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2022-11-29

近年来, 学校在江北区打造“首善教育”的宏伟目标的指引下, 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 坚持“立德树人、多元发展”的教育观, 坚持走“质量加特色”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的管理上, 我们悄然地进行管理策略的创新与转变, 突现教育由发展走向卓越。

一、塑造“突出的个人”向打造“优秀的团队”转变

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作为教学的管理者, 我们深知, 优质的教育必须先有优秀的教师团队,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在学校的发展进程中, 我校已经完成了粗犷型办学向精细化办学的转变。在转身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 由原来的培养杰出的个人, 不惜财力物力, 重点打造几个学科带头人或市区骨干教师, 最后都因为“羽翼丰满”, 名气日盛而让我们陷入“人财两空”的尴尬, 出现了领军人物的断层现象。为此, 我们改变培养策略, 由“突出的个人”塑造转向“优秀的团队”的成批次的培养。由于我们高度重视团队建设, 加之措施得力, 通过全员培训、外请专家引领, 备课组成员轮流进修, “师徒结对”等方式, 目前, 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斐然, 受到区教委及进修学院的良好评价。形成了金字塔型的团队软实力。我们会继续坚持走“培养优秀团队, 发掘杰出个人”的路子, 建设好我们教育的团队, 为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二、由“个人备课”向“集体备课”的智慧转变

集体备课力求实效性。创新集体备课, 突出一个“透”字:吃透课标, 吃透教材, 吃透教法, 吃透学法, 吃透训练。备课要做到眼中有学生, 心中有教材, 手中有方法。

一是提高共性教案质量。各组在往年教案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各级研究课、赛课等优质教学资源修改教案, 备课组长严格把关, 督促组内教师修改完善共性教案。

二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在备课组长的引领下, 利用每周两次的下午半小时集体备课, 做好备课内容的分工, 确定中心发言人, 发挥组内教师的集体智慧, 积极商议, 切实备好“下一课”。真正体现集体备课有意识, 有准备, 有氛围, 有交流, 有实效, 有保障。

三是提高个人备课质量。个人备课, 要重视备课的“两前两后”, 即课前备和课后备, 课前改和课后改。语数学科个性教案要写出简要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的实施策略具有操作性, 可在共性教案的基础上勾画批注, 删改添加。

四是严格要求备教一致。教学管理人员听课后须检查教师上课教案是否与上课情况一致, 以杜绝备课、上课两层皮, 备课应付学校检查的现象。

五是注重课后教学反思。在原有每课均写教学反思的基础上, 每单元自定某一个内容做深入的反思。做到反思有深度, 有效度, 有温度 (及时) 。

三、“有准备的示范研究”向“常态的教学现场观摩”转变

佐藤学认为, “学校改革的中心在于课堂”,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革命是从一间间教室里萌生出来的。唯有从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开始, 才可能有新的课程创造、新的“学习共同体”创造。学校的真正生命在课堂, 它的质量保证是常态课。只有用心关注常态课, 学生才能真正发展, 教师的工作才有价值, 老师的提升才有内涵, 学校才有活力。因此, 本学年, 我校将常态课的研究作为校本教研的核心, 立足常态课堂, 开展教学研究。由教导处临时确定常态的教学现场 (或抽签或指定) 、然后带领同学科教师走进教师常态课堂, 针对教学情况, 学生课堂表现, 展开深入研究, 形成每个老师的课堂都是研究阵地、每个教师都是研究者的良好氛围。这样的研究由于是基于常态而真实, 没有经过反复演练而呈现的完美, 所以对课堂教学的“会诊”更具有效性和客观性。“向我开炮”的解剖式研讨, 尽管这种“残缺”会有些遗憾, 然而它远胜于“虚假”的完美。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当然, 这样的常态演绎, 不是为了对“教师”作出定性评价, 而是为了扎实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终极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由“重点课题”研究向“教学中疑难问题”的小课题研究转变

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面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与困惑, 课题研究显然是教师切实可行的一种重要工作方式。“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理想状态, 但事实上很多教师难以把工作和研究合二为一, 往往就是因为缺少课题这样一个最有效的载体和抓手。因此, 工作中往往缺乏研究的成分。我校以学科备课组、综合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小课题研究, 以本组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确定小课题研究主题, 以小课题研究为纽带, 打破“教”与“研”界限, 杜绝“教”与“研”两张皮的现象。把课题带入到课堂中来, 把课堂中的问题带到课题研究中去, 有目的进行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培优辅差由“虚无”向“务实”转变

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突出一个“细”字。对全体学生要做到“多活动、快反馈、勤鼓励、细帮助”,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做到“低起点、小步子”, 分层教学, 爱护后进, 鼓励先进, 分类推进, 共同前进。使各类学生均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各备课组商议制定培优辅差方案, 做到“定时间, 定导师, 定学生, 定措施, 定目标”的“五定”策略, 将培优辅差工作做到扎实、真实、实效。同时, 由教导处负责进行督查落实, 确保务实推进。

六、由单一的“学校教育”向多元的“教育共同体”的转变

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 仅靠单一的“学校教育”就能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与国际视野的中国少年, 这既不现实, 教师也难承其重。为此, 开展家校互动, 开设家长课程, 形成“教育共同体”, 不失为一种较佳的选择。按照日本学者佐藤学的教学理论, 我校十分注重家校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及其作用的发挥。每学期, 我校坚持将教育教学活动向家长、向社区全面开放。让家长走进课堂, 走进教材, 参与校本教研, 促进了教育科研的扎实有效推进。同时, 对于优秀的家长的教育资源, 我们十分珍惜并积极开发运用, 开设富有特色与活力的家长课程。如:厨艺实践, 军事讲坛, 警察故事, 刺绣工艺, 摄影摄像等。既增强了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与趣味性, 又增加了学生选择课程的机会;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让学生在充满活力中学到了生活的本领, 拓宽了学生视野。让教育的多元成就学生成长的可能。

“以真心的实践成就教育之梦”, 这是教育人的不懈追求。“以管理方式的行为转变促进教育的优质发展”, 这是教育人的行动宣言。教育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也是一场改革与创新的引领。我校正在实施的“六项”教学管理转变措施, 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师教得活, 学生学得巧。在教学相长的前提下, 学生与教师, 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为教育人, 我们义不容辞, 竭尽全力。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 这为我们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考。在教学管理实践中, 我们提出了六大行为转变的创新策略, 促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使学校的教学管理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更加理性地回归教育的本真。在教学相长的目标前提下, 学生与教师, 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以真心的实践成就教育之梦。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上一篇:深入探讨GIS数据字典生产下一篇:湿加松在江西省园林绿化上的应用