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设计论文

2022-04-15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民众生活水平由此得到提升,随之对服装结构设计方面提出更加严格且多样化的需求。鉴于服装市场需求多样化及个性化的发展,必须转变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理念并优化教学模式,以满足市场所需。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 篇1:

基于艺术生源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优化路径与实施

摘要:从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提出从优化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的设置、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进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并提出从形象思维的方式着手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服装产业发展的需要,达到服装专业创新性、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形象思维

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创新。即设计缺乏原创性或具有原创性的设计作品不多,市场化的成衣设计更是抄袭、模仿之风盛行,这已逐渐让消费者产生了审美疲劳。在这种局面下,服装行业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对服装设计人才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即设计人员需具备较高的设计素养和创新思维。

服装设计人才大多是通过高校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获得的。为适应服装行业发展的需要,许多服装院校都提出了创新性、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培养目标要求服装专业人才一方面具备较高的服装设计理论素养,另一方面,也具备较高的服装技术与实践技能。而在当前高校服装专业课程设置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在服装技术与实践技能方面的教学仍有所欠缺。在服装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技术的关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是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具有多门学科交融的特质。[1]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技术的关键元素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决定服装专业毕业生是否适应服装产业发展的根本。针对笔者所在高校艺术类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服装结构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有必要对艺术类学生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创新性地探索与实践,同时也要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以适应服装产业发展的需要。

一、艺术类学生服装设计能力的优势与缺陷

艺术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比较擅长美术类课程的学习,如人体素描、时装画技法、色彩构成、服饰图案设计、造型设计等,因此,设计思维较为活跃,对服装款式、造型风格及流行趋势的把握也较为敏感,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对服装结构设计中常用的复杂的数学公式、平面与立体的关系、抽象的结构设计理论等感觉枯燥乏味,理解起来也相对困难一些。也正因为如此,这类学生往往会重视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对结构设计类课程不感兴趣,甚至会忽视和厌烦这类课程,如果教学方法不合适,教学引导不当,很容易使学生走入服装设计的误区,即把绘制服装效果图这一服装设计的中间环节当成服装设计的最终目标,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追求效果图线条的娴熟、形式及造型上的美感,却忽略设计的实践性,最终导致设计缺乏合理性、设计与技术脱节等问题。服装结构设计既是服装款式得以实现的基础,又是对款式设计合理性的检验,二者密不可分。且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学习中,抽象的结构理论、复杂的造型形态以及人体动静态形态三者之间的相互配伍关系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内容。[2]因此,基于艺术类学生的优势与缺陷,必须探索可以让学生从形象思维上感性地认识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又能理性地加以理解和掌握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第20卷

第3期

段杏元范滢胡秀琴:基于艺术生源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优化路径与实施

二、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优化及实施

笔者在多年对艺术类学生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发现,该类学生很容易对该课程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引导和教育学生,教学方法要灵活机动,教学手段也要丰富多样,教学内容更要紧抓重点、前后连贯、相互融合,以此来培育学生正确的设计理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能力。

(一) 优化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的设置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不是一个孤立体,合理地开设先期课程对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结构设计知识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服装结构设计的先期课程应包含两大块。

一是艺术设计类课程,如素描、色彩、时装画技法、图案设计、造型设计等。该类课程的设置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提高其审美素养,同时也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表现艺术思维的方法,并在训练中不断地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激发其对服装设计艺术的兴趣。[3]学生在体验创作快乐的同时,也勾起了他们去探索合适的理论和技术手段来完整实现自己创作构想的欲望,这对引入服装结构设计理论及结构设计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目前,在有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中基本都开设了该类课程,且艺术类学生也非常热衷于这类课程的学习。

