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的政治经济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改革的政治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改革的政治经济学论文 篇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理论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而优化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其又是一门理论性强、内容变动较大、体系不成熟、不完善的课程。而相对陈旧的教学内容、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考核方式等弊端的存在,已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适应新的形势,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理论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体现,其质量如何对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就目前的政治经济学教材而言,一般将其分为资木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部分。其中,资本主义部分基本上就是马克思《资本论》的微缩本,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展开论述,尽管对分析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具有重要意义,但却缺乏对资本主义经济实际运行和管理的研究,缺乏对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深刻的说明和分析,过于注重批判而缺少学习借鉴。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大多是根据各个时期党中央的文件精神来编写,其内容总是随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属于“政策解释学”或者是“政策宣传学”,缺乏理论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对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理论总结、阐释和指导的功能,致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建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也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陷入了理论与现实严重脱节的困境之中。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紧扣时代发展主题,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考虑到学生们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到了一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因此,为了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能进一步深入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科学合理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其基本原理来分析实际问题,就必须认真设计、创新教学内容,用理论联系实际来教育和引导学生。

要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必须搞好调查研究。就调查内容而言,一要了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识程度;二要搞清楚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经济问题。这样,对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熟知和掌握的内容,在讲解时便可一带而过,不再做重点介绍。而对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学习、难以理解的重要内容,既要讲清楚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实践中的指导地位,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理论根据,我们必须坚持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因此,在进行理论阐述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让学生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系统、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切忌断章取义、一知半解地对待马克思经济学。二要承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特定条件下的历史局限性,其原有的一些观点显然不可能完全正确。如马克思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在实践检验中就没有十分确定的结果。

其次,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必须在总结、继承、批判和吸收马克思经典的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更为强调以创新的精神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接触现实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物价上涨、房价居高不下、贫富悬殊、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自主创新、城乡统筹、宏观调控的效果等实际问题,类似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中难以找到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这样既让学生觉得理论离现实并不遥远,从而提高学习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兴趣,又让学生感觉到可以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适应新的形势,改革教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课程,仅仅采取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会显得枯燥、单调,缺乏吸引力和有效性,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形势的变化,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是以现实中的典型案例作为素材,让学生通过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由老师进行相应的点评。这种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从分析现象入手,最后发现事物的本质。而要使案例教学法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要精选案例、介绍或者指导学生阅读案例、设计问题、分析案例、总结归纳,形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最终让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由中国著名学者程恩富教授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作为范本,要求学生课前准备相关教学内容及案例,有选择性地加以讲解,以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题作业。这种方法主要是要求学生在对某个问题有了一般的了解后,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对相关问题有理有据地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应的知识点。例如,对一些有争论的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乃至老师自己的观点,都可以介绍给学生,给学生指出查找相关文献的方法或者指出参考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了解不同的观点,通过研究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3.课堂讨论。这种方法改变了以“灌输式”为主、单纯注重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多地注重老师和学生双重主体作用的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对于学生中存在的认识不清、把握不准、普遍比较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则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但要有效地开展课堂讨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圍绕教学重点、难点,最好是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热点,选定讨论的主题。二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提前两周左右将讨论的问题告诉学生,让学生查阅相关的期刊杂志或者专著,撰写讨论提纲。三要善于组织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有话可说,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对讨论中出现的明显不妥当的言论,要及时进行纠正,使讨论围绕所选择的主题有序地进行。四要善于总结,引导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和看待社会经济问题,使学生既对所讨论的知识点形成了正确系统的认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教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深入实践,从实践中感知生活,印证理论,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具体来说,实践教学法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形式。一是充分利用寒暑假充裕的实践,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就现实生活的一些热点问题撰写调查报告。如农产品价格是怎样决定的、中国农村是否存在级差地租、学生居住地的房屋价格、农民的消费状况等问题展开调查并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从而将所学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二是请企业家或者学者作报告,介绍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运作机制或者学术动态,增强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三是实地参观。如组织学生到现代企业去参观,实地感受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到证券交易所去参观,现场感知股市的潮起潮落。

三、积极探索实践,改革考核方式

考试既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检验方式,又对教学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重视考核方式的改革。

