才培养的目的,学科知识结构、课程学习方式,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网络课程的整体设计要注重课程的整体教学功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意识的发挥。因此只有系统、整体的设计课程,才能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价值。

3、网络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网络课程设计要体现教学规律,既要在学科内容的传授上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符合教学规律。网络课程应体现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合理地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所起的作用。课程设计在体现教学规律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网络远程教育史开放式教育,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 它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可以自主地选择时间、地点、内容来进行学习。而不需要一定按传统教学模式跟着老师按部就班的学习。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考虑网络教育的这一特点,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对内容的选择的权利。

4、网络课程媒体多样化的原则

网络课程是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不同于文字教材、录音、录像等单一形式的教学资源,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和不同媒体的表现特点进行一体化设计。在课程设计中,围绕教学内容,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传达教学信息,使之有机配合达到教学要求。

篇7:网络课程设计论文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一

【摘要】

网络课程是“同各国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综合或这样表述;网络课程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按照这个定义,网络课程包含四个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和网络环境。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文字教材的翻版,也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网络版或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可以由多个网络课件和数据库、资料库、试题库等组成,它不仅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动画、模型、文本、图形、图像等反映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而且可以通过依托的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关键词】

网络 课程 教学活动 设计原则

一、网络课程的定义

在我们对网络课程下定义之前,先要搞清楚课程的概念,课程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需的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总和,按照这个定义。教学中的全部教学内容包括: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所涉及的内容,而且还应该包含于这些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网上资源:“教学计划”指预先为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哥哥教学环节拟定、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其中,教学内容是指课堂学习、课外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是指教与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和过程。

网络课程是“同各国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综合或这样表述;网络课程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按照这个定义,网络课程包含四个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和网络环境。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文字教材的翻版,也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网络版或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可以由多个网络课件和数据库、资料库、试题库等组成,它不仅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动画、模型、文本、图形、图像等反映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而且可以通过依托的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从学习的工具和手段来分析,网络课程基于网络运行的课程,在网上通过WWW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从指导思想和理论来分析,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与学的理论的课程。从学习环境来分析,网络课程提供自主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情景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可以把网络课程作为一个建立在网络之上的虚拟教室,它是学习者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媒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一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由于网络课程需要发布在网络上,自身需具备一定的教学支撑环境,从而保障网络课程能够被正常使用。从学习过程的特点分析,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

在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中,至少需要设计如下教学活动: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协作解决问题、探索式解决问题等。而这些学习活动的目的是支持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互动与交流。支持自主和和主动的学习,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异步的和实时参与活动和交流的各种机会,这种机会可以通过各种互动模式来达成,如专家、教师、咨询者与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者与知识内容的互动、学习者与情境的互动等等。

二、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1、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原则,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它不仅是学习空间的开放、时间的开放、资源的开放、管理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主体的开放。作为网络教学的重要载体的网络课程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知识结构,适应社会需要。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原则是指网络课程在内容、空间、时间、资源等的开放性其中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是指课程内容的日益综合化和相互交叉,课程不再限于某一学科体系,而是处于开放的环境之中。课程空间的开放性指课程设计应汲取优秀课程的设计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建设。课程时间的开放性指学生使用网络课程的时间安排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满足人们学习的不同需求。

2、网络课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原则

网络课程的系统性体现在网络课程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适应社会特点、科学知识的发展又要适应现代媒体技术的特点,既要考虑人才培养的目的,学科知识结构、课程学习方式,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网络课程的整体设计要注重课程的整体教学功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意识的发挥。因此只有系统、整体的设计课程,才能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价值。

3、网络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网络课程设计要体现教学规律,既要在学科内容的传授上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符合教学规律。网络课程应体现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合理地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所起的作用。课程设计在体现教学规律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网络远程教育史开放式教育,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它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可以自主地选择时间、地点、内容来进行学习。而不需要一定按传统教学模式跟着老师按部就班的学习。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考虑网络教育的这一特点,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对内容的选择的权利。

4、网络课程媒体多样化的原则

网络课程是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不同于文字教材、录音、录像等单一形式的教学资源,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和不同媒体的表现特点进行一体化设计。在课程设计中,围绕教学内容,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传达教学信息,使之有机配合达到教学要求。

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具有较高学科水平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与熟悉远程教育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体设计与制作人员的通力合作,将现代教育理论与先进信息技术相融合,才能建设高水平的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二