二是与服装结构设计技术相互渗透的课程,如服装材料学、服装工效学。这两门课程看似与服装艺术设计无关,实则不然。众所周知,在服装结构设计的学习中,放松量是较难把握但又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问题,它达成了服装运动功能的实现,又促进了服装造型的生成。而服装材料学与服装工效学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放松量的理解与把握。这两门课程的有效学习与实践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服装材料性能的理解(如材料的弹性性能、缩水性能对服装造型与人体运动的影响),同时也能加强对材料性能与人体的运动机能及形态间相互影响的理解。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逐渐形成服装空间及造型空间的概念,使他们在成衣的尺寸、造型、运动舒适性上得到充分的体会,而这些知识在后期的服装结构设计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相互融合,并不断形成新的问题得以解决,逐步强化和理解,这样一来学生无需死记硬背相应的结构设计理论与计算公式,且能体会到服装结构设计学习的趣味性。但目前并不是所有的服装专业都开设了此类课程,尤其是对艺术类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笔者认为,对艺术生合理地开设此类课程,并在上课内容和上课方法上更加灵活生动一些,不仅能使学生通过较多的手动实践来促进对某些晦涩的理论的理解,也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对艺术类学生而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过程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应优化“教“与“学”这一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组织、引导和领导作用,这就要求进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设计思维能力及设计审美能力,并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能把服装结构设计上升到艺术设计与创作的高度来引导教学,使得服装的结构设计既具技术性又不乏艺术性。[4]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教师应广泛地汲取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进行深入地学习、交流、实践,以提高自身的设计审美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构建本课程多元化的完整的知识体系,积极有效地传授知识、引导学习,发挥教师该有的作用,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完成个人的学习。总之一句话,只有同时具备设计审美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才能有效地进行艺术类学生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而对艺术类学生来说,由于技术与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尽管有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但还应创造一切机会努力“走出去”,积极参与各类服装设计大赛和服装企业的产品开发实践等,形成与企业、市场及社会的互动,利用各种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为将来走入社会并适应服装产业的需要做准备,而不仅仅只是在纸上画画而已。

另一方面,应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与“学”这一过程展开的重要依据和载体。为达到创新性、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当前许多服装院校通过课程设置在逐步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这一过程的实施中,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在提倡少讲多练,即教师讲得少,学生练得多,这种形式是非常适合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的。但少讲并不是不讲,也不是随便拿来一个内容就讲,而是要精心地去选取、安排和组织合适的极具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和范例来进行讲解,这对服装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长远的发展的眼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对众多的知识内容进行凝练、升华,使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通过精炼地讲解,使得学生在进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学习时,能很容易融会贯通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并通过充分的相关专题与综合训练,能自由地发挥自身的思维优势进行变化和创新设计,达到教学目标。如在进行衣身结构设计的学习中,只需对衣身结构变化的几种形式进行归纳和讲解,然后通过省道变化手法和纸样切展手法来让学生掌握衣身结构变化的方法,剩下的则可通过学生自身设计的款式或实物样式来进行衣身结构设计的实践训练和创新设计,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增强了动手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因此,对艺术类学生来说,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或满堂灌,而是要优选和精选重点内容,重新归纳整理,并运用学生比较易于接受的方法去进行讲授和操作,使得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能顺利达成。

(三) 优化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培养设计与制作兴趣

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培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创作激情,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只会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分而进行机械地模仿甚至抄袭,因此,可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入门”的前提条件。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激情。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笔者发现,它对思维较为活跃的艺术类学生来说是很合适的一种方法。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给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如二维平面可通过怎样的方法变成三维立形态?)。当然,这些问题不能马上获得答案,教师也不要马上给出答案,而需要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后才能获得答案,且有些问题通过动手实践后所获得的答案也并非唯一,这会引起学生之间的相互争辩与讨论,从而也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也是很有利的。如在初学服装结构设计接触到有关衣身省道的问题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省道的作用、省道的形式等问题,教师可以任意给出一个简单的立体模型,如球体,让学生用平面的软纸或布料给球体做个合体的外包装,再将每个同学做好的外包装进行相互观察、相互比较和讨论,明确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学生不仅很容易明白省道的作用、形式及不同位置省道的转移原理与方法,而且还能直观地理解二维平面与三位立体相互转化的方法。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加藤一郎教授也使用了给石头做衣服这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对服装结构设计进行练习。[5]在了解了省道的相关知识与原理后,随后的学习中即可引入复杂的人体曲面以及较为复杂的衣身立体构成手法,如褶裥、褶皱、分割线等,通过进一步的实践即可加深对服装结构设计原理及技能的掌握,这种直观形象的方法对艺术类的学生来说尤其合适。再比如讲到放松量的时候,教师同样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让学生给简单的立体模型做不同松度和大小的外包装,通过讨论和分析,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了放松量的大小及所起到的作用。有了对省道、放松量等概念的基本认识之后,学生对于如何给不规则立体形态的人体做各种造型的服装便很容易理解了。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解决学习结构设计理论枯燥无味的问题,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动手实践,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充分、自由地发挥,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2.原型法与立裁法的有机结合促进设计能力及技术的提升