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考试的方法可以说是各种各样,如主观题闭卷考试、论文式开卷考试、论述题课内开卷考试、调查报告式考试、平时成绩累加式等等。这种种方法各有利弊,无法完全发挥考试的多种基本功能。如果能集中各种方法的优点,就可能形成一种更好的模式。经过实践,在实际的成绩评定中采取了“平时成绩+读书笔记+考试成绩”的考试方法。平时成绩占考试成绩的40%,如有中期考试,则平时成绩、中期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分别为4∶2∶4。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较好地发挥了考试的教育和导向作用。

由于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较大,对于学生而言,平时成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考试的最终成绩,因此,如何合理确定平时成绩就显得非常关键。经过实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考核:(1)学生的到课率和听课情况;(2)课堂上发言、讨论问题的情况;(3)平时作业状况;(4)做读书笔记(读经济学经典著作,手写三万字以上)的情况;(5)做专题论文的状况。

实践证明,这种考试方法加重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加强了过程监管的力度,积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和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和经济学分析方法,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及格率大幅下降,提高了学习效果。因此,有必要推广这种考试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淑云.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86-89.

[2] 李鹏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5,(2):146.

[3] 袁丽美.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和精髓[J].经济师,2006,(4):119-121.[责任编辑 魏 杰]

作者:刘耀森

教学改革的政治经济学论文 篇2:

浅谈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求在高校教学中重视政治经济学的课程设置和主导地位,持续发挥政治经济学课程在金融学等相关专业教学科研中的基础作用,深入探索和推进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与途径

一、分析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问题

(一)教学理念过于死板,缺乏师生间的交流沟通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学,课堂内外师生的对话、交流和互动都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有些教师教学理念僵化,缺乏师生互动反馈,认为政治经济学课程就是要使学生掌握理论,就先要机械地传授理论,认为理论课的学习就是以理论的记忆、接受为目标,这样单纯灌输的教学容易消除具体教学实践的差异。而实际上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逻辑性很强,从分析重商主义学派、古典政治经济学、庸俗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观点,明辨是非优劣,有助于在批判、借鉴、选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内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二)内容缺乏创新,内容与社会主义建设不相符

政治经济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必须通过科学的抽象法来进行,而科学的抽象法既要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又要注重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两者辩证统一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授课内容的更新,缺乏从现象中抽象出理论本质的过程,造成授课内容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脱节,形式化和虚拟化比较严重,课堂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不佳。

(三)缺少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融合,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效果、效率和效益,也就是教师要充分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最少的投入取得预期甚至更大的教学效果。部分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缺乏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和策略,不能较好地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果课堂教学中不能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會造成学生消极抵抗,被动地思考或者敷衍式学习。教学改革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二、关于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模式,规避宣读文件式授课方式

政治经济学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它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可以通过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来进行,经过多次实验获取相关数据得出科学结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不能在实验中进行。要改变教学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避免宣读文件式授课方式,就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在纵横交错、凌乱庞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归纳、总结并尊重、利用经济规律,并“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在经济生活实践当中”。因此,要探寻其本质的必然因素,就必须结合历史背景和时代变迁,用科学的方法做披沙拣金和去粗求精的分析工作。比如,在货币的职能授课中,在不同的场合分析货币不同的职能。

(二)运用PBL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难易适当、贴近实际、有意义的问题,将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在分析问题、查找依据、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进行学习,获取问题背后的新知识。教师通过不断激励学生去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来引导教学。这种“寻宝”式问题导向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主动学习、信息加工、解决问题、借助资源等综合能力。在PBL教学中,主张学生自觉探究问题的答案,而并非教师直接“揭秘”,教师帮助学生提供背景和学习资料,使其自主破解问题、收获知识,实现教学目标。一般坚持以下原则:

1以有目的的问题为导向。教师不仅要设置与教学目标和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相匹配的问题,还需要创设与问题相契合的情境,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和破解问题。

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主动去“寻宝”,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借助知识经验、资料参考和老师引导,获取问题背后的新知识,挖掘自身的潜能。

3团队共同合作学习。主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的探究学习,小组之间分工协作,各自承担工作任务,在思想交流、碰撞中最终解决问题,这样收获了答案和答案背后的知识积累,也培养了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采用互动反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有效参与”“达成个性化学习体验”。课堂提问互动、课下交流反馈是教师传达知识、输出信息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带动学生积极思考。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这是人的本质。把学习看作一种“劳动”,学生在政治经济学中学习,不仅与其课程本身的难易有关,更取决于主观学习的自由性、自觉性,即本身是否或多大程度上愿意在学习这项“劳动”中发挥体力和智力,在学习“劳动”中砥砺意志、铸魂强能,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比如,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关系众说纷纭,总结出辩证统一、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进一步引导学生愿意去学习、了解市场资源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它所阐明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体现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联系的经济规律,为其他经济金融类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索和思考,不仅是课程本身发展,更是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价值观目标的需要,更是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历史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聪慧.富雷.课程思政背景下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24):184-185.