【摘要】

本文给出了《中小企业网络设计与构建》课程的全新课程设计,旨在解决目前网络课程学生学习兴趣低,解决问题能力差的问题。本文以实际的项目为背景,围绕思捷公司网络组建项目从规划设计、到布线与实施,直至最后的服务与管理展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针对岗位需求,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各个环节,通过学习情境设计与工作任务的训练,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

项目情景;课程设计;素质目标;考核

0引言

《中小企业网络设计与构建》课程是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加课堂实验为主,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低,综合设计能力较差,解决问题能力差,理论与实验相分离,各实验结合性较差,学生接受困难。

目前在中职也有网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按照要求配置设备的能力;校外培训班有网络应用工程师的认证培训,旨在短期集中培训上岗,培养学生对单种设备的配置调试能力;普通高校的此类课程,关注底层原理,注重培养学生深层开发能力;笔者对本课程进行了全新的课程设计,使课程与中职、培训班、普通高校皆有不同,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多种设备的配置调试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设计规划能力,及综合排错能力。

1课程目标设计

1.1项目情景

思捷公司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一个电器公司,总公司位于中关村,随着公司业务的开展,公司在丰台区建立了研发生产中心,包括研发楼一栋,生产厂房两座。公司招标网络项目。要求在研发生产中心的研发楼建立网络中心,达到全网互通,研发生产中心要搭建自己的服务器,在研发成果保密的情况下与总公司连接。

本课程围绕思捷公司网络组建项目从规划设计、到布线与实施,直至最后的服务与管理展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针对岗位需求,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各个环节,通过学习情境设计与工作任务的训练,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

1.2能力目标

通过完成网络规划与设计项目,学生能够运用中小企业网络工程设计的方法与原理,了解用户需求分析,能够正确设计网络拓扑结构,熟练划分子网,书写简单的网络工程设计方案;学生能运用综合布线系统的技术规范,进行综合布线,并能够使用测线设备进行网络线路的测试。

通过完成办公室网络组建与管理项目,学生能够按照T568A/B标准,制作非屏蔽双绞线;能够正确配置Windows的TCP/IP协议;能够按照办公室网络的实际需求,设计规划Windows域网络,正确安装AD服务器,将成员计算机加入到域并实现域用户的基本管理;能够使用普通二层交换机连接网络,使用Windows工作组,实现办公室网络的资源共享。

通过完成网络组建与管理项目,学生能够正确连接、使用可网管交互机、核心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能够按照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运用Vlan、Trunk、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单臂路由、NAT、ACL等技术概念,根据网络拓扑设计与规划,组建、配置、管理企业内部网络;运用企业核心网络的构架及Internet接入的相关技术,能够将企业网络在可控状态下连接到Internet。

通过完成网络服务与管理项目,学生能运用Internet信息服务、文件服务、动态主机控制协议、域名服务等技术概念,能够在Windows下正确配置IIS服务器、FTP服务器、DHCP服务器、DNS服务器。

通过完成无线局域网项目,学生能够运用WLAN的相关技术标准,按照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完成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的无缝连接,组建办公室、会议室类型的无线局域网;能够利用AP的WDS模式,组建无线干线,实现对大面积、多AP的企业WLAN组建与管理。

通过完成网络安全项目,能正确配置、使用Windows自带的防火墙、病毒防火墙、硬件防火墙等软硬件防火墙;能够按照中小企业实际需求,根据网络拓扑设计与规划,对企业内部网络进行网络访问控制。

1.3知识目标

掌握中小型企业网络工程设计的方法与原理;了解用户需求分析;了解常用网络硬件设备的功能;了解综合布线系统的优点及技术规范;掌握T568A/B标准、TCP/IP协议、普通二层交换机的功能应用、网络资源共享;理解Windows工作组与域对网络共享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了解Windows域的架构及域用户管理;掌握可网管交换机、核心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应用及其IOS配置;理解VLAN、TRUNK、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单臂路由、NAT、ACL等技术概念及其应用实现;了解企业核心网络的架构及Internet接入的相关技术与方式;掌握Windows IIS、FTP、DHCP、DNS服务器的基本功能配置;理解Internet信息服务、文件服务、动态主机控制协议、域名服务等技术概念;掌握无线网卡、无线路由器、无线AP的基本功能应用及其配置;理解WLAN的点对点、基础结构、多AP、无线网桥、无线中继器和AP Client客户端五种构建模式及其应用的实现;了解Wlan的相关标准;掌握Cisco、Netgear、Sonic Wall等品牌硬件防火墙的设置;了解企业内部网络对Internet访问及外部网络通过VPN方式访问企业内部网络的相关技术与方式。