原型法是进行服装平面结构设计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的高等服装教育已逐渐重视原型法的教学,并且也在极力倡导原型法教学的应用,同时我国也推出了适合我国人体体型的东华原型,可以说原型法教学已成为服装平面结构设计的趋势。与原型法相对应的则是立裁法,立裁法是实现三维服装造型的重要方法。服装结构设计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二维平面结构与三维服装空间造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而原型法与立裁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将二者有机地结合来学习,能较好地实现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造型之间的有效对接。在服装结构设计学习初期,可以原型法为主,立裁法为辅,教学中适当加以立裁法来促进学生对平面结构与立体人体结构相互转化的理解。而在结构设计学习的高级阶段,则可通过原型法和立裁法的交叉应用,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不同风格造型成衣的设计思维、成衣创新设计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有效地将平面结构制图、制版等上升到服装结构设计的高度。原型法与立裁法的有机结合避免了数学公式的计算与理论推理,这种方法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因此,对于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艺术类学生来说尤为有效。笔者所在的江苏理工学院服装专业,也大力提倡这两种方法的教学,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主题演练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对艺术类学生来说,服装设计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培养美术家,而是培养艺术设计能力与技术兼并的专业人才,因此,教学中要体现艺术与技术相结合这一教学理念,且这一理念还包含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服装结构设计的学习中,拥有学习兴趣和激情固然是很重要的,但设计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才是最终适应时代和产业需求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多教学工作者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课题。在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中,目前还存在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即很多高校依然在实行按服装品种进行授课的形式,即把有限的授课时间都花在了讲授不同品种服装中最常规基本款式上,而对于一些启发性的、创意性的服装结构设计则涉及较少或没有时间去涉及,这样实际上已经限制了学生的创作思维。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也会变得僵化,优势也会沦为劣势了。

在服装结构设计的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服装造型空间,也就是服装与人体之间的空间,这一空间就是服装设计者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思维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学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任意放飞,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但这也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并提供其发挥创造力的机会。因此,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结构设计原理和技巧后,在后期的结构设计教学中,可以以主题引入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主题,但并不限定该主题的设计范围和创作手法,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设计思维,并结合当前的流行时尚进行成衣系列的设计、制版与制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分成若干小组,充分挥各自的创造思维与造型能力来进行创作,并进一步完成成衣的设计与制作。最后将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讨论和总结分析。通过多次不同主题的创作训练,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且在这些训练过程中,学生也在不断地探索、思考和动手实践,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例如笔者在一次授课中,曾以“春天”为主题,让学生分小组自行进行设计并制作,结果获得了多种不同风格造型的服装,有的小组以春天的柳树为灵感进行设计;有的小组以春天的色彩为灵感进行设计;有的小组则以春天的蝴蝶为灵感进行设计等,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通过展示和交流讨论,学生的设计与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升。

尽管高校服装设计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有关问题,并且在积极地进行尝试与改进。作为艺术类服装院校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专业教师,我们也在努力寻求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尝试给予学生足够动手动脑的机会和时间,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的特长与优势,积极培养其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实现艺术设计素养与技术兼并的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服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参考文献:

[1]宋科新.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新西部,2011(27):224.

[2]张文斌,曹琼,刘冠彬.服装结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纺织教育,2007(3):48-51.

[3]尚军.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装饰,2005(11):77.