[2]郭洪涛.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9(03):18-20.

[3]韩留富.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5):1-2.

作者简介:王三川(1990.10-),男,汉族,安徽合肥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货币经济学

作者:王三川

教学改革的政治经济学论文 篇3:

论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编与使用

[摘 要]案例教学是我国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案例教学中案例选编与使用的适当与否决定着案例教学的成败。选编案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体现逻辑性和本土性、突出实用性和时效性。应用案例需要注意以下技巧:案例呈现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讨论分析重在激发学生交流和研讨,总结评价应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通过剖析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编原则及使用技巧,可以发现教师、学生、教学条件、课堂规模等因素是影响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和使用成效的关键。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项目(2014KG50)其他项目——“促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项目”(PXM2014_014224_00009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戴东红(1968—),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金融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大纲要求下,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价和讨论,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性强、理论繁杂且抽象,是学生普遍反映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我国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案例选编与使用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学生对政治经济学原理理解的深浅,进而决定案例教学的成败。本文就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编与使用技巧展开探讨,以期提高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达到教学改革的预期目的。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的基本原则

不是任何事例都可信手拈来当案例使用,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的甄选和编写应围绕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做到深入浅出的同时,遵循如下原则:

(一)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

典型性是指案例必须与所要研究的问题紧密相关,最能反映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而且在众多可选案例里最具代表性,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在讲授“资本的本质”时,可以选择“不幸的皮尔先生”作为教学案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地理论》中,为了说明资本的属性曾转述过这个真实故事:皮尔先生带着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货币及劳动力去澳大利亚的斯旺河,企图在那里赚取剩余价值,可是到了物产富饶、极易谋生的澳大利亚,工人都跑光了,皮尔先生连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也没剩下。究其原因,马克思指出是因为皮尔先生“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这一案例突出反映了资本的增值及社会生产关系的属性,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针对性强调要围绕具体教学内容来选编案例,力求每个案例都能充分地体现教学所对应的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使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与案例结合得更充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例如,关于海尔“业务流程再造”的相关资料非常多,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的话题也很多,但如果选编为政治经济学案例,组织资料时就必须有所取舍。针对资本的循环与周转这一知识点,以《孙子兵法》“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飞”说明速度快可以让石头在水里“漂”起来,而减少库存、加速资本周转也可以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这就是被广泛使用的“海尔是怎样让石头‘漂’起来的”经典案例。

(二)案例要体现逻辑性和本土性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逻辑严谨的科学,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紧密相连的知识整体,共同构成了学科的知识系统,案例教学不能把它分割开来。在选编案例特别是综合型案例时,由于案例可能涉及学科的多个知识点,此时要特别注意这些知识点间的前后关系,突出其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统一清晰的脉络,防止案例的引入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的破碎。

由于学生对国外的经济政治环境不了解,分析讨论国外的案例常常难以切中要害。而本土化的案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学以致用,因此在选编案例时要更多地使用发生在国内的、身边的案例。例如价值理论中有关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教学,就可以选用中国的“民工潮”“民工荒”作为案例。通过本土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经济现象,关心本国的经济发展,用经济理论指导实践。

(三)案例要突出实用性和时效性

实用性是指案例的选编要贴近现实生活,多引进一些现实经济活动中的热点案例或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结合在一起,拉近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价值规律时,可以选取学生接触最多的水果市场的价格变化作为案例;在讲授资本积累理论时,可以选取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企业扩张的例子,使学生理解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的区别。