1.4素质目标

能够认真阅读用户职责说明书,能够积极地参与和跟进项目,使学生能够形成职业认同感。

通过与客户沟通,并不断参照用户需求进行工作调整,通过定期项目汇报,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并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用户负责的工作态度。

通过在绘制拓扑图时进行地址、端口、协议详细标注,提高拓扑图的阅读性;通过分组完成任务,不同学生担任不同任务分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根据用户需求和任务要求进行方案制定和实施,编写方案设计书;在连接网络设备时,用特定的电缆;配置过程中要边配置边测试;配置完成后有测试报告,能够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工作习惯。

通过网络规划设计;通过配置过程中的排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项目的推进、按时交付作品、项目阶段汇报与点评,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

2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内容分两个项目,课内项目思捷公司网络组件项目和课外项目校园网改造同时进行,课内项目分为网络规划与设计、办公室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服务与管理、无线局域网、网络安全六个项目。课外项目因为是校园网络改造和课内项目稍有不同,如下图所示:

3考核方案

本课程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成绩的评定与管理。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考核。

总分为100分,共分为以下几部分:

1)考勤,考察学生平时上课的出勤情况和上课表现(避免出勤睡觉、玩手机现象),由课程协调人协助打分。占总分的20%。

2)期末为闭卷书面考试,以客观题结合主观题的方式,考核学生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占总分的20%。

篇8:校园网络设计论文

Wiki维基指的是面向所有用户开放的协作式写作,以及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维基的根本特点是信息共享、开放创作和版本控制。

1995年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创建了全世界第一个维基系统WikiWikiWeb,也叫Wards Wiki,并以其为基础建立了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维基系统。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着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维基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

Wiki维基提供了基于Web的一个开放系统,支持网络的、面向用户的协作式共同创作活动,提供完善的版本内容有效控制管理机制,使用户可以方便地对所有内容进行创建、浏览、修改、补充。Wiki维基有效地打破了网络上少数专家学者和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垄断信息管理的更新维护发布工作的局面,使得普通用户可以参与信息发布、维护和管理。

Wiki强调“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更具有人性化、民主化、社会化。用户既是知识和信息的使用者,也是知识和信息的提供者和生产加工者,人与人在网络上能进行更深入地双向沟通,允许每一个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允许用户彼此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为用户创造并彼此分享信息内容提供可能,提供用户彼此之间建立广泛持久联系的渠道。

2 基于WIKI的论文网络协作与发表平台的需求分析

2.1 平台定义

论文网络协作与发表平台是指基于互联网的具有论文协同创作、论文投稿、论文修改、论文发表等功能的应用系统平台。

论文网络协作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个层面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在不同地点的同一研究团队、项目组或同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协同创作某一篇论文。第二个层面是在投稿后,为了完善论文,期刊编辑和作者之间的网络协作。

论文网络发表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上,论文网络发表是指论文生产者通过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在网上公布其论文内容,阅读者可以获取和阅读相关论文。作者可能是将未通过其他途径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直接在网络平台发表,供阅读者阅读,论文只存在网络版本的载体形式。也可能是作者将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在网络平台发表,由学术期刊等其他印刷型载体形式转化为网络版本,供阅读者阅读。狭义上,论文网络发表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集作者投稿、原稿上传、编辑评审、意见反馈、论文修改、结果查询、期刊论文订阅等整个流程的网上发表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方便作者创作和投稿,提高期刊出版机构业务工作效率。

2.2 用户角色分析

(1)论文主持者

论文主持者是某一论文的发起者和管理者,他可以新建一篇论文,可以管理论文的参与者并分派各自任务,可以控制论文版本。

(2)论文参与者

论文参与者是参与论文创作的所有人。他们在获得某一论文主持者许可后,可以参与论文的网络协作,完成各自的任务,也可以对其他人的创作内容进行评论、修改。(3)期刊编辑

期刊编辑在收到论文投稿后,可以阅读和评审论文,并给作者提出修改意见。当作者完成修改后,编辑可以对照修改前版本、修改意见、修改后版本,查看修改情况,可以再次提出修改意见或者采用某一论文。

2.3 主要功能需求

(1)用户注册和管理

平台上的所有用户需要进行注册,并获得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超级管理员可以对用户进行管理,包括新建、查询、修改、锁定、修改密码、删除等。