[4]李晓兵,沈至珍.新跨越下的我国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过程的重构[J].高职论丛,2007(2):44-46.

[5]张蕾.纺织品的游戏——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J].装饰,2011(5):122-124.

作者:段杏元 范滢 胡秀琴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 篇2:

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与视觉审美艺术创新协同发展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民众生活水平由此得到提升,随之对服装结构设计方面提出更加严格且多样化的需求。鉴于服装市场需求多样化及个性化的发展,必须转变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理念并优化教学模式,以满足市场所需。鉴于此,本文以中职院校为例探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和视觉审美艺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具体策略,希望可以为更多中职服装结构教师提供教学改革的思路或者建议。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 ;视觉审美 ;艺术创新 ;教学策略 ;协同发展

就服装结构设计而言,其具有技巧性与艺术性共存的基本特征,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属于一门专业性技能教学。复杂的变化原理、变化技巧、变化规律以及变化方法等均为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教学特征,所以教师在开展此门技巧的教学时不仅要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重视视觉审美艺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只有如此才可强化学生综合服装结构设计水平。

一、服装款式造型凸显结构设计与视觉审美艺术

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以视觉观察评价服装的质量水平。虽然从事服装结构设计的人员可以由多角度、多方面就服装进行更加客观专业的评判,但是视觉评判仍旧是最直观的评价途径,且在整体评价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

1.服装整体廓形审视

就服装整体廓形而言,通常可以分为T型、X型与H型。其中T型突出服装简单大方的特征、X型更加重视柔美线条的呈现,简单且流畅的线条为H型服装的主要特征。所以,X型通常为女性服装造型所用,可以更加突出女性的柔美,H型为男性服装所用,更加简洁大方。因此,中职服装设计教师在开展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服装风格与造型外轮廓的掌握和应用,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服装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与美观性,进而为后续服装质量的强化夯实基础。

2.服装结构细节审视

结构线、装饰线、配件等均为服装结构的细节组成。其中结构线主要用于服装整体结构和形态的塑造,装饰线的主要作用是凸显服装的特征,使其可以焕发异彩。也可将结构线与装饰线合并应用,通常会在腰部收紧的过程中采用此种手法,具有凸显身体曲线的积极意义。除此之外,纽扣、拉链、贴布等均为服装的配件部分,不仅可强化服装的功能性,而且可发挥提升美观性的作用。所以,中职服装专业的学生在掌握服装结构廓形的基础上还需理解服装结构细节的意义,并牢固掌握其具体应用,进而可在后续结构设计过程中结合其根本特征选取最适宜的细节制作手段。

二、服装材料凸显结构设计与视觉审美艺术

由市面流通的成衣可以得出服装面料十分丰富,服装的具体应用功能受面料质量及面料材质的直接影响。如单件服装中面料、口袋材料的差异决定了其在服装结构中的具体应用。要想在保证服装应用性的基础上强化结构与视觉美感,必须做到对服装制作材料分类、质量的详细了解和熟练应用。比如说本次服装结构设计主题为女性夏季连衣裙,则不可选用冬季使用的毛呢面料,而是需要选取更加清爽、透气有垂度的轻薄面料,一方面凸显服装结构的柔美,一方面以视觉审美艺术取胜。

三、比例等量凸显结构设计与视觉审美艺术

1.立体样衣分析为核心的结构设计和视觉审美艺术

以往教学实践结果显示,虽然教学过程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记忆,但是教师应用何种生动语言或者动作描述都无法呈现服装作品的具体呈现效果。如解释省道变化时,如教师仅以口头讲解或者动图解释都略显单薄,但是如果以样衣为基础开展物理分析则可将省道明确呈现,一定程度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并且可更加直观地明确胸省转换关系,便于中职生深入且全面的理解女性服装结构的特殊性。再比如西装套装结构设计教学,如采用立体样衣进行细致分析可以更加形象直观的途径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形式的分缝、折叠、胸省以及褶皱等,相比单纯的纸样教学或者视频教学更具说服力,学生可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加以应用。