时效性强调的则是案例选编要紧跟时代步伐,教师要凭借自身对经济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尽可能从社会实践中搜集、整理最新的或者第一手的资料,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统计数据等,以提升案例的吸引力和新鲜感。比如,在介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时,可以采用当年最新的“中国大陆财富排行榜”作为案例。对这些经济现象,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和直观感性的认识,能够从中获得学习政治经济学的乐趣。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的正确使用

如果说高质量的案例是案例教学功能实现的基础,那么正确使用教学案例就是案例教学功能实现的关键。

(一)案例呈现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可以通过印发文案材料、教师描述、课件演示甚至模拟表演的方式呈现,让学生熟悉案例并产生疑问。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在一节课的末尾,以留给学生充裕的课后时间去思考案例、展开分析和交流,为下节课的课堂案例讨论做好充分准备。案例呈现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案例。例如采用文字、图表、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呈现案例,使之更符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要精心设问。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案例的深度和涉及的理论知识来设计让学生思考的问题。问题难度须适中,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过于艰涩则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讨论分析重在激发学生交流和研讨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集中学生集体智能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案例讨论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学生个人准备,小组内讨论;也可以以组为单位,展开小组间辩论;还可以让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分析案例,其他组的学生随时提问。这个过程的关键是教师如何通过启发引导、组织调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

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是案例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要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讲述为主,教师点评为辅。二要营造宽松民主氛围。在师生平等,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予所有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促使学生运用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知识,大胆进行独立思考。三要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让学生大胆发言,对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果予以肯定和鼓励,尊重学生的观点,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四要加强引导。教师在案例讨论中要善于因势利导,当讨论冷场时,要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当讨论气氛过热时,要会“降温”,以防陷入无谓的争论;当讨论相持不下时,善于化解僵局;当讨论偏离主题时,要及时把讨论带回正确的轨道。

(三)总结评价应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教师最后对案例讨论的总结和评价是对前一个教学环节的概括和提升。教师既要结合案例做出理论上的阐述,指出其中的关键知识点,又要恰如其分地对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的优缺点做出评价;既要给出分析案例的思路或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又要给学生留出进一步思考的余地,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而广泛的探索。通过总结和评价,一方面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跨越到抽象,从个别扩展到一般,从而掌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了解所学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况,学会学以致用。

三、影响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和使用成效的关键

影响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与使用成效的关键是教师、学生、教学条件、课堂规模等因素。

(一)实现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唱“主角”,而教师则由原来的知识讲授者变为案例讨论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作用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如果教师对此缺乏清晰准确的认识,不能及时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就可能在教学案例的选编和使用中出现偏差。

(二)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教师只有对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有非常透彻的理解,对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非常熟悉,才能甄选和编写出恰当的教学案例;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和个体差异,才能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案例教学中有效参与;只有具有很好的课堂调控能力,才能把握学生的思维进程,主导讨论方向。因此,现阶段要努力提升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这样案例的选编和使用成效才能得到保证。

(三)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学过程始终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关于案例选编和优化使用的所有努力最终都只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过程,教师要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心理感受、给予学生积极评价等方面做出努力。当师生间情感距离逐渐缩小时,学生能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理解、信任和肯定,其内在发展潜力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

(四)改善案例教学的教学环境和设施

教学环境和设施的局限性制约着案例教学的效果。传统的学生面对讲台“秧田”式的教室布置不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案例讨论,交流互动。为此,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设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其设施摆放和环境布置要与案例教学的场景要求相适应。在现有条件下,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案例声像并茂地展示给学生,将学生引入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以求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控制大小适中的课堂规模

课堂规模是制约案例教学实施的外在条件。适当的课堂规模有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欧美国家长期的案例教学实践证明,实施案例教学最佳的课堂规模应是25~30人之间,人数过多或者过少教学效果都不好。人数太少,可能会因为没有足够多思维方式的碰撞和不同观点的充分交汇,导致案例无法得到充分分析和讨论;人数过多,又会影响到一些已做充分准备但没有机会发言的学生,其发言积极性会因此受到打击。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课堂的质量,使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 张君玉.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2).

[2] 陈前军.论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选择和使用[J].教育与职业,2007(11).

[3] 李珍,王伯达,闫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5(3).

[4] 辛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案例选取原则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11).

[5] 高秀艳.经济理论课程案例教学研究——以政治经济学课程为例[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8).

作者:戴东红

上一篇: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现状论文下一篇:道德理性文化法律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