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机智培养管理论文

2022-04-23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确实,课堂教学虽然非常强调精心的预设,但是,实际的教学却经常是这样的:无论你课前准备得多么充分,多么严谨,课堂教学过程中却总是出现意外,甚至完全与课前预设的教学情境相背离。能否科学机智地处理这些“意外”,既是一位教师教学是否机智、经验是否丰富的验金石,又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因素。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师教育机智培养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教育机智培养管理论文 篇1: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  与其他管理类专业相比,人们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这不利于该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是有些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在数量、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存在不足,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的变化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应该从多方面予以优化。本文针对这一迫切问题,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素质要求及专业课程体系等多个层面上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本科院校  工商管理类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实施方案,其组成要素是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探究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深刻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根据系统优化理论探求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途径和有效措施。

一、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素质要求及专业课程体系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给予重点关注的三个问题,也是彼此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其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其余两方面的要求,是三个问题中首先需要加以明确的方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过程实际上是专业人才培养社会性(一般性)目标和专业性(特殊性)目标的融合过程。社会性目标传达的是社会整体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般性、普遍性要求,其对同处某一特定社会系统的任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一致的,不因专业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只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有关。而专业性目标传达的是专业人才未来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非普遍性要求,其对同处某一特定社会系统的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不相同、不一致的,因专业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如有所谓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理论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决策层人才和作业层人才之分等等。如果将前者视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宏观环境要录,那么,后者就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微观环境要求,它们都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二、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特点与层次结构

工商管理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1)起点高,工作性质决定了毕业生将担任管理工作,负责对人、财、物的调配;(2)边缘性,作好管理工作,需要科学的知识和艺术技巧。(3)实践性,理论的有效性必须得到实践的检验,在国外.其他企业或一定时期有效的管理模式不一定对每一个企业都有效。因此,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也因此体现出了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点。

(一)“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

就整个社会人才分布来说,高学历和高学位人数少,低学历和低学位的人数多;就学习的基本规律来说,从低到高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因此在数量上也体现出了同样的低多高少的现象,即社会总体意义上的人才层次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

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呈现出该结构形式,即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培养数量大于研究生的培养数量。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层次的“金字塔”型结构,没有体现出本科院校的特色和社会分工中的角色,并因此与一般大学及专科学校在“金字塔”的底部形成激烈的竞争。当前一些专科学校招生困难,造成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不正常的招生竞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这些学校教学效果、分配困难或者违规操作,也是不客观的。同时,招生困难与较低的适龄青年入学率也是一个不协调的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层次上的定位不准确存在较大的联系。

(二)本科层次是培养重点,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以本科教育为主。本科生在我国一度被认为是天之骄子,一般认为,本科生就是高级人才,这种认识在很多学校的本科招生简章中随处可见,有的学校甚至在本科生招生简章中表明要培养高级研究型人才。基于这种认识,专业教育在本科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得到加强,作为折中的产物,本科四年被分成两个阶段,形成了前两年以通识教育为主,后两年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这一特点与日本的大学类似,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由于学校负责通识教育,各专业学院负责专业教育,于是学校和各专业学院各自强调一块,出现了通识教育挤兑专业教育,或专业教育挤兑通识教育的局面,使本应该协调发展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变成了“鱼和熊掌”的关系。一些学生感到在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下通识教育的不足,而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专业教育非常薄弱。

因此,在我国,对于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有两个关键性问题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对本科生的培养应该以学校为主还是以各专业学院为主?本科生教育应该以通识教育为主还是以专业教育为主?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一)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创业类课程

在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总体优化设计,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时,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破现有课程的界限,注重系列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构建“能力主导型”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的课程,比如《中小企业创业管理》《三国演义与孙子兵法》《商务沟通》等中西结合、融会贯通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精选教学内容,吐故纳新,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在传授经典内容的同时,必须渗透现代管理的观点和方法,为现代管理适当地提供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培养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求转变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观念,注重人才素质的特质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计划,同一种教学方法,结果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其实,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实践证明,某些独特的品质往往是其创新素质的表征。因此,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就首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学应该更多强调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一种终身学习的兴趣,一种探索问题的意识。

(三)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育能否为新世纪培养出理想的创新型人才,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要具有如下特征: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创造性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具有远见卓识,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和喜欢学生求异、创新,等等。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组织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能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四)提倡体验式教学等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和“鼓励创新”的社会背景下,用人单位更注重大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与运用知识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学生越来越注重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及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享受获取信息的乐趣并培养专业情感,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并被主动掌握,这就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