(2)新建论文

用户可以新建一篇论文,并填写论文标题、文摘、关键词、英文文摘、英文关键词等基础信息。新建论文的用户自动成为该论文的主持者。

(3)参与者管理

论文主持者可以添加和删除某一论文的参与者,并指派各个参与者的任务。

(4)版本管理

论文在写作过程中,每一次修改都可以保存为唯一的一个版本,各个版本根据时间顺序排列。论文主持者可以对某一论文的版本进行管理,包括锁定、标识、回滚等。

(5)编辑审阅

期刊编辑可以对某一论文提出修改意见,作者根据编辑意见,对论文进行在线修改。编辑可以随时看到某一论文在各个不同修改时间点的修改点、修改状态。

3 基于WIKI的论文网络协作与发表平台的设计

3.1 系统架构与技术方案

基于WIKI的论文网络协作与发表平台遵循MVC模式(Model-View-Controller),即“模式—视图—控制器”模式。视图View采用JSP和HTML实现,控制器Controller采用Struts技术实现,模式Model使用Javabean技术构建。数据访问层提供二种方式,一是通过Hibernate框架访问和操作数据库,二是通过JDBC、数据库连接池访问和操作数据库,并构建专门的数据操作Javabean组件。系统总体架构如下图1:

平台采用B/S(Browser/Server)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用户工作界面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通过Ajax处理,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通过Javabean处理。系统简化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用户的总体拥有成本(TCO),并有效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同时,系统可以实现不同的用户,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比如LAN、WAN、Internet、Intranet等)方便、快捷、高效地访问和操作系统。

系统采用Java语言开发,具有平台无关性,部署时可以根据需要选用Unix、Linux和Windows平台。系统使用Apache Tomcat 6作为Web服务器,提供http和https服务。使用MySQL Server 作为数据库服务器,采用Hibernate框架和JDBC技术实现数据库访问,使用开源的Struts框架作为控制层和视图层技术,使用JDBC技术封装业务逻辑。

3.2 功能模块设计

基于SOA面向服务架构,并根据需求分析情况,平台系统划分为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3.3 安全性设计

3.3.1 HTTP协议的安全性

平台采用的B/S结构,一般情况下使用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传递数据,由于http协议中信息是明文传输的,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容易被攻击者恶意窃取和更改。

为了解决这一安全问题,需要使用https(Secure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s 是一种具有安全性的SSL加密传输协议。SSL(Secure Socket Layer)是一种允许web浏览器和服务器通过一个安全的连接进行交流的技术。浏览器和服务器都需要在发送数据之前对它们进行加密。被发送的数据在一端被翻译成密码,传送出去,然后在另一端解开密码,再进行处理。

Tomcat中启用https功能,需要首先使用%Java_home%binkeytool-genkey-alias tomcat-keyalg RSA生成一个证书,然后配置$CATALINA_HOME/conf/server.xml文件:

3.3.2 JavaScript脚本的安全性

在系统中需要对输入内容做验证或过滤,在显示输出的时候做格式化,防止攻击者放置恶意JavaScript脚本。

例如,在论文写作页面中,系统要在后端做输入合法验证。防止攻击者输入如下内容:

或者

系统在利用Cookie保存账号信息和JSESSIONID,需要在输入存放数据库前和页面显示前进行处理,避免用户的输入有执行的可能,防止攻击者通过以下代码获得相关信息:

4 结论

通过运用WIKI技术,构建基于Web2.0互联网新范式的论文协作和发表平台,是web2.0新媒体技术的一种典型应用,是知识社会条件下创新2.0的一种典型形式。可以调动最广大的科技工作者的群体智慧参与网络创造和互动协作,为国内论文网络发表平台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和建设模式,必将推动论文网络发表平台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学妹.基于维基(Wiki)的图书馆知识协作创新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5).

[2]史美静,刘春茂.基于WIKI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0(9).

[3]郭利伟.基于Wiki的高校数字图书馆知识自组织探讨[J].情报杂志,2009(S1).

[4]温有奎.焦玉英.Wiki知识元语义图研究[J].情报学报,2009(6).

[5]关思思.美国Stevens县图书馆社区在线指南Wiki计划介绍[J].图书馆建设,2009(11).

[6]娄银银.基于Wiki的网络学术交流模式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7(3).

[7]任辉.基于Wiki构建主义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社群的挖掘[J].情报杂志,2007(9).

[8]任辉.用信息智能体挖掘Wiki中数字图书馆社群的方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5).

[9]黄晨.Lib2.0的观念与变革——以维基(Wiki)和标签(Tag)为例[J].图书馆杂志,2007(8).

上一篇:杭锦后旗农牧业局二0一一年农业工作总结下一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