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采购管理改革与创新

2022-09-11

一、大数据相关概念阐述

所谓大数据,又可以称之为巨量资料,主要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以及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随着云时代的来临,数据在迅速膨胀并不断变大,它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数据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高校采购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未建立有效的采购管理制度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所面临的采购管理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很多时候都会出现一些新问题,这就使得高校不能采用普通的手段去处理。不可否认,高校按照《中华民族共和国招投标标法》等法律法规开展相关采购管理活动的做法并不存在问题,但是如何才能最大程度上地应用这些法律法规处理实际问题则是高校应该重点考虑的内容。因为这些法律法规更多的是起到一个框架的作用,很多细节性的环节都没有考虑进去,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果高校不能认识到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仍然是完全依赖于这些法律法规开展工作,那么必然会限制其发展速度和发展空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与社会脱节,采购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高校必须要在遵守相关采购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考虑在招标投标中整合信息化系统,尽量减少经济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二)采购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

当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对其负责采购管理的部门形成统一的命名,不同的学校对负责采购的部门称呼也更不相同。比如,北京科技大学将其称之为资产管理处、苏州大学则将其称之为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等等,虽然其称谓不同,但是其功能和需要完成的任务则基本一致。从采购管理部门的性质上来看,其主要包括三个类型:集中管理、分散管理、兼顾管理。而集中管理其实就是高校会通过“招标”的形式来产生一个“招投标机构”,而该机构往往比较独立存在,既有自己的运营开支模式,同时具备一定的管理与服务功能,而如果高校需要采购一些资源,所有的流程都要由该机构负责。国内已经成立这种集中采购管理部门的高校有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采用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有利于提高采购管理效率。然而,这种集中管理的方式容易产生“一家独大”的问题,无疑会增大学校的监督管理难度;分散管理:这种分散管理的模式并不需要高校设立专门的招投标部门,而且在实际采购过程中也不会只交付给某一个职能部门负责,而是根据所需要采购资源的特点交由不同的职能部门负责,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权力高度集中的问题。就国内高校而言,采用这种分散采购管理方法的学校主要是将重大建设和维修工作交由基建处负责,而后勤处则负责后勤物资如药品、食堂用具地采购及零星修缮工程,实验室负责专业仪器设备采购,图书馆负责图书采购,教务处负责教材和教科研设备采购。这种采购管理模式具有非常明显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贪污腐败问题的出现。但缺点就是由于采购部门过多,很多时候都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衔接,容易造成信息的缺失,不利于后期的对账,也给监管工作造成难题。兼管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宏观控制,又能微观操作,一事一议,职责分明,监管到位,缺点是人员配备必须加强,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国内高校现有的采购管理制度设置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采购之前并没有量化,部分资源浪费严重

采购其实就是一个买东西的过程,但是高校作为一个教育的机构,采购的物品并不是为了只用于几个人,而是为了满足成千上万人的需要,所以如果不能做好采购之前的调研,尽可能科学、合理地量化,降低资源的浪费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很多高校由于缺乏有效的采购管理,并没有做好采购之前的统计量化工作。比如,很多学院会要求采购部门购买一个实验用品,但采购部门却并没有对学院的真实需求量进行考察,只是根据各个学院提出的采购物品需要“盲目”地采购。采购涉及学校每个人的根本利益,采购量不足就会增加采购部门的任务量,使他们必须频繁采购;相反,有些资源的保质期比较多,采购量过大就很难保证这些消耗品能在保质期内用完。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每个高校能够分配到的资源非常有限,所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尽可能地避免资源的浪费不仅是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提高其未来发展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三、国内外高校采购管理比较

与国外高校相比,国内很多高校的采购管理意识比较薄弱,而且所采用的采购管理手段也比较低端,未能充分利用各种科学技术提高采购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比如,国内很多高校都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了采购之前的调研,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国外高校采购管理部门职工的专业能力比较强,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制度是行为的保证,国外高校的采购管理制度与国内高校相比,也更加合理和科学,不仅没有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产生冲突,而且也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进行了完善,所以发挥的效能更大。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与国外高校采购管理过程相比,国内高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仍然需要高校负责人采取相应手段去改善,确保采购管理环节的有效性,满足高校健康发展的需要。

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采购管理改革策略

(一)严格采购管理制度。

在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下,高校生源数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就意味着高校需要提高对各种资源的采购量,这就使得财政拨款与事业性收入也逐年增加。目前,高校所存在的采购“潜规则”未能有效根除,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建立有效的采购管理制度,使得当一些问题出现以后不能做出相应的处理,缺乏制度的约束力。一般来说,高校在招投标的过程中,一般都是根据政府制定的投招标法律法规执行,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由于缺乏针对性,所以有很多时候并不适用。所以,高校应该在现有的管理制度上进行改革,从细节入手,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制度进行修改。与此同时,学校财务管理部门也要承担起自己的监管责任,对于一些不合理或者根本就没有必要的采购项目要予以否定,严格采购考核过程,提高对采购资金的利用率。

(二)合理设置采购部门,利用科学技术优化采购管理工作

首先,学校可以参考“三权分立”的思想,既要给采购部门放权,同时还要财务部门加强对采购部门的监督管理,而学校要负责定期考察财务使用情况,如果存在不合理的采购支出,除了要找采购部门负责人“谈话”以外,还要找到同意采购审批负责人进行“谈话”,避免此类情况的再次发生。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了教学环节,不仅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还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激发了学生课堂听课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事实上,这些前沿的技术不但能够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同时还可以被引入到采购管理工作中。比如,学校在采购之前要求各个学院、食堂、后勤等部门将现有的资源进行统计并且输入学校的大数据系统,然后学校根据这些数据信息进行采购。采购完成以后,学校还可以根据这些资源的平均消耗量去预计下一次的采购时间,并提前给学院、食堂、后勤等发出通知,商量以后确定一个具体的物品采购日期,避免盲目制定采购日期,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五、结束语

从当前高校采购管理现状来看,国内很多高校的采购管理意识比较薄弱,而且所采用的采购管理手段也比较低端,未能充分利用各种科学技术提高采购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提高高校采购管理的实效性,就必须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背景的优势,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高校现有的采购管理进行改革与创新。

摘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打破传统高校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提高高校未来发展竞争力,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高校现有的采购管理进行改革与创新,确保采购管理有效性。本文从大数据相关概念阐述入手,对高校采购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地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而深入地探析了国内外高校采购管理比较,最后探究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采购管理改革策略,给出了笔者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高校,采购管理,问题,改革与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 杨勤,周雪松.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图书采购管理研究[J].科技视界,2019(20):219-220.

[2] 李曼,张社荣,吴迎新.高校政府采购与招投标管理实践与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09):16-21.

[3] 王永兴,陈巍.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政府采购档案管理电子化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8(13):82.

[4] 张琛,陈冠杉.大数据及云计算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模式的分析及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56):98-99.

上一篇:配电检修中危险点的判断及控制方法的研究下一篇:物探简易气枪震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