2.比例截取与等量转移为核心的结构设计和视觉审美艺术

中职服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由图片观察过程获取相应的信息,明确由相对抽象的平面结构至具体三维服装结构的转换步骤、所需比例、方法及制作手段等,引导学生对因果转换的规律进行寻找和探索。人体是开展服装设计的核心依据,并且服装制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体服务。所以说,应当明确服装结构设计应当始终将服装上可就人体优美线条及风格设计进行凸显的因素进行及时、适度调整是根本基础。于服装衣领、披肩以及裙摆的结构设计过程中应用比例截取、等量转移等手段,可更加充分且直观的呈现服装与人体之间的协调关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和实践掌握服装外部结构与人体内在的关联,进而以結构设计和视觉审美为依托推进整体设计工作,其功能性与美观性均大幅度提升。

3.模拟实物训练手段为核心的结构设计和视觉审美艺术

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师需要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利用教学工具、模具展示以及实验演示等使学生可明确服装空间隔量,并结合人体运动及生理结构等进行调整。教师在完成基础教学内容之后让学生结合教学核心开展实践锻炼,在深化教学内容理解的同时可巩固所学知识、验证不同理念等,由此学生可将知识由抽象感知过渡至形象掌握,于其结构设计效率和美观的提升均有积极意义。此外,中职服装专业教师可将女性人体曲线、花瓶等三维结构图片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图片结构特征之后动手制作,以更加直观、具体的立体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掌握服装结构平面和立体成衣之间的关系,在开展服装结构设计时以当前民众越发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审美需求为核心依据,由此可在强化服装结构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升其美观性,并且可做到实用性特征的兼顾。

结束语

综合上述所言可以得知,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审美二者存在某种既定关系,人们往往通过对服装结构设计的直观呈现评价服装的美观程度与质量水平。所以说,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在开展服装结构设计时需要融合审美艺术的理念,在切实提升学生服装审美意识的基础上强化其结构设计能力,由此可保证服装结构设计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胡群英. 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与视觉审美艺术创新协同发展研究[J]. 美术文献, 2018.

[2]黄锡榜. 高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创新思考[J]. 艺术科技, 2017, 030(009):333-334.

[3]段杏元. 高职院校《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现状与思考[J]. 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6期):98-100.

作者:郁露芳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 篇3: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文章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从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和课程联系等几个方面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课程 教学 方法 研究

[作者简介]郭东梅(1974- ),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服装学院讲师,东华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工程。(重庆 400047)

服装设计专业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是一个涉及人体工程学、服装材料学、美学、几何学及相关知识的较为全面的教学综合体①,是一门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使服装既具有实用性、又富于形式美的一门重要课程。

在服装行业里,结构设计位于服装款式设计与工艺设计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将款式设计提供的效果图转化为服装的平面结构,修改款式图中不合理的部分,并进行内部、外部的结构设计;另一方面,它为工艺设计提供结构合理、规格齐全的工艺样板,工艺流程图表,为制订工艺标准提供可行的依据。②可见,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工作。因此,研究和改革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对服装行业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有重要意义。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缺乏对结构设计课程的正确认识。在很多开办(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里,相当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将来会从事服装设计或者管理工作,不愿意从事技术性很强的制版和工艺指导工作,认为结构设计课程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益处不如相关的设计课程大,不愿意很投入地学习结构设计课程。

2.学生对不同结构设计方法的融会贯通能力差。由于服装结构设计方法和制图方法流派多,即使同一所学校,不同的教师也可能教授不同的结构设计方法和制图方法,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缺乏对不同结构设计方法的融会贯通能力。