(五)构建有利于学生工作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弱于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出现极强的求同现象。要想打破这种“趋同现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一是要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二是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习评价上,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多元化评价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统一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建中,陈晓红,郇良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结构问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6)

[2]莫少颖.互动式教学法在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9)

[3]杜沔,刘贻佳,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汕头大学学报,2006(06)

[4]王玖河,李晓霞.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学研究,2007(01)

[5]方晓波.工商管理参与式学习教学法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1)

作者:聂小红

教师教育机智培养管理论文 篇2:

浅谈课堂教学机智的培养策略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确实,课堂教学虽然非常强调精心的预设,但是,实际的教学却经常是这样的:无论你课前准备得多么充分,多么严谨,课堂教学过程中却总是出现意外,甚至完全与课前预设的教学情境相背离。能否科学机智地处理这些“意外”,既是一位教师教学是否机智、经验是否丰富的验金石,又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因素。

俗话说:“教无定法。”就是因为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一个随学情而变的动态过程,以及教学轨迹的不唯一性特点要求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具备教学机智的素质和心理准备。俄国乌申斯基也说过:“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制,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何谓教学机智在《教育大辞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而又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处于一时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

可以说,教学机智是一种关系方式和行为方式,而这种方式是教师与学生在极其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建立起来的,它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伴随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以及教学组织形式中。这种关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开放的、平等的、多元的和发展的。

一、教学机智的特点

在研究课堂教学机智的培养策略之前,首先来了解一下教学机智的表现特点:

1.实践性

教学机智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它是教师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教学机智的基础是教学实践,离开了教学实践,教学机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教学机智又服务于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完善。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2.灵活性

教师尽管可以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但是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突发事件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本来就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不能不顾学生的反应。可见,始料不及的偶发情况是难以避免的,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就需要灵活的教学机智。它要求教师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做出灵活反映或提供几种可行的途径和方法,或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的解释,显示其思维的开放性、敏捷性和多变性。

3.情境性

课堂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课堂的情境性就在于它的多变性和不可预测性,这也正是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所在。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机智能对意想不到的情景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任何课堂情境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教学机智应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而不是复制、照搬其他的教学操作模式。

4.巧妙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一精辟论断说明教学机智具有巧妙性。巧妙性要求教师在学生突然提出意外的棘手问题时,能机智地绕过棘手之处,或避开难答之点,巧妙地把“难堪”化为“友和”,把“被动”化为“主动”。

5.创造性

教师从事的教学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这种创造性劳动本身就决定了教学机智具有创造性。一旦课堂上出现突发事件,而那些既定的教学方案和固有的教学模式又不能应对时,教师就要敢于打破陈规,勇于创造,迅速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使矛盾得以化解。

二、教学机智的类型

针对不同的课堂偶发事件,我们所采取的教学机智是不同的。大体而言,教学机智有以下几种类型:

1.处理教师教学失误的机智

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尽管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并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估计,但仍不能避免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自身失误,如口误、笔误、讲课卡壳等。处理这类失误时,教师一要实事求是,及时纠正,以避免小错变大错;二要反应敏捷,善于动脑,选择最巧妙的办法纠正,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失误变为教育学生的机会。

2.处理学生行为失当的机智

学生的失当行为包括在课堂中交头接耳、相互吵闹、打架、恶作剧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镇定自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这类行为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短时间内,采取适当的对策化解矛盾,使课堂秩序恢复正常。

3.处理教学环境突变的机智

教学环境突变是指由于突然发生的外来干涉事件导致课堂教学环境的不协调,它不是由教师、学生引起的,而是由外界某些偶然因素的干扰引起的,教师在处理这类事件时同样需要运用教学机智。

4.处理教学疑难的机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提问和组织讨论时,会碰到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可能一时难以解决。加上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的难度加大。这时,如果教师处理失当,不仅会直接影响他的威信,还会影响学生对他所传授的知识的信任度及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知识修养,而且还要有灵活运用知识、机智处理问题和圆满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以免因疑难问题的出现而干扰教学的正常进行。

三、课堂教学机智的培养策略

教学机智是非常态教学情境中恰到好处的灵机一动、即兴发挥,但它不是任意性的,更不是随意能够操作的,它有赖于教师良好的素养、扎实的教学技能、深厚的教育情感、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深刻的教学反思等。

1.良好的素养

教师的品德素养决定着教师教学机智的深度。如教师的人格境界、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兴趣、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等,这些都对教师教学机智的开拓和加深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保持冷静,千万不可意气用事,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积极思考对策,妥善地控制并消除意外事态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教师只有对学生有热爱之情,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机智,才能在问题出现时,及时妥善地处理,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广博的知识

这里的知识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谈的,包括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方面的知识以及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教学机智的产生如同灵感的产生一样,是认知的高级阶段。它的产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教师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经验的“合金”,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巧妙结合。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不懂得教学规律,不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那么他就不会有高超的教学机智和高水平的教学艺术。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说的那样:“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该只是沧海之一粟。”

3.优秀的心理品质

教学机智需要的是一种应急式的思维方式,因为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而且又需要立即做出处理,因此教师的心理品质尤其是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理解力及敏捷的思维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一个观察者,教师的观察力是洞察学生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的变化,从而发挥教学机智并因材施教的先决条件。教师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从容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理解力则体现了教师对课堂教学高超的掌控能力,也表现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只有对课堂教学具体情境的准确认知及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深入掌握,才能形成有效的教学机智。思维能力是形成教学机智的核心要素。教学机智的产生是思维积极活动的结果,它要求教师具有敏捷、灵活的思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表现为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另外,它还依赖于教师的发散思维水平,要求教师能够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问题,多方面寻求答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丰富的实践经验

教学机智是知识、智慧和经验的结合体,因此在拓宽知识、注重自身修养和锻炼良好品质的同时,还要注重经验的积累,勇于实践探索。教学工作的实践性和情境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注重经验的积累,以提高对教育情境的敏感性和反应能力。教师的经验越丰富,处理课堂上突发事件的能力就越强。一些不起眼的或见怪不怪的教学情境,对有经验的教师来说,都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好教材。实践是课堂教学机智形成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重经验的积累。

5.深刻的教学反思

教学机智产生于实践,实践是教学机智的源泉和基础,它给教学机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来源。但经验要真正地内化并升华为教师个人的教学机智,还需要一个关键的环节:反思。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教学机智的深度。充满智慧的反思能发现问题,而没有经过反思的行动是“缺乏智慧”的,没有机智的。通过自觉地、反复地对自身的教学内容、行为、方法等进行反思和批判,教师会不断获得关于教学情境的新的理解和构建。教学机智就在教师不断地反思与批判中悄然成长,并潜移默化地去指导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生成教学机智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以教师高尚的修养、广博的学识、熟练的教学技术以及丰富的经验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尊重,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

作者:周玲燕

教师教育机智培养管理论文 篇3:

浅析教育机智

摘要:教育机智,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意外情况准确、恰当、迅速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恰到好处地采取果断措施的能力。教育机智是一种可观察的行为表现,是教师对每个孩子的爱。

关键词:教育机智;涵义;主观因素;发挥;培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实践者。”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教育机智应是每位教师的必备素质。

1教育机智的含义

《韦氏大学词典》将“机智”定义为:“一种对言行的敏锐感,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或者避免触犯别人。”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意外情况准确、恰当、迅速、敏捷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恰到好处地采取果断措施的能力。教育机智是一种可观察到的行为表现,但不是纯粹的技巧,而是教师对每个孩子的热爱,是对教育使命感的认同。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关爱学生,才能洞察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与可能,从而作出切实的反应。

2影响教育机智的主观因素

教育机智是教师的一种判断能力、心理能力。教师在运用教育机智时要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知识经验

有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教师,教育机智水平有差异,22岁~55岁间,随着年龄的增大,水平越来越高。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工作经历的丰富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使中年教师的认知加工水平有了一定的适应性发展,并出现辩证思维。这充分表明,知识经验对教师教育机智水平有极大的影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表现出较强的教学机智才能,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对各种突发的教育教学事件,他们都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而缺乏知识经验的教师,在突发的事件面前就可能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处置。知识经验包括专业知识,还指教师掌握知识的广度,涉猎的领域,对教师的教育机智都有极大的影响。

2.2问题空间的重建能力

教育机智实际上是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看,解决问题的水平取决于对问题空间的重建能力,教育机智实质上反映了教师认知加工的复杂性和辩证性。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认知水平、问题空间重建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师对问题的判断,也就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合理程度和创造力水平。

2.3教师的心理成熟度

教师的心理成熟度主要指教师在心理上对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教师如果能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做出积极的、正确的评价,他就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成绩。