3.学生缺乏结构设计的综合性训练。因为结构设计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学习者最好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所以学生若要有较好的服装结构设计基础就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但因为大学期间学生所学课程多,结构设计课程的课时相对有限,所以很多院校的设计课程、结构课程以及工艺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学生的结构设计综合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探讨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结构设计课程。学生缺乏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正确认识,一是因为服装设计师的光环对学生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二是在学生刚入学时,有的院校缺乏对学生及时、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应有的认识,加上该课程学习难度大,与设计课程相比略显枯燥,自然有很多设计专业的学生不愿把精力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上来。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一方面可以在各院校针对新生开展的入学教育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培养目标,理解各主要专业课程在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服装结构设计、工艺设计课程对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相关专业教师也应在专业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2.改革教学方法。我国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以在黑板上制图为主,教师们十分重视将自己的制图方法传授给学生,这种方法在学生学习初期尚可,但随着课程的延伸,这种教学方式所传递的知识量和信息量有限,学生学习时也更容易重视制图方法而忽视原理,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其实影响服装结构设计的因素非常多,如人体、款式和面料等,当任何一种因素发生变化时,其服装结构就会发生相应变化,仅靠死板的制图公式和数据是很难应对这些变化的。因此,在服装结构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教学辅助手段,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结构设计课程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适度引进多媒体教学、演示试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展示和动画的功能演示,如省道转移、分解等问题,不但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还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讨论。同时,在课堂上引入演示试验,通过教师演示对服装的分析、分解、重组等一系列试验过程,使学生经历对服装结构分解产生好奇心,经过课堂学习理解相应的知识,再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产生新的问题,再进一步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经验的过程,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过程。将教学的重点从教师单方面的传授转变为师生共同探索、讨论、分析和总结,将机械的制图过程上升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作为专业人才的逻辑判断和形象思维能力。

3.围绕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改革考核方式。目前各个服装院校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主要有两种考核方式:一种是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卷面答题;一种是课下完成作业量较大的综合作业。在结构设计课程的初期主要是以使学生理解人体和服装的空间关系,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目的,用传统的试卷考核形式可以达到检验学生所学的目的,但在结构设计课程的后期,用这种考核方式就显得太机械,后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逻辑判断、形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仅凭理论试卷很难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通过灵活的、考查面较全的综合作业或者实做的形式考核才能达到目的。当然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利用综合作业不用全部在课堂上完成的漏洞而请人代做的现象发生,各院校要有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如重修等规定。

4.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还有两个典型问题:一是不同结构课程教师之间的结构设计方法和制图方法不同,教师之间沟通不够,导致学生无所适从;二是设计课程、工艺课程与结构课程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缺乏设计、结构和工艺的综合性训练,导致学生综合应变能力不强。

因为服装专业进入我国高校才二十多年的时间,最初技能传授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发展起来的,经验性和实践性强。且服装结构设计过程中除了需要逻辑思维外,还需要有较强的形象思维。所以在教学中即使教师们用同一本教材,讲同一款式,其结构制图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不知如何是好。因此,在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结构知识面要广,且负责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师一定要相互沟通,一方面是要了解彼此结构制图方法的特点;另一方面在授课时也要注意适当讲解不同制图方法之间结构原理的共性,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制图方法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经验。

由于设计课程、结构课程和工艺课程各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很多院校在教学中未能将这些课程很好地结合。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将自己的设计思想仅用效果图表现出来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其以立体的实物形式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必须要经过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的综合训练。如从二年级下期开始,在每学期的前期,各方向的课程以讲解各自基础知识和应用为主,到期末时,专门安排两周左右的时间进行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的综合训练,当然这需要不同专业教师的密切合作。这样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就经过了多次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起来就更加娴熟,且进入工作岗位后,在与样板师和工艺师的沟通中也更加自信,有助于其就业。

5.其他。在服装结构教学中除了注意上述几点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了解面料市场、服装市场,通过观察、分解和临摹品牌服装的优秀板型学习结构设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要带领学生进企业实践,学习最新的生产技术,在课堂和课下分析不同企业的生产样板,甚至尝试为企业制作样衣头板,缩短校企差距。另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服装结构设计,使该项技术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应用多种途径提高艺术和文学修养。

三、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围绕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探讨有助于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能够满足行业需要,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级服装专门人才。

[注释]

①于爱红.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探讨[J].纺织教育,2005(4):47-48.

②刘小刚.服装设计艺术[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7:24.

作者:郭东梅

上一篇:金蝶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产品设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