2.4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表现出强大的作用。同样,非智力因素对教育机智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如情感、意志、个性等都会对教育机智起制约或促进作用。教育机智特别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果断性。教育机智要求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迅速而合理地采取措施,这正是意志果断性的表现。同时,教育机智与教师的个性联系非常紧密,不同的个性会使教师在处理事件时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

3教育机智的发挥

教育机智作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的中介,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它有助于整个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机智的发挥受很多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虽然说教育机智是一种随机行动,但其背后有深厚的理论支持。教育机智源于教育理论,没有理论的指导,教育机智就是空中楼阁。但是只掌握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教师也很难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因此,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育机智。

3.1把握教育情境

机智是在情境中产生的。我们不会在普遍意义上说一位教师具有教育机智,只能说在某个活动中某位教师发挥了教育机智。教师的教育机智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特殊的教育情境激发下产生的。教师要发挥教育机智,就要善于把握瞬息万变的情境,要时刻在意想不到的教育情境中表现出积极的状态。

3.2捕捉教育时机

教师不仅要善于把握教育情境,还要善于在教育情境中捕捉教育时机,富有教育机智的教师会从普通的教育事件中捕捉到教育时机,将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化为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观察,善于利用周围环境中潜在的资源,具备较强的直觉感知能力。

3.3意志果断坚毅

面对复杂的、激烈的、突发的教育冲突事件或场景,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行动。首先静观其变,克制自己,耐心等待,倾听学生或当事人的倾诉。真正了解真情后作出果断的有效决策和行动,不拖泥带水,优柔寡断,要做到干净利落。

3.4理解学生的体验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经历保持一种开放的观点,努力避免用一个固定的标准和传统的、习惯化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或冲突。

3.5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一个具有教育机智的教师总是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需要,时刻认识到学生的“未成熟性”。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育情境中总是把问题的最终解决权给学生,而不是由教师独断地解决问题,引导优先,建议辅助,教师是一个帮助者,而不是一个决策者。

3.6拥有“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教育机智并不总是表现在激烈的、突发的教育情境之中,也表现在对学生影响的潜移默化之中。用细心去影响学生,用细腻的方式去感化学生。教育机智是能够打动心灵,感化情感的。默默的关怀、悉心的关爱、殷殷期望、耐心的等待就是一种教育机智的体现。

3.7对情境充满自信

教育机智总是与特定的教育情境相关。具有教育机智的教师善于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和环境中学会自信和信心,并在不同的情境中将这种自信和信心传递给学生。

3.8发挥临场的天赋

具有教育机智的教师,时刻注意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方式,更重要的是,时刻判断怎样做在教育方式上才是正确的。教师的临场发挥能力,就表现在使得每一个教育行动具有教育性和发展性。

4教育机智的培养

教育机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不可捉摸、无规律可循的,而是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培养获得的。采取适当的培养方式,可以使教师迅速成长,获得非凡的教育机智。

4.1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研究表明,教师积极性同教师的心理成熟度和成功期待成很高的线性正相关。要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要引导教师正确评价自己的工作成绩,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教师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尽量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创设较好的教育教学情境,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真正从内心深处热爱自己的职业和自己的学生,这才能充分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

4.2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工作不同于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作,它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的活生生的学生,因此,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要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机智水平,拥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进行适当的心理训练以提高心理素质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对教师进行心理训练可以从认知能力、心理品质、心理技术和专业技巧等方面进行。

4.3改变认知模式

从当前大环境来看,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严峻的现实要求教师具有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高的教育水平,现在的教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而要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专家。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认知模式,这是必须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4.4增强反思能力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在经验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其中反思是最关键的一环。反思就是一种总结,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经历“实践——反思——实践”的不断循环的过程,教育机智水平就会得以不断提高。

4.5增强问题空间重建能力

面对同样的教育教学问题,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反应并进而采取不同的行动,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所获取的信息在头脑中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对问题的性质、结构、严重程度等方面在头脑中的反映与其自身所具有的问题空间重建能力有密切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专家讲解、模拟实验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4.6增强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所谓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做到把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监控能力,这样,才能达到遇事不慌、泰然处之、游刃有余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第一卷(李子卓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7

2 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 周建达,林崇德.教师素质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

4 林崇德、申继亮、辛 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5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5、11、182、55

6 李 雪、张国平.教育机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中介[J].辽宁教育研究,2006(3)

It is Quick-witted to Educate

Lu Lin

Key words: it is quick-witted to educate; meaning; subjective factor; full play; cultivation

作者:路 琳

上一篇:高校教育中计算机信息论文下一篇:学生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